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學科學課怎樣進行學科整合
一、課程內容上的整合
將科學課程與語文、數學課程在內容上進行有機整內合,可以讓學生從整體上認識自容然、社會和科學,從而更清楚地理解科學內容,來更好得服務社會,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
二、學習方式上的整合
在科學課程中,提倡的是探究性學習,讓學生親歷探究學習的活動過程,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逐步學會探究問題的策略,對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和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三、教學方式上的整合,在教學過程中,將 教學方式有機地整合,相互補充,讓教學活動更加豐富多彩,讓學生充分認識到學習是一件非常快樂、有意義的事情,從而更加愛學、樂學。
四、科學課與各學科有機整合可以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全面發展。
Ⅱ 課程整合途徑有哪些
在教育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有效地把信息技術整合於教學之中,使得各種資源更加豐富,教育渠道更加多種多樣,教育方式更顯得活潑和有效,真正實現教育思想、教學觀念及教育模式的根本變革,將是眾多教育工作者共同研究和關心的問題。運用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也是我國面向二十一世紀新課程改革的新視點,它的研究與實踐必將徹底改革傳統的教學觀念,為幼兒主體性、創造性的發揮創設了良好的基礎。為此,通過信息技術與課程相整合的研究,探討信息技術如何服務於幼兒園科學、藝術、語言、健康和社會等領域課程。利用信息技術教育手段,激發幼兒學習興趣,使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促進幼兒保持卓有成效的高效率的學習和體驗,以適應知識量飛速增長和知識更新速度日漸加快的局面,促進幼兒形成良好的思維方法和思維素質,養成探索、求新、獨立、求實的個性品質,為他們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1、更新觀念,加強硬體和教師現代信息素養建設,使信息技術與幼兒園課程整合走入更為廣闊的天地。
設備和觀念更新一起抓,硬體和軟體建設同時上,是推進信息技術與幼兒園課程整合之兩翼。因地制宜建設低成本高效益的現代信息技術教學環境是開展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前提。在實施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過程中,我們將光纖引入我園,目前園里擁有教師、幼兒專用的計算機教室及大量的配套軟體,建成了電子備課、課件製作室。園多功能機房的建立,教學設施的網路化,使得學習資源可相互檢索,共同利用,使學習資源的使用超越地域的限制,實現學習資源共享;每班多媒體學習環境的完備,使教師和幼兒學習的信息環境得到很好的改善和完備;教學軟體的建設,使得教學資源庫日漸豐富,使其更好地服務於教學。全園實現了公文上傳下遞、教案論文交流,教育教學課件、軟體資料共享,教學管理網路化。
我們注重教師觀念的先導作用,認真組織教師學習教育理論,更新教育觀念,大膽探索和改革教學模式,讓大家了解信息技術不再僅僅是一種技術手段,而是一種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目前我園信息技術教育思想已深入人心。教師是信息技術教育的主導者,教師如果不了解教育信息化的本質、內容、目的,不熟練掌握現代媒體,不充分利用信息化教育環境,再現代化的技術也難以產生好的效果。為此,我們努力培養一支掌握現代化技術,具備現代化教學能力的教師隊伍。我園教師認識到學會駕馭信息技術,實現自我發展、自我超越是自我成長的需要,因此對信息技術的學習積極性和自覺性較高。我們著重考查教師收集、分析、處理、運用信息的能力,要求教師能充分利用網路收集有關提高教育質量的資源。因此,我園採用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讓教師定期學習(請計算機專業人員對全園教師進行信息技術培訓、教師利用休息時間參加培訓)等。聘請瀘師附小計算機專家、獲省級計算機檢測員的周老師利用假期對全園教師進行信息技術、課件製作培訓,提高了全園教師的計算機操作水平和信息理論素養。要求全園45歲以下的教師能熟練使用、操作計算機,能掌握Word 、PowerPoint、Excel、Flash等一系列操作方法。我園每期開展一次課件製作比賽,使教師課件製作能力逐年提高,要求教師每期至少撰寫一篇與信息技術教育有關的論文、案例、教學筆記等,並通過教師之間相互觀摩、互相介紹各自經驗、互相切磋等形式,提高了教師的信息技能和信息理論素養。
2、信息技術與幼兒園課程整合,對幼兒進行創新教育。
信息技術集文字、圖形、聲音、動畫等於一體,使教學內容結構化、動態化、形象化,有利於幫助幼兒獲得對周圍世界的認識和理解,有利於幼兒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的培養。從信息技術與幼兒園課程整合入手,創新新型教學結構,實現教育思想、教學觀念的根本變革,正是當前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實現創新教育的理想切入點。
教育觀念的創新。通過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使廣大教師在教學中確立了四個方面的觀念,即:以孩子為主體,倡導開放式的教學觀念;尊重孩子個體差異,樹立教育民主化的觀念;充分相信孩子創造潛能,培養孩子創新思維的觀念;全面理解素質教育內涵,確立現代人才觀和科學教育質量觀。教師觀念的更新,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教育理念,為創新教育的開展奠定了思想基礎。
教育內容和方法的創新。在教學內容上,讓孩子進一步了解了現代科技發展的新動態、新信息,培養他們從小養成追求真理、崇尚科學、熱愛科學的精神;提高他們的創新思維和綜合運用各科知識的能力;培養他們勇於探索、獨立動手的能力。在教學方法上採用研究法、發現法,並重視多種教學方法的優化組合,並做到因材施教,發展了幼兒的個性。注重加強孩子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加強孩子創新意識與實踐能力的培養,加強各學科與社會與生活的聯系,讓孩子學會知識的遷移。引導孩子將相關的學科知識聯系起來學習、思考,發現新問題,將學習與創造、模仿與創新結合起來,有效地開發他們的創造潛能。教師在應用計算機,圍繞學科知識的一個主題組織學習,不僅提高了學科知識和主體意識及實踐動手能力,還善於將信息能力遷移到其它學科中,促進其它學科的學習,通過眾多信息的歸納、綜合抽象、評價等思維活動,找出相關規律,得出有創新的結論。
教學模式的創新。信息技術對傳統教育模式提出了挑戰,要求對教師的角色(講授者——指導者)、幼兒的地位(接受者——主體)、媒體的作用(演示工具——認識工具)以及教學過程(傳統的邏輯分析講授過程——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進行變革,從而構建一種適應現代教育的新型教學模式——探究式教學模式。如何把信息技術從作為輔助教學的手段轉變為學習的方式,發揮信息技術在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等方面的優勢,建構在網路環境下自主學習的方式,是我園進行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所追求的目標。我園從2003年開始,開放地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教學手段,從「黑板演示」到計算機(網路)、(CAI課件),教學手段質的飛躍給信息時代的新型教學模式的構建打下堅實的基礎。我們力圖通過信息技術,為幼兒全面素質的發展、潛能開發和健全個性的發展提供寬廣的教育空間和多樣化的教育渠道;讓幼兒學會獲得、利用、綜合和創造信息,形成信息化社會環境下的學習習慣、學習能力、掌握學習方法;為創設自主的學習條件,便利和個別化學習,使每個幼兒獲得相應的發展,從而使教學模式從傳統的單向式和填鴨式的教學,走向多向互動式和主動探究式的教學。
3、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促進師幼共長。
教師職業的內在魅力,首先在於它是人與人之間心靈的交流,智慧的對話,生命的呼喚。這應該是一項十分具有挑戰性的工作,需要教師充分調動自己的聰明才智去研究,去思考,去創造;也應該是一種能體驗成長歡樂——孩子的成長和自己的成長——的工作。但是,傳統教育的功能定位,使教師的工作降低了它的挑戰性和創造性,失去了它原本應該具有的魅力,也使得教師的生命價值難以在教育過程中充分實現。信息技術與整個教學過程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教師的主導地位得到進一步的提升和加強,教師所扮演的角色由知識的傳授者變為學習的指導者,這就更需要教師不斷地充實自己。研究性學習和合作性學習的目的是讓讓教師具有信息收集和處理能力,通過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提高參與研究探索的積極性,發展創新精神。如通過網路幫助學習、掌握某種軟體的應用方法,或者通過E-mail電子郵件對其進行跨越時空的學習指導,或者通過分組交流等以達到教育教學效果的最優化。計算機為教師更好地開展研究性學習和實現協作式學習提供了良好的技術基礎和支持環境。如: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改革教學的方式。我園課件製作比賽就是利用信息技術開展研究性學習,增強創新能力的典型案例。課件比賽前,教師們克服了無數困難,均收集了獨具特色的素材,內容涉及廣泛,教師們表現出極大的製作熱情,。接著大家運用Word 、PowerPoint、Flash、方正奧思和Frontpage製作動畫及版面設計、美化等,通過展示成果,匯報收獲,交流心得,拓寬了知識面,提高了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實際操作的能力。正由於計算機技術的介入,教師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思維能力大大增加了,徹底改變了我園教師教學工作求穩從眾、缺乏創造性,愛好不廣泛,沒有靜心思考的時間和自由發展的空間的局面。
為幼兒「學會學習」、「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傳統的教學方式是以知識的傳遞、知識的理解為中心,重視訓練,忽視陶冶,使課堂教學變得機械、沉悶,缺乏生氣和樂趣,缺乏對智慧的挑戰和好奇心的刺激,使幼兒和教師的生命力在課堂中得不到充分的發揮。而且教學過程過於規范化,限制了教學活動的自由性,幼兒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在信息技術營造的環境里,教師和幼兒關系發生了很大變化,幼兒不是被動與無知地接受來自教師權威的觀點,而真正體現出他們是主體。計算機與音樂課程整合,我園的音樂活動不再局限於教師的一把琴、一張嘴、一台錄音機,也不再被動地接受無休止的唱歌和聽那些似懂非懂的音樂,而轉變為主動參與體驗、創造音樂的過程,每個孩子都能在音樂學習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在社會領域,多媒體、現代技術的魅力是無窮的,它給孩子們帶來了心靈的愉悅,感官的享受,生活的樂趣和學習的幫助。幼兒學會了尊重、傾聽、說服、交流和溝通,增進了相互間的友誼,鍛煉了克服困難的毅力,提高了學習自信心。在語言領域,讓幼兒欣賞語言優美、意境深遠的兒歌、故事、散文時,創設形象生動、色彩繽紛的多媒體教學情境,幼兒不僅「身臨其境」地感受與體驗了語言美、意境美,同時也自然而然地產生了想像與遐想,從而也發展了幼兒的思維能力。比如語言活動——散文欣賞「春雨」,不需要教師過多地解釋,幼兒就如臨其境地感受到春雨的美麗,同時也非常形象地理解了「落、淋、灑、滴」等動詞的含義。在科學領域,隨著電教媒體與科學教育更相融,互相整合的「一體化」逐步深入,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幅絢麗多彩的前景,它既活躍課堂氣氛,又能充實課堂內容,讓孩子處於亢奮活躍的氛圍中,讓孩子看中學,學中看,更添真實感,拓寬了幼兒知識面,提高了幼兒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實際問題的能力,學習效果事半功倍。如科學活動--神奇的車軸,首先我們把比較抽象的車軸進行實物模擬,然後設計了汽車製造廠進行車軸安裝的模擬運動組合,最後,為了讓幼兒進一步理解車軸的作用,我們又設計了如果車軸消失會發生什麼情況的設疑畫面。讓幼兒充分想像和思維,幫助幼兒從形象思維順利地過渡到抽象思維,突破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我園英語教學也取得了理想的收益,教師們每天把多媒體教學融合在孩子一日活動當中,讓幼兒最大限度地接觸活生生的外語教學活動。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自己最喜愛的區域活動,可以自由組合聚在電腦前進行認識英語單詞,還可以自由選擇操作自己喜歡的具有聲、像、畫於一體的英語游戲,讓幼兒樂此不疲,如置身於神秘的知識寶庫里,既提高了信息素養,更培養了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Ⅲ 如何做好科學課和語文課的整合
知識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學習也是,教學也如此。就小學科學課教學而言,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課程,它的內容覆蓋天文地理、化學物理、生物等,所以,它並不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在多年的教學中,我發現,如果將科學和其他學科融入一起,學科之間相互整合,深入挖掘學科中的內在聯系,對科學教學會產生深遠的影響,科學教學也會變得豐富多彩。它不僅能增強學生的探究和創新意識,發展他們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而且還可以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進而讓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
在《科學》新教材的教學過程中,實驗教學幾乎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直接影響著教學的效果。因而做好實驗教學十分重要。教師主要應結合《大綱》要求,把握好同其他各科教學的聯系,這是一個比較棘手的事情。科學課所涉及的知識十分廣泛,不但要求教師要具備敬業的精神、淵博的知識、較強的經驗與方法,還要有整合教材的能力等。如語文和科學的整合,語文教師要上出其中的科學味兒,得有豐富的科學知識作支撐;科學老師要上出具有文學韻味的科學課,也得有扎實的語文基本功才行。
小學科學與語文這兩門學科,看起來毫不相關,但我們如果用心比對,會發現語文教材中的很多課文是與科學課內容相近、相聯系的,如果將這些內容進行整合,既加強了學科之間的聯系,培養了學生的綜合能力,又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優化教學效果,實現兩門課程的相互補充,相互促進,避免教學資源的重合使用,讓教師少浪費功夫。我經常和各年級的語文教師進行溝通和探討,從兩門學科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設計出發,尋找語文和科學兩個學科之間的內在聯系,探索科學和語文兩門學科從知識點、教學內容、學生發展等多角度進行優勢互補的途徑和方法,盡最大可能整合課程資源,如果將科學和語文有機整合成功,在兩科教學中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科學課上充分利用語文知識
如我在教學四年級的《花、果實和種子》中的「把種子散播到遠處」這一課時,我就充分利用語文課本中的《植物媽媽有辦法》這一課來解讀這一問題。首先我採用語文課本中的第一段話來引入主題,已經長大,就得告別媽媽,四海為家。牛馬有腳,鳥有翅膀,植物要旅行靠啥辦法?」這一問題的拋出,立刻就引來了孩子們的一番議論,預習過課文後,許多孩子都能說出種子的旅行方式:種子可藉助風力、彈力、水力以及動物來進行傳播。然後我又叫孩子們朗讀這篇文章,當讀到「蒲公英媽媽准備了降落傘,把它送給自己的娃娃。只要微輕輕風一吹,孩子們就乘著風紛紛出發。」這里的時候,大家異口同聲的說出了是藉助了風力;繼續往前讀:「蒼耳媽媽有個好辦法,她給孩子穿上帶刺的鎧甲。只要掛住動物的皮毛,孩子們就能走到田野、山窪。」這時用心的孩子都能發現這是藉助了動物來傳播種子;後面還有一個小節「豌豆媽媽更有辦法,她讓豆莢曬在太陽底下。啪的一聲,豆莢炸開,孩子們就蹦著跳著離開了媽媽」這里就是藉助了彈力,當然,再藉助多媒體對後面的知識加以拓展,整個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通過對語文知識的復習,孩子們很快就能掌握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在這里,語文知識對這一課的內容就有了很大的幫助。
二、拓展語文課利用科學實驗教學
在科學書的每一單元前,都配有精美的圖畫,還有短小精緻的介紹,都有科學性。如在教學四年級《我們關心天氣》和《風向和風
如何做好科學課和語文課的整合_文庫下載http://www.wenkuxiazai.com/doc/a7bd788c524de518964b7dd0.html
速》時,讓孩子們加以補充再進行朗讀,無意間發現,孩子們個個都成了小詩人,並且用詞准確、生動,也把生活中常見的事物運用到詩中,原詩是這樣的:「你見過風嗎?你沒見過,我也沒見過。但我知道,當樹枝搖晃的時候,風,正從那裡經過;」孩了們補充出來的有:「你見過風嗎?你沒見過,我也沒見過。但我知道,當彩旗飛舞時候,風,正從那裡經過」;還有:「你見過風嗎?你沒見過,我也沒見過。但我知道,當小草向我們點頭的時候,風,正從那裡經過」這既培養了學生的語感,還培養了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也把語文知識融入了生活,發現科學知識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只要多留心,就會有收獲。
三、科學和語文的資源互相補充
科學課非常注重「觀察與記錄」,觀察是思維的基礎,記錄是思維的再現,觀察和記錄是需要扎實的語言文字功底作為支撐,如果經常將科學和語文有機整合,就能做到科學中有語文,語文中滲透科學,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科學教學中,我經常讓學生親歷「猜測——假設——實驗論證——得出結論並運用」的探究過程,並融合較多的語文元素,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引導學生有規范的語言表述思維過程:如實驗的操作方法、實驗記錄單的填寫、實驗原理的解釋、實驗沒取得成功的原因等進行探究,這樣,學生往往掌握了科學知識,也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因此我要求學生把「擺的研究」、「空氣占據空間嗎」等各種實驗和語文結合起來,把科學的嚴謹態度和語文的表述能力結合起來,由於這些實驗都貼近生活,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也可當作寫作的題材。例如我在教學1、能夠對小動物進行細致觀察並用文字、圖畫描述觀察結果。2、能夠圍繞小動物進行一些簡單探究活動。從語文課的角度出發,能概括小動物的特徵,能激發學生對小動物的保護之情。在准備本活動前,我先讓孩子們飼養了一隻自己最想研究的小動物,然後每天定時寫觀察日記,記錄下小動物的成長過程。當然也有一些孩子的飼養不成功,我就幫他們總結失敗的經驗,再寫成經驗再彼此交流。通過這一系列的活動之後,使他們進一步掌握了各種動物的特點、生活習性、喚起他們對動物的熱愛。同時培養了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從語文角度出發,本課圍繞:認識動物——喜歡動物——保護動物這樣一條主線,來開展教學活動,學生認知經歷了:了解——理解——喜歡三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活動中培養了學生認識、觀察、思考、創造思維、語言表達等方面的能力,幫助學生建立愛護動物的思想觀念,同時也為以後的習作收集了素材。很多時候我組織學生開展科學實驗後,語文老師再布置作文,經過多次嘗試,我發現學生對科學實驗更有興趣,描述和記錄更具體細致,對實驗結果的分析更加到位;語文老師也有同感,學生的經歷豐富了,寫作素材也多了,寫出來的作文更加生動,有條理性,語言也更准確了。科學活動要從課堂走向課外,拓寬我們科學的教育途徑,語文是科學之母,數學是科學之父,藝術是科學之魂,體育是科學之根。做到各學科之間融匯貫通、全面發展。我相信通過我們科學教師與語文教師通力合作,取長補短,一定能聽到具有文學韻味的科學課,具有科學趣味的語文課。願孩子們學會細致地觀察,嚴謹的實驗,用生動風趣的語言,輕松自主地探索無限美好的科學大世界,成為文理兼通的人,這樣學生就直觀,輕松的環境中牢固地掌握知識,同時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Ⅳ 自然科學知識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用處
多學科的學習是人類認知發展及生存的必然發展規律,同時又是當今社會發展的必然需要。音樂教學藝術的綜合實施可以同具有類似藝術的學科全面開展,比如說文學、歷史、地理、科學等科目內容方面對授課內容、授課載體、開授課方式進行改進。
關鍵詞:多學科 多元文化教育 藝術學科
《音樂課程標准》基本理念中有關「倡導學科綜合」的觀點指出:「音樂學習的綜合包含了音樂教育不同領域之間的結合;音樂同舞蹈、戲曲、影視、美術等姐妹藝術的結合;音樂同藝術以外的其他學科的結合。在執行時,綜合要以音樂為授課主線,通過具體的音樂素材建立起同其他藝術學科或非藝術學科的聯系。」由此可見,單純的學唱歌曲或是各學科的隨意拼接並不是此課標所倡導的學科綜合,下面就探討一下教學中學科綜合的意義和技巧。
一、學科綜合在音樂教學中體現的意義
(一)是多元文化教育的實際需求
隨著現代文明社會的不斷前進,人們的文化知識水平、自然科學水平和社會科學水平都得到了相應的提升,並且各方面的聯系也達到了更廣闊的層面。多元文化社會不斷前進的同時也要求多元文化教育的不斷發展,這種發展趨勢需要建立全面的認知體制,但這只是通過對各個單獨的學科進行學習,進而促進多學科的整體結合,這樣的過程是促進一個全面的認識和學習結合的過程。所以,現代教育的根本要求就包含了對於學科的綜合能力的培養。當代教育所提到的學科綜合主要包含的是自然學科之間的一體化,其中包括了藝術和靈魂樂兩者的結合,作為藝術是個體發展在當今社會結構完整化的需求,對人的認知品格的豐富和完整化的影響是最重要的課程,可以全方位地促進人類的進步,這是建立在同其他學科的有關知識相接觸的基礎之上的。將各學科同音樂學科進行綜合是為了能夠提供全面發展的知識,培養學生深刻、全面的人文情懷,這是目前學科綜合學習的重點內容,培養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當代音樂教育及教學改革的需要
最新的音樂教育學科的改革對於綜合知識的學習比較重視,在音樂新課標的基本觀念所提倡的概念中,我們不難發現:全面的音樂教育重點是將不同區域之間的音樂進行集合,其中包含了歌曲教學、舞蹈教學、戲曲教學、電影教學、音樂和其他姐妹藝術的綜合教學等內容,音樂同藝術學科以外的內容進行全面的綜合。在實踐過程中,是將音樂教育作為重點進行的全面發展,利用特定的音樂素材同其他學科的聯系,這為音樂的學習提供了多方位的音樂授課內容。而且,對教學的內容也做了詳細的規定:首先,音樂學科與同類藝術學科的集合;其次,與其他各學科的結合。
現代音樂教育的一個主要發展方向是音樂學科與其他學科的結合,同時也體現了一體化的現代化教育與國際發展形勢相統一的局面。綜合性學習是如今世界教育的一個特色功能,但是音樂教育是以審美教育為主題的,比較提倡宣傳綜合學習的理念以及實施過程的綜合。長期以來,音樂課程都是孤立的,與其他學科沒有聯系的,目前最重要的是能夠實現一個真正的全面個性化的變化,產生一個完整的、個性的發展模式,培養出德智體美全方位發展的學生就是音樂學習的主要目的。
二、音樂學科的授課技巧
(一)將音樂和語言進行合理的組合
音樂的特點就是具有較強的情感傳達性,可以帶動聽者的情緒。比如,在對小學六年級的學生進行「凝固的音樂」課程講解時,就是通過引導學生對建築的認識、了解及關心,來讓學生通過音樂感受到建築所體現出的各種風格;在對五年級學生開展「漢字的樂趣」的授課過程中,通過引導學生對中國漢字的認識、了解及關心,進而開展填字游戲、朗誦課文、說成語講故事等來感受人物的聲美、形美、意美等特點。
(二)現代教育信息化可以同音樂相結合
能夠看到自己的學習成果是學習活動中最大的樂趣。學生有了這種幸福感的滿足,對今後新知識的學習會更加有動力,也會表現出極大的積極性。「每個孩子都是一個藝術家」,這句話出自世界著名的畫家畢加索之口。在學習的過程中,老師給學生一個自由發揮的空間,學生就會通過自己的想像力、創造力來描繪出自己所想到的事物。雖然有些學生所描繪出來的畫面不貼切實際,但是有誰想到過幾年後尤里卡所畫的蘋果梨就真的出現在我們的眼前了呢?老師過分的將自己的想法強加到學生的身上,這種做法非常錯誤,這不僅僅是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還抹殺了孩子們最最珍貴的想像力。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傳授給學生基本的知識及技巧,引導學生發現美的能力,但是孩子們認為的事物及世界,要讓他們自己去探索發現。
(三)注重音樂與藝術的結合
學校藝術教育的重點內容是音樂和藝術學科,也是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主要途徑,筆者認為藝術是流動的音樂,音樂是流動的影像,兩者是緊密相連的。美術學習作為小學教育的基本學科,就發揮了比較獨特的作用。首先,這門課程對審美和道德進行了教育,其次,這門課程使得學生身體和精神得到了愉悅,是一門創作性的實踐課程。在對學生講授藝術基礎知識的同時,我們也要引導學生逐漸發現生活中的美,學會表達自己心中的世界。
在上課的時候,老師應該起到引導作用,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利用多媒體技術和其他教學活動來開展豐富多彩的授課,將學生帶入教學情境中去,讓他們親身體驗生活中的美。有一句話這么說的:「生活中不缺少美,但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讓藝術老師成為學生前進路上的一盞明燈,照亮他們的路,指引他們前進。
(四)音樂同其他非藝術類課程綜合起來進行授課
音樂是藝術門類中一個重要的學科,與廣闊的文化領域之間有著天然的緊密聯系,這也加大了音樂課程與其他非藝術類課程之間相互融合的可能性。比如在小學所學的各門課程中,音樂可以同數學、語文進行溝通(包括詩詞、戲劇等);音樂中的音值、節奏等可以同數學課程中的數量關系進行結合講解;音樂的節奏感、旋律美可以同體育課的廣播操、韻律操相結合;音樂中相應的地方文化所包含的民族知識、地理知識、環境知識、風土人情知識等可以與科學、歷史等課程進行結合等等,都使得音樂教學同這些非藝術類課程之間的聯系有了很大的可能性。例如,在《小雨沙沙》的教學中,就可以進行多樣化的授課。傳統的授課方式最多是進行歌曲表演或是打擊樂器,現如今可以對其進行改編創作,制定相應的情景,讓學生進行表演,伴唱聲部;學科綜合進行古詩朗誦,兒歌朗誦,來欣賞雨中的景色,體會藝術家筆下的雨,欣賞學生通過觀察以後自己畫出的雨,也可以到網路中尋找其他有關雨的歌曲。其中就有很多是運用了非藝術類學科的綜合。進而拓寬了老師的思路,開發了學生的觀察力、創造力,同時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實現音樂學科同其他非藝術類學科的結合,從表面上看各方面內容是相矛盾的,但實際上的本質問題是:習慣了的「學科次序」、傳統的教學定勢與開放、自主、內容豐富的新課標之間的矛盾。
(五)綜合性材料的合理利用
對綜合性材料進行合理的利用可以讓音樂課堂氛圍更加活躍、更加熱鬧,因此,大部分老師在上公開課時非常喜歡使用大量的綜合性材料,但結果導致佔用了學生學唱的時間,往往導致適得其反。因此,老師們在選用綜合性材料的時候要遵循少而精的標准,不僅要培養學生的興趣,同時要考慮到本學科的特點,以音樂為主要來開展教學。在挑選綜合性材料時,進行詳細的考慮,如果確定可用的,就可以進行大膽的嘗試,如果達不到效果的,就必須要放棄,還音樂以本位。
總而言之,倡導學科綜合的目標是為了加大力度拓寬學生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發散學生的學習思維,進而加大力度的提升學生的文化品位,為把他們培養成為我國未來社會主義事業合格的接班人及建設者而努力。
參考文獻:
[1]趙玉齡.新課標下的教學新理念——音樂教學如何實施學科綜合[J].音樂天地,2006,(08).
[2]金亞文.小學音樂新課程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李麗妍.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學科綜合技巧[N].遼寧師專學報,2013.
Ⅳ 科學課對孩子有什麼好處
培養學生探究能力抄,促進學襲生完整發展。
科學課使通過學生親身經歷、動手動腦等實踐活動,了解科學探究的具體方法和技能,嘗試用科學方法和科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在問題解決中培養科學態度,加強與同伴的交流、交往。
另外,科學課程是一門綜合性課程。其綜合性既體現在從物質科學、生命科學、地球和宇宙科學、技術與工程四個領域,綜合呈現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強調這四個領域知識之間的相互滲透和相互聯系;
也體現在要注重自然世界的整體性,強調科學課程與並行開設的語文、數學等課程相互滲透,通過學科間整合的形式,實現學科聯動,促進兒童的完整發展。
(5)科學課與音樂課整合的作用擴展閱讀:
科學課的歷史:
2017年9月1日開始,從小學一年級開始上科學課(未分科);在小學,科學課學習科學知識,培養學生科學素養,激發學生探究世界的興趣,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將科學作為基礎性課程;
在中考中佔有較高的分值(各地的分值不同),其主要包含了物理、化學、生物三科內容;高中將科學細分成物理、化學、生物三科,在高考中(理科)佔300分。
要建立起科學課程開發與實施的長效評價機制,讓學生擁有較高的科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