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卡農音樂的分類
即同時有兩對或三對不同旋律的卡農進行
無終卡農
即卡農的結尾與樂曲開始相銜接而使音樂循環不已者
有終卡農
即答句不再進行模仿,另加結尾部分以構成終止者。
卡農的最早歷史,可以追溯至13世紀的民間音樂形式,如狩獵曲、輪唱曲等。輪唱曲是一種小型聲樂曲,其形式為各聲部以相同間距進入的同度無終卡農,13世紀以後流行於英國。15世紀出現了完整的卡農曲,並為佛蘭德樂派的作曲家所喜用。此後,卡農經常作為一種獨立的小型樂曲或大型樂曲中的一個段落而被運用。
卡農並非曲名,而是一種曲式,字面上意思是「輪唱」,原意為「規律」。指的是復調音樂的一種寫作技法。一個聲部的曲調自始至終追隨著另一聲部,數個聲部的相同旋律依次出現,交叉進行,互相模仿,互相追逐和纏繞,而聲部幾乎是單調意義上的重復。直到最後……最後的一個小結,最後的一個和弦,它們會融合在一起,永不分離。纏綿至極的音樂,就像兩個人生死追隨。用卡農手法寫成的樂曲就叫作「卡農曲」。卡農Canon雖不像浪漫派作品那樣高潮起伏、驚心動魄,但在看似反復平常的進行中,卻交相共鳴出多種音色效果。平凡的韻律脈動著瞬息萬變的生命力,如同天使一般讓人迷醉和沉靜。我們熟悉的輪唱曲就是卡農曲的一種。卡農出現於十三、十四世紀。後人常採用古代曲調作為卡農主題。如巴赫的《五首卡農變奏曲》。十九世紀的交響曲、奏鳴曲也常用卡農手法,如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
簡單的講,卡農〈canon〉是一種作曲手法,意思是「同樣的旋律間隔兩拍或一小節、兩小節不等先後演奏」。
「卡農」就是根據嚴格模仿的原則,用一個或更多的聲部相距一定的拍子模仿原有旋律的曲式。至於用什麼樂器,幾個聲部,就要隨作曲家的便了,一般來說,2-6個聲部就差不多了,要是非有人寫個幾十個聲部也未嘗不可,倒是現代音樂里常有的事。卡農是最基本的復調音樂的一種,一般好多作曲家在學復調音樂時都要作一大堆卡農去練習技巧,不過都是練習罷了,編了號算作品的好像不多,而且是什麼樂器都有,興德米特的教程里就有不少,長笛和鋼琴的,中提琴和鋼琴的……在許多地方都可以聽到卡農,不只是帕黑爾貝爾的那首,想必巴赫也有不少的卡農,只是我沒聽過巴赫的作品,不好去胡說。好多的交響作品裡都會有用卡農的技巧作的部分,只是沒有單獨提出來像帕海貝爾那樣單獨算作一首作品罷了。順便提一句,卡農也不是非要把旋律一點不差的模仿下來,可以加快和放慢節奏(這一點在帕海貝爾德獼農中應當能夠看到),還可以做倒影處理。
除偉大的帕赫貝爾卡農以外,還有形形色色的卡農,其中不乏名家,如:巴赫寫過一首古鋼琴變奏曲,叫做《戈爾德堡變奏曲》(即《哥德堡變奏曲》),包含一首詠嘆調和三十個變奏,其中第3, 6,9,12,15,18,21,24和27變奏都是卡農,除了第3變奏是同度卡農外,其餘八個變奏,依次把旋律移高或移低2度到9度進行模仿。比才作曲的《阿萊城姑娘》第二組曲中的《洛朗多爾舞曲》第一部分,構成了兩聲部的八度卡農,旋律先由雙簧管、單簧管和小提琴齊奏,兩拍以後,大管、圓號、中提琴和大提琴把旋律移低八度進行模仿。近代歌劇中的重唱曲和合唱曲,也常採用卡農的形式。如貝多芬的歌劇《費台里奧》第一幕中的四重唱,就是一首四部卡農。在柴可夫斯基的歌劇《葉甫根尼·奧涅金》第二幕第二景中,一對朋友連斯基和奧涅金變成了仇人,他們在決斗之前,也唱了一首卡農。在古典音樂常識中,卡農和賦格一樣是一種復調形式。
不管雅也好俗也好,我們都將迷失在螺旋的階梯上,擁抱那滲入骨子中的美。
❷ 音樂《卡農》的意境是什麼
你那是什麼版本的啊??電吉他的、小提琴的、鋼琴的啊???
電吉他版本的是狂放、可以內當做「
蹦迪
」
小提琴版本和鋼琴版本的意境應該是歡樂,帶著些許淡雅。不能當作「蹦容迪」
同在歡樂的情況下演奏
電吉他版本的適合年輕人
小提琴版本和鋼琴版本適合全年齡段
❸ 我想知道卡農音樂背後的故事
*(建議厛著曲子去感受故事...)Pachelbel,德國人。在他10幾歲的時候,戰亂使他淪為孤兒。流浪到英國的他被英國一個小村莊的天天在教堂彈琴的琴師收養,之後他天天聽那個他彈琴,耳濡目染也學會了鋼琴。在他們旁邊的鎮上上有一個女孩子叫Barbara Gabler,家了有錢有勢,Barbara Gabler也是鎮上最漂亮的女孩,但自從到教堂聽了Pachelbel彈的曲子,就愛上了他。很多有錢人上門向Barbara Gabler提親都被拒絕了,因為Barbara Gabler心裡只喜歡Pachelbel。但女孩子嘛,都比較害羞,從小被寵到大的Barbara Gabler一直不敢向Pachelbel表白,後來Barbara Gabler就找了個理由,說要去Pachelbel那裡學鋼琴,她對Pachelbel說自己熱愛音樂,希望可以拜師學藝。Pachelbel很高興的收下了這個徒弟。但Barbara Gabler她的目的並不是彈琴,所以幾乎不把經歷花費在鋼琴上,遭到了Pachelbel一再的責罵。Barbara Gabler心裡委屈,但還是一直跟著Pachelbel,希望Pachelbel能明白自己的心意。終於有一天~Pachelbel對Barbara Gabler說:「你走吧,你真的不適合彈鋼琴。而且你也不喜歡鋼琴。」Barbara Gabler聽後,對自己說:「不要說我不行!Pachelbel。我回去一個要好好彈琴,半年後我要拿到本地的鋼琴第一名的!」(在Barbara Gabler的鎮上每年都會舉行一次女孩鋼琴大賽)半年裡,Barbara Gabler天天練習,餓了就叫家裡的用人送些吃的,困了就趴這睡一會。 半年一轉眼就過去了,Barbara Gabler參加了比賽,之後果真的拿了獎。Barbara Gabler想拿這個獎杯去找Pachelbel並向他表達自己的愛意,但當她去找Pachelbel的時候,Pachelbel已經不在了。當時戰亂,Pachelbel被征去打仗了,Barbara Gabler知道後,說:「好我等他回來」就這樣Barbara Gabler等了Pachelbel整整3年多,在這期間村長的兒子看上了Barbara Gabler ,村長的兒子很清楚Barbara Gabler已經心有所屬,就叫人從前線運回來一具碎屍體。說就是Pachelbel,Pachelbel沒有父母和親戚,沒有人可以對證,Barbara Gabler相信Pachelbel真的已經死了,趴在"Pachelbel"的屍體上哭了3天3夜,那時,村長的兒子買了很多的禮物去找Barbara Gabler提親,Barbara Gabler沒有理睬。在3天後的晚上,在當時Pachelbel教Barbara Gabler鋼琴的教堂里,Barbara Gabler割腕自殺了。屏幕鏡頭一轉...Pachelbel在Barbara Gabler離開的半年裡,他發現沒有Barbara Gabler在身邊自己找了很多很多的快樂,其實很多事情就是這樣失去了才知道珍惜。Pachelbel在Barbara Gabler離開後才發現原來自己已經不知不覺的愛Barbara Gabler,只是因為她學琴不努力所以就埋沒的對她的喜歡,當時他准備寫一首歌,做為向Barbara Gabler求婚的禮物,當他完成了卡農的1/3的時候。他被招去打仗了,在戰亂中。自己的生命多次都是9死1生,每次想到心裡不舒服的時候都會想到Barbara Gabler,想到教她彈琴的日子...那段時光真是值得懷念啊。之後他完成了卡農的2/3。在Barbara Gabler自殺後了第2個月,Pachelbel回到了村裡。他從村民的口中知道了Barbara Gabler的故事和她為自己做的所有事後,他咆哮著,放聲大哭。他找到了Barbara Gabler的家人,問她現在葬在哪。她家裡人都不肯告訴Pachelbel,之後一次禮拜,Pachelbel招集他們村和Barbara Gabler村上所有的人,他坐在鋼琴前強忍著淚水,彈出了卡農「Canon(D Major)」彈後,在場的所有人沒有一個沒有落淚的。就在那天晚上,Pachelbel早那個教堂以同樣割腕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P.S:聽村的人說在Barbara Gabler死的那天晚上,教堂也想起的同樣的旋律那應該是Barbara Gabler發出的最後的聲音...END...
❹ 卡農..音樂
喬治·溫斯頓,作曲家兼鋼琴家,1949年生於美國密西根州,1972年錄制他的首張個人內專輯容演奏專輯《Ballads & Blues》。他的專輯《森林》榮獲1995年格萊美音樂大獎。《十二月December》是他「四季」四張專輯里的最後一張,也是最聞名的一張。
柔美優雅極富文人氣息的清新曲風,使其成為新世代音樂中極具代表性的卓越人物。喬治·溫斯頓因為優異的音樂才華而多次獲得格萊美獎和格萊美提名的極高榮譽,每年都因樂迷們的強烈要求而進行100 多場全球巡演,受到世界各地觀眾們的熱忱歡迎。
他成長的蒙他那州的季節變化景象,豐富了他的靈魂。這些優美的鋼琴樂曲都是大自然季節變換時賜給溫斯頓的天籟之音。
◇其實,喬治·溫斯頓的《卡農變奏曲》又是改編帕卡貝爾的《D大調卡農》
❺ 卡農音樂的介紹
卡農既Canon, 或者Kanon, 也被翻譯為華音。 卡農是一種音樂譜曲技法,和賦格一樣是復調音樂的寫作技內法之一,也是容利用對位法的模仿技法。卡農同時也指以此種技法創作出來的音樂作品,比如巴赫的《五首卡農變奏曲》。 卡農的所有聲部雖然都模仿一個聲部,但不同高度的聲部依一定間隔進入,造成一種此起彼伏,連綿不斷的效果,輪唱也是一種卡農。在卡農中,最先出現的旋律是導句,以後模仿的是答句。
❻ 什麼是卡農音樂啊
很好聽的純音來樂哦
卡農即自Canon, 或者Kanon, 也被翻譯為華音。卡農是一種音樂譜曲技法。「卡農(Canon)」一詞原意是指教規、宗教法規、規則或者經典之意,在音樂上是指復調音樂的一種寫作技法,也是利用對位法的模仿技法:各個聲部有規則地互相模仿,也就是後面的聲部按一定的時間距離依次模仿前一聲部的旋律。用卡農手法寫成的樂曲叫做「卡農曲」。我們經常聽到的輪唱曲就是卡農曲的一種。卡農同時也指以此種技法創作出來的音樂作品,比如巴赫的《五首卡農變奏曲》。在歷史上所有的卡農曲當中,帕海貝爾《卡農》最為著名,一般人說起《卡農》都是指這首。
❼ 卡農音樂里的愛情寓意
相愛的兩人生死相隨,一如人世間至死不渝的愛情。
年輕的帕赫貝爾,忍受著愛妻孩子死於鼠疫的巨大痛苦,創作出一組不朽的音樂,以紀念往逝的死者,其中的一首變奏曲,就是後人所稱呼的D大調卡農。
准確地說,作為一種曲式名稱,卡農並非特指一首曲子,其原意為「規則」,「同一旋律以同度或五度等不同的高度在各聲部先後出現,造成此起彼落連續不斷的模仿;一個聲部的曲調自始至終追逐著另一聲部,直到最後。
(7)卡農音樂課擴展閱讀
相關故事:
帕赫貝爾出生於德國的紐倫堡。早年隨施韋默爾學習音樂,1669年進入阿爾特多夫的一所學校接受音樂教育,但因支付不起學費,次年轉入雷根斯堡的一所學校。1673年至維也納,成為聖斯蒂芬大教堂管風琴師克爾的學生和助手。
1677年至愛森納赫,擔任了一年的宮廷管風琴師。於1678年在愛爾福特擔任管風琴師,在這里教授了J.C.巴赫。1681年,帕赫貝爾二十八歲時娶芭芭拉蓋布勒(Barbara Gabler)為妻;1683年,巴巴拉和他們唯一的孩子死於瘟疫。
隔年他再娶茱笛絲卓默,這一次婚姻為他帶來七名子女。離開了艾爾特,帕赫貝爾來到伍騰堡宮廷,這個地方給他很多專業上的自由度,可惜好景不長,1692年秋,因為法國大軍入侵,他被迫返回出生地紐倫堡,最後輾轉到了戈塔。
碰巧出生地紐倫堡的聖塞巴德教堂的原任風琴師,也就是帕赫貝爾的老師魏克過世,讓他得以順利接任老師之職位。他就在這里一直待到他過世。在紐倫堡的五年間,帕赫貝爾寫下了感恩贊歌等重要的宗教合唱曲和管風琴賦格,被視為他晚年的代表作。1706年,約翰帕赫貝爾去世,享年52歲。
❽ 世界著名音樂《卡農》
同道中人那,同樣愛卡農,我聽過的就一下這些了,希望能幫到你。
這些都能在網路上下載到,酷狗也可以哦
卡農鋼琴曲
http://box.zhangmen..com/m?word=mp3,,,[%BF%A8%C5%A9%B8%D6%C7%D9%C7%FA]&gate=1&ct=134217728&tn=mt,%D2%F4%C0%D6%D0%C4%C7%E9+%BF%A8%C5%A9%B8%D6%C7%D9%C7%FA&si=;;;;0;;0&lm=-1&mtid=5&d=4&size=5138022&attr=0,0&titlekey=693898410,1967134697
卡農小提琴版
http://box.zhangmen..com/m?word=mp3,,,[%BF%A8%C5%A9+%D0%A1%CC%E1%C7%D9]&gate=1&ct=134217728&tn=mt,%BF%A8%C5%A9++3%D0%A1%CC%E1%C7%D91%B4%F3%CC%E1%C7%D9%CB%C4%D6%D8%D7%E0+%BF%A8%C5%A9%D0%A1%BC%D2+%BF%A8%C5%A9%D0%A1%BA%CF%BC%AF%BF%A8%C5%A9%D0%A1%BC%D2%D5%FB%C0%ED&si=%BF%A8%C5%A9;;;;0;;0&lm=-1&mtid=1&d=7&size=3565158&attr=0,0&titlekey=2848303295,0
卡農吉他溫情版
http://box.zhangmen..com/m?word=mp3,,,[%BF%A8%C5%A9+%BC%AA%CB%FB]&gate=1&ct=134217728&tn=mt,%BF%A8%C5%A9++%BC%AA%CB%FB%CE%C2%C7%E9%B0%E6&si=%BF%A8%C5%A9;;;;0;;0&lm=-1&mtid=3&d=7&size=4718592&attr=0,0&titlekey=2848303295,0
卡農搖滾版
http://box.zhangmen..com/m?word=mp3,,,[%BF%A8%C5%A9%D2%A1%B9%F6%B0%E6]&gate=1&ct=134217728&tn=mt,%BF%A8%C5%A9++%B4%AB%B2%A5%D3%C5%D0%E3%3A+%D2%A1%B9%F6%B0%E6+zsk%CD%F8&si=%BF%A8%C5%A9;;;;0;;0&lm=-1&mtid=1&d=7&size=5242880&attr=0,0&titlekey=2848303295,0
愛你卡農 丸子
http://box.zhangmen..com/m?word=mp3,,,[%B0%AE%C4%E3%BF%A8%C5%A9]&gate=1&ct=134217728&tn=mt,%B0%AE%C4%E3%BF%A8%C5%A9++&si=%B0%AE%C4%E3%BF%A8%C5%A9;;%CD%E8%D7%D3;;43600;;43600&lm=-1&mtid=1&d=8&size=6396313&attr=0,0&titlekey=565638446,1154848931
❾ 卡農只在奧爾夫音樂教育中存在嗎
一、奧爾夫教學法介紹
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是當今世界最著名、影響最廣泛的三大音樂教育體系之一,其培養全人格發展和創造性能力的宗旨,及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得到世界各國同行的高度贊譽和喜愛,更深得兒童的歡迎,因而在世界廣泛流傳。
奧
爾夫音樂教育體系的形政和發展,已有六十餘年的歷史,早在二十年代,奧爾夫已痛感傳統音樂教學的弊病,致力於從根本上改革。1924年起,他與友人舞蹈家
軍特在慕尼黑創建了一所「軍特體操-音樂-舞蹈學校」,使音樂與動作緊密結合在一起去教與學二。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奧爾夫更把重點對象轉為兒童,通過廣
播、電視括放兒童音樂教學實況,引起了巨大的反響。1963年在奧地利薩爾茨堡建立了「奧爾夫學院」,作為世界性的奧爾夫音樂教育國際中心。它每年為來自
五大洲各國的幾百名學員傳授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從而使他在世界范圍內得到日益廣泛的推廣。
自八十年代初,卡爾·奧爾夫學校音樂教育體系被介紹進我國,使我們在音樂教育改革之初,就迅速與世界音樂教育的發展接軌,起點高、發展迅速,對促進我過音樂教育改革起了巨大的作用。
二、奧爾夫的音樂教育原理
可
以用三個字概括,元素性。在奧爾夫解釋,元素性是指那些屬於原始素材、接近人本能的、自然的、機體的音樂,能被每個人學會和體驗並適合於兒童的基本要素。
在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中,運用的都是最簡單最基本的音樂要素,比如節奏是用簡單的不斷重復的固定節奏型;音階是用最基本的五聲音階;樂器是用沒有負擔的打
擊樂器和人體樂器……奧爾夫認為,元素性音樂是和動作、舞蹈、語言緊密結合在一起的;它是一種人們必需自己參與的音樂,即:人們不是作為聽眾,而是作為演
奏者參與其間;它是先於智力的,它不用什麼大型的形式,不用復雜的音樂結構。
在他的音樂教育體系中元素性具體表現為:
①以節奏為基礎,奧爾夫認為音樂中節奏是比旋律更為基礎的元素,不同的歌不可能是同一個旋律,卻可以是同一種節奏。
訓練節奏的步驟:
♦ 從體感入手,把體內的節奏誘發出來。
奧爾夫強調體感,以人的自然性為出發點,發掘人體內的音樂性。如:組織學生按自己的心跳節奏自由走動,在走動中逐步互相協調,達到統一速度,產生基本節奏感。
♦ 單層次的訓練:模仿、問答、節奏補充…
奧爾夫教學法中不強調理論、概念、名詞等專業術語,而是將它們轉化為貼近生活的基本元素。如把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二分音符分別稱作「走」、「跑」、「拖」,
如:X X │ XX X │ X ─ │ X ─ ┃
走 走 │ 跑跑 走 │ 拖 ─ │ 拖 ─┃。
♦ 多層次的訓練:卡農、多聲部節奏。讓學生用五聲音階自由創造旋律,走唱結合。不象傳統那樣訴諸理性。
②從朗誦入手,奧爾夫認為語言是音樂的根,富有節奏型的語言朗誦活動是奧爾夫創造的極富效果的一種音樂教學手段。它對學生的節奏感(現已發展到對音樂感的
許多方面)的培養、嗓音訓練(說話與唱歌的基礎)以至多聲部合作經驗的鍛煉都有顯著成效。在沒有教兒童正式歌唱,沒有學習樂譜之前,通過語言的字詞、呼喚
名字、成語、童謠、兒歌的朗誦感受節奏。比如老師在第一次和孩子見面的時侯,就可以採用節奏型的「叫人名」來和孩子進行交流活動。
X X X X ︱ X - ︱
師問:你叫 什麼 ︱ 名 — ︱
生答:我叫 趙小 ︱ 平 - ︱
或者是在問了兩個音節數不同的孩子名字之後,就讓他們互相有節奏地呼喚或分組呼喚,形成多聲部呼喚,然後是數韻和簡單的兒童詩歌。
我
國引入奧爾夫教學法後,許多音樂教師都在搜集、加工改編這類朗誦性的民謠,以編出適應我國國情的音樂教材。比如:上課時孩子隨著老師很有節奏、表情豐富地
念叨童謠:「小老鼠,上燈台,偷油吃,下不來,叫媽媽,媽不來,嘰哩咕嚕滾下來!」的同時,把捻指、跺腳、拍手等動作融進童謠里,形成音樂的節拍,體現了
音樂的元素。這些本土化的、原始的兒歌、童謠將孩子帶到了音樂的世界。
三、奧爾夫音樂教育的基本內容
「為孩子們的音樂」是奧爾夫教學法的基本內容。這里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1、嗓音訓練。
①朗誦。內容取自本民族、地區的兒歌、童謠等。在實際教學中常把所學歌詞以朗誦形式教給學生,並配以音韻、節奏、速度、力度和情緒等。
比
如:老師邊用手掌擊出節奏邊說:「我喜歡咖啡我喜歡茶,我喜歡巧克力跟我做。」再用身體做出一個造型。依照這個例子,每個人分別用相同的節奏邊拍手邊說:
我喜歡XX(兩個字)我喜歡X(一個字),我喜歡XXX(三個字)跟我做。其中所喜歡的東西不能一樣,「跟我做」的動作造型也不能一樣,絕對不可以重復別
人說過的或做過的。這個游戲看似簡單,但是內涵豐富——有創造力的發揮,有想像力的體現,還有注意力的集中,以及音律節奏的變化。
②唱歌。對於初學音樂的孩子,奧爾夫教學法並不要求他們必須學會讀譜。它選擇的歌曲多為簡單的五聲調式,並採用聽唱法教學,從感知入手使學生擺脫純理論的識譜、視唱、樂理知識等的學習。這種方法對於從幼兒園剛走進小學校門的低年級學生更為合適。
2、動作訓練:律動、舞蹈、聲勢、戲劇、游戲等方面的訓練及應用。
①聲勢。是以人體為天然樂器通過拍、打,跺、捻、捶、搓等發出不同力度的聲響所具有的姿勢。聲勢通常是和節奏連在一起的。它通過拍手、拍腿、跺腳、捻指等學生易學易做的方法做一些單聲部或多聲部的節奏訓練,並多以「卡農」形式出現。
例如:在學習節拍時侯,奧爾夫教學法就通過聲勢練習讓學生來體會二拍子、三拍子、四拍子的強弱規律。
白色杯子請拍手,黑色杯子請跺腳,兩個疊加的杯子請噓聲
A、體會節奏,全都是白色杯子:X X X X X X
B、體會二拍子節奏的強弱關系:
黑 白 黑 白 黑 白
(跺腳) (拍手) (跺腳) (拍手) (跺腳) (拍手)
C、體會三拍子節奏的強弱關系:
黑 白 白 黑 白 白
(跺腳) (拍手) (拍手) (跺腳) (拍手) (拍手)
D、 體會四拍子節奏的強弱關系:
黑 疊 白 疊 黑 疊 白 疊
(跺腳) (噓聲) (拍手) (噓聲) (跺腳) (噓聲) (拍手) (噓聲)
②
舞蹈。這里指的舞蹈包括律動、表演等。同時,又都不能等同於有關藝術門類的專業概念,而具有「元素性」的含義。奧爾夫教學法所設計的舞蹈對於任何沒有學過
舞蹈的人也能學會。它所要求的是按音樂的節奏跳、按音樂的形象去想像,最重要的是即興,學生們可以自由設計,自由編排自己理想的動作。
③戲劇。奧爾夫教學法把本民族的民謠、童話、民間故事等編成音樂舞蹈劇。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小歌舞劇。當然,這里一切都是孩子們自己設計的,他們的創造精神在歡樂和愉悅的課堂氣氛中得發展。
④游戲。奧爾夫說過:「所有的音樂教學應當從『游戲』入手,而通過即興達到它的目的和成功。」在奧爾夫教學法中要求每一節課都是游戲。當然這種游戲不是單純地玩,而是通過游戲學習音樂知識。它所設計的游戲都是具有音樂性的,都和音樂知識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例
如播放一段音樂,這段音樂中每隔一小會兒就有連續幾節長音,持續的時間有長有短,間隔的時間也長短不定。要求孩子要集中注意力,每當聽到這個長音時就要找
別人去握手,長音一停就要趕緊松開手自由活動,長音再次一響就要再握手,但必須要換另一個人。在游戲中讓孩子體驗音的長短。
3、樂器訓練:以打擊樂器為主的樂器演奏活動及應用。
打
擊樂器。這里所指打擊樂器包括兩種。即無固定音高的打擊樂器:如沙球、三角鐵、雙響筒、手鼓、西斯特等和有固定音高的打擊樂器,如音條樂器(鍾琴、鋼板
琴、木琴等)、定音鼓等。奧爾夫樂器具有簡單易奏的特點,以五聲音階為主,通常是為主旋律伴奏。以一個低音或一個五度「波爾動」(通常為調式的主音與屬
音)或將幾個音按固定節奏型組成「固定音型」反復使用於全曲,是奧爾夫樂器伴奏中常用的方式。
奧爾夫認為即興奏樂是最古老、最自然的形式。他說:「我追求的都是通過要學生奏樂,即通過即興演奏並設計自己的音樂,以達到學生的主動性。」 樂譜限制了
即興性,使彈鋼琴如同操作列印機,演奏者成了樂譜的奴隸。所以奧爾夫教學法在開始不用樂譜,只是讓學生即興演奏,發揮幻想性,以喚起並促進兒童潛在的音樂
本能,使學習音樂成為兒童自己的需要。
四、奧爾夫教學的真諦:
以節奏作為連接各藝術表演形式的紐帶,將音樂、舞蹈、話劇、美
術等各科目聯系起來形成一種綜合的藝術教學手段,相互關聯層層遞進,讓孩子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下,感受、領悟和表現人類豐富的情感世界。與此同時,發掘學生
的想像力、創造力和樹立自信心,培養與他人和諧合作的意識。著眼於育人這個根本,既能為學習藝術專業打下良好基礎輸送人才,更重要的是能挖掘和發展孩子們
的各種潛能素質,培養造就適合當今世界需求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