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教學 > 小學生音樂審美因素

小學生音樂審美因素

發布時間:2021-01-20 11:31:36

㈠ 如何提高中小學生對音樂的審美能力

音樂教育應當以審美教育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在音樂教學過程中,要以音樂中豐富的情感來陶冶學生,應充分挖掘音樂作品的藝術內容和情感內涵,激發、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愛好。要讓學生在學習音樂中提高審美能力,應該從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入手。

一、利用直觀的音樂提高學生對音樂的審美能力和理解能力

蘇霍姆林斯說過:「會聽並理解音樂——是審美修養的標志之一,舍此便不能想像有完美的音樂教育。」因此,首先就要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因為興趣是培養學生感受力的基礎,只有當學生對所學的音樂產生了興趣,才能集中注意力去聽、想、去感受、去理解,這樣才能達到審美的效果和對音樂的理解能力。比如:歌曲《拉起手》是一首頗具時代特點和青春朝氣的少年兒童歌曲。學習這首歌時,直接讓學生理解歌詞,唱歌譜,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達,讓學生主動想方設法地去嘗試多樣性的演唱形式,提出自己的見解。這種形式產生的效果是:學生參與性強,感興趣,有的獨唱,有的對唱,有的小組唱,有的用舞蹈動作來表現。教師只需用欣賞、肯定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學生,並對他們的演唱進行肯定的評價。實踐證明,這樣的教學,不僅培養了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還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讓學生了解音樂作品的背景

每一首音樂作品都有它創作的淵源。教師要讓學生了解音樂作品的背景,這樣才能對音樂作品更加理解,從音樂中感受美,創造美,讓學生知道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是美好的,要珍惜現在美好的時光,努力學習。比如:音樂劇《音樂之聲》是羅傑斯的代表作之一。該劇通過講述一個生性活潑,不安心當修女的姑娘瑪麗亞,應聘到一個海軍上校家裡當家庭教師,教孩子們從學唱「Do Re Mi」開始,在游戲中學會了唱歌,懂得了七個音符能創造出美妙音樂的魔力。讓學生這樣深入地了解作品背景,音樂作品就變得淺顯易懂了,學生才能感受得到音樂帶給人們的美。

三、重視學生的參與實踐,鼓勵學生探索與創新

音樂教學活動要特別重視學生的參與實踐,重視學生感受、體驗、表現音樂的情感,重視學生感受、體驗、表現、鑒賞音樂的美。在音樂課的實踐過程中,還應該鼓勵學生積極探索與創新,應當把開發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和創新思維潛質作為重要的培養目標。為此,除了在歌唱、演奏、欣賞等常規教學中加強探索性活動外,也需要增加一些音樂創作教學的內容。例如:音樂《Do Re Mi》,全曲為C大調,四二拍子,歌曲為迴旋變奏體結構。作者巧妙的構思在於將七個音的唱名,按孩子年齡的不同,安排每個孩子代表一個唱名,並從音階出發,運用作曲技法,用復調模仿、對位手法,寫成以B段為核心的幾個對比段落,使孩子們在不斷的反復變化中將「哆、來、咪、發、梭、啦、梯」這個音階深深地印在腦中,將音名編成故事來學,使得音樂學習變得輕松、愉快,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主動參與到音樂角色中。

此外,鼓勵學生探索與創新,在熟唱歌曲《哆來咪》後,鼓勵學生創新改編歌詞,鼓勵學生大膽探索與創新,從而讓學生對音樂更加了解和熟悉。發展學生的探索與創新能力,培養他們的演唱、演奏、創作、實踐等音樂實踐能力,進一步感受、體驗、理解、鑒賞音樂。

四、充分地利用課堂評價

課堂評價是為了引導學生更准確地學到知識,更好地開展課堂教學工作,所以評價的前提是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差異,尊重學生的選擇,尊重學生的創新成果。同時,讓學生成為評價的主人,更要了解課堂評價與學生之間的重要關系。在課堂上運用不同的評價方式,使學生更積極地投入課堂,並樂於參與。評價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才是評價的最終目的。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和發展,課堂的評價體系越來越完善,教師對如何使用好課堂評價都有獨到的見解。我聽見使用較多的一句課堂評價是「你最棒」。我認為,任何的評價都不應該是隨意的,也不應該是單一的,評價應該遵循學生的年齡特徵、心理特點、參與狀態等方面進行。例如:在教學一年級音樂《母雞叫咯咯》一課時,我針對低年級學生模仿力較強的心理特點,讓學生模仿公雞、母雞和小雞的叫聲,使學生積累感性經驗,為學生表現能力和創新能力進一步的發展奠定基礎。我採取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分別扮演小雞的一家,並為他們准備好頭飾。同學們都投入了極大的熱情。當每一組同學表演完後,我就讓全班同學進行評價。只要學生說得好或者說得不太離譜的,我都給予表揚並微笑點頭。最後,我給予總體的點評:「同學們平時觀察得可真仔細!老師剛才看了同學們的表演,還以為真的有一群雞在這里歡叫,你們演得可真像,演得真好!」學生們一聽可樂了,參與的慾望更強了。

有些年齡小的學生紀律性不太好,好奇心比較重,在課堂上愛搞小動作,注意力不集中,這時,我會以獎勵小紅花來激勵他們,並開展一些有趣的音樂游戲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果面對的是高年級的學生,教師的評價就要有所改變。因為高年級有些學生有逆反的心理

㈡ 怎樣用音樂欣賞的培養小學生的審美

欣賞音樂是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培養學生音樂興趣、擴大音樂視野、發展音樂感受能力和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通過欣賞教學,能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擴大學生的音樂視野,提高學生音樂的感受力,發展學生的想像力,提高學生理解音樂的能力,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具有初步的審美能力和情感的目的。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曾經說過:「我們一向對身體用體育,對心靈用音樂。」可見,音樂藝術除了審美功能外,其初衷是讓心靈受到真善美的陶冶和升華。而音樂欣賞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是音樂教育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目前,音樂欣賞教學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 ,在教學上,大多數教師冗長乏味地講解作品,播放音樂,學生被動接受教學。中學生由於受環境的影響對音樂知識積累不多,在被動接受不熟悉的音樂作品同時,難免會產生迷茫,對音樂產生厭倦。於是欣賞的興趣就會大大降低,欣賞教學就難以達到預期的目的,這有悖於音樂教學之初衷。我認為在欣賞教學中,應採用多種途徑和方法,讓學生主動參與進來。從而達到感受美,理解美,創造美的目的,下面談談如何培養農村小學音樂欣賞中的審美情感的幾點看法。
一:音樂課要創設優美的情境,營造優美的氛圍「音樂課的課前引入是個關鍵的環節,設境」就是根據音樂作品的風格情緒和具體內容創設相應的情境。通過情境的創設,學生的視覺和聽覺都被調動起來,達到如臨其境、如見其景、置身於情境之中的地步。不僅學生營造了一個美的學習氛圍,也使一堂課有了一個好的開端。如:可用故事導入法,小學生都有一個普遍傾向,那就是愛聽故事。針對這個特點,教師可在傾聽樂曲前講述關於這首樂曲的奇聞佚事等吸引學生注意力。再者也可用視覺沖擊法,用視覺感官的內容(動畫片、影視片段、生動的圖片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
二、引導學生在鑒賞中感受美
欣賞音樂就是以學生的聆聽為主要手段,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聲音感覺能力。如:感受聲音的高低、長短、強弱及音樂變化的能力。一般的,學生都具有這種能力。但是,對音樂的旋律、節奏、調式、力度、和聲織體、等,學生就不一定具備,所以要求學生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對音樂進行欣賞、感受,從而逐步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聽覺感受能力,同時也是在培養音樂審美能力。此外,音樂教材中的作品大部分都是古今中外優秀的音樂作品,對學生而言,有一定的距離。因此,我們可以從課外補充一些思想性、藝術性較強,學生喜愛的能體現時代精神的作品去組織教學,同樣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大學生的視野,此外,在音樂教學中,引導學生在感受和理解的基礎上,演唱歌曲,扮演角色,引導應該用什麼樣的情緒、聲音、形式來演唱,用什麼樂器來伴奏,才能使歌曲表現得更加完美等問題,在教學中多讓學生參加各種音樂活動與練習,使孩子們受到美的熏陶,培養他們才幹,讓學生理解音樂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三、培養學生的審美想像力及創造力
1、營造民主、自由、寬松的情緒氛圍,充分發揮兒童想像力。??? 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音樂是情感藝術,兒童的想像力正是藉助情感得以伸張。常言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創造的前提。??? 教師如果不注意調動兒童的欣賞興趣,採用講解、說教的方法,那麼收效是微乎其微的。課堂中會出現沉悶、厭煩的課堂氣氛,或者是停留在膚淺的表現層次上,那麼創造意識更是無從培養。??? 兒童的情趣一旦調動起來,欣賞的興趣就會大大增強,個性表現充分,迸發出創造潛能。在組織欣賞《黃河大合唱》時,一改傳統的「秧田」式的課桌排放形式,將桌椅排放成黃河的「幾」字形流程圖,課桌在里,座椅在外,並撤掉講台。教師可在半包圍的中間引導活動,既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又不妨礙教師操作各種教學設備。學生一走進教室,變形的座位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他們在思索:為何要如此排座位呢?今天欣賞什麼呢?教師請同學在「幾」字外面的椅子上就坐。這樣以來,無論是看學生還是看課桌都是「幾」。上課了,老師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請大家看,今天我們的座位像那一個漢字?同學們說出了「幾」字。又問:在我國的河流中,那一條河的流程圖呈「幾」字形?由於在初中歷史中已學過關於黃河的知識,同學們很快說出是黃河的流程圖。同學們很快進入了角色,很容易聯想到自己是黃河裡的浪花一朵,聯想到自己是黃河的兒女。由此可見,要使學生積極的參與,只有教師正確樹立學生主體地位,做學生的向導和引路人,給學生一個「心理自由」的氛圍和自發表現的空間,才能激發學生潛在的創造力,使他成為學習的主人。
2、開展綜合活動,讓學生在音樂欣賞中「動」起來。
在音樂聽賞過程中,可以讓學生一邊聽一邊作出身體反應,有節拍感、韻律感;一邊聽一邊隨音樂指揮;一邊聽一邊模仿演奏,聽到什麼樂器主奏,相應地模仿某種樂器演奏姿勢;一邊聽,一邊輕聲地哼唱主旋律;一邊聽一邊用節奏樂器敲擊,也可以每人用一雙筷子來隨樂擊打,這樣的效果非常獨特;一邊聽一邊用紗巾來舞動,隨音樂的變化而變換動作;一邊聽音樂一邊詩歌朗誦,也可以為詩朗誦的學生配樂;在音樂欣賞中,也可以通過一些美術活動,如要欣賞的是作曲家從繪畫中引發的靈感而創作的兩首樂曲。就可以引導學生欣賞完兩首樂曲後,筆者給學生出示了一幅畫,請同學們將這幅畫用聲音表現出來。要求大家以組為單位討論後再表現出來。如此,我把圖畫、欣賞、語言、形體與創造、表現融為了一體, 不僅陶冶了學生情操,發展了學生的創造思維,加深了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同時也為學生人人參與,積極創造音樂提供了充裕的空間。
四、培養學生的審美評價能力
古往今來,在音樂作品中,總是真善美與假惡丑的相比較而存在,相鬥爭而發展,正因為如此,如果老師不加以好好引導,有很多學生就會美醜不會,善惡不辯,正邪不明,文野不清。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評價是非常重要的.審美能力的培養,在於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的實踐活動,從中感知音樂所表現的情緒,並產生心靈上的共鳴,。一部音樂作品,如果學生要有能力去評價判斷它的社會價值及藝術價值,學生就必須從音樂作品的題材、內容、體裁、風格等方面分辨出什麼是美和什麼是丑的,因為這是衡量音樂作品的社會價值及藝術價值的基礎。比如在欣賞中學生懂得了慷慨激昂催人奮進的《義勇軍進行曲》,它表現中華民族人民團結一心、為建設現代化社會主義強國和實現共產主義明天而奮勇前進的磅礴氣勢和必勝信念,革命傳統歌曲中有強烈思想性。其效果比枯燥呆板的理論說教更具有感染力和趣味性,作為培養新一代社會道德規范的渠道來研究,從中探索音樂育入的息好的途徑,使學生掌握有關的知識、技能,深入地認識音樂作品的內容美、形式美、情緒美、表現美,進而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和評價能力。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如果老師的地位「至高無上」,一味要求學生跟著老師的思維轉,這樣就束縛了學生的思想和創造性才能。因為我們的教學目的不僅僅是給學生知識,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鑒賞能力,在欣賞過程中去探索、尋找、發現音樂的美,同時要培養學生獨立分析作品、欣賞作品和評價作品的能力。音樂評論需要勇氣,教師應給學生足夠的勇氣。讓學生明白錯誤才是成熟的起點。這樣每一位學生都敢於對作品說出看法,提出不同的意見,讓他們按照自己意願對作品進行藝術評價,把評價當作快樂的事。在教學中,我採用了中央電視台《實話實說》這個欄目的形式,首先實話實說就給學生提供了發表自己評價、感受作品的勇氣,所以:在課堂上,每一小組展示表演之後,我們都要進行自我評價、他人評價和教師總結,自我評價主要是由自己小組成員進行設計理念的介紹;他人評價是由觀看錶演的同學們發現他們的優點以及不足;最後教師進行總結。這樣既能夠讓學生對自己有所認識,也能夠通過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以便於自己發揮自己的優點,吸取別人的優點,從而改善自己的不足,能夠更好的投入到學習中去,最終有效地進入音樂審美狀態,
音樂教育以審美為核心,我們應該遵循學生年齡和情感發展的特點,應該創設情境,營造良好的音樂欣賞范圍,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開展各種綜合活動,豐富情感體驗,讓學生的情感在音樂欣賞中升華。

㈢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

音樂審美這詞。。
音樂美感?小學生都有自己的音樂美感,引導他們欣賞往古今中外經內典容音樂,也許這時候還聽不懂,就讓他們充分感受,領略作曲家的偉大魅力。一個人的樂感容易培養,但是他的對優質音樂的欣賞力卻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

㈣ 如何培養小學生正確的音樂審美觀論文

音樂教育心理學屬心理范疇,音樂教育最基本的性質是審美性,它是通過音樂進行的一種審美教育。
音樂在實施美育中有著特殊的重要功能,社會的進步、教育的發展對音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音樂教育也不例外,現代教育尤其需要教育學、心理學和現代科技手段等多種學科的支持。其中心理學與音樂教育的關系更為密切,人們所進行的一切社會實踐都離不開心理活動,要對受教育者進行教育,就需要掌握受教育者的心理發展過程,針對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動特點,採取適合一定學科結構的教學形式和方法。音樂教育同樣需要遵循心理原理,根據學生音樂能力的發展過程,結合音樂學科結構的心理特徵,將音樂教育建立在科學基礎之上。下面,我就談一下對音樂教學與學生審美心理的幾點看法。
一、培養學生的審美感受
學生美感的產生和發展是審美對象引起的,而且還要受到學生主體心理因素的制約,學生在審美過程中有認識過程參與,審美的認識過程不同於一般的認識過程。例如:當我在教唱《月之故鄉》時,歌詞中天上的月亮在水裡,水裡的月亮在天上,這里的月亮僅僅把它看作一個能圍繞地球轉的衛星,這是人的一般認識過程,還不是審美過程。當我們把月亮、故鄉、親人聯系在一起,產生思念故鄉、嚮往合家團聚的愉快體驗時,才能稱得上是審美的心理過程。在這種審美過程中,人對月亮的感知,對歌曲、親人和家鄉的聯想,對人生、家庭幸福的理解而產生的情感體驗交織在一起,便構成了人們特有的審美經驗。
音樂通過表現人的思想情感和審美感受,間接和曲折地反映社會生活的藝術,一般分為聲樂和器樂兩種基本形式,音樂作品總是把作者對社會生活的認識和感受轉化成情緒和情感的音樂作品內容。例如:我教唱蘇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歌曲《中國進行曲》時,先播放錄音,此時雄偉庄嚴、氣勢磅礴的音樂旋律和音響效果給了學生強烈的感召力,學生不知不覺跟著錄音哼唱起來。當多媒體屏幕出現開國大典的畫面時,學生的心靈受到強烈的震撼,教室里想起了雷鳴般的掌聲。是啊,中國能有今天的輝煌成就,是千千萬萬的先烈用鮮血換來的,祖國偉大而神聖,她的雄渾、她的巍峨在每個人的心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學生在演唱和欣賞的同時,加深了對國家民族的深刻認知。在音樂的滲透和感染下,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得到了升華,從心靈深處產生了對中華民族的自豪感,這就是審美感受的理解。器樂曲也同樣能使學生產生共鳴,如:劉天華的二胡曲《空山鳥語》顯示的是喜悅、歡快明朗的情緒,而《二泉映月》則以哀怨、悲憤的曲調流露出作者對當時社會的憤慨之情;大提琴獨奏曲《天鵝》描繪了天鵝在碧波粼粼的湖面上悠然漫遊的優美形象,大提琴如歌的抒情旋律恰似天鵝的吟唱,而鋼琴玲瓏剔透的琶音又似清澈明麗、波光漣漪的湖面,學生們聽著這優美輕柔的樂曲,彷佛身臨其境,審美對象的節奏性、韻律性、生動形象性與學生相應的心理因素相互交融,達到了和諧的統一。
二、把握學生審美過程的心理培養
音樂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門分支學科,是對人的音樂行為加以描述、解釋。音樂課堂教學是學校美育教學最重要的途徑,認真組織音樂課的教學活動是實現學校音樂美育教學目標的根本保證。
首先,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選擇音樂作品,在採用曲調的節奏、音域等方面要有所區別,歌詞的選擇既要考慮到學生的理解能力,也要考慮到主題的思想性。其次,在歌唱教學時要注意保護學生的嗓音。我任教的是初中學生,剛好他們處於變聲期,特別是這個年齡段的學生,更應特別注意,因為這時他們正處於發生「音變」即由童音轉變為成人聲音的階段,所以應避免讓他們過多地使用嗓子,在平時教唱時,要防止學生「喊唱」。最後就是要正確對待唱不準音調的學生。在進行唱歌教學時,常常會遇到一些音唱不準的學生,他們唱出的聲音會影響其他學生的音樂聽覺。作為老師不應該拋棄不管,對他們要加以適當的指導,做到語言親切、不急不躁,不傷害學生的自尊心,盡可能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為任何煩躁和冷漠都會增加學生的緊張情緒和自卑感,所以無論表揚和批評都得掌握好火候和尺度。碰到個別學生在音準、節奏等方面出現問題時,我也經常鼓勵他們說「你比過去唱的有進步,相信自己會唱好的」,使其獲得一般水平的歌唱能力,而不能歧視他們,讓他們對上音樂課信心全無。
三、幫助學生掌握音樂基本知識和技能
要根據每位學生的不同情況,因材施教,象簡單的音樂語言、音樂常識,認識一些民族樂器,並能聽辨它們的音色等。課堂上我經常讓學生學一些簡單的五線譜知識,把歌曲中的樂句選出來讓他們練練耳,訓練學生音準的同時,還培養了學生學習歌曲的興趣,另外,還可以組織學生看電視、聽廣播,學一些簡單的樂器,如口琴和豎笛。
音樂是情緒情感的藝術,音樂教育不僅在於模仿,更要學會創造,要讓學生在學習音樂活動中,自己去創造美的動作、美的聲音、美的形態、美的旋律,讓學生在學習中創造。在課堂教學中,引起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情緒共鳴則是豐富學生情感的重要途徑,要根據教學要求,圍繞對歌曲音樂藝術形象的感受,引導學生學習有關的音樂基礎知識、音樂語言和表現手段。
由於歌詞在學生心理上具有預示作用,可通過對歌曲音樂語言的學習,使學生在學唱演唱歌曲的審美實踐中加深對音樂的感情內涵體驗,以及對社會意義的領悟,使音樂的功能得以更好的發揮。另外,教師在范唱教學中,要准確表現音樂作品所表現的情感色彩,如果教師的范唱充滿情緒、富有感染力,那麼學生就能產生比較強烈的情感共鳴。

㈤ 如何提升小學生在音樂課堂中的審美素質

你覺得什麼樣的音樂才算美?
我覺得提高欣賞力要時間和引導,
還要看時間 場合 氣氛。

㈥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審美意識

在音樂教學中,如何培養小學生的審美能力
器樂演奏是整個音樂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學生學習音樂的重要藝術實踐,是器樂教學的主要形式之一。樂器技能的訓練,主要是通過手指的觸摸動作來完成的,其手、足、眼、口、腦等多種器官的協調活動,大大激發大腦的整體協調能力,是全腦教育的有效方式。中小學器樂教育是面向全體的基礎性教育。器樂演奏的形式及其訓練是有章可循的。誠如詹姆士·墨塞爾所言:器樂教學可以說是通往更好體驗音樂的橋梁。事實上,它本身就是一個廣闊的音樂領域,在這個領域內,它為我們的音樂教學提供了獨特而令人高興的音樂教育價值、效果的可能性。
課標明確提出,音樂課程要以審美為核心,音樂教學必須強調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這就告訴我們,音樂教師是審美教育的實施者,不僅僅單純向學生傳授音樂基本技能和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審美的音樂能力。
器樂教學作為一種全方位的音樂教學活動,是眼、耳、手、腦的協調動作。實踐證明,融樂理知識、演奏技能、音樂欣賞為一體的小學器樂教學是從小提高小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下面就試從就器樂教學中如何培養小學生的音樂審美意識的做一個淺顯的闡述。
一、器樂演奏影響學生素質
1、養成良好的聆聽習慣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古人雲:「七弦為益友,兩耳是知音」。因此,首先就要培養學生專心聆聽的好習慣,才能使孩子們逐漸擁有音樂的耳朵。無論欣賞器樂錄音還是欣賞現場演奏,學生都要用耳用腦專心聆聽,去除任何雜音,讓心安靜下來。當然,這些習慣不是一日所能養成,需要在音樂教師精巧的設計之下,悉心培養才能完成。例如,有這樣一節器樂欣賞課,教師讓學生們欣賞器樂曲《北京喜訊到邊寨》,教師先在初聽前給學生號角的音響,學生一下安靜了,教師設計了提問,請學生帶著問題初聽(樂曲中有些什麼特別的音響,彷彿看到了什麼場景),學生有了目的後,仔細在音樂中捕捉,於是他們聽到了號角聲、聽到了歡笑等等,然後,教師結合學生的回答出示圖片引入樂曲名稱進行更深層次的聽賞。
2、培養學生想像力
豐富的想像力是器樂欣賞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音樂是抽象的藝術,這一點是它與繪畫、雕塑等藝術門類最大的區別,但音樂也不是不可感知的,它可以通過各種音樂要素使模糊的東西具體化和造型化。同一首作品,不同的人的感受必定是不同的,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里對同一首作品的感受也可能是不同的。正所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器樂聽賞教學中,應不失時機地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鼓勵學生自由想像,發揮他們的創造性思維,通過「音樂的耳朵」感受不同情境的音樂作品。例如,在欣賞小提琴獨奏曲《苗嶺的早晨》時,啟發學生注意聆聽樂曲中模仿鳥鳴的聲音和力度的變化,引導他們自然地聯想到這是描寫早晨的音樂,進一步引導學生想像出不同的早晨的景象,再通過分析樂曲的旋律素材運用苗族音樂的特點,最終聯想到這是苗嶺的早晨,學生的想像隨著音樂似乎「飛」到了苗嶺。
二、學習器樂演奏可以增強學生的音樂鑒賞與審美能力
1、培養良好的演奏習慣
良好的演奏姿勢對於演奏者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教師必須對學生的演奏姿勢給予正確的指導。首先要結合器樂教學實踐活動,給學生做示範,使學生能夠區分正確和不正確的演奏姿勢。正確的演奏姿勢,和歌唱的要求比較類似,要求站立垂直,精神飽滿,有從容之感。坐式演奏,要求上身自然垂直、端正,總之,指導原則是姿勢正確自然美觀,有利於歌唱和身心正常發育。
另外,使學生懂得呼吸在演奏中是非常重要的,應該掌握好緩吸緩吹、緩吸快吹、快吸緩吹、快吸快吹的基本演奏呼吸練習法。
2、培養扎實的演奏技巧,打下審美基礎
器樂教學的任務是培養學生具有演奏的基本知識和能力,並通過演奏的藝術形象感染和教育學生。為了提高學生的器樂表現力,進行演奏的基本技巧、技能訓練是必不可少的。
基本練習的重要性不能忽略。它除了提出學生位置及方法外,目的是從上課的第一分鍾起教師就以飽滿的激情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且能調動學生情趣的音樂氛圍,並體現「情」字的誘導過程。即,練習曲的選用要與所學樂曲的情緒及演奏方法相匹配,以便把學生的感情「領」入作品中,做到「情」字貫穿音樂課的始終。使學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不僅掌握了斷、連音相結合的演奏方法,還為演奏處理打下很好的基礎。演奏得正確、熟練、每支練習曲應注意難易程度,一般應當由淺入深,每支練習曲都有自己的要求,必須按要求去做,同時要糾正學生經常出現的粗暴式演奏、不按指法規律、隨意換氣等演奏等問題,不斷給予引導及糾正,還要加以說明講解。
當然,器樂教學過程中也不要過於強調技能技巧,重視演奏技巧是為了提升審美的演奏能力,教師同樣要重視在演奏中以情帶聲。脫離了審美的器樂教學將會使樂曲變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挖掘樂曲本身所存在的內涵來進行滲透教育,通過音樂旋律的色彩、力度和速度,去演繹每一首歌曲,使器樂教學真正達到審美的教學目的。
3、引導學生在演奏實踐中體會作品情感
在器樂教學過程中,教師選擇怎樣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自然而輕松地流露其真情的演奏,是教學中的真正難點。充分利用完整的音樂形象,以情激情、雙情滲透式教學,將會使師生耗費最少的時間和精力,達到音樂教學的最佳境界——通過生動的音樂形象,觸動連覺,啟發學生情感之源,從而培養學生發現美、鑒賞美、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具體實踐步驟如下:
演奏示範:目的是讓學生感受完整的音樂形象,激發他們自身擁有一條情感涌動的河流,使其在對藝術美的感知和體驗過程中,產生學習興趣。學生通過直接感知審美對象,充分發揮視覺和聽覺的審美功能,引導其主動入境。他們不可以從教師的導言中了解歌曲的背景,還可以從教師演奏中了解樂曲所表達的情感。
演奏聽賞:如果說教師的第一次演奏其目的是感染學生,那麼樂曲的再次聽賞則是為更進一步地感動他們,使其更深一層地去體會音樂情緒,提高學生注意力。
樂曲分析:這是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與交流的最關鍵環境,也是一節音樂課中師生教學活動最活躍的一個部分。它需要學生體驗、討論、總結、歸納作品運用了哪些創作手法,旋律線的走向,最被感動的旋律並對其進行分析,體會作者的用意。根據樂曲所抒發的情感,選擇哪種演奏方法、吹奏力度去處理,才能更好地表達樂曲的意境,帶領學生從中挖掘出較深的思想內涵。教師要通過多角度的啟發、引導及以點帶面的形式,發揮群體探究的精神,讓學生自由自在地闡述自己的觀點。在此教師要給學生提供能夠滿意自我答復的良好條件,即啟發、調空好問題的關鍵處,並對學生的看法做到不輕易否定,保護學生的自信,使其從中體會成功的快樂,促進師生之間以琴音之交、以心音之和的朋友式的關系。此環節的正確處理,在學生整個情感體驗的過程中起到一個畫龍點睛的作用,它能較長時間使學生潛移默化地獲得內在的情感體驗,且它是隱蔽的、長久的、有效的。
三、學習器樂演奏是開發全腦教育最好的途徑
新課程強調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學生的參與是教學成功的前提。在教學中教師要創設民主、平等、和諧的課堂氣氛,擺正自己的位置,弱化教學指導者、組織者的角色,強化參與者、合作者的身份,積極引導學生把對音樂的內心感受大膽用語言表達出來,讓學生主動參與快樂學習的實踐,創設出有利於學生發展的生動活潑的音樂課堂情景,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教師要做到關注學生的每一點進步,每一朵智慧的火花,帶著一顆童心融入孩子,讓他們感受到被欣賞的美好,更加有信心、有興趣地朝著更好的方向去努力。
陶行知先生曾說:「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音樂是創造的藝術,教師要合理結合學生的認知活動與創造活動,巧妙設計教學活動,通過形象地激發,抓住學生瞬間的直覺感,培養即興創造,鼓勵學生在廣闊的想像天地中感受、表現和創造音樂美。小學生的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教師要依據學生的心理特徵和音樂審美教育的目標精心合理地進行教學設計,組織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抓住學生的直覺感受,引導學生進行即興創作器樂創編教學要的是孩子們對音樂瞬間直覺的創作靈感,而不是排練再排練的精彩表演。我看過成外附屬小學的一節器樂創編課:教師用報紙、布條將自己打扮成原始部落的居民形象,課前請學生帶來了各自准備打擊樂器(自製沙錘、三角鐵、石頭),教師原始部落的形象,時而稀疏、時而密集、時而跳躍、時而沉重的鼓聲,將學生帶入情境之中,圍著教師,體會著,敲擊者著,想像自己成了原始部落的居民在音樂中盡情的自由地舞動、敲擊。教師演奏得陶醉了,學生舞得更陶醉了,這個場面十分閃亮。又例交大附小的另一名老師上的「愛勞動」單元,有一個學做的創造活動,教師找了一些掃帚、抹布、水盆、拖布等創設了一個勞動情景,然後請學生們考試大掃除,發揮想像,玩一玩,製作各種音響。於是玩著想著,創作結果是讓人驚嘆不已的,學生的創造能力是無法估量的,他們用掃帚和和拖布發出了的「刷刷」「嗤嗤」聲,讓水盆敲出歡快的鼓聲,讓抹布摩擦發出了「沙沙」等等。歡快而幽默的勞動場面頓時呈現在眼前。此時,教師真是無比佩服和贊嘆。即興創作之火把課堂氣氛推向一個個高潮,留下了一個個教學的閃亮點。
總之,音樂是美的藝術,音樂教師是美的傳播者,我們有責任和義務帶領學生走進音樂的殿堂。我們在器樂教學中多思多想,就一定會在某種程度上進一步培養造就小學生的審美情趣和審美音樂能力。樂器在音樂課堂教學中起著很大的作用。在新課程中要求樂器進課堂這並不是一句空話。
樂器在課堂教學中能夠使學生更快更准確的掌握歌曲的音準節奏以及其他的更重要的因素。樂器教學是因地而異的,也是因學生而異的。比如豎笛教材上從四年級開始學習,而有些學校從一年級就開始學習。在選擇樂器的種類上也有很多的差別。目前人民音樂出版社的教材上是以學習口風琴為主的,而我們學校由於各種原因口風琴方面比較難以實施。目前推廣的是豎笛。在樂器教學中要先由簡到難。以培養學生興趣愛好為主。這興趣基礎上學習一些技巧性的東西。這樣會有更好的效果。

㈦ 怎樣培養小學生的音樂素養

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該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的品格和關鍵能力而且是高級能力,不是普通的能力。是所有學生應具有的最關鍵、最必要的共同素養,是知識、能力和態度等的綜合表現。作為教師不但要教授學生科學文化知識、學會生活更要培養健全的人格、優良的品質做一個陽光向上快樂的人。
作為一名音樂教師,下面我就淺談一下如何培養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的。音樂是一種善於表現和激發人們的思想感情、反應社會現實的藝術。而音樂教育則是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的途徑。當今社會,科技和信息的高速的發展,對人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也向音樂教育發出新的挑戰。小學的音樂教育是整個音樂教育中最基本的環節,對小學生的人格的塑造、思維、創造力的開發都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是其他學科所不能替代的。然而在實際的音樂教育教學中發怎樣促進小學生的音樂素質的提高呢?現在提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好的學習音樂的興趣,才會有一個愉快的學習音樂的過程。往往老師在教學中採用機械的教育方式,經常會打擊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不喜歡學生音樂課上的活潑勁,以為這是在擾亂課堂,嚴令大家做好,只注重書本的知識,而缺少對歌曲的深入的挖掘,導致小學生對音樂課的反感,更不會產生良好的學習音樂的興趣了,其實這些都是不對的,因為音樂本身就是自由的、沒有束縛的,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發現學生學習的音樂的興趣,並善於保護和培養,教師要鼓勵學生動起來,善於表現自己更好的挖掘學生的創造思維,培養學習興趣的同時也在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
二、培養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
美國著名心裡學家布魯納說過:「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當今的教育不再是過去了,教師應式的教,學生死板的學,而是把教育變的更為藝術,把學生的學變的更為主體,引導學生主動的學,把課堂真正的還給學生,在課堂中學生盡情的發揮自己的思維,表現自己的能力,這也正符合我們學校所倡導的「少講多學、精講多練」,把學生培養成為課堂的主人。在音樂課堂中教師要以教授學生音樂知識、培養學生音樂素養,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宗旨,同時把課堂教學變的靈活多樣,把教學陣地交給學生,教師只做一名「指揮官」,去引導、點播學生,而不是把學生變成「復讀機」,一塵不變的跟著老師學,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成為學習的主人,就要從點滴培養學生的音樂核心素養。
三、培養學生的審美教育
《音樂課程標准》明確指出「音樂教育以審美為核心,主要作用於人的情感世界。」「音樂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的學習,應有機地滲透在音樂藝術」可見開展審美教育的重要性。所以在音樂教學中要注意審美的教育,激發學生審美的情趣,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的素質。因為音樂是抽象的聽覺的藝術,要注意培養感知的能力來提高審美能力;音樂是充滿情感的藝術,字里行間都表達著濃濃的深情,所以要注意在音樂教學中豐富學生的情感的表達來提高學生的審美的能力的提高,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素養。
總之,這些「素養」是需要教師一點一滴培養的,而對學生來說確是受益終生的,為將來具有良好的審美觀、價值觀奠定基礎。歸根到底音樂文化包羅萬象作為教師的我們還要不斷的學習,用知識武裝自己多學習、多看書,提升的自己的核心素養,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的摸索才能更好的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來成就美好的人生。

㈧ 如何提高小學生對音樂的審美能力

在上音樂課之前,首先要把所學的歷史給大家同學們講清楚,嗯,技術是一個詞,然後再交,這樣能提高審美能力。

閱讀全文

與小學生音樂審美因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愛情圍牆歌詞 瀏覽:230
道奇酷威廣告背景音樂 瀏覽:106
比喻輕音樂之美的文字 瀏覽:542
小號音樂下載 瀏覽:578
歌曲專輯圖下載地址 瀏覽:867
財神駕到歌曲mp3下載 瀏覽:734
琴歌指彈海闊天空吉他譜 瀏覽:355
下載mp4格式的音樂 瀏覽:352
電腦聽音樂用什麼 瀏覽:512
最好酷狗音樂播放器 瀏覽:502
信樂團隊的假如簡譜 瀏覽:243
平安酷狗音樂 瀏覽:760
佳人輕撫桃花mp3下載 瀏覽:453
infinite網易雲音樂 瀏覽:844
歲月趙忠祥背景音樂 瀏覽:980
如何將電腦的歌體添加到蘋果音樂 瀏覽:672
fade鋼琴mp3 瀏覽:86
奔跑吧兄弟宋仲基背景音樂 瀏覽:806
成都彩虹小學音樂老師 瀏覽:496
鳳凰傳奇星光歌曲點評 瀏覽: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