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學語文新課程標准解讀
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方法
一、什麼是教學?
教學即「溝通」,即「合作」。教學是教師引起、維持或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為。
1、傳統課堂教學的特點:
(1)、教學是展示教師授業技巧的一種表演活動。
(2)、教學是按一定程式推進的一種過程化模式。
(3)、教學如同「切菜」結果有整齊劃一的要求。
(4)、教學如同「軍訓」那樣的一切行動聽指揮。
(5)、教學如同「競技」之比賽前那樣進行訓練。
2、課堂教學方式的演變
(1)、以老師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方式:
(2)、師生問答對話式課堂教學方式:
(3)、師控制下學生互動式課堂教學方式:
(4)、師生合作探討式課堂教學方式:
二、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策略
1、有效的教學理念
所謂「有效」,是指通過教師在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後,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也就是說,學生有無進步或發展是教學有沒有效益的唯一指標。教學有沒有效益,並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麼或學生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的教學。同樣,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也是無效或低效的教學。
有效教學的理念主要包括下列內容:
(1)、有效教學關注學生的進步或發展。
(2)、有效教學關注教學效益。要求教師有時間與效益的觀念。即是說,在單位時間內學生的學習結果與學習過程綜合考慮的結果。
(3)、有效教學更多地關注可測性或者量化。但有效教學既反對絕對量化,也反對過於量化。
(4)、有效教學需要教師具備一種反思的意識,要求教師不斷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學行為,持續地追問「什麼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學有效嗎?」「有沒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學?」
(5)、有效教學也是一套策略。即教學方案的設計策略、實施策略、評價策略。
2、教學方案設計策略
教學方案設計行為主要是解決如下一些問題:
(1)、明確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判斷教學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據。
①由於教學目標是判斷教學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據,所以,它的行為對象是學生,而不是教師。
②教學目標必須是可測的、可評價的、具體而且是明確的。
③教學目標是最基本的、共同的、可達到的教學標准,而不是最高要求。
(2)教學材料的准備與處理
①教學材料的選取要符合學生的實際水平。
②教學材料的選取或開發利用應是學生所熟悉的、能理解的。
③教學材料的處理應是符合教師個性與水平的。
④教學材料的處理應是科學的。
(3)教學行為和組織形式的選擇
①教學行為的選擇應是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
②教學行為的選擇應是有利於促進學生的發展與進步的。
③教學組織形式的選擇應與教材內容是相協調的。
對教學方案設計的管理,應提昌個性化、層次化。對新教師和欠勝任教師就任作規范要求,但對合格教師或優秀教師來說,則可以是物化的書面計劃,也可以是頭腦里的思路。對教學方案的管理只是促進「有效」教學的手段而非目的,所以,不必追求一種形式或模式。
3、教學過程的實施策略
教學過程的實施策略,主要是指教師為實施教學方案而發生在課堂內外的一系列行為。課堂教學行為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管理行為,二是教學行為。
(1)、管理行為。課堂教學的管理行為是為了使教學能順利地進行而創造各種有利條件及為了確保單位時間內的教學效益的活動。
(2)、教學行為。教學行為包含兩種行為:一是直接指向目標和內容的,可以事先作好准備的行為;二是直接指向學生和教學情景的,無法事先作好准備的偶發事件。
4、教學評價策略
教學評價這里主要是指過程性評價。教學評價≠考試、測驗。
(1)教學評價的指導思想是為了「創造適合兒童的教育」,而考試與測驗是為了「選擇適合教育的兒童」。
(2)教學評價的對象和范圍是整個教育領域,包括教與學的評價。
(3)教學評價的方法是定量與定性分析相結合。
(4)教學評價重視受評人的積極參與與發展。
(5)教學評價更加重視對評價本身的再評價。即改進的、開放的、可持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