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梁山縣壽張集鎮徐樓村育才小學5.2班的考試成績
七天網
② 壽張集明德小學下午幾點放學
壽張復集農村土徵收補償制標准農村土徵收補償其標准參照現行《華民共土管理》第四十七條標准規定 近些征補償金額般: 征補償 1、 徵收耕補償標准 旱田平均每畝補償5.3萬元 水田平均每畝補償9萬元 菜田平均每畝補償15萬元 2、 徵收基本農田補償標准 ...5323
③ 壽張四棚有哪些大的小學學校
四朋中心小學,毛廟完全小學
④ 武勝橋中心小學
東明縣位居中原,瀕臨黃河,歷史悠久,開發較早,僅縣境東部,就有原始社會遺址十初之多。如竇堌集文化遺址出土了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石刀;荊台集文化遺址出土有龍山文化時期的陶器、骨器、石器等。這些歷史文物,充分說明遠在四、五千年前的氏族社會,已經有人類在這片土地上定居生活,繁衍生息。本縣建置於西漢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始稱東昏,公元9年改為東明。此後,在歷史的長河中,曾經三置兩廢,一次大遷徙。東明縣原在今蘭考縣境內,金興定二年(公元1218年),才遷至今天的縣境內。縣治所在地也曾幾度變遷,明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才設治於今天的縣城城址。新中國成立前,東明縣屬河北(直隸)省;1949年,劃歸平原省;1952平原省撤消後,隸河南省;1963年,為解決河南、山東兩省交界地區水利問題進行區劃調整,將河南省東明縣劃歸山東省,作為補償,1964將山東省范縣建制及所轄金堤以南地區、壽張縣金堤以南地區劃歸河南省。從1994年到2000年,相繼撤銷三春集鄉、馬頭鄉、劉樓鄉、大屯鄉,設立三春集鎮、馬頭鎮、劉樓鎮、大屯鎮等。 1994年12月29日,撤銷東明縣三春集鄉、馬頭鄉,設立三春集鎮、馬頭鎮。東明縣轄5個鎮、17個鄉:城關鎮、陸圈鎮、東明集鎮、馬頭鎮、三春集鎮、高村鄉、海頭鄉、菜園集鄉、武勝橋鄉、張寨鄉、沙窩鄉、漁沃鄉、胡庄鄉、長興集鄉、王店鄉、劉樓鄉、焦樓鄉、臨河店鄉、小井鄉、五營鄉、大屯鄉、焦園鄉。 1996年12月29日,撤銷東明縣劉樓鄉,設立劉樓鎮。(魯政函民字[1996]67號)。 2000年6月21日,東明縣撤銷大屯鄉,設立大屯鎮。其行政區域和人民駐地不變(魯政函民字[2000]50號)。 2000年,東明縣轄7個鎮、15個鄉,包括城關鎮、東明集鎮、陸圈鎮、馬頭鎮、三春集鎮、劉樓鎮、大屯鎮、漁沃鄉、臨河店鄉、沙窩鄉、長興集鄉、王店鄉、焦園鄉、小井鄉、胡庄鄉、武勝橋鄉、菜園集鄉、張寨鄉、高村鄉、海頭鄉、五營鄉、焦樓鄉,以及中原油田六七廠虛擬鎮等。截至2002年12月31日,東明縣轄7個鎮、6個鄉。所以東明曾經歸屬河南管理過!
⑤ 河南濮陽的歷史!
濮陽古稱帝丘,據傳五帝之一的顓頊曾以此為都,故有帝都之譽。濮陽之名始於戰國時期,因位於濮水(黃河與濟水的支流,後因黃河泛濫淤沒)之陽而得名。
春秋時期,濮陽一帶屬衛國。公元前629年,衛國遷都帝丘(今濮陽),帝丘成為衛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凡400年。公元前242年,秦置東郡,次年秦取濮陽等地,衛國此時名存實亡。前240年,東郡治濮陽。
宋,濮陽改稱開德府,一度成為北輔。1128年秋,金佔領澶州,金皇統四年(1144年)改澶州為開州,轄今濮陽、清豐。明清時期,濮陽仍稱開州,轄濮陽、清豐、南樂,屬大名府。
民國2年(1913年),改開州為開縣。因與四川、貴州兩省的開縣重名,1914年1月復稱濮陽縣。濮陽縣、南樂縣、清豐縣歸河北省大名府管轄。
(5)壽張中心小學音樂比賽擴展閱讀
濮陽,位於河南省東北部,黃河下游平原,北與河北省邯鄲市交界,東與山東省泰安市、濟寧市、聊城市、菏澤市接壤,西與安陽湯陰縣、滑縣接壤,西南與新鄉長垣縣毗鄰,鶴濮高速將鶴壁與濮陽兩座城市緊密連接在一起。
濮陽是中原油田所在地,石油、天然氣、鹽、煤等資源豐富,是國家重要的石油化工基地、石油機械裝備製造基地、國家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
濮陽是中國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之一,還是中國姓氏的重要起源地,盧、張、范、姚、秦、顧、孟、駱等姓氏均發源於此。作為「中國雜技之鄉」,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2012年2月被中國古都學會命名為「中華帝都」。
風景名勝
1、戚城遺址
戚城遺址是西周後期至春秋時期衛國的重要城邑遺址,年代為公元前11世紀~前476年。戚城遺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地上的部分為周長1520米的古城殘垣,佔地面積1440平方米,地下則保存著自6000多年前仰韶文化到漢代等不同時期歷史遺存。
戚城又稱「孔悝城」,向北隔黃河與晉國相望,南與魯接壤,西與鄭毗鄰,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正是由於這一點,使它成為諸侯爭奪的一個戰略目標。同時,戚城又是衛國孫氏家族的采邑,孫氏家族權傾朝野,其立場的向背直接影響到衛國的政局和諸侯勢力的均衡,所以,史書記載,許多歷史事件與戚城有關,孔子戚城遺址的弟子子路就是在與戚城有關的政治事變中遇難。
2、單拐革命舊址
單拐革命舊址位於河南省清豐縣雙廟鄉單拐村,包括中共中央平原分局革命舊址、中共中央北方局革命舊址、冀魯豫軍區紀念館等。
1945年春到1946年10月軍區政委鄧小平、司令員楊勇等同志先後在這里居住長達一年之久。他們在這里不僅領導了有名的錫山戰役和解放陽谷、封丘、延津等戰役,還積極發動這一帶貧苦農民建立農民政權,領導農民開展減租、減息、增資、增佃斗爭,並在這里建立了小型兵工廠,成功製造了我軍兵工史上第一門大炮──九二式七十毫米步兵炮,為中國革命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近年來,清豐縣對該舊址進行了多次修復,並按原址建成3個展區、8戶舊居和19座展室,並從全國徵集史料和革命文物2000餘件,各類珍貴圖片400餘幅,並建設了佔地8000餘平方米的革命舊址廣場。
3、倉頡陵遺址
倉頡陵遺址位於南樂縣梁村鄉吳村,遺址上建有廟宇和一些碑刻。明天啟七年(1627年)的碑文記述,對倉頡的供奉「歷漢唐以來沒有間斷過」,可見漢唐以來這里已有陵廟建築。明清兩代,陵廟得到大規模整修興建,現僅存明天啟年間方碑兩通,其正面所刻「三教之祖」、「歷聖之宗」分別為明工部尚書李從心和刑部尚書李養正題。
享殿前檐石柱兩根,上雕二龍戲珠和魚龍變化圖案,正面鐫刻楹聯:「百王景仰治代結繩扶宇宙,萬聖崇尊文成書契整乾坤」。倉頡陵建築在一處古文化遺址之上,這一遺址位於古繁水河道的陽台地上,面積約4000平方米。經考古鑽探,地下有漢代和龍山文化、仰韶文化層,充分表明,在上古時代,這里就是先民的一個聚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