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青春舞曲的歌曲賞析
改編後的這首歌,具有「魚咬尾」的特點,六句歌詞中有三句的前面八個字都是同一旋律:「太陽下山明早依舊」、「花兒謝了明年還是」、「我的青春小鳥一樣」;第一句與第四句旋律完全相同,第二句除前部分相同外,只有尾部不同。由於第一、二、四句都具有重復內容,則凸顯出第三句的重要:「美麗小鳥飛去無蹤影」,聽眾馬上就能從旋律上感覺出這句是重點。
這種曲調的編排與中國古典詩歌的寫作有異曲同工之妙。格律詩歌中,絕句的押韻有兩種固定格式,一種是詩中所有的雙句都要押韻,第二種是第一、二、四句的最後一個字要押韻。也就是說,第一句可以押韻也可以不押韻,但第三句無論如何都不能押韻。這是古人對漢語進行了精妙研究之後總結出來的經驗之談。只有按照這種規律寫作的語言,才能顯得平仄起伏,琅琅上口。否則,總是不怎麼對味。
王洛賓一方面深諳古典詩詞的平仄規律,另一方面又受到「五·四」國語運動的影響,在把歌詞和曲調結合的過程中,特別強調保持語言的線條。王洛賓非常贊賞一些音樂前輩,譬如肖友梅、趙元任、李叔同等,感覺這些音樂教育家同時都是中國的語言學家,因為他們不論寫曲還是填詞,都保持了民族語言的美,不絲毫損傷它的音韻。
這首《青春舞曲》採用「魚咬尾」的創作手法,使一、二、四句在格律上基本相似,而一、四句完全相同,第三句的格律完全不同,使這首歌有一種別致的韻味:看似簡單之極,但卻琅琅上口,歡快明亮。一年之後,王洛賓創作了《在那遙遠的地方》,就是採用了「魚咬尾」的創作手法。可見,《青春舞曲》對於王洛賓後來的創作有深刻影響。
有人認為在一首歌中反復重復一句歌詞沒有意義。殊不知,這也是民歌的一大特點。因為重復是民歌創作口頭性這一特徵的具體表現。《青春舞曲》中反復重復「我的青春小鳥一樣不回來」,這種重復非但不讓人感覺到多餘,反而讓歌曲在音韻上更加流暢圓轉,表達上更加通俗明白、易唱易記、別有趣味。 在民歌中,往往看不到文人學者那種華麗的辭藻,而大多採用形象生動、樸素淺近,富有動作感、音樂感、色彩感的詞彙來表達主旨,這也正是靠口口相傳才得以流傳的民歌的特點。
民歌大量採用賦、比、興的創作手法。事實上,這三種藝術手法早在春秋戰國時就被人們使用。南北朝鍾嶸在《詩品·總論》中說:「文已盡而意有餘,興也;因物喻志,比也;直書其事寓言寫物,賦也。」民歌在謀篇布局上基本採用這三種手法,不過有時興中有比,比中有興,比興常融為一體。 由於地域不同,各地民歌的風格大為不同。
新疆民歌一般都很熱烈,有舞蹈的感覺。《青春舞曲》的曲調是小調式,頗具新疆風格,適合表現奔放、開朗的情緒,很符合新疆維吾爾人的民族特徵。而中國南方民族卻以婉轉優美為主要特點,如《茉莉花》等,多為五聲調式。
《青春舞曲》的歌詞非常短小精悍,前兩句是比興:「太陽下山」和「花兒謝了」。這是兩種自然現象,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可以重復出現。雖然重復出現的時間不一樣,一個是明天另一個是明年突出了它們的共性。
前三句有雙關意味:「美麗小鳥飛去無蹤影」。首先,這句歌詞和前兩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前面的事物都可以重復,而小鳥卻無法重復飛來。同時,又和第四句有共通之處:「青春」和「小鳥」一樣,都「不回來」了。
開篇四句非常精彩,前兩句屬於否定,相互之間既有相似之處,又有巨大差別,在審美上形成一種起伏跌宕的落差美。
四句歌詞中各有一個絕妙的動詞:「爬」、「開」、「無」、「來」,因為押韻,有一種琅琅上口之感,同時又在人們眼前豎起了一系列生動形象:太陽爬、花兒開、小鳥無、青春不來……也應和了題目中的「舞曲」,不僅旋律上有舞蹈之感,這些動詞還將這些動作表現得如舞蹈般酣暢淋漓。
「小鳥」是這首歌曲的核心詞彙。和很多民歌一樣,這首歌也使用了雙關的創作方法。也就是說,小鳥不單單指活生生的鳥兒,展開翅膀,呼啦啦飛走,留下美麗的弧線,還隱喻青春像小鳥,也長有翅膀,能飛走,再也看不見。
B. 淺談怎樣上好音樂欣賞課
新課程標准中指出:感受與鑒賞的教學應注意以音樂為本,從音響出發,以聽賞為主。通過教師簡明、生動、富有活力的講解提示,將聽者從原本對音樂無意識的「聽」進入對音樂內涵的感覺和理解,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擴大音樂視野,提高感受、體驗、聽賞,並發展想像力豐富情感,使人的精神生活得到更大的滿足,身心得到健康協調的發展。 在這里本人和大家共同探討一下音樂欣賞課的幾點體會。 一、聆聽初步感知---營造氛圍,激發學習興趣俗語說:「觸景生情」。說明了氛圍對人的情感的重要,創設良好的音樂氛圍使學生在「音樂心理」中去感受作品。同時有意識地營造探究過程中的興趣情景、問題情景,以景激趣,以情啟思。 1、採用豐富多彩的教學形式,運用多媒體課件、實物展示和演奏的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例如在進行音樂欣賞課馬頭琴獨奏曲《萬馬奔騰》的教學活動中,我通過讓學生認識接觸實物馬頭琴,利用多媒體播放的演奏方式,感受馬頭琴的音色,從而引起學生欣賞的興趣。接著運用課件來幫助學生理解作品,利用多媒體觀賞感受萬馬奔騰的賽馬情景,音畫結合,更加深了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深度。學生很快就被引入作品的意境中,讓學生對樂曲更容易理解與感受,同時激發了學生的想像力,達到了感受美、欣賞美的教學目的。 2、要從課內外多方面啟迪學生感受音樂、產生情感共鳴並引導學生探究音樂作品內涵。從課外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收集與課本欣賞課題相關的各種資料。例如我在講授欣賞課《青春的旋律》選曲時,讓學生收集相關的資料在課堂上交流,為了使學生在欣賞課中感受「青春旋律」主題,選擇了幾首關於青春主題的歌樂曲:《青春舞曲》,《十六歲的花季》《共青團之歌》等,選擇這幾首歌曲的目的是讓學生理解不同年代反映青春的不同理想,和平年代與戰爭年代所做出的努力,首先播放這幾首歌樂曲讓學生初步感知,學生看了視頻歌曲播放後沉醉其中,陶醉於心。 二、情感體驗---充分調動學生的想像 情感體驗階段是音樂欣賞過程中十分重要的環節。運用多種教學手段、方法獲得情感體驗。音樂的長處在於傳情,運用音樂的各種要素巧妙地引導,讓學生參與到音樂當中去感受、想像、理解、再現音樂形象。例如在教學欣賞《十六歲的花季》時,我先簡要介紹這首主題歌的電視劇《花季少年》故事情節及創作背景,初步揭示其思想意義,端正學生的審美態度,讓學生感受花季少年的活潑快樂對未來的憧憬與嚮往。當我再次播放(視頻)影片主題歌《共青團之歌》時,學生的表情一下變得深沉,說明了學生直接接受音樂的感染,產生情感的共鳴,這首歌曲體現了共青團員們帶著無限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偉大情懷離開家鄉母親依依惜別參加戰爭的情景。最後一曲歡快的歌曲《青春舞曲》闡述了青少年時代要珍惜青春懂得青春易逝的道理。師生一起邊唱邊跳,學生拿出自製的樂器(瓶裝沙子、碗筷子)讓學生在創作律動和創編節奏中感受和體驗新疆民歌的風格特徵. 設計舞蹈在這種邊唱邊舞的活動中,積極的情感體驗和主動的參與意識,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接受知識。採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輕松活潑的教學活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想學愛學並會學。 三、理性階段---感悟領會作品的內涵對音樂內容的理性欣賞,這是音樂欣賞的高級階段。通過對幾首歌曲的欣賞讓學生總結這節課的主題,開始我沒有直接出示課題,讓學生對每首歌樂曲進行小結。接下來學生可以用各種方法表達關於「青春』』題材的作品,有的朗誦詩、唱歌、跳舞、畫畫等各種表演形式,最後請學生對這節課總結出一個課題,盡管學生紛說不一,但都總結出了本課的主題,感悟了其中蘊涵的深刻道理 四,教材內容以外可以合理選用欣賞教材我在欣賞教學中,由於教材中的有些內容在農村教學設施與條件不足情況下很難完成欣賞教學任務,另外由於中小學生音樂修養不高,審美經驗不足,因而對於一些音樂作品,特別是中外名曲、器樂曲的欣賞就具有一定的難度。久而久之,他們就覺得欣賞課呆板、枯躁,因此,作為音樂教育工作者, 盡可能地為學生樹立終生學習和享受音樂的目標奠定基礎。我嘗試著根據兒童的年齡特徵和接受能力選擇課本外教材,選擇作品貼近學生生活經驗,大多數學生都可以學會切合實際的,即選擇那些感性、生動、寓意含蓄、結構完整、形式優美風趣的音樂作品,另外每隔一段時間,在課堂上進行音樂展示活動,讓學生說一說最近在課堂外聽到學到的歌曲,並討論哪些旋律動聽優美,再找出一些大家一致認同的曲目來欣賞、學唱。 在教學時,適當地選擇活潑動聽、健康向上的課外歌曲,以及當地流行的民歌。如:《十六歲的花季》活潑健康快樂,《胡仁烏力格爾》啟發學生熱愛自己的民族,《代欽塔拉草原,我的故鄉》了解贊美自己的家鄉,《獻出你的愛》對受難同胞的關愛獻一份愛心等,這些歌樂曲學生很熟悉,也比較喜歡。合理地選材,使欣賞教學適合學生音樂心理的發展,由愉悅式聆聽逐步過渡到理解式聆聽, 總之,我們音樂教師只有本著與學生合作,師生共同發展的理念思想,多方位地讓學生自主體驗和學習探究,才能上出一堂別開生面的優質音樂欣賞課,在一種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里,提高學生的欣賞分析能力,從而擴大學生的音樂視野,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愛好,最終使學生的審美體驗、審美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得以形成且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