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樣寫小學音樂教學反思
音樂課並不涉及到升學考試,但作為素質教育的一個必不可少的因素,音樂課的質量,也是極為重要的。因此,音樂教師也應該學會反思、善於反思。那麼,音樂教學反思該從哪些方面著手,又如何在反思中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呢?
一、 在備課過程中設計反思
音樂課的備課不同於語文、數學,不需要把注意力過多地放在某些知識點或者技能技巧的掌握程度上。在設計教學方案時,就可以先給自己設計 這樣的幾個問題以供反思。例如:「學生對本課的民歌熟悉程度如何」,「怎樣設計學習民歌的教學方式會更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在學唱民歌的教學環節中會出現哪幾種問題,如何對症處理」等等。這樣,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就會覺得有的放矢,備課也不會流於形式。因為音樂課的教學目的是提高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所以在備課中設計的反思還是以提高興趣為主。如果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發現學生特別有興致,或者無動於衷,就該問問自己是什麼原因,積累經驗教訓,並在平行班嘗試不同的教學方式方法,以求得最佳效果。
二、 在上課的過程中驗證反思
課堂不是車間的流水線,一成不變,同樣的教學方式方法,五十名學生可能有五十種不同的反應。因此,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教師不斷地調整教學的方式方法,不斷驗證在備課時設計的反思,對症下葯。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再好的教學也總有它不足的地方,有待於進一步改進,進一步優化。因此,在課堂上發生的種種「意外」,就可以成為很好的反思材料,提供教師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進行探索。
三、 在課後進行各種形式的反思
反思的方式有許多種,可以通過語言也可以通過文字,可以自我反思也可以通過交流進行集體反思。 反思最具有借鑒意義的一種方式是編寫案例反思。所謂案例反思,就是通過具體的典型的教學個案,來研究和揭示其內在規律的一種寫作方式。雖然案例有其個別性、特殊性,但是也從中體現出了教師的教學策略、教學理念等等。教師將這些典型案例通過文字的形式加以分析概括,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學能力,也可以提供給同行借鑒。
反思除了自我反思,也可以通過觀摩分析他人的範例來進行。所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自我反思,自我案例分析,都是建築在自身的基礎上,而許多事情還是旁觀者清。所以,教師應該多觀摩分析其他教師的課,學習他們的教學理念、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等等。反思假如我上同樣內容的課,會有什麼不同,什麼相同,我從中得到了哪些啟發,等等。最好也能在聽完課後寫成文字。音樂教師往往由於自身條件的不同有各自的特長,比如器樂,比如聲樂,要善於利用自己的特長,別人的特長可以作為自己的借鑒,看看別人是如何來利用的,思考自己可以如何利用。
因此,無論是主課也好,副課也罷,教學反思都有著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作為新課程背景下的音樂教師,我認為更應該在教學中不斷地進行反思與提煉,從而發現問題,學會研究,不斷地去提高教學水平,成為科研型、反思型的新型教育工作者!
『貳』 七子之歌讀後感之香港
美國要重返亞洲的目的,一言以蔽之——遏制中國。軍事、外交等等明處的手段誰都看得清楚,使絆子下套子的手段你看明白了嗎?孫子曰:不戰而屈人之兵,人家也已學會。挑動中國人斗中國人,不費太多力氣,只要得手便會收獲頗豐。打濫了伊拉克,留下個爛攤子,於是有人哀嘆花錢太多,伊拉克人收獲了什麼?鼓噪烏克蘭內亂,確實花錢少了,一時得手,可能正自鳴得計,忽然峰迴路轉,現在的結局有點難看。其中馬虎眼、鬼打牆,香港人你看明白了嗎?
但凡國人,都不願看到一個百業凋零的香港,不願看到民生福祉受損的香港。一國兩制,香港的經驗可資全國其他地方借鑒,其他地方孰幾無香港借鑒之處?本是同根生,相幫相學相助的兄弟,卻忽而「公投」、忽而「佔中」,讓人不由自主想起了日冠操縱下的「滿蒙獨立運動」和「華北五省自治」,令人不寒而慄。
聞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大家比較熟悉《澳門》篇,其實《香港》篇更為刻骨銘心:
我好比鳳闕階前守夜的黃豹,
母親呀,我身份雖微,地位險要。
如今獰惡的海獅撲在我身上,
啖著我的骨肉,咽著我的脂膏;
母親呀,我哭泣號啕,呼你不應.
母親呀,快讓我躲入你的懷抱!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香港回歸多年,克服英遺壁障,奮力謀求發展,大陸傾力支持,港人貢獻良多。但不得不警惕仍然有人做著「啖著我的骨肉,咽著我的脂膏」的春秋大夢!
多讀幾遍一多先生的詩篇,反思一下曾經的亡國奴的恥辱,才能識破魑魅魍魎的陰謀,粉碎邪惡勢力挑撥離間我同胞之情的陰謀,真切感受中華崛起的內生力量之所在!
『叄』 七子之歌-澳門 聽後感
七子之歌是聞一多先生寫的最有名的音樂和詩歌了這個聽後感就是表現出國家統一對於各個民族來說是多麼大的期盼
『肆』 小學音樂課教學反思
音樂課的反思,我覺得應該從這幾個方面來寫:
1、是否達到教學目標
2、孩子版們課上是否活躍
3、通過權本節課教師有什麼收獲或者是需要改進的地方。
這是我平時寫反思時要寫到的,不只是能不能幫到你
『伍』 七子之歌 聽課筆記
【記澳門「聞一多先生生平事跡展」暨講解會及徵文比賽頒獎典禮】 由澳門中華新青年協會主辦,湖北浠水聞一多紀念館協辦,澳門基金會贊助的慶祝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五周年紀念活動之「聞一多先生生平事跡展」暨講解會及徵文比賽頒獎典禮,於2004年12月11日下午在澳門南光大廈一樓展廳舉行。典禮在培正中學容韻琳同學及濠江中學歌詠隊合唱的《七子之歌》中拉開帷幕。何厚鏵、彭佩雲、王漢斌及徐澤(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副主任)、吳榮恪(澳門基金會行政委員會主席)、聞立雕(聞一多家屬代表)、周佐平(湖北省浠水縣人民政府常務副縣長)等。在澳門中華新青年協會會長周亦強、理事長余惠鶯、監事長馮傾城陪同下,主持剪綵儀式。 澳門中華新青年協會理事長余惠鶯在典禮上致辭說:聞一多先生愛國愛民的高尚情操、博學勤奮的品格,將永留人間,令人感懷,影響深遠。在特區政府成立五周年之際舉辦聞一多先生生平事跡展,目的在於促使澳門居民,尤其是年輕一代深入了解聞一多先生的光輝人生,感受他的高風亮節。澳門年輕一代肩負著建設美好特區的重任,要成功發揮薪火相傳的作用,應該以聞一多先生為榜樣,學習他愛國愛民、勤奮好學的精神,不斷充實自己,未來能更好地服務居民,造福社會。 中共浠水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杜泉源在致辭中表示:聞一多先生懷著對祖國的赤子之情,以及對澳門的深情厚愛,寫出了千古不朽的詩篇《七子之歌》。澳門回歸主題歌詞《澳門》正是《七子之歌》的首章,唱出了澳門與祖國的骨肉親情。這次展覽能在澳門展出,將可告慰聞一多先生在天之靈。 為獲得紀念澳門回歸五周年散文詩歌創作比賽獲獎者頒發獎杯與獎金,是典禮的組成部分。此次比賽設初中、高中、公開三組,各設冠軍、亞軍、季軍及優異獎。徵文中有不少都寫到了聞一多,三組冠軍中,初中組李愛銘的獲獎作品為《我心中的聞一多》,公開組孟菁的獲獎作品為《赤心――紀念聞一多先生》。另外,高中組季軍梁倩瑜的獲獎作品也以聞一多為題材,題目為《沉默的戰士――紀念聞一多先生》。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何厚鏵,親自為各組冠軍頒獎。 活動組織者還向擔任徵文比賽的評判者致送了紀念品。各組評判為:公開組羅先友(中央人民政府駐澳門行政特別區聯絡辦公室宣傳文化部副部長),胡培周(澳門知名學者、澳門中國語文學會理事長),陳雨潤(澳門知名文化人、澳門文化廣場總經理);高中組鄧駿捷博士(澳門中學中文系助理教授),邵朝陽博士(澳門中學中文系助理教授),凌谷(澳門知名詩人、作家);初中組王和(澳門知名詩人、作家),穀雨(澳門知名作家),水月(澳門知名作家)。 儀式結束後,何厚鏵及各主禮賓在主辦單位負責人陪同下參觀了展覽。隨後,舉行了「聞一多生平事跡」講解會,主講人為聞一多家屬代表聞立鵬。 【又一尊聞一多銅像聳立起來】 2004年11月24日是聞一多105周年華誕,湖北省浠水縣聞一多中學特別選定這一天舉行了聞一多銅像揭幕式。
聞一多中學是由兩所老學校合並而成的高級中學,從最早建校算起,歷史長達百年。該校位於聞一多的故鄉湖北省浠水縣巴河鎮,文化大革命結束後,上級政府批准把該校命名為聞一多中學,以緬懷和紀念聞一多先生。
該校領導十分重視運用「聞一多」這個校名的優勢,經常以聞一多的事跡和精神啟發、激勵同學們努力學習,不斷奮進。他們不但發給全校師生人手一冊聞一多紀念館撰寫的《聞一多的故事》,而且每年入校的新生一進校門,也一人發一本。此外,學校還把《七子之哥》定為校歌,把紅燭作為校徽上的標志。近幾年經濟條件有所改善,學校又請著名雕塑家王克勤設計了聞一多銅像。
聞一多銅像坐落在校園的一角,是一座凝眉沉思的全身立像,高約2米,背後襯以10平方米左右的黑色大理石壁,上面鑲著金色聞一多名句:「詩人的主要天賦是愛,愛他的祖國,愛他的人民」。銅像、黑襯、金字相配,端莊而高雅。 參加揭幕式的除學校兩千多師生外,還有附近的部分群眾;湖北省、黃岡市、浠水縣民盟的負責人,以及巴河鎮黨政有關領導等十幾位同志。曾經對宣傳聞一多有過很大貢獻有湖北省前副省長王利賓同志,凌晨四時起身從住地專程趕來參加儀式。
揭幕式舉行得隆重而簡朴,氣氛熱烈,特別是年輕的同學們,見到聞一多的親屬,情不自禁地一再熱烈鼓掌,儀式完畢後,紛紛湧上前來,爭相請求簽名、合影,真摯濃烈之情感人至深。
25日上午,聞立雕向聞一多中學全體師生作了關於聞一多勤奮刻苦讀書做學問及其愛國主義思想言行的報告,師生們在寒冷的北風中聆聽報告,自始至終保持著高漲的熱情。
~~~~~~~~~~~~~~~~~~~~~~~~~~~~~~~~~~~~~~~~~~~~~~~~~~~~~~~
★ 國外評論聞一多
【諾貝爾文學獎評選委員馬悅然論聞一多】 曾任瑞典駐中國大使館文化秘書的國際著名的漢學家馬悅然,相繼當選過瑞典皇家人文科學院院士、瑞典學院院士、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還曾兩度出任歐洲漢學協會主席。這位從1985年起就擔任諾貝爾文學獎評選委員會委員的學者,對中國文化極其熱愛,也十分熟悉,多年前就在不同場合表示如果聞一多在世則是諾貝爾文學獎的有力競爭者。2004年1月,三聯書店出版了他的隨筆論文集《另一種鄉愁》,書中有一篇《一位詩歌的建築家》,是對聞一多的專論。 馬悅然在文中說:「20年代中國偉大詩人聞一多曾經提出詩歌形式必須既滿足讀者的視覺又滿足聽者的聽覺。他說,就結構的建築美來說,語言的音樂特點必須像磚瓦一樣發揮作用,聞一多自己認為他的《死水》是他在詩歌構建方面最成功的實驗。該詩每行九音節,分成三個雙音單位和一個三音單位。三音單位在各行的位置不斷移動。值得注意的是那三音單位不出現在句末。這一特點創造了規范結構中韻律的緊張。」 馬悅然認為「《死水》是五四運動期間詩歌中最悲哀的一首詩」。他說:「《死水》是現代中國文學中韻律最完美的輓歌式的詩歌。提倡自由詩的人,像胡適和郭沫若,把《死水》當作『豆腐乾兒詩』,其實,聞一多運用白話固有的音樂性的能力遠遠超過專門運用自由詩的詩人。他的幾首詩(《飛毛腿》和《天安門》)據我看是介於格律詩和自由詩之間的作品。雖然兩首是押韻的,雖然每行的長短都差不多,但是詩人所運用的很自然的語言流是自由詩的一個特點。」 文章結尾處,馬悅然還強調:「聞一多不僅一位偉大的詩人,他也是一位傑出的學者。對我自己最有幫助的著作是發表在《聞一多全集》第一卷中的《聞一多楚辭研究論著十種》。願意深入領會《楚辭》的讀者非參考聞一多的著作不可。」 ~~~~~~~~~~~~~~~~~~~~~~~~~~~~~~~~~~~~~~~~~~~~~~~~~~~~~~~
★ 史料與回憶
【聞一多講「時代的鼓手」的另一版本】 西南聯大1944級經濟系學生程耀德在《聞一多老師在「唐詩」課上講「鼓手時代」》(《國立西南聯合大學一九四四級通訊》第四期)中,披露了1943年10月27日(星期三)聽聞一多講解放區詩人田間的聽課筆記。其文如下: 在唐詩課上,聞一多先生講了一個題目,名叫「鼓手時代」。他講:我國古代的詩篇都是依著鼓的節奏所寫成的。鼓的聲音是原始的、單調的、粗獷的、沉重的、男性的、雄壯的、振奮的,以及戰斗的。因此,古時的詩篇讀起來覺得有勁,使人精神振奮。後來管樂和弦樂發明了,詩的節奏都依照管弦的韻律,於是詩意轉成柔和、輕松、高雅了。作為一個二十世紀健全的人,我們不但要能欣賞「餘音繞梁」及「響徹雲霄」的、出世的、高雅的、清沁的詩篇,我們並且需要同時欣賞入出的、激動的、爭斗的、鼓韻的詩篇。 我們應該讀清沁、出世的詩,因為這不僅是一種擴大意境的修養,而且又是一種無形的、可貴的安慰。現實的世界對我們是太狹窄了,我們在這里處處遇著障礙,生活對人說來是非常殘酷的。當我們遇到了不可去除的阻礙、不可避免的厄運時,我們最好去到空曠無邊的、自由自在的理想地意境中去修養,以恢復我們身心的健全。 但是,我們又是大地的兒子,我們無論如何離不開大地的懷抱,尤其是我們中國人,正遇著生死存亡的緊急關頭。因此,我們更應該多多欣賞鼓聲的詩。用這種詩的神韻來激勵我們這些遲鈍了的、脆弱了的心血,使我們有勇氣向這世界的路上邁步向前,破除一切障礙,創造一切自下而上的滋料,在人的世界中光榮地活著。 【楊麗天回憶聞一多與少數民族學生】 楊麗天在《聞一多深情關懷少數民族紀事――為紀念聞一多遇害58周年而作》中,記錄了1944年至1945年聞一多在昆明昆華中學任兼任教員時與班裡的回族學生馬運達、馬汝為等人的談話內容。作者雖不是這個班的學生,但因是回族也曾參加過談話。文中寫到: 聞一多老師初次和我們談話時,誠懇地談道:「我到昆明後才看到那麼多少數民族,給我增長了不少見識。我在北平清華教書時,有的學生就是回族,因此對回族我還是比較熟悉的。回族是一個聰明、善於經商和善於學習進步的民族。有的人也說回族有『造反』的性格,我看這是民族壓迫的結果,造那些反動勢力的反有何不可。我的搞地方史的老師談過,據他介紹,雲南回族中就有過民族英雄杜文秀聯合各民族,反對滿清反動統治,建立大理政權的18年,失敗後,雲南回民遭到殘酷的屠殺,幾萬、十幾萬地被害,你們知不知道那些歷史事件?」我回答他「我的原籍就是大理,杜文秀起義失敗後,全家、全村回民被殺光,我祖父孤身一人逃到昆明,經過艱苦的謀生才在昆明成家立業。我們從小就知道杜文秀的起義事業。」聞一多老師接著說:「你看這就是事實,你們還應該深入地看看現在的統治,是不是真正實現民族平等?」接著還談了當時存在的許多民族迫害、壓迫、歧視的事例,教育我們要追求民族平等,要敢於對壓迫少數民族的反動勢力造反。這對當時我們這些年輕學生來說,是起了很大的啟蒙教育作用的。
對你有幫助嗎!!!
『陸』 七子之歌 中"七子"的 感想
聞一多和《七子之歌》
(靳聞 張潔宇)
--------------------------------------------------------------------------------
大型電視紀錄片《澳門歲月》中那首樸素真摯、深刻感人的主題歌,引起觀眾的強烈反響,大家聽了這首歌後不禁潸然淚下,並把它看作迎接澳門回歸的「主題曲」。然而,很多人並不知道,這首歌的歌詞並非為澳門回歸而寫的新作,它是七十多年前一首題為《七子之歌》的組詩中的第一篇,其作者就是我校已故教授、著名的愛國學者和詩人聞一多。
那是20年代上半葉,剛剛從清華學校畢業的聞一多遠涉重洋,到美國留學。從1922年開始,他先後在芝加哥美術學院、柯泉科羅拉多大學和紐約藝術學院學習美術,同時繼續用大量的精力從事幾年前就開始的新詩創作和文學研究。獨居異域他邦,聞一多對祖國和家鄉產生了深深的眷戀;在西方「文明」社會中親身體會到很多種族歧視的屈辱,更激起了強烈的民族自尊心。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聞一多寫下了《七子之歌》等多篇愛國思鄉之作。《七子之歌》的全文是:
邶有七子之母不安其室。七子自怨自艾,冀以回其母心。詩人作《凱風》以愍之。吾國自尼布楚條約迄旅大之租讓,先後喪失之土地,失養於祖國,受虐於異類,臆其悲哀之情,蓋有甚於《凱風》之七子,因擇其與中華關系最親切者七地,為作歌各一章,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懷祖國之哀忱,亦以勵國人之奮興雲爾。國疆崩喪,積日既久,國人視之漠然。不見夫法蘭西之Alsace-Lorraine耶?「精誠所至,金石能開」。誠如斯,中華「七子」之歸來其在旦夕乎?
澳門
你可知「媽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離開你的襁褓太久了,母親!
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
你依然保管著我內心的靈魂。
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
請叫兒的乳名,叫我一聲「澳門」!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香港
我好比鳳閣階前守夜的黃豹,
母親呀,我身分雖微,地位險要。
如今獰惡的海獅撲在我身上,
啖著我的骨肉,咽著我的脂膏;
母親呀,我哭泣號啕,呼你不應。
母親呀,快讓我躲入你的懷抱!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台灣
我們是東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灣。
我胸中還氳氤著鄭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點染了我的家傳。
母親,酷炎的夏日要曬死我了;
賜我個號令,我還能背城一戰。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威海衛
再讓我看守著中華最古的海,
這邊岸上原有聖人的丘陵在。
母親,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將,
我有一座劉公島作我的盾牌。
快救我回來呀,時期已經到了。
我背後葬的盡是聖人的遺骸!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廣州灣
東海和匈州是我的一雙管鑰,
我是神州後門上的一把鐵鎖。
你為什麼把我借給一個盜賊?
母親呀,你千萬不該拋棄了我!
母親,讓我快回到你的膝前來,
我要緊緊地擁抱著你的腳踝。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九龍
我的胞兄香港在訴他的苦痛,
母親呀,可記得你的幼女九龍?
自從我下嫁給那鎮海的魔王,
我何曾有一天不在淚濤洶涌!
母親,我天天數著歸寧的吉日,
我只怕希望要變作一場空夢。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旅順,大連
我們是旅順,大連,孿生的兄弟。
我們的命運應該如何的比擬?
兩個強鄰將我來回的蹴蹋,
我們是暴徒腳下的兩團爛泥。
母親,歸期到了,快領我們回來。
你不知道兒們如何的想念你!
母親!我們要回來,母親!
這篇組詩作於1925年3月,當時聞一多正在紐約。其序辭中Alsace-Lorraine通譯為洛林地區,位於法國東部浮士山腳下,普法戰爭中割讓給德國,凡爾塞和約後歸還。在詩中,聞一多以擬人的手法,將我國當時被列強掠去的七處「失地」比作遠離母親的七個孩子,哭訴他們受盡異族欺凌、渴望回到母親懷抱的強烈情感。詩歌一方面抒發了對祖國的懷念和贊美,一方面表達了對帝國主義列強的詛咒。
就在寫完《七子之歌》後不到兩個月,聞一多懷著早日投身到報效祖國行列中去的理想,提前結束了留學生活,於當年5月啟程回國,6月1日乘船到達上海。然而,剛剛踏上祖國土地的聞一多萬萬沒有想到的是,迎接他的是街頭未乾的斑斑血跡,兩天前這里剛剛發生了帝國主義屠殺我示威群眾的「五卅慘案」。被失望乃至絕望籠罩著的聞一多憤然北上,在北京見到了也是從美國回來不久的《現代評論》編輯楊振聲。相同的經歷、共同的感受、同樣的激憤使他們走到一起,聞一多決定把原准備投送《大江季刊》雜志的《七子之歌》及《醒啊》、《愛國的心》等幾首詩作,提前給《現代評論》發表。1925年7月4日出版的《現代評論》第2卷第30期,刊登了《七子之歌》。11月25日出版的《大江季刊》第1卷第2期也發表了這首詩,聞一多對詩中個別詞句又作了一些修改。
此時正值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斗爭的高潮,因此《七子之歌》一問世就引起強烈共鳴。一位署名吳嚷的青年讀後,將其推薦在《清華周刊》第30卷第11、12期合刊上轉載,並撰寫附識說:「讀《出師表》不感動者,不忠;讀《陳情表》不下淚者,不孝;古人言之屢矣。余讀《七子之歌》信口悲鳴一闕復一闕,不知清淚之盈眶,讀《出師》、《陳情》時,固未有如是之感動也。今錄出聊使讀者一瀝同情之淚,毋忘七子之哀呼而已。」
但是,由於這篇組詩不在聞一多的兩部著名詩集《紅燭》、《死水》之中,也沒有收入《聞一多全集》,因此,在後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它並不為人們所熟悉。直到1997年慶祝香港回歸祖國的活動中,有人提起了這組作於七十多年前的詩篇。當年4月出版的《清華校友通訊》曾刊登1947級校友施鞏秋題為《重溫七子歌思念聞一多》的文章。隨著澳門回歸祖國日子的臨近,第一節就詩詠澳門的《七子之歌》更加引起人們的注意。澳門特別行政區籌委會正式成立後,本報於1998年5月15日在文藝副刊「水木清華」上刊登了《七子之歌》的《香港》、《九龍》、《澳門》、《台灣》四節。
1998年初,大型電視片《澳門歲月》的總編導在一次偶然翻閱聞一多詩集時,也發現了《七子之歌》,即請祖籍廣東中山的作曲家李海鷹為之譜曲。李海鷹一遍遍地吟誦聞一多的詩句,流著淚在一夜之間完成了曲子,他將潮汕民歌的特色融入其中,並從配器上也有意貼近聞一多生活的年代。編導又選中澳門培正中學小學部年僅七歲半的容韻琳小朋友擔任領唱,她以夾帶著濃重澳門鄉音的普通話演唱,與曲調設計渾然一體。後來,《澳門歲月》的總編導感慨地說:「主題歌詞選用聞一多的詩是我們成功的首要因素和關鍵。」
如今,澳門即將回歸祖國,又恰逢聞一多百年誕辰之際,《七子之歌》的首篇《澳門》在中華大地上再次引起轟動。澳門特別行政區籌委會澳門委員、主題歌大合唱的指揮陳振華評價說:「這首歌唱出的是是我們靈魂的共鳴,時代的共鳴。澳門很多學校和社會團體都來索要歌譜,澳門同胞要唱著這首歌迎接回歸的一天。」
參考資料:http://www.tsinghua.e.cn/docsn/xqh/gjml/gj1388/138833.htm
『柒』 誰有《七子之歌————澳門》的聽後感
很感人,在詩人聞一多的愛國情懷下不禁想到那種母子分離的悲痛場景!!!
『捌』 聽了七子之歌之後的感受是怎樣的
聽了七子之抄歌後,我很傷感,覺得台灣太可憐了,有種想哭的感覺。這是首老歌了,是當初澳門回歸時紅遍一時的歌,因為最近音樂課上在學這首歌。老師給我們聽了好多遍,還配上了不同的視頻。於是就覺得這首歌老好聽嗒,不但是有很好的作詞,作曲,還有很好聽的童聲,以及後面和聲,給人以激動人心的聽覺效果。
『玖』 七子之歌所表達的中心思想和情感表現
思歸
『拾』 《七子之歌》該怎麼講
澳門
你可知"媽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離開你的襁褓太久了,母親!
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
你依然保管著我內心的靈魂.
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
請叫兒的乳名,叫我一聲"澳門"!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香港
我好比鳳閣階前守夜的黃豹,
母親呀,我身分雖微,地位險要.
如今獰惡的海獅撲在我身上,
啖著我的骨肉,咽著我的脂膏;
母親呀,我哭泣號啕,呼你不應.
母親呀,快讓我躲入你的懷抱!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台灣
我們是東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灣.
我胸中還氳氤著鄭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點染了我的家傳.
母親,酷炎的夏日要曬死我了;
賜我個號令,我還能背城一戰.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威海衛
再讓我看守著中華最古的海,
這邊岸上原有聖人的丘陵在.
母親,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將,
我有一座劉公島作我的盾牌.
快救我回來呀,時期已經到了.
我背後葬的盡是聖人的遺骸!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廣州灣
東海和廣州是我的一雙管鑰,
我是神州後門上的一把鐵鎖.
你為什麼把我借給一個盜賊?
母親呀,你千萬不該拋棄了我!
母親,讓我快回到你的膝前來,
我要緊緊地擁抱著你的腳踝.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九龍
我的胞兄香港在訴他的苦痛,
母親呀,可記得你的幼女九龍?
自從我下嫁給那鎮海的魔王,
我何曾有一天不在淚濤洶涌!
母親,我天天數著歸寧的吉日,
我只怕希望要變作一場空夢.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旅順,大連
我們是旅順,大連,孿生的兄弟.
我們的命運應該如何的比擬?
兩個強鄰將我來回的蹴蹋,
我們是暴徒腳下的兩團爛泥.
母親,歸期到了,快領我們回來.
你不知道兒們如何%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