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上好小學民族音樂欣賞課
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其興旺發達的不竭之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希內望在於大批高素容質人才的涌現,而創新人才的培養依靠創新教育。音樂教育是整個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一個重要渠道。在傳統的音樂教學中,教師習慣於把學生當作教的對象和知識的承載體,盡可能地向他們灌輸課內知識, 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成了主...
2. 小學音樂教師招聘,面試才藝展示中舞蹈跳倫巴行嗎,我看大多數都是民族舞
可以的,招聘的是音樂老師又不是民族舞老師,舞蹈跳什麼種類的都一樣,反正他看的是你的樂感,節拍,感覺。實際上如果才藝展示種類不要求的話,唱首歌說不定跟接近你的職業
3. 小學民族團結演講稿的背景音樂有哪些
成龍的《國家》應該可以吧,有童聲版的,很好聽
如果覺得答案解決了你的問題,請採納,有問題可繼續追問
4. 如何培養小學生對民族音樂的興趣
《音樂課程標准》明確指出:音樂與相關文化是音樂課人文屬性的集中體現,是直接增進學生文化素養的重要領域,它有助於擴大學生的音樂文化視野,促進學生對文化的體驗和感受,培養學生鑒賞、表現、創造以及藝術審美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因此,建立音樂文化觀念,加強學校音樂教育的音樂文化教育,是當前學校的一個非常迫切的任務。
教師在音樂教學中,採用多種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體驗,比如挖掘歌(樂)曲的創作背景和作品內涵,通過讓學生了解作曲家的生平和生活經歷,激發學生對作品本身的好奇心,將點點滴滴的音樂文化知識滲透到學生心中,讓學生真真切切地認識到音樂文化的博大精深,擴大學生的音樂文化視野,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對音樂的鑒賞、表現、創造以及藝術審美的能力,幫助學生建立起音樂與人生的密切關系,為學生終身學習音樂和享受音樂奠定基礎。通過幾年的教學實踐和探索,我認為在教學中滲透音樂文化教育可以有以下做法:
一、挖掘教材,了解民樂,拓展音樂文化。
音樂教材中有很多與音樂文化息息相關的內容。當我們欣賞或學唱一個音樂作品時,我們不單單是為了唱好一首歌曲或聽完一首樂曲而教學,我們還要了解作品的風格、體裁、作者和創作背景,以及與之相關的音樂文化信息。首先,講解民樂,讓學生建立起學習民族音樂的自豪感, 明白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民族音樂是國樂,是我們中華兒女的根。然後,配合PPT 圖片 視頻資料,使學生在視覺上對民樂有更多的感知,老師還可以帶上實物樂器現場示範來激發學生主動走近民樂的興趣。
二、充分發揮教師人格藝術魅力,引起學生的好奇心。
興趣是人積極探究某種事物的認識傾向。它出自於好奇心,即探究新事物的心理需求,這種需求得到一定的滿足,就會產生對有關事物的興趣(如學習興趣)。音樂教師從第一節課起,言行舉止就要散發著藝術魅力,充滿藝術激情,深沉地吸引學生模仿、學習、追求和超越。在上課時,教師要做到精神飽滿,尤其是上課的前十分鍾,教師一定要用語言或動作或歌聲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產生學習的慾望。
三、精心設計教案改變教學方式,創立以唱、動結合的課堂教學結構。
教學中,不光強調歌唱的技能技巧的訓練,還應引導學生表現美、創造美。要留給學生大量的空間,去想、去說、去聽、去演、去感覺和體驗。創立以唱、動結合的課堂結構,使學生在唱中感知,在動中展現自己的創造。如歌曲《青春舞曲》有著濃郁的新疆舞曲特點,節奏感強,充滿著歡樂氣氛。在教學中,學生們情不自禁地會聞歌起舞。在學習這首歌前,我先給學生放映有關新疆風情的影音圖片,介紹新疆舞蹈的特點,並演示了幾個簡單的動作。學生興致很高積極跟著學做動作,之後按歌詞內容編排各種動作,讓同學們自由表達舞曲中歡樂的情景。
四、用激勵的評價方法,激發學習興趣。
課堂教學中善於應用激勵性評價,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榮譽感、自豪感,而且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習興趣。在學生的心目中教師是最有威望的人之一,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的成長帶來很大的影響。在學習上,受到表揚他們就很高興,能產生更大的學習積極性,受到批評則容易產生消極情緒。因此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課堂評價應體現激勵性原則,以正面鼓勵學生為主,讓每個學生都能體驗課堂中的成功喜悅,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自尊、自信中快樂成長!在一次歌唱教學集體齊唱的時候,我在前面指揮,學生們在下面激情飽滿的演唱。期間我發現有個平常比較調皮的同學並沒有認真演唱,而是在模仿我的指揮動作,雖然動作不是那麼規范,但是樣子非常投入,節拍也比較准確,當歌曲結束的時候,我及時對他的表現給予了肯定並糾正了他的動作,當然也點出他在課堂上的不足給了批評。之後發現他沒有像已往違反紀律時遭到批評後顯示出垂頭喪氣,而是高興地望著我不斷的點頭。在以後的課堂上發現他比以前表現的更好了,課余遇見還會向我請教有關音樂的方面知識。
此外,歌唱教學的小組競賽有利於調動學生的歌曲興趣和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在競賽前,我要求學生要認真聆聽其他小組的演唱,並提供評分標准,讓學生自己擔任評委相互評議。然後引導他們從歌曲的情感、音準、速度、力度等方面進行評價,最後還評出一位最佳評論員。這樣,學生在歡樂激烈的氣氛中,不僅提高了音樂表現力、語言表達能力,而且還知道了自己的優點,明確今後努力的方向,更讓學生變被動為主動。
對學生音樂成績的評定,大多數的老師都以一首歌或一個曲子來評定學生的音樂成績,而這也必定要挫傷一些學生的積極性。音樂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不同特長的學生可以用不同的形式來表達。每上完兩單元內容後,我都會舉行一次小小的音樂會,我讓學生自由組合,按教材內容選用唱、奏、跳等方式來進行表演,學生自己選出代表組成評委,分組進行比賽,在分組比賽後進行個人才藝表演,平常良好的表現可以給學期末成績加分。實踐證明,用這種方法可以減輕學生對考試的恐懼心理,讓學生積極參與音樂活動。在考核過程中同學十分投入,課堂既輕松活潑又井然有序,不僅培養了合作意識,而且還培養了學生的創新和編排能力。
五、拓展音樂教育視野,提高學生音樂審美鑒賞能力
學校音樂教育,要把社會音樂教育納入自己的視野,把音樂教育與學生的日常音樂生活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因此,我們應該盡一切可能給學生提供各種類型、風格多樣的音樂體驗,盡力開闊學生的音樂視野,培養具有音樂審美鑒別能力的音樂聽眾。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要想讓學生真正領悟音樂的美,創造美的音樂,民族音樂是必上的一課。然而,對於現今中學生,似乎流行音樂或者具體說是流行歌曲離他們更近些。這就要求我們教師,深入學生當中,了解並熟悉他們喜歡的音樂,哪怕是那些不良的。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他們的朋友,進而更准更快地替他們去除糟粕,提高欣賞音樂的能力。例如,在欣賞歌舞音樂時,我先放起了《好日子》伴奏帶,因為熟悉,很快學生就唱了起來,激發起了學生的興趣。然後,我將其中秧歌的音樂介紹給了學生,讓學生明白流行音樂的創作也會以民族音樂作為素材。
最後,在《好日子》的旋律中集體扭起了秧歌,課堂氣氛非常活躍也達到了預期的教學效果。在欣賞民歌時,我將騰格爾、彝人製造、阿里郎組合等一些少數民族歌手的音樂引進課堂,同他們的民族——蒙古、彝族、朝鮮族的民歌放在一起,讓學生欣賞,並啟發他們從中找出不同民族民歌的特點。講到民族樂器時,我舉例《賽馬》,利用其中二胡的音樂來介紹二胡豐富的音樂表現力。還有,在引導學生欣賞《聽媽媽講那過去的事情》時,為了便於同學們更好地理解這節課的內容,我放了一首《感恩的心》。這首歌很多同學都會唱,但都不了解它真正的內涵。我深情地把這首歌的歌詞及歌曲的創作背景介紹給同學們聽,重點描述了親情的偉大。再聽這首歌曲時,教室里靜極了。一種濃濃的溫情在教室里悄然盪漾著,歌曲把師生彼此的情感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在完成教材教學內容的同時,我會不失時機地向學生們推薦一些學生們喜歡聽的,如《同一首歌》中優秀的民族歌曲和優秀的外國歌曲進行欣賞,拓展他們的音樂視野,提高他們的音樂審美能力和音樂鑒賞能力。
5. 如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滲透愛國教育
今天,音樂學科是實施素質教育最重要的學科,它可以通過生動、直觀的感性途徑去感染人、影響人,並將這種審美情感轉化為理性認識,從而產生一種積極健康向上的精神力量,使人的思想道德得到凈化和升化。由此可見,音樂教學是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的有效途徑。如何在音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思想的滲透呢?我們可以這樣做:
一、通過介紹一些樂器和樂曲,使學生為我國的優秀音樂歷史文化成就深感自豪
我國的音樂文化有悠久的歷史,如在河南舞陽出土的骨笛,是目前我國發現最早的吹奏樂器,距今約有8000多年的歷史;在湖北隨縣出土的戰國時期的編鍾,距今約有2000多年的歷史,其音色優美、音域寬廣,所奏的古今樂曲依然悠揚動聽,令人陶醉。在古代樂舞中舜時的《韶》樂是一部著名的宗教性樂舞,在公元前544年吳國季扎在魯國看了《韶》樂演出後並稱贊說:「德至也哉!大也!如天之無帷也,如地之無不載也。」其大意是:內容偉大極了,像天一樣覆蓋著一切,像地一樣負載著一切。後來孔子在齊國看了《韶》樂演出後,以致「三月不知肉味,」並說:「不圖為樂之於斯也,韶盡美也,又盡善也。」戰國時期的《呂氏春秋·孝行覽》記載了「伯牙鼓琴,子期知音,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這就是有關樂曲《流水》的動人故事;在1977年8月22日發射的美國「航天號」宇宙飛船所攜帶的噴金唱片就錄入了《流水》這首樂曲。義大利歌劇作曲家普契尼在歌劇《圖蘭朵》中採用了我國民間的「鮮花調」作為音樂素材。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更是我國民族交響樂的成功之作,被外國音樂家稱之為「蝴蝶的愛情」協奏曲。美國的冰上舞蹈家曾將其改編為美麗動人的冰上芭蕾。80年代初,台灣唱片公司翻版出售到台灣深受民眾歡迎。
音樂可以浸潤心靈,使情操變得高尚,優美。社會主義的音樂教育就是要以動人心魄的音響美及旋律美多姿多彩的抒情美及結構美,來凈化新一代的心靈。用音樂的「靈魂」「流動的詩」在學生的心靈深處培養起最深厚的愛國主義熱情,無論什麼時候,甚至境遇如何惡劣,也不動遙讓同學們欣賞民族管弦樂曲《春江花月夜》,它是我國優秀的古典音樂作品中的名曲之一,也是我國傳統音樂文化中的瑰室,中央人民廣播藝術團民族樂團在西德演出時,台下的聽眾靜極了,大廳彷彿空無一人,瞬時的寂靜,隨之而來的是暴風雨般的掌聲;而今這首樂曲深受國外聽眾的喜歡,已成為世界音樂文化寶庫中的一棵璀璨的明珠。在中學音樂欣賞教學中,讓學生欣賞這首典雅優美的抒情樂曲,會實現給我們宛如一幅山水畫卷,會使我們感受到春天靜謐的夜晚,月亮從東山升起,月光透過層層白雲,映入江面,遠處漁舟在江面盪漾。花影在兩岸輕輕地搖曳,那優美、深沉的旋律描繪出大自然迷人的景色。加之教師充分的揭示,會給學生以高度藝術美的享受,使他們極快進入到「艷艷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明月,的靜謐、清澈的月夜意境中。樂曲旋律中的」淙淙流水「之聲,」蓬蓬遠春「之聲,」悠悠花香「之氣,使學生很自然地聯想到祖國的壯麗山河,悠久的文化歷史,民族音樂的偉大。中華民族不愧為是一歷史文明古國,並且在同學們的心靈深處,播下了愛我中華的種子,使他們更加熱愛自己的祖國。
二、在音樂課上通過聆聽一些著名的群眾歌曲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思想的培養
如蕭華作詞、晨耕、生茂作曲的《長征組歌》,它形象生動的描繪了紅軍長征途中一幅幅壯麗的動人畫卷。在抗戰時期,涌現出無數動人的優秀歌曲,它們如同戰斗的號角,催人奮進,構成中華民族一部動人的抗爭史歌。筆者在介紹這段音樂史時,曾用以下歌曲為線索:《松花江上》、《鐵蹄下的歌女》反映了「九· 一八」事變後,東北淪陷,丟掉了爹娘,回不了家鄉,人們四處逃亡,流離失所的悲慘景象。《義勇軍進行曲》反映了當時的人們在國家、民族危機時刻每個人被迫發出最後的吼聲,歌曲以號角般雄壯激昂的旋律,鏗鏘有力的進行式節奏,塑造出誓將「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的中國人民的光輝形象。在當時,印度一家廣播電台每日五次對華廣播都以它為開始曲;美國著名黑人歌唱家羅伯遜親自演唱並錄制了唱片,更使這首樂曲載譽全球。1949年將此歌定為代國歌,1982年將它正式定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畢業歌》歌曲旋律高昂激越,具有號召性,聲聲警鍾,不斷高漲,開闊有力的節奏體現了「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的氣勢,表達了當時的青年學生「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思想,歌曲一問世,使當時很多青年學生唱著這首歌就走上了抗日救亡的戰場,開辟敵後抗日根據地動人場面,這是抗日的史歌。歌曲《南泥灣》、《二月里來》、《解放區的天》、《軍民大生產》展現了解放區人民政府熱愛人民,軍民大生產,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克服困難,並肩作戰的一幅幅動人畫卷,這是歷史的贊歌。歌曲《歌唱祖國》、《祖國頌》刻畫了站起來的中國人民猶如巨人屹立在世界的東方,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勝利的歌聲多麼嘹亮,工農業生產蒸蒸日上,祖國大地一派勞動豐收的喜人景象,中國人民正沿著社會主義道路奮勇前進。
三、通過歌詠比賽,傳承民族精神
開展以弘揚民族精神為主題的歌詠比賽活動,使這些弘揚民族精神的革命歌曲真正進入學生的內心,傳得開、唱得久。
6. 如何在中小學音樂教育中滲透德育教育
在教育部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准》中明確指出音樂的文化傳承價值:「音樂是人類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是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和智慧結晶。學生通過學習中國民族音樂,將會了解和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華夏民族音樂傳播所產生的強大凝聚力,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學生通過學習世界上其他國家和民族的音樂文化,將會拓寬他們的審美視野,認識世界各民族音樂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增進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熱愛。」①我們在談論音樂文化的時候必然要談及音樂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問題,以便從根本上認識音樂文化到底何謂多元以及怎樣實現多元。
一、認識音樂的民族性與世界性是把握音樂多元文化的關鍵
過去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在一提外國音樂的時候,大家不約而同的想到歐洲音樂,包括很多學生也認為歐洲音樂就是比較發達一些、時髦一些,或者通俗音樂比較現代一些。但是一說到亞非拉音樂學生們就會認為它很「土」,不能把其放在等同的位置上,不能平等地來看待這個問題,實際上這是對亞非拉音樂文化的偏見。藝術不像科學那樣新舊更替迅速。有些藝術品個性極強,不可代替,不同的藝術作品對於不同的群眾基礎或者文化圈而存在,總是傾向於多元化的發展。音樂藝術價值的高低不是取決於民族性或國際性的強弱,而是取決於作品所達到的藝術成就的高低。那種認為只有世界性好或只有民族性好的觀點,都否定了多元化所取得的成就,硬把自己的愛好說成是真理,而把別人的愛好說成是錯誤。著名的音樂學理論家洛秦在《音樂與文化》一書中,強調指出的:「抽象、普遍、理性的啟蒙人並不存在於所有的文化和地理環境中:認識文化的人、社會的人、民族的人、觀念的人、意識的人,而且他們是一個個獨立的、具體的、不能復制的。人類的各種文化,社會和民族沒有價值上的差別,只是觀念、行為和由之產生的具體物品不同:音樂中體現了文化,文化中包含了音樂。」② 音樂文化包含了一種其他文化與藝術不可替代的形式,包含其他物質不可構建的思維基礎。它一方面具有可操作性,有實實在在的音樂基本要素,具有形象的表現內容和理智的控制基礎;另一方面可以超越時空與語言界限,讓人輕易接受,而不像文字、語言那麼復雜,要通過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才得以接受。所以它是了解世界各民族、各地區、各團體組織的重要工具,也是促進交流和發展文化的重要工具。
二、如何在音樂教育過程中進行多元文化滲透
著名音樂教育家廖乃雄在《關於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的八個論點》一文中指出「每一個民族的音樂都是人類音樂和世界音樂的一部分,它正是以它獨特的民族特點是否濃烈,以及是否具有高度的藝術造詣,而在人類音樂和世界音樂中佔有一個獨特的、突出的、抑或一般的位置。現代科技、傳媒以及國際交往已得到空前發展的今天,正如柯達伊早在半個世紀前已經指出過『世界正日益開放,只與單一一個民族有關的藝術,已變得沒有意義。』」③因此,在音樂的民族性始終不渝地永葆青春的同時,音樂也正日益國際化、洲際化、文化際化及世界化。任何國家和民族的音樂教育,無不建築在它自己民族音樂的基礎上,而在這同時,任何國家和民族的音樂教育,也日益把其他民族的音樂包
括進來,只有這樣,才有助於音樂教育的發達和自己民族音樂的繁榮昌盛。因此,作為音樂教育中的主導——教師應當有種強烈的自主意識,加強自身多母音樂文化修養的建立,以開拓的視野,豐富的音樂資源和優秀的世界音樂文化,對學生進行多母音樂文化審美情趣的培養。
(一)教師自身多母音樂文化修養的建立
中華民族是多民族結成的大家庭,任何一個民族系統中的優秀音樂都是具有中華民族性的,盡管它不包括中華民族音樂的民族性的全部外延。中華民族有著廣闊的疆域,豐富的音樂品種,有民間歌曲、曲藝、戲曲、舞蹈音樂和民族民間器樂等等。在多元化民族中有著多元化的音樂存在樣式可以說是一個國家的音樂特性。19世紀的西方民族樂派,實際上就是國家樂派,它們也是多元化的民族性。全人類的音樂文化就是由不同國家的音樂構成的,各國之間的音樂關系也是多元化的,是在更高層次上的多元化。我們的音樂教師要把握不同國家、民族、地區、時代各自的音樂特徵,不論是在橫向還是在縱向都能信手拈來,從音樂的形式、風格、文化構成上了解多元的音樂文化。例如同處在古典主義時期的維也納古典樂派三位偉大作曲家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他們的作品的風格和特點一聽便涇渭分明。海頓的音樂有著沉穩和寧靜,即使有了怨氣也不過是用突強的和弦嚇唬嚇唬打瞌睡的貴婦人們(驚愕交響曲);莫扎特的音樂則充分顯示著靈氣和天分,雖然在骨子裡他是一個「叛逆」者,不忍封建主教的呵斥與侮辱,毅然同其決裂,但是在他的音樂卻時時處處「清泉石上流」般的透徹,羅曼?羅蘭稱莫扎特的音樂是含著眼淚的微笑;貝多芬卻是一個以音樂作為為受迫害階級吶喊的武器,「從絕望到斗爭,從斗爭到勝利,從勝利到歡樂」,因此他的音樂中充滿著矛盾和斗爭,期望人類的理想世界一定會變為現實,一定會到來。因此,作為一名音樂教師,如果要想把維也納古典樂派三位巨子星座的音樂解釋清楚,不了解作曲家成長的經歷和社會背景的話,恐怕只是探其皮毛,無法真正洞析三位大師作品的深刻內涵了。維也納古典樂派三位作曲家音樂風格的差異是音樂歷史長河中的同一時期的多元化音樂的代表之一。
再如,筆者曾經看到一節優秀的示範課——《媽媽的歌》,縱觀整節課內容充實,主題鮮明,選材新穎,特別是在採用了多個國家、多個民族、多個體裁和多個形式的搖籃曲,使得同學們的情感在不知不覺中得到升華的同時又感受到了多母音樂文化的巨大魅力。在課上老師沒有走傳統的路線,練聲,教唱,而是通過兩張照片作為導入,背景音樂是勃拉姆斯的《搖籃曲》,震撼心靈,感受母愛。接著,老師又讓學生連續欣賞了地中海、巴西、非洲和法蘭西四個國家的搖籃曲片段,使學生開拓了視野,感受了色彩豐富、原汁原味的各國搖籃曲,體會全人類父母對孩子的愛心。第三部分是搖籃曲與母愛,第四部分是搖籃曲的特點,第五部分選用了五首合唱搖籃曲有日本的,有柴可夫斯基《暴風雨中的搖籃曲》,有東北搖籃曲,有藏族和土家族搖籃曲,讓學生自己挑選感受和體會藝術搖籃曲的優美意境和深邃情感。第六部分是器樂搖籃曲勃拉姆斯弦樂《搖籃曲》,豪塞管弦樂《搖籃曲》和格里格鋼琴《搖籃曲》,既讓學生了解了搖籃曲的器樂形式,又進一步開闊了他們的視野。第七部分是學唱布拉姆斯的《搖籃曲》,第八部分是選擇欣賞現代搖籃曲,選用了蘇小明的《軍港之夜》、羅大佑的《搖籃曲》、動力火車的《搖籃曲》和美國「民謠四兄弟」的《綠野》,充分讓學生了解用搖籃曲的形式可以抒發各種深沉、溫柔、細膩的情感,感受藝術風格的多樣性。最後一部分是給母親的電子賀卡。可見,作為一個課
279
大大 眾 文 藝
平面構成教學中逆向思維的應用和轉換訓練
牛建琳 伍立峰 (蘇州科技學院 江蘇蘇州 215009)
摘要:平面構成作為藝術設計類高校大學生的必修課程之一,近年來在其是否適用於現代教學的意見上出現了分歧,其中主張廢棄或者內容修訂的說法主要集中在對平面構成課程教學效果的不滿意方面。突出的問題是,學生對平面構成課程與後續專業課之間的聯系理解往往非常模糊,對於平面構成內容的純理性、冷抽象思維不能適應,感覺學習起來枯燥乏味。針對這種情況,我們運用一種逆向思維進行的轉換訓練,為這些在設計道路上剛剛起步的大學生提供了有效的幫助。通過這種逆向思維的練習不僅能有效完成此課程的教學任務和目的,同時還能激發學生對後續的包裝設計,VI設計,書籍設計,招貼設計等專業設計課程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平面構成;基礎性;逆向思維
Abstract: Two Dimensional Composition is a required course of college students of art design. There is disputation on whether it is suitable for a modern teaching. Those who propose that the content of this course shall be discarded or revised are mainly not content of the class teaching effect. The protruding problem is that there is no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ch a course and other courses followed up. Most students can not adapt to such thinking patterns as pure reasoning and cold abstraction. They think such a class is too bore to study.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a train of reversal thinking will be very helpful for those freshmen in art design, and will contribute a lot the teaching of such a course. We believe that the practical training in reversal thinking will also be very helpful for other courses such as packing design, VI design, book design and poster design.
Key words: Two Dimensional Composition; fundmental; reversal thinking
目的在於培養學生對平面形態的認識能力和創造能力,以激發學生的創意性思維。平面構成課一般安排在一年級下半學期。眾所周知,學生對平面構成課程的有效學習對後續的很多專業課程的學習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通過平面構成課的學習,學生對平面設計中元素組合規律會有更加清晰的認識和把握,再加上積極的設計實踐,在平面的整體審美和創造能力方面,肯定會得到長足發展和提高。不同的專業對平面構成的基礎性要求也是稍有差別的,本文主要探討視覺傳達專業學生平面構成課程的特點。
一、必須要積極面對和正確解決的一個問題
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積極面對一個問題,即學生對於平面構成對後續專業課程的基礎性作用理解不夠的問題。因為這種情況普遍存在於歷屆大學一年級學生的平面構成課程中。以前,筆者曾在課前准備很多包裝設計、書籍設計、招貼設計等資料幫助學生理解平面設計中元素排列組合的奧妙和技巧,意在引出平面構成課程的基礎性作用。這些圖形和文字在學生眼裡既陌生又不乏吸引力。但其結果是,大部分學生欣賞完圖片後的確很興奮,但卻沒能和平面構成產生多少聯系。雖然我一再提示他們這些平面設計中元素的點、線、面排列構思如何精妙,但構成的基礎性意義就在一陣唏噓和驚嘆聲中被擱淺了。所以,單單靠學生自己結合包裝設計、招貼設計等的應用,去理解平面構成的基礎性作用,其效果一般都比較差。原因之一,一年級的大學生對於專業設計的理解很片面尚不具備綜合把握的能力,這樣做的後果會導致學生對於基礎課程的誤解,增加其對平面構成課程的學習負擔和學習難度;原因之二,在於平面構成是一種純粹性構成,其特點是運用純理性和抽象思維較多,這種思維方式與注重感性思維方式的專業設計相距甚遠。現在市面上一再出現的所謂新編平面構成教材,其內容與傳統平面構成內容相比有的刪減幅度太大,有的甚至與圖形設計,招貼設計隨意混淆,為了避開冷抽象的思維方法而痛失平面構成體系的精華部分,顯然是不可取的。基於的工作。在青少年的音樂生活中審美趣味的形成直接受外界環境的影響,他們對社會上流行歌曲的模仿是下意識的、自發的。因此往往缺乏正確的審美判斷和准確的審美評價。從這一方面來看,尤其需要教師以健康的審美觀來加以引導,我們既要把關定向,不能聽任其自流發展,又不能採取說教、訓斥等簡單的做法,而應採取積極主動的引導、疏導的方法和措施,使青少年健康、積極的審美趣味、審美判斷、審美能力得到提高。⑤
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有賴於不同國家、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我們在理解本民族音樂文化的基礎上,學習、了解世界各國有代表性的優秀民族音樂。這樣,我們的學生才能真正有一個健康的審美觀,開放型的思維方式,放眼世界和了解世界,並學會理解、尊重其他國家和民族的音樂文化,樹立起平等的多元文化價值觀。
注釋:
①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課程標准》2001年,藝術教育司②洛秦著《音樂與文化》,西冷印出版社 2001年第一版,13頁
③廖乃雄 於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的八個論點 《音樂教育》 2000年第4期
④羅小平 著 從文化學角度談星海審美趣味的形成《音樂研究》1995年第3期
五曹理,繆裴言《中學音樂教學論新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4月,第1版
平面構成作為高等教育藝術設計類大學生的基礎必修課,是研究二維空間造型要素以及造型要素間排列、組合規律的課程,堂的導演者的教師,如果沒有廣闊的視野和不具備多元思維,怎能把一堂音樂可上得如此生動、扣人心弦呢?
當然,古今中外優秀的音樂文化都是我們音樂教育肥沃的土壤,作為新時期的教師既不能一味地走民族路線,也不能過多地走古典路線,而是放眼縱橫,加強自身多元文化底蘊,以豐富的音樂資源和營養,培養出更多「有文化的」 高素質人才。
(二)對學生多母音樂文化的審美情趣的培養
審美趣味是人們對某些審美對象的興趣、喜愛與選擇。它是主體在審美實踐中形成的獨特審美定向。音樂的審美趣味一方面可以涉及主體對各種音樂體裁、風格、流派、樂器與表演形式的不同興趣;另一方面,也因主體音樂價值觀的不同,會存在高尚情趣與低下的興趣、積極的傾向於消極的態度、多元化的選擇與單一的挑選,相對的愛好與絕對的偏愛④。著名作曲家冼星海的身上的審美趣味的形成就交匯著中西文化大系統的作用。在中國文化傳統中,又涉及傳統文化、嶺南文化、海洋文化、華僑文化、新民主主義文化的影響。在西方文化傳統中則是歐洲 ,尤其是法國印象派音樂文化的熏陶。冼星海以本土文化為基礎,大量吸取、溶化異質文化的動律與氣勢,對他崇尚壯美,追求新穎,豐富的藝術美等審美興趣、愛好,有重要影響,使其成為中國音樂史上最有影響力的音樂家之一。
現今的絕大多數中小學生音樂欣賞對象是快餐式的流行音樂,有的甚至達到了狂熱的程度,但是他們不知道這類作品中有一些是不適合他們的,有的是對他們有害的。要使學生分清流行音樂的良莠,主動並熱愛高雅音樂,必須提高他們的鑒賞能力,幫助他們樹立起正確的音樂審美觀。這是一項艱難而又富有意義。
7. 小學音樂教學如何滲透多元文化
(一)加強對音樂教師的培訓,在教學內容中融入多元文化
就當前我國小學音樂教師的專業素養看來,總體而言是合格的,但與此同時,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最為主要的便是音樂視野相對狹窄,音樂知識較為單一。他們除了對課程音樂內容有所了解以外,對其他各地區、各民族的傳統音樂以國外民族音樂的了解有一定的局限性,換言之,多母音樂文化的專業素養較為缺乏,這不可避免的影響到了其教學能力,使得小學音樂課堂上教學的多元化發展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
(二)進行音樂多元教學體系的建設,增強多元文化的融合性
音樂的多元教學體系,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體系,既有一般教學體系的共性,更有自身的特性,它包含音樂教學的多個層面,對此,教師要從多元的角度出發,採取好相應的策略。
(三)有效整合並充分利用教學資源,豐富音樂文化
我國有56個民族,不同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都形成了獨具特色、和而不同的民族文化,典型的蒙古族、滿族、藏族、苗族、彝族等,音樂作為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個民族更是多姿多彩,共同組成了我國豐富的音樂資源,這些音樂資源既是音樂課程教學的寶貴財富,更是音樂課程中滲透多元文化的主要載體。
(四)在情感體驗中滲入多元文化,促進文化滲透
音樂的本質是情感的抒發與傳遞,學生之所以在音樂欣賞中受到感染與熏陶,歸根到底是情感體驗的結果。換言之,情感體驗是小學生音樂學習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能夠讓學生對音樂學習保持著濃厚的興趣,還能通過音樂來進一步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一舉兩得。
眾所周知,音樂教學作為基礎教育的重要一環,教學之路相當漫長,教學效果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在教學中不斷地從學生學習的實際需求以及課程教學的具體規劃等要素出發,去反思、總結,並從時代發展的宏觀層面出發,創新教學模式,提升教學效率。就目前多元文化並存的時代背景而言,教師一方面需要認知到堅守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另一方面需要在音樂教學的實際環節中滲透其他民族的化,從而豐富學生的音樂知識,開拓學生的音樂事業,進而提升學生的綜合音樂素養。
8. 急求中小學音樂欣賞曲目,小學是民族類的,中學是世界名曲。謝謝!
二胡,賽馬抄,光明行襲,二泉映月;編鍾曲,蟾宮珠簾;民樂合奏,喜洋洋;木琴曲,我是人民小奇兵;手風琴曲,杜鵑圓舞曲;管弦樂,義勇軍進行曲;笛子曲,蔭中鳥;民樂合奏,春江花月夜;琵琶曲,彝族舞曲,陽春白雪;揚琴曲,將軍令;民間合奏,茉莉花;名族管弦樂曲,金蛇狂舞;笙獨奏,草原巡邏兵;古箏曲,高山流水,漁舟唱晚;嗩吶曲,百鳥朝鳳;琵琶曲,十面埋伏,大浪淘沙。
以上這些是民族樂。
管弦樂,藍色多瑙河;薩克斯曲,回家;鋼琴曲,土耳其進行曲,月光奏鳴曲;管線合奏,卡門序曲;舒伯特,未完成交響曲;貝多芬,英雄交響曲;莫扎特,費加羅的婚禮序曲;柴可夫斯基,胡桃夾子組曲;門德爾松,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命運,第一樂章;莫扎特,第四十一交響曲朱庇特第一樂章;莫扎特,第四十交響曲第一樂章。
後面的是世界名曲。
9. 小學音樂教師教學案例
作者單位:北京海淀實驗小學 馮琳
年級:二年級1班
課題:《阿細跳月》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舉例說明哪些民族是我們所熟悉的,從中使學生了解我國是多民族的國家。
2、從視覺上使學生了解彝族這一民族的風格特徵。
3、從聽覺上使學生深入了解彝族民歌《阿細跳月》的樂型,掌握五拍節奏的特點及我國特色民族樂器的認識。
教學重點:深入了解彝族民歌的特性,掌握民樂合奏《阿細跳月》所帶來的旋律,介紹樂曲是由哪些民族樂器所演奏的。
教學難點:5/8節拍的掌握及民族樂器的分辨。
學生分析:
創造學生的想像空間,使學生的想像思維大於生活中固有的一切事物。發揚我國傳統民間
樂器的知識與文化,是小學音樂課程重要的因素之一,讓學生查閱和搜集有關我國五十六民族的文化特徵,使學生在課堂中充分自我展示。
教材分析:
《阿細跳月》又叫跳月歌,流行於雲南彌勒西山彝族阿細人之中。在節日或農閑的月夜裡,阿細人喜歡在松林或空曠草坪上舉行「跳月」。參加者多為男女青年。小夥子們手拿高音笛、低音笛、月琴、小三弦、中三弦、大三弦等樂器,邊奏邊舞;姑娘們則隨著音樂,邊拍手邊舞,至興高采烈時唱《跳月歌》。《跳月歌》很有特點,全曲由do、mi、sol三個音組成,採用5/8節拍。演唱時,在每小節的第四、五拍的前半拍由舌的兩旁吸氣。旋律活潑跳盪,富於動感,特色鮮明。作曲家秦鵬章就採用了彝族「跳月」的這一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歌舞曲,寫成了這民樂合奏曲。
教學准備:「哈利·波特」 的魔杖、音樂課件、演奏的樂器、彝族服飾
教學設計:
1、由「哈利·波特」的魔杖引發了同學們的討論,設計用有趣的魔杖給予學生神秘的暗示並激發學生的興趣,「請根據魔杖的提示尋找哈利·波特想了解中國民族音樂知識的線索,看看同學們誰的運氣最好,在准備的民族知識中和哈利想得是一致的。」
2、教師提前藏在學生教室里一些提示,讓學生趕快找到並揭開謎底,學生找到一些提示卡片,如:「樂器、音樂、舞蹈、服飾、民族」等,找到教師提早准備的彝族素材。並讓學生展示自己課前准備的民族知識。
3、通過音樂使學生了解到彝族民歌《阿細跳月》的旋律,並進行詳細的段落分析,樂曲開始是彈撥樂、鑼鼓的輕輕敲奏的短小引子,表現了男女青年在聚集。跳月就要開始了,竹笛領奏出熱情奔放、歡騰跳躍的主題:這段主題在第一部分中由高音笛、彈撥樂、弦樂及全奏多次反復出現,表現了多變的舞蹈姿態。第二部分作者將主題樂段作了移調處理,並進行幾次反復,與前面調性形成鮮明對比,好像健壯的小夥子們跳起了粗放的舞步。第三部分音樂又轉回原調,由高音笛演奏旋律後,整個樂隊全奏,樂曲進入高潮,在樂隊全奏中展現了宏大的舞蹈場面,彷彿狂歡中的人們忘記了疲勞。最後的短小尾聲,是採用了主題樂段的最後兩拍 擴充發展的,在漸強中結束全曲。
4、通過樂器使學生了解這首旋律活潑跳盪的《阿細跳月》,是由哪些樂器演奏的,教師准備一樣實物樂器,其餘的樂器可用課件代替,准備的樂器可以讓學生輕輕地用手嘗試,使學生體驗拿到實物的樂趣。
5、通過服飾使學生了解彝族的文化特色。並延續「哈利·波特」的魔杖使學生在教室找到關於彝族的服飾及裝物品,以便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6、通過舞蹈使學生掌握5拍節奏型,先可以用簡單的手來表示,123拍不動,45拍拍手;然後加上腳,123用腳來表示,1左2右3左45拍手;逐步較強難度。
7、結束,同學們安靜的等待和傾聽彝族舞曲的旋律「火把節之夜」,教師用「哈利·波特」的魔杖變出篝火放在教室中間,請同學們聽著《阿細跳月》的旋律,穿著彝族服飾,跳著彝族特有的舞蹈步伐,請一位同學代表「哈利·波特」也和大家跳起來,融入到我們團結的大家庭里。
8、弘揚民族文化精神。
10. 求:小學音樂教材中出現的少數民族歌曲,要比較熟悉的。
我是一個五年級小學生,我們學過的有:彝族的「趕圩歸來阿哩哩」朝鮮的「蘋果豐收」侗族的「迷人的火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