⑴ 如何在小學音樂課堂中滲入生活教育 案例
教師可設計一個教學環節,將學生引入課堂,聯系生活實際。如:五年級的學習雷鋒的歌曲。
⑵ 小學音樂課堂中如何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
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已經不再適合當下的社會發展步伐,社會需要更多的身心健康、愛好廣泛、品學雙優的人才。所以近年來,我國也在不斷開始深入進行教育改革。新課程改革提出要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不再提倡傳統的應試教育。在新課程背景下,小學生音樂教學重在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愛好,陶冶學生情操,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而我國傳統的老師講解、學生死記硬背等教學方式顯然不能很好地培養小學生的音樂素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反而可能導致學生對音樂學習失去興趣,起到相反的作用。因此,要想培養小學生音樂素養,還需要改變教學方式,不斷嘗試教學創新。
⑶ 如何在小學音樂課堂中滲透美育,提高學生音樂素
如何在小學音樂課堂中滲透美育,提高學生音樂素養
藝術教育中包含音樂教學,但是現如今的音樂課堂更關注的是成績,讓學生死記硬背要考的內容,沒有從審美方面來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和興趣,忽略或輕視了藝術教育。實際上藝術教育發展了學生的個性和創造力,完善了人格,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學生在藝術學習中,隨著藝術經驗不斷得到豐富和升華。極大地提高了學生感受美、創造美、鑒賞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可以說,「沒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音樂是一種情感的藝術,蘊涵詞曲作者的情感。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要發揮音樂的美育功能,轉變教學理念,創新教學策略,優化教學方法,讓學生接受審美教育,引導學生通過視、聽、思、唱等多維度、全方位學習音樂,在欣賞、想像、學習中體會作品的意境和作者情感,使學生在音樂學習中得到美的熏陶、感染、震撼,養成高尚的審美情趣和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充分發揮音樂教學的功能和效用,全力推進素質教育教學的進程。
如今的小學音樂教材都為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供了豐富的教學內容。教材中有許多非常適用於小學學生的結構簡短、節奏歡快、旋律優美的音樂作品。教師應該充分運用教材里的這些優點,在教學中滲透美育教育。在現如今的音樂教學中,很多教師已經積累了豐富的優秀的教學經驗,如:運用多媒體進行欣賞教學;用律動和表演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用游戲激發學生的情感表現慾望;創設教學環境,讓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作品魅力;用評比的方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教學活動等等。在多年的音樂教學中,我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初步探索。
一、唱歌學習中創造美,感受美,以美塑情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在人的心理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創造是藝術乃至整個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是藝術教育功能和價值的重要體現。音樂創造因其強調清晰的個性特徵而充滿魅力。唱歌是小學低年級必不可少的教學內容,歌曲中包含著強烈的節奏感和韻律美,它是音樂形象的反映,律動的表現。每當學生感受到律動音樂的音高、音色、力度和節奏變化時,他們會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隨音樂產生律動,這時學生自身的動作與音樂律動產生協調一致的美感,給人帶來了視覺和聽覺的和諧感受,讓你獲得美的享受。
二、提高學生的審美趣味,開闊音樂視野
有一句話說的好「趣味無爭辯。」一個人喜愛什麼音樂,不喜歡什麼音樂都是因人而異,我們要尊重每個人的興趣和愛好,但是不能放棄了引導和教育。小學生由於年齡小、生活經驗匱乏等原因的局限,審美趣味是狹窄的。教師這時就應該通過音樂課堂中的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以開闊學生的音樂視野。小學的音樂教學應有提高學生音樂審美素質的責任,要讓學生不僅喜歡當代的音樂,對所有時期的音樂都應該有所了解和欣賞。教材中安排的國粹京劇、民歌等內容正是進行民族音樂教育的極好教材。
世界上每個國家和民族都有屬於自己的優秀音樂作品,這就形成了豐富多彩的音樂風格。「音樂是沒有國界的」,從審美情趣來看,學生喜歡新穎、多元的音樂風格。作為教師,不僅讓學生了解自己民族的音樂,更應該拓展學生的音樂視野,讓孩子欣賞更多外國歌曲。例如,我在教唱五年級第六單元「告別時刻」中的歌曲《友誼地久天長》時,我創編了以「我是導演」為主題的音樂活動,以《友誼地久天長》作音樂背景,讓學生為自己所在的小組導演一個畢業典禮上與好友分別的場景。就是通過這樣的音樂實踐活動,在感知的基礎上激發學生想像,提高他們的創造力和合作協調能力;通過音樂實踐活動,將場景、人物、情感、音樂融合起來,讓學生嘗試用音樂去闡釋心理、闡釋情景,從而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敏感性,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進一步加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一首好的歌曲不受國界的限制,可以傳到世界的各個角落!讓大家喜愛它!
這個設計非常煽情,非常生動,視覺和聽覺都獲得了美感,情感想像獲得的審美喜悅,最終懂得的音樂無國界的道理深深地留在孩子的心裡。
當然,審美趣味的擴展是以生活經驗、知識結構和情感體驗的增長為基礎的,我們進行擴展審美趣味教育時不能脫離這個基礎。這就需要音樂教師不斷地加強自身文化素養,特別是音樂素養的積累,不斷進行音樂教改的探索,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從古今中外的優秀音樂作品中汲取精神養料,擴展音樂審美趣味,開闊音樂視野。
三、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陶冶美育情操小學階段的學生辨別是非美醜的能力比較弱,而且好奇心與模仿能力特別強。這種現象容易導致學生心態扭曲,迷失方向,嚴重地傷害了學生的身心,影響他們健康成長。
音樂教師應當認清自己身上的重任,在音樂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優秀音樂作品,精心設計音樂教學課的內外活動,通過聽、唱、講、跳、演、比等教學手法,讓學生體驗每一個作品的美感和情感,引導學生樹立健康高尚的審美觀念,陶冶美育情操,提高音樂素養。
總之,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音樂教師不但要加強專業音樂知識的學習,還要加強美育、音樂審美教育理論的學習。使在教學實踐中如何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如何滲透美育教育能夠設計准確,達到提高學生美育素養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劉叔成,夏之放,樓昔勇等著.《美學基本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2]張前,王次召著.《音樂美學基礎》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年
作者
叢瑜
⑷ 如何在小學音樂課堂中進行美育
音樂教學主要是培養學生對於音樂的感受能力和鑒賞能力,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激勵他們對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創造,進而有助於形成下一代對建設祖國的美好理想及奮斗精神。馬克思很早就說過:「進步人類不但根據政治經濟學規律和歷史發展規律,而且還應該根據美學規律去創造新世界。」因此,在音樂教學中,自覺地、有目的地實施美育是十分重要的。
美育在音樂教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音樂本身具有極強的穿透性,能夠震撼學生的心靈,使學生得到洗禮。而美育在這一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夠在音樂教學中將游戲滲透其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應從小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古希臘先哲柏拉圖認為,公民的啟蒙教育、初級階段的教育主要是音樂教育和游戲教育,陶冶心靈的音樂教育應從學齡前延續至十八歲。其弟子亞里士多德認為,音樂可以凈化人的情感。可見,美育對一個人的人格養成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小學音樂教育中滲透並貫穿美育精神,發揮後者陶冶、凈化的功能,對於小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個性的塑造至關重要。
音樂教學中須有良好的教學素質。因為音樂涉及的知識非常廣泛,需要有良好的教師及良好的環境,有古今中外的名著,也有現代的著名歌曲等。它們都是音樂中不可缺少的好教材。但音樂教學的實施,必須與德育、智育、美育相互滲透,並不是單獨進行的。一般來說,可從感覺、情操、理智等不同方面、不同層次有目的、有意識地進行教育。
⑸ 淺談如何在小學音樂課堂中提高學生的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該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的品格和關版鍵能力而且是高權級能力,不是普通的能力。是所有學生應具有的最關鍵、最必要的共同素養,是知識、能力和態度等的綜合表現。作為教師不但要教授學生科學文化知識、學會生活更要培養健全的人格、優良的品質做一個陽光向上快樂的人。
⑹ 如何培養小學音樂課堂中的創造性思維
開封市金明區水稻鄉孫庄小學 一,優化環境,誘發興趣 興趣的產生和發展是和人們的生活環境密切相關的.優美的視覺環境和美好的藝術氛圍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首要條件,所以培養學生音樂興趣應該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音樂學習環境.如我讓學生自己動手設計布置教室,牆上掛著他們自畫的樂器和音樂家的圖片,教室的角落裡布置一個音樂快訊專欄,讓學生能夠了解音樂的最新動態消息,每逢節日,同學們也會自製一些與節日相關的音樂飾品,自此每當他們步入由自己親手布置的優雅環境,傾聽那悅耳動聽的音樂時,學生能充分感受到環境與音樂所帶給他們的快樂,學生們的學習熱情也由此而 二,多種導入,引發興趣 導入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適當而貼切的導入是學好歌曲的關鍵.在小學音樂課中,很多作品都可以藉助故事形式和肢體語言形式去表現,對於幫助學生理解作品,進行審美教育都具有重要作用.例如教《歡樂頌》時,我先講述貝多芬悲慘的一生,但又絕不向命運低頭的偉大精神,引起了學生們的極大的同情和崇拜,欣賞起《歡樂頌》這一首曲子時,個個都情緒高漲,為了解作品的內涵奠定了基礎.又如在《夢幻曲》的教學中,我先示範做了一個覺睡的動作,引發學生的好奇心,然後問道:"你們做過美麗的夢嗎是一些什麼樣的夢呢"學生立刻發表自己的感想,然後我再讓學生聽《夢幻曲》,學生也用各種肢體語言去表現曲子中的意境.這樣,不僅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而且還使課堂氣氛異常的活躍,大大引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聽看結合,增加興趣 在音樂課堂中,結合多媒體進行教學,不僅有利於教師節省時間去講授一些豐富的內容,而且可以將圖片,重要的譜例,歌詞,引入學生視野,對學生產生視覺上的刺激,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如果教師僅僅依靠講解而脫離了多媒體的輔助手段,即學生的"聽"與"看"不能有機地結合起來,那麼學生的積極性得不到提高,從而對音樂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就無法得到增強. 例如:我在給學生講解《北京喜訊到邊寨》這首管弦樂曲時,我便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一邊讓學生觀看小夥子和姑娘們此伏彼起,縱情歌舞的場景,一邊讓學生傾聽樂曲,使學生體會樂曲所表現出北京喜訊傳到南方邊寨時引起各族人民歡歌跳躍的熱烈情緒.學生在傾聽的過程中已被樂曲深深地感染,不由自主地模仿著畫面上的人物進行舞蹈動作,課堂氣氛異常活躍,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增加,對樂曲的感受力和理解力也得到了提高,長期以往,對促進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的發展也是非常有益的. 四,貼近生活,提高興趣 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是中小學音樂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教師只有調動起學生的生活積累,把生活融入課堂,讓學生帶著一份真情和一種興趣去體驗音樂,感悟人生,才會使他們享受音樂的無窮樂趣.如在×××××—這一節奏教學中,我結合學生的生活體驗,先叫學生模仿母雞下蛋時的聲音,然後再把學生對動物叫聲的感受巧妙地遷移到歌曲節奏中去,變成××××× 咯咯咯咯蛋這一節奏形式,使學生用生活中熟悉並喜愛的各種動物的叫聲讀節奏,在快樂的小動物的叫聲中把生活經驗音樂化,音樂問題生活化,使學生在游戲般的生活情境中成了整首歌曲的節奏教學.又如在歌曲《小放牛》的教學中,當學生唱會了歌曲後,又啟發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和已有的知識給歌曲創編或改編歌詞,經過小組討論後,有的同學將歌名改為《我是一個放羊郎》《我是一個讀書郎》等等,學生唱著自己改編的歌詞,創造力頓時被激發出來了,個個同學都爭先恐後地要求上台表演自編的歌曲,既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又提高了學生演唱新歌的興趣.總之,我們只有激發起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才能更好地進行教學,從而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
⑺ 如何在小學音樂課堂中進行中國傳統音樂教育
以音樂課程新理念為指導,我國優秀的民族民間音樂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體裁,加強民族音樂教學,讓學生通過接受民族音樂熏陶,了解和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認識民族音樂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拓寬學生的審美視野,增進對民族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熱愛。
⑻ 小學音樂課堂如何實施因材施教
最好教的是死知識,教者只需照本宣科,但效果也是最差的 ;而最難教的則是最活的教學教法,即教會學生用最短的時間、最少的精力,學會最多的知識的方法。因 為它是要因人、因地、因時、因條件而異的,從來就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是對教師水平的一種全面、綜合性的 考察。它需要我們教師對所學知識融會貫通,靈活掌握。 那麼,如何提高音樂課堂的教學質量讓學生快樂地參加課堂教學,寓教於樂,讓學生在音樂課上既享受到音樂盛宴,又學到音樂知識,我根據自己的教學實踐,總結了以下幾點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
一、從學生游戲中來
我們的傳統小學音樂教育,強調的是基本音樂知識的傳授和基礎音樂技能的培養,這個雙基落實在大多數小學的音樂課上,特別是低年級音樂課上要求齊、准、象,教師比較滿足於唱歌教學標准化、模式化,教師教、學生學,要求整齊劃一,音調准,節奏穩,動作齊,老師一遍遍教,學生一次次練,教師死扣教材,學生機械模仿,忽視了學生在思維過程中的主體性和形象思維的個性化特點,阻礙了學生思維空間的擴大。
正因為許多傳統的音樂教育過於偏重藝術音樂教育的使命,致使教師們往往看不到孩子進行創造性音樂活動的潛在本能。那麼,在進行音樂教育時,能不能把孩子們從座位上*放出來呢?作為一名有心的教師,我常常仔細觀察學生們做游戲,發現他們在游戲中常用口訣法。做找領袖 等游戲時,他們邊玩邊念口訣,如:請你像我這樣做,我就像你這樣做!這是小學生游戲中喜聞樂見的一 種方法。這些口訣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富有節奏,具有統一行動、便於記憶、提示動作等功能。我就將此運 用到音樂教學之中來。
二、擴展學生的審美趣味 開闊音樂視野
教學內容的延伸也需要教師平時對音樂素材的大量積累。讓學生了解更多的中華民族文化藝術的精髓,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學習的興趣,在潛移默化中鞏固了知識。流行音樂是現代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內容,我們還在課堂上大膽引進流行音樂,拉近了學生和音樂課之間的距離。除了課堂上教學內容的延伸,課外的網路學習、民間采風等也能讓學生真正地去感受理解音樂文化多元的特點,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拓展他們的音樂視野。藝術來源於生活,音樂與人類生活同在,讓生活的內容注入學生學習中,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生活的美好。
三、創設各種情境,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程改革的今天,應多方面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挖掘學生興趣的潛在因素。做到一上課就緊緊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 激起學生的興趣, 使他們很快進入 最佳學習狀態,這是上好課的第步。教師應成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的角色便是調動學生主動思維和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創設條件,引導學生主動學習、 探究,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組織者、 引導者和協助者。兒童的心理特點是好奇、好動、好勝、好玩,雖然他們的知識面和聯想力還不夠豐富,但對音樂情緒的直接感受能力並不差,特別是自我表現慾望非常強。當聆聽一段歡快的音樂時,高年級學生面呈喜悅,低年級學生則是手舞足蹈地動起來。動是低年級學生的突出特點,是他們表達自己對音樂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最喜愛的方式。把更多的想像空間留給學生,讓其發揮主觀積極性和參與教學的主動性,這樣學生才會獲得審美的愉悅性。
四、因材施教、化難為易
過去的音樂教育注重技能訓練和解決識譜能力,先去花大量精力解決識譜問題後才接觸到音樂作品。這種教法讓學生感到音樂課枯燥無味,最終造成學生不喜歡音樂課。在唱歌教學中,我打破那種節奏練習讀譜唱詞的教學順序,用先學唱歌曲,後學歌譜的方式進行教學。有了歌曲的旋律記憶,再學歌譜就比較順利,歌譜中的附點音符、三連音、切分音這些難點節奏都不攻自破。教育小學生的一種基本方法是從他們的已知、先知入手,引入到未知、後知中來。我在 教小學一年級學生唱《洗手絹》一歌時發現,學生們很愛唱這首歌。但因為他們識字不多,就不能很快地視唱 歌詞。他們愛畫畫,也愛認畫,我就以畫代詞。《洗手絹》的第一段歌詞是:紅太陽,白雲彩,媽媽洗 衣,我也來。哎luō@①哎luō@①哎luō@①哎。我就在黑板上先畫一個紅太陽,再畫一朵白 雲彩,然後畫一個笑容可掬的媽媽的頭像,最後畫一個十分可愛的小女孩的頭像代表我。一年級的小學生 看著黑板上的畫,開心地笑著,一會兒就把這首歌背唱出來了。
五、從另一事物中遷移過來
遷移法是創造性思維、發散性思維常用的方法之一。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巧妙地運用這種方法。也能解 決許多難題。例如,我教學生視唱、合唱時,學生往往唱不準,高。怎麼辦?我就先教學生吹口琴、吹笛。口 琴、豎笛有它固定的指法。這指法,看得見,摸得著,吹出音來豎聽得清。吹准,比唱准易。於是我就讓學生 先吹,後唱。這種方法在合唱教學中尤其見效。先合奏,後合唱,兩個乃至三個、四個聲部往往只需兩、三遍 就合上去了,
⑼ 小學音樂課堂中出現的問題有哪些
問題的提出在音樂課程改革過程中,部分教師由於理解與認識上的誤差,音樂基礎知識與基專本技能的教屬學未達到預期的效果。現行的音樂教育的觀念、內容、方法、手段和評價體系在有些方面已經不能能體現素質教育思想。新課程標准在教學目標上將音樂知識與技能目標重新定位,在實施上將音樂知識與技能的教學放在具體的音樂實踐活動中進行,以改變過於死記硬背、機械練習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