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運用奧爾夫聲勢教學法提高幼兒教師的音樂素養
隨著社會的進步,廣大音樂教育工作者對國外多種類型音樂教學法進行了研究,其中「奧爾夫教學法」引起了的人們極大關注,很多音樂教師已將其試用於教學,實踐已經證明,這種教學法有著極大的優越性,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一 、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及教法
德國當代偉大的音樂家、指揮家和教育家卡爾.奧爾夫( carl · orff1895 — 1982 )所創立的「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於
20世紀20年代中期初步形成,在20世紀中葉獲得了空前的發展,目前已成為當今世界最著名、影響最廣泛的三大音樂教育體系之一。這是一個獨創的音樂教育
體系。它賦予音樂教育以全新的反傳統的觀念和方法,已經對許多國家和地區的音樂教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包括了五種教學方法,分別是:節奏朗讀教學法、律
動教學法、聲勢教學法、器樂表演教學法、創作教學法,其中聲勢教學法是值得我們關注和研究的教學法之一。
二、聲勢教學法及內容
聲
勢教學法是奧爾夫教學體系中獨特的教學方法,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要求學生用簡單而原始的身體動作發出各種有節奏的聲音,如:拍手、拍腿、跺腳等方式進行節
奏練習。這種聲勢教學法對學生的聽辨能力、反應能力、記憶能力、節奏感以及對學生進行音樂創造能力的培養具有非常大的意義。聲勢教學法在音樂教學中的具體
實踐內容有:
1、節奏模仿。可以是師生間的也可以是學生之間的。模仿的節奏可重復做,標準是學生對節奏是否掌握。模仿的節奏也是有見到到復雜,慢速到快速,要適時為止,時間不要過長,否則學生的興趣減弱,就失去了教學的意義。
2、接龍游戲。在模仿訓練的基礎上做進一步的節奏訓練。這種訓練方法最能提高學生的反應能力、記憶能力、和即興創作能力。練習時學生根據教師的速度進行節奏連接,學生可以模仿教師的節奏,變換不同的動作,也可以自由創作。
3、節奏創作。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創編。當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節奏詞彙時,這一練習是很容易達到的。學生能夠創作出多種聲勢節奏型,但教師分組時要注意學生的搭配,避免出現小組之間過大的差距而影響一部分學生的積極性。
4、用聲勢為音樂旋律伴奏。這是奧爾夫音樂教育方法中最具特色的多聲部音樂教學的內容與形式,這種訓練方法應用最自然,最能體現音樂原本性的「固定音型」手法,不但掌握起來更加容易,而且培養了學生學生自身的身體協調性,同時還培養了學生間的合作能力、對多聲部音樂的參與理解能力。
本文通過對歌曲《其多列》的分析,從而更直觀,更透徹,更深入的去領略和探討奧爾夫聲勢教學法在音樂教學中的運用。
三、奧爾夫聲勢教學法在《其多列》 中的運用
奧爾夫教學法明確指出:「教學的結果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教學過程。當老師給學生某個任務的時候,他怎麼做並不重要,盡可能讓他們按照各自的條件,方式,意願做。這樣才能學得主動,發揮想像力和獨創性。重要的只是『做』的本身。怎麼做,做得好不好那到無關緊要,他如果不去做,那就是教學的失敗。」本著這樣的指導思想,在課堂教學中,結合教材和學生學情進行教學。讓孩子都參與到音樂中去。 結合教材對歌曲進行分析的目的是為了從整體上把握作品的藝術形象,在學習一首歌曲之前,我們都要對歌曲以及學生的學情進行分析。
歌曲《其多列》是人音版一年級上冊音樂第二單元「快樂的一天」中的演唱歌曲,是一首雲南哈尼族民歌,歌曲為五聲羽調式,2/4拍,全曲由兩個樂句構成。旋律以do mi soI 三個音為主。歌曲短小,精練,音樂形式鮮明,旋律多為級進,節奏變化不大,簡單上口,便於演唱。歌中通過對哈尼族兒童「上山撿竹葉」、「砍竹筒」、「背上彩色書包去上學」等勞動、學習生活的描述,表現了哈尼兒童熱愛生活,熱愛勞動的活潑性格。
一年級學生進入小學學習,新的學習和生活對孩子們來說充滿了好奇和有趣。學生從整體水平上看相差不是特別明顯,對音樂的學習積極性非常高,但由於本校地處農村學校,學生的知識面普遍較窄,音樂素質相對較弱,學生對音準、對歌曲的接受能力和音樂表現能力方面相對較弱,同時他們年齡小,好動、易興奮、易疲勞,注意力容易分散,自律性不強,尤其是剛入學時,40分鍾的課堂學習對於他們來說真的很難!所以在教學中一定要注意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將奧爾夫聲勢教學法運用到音樂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調動多種感官,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讓學生在輕松、愉快地氛圍中接受音樂的美感與音樂知識。
歌曲《其多列》短小,精練,節奏感強,且簡單易學。在學唱歌曲之前,教師可讓學生模仿我們打出歌曲的節奏,學生通過模仿,都會打《其多列》的節奏後,教師可將速度加快,由簡單到復雜: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x /x x x /x x x /
學生完全掌握節奏後,教師可在模仿訓練的基礎上做進一步的節奏訓練。學生根據教師的速度進行節奏連接,學生可以模仿教師的節奏,變換不同的動作,可加入拍手或跺腳等動作:
噠噠 噠/噠噠 噠/噠噠 噠噠/噠噠 噠 /噠噠噠噠/噠噠噠/噠噠 噠/噠噠 噠/
在學生充滿學習熱情的同時,將歌詞帶入,用手打出節奏並更著節奏念出歌詞:
其多列,其多列,上山 坡去 撿竹 葉,帶上 長刀 砍竹 筒,其多列,其多列。
其多列,其多列,大路 旁的 小樹 葉,隨風 吹動 隨風 揚,其多列,其多列。
其多列,其多列,彩色 書包 背身 上,高高 興興 上學 去,其多列,其多列。
最後再加入旋律。當學生能夠正確的演唱歌曲後,就可以將奧爾夫聲勢教學法中的節奏創作和用聲勢為音樂旋律伴奏加入其中對歌曲進行創編。如:
旋律x x 0 /x x 0 /x x x x /x x x /xx x x /x x 0/x x x /x x 0 /(拍手)
0 0/ 0 0/x x x x /x x x /xx x x /x x x /0 0/0 0/(拍腿)
0 x / 0 x /0 0 / 0 0 /0 0 / 0 0 /0 x / 0 x / (跺腳)
歌詞
其多列,其多列,上山 坡去 撿竹 葉,帶上 長刀 砍竹 筒,其多列,其多列。
奧爾夫強調體感,以人的自然性為出發點,發掘人體內的音樂性。他說:「要以身體奏樂,並把音樂移置於軀體之中。」他認為:音樂來自動作,動作來自音樂。他
從孩子們自發的音樂活動中發現音樂與動作是不可分離開來的領域。因此,他教材的形式有配樂游戲,舞蹈等聯系兒童的體驗,我感覺對於小學生來說,大幅度地誇
張的表演他們有點難為情,但是做一些簡單的律動,聲勢,音樂游戲,他們還是特別喜歡的。音樂教學不可避免要進行技能訓練,要有操作。奧爾夫聲勢教學法可以
更有效的幫助我們使這些內容的教學有樂趣、有創造性,並真正具有音樂性,這也是音樂教學作為審美教育的一個重要課題。
總之,奧爾夫聲勢教學法通過孩子喜聞樂見的形式,不僅學習了音樂,更是通過音樂,開發了孩子多方面的能力,更挖掘了孩子的潛能。
Ⅱ 如何培養小學生節奏感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音樂節奏感
關鍵詞 音樂;課堂教學;培養;節奏感
旋律、節奏、音色、和聲是音樂的四大基本要素,而其中節奏是音樂構成的第一要素。德國著名的音樂教育家奧爾夫說:「兒童的音樂教育應先從節奏教學開始。」因此,對於小學生而言,培養其音樂節奏感,並訓練好節奏是學好音樂的前提與基礎。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我們也曾或多或少的將節奏訓練作為教學內容納入到音樂課堂教學中,但那也只是蜻蜓點水,一帶而過,並沒有真正有計劃、有目的地對學生進行系統性節奏感的訓練。因此,學生上了幾年的音樂課後,還是不能准確的拍擊出一條完整的節奏,更不能准確地唱好一首歌曲。由此我開始思索:要培養學生的節奏感,首先要幫助他們建立起良好的內心音樂節奏感。而內心音樂節奏感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培養和建立起來的,它需要通過較長時間有步驟、有計劃地培養和訓練才有成效。
一、傾聽生活中的聲音,感知節奏
音樂是一門聽覺藝術,音樂節奏感與聽覺有著必然的聯系。因此,首先應讓學生掌握用聽的方法來探索節奏的本領。大自然中有很多豐富奧妙的聲音,如火車長鳴,百鳥歡唱,狂風吼叫,雷雨交加......我們可以充分挖掘出來並將其帶進音樂課堂,讓學生仔細聆聽,並引導學生發現這些聲音變化的規律性。如快、慢、輕、重及清脆、沉重、輕柔、悲憤等等。當學生們已經傾聽和認知大量聲音後,再告之這些有規律的聲音便是節奏。再如:張老師設計的一年級《快樂的一天》一課中,她將一位一年級小學生從清晨鬧鍾鬧醒-聽著鳥兒叫上學-認真上課-課間玩打手槍的游戲-晚上安靜睡五個場景作為整節課的教學主題,在不同場景中都設計一種不同的節奏型,並運用不同的游戲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其中,這樣的教學設計既激趣,效果又明顯。
二、藉助肢體語言,體驗節奏
肢體語言就是通過身體的動作來表達對音樂的感受的一種方式。依據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的年齡特點,如能將其恰當地運用到小學低年級音樂課堂教學中,並藉助它們讓學生表現和體驗節奏,便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節奏感。柯達伊的教學法中正是採用變化多樣的肢體語言在音樂聲中引導學生做各種不同的游戲,以此來培養學生的節奏感、韻律感,提高學生音樂感悟力、音樂表現力。
1.聲勢
「聲勢」是用最簡單身體動作的聲音進行的節奏組合活動,是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中動作節奏訓練活動之一。最基本的動作是:跺腳、拍腿、拍手和捻指。「聲勢」可以培養兒童的節奏感和對不同音色的感受,訓練學生准確的聽覺、敏捷的反應、記憶力和節奏的句式感。如:我在執教研討課《奇妙的音樂》一課中,就充分利用聲勢來引導學生辨別拍號和體驗音的長短。我們知道,辨別拍號的關鍵是對音的強弱關系有正確的認識,聽辨出強拍與弱拍。一年級學生主要學會辨別2/4拍、3/4拍。課中,我沒有對學生進行枯燥的基本拍號樂理知識的灌輸,而是引導孩子們聽到強拍雙手擊掌,弱拍時輕輕拍擊左手掌;遇到弱拍休止時,則可以採用攤掌或握拳來表示。當學生掌握基本的節奏強弱規律後,我先組合節奏句式讓學生拍奏出來,然後學生分小組組合後再練習拍擊。等到學生熟練掌握後,我出示《兩只老虎》的歌曲用柯達伊教學法來引導學生邊視唱邊做柯達伊手勢,以此來加強學生節奏感和音準的練習。當遇到休止符時,我讓學生自己設計不同的動作來區分,有的學生握拳,有時學生攤掌,還有的學生雙手在胸前搭成小屋狀。這種用相應的聲勢動作來表示節奏中的不同時值的反復練習,會逐漸使節奏符號、聲勢與相應時值之間建立穩定的認知聯系、形成記憶。有助於幫助學生體驗音的長短、建立節奏感覺、掌握節奏准確。以上的兩種教學方法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也逐漸成為我們引導學生聽辨音樂拍號和體驗音的長短的固定使用法。
2.律動
律動是用簡單的身體動作表現音樂,它對學生節奏感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應在音樂課堂中創設條件,讓學生能運用各種身體動作來體會音樂,增強其節奏感。在一、二年級的音樂課堂教學中,我首先有意識的讓學生體會音樂延續、終止及快慢強弱,然後給學生欣賞一些節奏感較強的樂曲,啟發、引導他們根據音樂設計動作。學生們根據節奏發揮想像:聽到進行曲節奏的音樂模仿軍人走正步,聽到輕柔的樂曲就學小鳥飛等等。在節奏音樂活動中,孩子善於用肢體語言來體驗節奏,我就讓他們來個「全身」總動員:頭、肩、腰、口、手、腳都活動起來。這樣的節奏練習,學生始終處於積極主動的狀態中,他們經過本身肢體動作的表演,不但獲得了情感上的滿足,並且表現力也得到了相應的培養。
當然,肢體語言還包括指揮、舞蹈、表演等等,只要我們做個教學中的有心人,合理、恰當的將其運用到我們的教學課堂之中,必定會讓我們的課堂教學更加生動、活潑、扎實、有效。
實踐證明,這些在課題研究中總結出來的教學方法切實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節奏感,學生們也對音樂有了更深層次的感受與體驗。嘗到課研的艱辛與甜蜜後,讓我更加堅信,只要我們遵循藝術教學規律、吃透新課標理念,扎實有效的開展音樂課堂教學與研究,必定會大力推進我們音樂教學改革,提高我們的教學實效,從而培養一批真正會聽、會唱、會體驗音樂的學生,更會促進音樂教師的專業成長。
Ⅲ 奧爾夫音樂雲朵上的歌教案
奧爾夫音樂教案《大鼓和小鼓》
活動目標:
1、通過身體樂器鞏固歌曲《大鼓和小鼓》的音樂節奏,並用樂器演奏歌曲。
2、通過《芝麻開門》的游戲學習8拍的即興節奏。
3、通過游戲學習英語:Open the door ,Close the door 。
活動准備:鼓, 大鼓和小鼓 的音樂,
即興節奏游戲《芝麻開門》
(1)老師念童謠《芝麻開門》,與幼兒創編童謠里的人物。
芝麻開門快點開,我帶弟弟一起來。
芝麻開門快點開,我帶老鼠一起來。(小動物可以用英語來說,如moush\cat\rabbit……)芝麻開門快點開,我帶xx一起來。(孩子的名字)
(2)老師念完童謠帶領幼兒即興節奏(8拍),老師以鈴鼓敲8拍,穩定孩子的節奏。
(3)引導孩子以拍腿、拍肩的形式以表現8拍
Titi titi titi ta
芝麻 開門 快點 開,
Titi titi titi ta
我帶 弟弟 一起 來。
活動過程:
一, 讓孩子練習節奏。
A: 把膝蓋變成大鈴鼓,敲膝蓋--嗵嗵;
B: 把雙手變成小鈴鼓,拍手--咚咚咚
二 ,不斷交換拍打大小鈴鼓,鞏固孩子拍打的節奏。
2.歌曲《大鼓和小鼓》
兒歌:大鼓的聲音嗵嗵,小鼓的聲音咚咚咚,大聲是大鼓,小聲是小鼓,嗵嗵、咚咚咚。
教師手搖鈴鼓,幼兒感知鈴鼓聲音的粗細和音的高低。
教師手拍鈴鼓,幼兒感知鈴鼓聲音的粗細和音的高低。
(3)以游戲的形式幼兒進行拍膝蓋練習大鈴鼓tong tong的節奏, 拍手練習小鈴鼓。dong dong dong的節奏。
(4)教師帶入歌曲《大鼓和小鼓》,幼兒反復練習邊唱tong tong和dong dong dong歌曲部分,邊拍膝蓋、拍手。
(5)請兩位幼兒上台演奏大鼓和小鼓,其他幼兒用身體樂器演奏歌曲(拍膝蓋、拍手)。
(6)幼兒分2組,自選大小鈴鼓,完整演奏歌曲。
奧爾夫音樂教案《鴨子拌嘴》
《鴨子拌嘴》是安志順於1982年編寫的一首打擊樂曲,取材於我國的西安鼓樂和陝西的民間打擊樂。樂曲使用了六件打擊樂器:小鈸、水鈸、圪塔鈸、大鑼、木魚、雲鑼。這首樂曲是由散板和2/4拍節奏兩種節拍類型構成的,其中散板集中在三處,即引子、第二段和第四段,2/4拍的節奏主要在第一、三段和尾聲。
作曲者安志順是中國當代打擊樂作曲家、演奏家、國家一級演奏員,中國打擊樂學會副會長、中國音樂家協會理事。他的作品《老虎磨牙》《鴨子拌嘴》《黃河激浪》《大唐六駿》等多次榮獲國際、國內大獎。著名音樂學家黃翔鵬先生曾為他題詞:「古有花奴,今推志順」。
教學目的:
1、情感目標:借鑒奧爾夫教學法欣賞中國民間打擊樂曲《鴨子拌嘴》,引導學生以生動活潑的方式清晰
體驗和感受音樂作品《鴨子拌嘴》,從而引發學生欣賞和教授中國民族音樂的興趣;
2、知識目標:深入欣賞《鴨子拌嘴》音樂,並掌握奧爾夫教學法中聲勢練習、圖形譜、打擊樂合奏、根據節奏創編歌謠與律動等基本教學手段。
3、能力目標:引導學生學會運用德國奧爾夫教學法欣賞中國民族音樂,從而學會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將外國音樂教學法為我所用。
教學重點:
1、通過按聲勢譜擊打聲勢,讓學生學會熟練識讀聲勢譜,並通過聲勢活動感受《鴨子拌嘴》的基本節奏。
2、通過按節奏譜進行打擊樂合奏,訓練學生的器樂合奏能力及器樂合奏教學方法。
教學難點:通過學習教師設計的圖形譜,使學生了解音樂與圖形的關系,進而自己為音樂欣賞教學設計圖形譜。
教具准備:電腦課件(全曲圖形譜、樂曲第一段節奏譜)
打擊樂器(小鑔、三角鐵、雙響筒、手鼓若干)
課時:2課時(90分鍾)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一、老師回顧以前上過的奧爾夫課,啟發學生總結奧爾夫教學法的特點:
答:1、綜合性2、創造性3、參與性4、簡約化5、本土化6、大眾化
思考:奧爾夫是德國音樂教育體系,如何將它的方法運用於我國本土的音樂教學當中呢?
二、聆聽民族打擊樂《鴨子拌嘴》引子和第一段
師問:能否對這段音樂留下深刻印象?能否記住這段音樂的節奏?
生答:不能。
師問:如果我們在中小學進行《鴨子拌嘴》的欣賞教學,怎樣才能讓學生走進音樂,深入欣賞這段樂曲呢?
總結:我們今天上課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
講授新課
一、作品簡介:
1、介紹作者及其作品:
安志順是中國當代打擊樂作曲家、演奏家、國家一級演奏員。他的作品《鴨子拌嘴》《老虎磨牙》《大唐六駿》等多次榮獲國際、國內的大獎。《鴨子拌嘴》是安志順於1982年編寫的一首打擊樂曲,取材於我國的西安鼓樂和陝西的民間打擊樂。樂曲使用了六件打擊樂器:小鈸、水鈸、圪塔鈸、大鑼、木魚、雲鑼。
二、填詞律動
1、看節奏譜,按節奏朗讀歌詞。老師做示範,學生直接讀第一遍。
(注意:一共六句,前四句都需反復一次。)
2、學生集體讀歌詞,並學習老師表演動作(加入律動,幫助記憶)。
3、學生邊讀歌詞邊做律動。
4、兩聲部卡農練習,再次對節奏鞏固記憶,鍛煉學生專注力和抗干擾力
三、聲勢練習: --小鑔--拍手
--三角鐵--拍手
--雙響筒--拍腿
--鼓--跺腳
四、打擊樂合奏:
1、換打擊樂器(小鑔、雙響筒、手鼓、三角鐵),分聲部練習。
第一遍:小鑔和三角鐵合奏;
第二遍:鼓和雙響筒合奏;
第三遍:集體合奏,注意樂曲強弱力度的變化。
2、即興創作與表演:
以「出門、嬉戲、吵架、回家」四個場景為主題,讓學生即興表演《鴨子拌嘴》中的各種場景,可以先調動學生的想像力討論四個主題會有什麼樣的情節內容,然後兩人一組做「小鑔對話」的即興演奏,教師要啟發如何使對話更有趣、更豐富。
五、圖形譜詳解全曲:
1、老師展示自製的圖形譜,並引導學生邊聆聽音樂,邊看圖形譜,
(教學設計意圖:初步了解圖形譜的製作方法和用途,並以此引出《鴨子拌嘴》的全曲結構圖。)
引子(散板)
第一段(四二拍)--第二段(散板)
第三段(四二拍、四三拍)--第四段(散板)
尾聲(四二拍)
2、觀看民族打擊樂隊演奏的《鴨子拌嘴》視頻
(教學設計意圖:在學生反復聆聽、建立初步的聽覺經驗基礎上,增加視覺的體驗,使學生多感官參與欣賞音樂,並通過觀看民族打擊樂隊的演奏,了解各種民族樂器及其奏法。)
課堂小結(連線題):
師問:這節課中所運用的教學方法分別適合哪個年齡階段的學生?
學生回答:
律動教學、聽奏法學節奏--幼兒園、小學低年級
視譜讀節奏、視譜練習聲勢合奏--小學中、高年級或中學生
視譜練習打擊樂合奏、圖形譜--小學高年級及中學生
1、節奏譜使用是為了學生能親自參與。每部音樂作品都有自己的音樂語匯,只要其中一段通過親自參與獲得更深體驗,對其他部分音樂就會有種似曾相識的親切感。通過對節奏譜的練習對這部音樂的節奏語匯,從原先初聽時的一片模糊到比較清晰,甚至記憶深刻,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理解才有了真正的興趣基礎。
2、該課例主要目的是參與,故對節奏譜中個別技術難點不必死扣,大拍子跟上即可。若把過多時間、精力用在技術操練上,會消弱學生學習興趣,影響整堂課教學結構和目的。
四、布置作業
欣賞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第五號》,並完成下列作業(任選其一):
1、設計一個故事
2、創編一套律動
3、設計一份圖形譜
Ⅳ .奧爾夫音樂教學法中,五大聲勢可以如何結合,更符合幼兒的天性和特點呢
我覺得符合兒童的天性和特徵,一定要抓住兒童的心理認知規律。
Ⅳ 小學音樂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節奏感
(一)藉助肢體動作來培養學生的節奏感
動作音樂教學最重要的內容是利用聲勢進行節奏感的訓練。聲勢指的是把身體當作樂器,身體產生動作,這些動作在時間、空間中相互配合,發出有節奏感的聲音。這些動作包括拍腿、捻指、跺腳、拍手等,這些動作大多簡單,不需要特別的學習,利用這些動作發出的聲音進行節奏教學,不僅能活躍教學氛圍,還能使得學生感知和掌握節奏。在音樂教學中,通過聲勢來把握節奏和強弱,替換單調的數拍子的節奏練習法,比如第一拍捻指,第二拍拍手,第三拍拍腿,第四拍跺腳,這樣就使得音樂的節奏能通過身體表現出來,把對抽象節奏的記憶轉化為對具體肢體動作的記憶[1]。同時,老師應引導學生要適當地運用肢體動作和面部表情來表現音樂所蘊含的思想感情,避免演奏過於單調、死板。
(二)利用形象化音樂來培養學生的節奏感
相對於形式音樂或情感音樂,形象化的音樂更加普遍。形象化就是能藉助文學、繪畫來理解音樂,這種音樂能充分利用學生的聽覺、視覺,把抽象化的音樂轉化為一幅幅形象的畫面,形成即視感。在中國古代俞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中,「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正好揭示了利用視覺形象同樣能實現對音樂的感悟和理解。
(三)運用演奏技巧來培養學生的節奏感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已經有部分學生開始進行系統的音樂學習,比如定期參加校外的鋼琴培訓班、手風琴教學班等,並且當前的小學教學設備也在逐步完善,這都使我們運用演奏技巧來培養學生的節奏感成為可能。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我們利用樂器設備進行教學,讓學生觀察老師的彈奏技巧,引導學生結合彈奏動作想像生活中的具體景象,在鍛煉學生想像力的同時,還能加強學生對動作要領的理解。
Ⅵ 如何運用奧爾夫聲勢教學法提高幼兒教師的音
德國當代偉大的音樂家、指揮家和教育家卡爾.奧爾夫( carl · orff1895 — 1982 )所創立的「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於
20世紀20年代中期初步形成,在20世紀中葉獲得了空前的發展,目前已成為當今世界最著名、影響最廣泛的三大音樂教育體系之一。這是一個獨創的音樂教育
體系。它賦予音樂教育以全新的反傳統的觀念和方法,已經對許多國家和地區的音樂教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包括了五種教學方法,分別是:節奏朗讀教學法、律
動教學法、聲勢教學法、器樂表演教學法、創作教學法,其中聲勢教學法是值得我們關注和研究的教學法之一。
Ⅶ 如何運用奧爾夫聲勢教學法提高幼兒教師的音樂素養
隨著社會的進步,廣大音樂教育工作者對國外多種類型音樂教學法進行了研究,其中「奧爾夫教學法」引起了的人們極大關注,很多音樂教師已將其試用於教學,實踐已經證明,這種教學法有著極大的優越性,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一 、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及教法 德國當代偉大的音樂家、指揮家和教育家卡爾.奧爾夫( carl · orff1895 — 1982 )所創立的「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於 20世紀20年代中期初步形成,在20世紀中葉獲得了空前的發展,目前已成為當今世界最著名、影響最廣泛的三大音樂教育體系之一。這是一個獨創的音樂教育 體系。它賦予音樂教育以全新的反傳統的觀念和方法,已經對許多國家和地區的音樂教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包括了五種教學方法,分別是:節奏朗讀教學法、律 動教學法、聲勢教學法、器樂表演教學法、創作教學法,其中聲勢教學法是值得我們關注和研究的教學法之一。 二、聲勢教學法及內容 聲 勢教學法是奧爾夫教學體系中獨特的教學方法,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要求學生用簡單而原始的身體動作發出各種有節奏的聲音,如:拍手、拍腿、跺腳等方式進行節 奏練習。這種聲勢教學法對學生的聽辨能力、反應能力、記憶能力、節奏感以及對學生進行音樂創造能力的培養具有非常大的意義。聲勢教學法在音樂教學中的具體 實踐內容有: 1、節奏模仿。可以是師生間的也可以是學生之間的。模仿的節奏可重復做,標準是學生對節奏是否掌握。模仿的節奏也是有見到到復雜,慢速到快速,要適時為止,時間不要過長,否則學生的興趣減弱,就失去了教學的意義。 2、接龍游戲。在模仿訓練的基礎上做進一步的節奏訓練。這種訓練方法最能提高學生的反應能力、記憶能力、和即興創作能力。練習時學生根據教師的速度進行節奏連接,學生可以模仿教師的節奏,變換不同的動作,也可以自由創作。 3、節奏創作。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創編。當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節奏詞彙時,這一練習是很容易達到的。學生能夠創作出多種聲勢節奏型,但教師分組時要注意學生的搭配,避免出現小組之間過大的差距而影響一部分學生的積極性。 4、用聲勢為音樂旋律伴奏。這是奧爾夫音樂教育方法中最具特色的多聲部音樂教學的內容與形式,這種訓練方法應用最自然,最能體現音樂原本性的「固定音型」手法,不但掌握起來更加容易,而且培養了學生學生自身的身體協調性,同時還培養了學生間的合作能力、對多聲部音樂的參與理解能力。 本文通過對歌曲《其多列》的分析,從而更直觀,更透徹,更深入的去領略和探討奧爾夫聲勢教學法在音樂教學中的運用。 三、奧爾夫聲勢教學法在《其多列》 中的運用 奧爾夫教學法明確指出:「教學的結果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教學過程。當老師給學生某個任務的時候,他怎麼做並不重要,盡可能讓他們按照各自的條件,方式,意願做。這樣才能學得主動,發揮想像力和獨創性。重要的只是『做』的本身。怎麼做,做得好不好那到無關緊要,他如果不去做,那就是教學的失敗。」本著這樣的指導思想,在課堂教學中,結合教材和學生學情進行教學。讓孩子都參與到音樂中去。 結合教材對歌曲進行分析的目的是為了從整體上把握作品的藝術形象,在學習一首歌曲之前,我們都要對歌曲以及學生的學情進行分析。 歌曲《其多列》是人音版一年級上冊音樂第二單元「快樂的一天」中的演唱歌曲,是一首雲南哈尼族民歌,歌曲為五聲羽調式,2/4拍,全曲由兩個樂句構成。旋律以do mi soI 三個音為主。歌曲短小,精練,音樂形式鮮明,旋律多為級進,節奏變化不大,簡單上口,便於演唱。歌中通過對哈尼族兒童「上山撿竹葉」、「砍竹筒」、「背上彩色書包去上學」等勞動、學習生活的描述,表現了哈尼兒童熱愛生活,熱愛勞動的活潑性格。 一年級學生進入小學學習,新的學習和生活對孩子們來說充滿了好奇和有趣。學生從整體水平上看相差不是特別明顯,對音樂的學習積極性非常高,但由於本校地處農村學校,學生的知識面普遍較窄,音樂素質相對較弱,學生對音準、對歌曲的接受能力和音樂表現能力方面相對較弱,同時他們年齡小,好動、易興奮、易疲勞,注意力容易分散,自律性不強,尤其是剛入學時,40分鍾的課堂學習對於他們來說真的很難!所以在教學中一定要注意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將奧爾夫聲勢教學法運用到音樂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調動多種感官,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讓學生在輕松、愉快地氛圍中接受音樂的美感與音樂知識。 歌曲《其多列》短小,精練,節奏感強,且簡單易學。在學唱歌曲之前,教師可讓學生模仿我們打出歌曲的節奏,學生通過模仿,都會打《其多列》的節奏後,教師可將速度加快,由簡單到復雜: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x /x x x /x x x / 學生完全掌握節奏後,教師可在模仿訓練的基礎上做進一步的節奏訓練。學生根據教師的速度進行節奏連接,學生可以模仿教師的節奏,變換不同的動作,可加入拍手或跺腳等動作: 噠噠 噠/噠噠 噠/噠噠 噠噠/噠噠 噠 /噠噠噠噠/噠噠噠/噠噠 噠/噠噠 噠/ 在學生充滿學習熱情的同時,將歌詞帶入,用手打出節奏並更著節奏念出歌詞: 其多列,其多列,上山 坡去 撿竹 葉,帶上 長刀 砍竹 筒,其多列,其多列。 其多列,其多列,大路 旁的 小樹 葉,隨風 吹動 隨風 揚,其多列,其多列。 其多列,其多列,彩色 書包 背身 上,高高 興興 上學 去,其多列,其多列。 最後再加入旋律。當學生能夠正確的演唱歌曲後,就可以將奧爾夫聲勢教學法中的節奏創作和用聲勢為音樂旋律伴奏加入其中對歌曲進行創編。如: 旋律x x 0 /x x 0 /x x x x /x x x /xx x x /x x 0/x x x /x x 0 /(拍手) 0 0/ 0 0/x x x x /x x x /xx x x /x x x /0 0/0 0/(拍腿) 0 x / 0 x /0 0 / 0 0 /0 0 / 0 0 /0 x / 0 x / (跺腳) 歌詞 其多列,其多列,上山 坡去 撿竹 葉,帶上 長刀 砍竹 筒,其多列,其多列。 奧爾夫強調體感,以人的自然性為出發點,發掘人體內的音樂性。他說:「要以身體奏樂,並把音樂移置於軀體之中。」他認為:音樂來自動作,動作來自音樂。他 從孩子們自發的音樂活動中發現音樂與動作是不可分離開來的領域。因此,他教材的形式有配樂游戲,舞蹈等聯系兒童的體驗,我感覺對於小學生來說,大幅度地誇 張的表演他們有點難為情,但是做一些簡單的律動,聲勢,音樂游戲,他們還是特別喜歡的。音樂教學不可避免要進行技能訓練,要有操作。奧爾夫聲勢教學法可以 更有效的幫助我們使這些內容的教學有樂趣、有創造性,並真正具有音樂性,這也是音樂教學作為審美教育的一個重要課題。 總之,奧爾夫聲勢教學法通過孩子喜聞樂見的形式,不僅學習了音樂,更是通過音樂,開發了孩子多方面的能力,更挖掘了孩子的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