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學唱遊的心得怎麼寫
一、在唱遊教學中鑄造孩子的品德魅力
像低年級的歌曲《不再麻煩好媽媽》,就可借用此曲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媽媽、媽媽你歇會兒吧,自己的事情我會做了……」媽媽含辛茹苦、毫無怨言,每天都重復著為我們一些事情,而我們為她又做過什麼呢?這首歌曲就教會孩子們,只要把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好了,就是在減輕媽媽的負擔,就是在關愛媽媽。每當學到這一課,很多孩子還會說,還有爸爸、爺爺、奶奶等為他們付出勞動的親人,我都會趁此把他們想唱的人都盡情的唱個遍。做一個懂得感恩的人,這樣一個永恆的話題,通過孩子們發自內心的歌聲所表達出來了,比生硬、枯燥的說教深刻多了。
音樂能夠培養人們熱愛一切美好的事物。正如亨德爾說的:「音樂能使人高尚起來。」因此,在音樂教學中,我們要深入挖掘出音樂中的思想情感教育因素,充分發揮音樂的德育功能,陶冶學生的情操,使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
二、在唱遊教學中提升孩子的情感因素
唱遊通常稱作音樂游戲,是一種集體的音樂活動。可以使學生在豐富多彩的音樂游戲、唱歌,從而去感受、學習、體會、表現音樂,為增進同學之間的友誼,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培養集體主義思想有著重要的作用。
唱遊教學即是在玩中學習音樂,玩是手段,學習是目的。唱遊教學是「動」的藝術,唱遊課上的「玩」,其核心就是要讓兒童在音樂課上「動」起來,在動中感受音樂,這不僅符合音樂藝術的運動個性,滿足兒童好動、好玩的生理特徵,而且會更有效地實現兒童進行音樂教育的目的。唱遊教學的內容極為豐富,形成多種多樣,包括律動、音樂游戲、歌表演和集體舞等。有些唱遊具有一定的情節,可以將故事與音樂聯系在一起,更有助於學生思維和個性的發展。比如:第三冊教材中的歌表演《大鹿》,這首歌曲是以少年兒童喜愛的動物大鹿、小兔,用擬人化的手法寫出的一個小童話故事,通過對歌曲的學唱,來培養兒童助人為樂的精神。
在教唱這首歌曲前,我請一位同學扮演講故事的人,再請兩位同學分別扮演大鹿、小兔進行對話,這個故事到底寫了些什麼?通過對話同學們加深了對歌詞的理解,並知道了歌曲的教學目的。
在學會唱這首歌曲之後,我又請了三位同學分別扮演敘事者、大鹿、小兔,還請四位同學搭成小房子狀,然後,讓他們自己動腦筋,想像表演動作進行歌表演。既啟發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又通過了他們的想像力。
兒童喜歡新奇、幻想,童話便以它獨特的功能把兒童帶入了超越時空的境界,開展想像的翅膀,對兒童具有很大魅力。
三、在唱遊教學中啟迪孩子的智慧
唱遊游戲是以發展音樂能力為主要目的的一種游戲,一般是集體進行的,有一定的規則,規則又常以音樂制約,並有一定的競爭性。它大致分為幾種類型:(1)在歌聲中進行的游戲。(2)有情節、有角色的游戲。如:《開火車》、《躲貓貓》、《西倫達》等,這類游戲兒童玩起來興致勃勃,注意力集中,雖「玩」的成分較大,但在音樂能力的培養上同樣能得到發展,對旋律、歌詞的感受力增強了。(3)音樂學習成份較大的知識性游戲。例如:音樂游戲《拍電報》,是訓練節奏記憶力的游戲,用四分節奏,兩個八分節奏,一個十二分節奏編成兩個小節節奏,傳一傳,拍一拍。我還讓學生的名字串起來讓學生邊拍邊念,其中有三個字的名字則用X X X ,兩個字的就用 X X,這樣,學生興趣倍增,很快就掌握了四分節奏和八分節奏在時間上的分配。
這類游戲以訓練兒童素質為主要目的,它不同於傳統的知識教學和識譜教學,由教師主宰課堂,學生被動學習,而這類音樂游戲變枯燥的知識傳授為富有情趣的生動形象的游戲教學,學生成了課堂的小主人,每一個孩子都是音樂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和實踐者,因此,這種教學形式,最充分地體現了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作用。
律動即身體隨著音樂而進行的各種有節奏的動作,它能幫助兒童藉助身體的動作來理解音樂內容和情感。比如:第一冊教材《過新年》中的律動,要求學生用鮮艷的綢帶和手絹,邊聽歌曲邊做動作。整個律動都是圍繞著「過新年」這一主題,通過學生的表演動作,給人類以新年到的感覺,到處都是喜氣洋洋的氣氛,既幫助學生體會歌曲的內容,又感受到歌曲的意境。如:歌曲《大海》和《搖籃曲》中的律動,動作設計為各自坐在各自的座位上表演。整個律動只設計了三個動作,一拍做一個。第一拍拍腿,第二拍雙手的四個指頭輕觸,第三拍頭枕著一隻手做睡覺狀態,要求動作輕柔,歌曲也要唱的輕柔、緩慢。這個律動配合學習了三拍子歌曲,使學生很快掌握了三拍子音樂的強弱規律,把握好單位拍的音值,培養了學生動作的協調性和反應能力。
律動教學不僅能鞏固知識的學習而且能幫助學生更好地表現歌曲的情感,啟迪智慧,引發學生的想像力。實踐證明,在一首歌曲中加入了律動或表演設計的歌曲,學生掌握得更快、准、牢。
四、在唱遊教學中使孩子們走向更廣闊的舞台
唱遊教學還能增強群體意識,訓練兒童身體各部位相互配合的整體協同性,促進了身心健康的發展。曾記得在一次校藝術節的「主題形象大賽」中,為了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創造能力,大賽規定由學生自創的節目給予一定的加分。因此,有很多班級都把主動權交給了學生,放手讓學生去編排,沒想到三年級以上的學生都能創編出像模像樣的節目來。由於是學生自己創編的動作、設計的服裝和道具,孩子們表演起來表情更到位,意境更濃,博得了台下的陣陣掌聲。經過這次比賽活動,給我的教學也帶來了很大的啟示,在音樂的某個方面即使我特別優秀,我也不會強求學生學我音樂教師的音樂,而是「把音樂還給孩子們」,充分發揮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使他們特有的音樂才能得以充分地發揮。
通過唱遊活動,在歌詞、樂曲的熏陶、感染,潛移默化中,使學生受到愛祖國、愛人民、愛生活等思想道德教育,並培養了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提高學生對音樂多種要素的感知力,對音樂語言的理解力,掌握淺顯的音樂知識、音樂技能和技巧,通過唱歌、律動、表演、舞蹈等活動來感受音樂的美,體驗音樂的豐富感情和內容。
㈡ 試論小學音樂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一般具有超強想像力的人都具有較強的創造力,想像是創新能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只有擁有了豐富的想像力,才能有更多的創新能力。當今社會缺乏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而社會經濟發展需要這樣的人才。從兒童時期就重視想像力的培養,對發展他們的創造力而言意義非同小可,所以培養小孩子的想像力是非常重要的。
一、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音樂想像力
1.在唱遊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音樂想像力
唱遊課,是小學低年級音樂課堂中運用最普遍的教學方式,同時它也是學生們最感興趣的一種教學形式。在唱遊課的教學中應該大膽地把孩子們放開,讓他們自己去大膽地設計、創造、想像出屬於孩子們自己的東西,給孩子們一片自由創作的天地。教師再進行誘導,逐步統一動作,這才是孩子們喜歡的唱遊課。
唱遊課通常會結合舞蹈來進行。舞蹈表演是音樂想像的拓展。音樂、美術、舞蹈等作為姐妹藝術,向來是緊密相關的。舞蹈是唱歌時感情的升華,如果在音樂教學中,能做到根據歌曲的內容,創作一些舞蹈動作,讓學生邊唱邊表演,定能加深學生對歌曲的內心體驗與理解,拓展學生的「音樂想像」。例如:學習《我是少年阿凡提》時,展示新疆舞的特點給學生,再讓學生自己編舞,自唱自跳,再把所體驗到的情感轉載到歌曲中,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舞和曲結合緊密、妥貼,展現了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助人為樂的生動畫面,有助於學生「音樂想像」的進一步展開。且不管學生的動作是否千奇百怪,我們都不予限制和約束,這樣就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想像空間和創作機會。
2.在唱歌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音樂想像力
在唱歌課教學中,教師應該積極調動學生學習情緒,充分發揮自己的音樂想像力,對音樂作品展開豐富的聯想,以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歌詞教學是音樂想像的基礎,歌詞是經過藝術加工的文學語言,是構成音樂形象的物質基礎。小學音樂課本里的歌曲的歌詞大都比較鮮明生動,是內容美、聲韻美、節奏美和意境美的統一。有表情地朗誦歌詞,細致地分析歌詞,體會歌詞,吟誦歌詞,可以使學生在文字的引導下,進入想像的空間。在這個基礎上再來學唱歌曲,學生就會把文字描寫的形象與音樂描寫的形象結合起來理解,展開音樂想像。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簡介歌曲創作背景是音樂想像的先導。小學音樂教材中的一些歌曲常有特殊的創作背景,有些歌曲還有創作的故事或創作花絮。如果在學唱歌曲前把它們簡單地介紹給學生,可能會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引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然後一步一步把學生的思維引向音樂想像的空間里。例如:還是在學習《我是少年阿凡提》中,筆者的做法是先藉助課本插圖,找學生講故事。然後,在筆者的帶領下讀歌詞,歌詞內容豐富,形象生動活潑,既敘事、又抒情,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學生很快地了解到,阿凡提是個聰明機智、熱心、愛護自然的少年。在讀歌詞的過程中,筆者發現有幾個孩子已經開始小聲地在下邊展開自己的想像,發展阿凡提的故事情節了。此時,我沒有批評他們,而是叫了一個學生上台繼續講述他自己編得精彩的阿凡提的故事,同學們很感興趣,聽得非常認真,隨之筆者自然地問大家想不想學這首歌曲,孩子們都很興奮地回答「想」,尤其是那個編故事的孩子。通過歌詞,學生好像看到一個少年保護自然生態的優良行為,想像阿凡提愛護大自然的畫面,引起了他們感情上的共鳴。這讓學生在開展豐富的音樂想像的同時也受到了思想品德教育。
3.在欣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音樂想像力
想像是欣賞教學中帶有創造性的心理活動。音樂是聲音的藝術,是聽覺的藝術,我們要依靠聽覺感受音樂形象和獲得思想感情。在教學中,我們要通過對音樂的欣賞,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音樂欣賞課能給孩子們帶來美的享受,在運用聯想和想像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
例如:欣賞舒曼的《童年情景》之《夢幻曲》,曲子主題非常簡潔,具有動人的抒情風格和芬芳的幻想色彩,曲子本身的旋律線跌宕起伏,婉轉流連。聆聽歌曲,學生和老師一起走進夢幻王國,用手掌托起「泡泡」的方式,跟著音樂的旋律走向律動。這樣簡單的律動,一下子就將學生帶進了音樂,使學生感受到了樂曲的形式美。細致地欣賞四個樂句,用4個泡泡劃出4個樂句的線條,形象生動地展示出4個樂句旋律的高低起伏,用紅、黃、藍、綠4個顏色來表示不用的旋律線,讓學生產生興趣,開始更注意地聽音樂的旋律並感受音樂,這樣不僅引導學生發現了樂曲的旋律美,還引起了學生對音樂的思考。音樂優美的語言把孩子們帶入了美好的意境,他們美好地遐想將開拓創造思維的領地。
課本插圖是「音樂想像」的憑借。「音樂想像」是一種心理現象,是一種從內心地感受到形象的過程。學生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如果只從「聽」的方面去感受、理解音樂還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應該為學生創設想像的情景,使學生聽與看、聽與想、聽與表演結合起來。如結動畫、電影、圖片進行欣賞,使得欣賞更引人入勝。課本插圖是最直觀的教具,它把歌曲的主要內容通過視覺形象地表現出來,符合兒童對形象事物樂於接受,容易理解的認識特點。在兒童音樂思維形象化中,插圖起到了催化作用,直接推動學生進一步展開豐富的音樂想像。
㈢ 淺談如何讓小學生感受音樂
在推行課程改革的今天,我們把音樂教育作為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以人為本,培養學生音樂感受能力和審美能力,引導學生感受和鑒賞音樂是其有效途徑。它能陶冶學生情操,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逐步實現完美人格的創造和全面素質的提高。雖然我只是個工作不久的音樂教師,但我還是想結合我的工作,對於要如何引導學生積極感受和鑒賞音樂來談談我的一些體會:一、在「律動」中,體驗音樂 小學老師不難發現,好動,注意才不穩定是小學生的特點之一。在音樂中律動可以刺激和激發學生感受音樂的情緒,對音樂產生興趣。因此每節課開始,我採用聽賞不同的音樂,即興編一些同學們喜愛的容易接受的動作,帶領學生表演。我還常常根據歌曲的內容編了一些律動,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如:一年級《數鴨子》一課,先啟發學生想像小鴨子的形象和老爺爺的模樣,再讓學生隨著音樂自編一些動作,邊唱邊表演。歡快的情緒,自身詼諧的表演,激發了他們熱愛大自然的情感,又使學生掌握了一些表演技巧。又如:教一些少數民族的歌曲時,邊范唱邊表演動作,讓學生產生好奇感,有一次我在教內蒙古民歌時,結合了騎馬、甩鞭、抖肩等舞蹈動作,結果在歌曲旋律達到高潮時,突然有幾個學生解下脖子上的紅領巾系在了自己的頭上,還有的把紅領巾當做了馬鞭甩,滿教室的奔跑。整個課堂就像一個大草原一樣。雖然當時課堂的紀律有點亂。可這都是學生發對音樂自內心世界的真實感受。我想他們是真的體會到了民族音樂帶給他們的無窮魅力。 二、在「趣味游戲」中,感受音樂:如聽音、節奏和旋律 聽音是唱遊課上的里另一個重要環節,目的是訓練學生的音準。可是,如果乾巴巴地聽音,那是很乏味的。尤其是對於一、二年級學生來說,更是難以達到好的效果。因此,我在讓他們聽音時,也運用了童話導入的方法。例如:在二年級唱聽單音的練習時,我編了下面一段童話:動物學校的小動物們要參加上街宣傳衛生的活動。經過選拔,終於選出了七名領呼口號的小動物,它們是:小豬(do)、小狗(re)、小貓(mi)、小猴(fa)、小羊(sol)、小兔(la)、小雞(si)七種小動物。下面是它們領呼的錄音:(用琴演奏)mi—do—或re—sol—la--。 講到這里我就邊彈奏邊問:「小朋友們,請你們聽一聽,現在是哪個小動物在領呼呢?」學生這時就會很專心、很認真地去聆聽,聽音的准確率比平時高。就這樣,通過童話的引導,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順利地完成了教學任務。運用各種趣味游戲,可使學生在輕松、愉快中培養聽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強弱等能力。感受音樂帶來的情緒,加上游戲比賽形式,更能滿足小學生強烈的參與心理和競爭心理。比如:我會按不同的節奏來念:「你看老師怎麼做,你就跟我怎麼做。」在拍念的同時,孩子們情緒高昂開始了音樂的學習。再如:我用《開火車》、等游戲來訓練學生感受音的快慢、強弱。改變以往一味地學習音樂中力度、速度的變化,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創造性地玩打擊樂器,感受樂器帶來的喜悅 音樂是一門極富創造性的藝術。孩子們對任何新鮮的事物都充滿濃厚的興趣,強烈的求知慾。演奏打擊樂器,能充分調動他們的這種積極性,也更能激發他們對音樂課的喜好之情。我們一般把打擊樂器放最後演奏,我覺得打擊樂器可以隨時用在音樂課上。例如:每堂課我請同學們用打擊樂器演奏自己喜歡的節奏,說說自己的事,同學們生動地創造自己的節奏型。我還要求學生自由組合,運用打擊樂器來表演。以《夏天的夜晚》為主題,同學們模仿自然界的聲音,把他們獨有的音樂感受表現得淋漓盡致。在學唱歌曲時,我也鼓勵學生用打擊樂器表現音樂情緒,創造自己喜歡的節奏。除了這些方面,我還把打擊樂器用在欣賞民族樂曲時。比如:聆聽《鴨子拌嘴》這首樂曲時,先讓學生邊聽邊想,然後問他們:「這首樂曲用了哪些打擊樂器的,你能試著演奏嗎?」同學們很高興地演奏起來,當老師配上一些較有趣的故事,學生的課堂氣氛頓時達到了高潮。學生們玩得開心,也學得開心,潛移默化地提高了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鍛煉了學生的自學能力,調動了學習音樂的主動性,培養了學生的集體主義合作精神。 四、用「圖畫」來創設情境,幫助學生感受音樂 如果一位音樂教師還具備一定的繪畫技巧和電教手段,那麼在音樂教學中就能更好地利用情境來服務於音樂教學。課上運用幾筆簡單的圖畫和電腦畫面,更加能幫助學生理解音樂、感受音樂。在鑒賞《苗嶺的早晨》這首樂曲時,老師可以藉助電腦動畫展現一幅美麗的苗嶺晨景圖:一輪紅日從東方冉冉升起。遠處,群山綿延,一條小溪在山谷中靜靜流淌。近處,小樹林里小鳥嘰嘰喳喳的唱起了歌,幾位苗族小姑娘正去山上幹活。學生們邊聽、邊唱、邊想,充分調動感官,觸景生情,體會樂曲的意境。這樣通過「圖畫」輔助聆聽,使學生能進一步地親近大自然,熱愛大自然,體驗到音樂的美妙境界,培養學生感受音樂的能力。 總的來說,在實踐中也結合以上四點,我體悟到:「沒有教師生命力的煥發,就不會有學生生命活力的煥發。」學生學的快樂,老師教的快樂。用生動活潑、形象逼真的口頭和肢體語言,有聲有色地進行演講,可以延長學生的有意注意的時間,能活躍課堂教學的氣氛,體驗音樂美感。而在新課改的帶領下,我們的音樂教師還需要更多、更廣闊的源頭「活水「 ,在積極思考和不斷的實踐中去創造,就能尋找到更多的好方法,讓學生在歡樂、愉悅的氣氛中,積極地獲取音樂知識,從而有效的實現音樂教育審美育人的最終目的。
㈣ 談談在小學音樂課中如何運用多媒體教學
隨著現代社會科技的迅猛發展,現代化教學媒體在教學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它不僅能刺激學生的視覺和聽覺,而且能有效地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他們的視野,提高他們的認知水平和審美能力,並能很好的解決以往教學中出現的困難。在音樂教學中應用多媒體,能使復雜知識簡單化、零亂知識條理化,彌補了課堂教學不足,給音樂教學增添了無窮的魅力。
一、運用多媒體,激發學生興趣
俗話說,「好的開頭等於成功的一半。」一堂課巧妙成功的開頭,能使學生的注意力很快集中到課堂教學的內容上去。「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對學習產生的影響,遠遠超過教師的督促和簡單的說教。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主要是對形象具體,形式新穎的事物容易引起好奇,演示型的多媒體課件能將文字、圖像等直觀地展示出來,為學生提供生動逼真的教學情境、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為學生營造一個色彩繽紛、聲像同步、能動能靜的教學情景,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等多種器官,把學生在音樂課堂上的審美體驗推向高潮。
例如,在教授唱遊課《小企鵝》時,由於學生沒有去過南極,很少看到過企鵝,為了讓他們更好的理解想像歌曲的音樂形象,可將歌曲和有關南極、企鵝的畫面剪輯成小影片,課前在大屏幕上循環播放,讓學生合著音樂,看著畫面進課堂。憨態可掬的企鵝和冰天雪地的南極一下就吸引了學生,使學生情不自禁的萌發了學習這首歌曲的興趣。學會唱後,可以利用「附件」中的「錄音機」將學生的演唱配上伴奏錄下來,然後播放,全班欣賞,使學生享受到參與音樂活動的快感,同時也培養了他們的參與意識和表現慾望。
二、直觀形象,突破難點
心理學家認為:動態刺激遠大於靜態刺激,給人留下的印象也最深刻。教學中,以靜態方式存在的教學材料,通過多媒體的手段可恢復其鮮活的面目,使之變得有聲有色。採用CAI動態圖像演示,利用其文字的閃現、圖形的縮放與移動、顏色的變換等手段,容量大、速度快、效果好,不僅能把學生難懂的知識直觀的顯示出來,而且有較強的刺激作用,有利於促進學生的知識建構。
《小烏鴉愛媽媽》是一首兩聲部的合唱歌曲。此前,學生很少接觸過分聲部歌曲,為了讓學生在演唱時做到聲部和諧、音高和節奏准確,可以將高低聲部用不同顏色顯示在屏幕上,並且用「音頻解霸」分別錄制兩個聲部的伴奏。
樂理課對於學生來說是枯燥無味的,但又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基礎課程,在教學中可利用計算機集成化功能製作軟體,展示知識形成過程,為學生思維的條理化打下基礎。如在教授「八分音符」時,就可通過「小兔分瓜」的畫面,在屏幕上演示一個大西瓜平均分成八份的過程,並在每份上標上相應的節奏符號,讓學生形象理解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時值、含義,這樣一來,學生彷彿在欣賞一則童話美術片,使之眼到、耳到、心到,聽得認真,看得仔細,這樣建立起來的音符時值概念,印象深刻,記憶牢固。
三、優化教學,擴充容量
運用多媒體豐富學生的想像能力。一方面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對學習內容能保持新鮮感和參與熱情,一方面要有一個寬松的表達空間及治學的民主氣氛。新鮮感是吸引注意力和引起興趣的前提條件;表達空間是他們能力得到肯定、思想得到鍛煉的場所,而廣闊的想像空間則是使他們暢所欲言、打破思想束縛、自由發揮想像力的肥沃土壤。這正是傳統教學模式所達不到的境界,也正是新的電教手段表現出旺盛活力的方面所在。教學活動是一種復雜的信息交流活動,通過多媒體輔助,可以優化提高教學效果,摒棄落後的教學方法,突破創新,擴大補充知識容量。例如在欣賞教學中,以前總是對錄音磁帶進行剪輯,不僅費時,而且效果不理想,但電腦可以對音樂作品進行剪輯,使以前繁瑣的工作變得簡單,效果更佳。
如《鴨子拌嘴》的樂曲發展順序是出發———到池塘———拌嘴———回家,在錄音時,可分四次將四個樂段分別命名錄制,播放時點擊那個樂段,就會播放那個樂段。還可以將「拌嘴」這一樂段設定成循環播放,反復聆聽,便於在欣賞時加深印象,對作品更深入的理解。在欣賞《豐收鑼鼓》第一樂段主題時,第一遍播放時,採用原速,學生聽完後說表現的是人們敲鑼打鼓,喜慶豐收的歡騰場面。第二遍,放慢了速度,學生聽後發現,歡快、喜慶的情緒沒有了,樂曲變得面目全非。通過這樣,讓學生認識到速度在作品中的重要性。
總之,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多媒體將更廣泛的應用到音樂課堂教學上,全面提高音樂教學水平和質量。
㈤ 如何有效地開展小學音樂教學活動
: 唱遊課是小學音樂課堂中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打破了傳統教學中「教師講、學生聽」的陳舊模式,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目的,依照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㈥ 小學音樂教學中如何培養音樂想像力
楊曉菲河北省涉縣索堡鎮懸鍾小學
摘要: 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對於兒童而言,他們常常都會有出人意料的夢想。真實是重要的,但夢想也很重要。夢想對於兒童來說,是一個解放,會使兒童從現實的束縛走進自由的世界。泯滅兒童的幻想,無異於是把現存的一切變成束縛。
關鍵詞:音樂想像力;中學音樂;課堂教學
一般具有超強想像力的人都具有較強的創造力,想像是創新能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只有擁有了豐富的想像力,才能有更多的創新能力。當今社會缺乏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而社會經濟發展需要這樣的人才。從兒童時期就重視想像力的培養,對發展他們的創造力而言意義非同小可,所以培養小孩子的想像力是非常重要的。
一、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音樂想像力
1.在唱遊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音樂想像力
唱遊課,是小學低年級音樂課堂中運用最普遍的教學方式,同時它也是學生們最感興趣的一種教學形式。在唱遊課的教學中應該大膽地把孩子們放開,讓他們自己去大膽地設計、創造、想像出屬於孩子們自己的東西,給孩子們一片自由創作的天地。教師再進行誘導,逐步統一動作,這才是孩子們喜歡的唱遊課。
唱遊課通常會結合舞蹈來進行。舞蹈表演是音樂想像的拓展。音樂、美術、舞蹈等作為姐妹藝術,向來是緊密相關的。舞蹈是唱歌時感情的升華,如果在音樂教學中,能做到根據歌曲的內容,創作一些舞蹈動作,讓學生邊唱邊表演,定能加深學生對歌曲的內心體驗與理解,拓展學生的「音樂想像」。例如:學習《我是少年阿凡提》時,展示新疆舞的特點給學生,再讓學生自己編舞,自唱自跳,再把所體驗到的情感轉載到歌曲中,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舞和曲結合緊密、妥貼,展現了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助人為樂的生動畫面,有助於學生「音樂想像」的進一步展開。且不管學生的動作是否千奇百怪,我們都不予限制和約束,這樣就為學生提供了充分的想像空間和創作機會。
2.在唱歌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音樂想像力
在唱歌課教學中,教師應該積極調動學生學習情緒,充分發揮自己的音樂想像力,對音樂作品展開豐富的聯想,以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歌詞教學是音樂想像的基礎,歌詞是經過藝術加工的文學語言,是構成音樂形象的物質基礎。小學音樂課本里的歌曲的歌詞大都比較鮮明生動,是內容美、聲韻美、節奏美和意境美的統一。有表情地朗誦歌詞,細致地分析歌詞,體會歌詞,吟誦歌詞,可以使學生在文字的引導下,進入想像的空間。在這個基礎上再來學唱歌曲,學生就會把文字描寫的形象與音樂描寫的形象結合起來理解,展開音樂想像。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 簡介歌曲創作背景是音樂想像的先導。小學音樂教材中的一些歌曲常有特殊的創作背景,有些歌曲還有創作的故事或創作花絮。如果在學唱歌曲前把它們簡單地介紹給學生,可能會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引起學生感情上的共鳴,然後一步一步把學生的思維引向音樂想像的空間里。例如:還是在學習《我是少年阿凡提》中,筆者的做法是先藉助課本插圖,找學生講故事。然後,在筆者的帶領下讀歌詞,歌詞內容豐富,形象生動活潑,既敘事、又抒情,具有很強的感染力。學生很快地了解到,阿凡提是個聰明機智、熱心、愛護自然的少年。在讀歌詞的過程中,筆者發現有幾個孩子已經開始小聲地在下邊展開自己的想像,發展阿凡提的故事情節了。此時,我沒有批評他們,而是叫了一個學生上台繼續講述他自己編得精彩的阿凡提的故事,同學們很感興趣,聽得非常認真,隨之筆者自然地問大家想不想學這首歌曲,孩子們都很興奮地回答「想」,尤其是那個編故事的孩子。通過歌詞,學生好像看到一個少年保護自然生態的優良行為,想像阿凡提愛護大自然的畫面,引起了他們感情上的共鳴。這讓學生在開展豐富的音樂想像的同時也受到了思想品德教育。
3.在欣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音樂想像力
想像是欣賞教學中帶有創造性的心理活動。音樂是聲音的藝術,是聽覺的藝術,我們要依靠聽覺感受音樂形象和獲得思想感情。在教學中,我們要通過對音樂的欣賞,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音樂欣賞課能給孩子們帶來美的享受,在運用聯想和想像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
例如:欣賞舒曼的《童年情景》之《夢幻曲》,曲子主題非常簡潔,具有動人的抒情風格和芬芳的幻想色彩,曲子本身的旋律線跌宕起伏,婉轉流連。聆聽歌曲,學生和老師一起走進夢幻王國,用手掌托起「泡泡」的方式,跟著音樂的旋律走向律動。這樣簡單的律動,一下子就將學生帶進了音樂,使學生感受到了樂曲的形式美。細致地欣賞四個樂句,用4個泡泡劃出4個樂句的線條,形象生動地展示出4個樂句旋律的高低起伏,用紅、黃、藍、綠4個顏色來表示不用的旋律線,讓學生產生興趣,開始更注意地聽音樂的旋律並感受音樂,這樣不僅引導學生發現了樂曲的旋律美,還引起了學生對音樂的思考。音樂優美的語言把孩子們帶入了美好的意境,他們美好地遐想將開拓創造思維的領地。
課本插圖是「音樂想像」的憑借。「音樂想像」是一種心理現象,是一種從內心地感受到形象的過程。學生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如果只從「聽」的方面去感受、理解音樂還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還應該為學生創設想像的情景,使學生聽與看、聽與想、聽與表演結合起來。如結動畫、電影、圖片進行欣賞,使得欣賞更引人入勝。課本插圖是最直觀的教具,它把歌曲的主要內容通過視覺形象地表現出來,符合兒童對形象事物樂於接受,容易理解的認識特點。在兒童音樂思維形象化中,插圖起到了催化作用,直接推動學生進一步展開豐富的音樂想像。
4.在創作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音樂想像力
創作訓練主要是讓學生開動腦筋,鍛煉他們的發散性思維。不同的樂器可以表現不同的音樂效果。同一個音樂主題,可以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在教學過程中,把學過的歌曲讓學生分組演奏,或分別用不同節奏來表現音樂主題,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創作慾望,豐富了他們的想像力。教師可以經常設計一些節奏訓練,比如:叫人名游戲。
除了節奏,還可以進行歌詞的創編游戲,根據歌詞表演,體驗創作和表演的樂趣。激發學生創新的潛能,讓學生的音樂靈性能夠得到最大的延展,從而大膽想像,自由創造。所以,只有開放性的小學音樂課堂,才能有效培養學生的音樂靈性。
㈦ 如何上好小學音樂課淺談小學唱遊課教學
1936年頒布的音樂課程標准,將小學音樂分為兩段:低年級為「唱遊課」,中高年級為「音樂課」,分別制訂標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