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學六年級班隊會演講稿有關音樂的主題,急!!!
音樂演講稿《音樂的魅力》
德國偉大的音樂家貝多芬認為:音樂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學更高的啟示……誰能說透音樂的意義,便能超脫常人無以振拔的苦難。這說明音樂具有感化人、塑造人、拯救人的作用。人們在進行強體力勞動時,為了減輕精神上的負擔,發出「杭唷!嗨唷!」的聲音,特別是在集體勞動時,會用歌唱的節奏來統一步伐和著力點;當我們在非常愉快的時候,會一面唱著歌,一面手舞足蹈地跳著舞;當我們在非常郁悶時,忽然一支優美動聽的旋律飄至耳畔,煩惱、不快立刻煙消雲散,以上事例都說明生活中需要有音樂來陪襯,音樂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調劑品以及人們寄託思想感情的藝術品,更是人類精神文明的組成部分之一。
古往今來,無數的文人雅士無不精通音律,他們在自娛又娛人的過程中充實著生活。蘇東坡以及家喻戶曉的劉墉劉羅鍋都是操琴高手;科學家愛因斯坦疲累之餘,拉起小提琴也如醉如痴;我們當今的水稻之父袁隆平博士,不只是音樂欣賞的行家,舞也跳得翩翩。
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認為人應具有「六藝」,即「禮、樂、射、御、書、數」,並提出「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的育人成才規律,認為最終只有經過「樂」教才能達到人格完善的境界。可見,音樂與情感、品德關系之密切。所以在音樂教育中,兒童不應只是被動的聽眾,也應該作為音樂的參與者加入進來,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辨別音樂的雅俗、良莠以及古今、中外等等,使學生在成長過程中,產生一種音樂上的免疫力,不至於被一些低俗的音樂所俘虜,在精神上受到腐蝕。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音樂教育——不是培養音樂家,首先是培養人。」所以,音樂學習的結果,不只是個人藝術潛能的充分發揮,重要的是培養普通的、高素質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