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拉美的民間音樂《告別》怎麼找啊我都找不到
拉丁美洲是指以美國以南的美洲地區。包括:墨西哥中美洲、加勒比海和南美洲,包括秘魯、玻利維亞、阿根廷,墨西哥烏拉圭等國家。在廣闊的拉丁美洲,風土,人種極其多樣,因此,在音樂方面也表現出各種不同的樣式,除了在人種方面,原住外,從地球上各個地方遷移過來的人種都在這里互相混,所以可以說多元混合型文化是這一地區文化的最大特點,音樂文化非常豐富,大體上可以分為三大類:印第安人音樂,拉丁美洲民間音樂和黑人音樂。混合性音樂是指印第安人(本土文化,歐洲和非洲)三種音樂文化的相混合,主要的原因是歐洲入侵和黑人的販賣帶來了各自音樂文化的融合,那麼他們的音樂文化到底有什麼特點呢?
以秘魯民間器樂曲《告別》為例,我們簡單的對它做一分析:這首樂曲是安第斯高原印第安人的民間樂曲,使用流行於安第斯高原的民間樂器——排簫、蓋那笛和恰朗戈等演奏。樂曲為G大調,四四拍。採用五聲音階,樂句悠長且多下行。樂曲的引子,開始是一段用蓋那笛演奏的、由慢到快的旋律;接著這段引子由恰朗戈等弦樂器演奏了一段固定音型;然後樂曲進入排簫演奏的樂曲主體部分。這個主旋律包括A B A"形式的三個樂句。每個樂句都有一個相同或相近的後半句。每個樂句都作多次反復,中間還有蓋那笛的獨奏和弦樂器的間奏。最後,三個樂句連續演奏並較慢結束
2. 拉美民間音樂的音樂特點
拉丁抄美洲民間音樂與歐襲洲民間音樂很大的不同點在於它那熱情洋溢的風格,激盪人心的氣氛和充滿動力的節奏。但它同時又帶有淡淡的憂郁、哀愁,然而並不悲痛,這是從祖先遺留下來的懷鄉、思念祖國之情。它大多採用七聲音階,並常用變化音和轉調,歌曲中的歌詞為西班牙葡萄牙語。旋律的進行比較平穩、圓滑,聲樂唱法較鬆弛,音色柔和抒情,重唱形式多,和聲中喜用平行三度、六度。節奏以3/4、6/8拍居多,強調切分節奏。旋律與伴奏常為兩種節奏。節拍的交錯、交替很多。樂段結構對稱方整,大量採用歐洲樂器,吉他、豎琴、手風琴、曼德林、薩克斯、小提琴、長笛用得很多。其中吉他是最重要的樂器,並在拉丁美洲各地形成了一個吉他家族,其中包括蒂波里(三弦)、瓜德羅(四弦)、恰朗戈(五對雙弦)等小吉他和具有凸起背板的吉他(一種低音大吉他)。它們是聲樂和器樂中不可缺少的樂器。來自西班牙的豎琴在拉美也流傳很廣,墨西哥、秘魯、委內瑞拉、巴拉圭、……到處都有它的蹤跡,而且已經成為一種真正的民間樂器。
3. 拉丁美洲音樂
古巴音樂是西班牙和非洲音樂的繼承,原始的古巴節奏:薩爾薩,很多是傳統的七重奏,例如哈瓦那七重奏、伊格納西澳• 皮尼埃羅七重奏或者古老的聖地亞哥抒情歌曲和他的第八奇跡。著名的樂團有卡西諾樂團、索諾拉• 馬坦塞拉樂團、阿塞尼奧• 羅德里蓋斯樂團;或者是時代交響樂,如恰恰卡、阿拉貢、霍林或阿卡尼熬等。
在廣闊的拉丁美洲,風土、人種極其多樣,因此,在音樂方面也表現出各種各樣不同的樣式。如前所述,在人種方面,除了原住民之外,從地球上各個地方遷移過來的人種都在這里互相混雜,所以可以說,多元混合型文化是這一地區文化的最大特色。在這些混合因素中,最重要的有三:原住民印第安人的音樂文化;曾經征服和統治中、南美洲,以伊比利亞半島人為主體的歐洲人的音樂文化;很早開始就作為歐洲人的農奴而被送到新大陸的非洲黑人的音樂文化。
拉丁美洲音樂中的印第安因素
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1492年以前,印第安人是美洲的原住民,因此,其音樂文化成為當時美洲音樂文化的主流。1492年以後,教會音樂由耶穌會教士傳給美洲土著居民,殖民當局鎮壓土著音樂,當地的節奏、旋律與歐洲的節奏、旋律逐漸混合而成新的、有特色的拉丁美洲音樂形式。因此,至今,仍可在拉丁美洲的音樂中尋探出許多印第安因素。
印第安人的音樂文化,根據部落狀況的不同,難以一概而論,但是大致可作如下歸納:
首先,印第安人的音樂很多是和生活密切相關,與宗教、勞動、舞蹈相結合的,所以,一般說來,他們所擁有的旋律單純而帶有獨特的表情。這種特點尤其在安第斯地帶以民歌為基礎的南美民間音樂(採用印第安的樂器和吉他來演奏)名曲《神鷹飛翔》中表現出來,沒有半音的五聲音階,以do、 re 、mi 、sol、la的五音構成的旋律,形成獨特的風格、趣味。
其次,印第安人的音樂節奏比較單純。但是根據記載,在西班牙人征服墨西哥以前,在墨西哥,為了適應宗教性的舞蹈,已經具有了非常復雜的、由打擊樂器敲打的節奏。另外,在印第安人的傳統音樂中,沒有歐洲意義上的和聲。
再次,樂器方面,沒有弦樂器是印第安人樂器的一大特色。雖然在當今的印第安人音樂中經常採用吉他、小提琴、豎琴等弦樂器,但是這些都是16世紀以來由歐洲人帶來的,或者是接受歐洲的影響而在新大陸製造出來的。印第安人的傳統樂器是笛、奧卡里(塤)等管樂器,或者是鼓、搖響器等打擊樂器。管樂器中,最流行的是豎笛,用竹、蘆或粘土焙制,還有排簫、鼻笛等。印第安排簫,在秘魯叫安塔拉簫,在哥倫比亞叫卡帕多簫,在厄瓜多叫龍達多簫,在玻利維亞叫西克斯簫。有人將各種排簫統稱為桑波尼亞(zampona)。印第安人的打擊樂器尤其豐富多彩。常用燒空的樹干制鼓,如墨西哥的特波納斯特爾、巴西的特羅卡諾;果殼可用作刮響器,也可用作空心搖盪器。搖盪器的統稱是馬拉卡斯。此外還有「地鼓」、叢林鼓等。印第安人通常賦予他們的笛和鼓以人性,有的屬陰,有的屬陽。例如,馬拉卡斯是陰,吉伊洛是陽。巴拿馬的古那印第安人有兩種托洛笛,其中只有一孔是陽笛,四孔是陰笛。
在中、南美洲被歐洲人征服後的頭幾個世紀里,教會把印第安人的鼓和笛視作異教的設備而禁止使用,但是無效。土著音樂依然保存了下來,最後成為社會生活的一部分,甚至進入教堂。在中、南美洲城鄉舉行的節日或街頭慶典中,基督教和原始宗教奇異古怪地結合在一起,歐洲音樂和印第安土著音樂兩種成分並存。但是更多的情況下,是印歐混合而形成一種新的形式、體裁和風格特點。
綜上所述,拉丁美洲音樂主要是由以上三種因素的結合而構成的。然而,最重要的是由這些因素的相互混合已經創造出了稱為「拉丁美洲」的獨特的個性,是「混血的音樂」,決不是許多文化的雜亂無章的並列,而是獲得了具有個性的新的獨創性。
正如已經述及,拉丁美洲的居民大部分是混血兒,所以,音樂上也表現了從那個社會中自然產生的生活情感。在這里所謂的歐洲風格、非洲黑人風格,都是已經染上新大陸的色彩,獲得了新的生命。與其說是原來的印第安人的音樂文化按照古代樣式被傳承下來,不如說是一方面吸收了種種影響,另一方面是作為表達生活於現實中的人們的情感,而加進了許多微妙的變化。這三種因素的混合,如果從旋律節奏方面來看,是可以引用尼-斯洛尼姆斯基《拉丁美洲的音樂》中的一段話來作說明的:在旋律上,「印第安人提供基本的五聲音階模式,歐洲殖民者的影響表現在擴展音階、增加和弦上,黑人則增加了變化音的修飾。在節拍和節奏上,印第安人堅持短句長休止,用單調的擊鼓聲作伴奏。殖民者的節奏主要是西班牙的,典型的是3/4與6/8的雙重節拍,結果在小節中央產生特徵性的交錯節奏。黑人影響是在幾乎不變的2/4拍內加入切分音。」關於這三種因素的混合過程,上書引用達古的研究成果,把拉丁美洲民間音樂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1、純粹印第安曲調,五聲音階;2、印第安音階的所謂「混血化」,結果產生類同歐洲大小調的印歐混血種音階;3、「混血再混血」,就是用非洲黑人的裝飾音和變化裝飾音使音階進一步繁復。
4. 拉丁美洲音樂大體可分為幾個類型
1、純粹印第安曲調,五聲音階;
2、印第安音階的所謂「混血化」,結果產生類同歐洲大小調的印歐混血種音階;
3、「混血再混血」,就是用非洲黑人的裝飾音和變化裝飾音使音階進一步繁復。
在廣闊的拉丁美洲,風土、人種極其多樣,因此,在音樂方面也表現出各種各樣不同的樣式。如前所述,在人種方面,除了原住民之外,從地球上各個地方遷移過來的人種都在這里互相混雜,所以可以說,多元混合型文化是這一地區文化的最大特色。
印第安人的音樂文化,根據部落狀況的不同,難以一概而論,但是大致可作如下歸納:
首先,印第安人的音樂很多是和生活密切相關,與宗教、勞動、舞蹈相結合的,所以,一般說來,他們所擁有的旋律單純而帶有獨特的表情。
這種特點尤其在安第斯地帶以民歌為基礎的南美民間音樂(採用印第安的樂器和吉他來演奏)名曲《神鷹飛翔》中表現出來,沒有半音的五聲音階,以do、 re 、mi 、sol、la的五音構成的旋律,形成獨特的風格、趣味。
其次,印第安人的音樂節奏比較單純。但是根據記載,在西班牙人征服墨西哥以前,在墨西哥,為了適應宗教性的舞蹈,已經具有了非常復雜的、由打擊樂器敲打的節奏。另外,在印第安人的傳統音樂中,沒有歐洲意義上的和聲。
再次,樂器方面,沒有弦樂器是印第安人樂器的一大特色。雖然在當今的印第安人音樂中經常採用吉他、小提琴、豎琴等弦樂器,但是這些都是16世紀以來由歐洲人帶來的,或者是接受歐洲的影響而在新大陸製造出來的。印第安人的傳統樂器是笛、奧卡里(塤)等管樂器,或者是鼓、搖響器等打擊樂器。
管樂器中,最流行的是豎笛,用竹、蘆或粘土焙制,還有排簫、鼻笛等。印第安排簫,在秘魯叫安塔拉簫,在哥倫比亞叫卡帕多簫,在厄瓜多叫龍達多簫,在玻利維亞叫西克斯簫。有人將各種排簫統稱為桑波尼亞。
5. 拉丁美洲音樂的內容
古巴音樂是西班牙和非洲音樂的繼承,原始的古巴節奏:薩爾薩,很多是傳統的七重奏,例如哈瓦那七重奏、伊格納西澳· 皮尼埃羅七重奏或者古老的聖地亞哥抒情歌曲和他的第八奇跡。著名的樂團有卡西諾樂團、索諾拉· 馬坦塞拉樂團、阿塞尼奧· 羅德里蓋斯樂團;或者是時代交響樂,如恰恰卡、阿拉貢、霍林或阿卡尼熬等。
在廣闊的拉丁美洲,風土、人種極其多樣,因此,在音樂方面也表現出各種各樣不同的樣式。如前所述,在人種方面,除了原住民之外,從地球上各個地方遷移過來的人種都在這里互相混雜,所以可以說,多元混合型文化是這一地區文化的最大特色。在這些混合因素中,最重要的有三:原住民印第安人的音樂文化;曾經征服和統治中、南美洲,以伊比利亞半島人為主體的歐洲人的音樂文化;很早開始就作為歐洲人的農奴而被送到新大陸的非洲黑人的音樂文化。
拉丁美洲音樂中的印第安因素
在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1492年以前,印第安人是美洲的原住民,因此,其音樂文化成為當時美洲音樂文化的主流。1492年以後,教會音樂由耶穌會教士傳給美洲土著居民,殖民當局鎮壓土著音樂,當地的節奏、旋律與歐洲的節奏、旋律逐漸混合而成新的、有特色的拉丁美洲音樂形式。因此,至今,仍可在拉丁美洲的音樂中尋探出許多印第安因素。
印第安人的音樂文化,根據部落狀況的不同,難以一概而論,但是大致可作如下歸納:
首先,印第安人的音樂很多是和生活密切相關,與宗教、勞動、舞蹈相結合的,所以,一般說來,他們所擁有的旋律單純而帶有獨特的表情。這種特點尤其在安第斯地帶以民歌為基礎的南美民間音樂(採用印第安的樂器和吉他來演奏)名曲《神鷹飛翔》中表現出來,沒有半音的五聲音階,以do、 re 、mi 、sol、la的五音構成的旋律,形成獨特的風格、趣味。
其次,印第安人的音樂節奏比較單純。但是根據記載,在西班牙人征服墨西哥以前,在墨西哥,為了適應宗教性的舞蹈,已經具有了非常復雜的、由打擊樂器敲打的節奏。另外,在印第安人的傳統音樂中,沒有歐洲意義上的和聲。
再次,樂器方面,沒有弦樂器是印第安人樂器的一大特色。雖然在當今的印第安人音樂中經常採用吉他、小提琴、豎琴等弦樂器,但是這些都是16世紀以來由歐洲人帶來的,或者是接受歐洲的影響而在新大陸製造出來的。印第安人的傳統樂器是笛、奧卡里(塤)等管樂器,或者是鼓、搖響器等打擊樂器。管樂器中,最流行的是豎笛,用竹、蘆或粘土焙制,還有排簫、鼻笛等。印第安排簫,在秘魯叫安塔拉簫,在哥倫比亞叫卡帕多簫,在厄瓜多叫龍達多簫,在玻利維亞叫西克斯簫。有人將各種排簫統稱為桑波尼亞(zampona)。印第安人的打擊樂器尤其豐富多彩。常用燒空的樹干制鼓,如墨西哥的特波納斯特爾、巴西的特羅卡諾;果殼可用作刮響器,也可用作空心搖盪器。搖盪器的統稱是馬拉卡斯。此外還有「地鼓」、叢林鼓等。印第安人通常賦予他們的笛和鼓以人性,有的屬陰,有的屬陽。例如,馬拉卡斯是陰,吉伊洛是陽。巴拿馬的古那印第安人有兩種托洛笛,其中只有一孔是陽笛,四孔是陰笛。
在中、南美洲被歐洲人征服後的頭幾個世紀里,教會把印第安人的鼓和笛視作異教的設備而禁止使用,但是無效。土著音樂依然保存了下來,最後成為社會生活的一部分,甚至進入教堂。在中、南美洲城鄉舉行的節日或街頭慶典中,基督教和原始宗教奇異古怪地結合在一起,歐洲音樂和印第安土著音樂兩種成分並存。但是更多的情況下,是印歐混合而形成一種新的形式、體裁和風格特點。
6. 求:拉丁美洲經典民間音樂(mp3和視頻)
沒有~
7. 本人由於過幾天要參加說課考試!!現急需花城版七年級下冊音樂全冊教案!!!急需,希望有好心人幫幫忙!
人音版小學七年級下冊14冊音樂全冊全套教學設計教案,共36頁,這里無法全部復制,你到我們網站去下載吧,網路搜索「飛翔教學資源網」就可以到我們網站
課 時 安 排
第一單元 《難忘歲月》 (二課時)
第一課時 《難忘歲月 難忘旋律》
第二課時 《保衛黃河》
第二單元 《非洲的靈感》 (二課時)
第一課時 《非洲的靈感》
第二課時 《咿唷嘞啦》
第三單元 《長江兩岸》 (二課時)
第一課時《採茶舞曲》
第二課時 《江南絲竹》
第四單元 《樂海泛舟》 (三課時)
第一課時 《樂海泛舟·變奏曲1》
第二課時 《樂海泛舟·變奏曲2》
第三課時 《搖 籃 曲》
第五單元 《輕歌曼舞》 (二課時)
第一課時 《難忘今宵》與《藍色探戈》
第二課時 《輕歌曼舞》
第六單元 《春之聲》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春曉》
第二課時 《春天來了》、《春曉》
第一單元 《難忘歲月》 (二課時)
第一課時 《難忘歲月 難忘旋律》
教材分析:
《難忘歲月》是七年級第十四冊第一單元學習內容。本教材選了幾首反映我黨各個革命歷史時期的歌曲。這些歌曲和樂章歌頌了紅軍長征和八年抗戰時期革命先輩前赴後繼,英勇奮斗的業績和革命精神。使我們的學生從中認識到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同時也感受到一代偉人毛主席的英明和偉大。
學生分析:
《四渡赤水出奇兵》寫的是紅軍長征進入貴州後,四面臨敵、處境十分危急。是毛主席力挽狂瀾,在敵強我弱的不利形勢下,機智用兵,四渡赤水,擺脫了蔣匪的尾追堵截,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奠定了毛主席紅軍統帥的地位。它是革命史詩《東方紅》中的一首歌曲,學生們則聞所未聞,所以在教學時,以各種問題的提出、討論、演唱歌曲的主題等手段來加深學生對歌曲的印象,同時也領略了革命者的英雄主義豐采。《游擊隊歌》反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游擊隊戰士在八年抗戰中生活、戰斗的情景。「生動地刻畫了游擊戰士在敵後艱苦環境中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刻畫了游擊戰士機智、靈活、勇敢、頑強的群體英雄形象,深刻的反映了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民反擊侵略者的堅強決心」。從激起學生的興趣出發,以聆聽、感受、體驗等形式不知不覺中達到「能夠用輕快有力的聲音和保衛祖國,憎恨、蔑視侵略者的感情背唱《游擊隊歌》」。(用三課時)《歌唱祖國》是勝利的頌歌,也是對解放後人民建設事業的美好憧憬,氣勢磅礴,團結向上。放在《游擊隊歌》後教學,既是對上節課內容的復習,又在此處起到了感情升華的作用。《紅旗飄飄》、《春天的故事》、《走進新時代》學生比較熟悉且比較喜歡,故點到為止。
設計理念:
1、課堂設計擺脫舊的教學模式,不再是單純的音樂課,而是在教學內容上綜合文學、歷史、地理、朗誦等學科知識,充分體現新課程的學科整合和關聯。
2、以聆聽、感受、體驗等形式來學習歌曲,「暗化」了知識與技能的學習。用多種手段和方法實現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課程目標。
3、課程設計以長征—抗日—解放—改革開放—走進新時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主線,反映中國歷史上有重大意義的歷史事件和有一定影響的歌曲,以此來勾起我們對過去歲月的回憶,對美的旋律的回憶。通過各種形式、內容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在滿足學生表現欲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創造力、合作與交往,力求在整個課堂教學中體現出音樂課程的人文性、綜合性、創造性和愉悅性。使學生受到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的熏陶,提高學生的政治素質。
案例背景:
本校為農村初中,教學設施差,所以課件多媒體幾乎在教學中不用,課堂教學中多發揮聽的功能。但本校想方設法的利用現有條件,且在教學中體現先進的、新的教學理念。
教學目標
1、能夠對革命歷史題材的音樂感興趣,願意了解與其相關的音樂文化及歷史背景,積極參與歌唱,聆聽等音樂實踐活動。
2、聆聽《四渡赤水出奇兵》、《游擊隊歌》、《春天的故事》、《走進新時代》感受、體驗歌曲表現的內容和音樂情緒。
3、能夠用激動的、充滿感情的聲音演唱《歌唱祖國》
教學重點:
學生能夠對革命歷史題材的音樂感興趣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
學生聽《紅旗飄飄》歌曲進教室(孫楠演唱的版本)
二、新課教學
1、學習《四渡赤水出奇兵》
(1)導語:
五星紅旗你是我的驕傲,五星紅旗我為你自豪。當我們聽到這令人激動的旋律時,就會禁不住地懷念起那些令人難忘的歲月和記錄那些令人難忘歲月的歌曲。(揭題━難忘歲月•難忘旋律)今天老師為大家帶來了幾首反映我黨在不同歷史時期的革命歌曲,希望大家喜歡。
(2)欣賞《四渡赤水出奇兵》
①提出問題:《四渡赤水出奇兵》從音樂情緒上分可以分幾部分?表現了什麼情景? 最讓你難忘的是哪一句或哪幾句?為什麼?(聽歌曲前)
②學生獨立思考或相互商討後回答。(略)
③師生共同小結。(略)
④學生學唱行軍路途艱難情景這一主題曲。(教師彈琴,學生輕聲唱)
教學思路:《四渡赤水出奇兵》這首歌比較長,對學生來講也比較陌生,帶著問題欣賞,有利於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演唱歌曲的主題,加深學生對歌曲的印象。
(3) 學生回答有關長征的問題(時間、行程、原因)。學生七嘴巴舌後教師語:「由於王明的左傾路線,致使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被迫長征。但當時的國民黨反動派污衊紅軍的長征是逃跑,你怎麼理解?
生:「不是,肯定不是。」生:「是戰術上的需要」。生:「為了保存實力」。
師:「對,是戰略轉移,是為了適應民族解放斗爭的需要,而做的一次偉大的戰略轉移。正是因為有了長征,才保存了紅軍的實力,才使全國抗日戰場形勢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抗日游擊戰在華北前線全面展開。請聽《游擊隊歌》」
教學思路:既闡明了事實、又為學習《游擊隊歌》作了自然銜接。
2、學習《游擊隊歌》
(1)聆聽《游擊隊歌》
(2)再次聆聽《游擊隊歌》提出問題:《游擊隊歌》在演唱的力度上有哪些變化?如果請你表演游擊隊員夜間伏擊、奮勇前進、歡慶勝利等戰斗生活,從力度強弱方面考慮,配《游擊隊歌》的哪一種處理方法你認為比較合理?為什麼?
①師生討論解決以上問題。(略)
②學生分組准備表演《游擊隊歌》(上一節課作為課後作業布置給學生。即讓學生完整的聽《游擊隊歌》後,各小組確定本小組要表演的戰斗情景)
③三個小組和《游擊隊歌》音樂來表現抗日游擊隊員的形象或戰斗生活。(教師提供的道具是數面彩旗(當做紅旗),數把掃把(長槍)、數條毛巾、半截發財樹。加上學生准備的玩具槍、玩具手榴彈、醫葯箱、帽子等,人手一件道具。表演時,他們把凳子架高做堡壘、凳子排列一塊當山頭,誰是戰斗員、衛生員、紅旗手、敵人,分工相當明確,情節細膩、表演形象逼真。如夜間伏擊組拿著發財樹做掩護,時蹲、時站,悄悄地行進。奮勇前進組舉著彩旗、端著掃把、一浪接一浪的沖向山頭。歡慶勝利組幾個學生抬著一個學生往上扔等。)
教學思路:1、引導學生從力度、情緒等音樂要素去考慮回答。2、利用不同的方式讓學生多聽多記,潛移默化的學習歌曲。3、「沒有溝通就不可能有教學」,失去了溝通(社會交往)的教學是不可想像的。在《游擊隊歌》的表演實踐活動中形成了多種多樣的、多層面的、多維度的溝通情境和溝通關系。
④歌曲演唱(了解情況,便於下節課的安排)
⑤回答有關抗日的問題(抗日爆發的時間及結束的時間)
三、復習歌曲《歌唱祖國》
1、導語:中國人民經歷了很多的磨難,象長征,八年的抗日,後又進行了三年的解放戰爭,中華人民共和國才建立,中國人民才站起來。同學們,我們現在滿懷激動的心情來《歌唱祖國》。
2、全體學生齊唱、對唱《歌唱祖國》。(男女生分聲部)
教學思路:學生帶著濃厚的思想感情復習歌曲,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四、欣賞《春天的故事》
1、導語:一九七九年,……。一九九二年,……(以歌曲的前奏音樂為背景,教師充滿激情的朗誦歌詞)
2、教師有感情的演唱《春天的故事》
五、聆聽《走進新時代》小結:
一首優秀的歌曲,不僅能激起人們對往日歲月的懷念,而且也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在新的歲月里,暢想時代的主旋律,走進新的時代。(《春天的故事》聆聽罷,繼而播放《走進新時代》,在高昂地、令人激動的間奏音樂聲中做總結。學生嘴裡唱著、心裡唱著、頭腦中回盪著這一熟悉的旋律走出教室。)
教學思路:《春天的故事》《走進新時代》兩首歌曲的思想性已在,根本不用說,關鍵是怎樣才能突出它
們的藝術性、藝術性、再藝術性。
六、教學反饋:
德國音樂家舒曼說:「音樂教育,聽覺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新課程標准》也指出:「發展學生的音樂聽覺應貫穿於整個教學的全部活動之中」。整節課,幾乎所有的學生都在積極地、全方位的參與,課堂氣氛時而靜、時而動、時而唱,時而說,音樂貫穿整節課。 較為重要的是,學生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了解、熟悉、再現難往的歲月•難忘旋律。
第二課時 《保衛黃河》
教學目標:1、能用輕快有力的聲音和保衛祖國、憎恨、蔑視侵略者的感情歌唱《游擊隊歌》。學慣用樂器為歌曲伴奏。
2、聆聽《保衛黃河》和《東方紅》,欣賞鋼琴協奏曲《保衛黃河》,感受體驗其音樂內容,音
樂情緒及不同表演形式的不同效果,理解其團結人民,鼓舞人民打擊敵人的戰斗作用。
教學重點、難點:為歌曲《游擊隊歌》配伴奏,輪唱歌曲《保衛黃河》。
教學用具:多媒體、鋼琴、打擊樂器 。
教學過程:
一、復習 《游擊隊歌》
1.學生聽《游擊隊歌》進教室(教師擊打xx‖:xx xx x 0xx:‖ 的節奏)
2. 學習歌曲《游擊隊歌》。
(1)教師和《游擊隊歌》擊打學生和《游擊隊歌》拍擊xx‖:xx xx x 0xx:‖節奏
(2)學生選擇自己喜愛的樂器,如小軍鼓、三角鐵、鈴鼓、碰鈴、雙響筒等為 《游擊隊歌》伴奏
(3)學生唱《游擊隊歌》(不用伴奏,教師注意聽學生容易唱錯的地方或學生不自信的地方)
(4)歌曲難點解決
(5)小組合作配伴奏,有感情的演唱《游擊隊歌》.
(6)師:這首歌創作的背景是什麼?(抗日戰爭時期)在這個時期內有很多影響時代的偉大作品,
下面我們再為大家介紹《黃河大合唱》的部分內容,讓我們一起來認識她
二、新課學習
1、學習《保衛黃河》
(1)《黃河大合唱》創作背景
1939年,詩人光未然在延安朗誦了他的新作《黃河吟》,受到音樂家冼星海的極大興趣,他抱病花了六天的時間完成了這部偉大的作品。《黃河大合唱》以黃河為背景,以群眾歌曲的音調為基礎,描繪了中國人民英勇抗戰的歷史。
(2)欣賞《保衛黃河》
①初聽《保衛黃河》,思考:音樂表現了怎樣的場面?怎樣的情緒?(出示「在激流中前進」畫面)
②再聆聽《保衛黃河》,小組討論:歌曲的演唱形式是怎樣變化的?會產生怎樣的藝術效果?
③學生感受並歌唱(·齊唱歌曲 ·分男女生輪唱 ·說說效果有什麼不同?)
④導語:這首歌曲表現了游擊鍵兒前赴後繼,英勇戰斗的壯麗情景. 那麼,我們再來看下面一首歌曲反映了怎樣的場面?
2、學習《東方紅》
(1)聆聽《東方紅》,邊聽邊思考:歌曲表現了怎樣的場面?歌頌了誰?(討論並出示毛澤東畫面)
(2)齊聲唱唱〈〈東方紅〉〉的主題,體會其旋律美、音樂美。
3、聆聽鋼琴協奏曲《保衛黃河》
(1)聆聽音樂,四人小組合作完成下表。
音樂主題(出現了幾次)
音樂的速度和力度
音 樂 情 緒
表 現 的 音 樂 畫 面
第幾次後出現了什麼音樂
(2)師生交流什麼是變奏音樂?(教師小結)
(3)從音樂中你看到了什麼?(展示滾滾黃
河、戰爭及勝利的若干圖片)周恩來同志聽了這部合
唱,為冼星海同志寫下了「為抗戰發出怒吼,為大眾
譜出呼聲」的題詞。
三、 教師小結:(略) 學生聆聽《歌唱祖國》走出教室。
第二單元 《非洲的靈感》 (二課時)
第一課時 《非洲的靈感》
教學目標:1、通過欣賞活動,以積極的態度感受非洲民族民間音樂的風格特點,喜愛非洲民族民間音樂,以正確的態度對待世界多母音樂文化。
2、聆聽非洲民間歌曲片斷,體驗這些歌曲的風格特點。
3、知道馬林巴、非洲鼓等代表性非洲民間樂器,並能辨認此樂器的音色
教學重點和難點:喜愛非洲民族民間音樂,體驗其不同歌曲的風格特點。
教學理念:提高學生音樂審美力,感受非洲民間音樂中的情境美、音韻美、 伴奏美等。激發學生對非洲民族音樂的興趣、愛好。
教學過程:
一、《咿唷嘞拉》學習
1、帶問題,聆聽《咿唷嘞拉》
a、感覺音樂節奏、風格特點。 b、猜測這是來自哪大洲的音樂?
2、學生簡答:非洲音樂,節奏感強(學生若答錯,教師加以引導)。
二、介紹非洲
1、了解非洲文化、生活、習俗、宗教等情況。
一個地區的音樂文化往往與當地人的生活、習俗等息息相關,首先請同學們談談你對於非洲的了解。
a、四人小組討論
b、學生回答(學生的信息來自於課外讀物、電視或網上)
c、教師補充、小結
2、非洲民間樂節奏特點:
師:在非洲,音樂是一種社會性的活動,它既注重藝術性、又強調社會性、政治性、宗教性。強烈奔放,復雜多變的特殊節奏是非洲黑人音樂的重要因素。
a、教學生簡單舞蹈動作:雙臂稍彎曲,兩掌相對於胸前,隨節拍做前後自由擺動,雙腳做前進若干步和後退若干步的交替動作。
b、截取《咿唷嘞啦》片斷,學生合節奏做舞蹈動作(在舞蹈動作中進一步感受非洲民間樂的獨特節奏)
三、欣賞非洲民間樂片段
1、聆聽片段:《西非民間音樂》、《西瑪亞》和《戰士的舞蹈》聽辨:這些片段中運用了那些樂器?
2、辨別樂器和樂曲
a、學生回答三片段中用了哪些樂器?
鼓,馬林巴、果拉琴可能學生不知這兩種樂器的存在,只能答與這些樂器音色相近的樂器。(教師不能全盤否定)
b、教師向學生介紹:(三種代表性非洲民間樂器。)鼓、馬林巴、果拉琴,結合課文插圖
3、鼓的節奏體驗(在片段中截取典型樂句)
a、教師簡述鼓在非洲音樂中的重要作用
非洲鼓:被稱之為非洲傳統音樂之魂,有數百種之多。功能多種多樣,除了用於音樂外,它還是民族、部落、宗教的象徵,用來傳遞各種信息,即鼓語
b、感受鼓的音色
將一大鼓置於教室中間,教師鼓勵學生自由上來擊打(人數不限,擊打方式不限)
c、學生即興表演
本課實踐與創造的節奏型為《咿唷嘞啦》片段准備。
以小組為單位設計伴奏表演(學生憑已有的樂感自由表演,教師加以一定的表揚。)。
四、課堂小結:(略)在(咿唷嘞啦)的旋律中結束本課,學生在自己設計的鼓聲中離開音樂教室。
第二課時 《咿唷嘞啦》
教學目標:1、用歡快、熱烈的情緒演唱剛果歌舞曲《咿唷嘞啦》,體驗非洲歌舞曲的風格特點,能夠根據歌曲情緒編配節奏型,並為歌曲演唱作伴奏。
2、能夠在亞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的民間音樂中,辨別其中具有非洲風格特點的音樂。
教學重點:懂得欣賞節奏之美,掌握一定的控制節奏的能力。
教學理念:人在快樂興奮時的原始慾望即是「手舞之、足蹈之」,當其進退有據而合拍時,充滿動感的節
奏也即誕生。增強學生對節奏的敏感性將使他們在理解音樂時變得主動和更有快感。在現代音樂中,充
滿著大量的復雜和極具動感的節奏。如現代流行音樂的主要流派搖滾樂的「三大件(吉他、貝斯、鼓)」
中的節奏樂器鼓被譽為「音樂之骨」,支撐著整個音樂的行進,甚至有極端的例子以鼓為中心而歌聲和吉
他成為襯托者。過了幼稚園和小學時代,我們的學生出於羞澀或其他原因變得不習慣做律動練習,長此
以往,不管是欣賞還是歌唱都走向被動的局面。表現在譬如本應靈動的音樂被唱得拖沓粘膩,往往音準
也容易偏低。節奏的作用不是重要,而是根本。
教材分析:《咿唷嘞啦》歌曲為三段,第三部分的變奏較難,怕佔用太多時間使教學重點無法實現,所以用第一段來代替,使原來的ABA』成為ABA,減輕負擔節約課時。
教學流程:
一、學習《咿唷嘞啦》
1、回憶上節課欣賞過的《咿唷嘞啦》原版。
提問:這首歌和我們經常聽的歌比較有什麼特點?
(學生回答各異,有的說像念經有的說在嘮叨,有的說好象在教訓人講道理,也有的說是講故事。)
師:可能很多同學聽周傑倫的歌,那麼有人知道他的歌曲風格嗎?對了,這種風格並不新
鮮,它就是美國的黑人說唱樂,簡單地說就是在音樂伴奏下講故事。黑人奴隸從非洲被販賣到美洲,同時也把音樂帶到美洲。說唱樂可以說是非洲黑人音樂傳統的延續。
2、師范唱《咿唷嘞啦》:
①導語:現在老師來唱《咿唷嘞啦》這首歌曲,聽後請說出你的感受?
②學生談感受,談體會(學生可能說老師唱的和磁帶里的不是同一首歌啊,不太像啊等等。)
③老師講解:由於文化上的差異,要完全地模仿黑人音樂的風格是非常困
8. 拉丁美洲音樂的特點
1、拉丁美洲音樂多是和生活密切相關,與宗教、勞動、舞蹈相結合的,所以,一般說來,他們所擁有的旋律單純而帶有獨特的表情。這種特點尤其在安第斯地帶以民歌為基礎的南美民間音樂中表現出來,沒有半音的五聲音階。
2、拉丁美洲的音樂節奏比較單純。但是根據記載,在西班牙人征服墨西哥以前,在墨西哥,為了適應宗教性的舞蹈,已經具有了非常復雜的、由打擊樂器敲打的節奏。另外,在印第安人的傳統音樂中,沒有歐洲意義上的和聲。
3、樂器方面,沒有弦樂器是一大特色。雖然在當今的印第安人音樂中經常採用吉他、小提琴、豎琴等弦樂器,但是這些都是16世紀以來由歐洲人帶來的,或者是接受歐洲的影響而在新大陸製造出來的。
拉丁美洲的居民大部分是混血兒,所以,音樂上也表現了從那個社會中自然產生的生活情感。在這里所謂的歐洲風格、非洲黑人風格,都是已經染上新大陸的色彩,獲得了新的生命。
與其說是原來的印第安人的音樂文化按照古代樣式被傳承下來,不如說是一方面吸收了種種影響,另一方面是作為表達生活於現實中的人們的情感,而加進了許多微妙的變化。
印第安人提供基本的五聲音階模式,歐洲殖民者的影響表現擴展音階、增加和弦上,黑人則增加了變化音的修飾。在節拍和節奏上,印第安人堅持短句長休止,用單調的擊鼓聲作伴奏。
9. 拉丁美洲的教案
1.知識要求:了解或掌握西班牙、葡萄牙的封建殖民統治;拉丁美洲社會的發展;海地的獨立、西屬拉丁美洲獨立運動;葡屬巴西的獨立;拉丁美洲獨立運動的成果和歷史意義。
2.能力要求:(1)概括拉丁美洲獨立運動的過程。(2)分析北美獨立戰爭和拉丁美洲獨立運動的異同點。
3.情感目標:殖民統治遲滯了拉丁美洲社會進步,違背了拉丁美洲人民追求民族獨立的願望,殖民枷鎖被打破,新興民族國家的建立,體現著時代的進步,落後的社會制度必將被先進的制度所替代。
課時安排 1課時
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分析:拉丁美洲獨立運動過程的廣泛性、多樣性和曲折性。
2.難點分析:對拉丁美洲獨立運動性質的探討和理解是難點。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具有民主革命和民族革命的雙重特點,但它在更大的程度上只完成了民族革命的任務,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因帶有外部條件引發的明顯特徵,革命帶有早產的性質,因而獨立運動的成果打上了很大折扣。
課堂教學設計
一、獨立戰爭前的拉丁美洲(獨立運動的原因和條件)
師:(投影《獨立前的拉丁美洲形勢圖》)講解拉丁美洲的地理概念及政治概念。這一地區長期淪為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地,以西、葡語言為官方語言,而這兩種語言屬於拉丁語系,所以這一地區叫拉丁美洲。
生:(讀圖,明確拉丁美洲的地理概念)
師:接下來請同學們閱讀教材關於西班牙、葡萄牙在拉丁美洲的殘暴殖民統治的有關內容,並作簡單歸納。
生:(閱讀並歸納)
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簡單概括)西班牙、葡萄牙殖民者政治上的封建專制統治,經濟上肆意掠奪財富,壓榨印第安人和黑人是獨立運動的根本原因。除此之外,和美國獨立戰爭相比,我們還能找到哪些相同和不同的歷史背景?
生:(閱讀、思考、回答)
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簡單概括)相同之處有:隨著拉美自身經濟的發展,廣大人民強烈要求擺脫宗主國的束縛;隨著啟蒙思想的傳播,殖民地人民民族民主意識日益增強。不同的是法國大革命的爆發和西、葡的衰落,為拉丁美洲獨立運動提供了有利條件;近在咫尺的美國的獨立大大鼓舞了拉美人民。
總之,在上述各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拉美獨立運動一觸即發。
二、拉丁美洲獨立運動的過程
1.海地獨立
師:海地原屬於西班牙的殖民地,後來被法國奪取。海地黑人曾多次發動反對法國殖民者民族壓迫和種族歧視的起義,1791年在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下,杜桑·盧維杜爾領導黑人奴隸再次起義。(指導學生了解海地獨立的經過和結果)
生:(閱讀)
師:1804年,也就是拿破崙在歐洲稱皇帝的那一年,海地成為拉丁美洲第一個獨立的國家。 「我們恢復了我們原有的尊嚴,維護了我們的權利;我們宣誓:永遠不把我們的權利委棄給任何強國。」海地獨立宣言代表了拉丁美洲各國人民的心聲。海地獨立掀開了拉丁美洲獨立運動的序幕。
2.西屬拉丁美洲的獨立
師:請同學們閱讀教材關於西屬拉丁美洲獨立進程的有關內容,按人物歸納總結西屬拉丁美洲獨立運動重大事件。
生:(按教師要求閱讀、歸納)
生:(列舉重要人物及事件)
師:(根據學生回答,展示並板書)
伊達爾哥____
玻利瓦爾____
聖馬丁____
師:西屬拉美獨立戰爭大致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810年至1815年,除秘魯外,西屬拉美殖民地都發動起義,各地初步建立政權,中心在墨西哥。(指導學生了解墨西哥獨立運動的特點(更具群眾性)和性質)但由於沒有提出人民迫切需要的政治經濟改革綱領,也沒有動員印第安人和黑人參加;各地斗爭缺乏協作,力量分散。隨著拿破崙帝國的覆滅和西班牙王室的復辟,各地獨立政權大多被摧毀。
第二階段從1816年至1826年獨立運動的領導人吸取了經驗教訓,提出了明確的革命綱領,得到廣大人民的擁護和支持;打破地區界限,相互配合支援,贏得最終勝利。中心在南美洲。(指導學生了解玻利瓦爾和聖馬丁一北一南,最後聯合的斗爭的成果)
生:(閱讀)
3.葡屬巴西獨立
師:1822年,葡屬巴西獨立。到1826年,拉丁美洲基本獨立。(投影《獨立後的拉丁美洲形勢圖》和《拉丁美洲主要國家獨立情況表》)
生:(讀圖、表)
4.拉丁美洲獨立運動的意義
師: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徹底打碎了西班牙和葡萄牙長達三個世紀的殖民統治,建立了一系列的新興國家,基本形成今天拉美的政治格局,產生了重大影響。獨立以後,除巴西外,各國在形式上都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制,拉丁美洲進入了新的歷史發展時期。運動還打擊了西班牙、葡萄牙的封建腐朽勢力,配合了歐洲資產階級革命。
美國和拉丁美洲國家經過艱苦卓絕的斗爭,最終贏得了獨立,但獨立後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成立了統一的美國,而西屬拉美殖民地卻建立起一系列獨立國家,發展程度很不一樣,到今天也是大相徑庭。為什麼?同學們對這個問題較感興趣。看看通過今天的學習,能不能結合美國和拉丁美洲獨立的背景、經過和結果等有關知識,想想原因。
生:(按座位分成四組,分組討論)
師:(巡迴走動,聽取意見,適時指導)
生:(小組代表發言)
師:(講評並小結)北美13個殖民地的宗主國是資本主義的英國,移民主要是英國和歐洲其他國家勞動人民;美國未經歷封建社會時期,發展資本主義雖然起步晚,但是起點卻很高;13個殖民地之間經濟往來頻繁,初步形成了統一的市場,統一的美利堅民族也開始形成;在大陸會議和大陸軍總司令華盛頓領導下,以《獨立宣言》為旗幟,革命是水到渠成,進行徹底。美國以突飛猛進的速度在發展,但國內也存在問題。獨立後的美國建立了資產階級和種植園主聯合政權,未解決黑人奴隸制問題,使美國南北兩方朝著不同的方向發展,為以後美國內戰埋下伏筆。
西屬拉美殖民地由封建的西班牙統治,移民主要是西班牙人;沒有統一的市場,更沒有形成統一的民族;沒有統一的領導機構和領導人,也沒有統一的革命綱領,各地是分別進行和取得勝利的;拉丁美洲資產階級革命有早產意味,獨立運動的成果打了很大折扣,封建阻力大,發展資本主義受到很大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