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教學 > 高一音樂課學會聆聽

高一音樂課學會聆聽

發布時間:2021-01-29 06:10:41

音樂課上如何讓學生學會傾聽

有很多音樂老師習慣了採用傳統灌輸式的教學方法,教師講,學生坐著聽:老師上課簡單的導語後開始欣賞樂曲《、、、》介紹第一主題表現內容按錄音機播放音樂學生開始欣賞教師講解第二主題內容學生開始聽音樂結束語。學生結果聽地一頭霧水。實踐表明,整堂課教師講的很多,學生聽得很多,但為什麼要這樣聽?學生們卻知之甚少。學生也沒有信心傾聽自己心中理解的音樂,更談不上會聽音樂了。那麼,音樂教學要立足於聽,應如何讓學生學會傾聽?方法有:(一)創設傾聽的情境,營造傾聽的氛圍 我覺得教師應牢牢把握住每一個教學環節,創設學生聆聽的情境,讓學生獲取聆聽的機會。 例如: 1、學生聽音樂進教室:可以用課外的音樂,也可從增加學生對刑授課的熟悉程度入手,用新歌作為音樂課的前奏曲,從學生一踏進音樂教室就在不經意間給予一個良性的刺激,讓他們在無意中學會傾聽音樂,熟悉歌曲的旋律;在真正要學習這首歌曲前,教師再安排有意的欣賞,這屬於誘導性的欣賞,啟發學生:剛才你們在進音樂教學時聽到歌曲是什麼情緒的?你聽了有什麼感受?很快,學生的注意力就會集中在新課上了。 (一年級課例《小寶寶睡著了》片斷:這位教師的組織教學以及讓學生聆聽自己的范唱方面做得好。他首先讓學生聽音樂,有秩序的按節奏走進教室,常規嚴謹,在安靜的情境中范唱,引起了學生認真聆聽的樂趣。) 2、激趣:教師用生動的語言講述音樂背景、文化,用講故事、猜謎語、聽音樂編故事、圖畫、表演的方法、形式,讓學生安靜聽音樂聯想,感受和理解音樂。 (一年級課例《其多列》片斷:這位教師運用圖畫、語言簡單介紹了民族文化背景、用自奏自演自唱的形式讓學生在看、聽、做中了解音樂特點和學習歌曲的。)(二)明確傾聽的目標,豐富傾聽的內容 1、有目標地聽。 C、在同學發言前,教師想辦法先讓他們靜下來然後問:聽聽他說的有道理嗎? 想想還有什麼更好的辦法。引起學生對聽的關注,並進行適當的評價。可能,在過程中有部分同學思想開小差,竊竊私語的討論,遇到這種情況,我經常這樣做:多些對認真聽講的同學進行表揚,強調聽的重要性學會傾聽別人的回答就是尊重別人學會傾聽也是一種學習方式和自己的想法的區別在於什麼,能夠取長補短使在提問、回答的同時,別的同學也有事可干、有緊迫感。(課例《擊鼓傳樂》片段1、2:這節課的教學活動中的動、說、學、做和想始終都是圍繞著讓學生聽來開展的,課堂上老師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聽音樂律動,讓學生多聽樂器的聲音、節奏,讓學生暢所欲言;整個教學活動都在聽中進行的。) 2、學會聽伴奏 伴奏音樂(包括前奏、間奏和伴奏)是一首歌曲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學唱歌曲時,教師要培養學生旋律感和歌唱情緒,就必須讓學生聽伴奏音樂。這時,有些老師就會採取最容易解決問題的方法,那就是說:預備起!(回想我自己過去教學中,特別是在學習旋律時,我也會這樣做)我們老師應該喚起學生本身對伴奏的關注,而不是讓學生變得依賴老師而不用自己的耳朵。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們不妨少說幾次預備起!讓學生用自己的耳朵感受前奏和間奏並配合其節奏速度開始演唱,而在演唱的過程中,也應該引導學生學會傾聽伴奏音樂的速度,並學會配合。 3、聽音樂有規律地動 讓學生跟著音樂律動是好的,但是他們很活躍,做游戲的時候興趣高漲,就不聽指揮了,控制不住課堂,這是很多音樂老師為之苦惱的問題。其實就是學生沒有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老師沒有給很明確的傾聽要求。下面我們來看課例《廣東獅子鑼鼓》片段:這位老師在教學中就提出明確的要求聽鼓聲節奏走,鼓聲停不許動,所以音樂游戲能夠有規律進行,學生配合得很好。(三)形成約定,學會傾聽老師的第二種語言。 所謂第二種語言,就是師生間長期形成的一種音樂暗語:如用對唱口令的形式:老師說小耳朵,學生答豎起來;一二三快坐好等。讓學生覺得傾聽無處不在,逐漸形成傾聽意識。音樂就是音樂老師的第二種語言,就像指揮棒是指揮家的嘴巴,鋼琴和音樂旋律就是音樂老師的嘴巴。教師在音樂課上要培養學生傾聽特定音樂旋律的能力,培養聽音樂而動的習慣。我的課堂上是用唱歌來師生問好,學生聽到上行的音樂旋律就起立、下行的就坐下;聽到135就安靜、坐端正;聽到《在農場里》旋律時要和著音樂節奏走路圍圈等等。總之要讓學生形成一種傾聽的習慣,養成在音樂課上除了聽老師說話,還要聽鋼琴說話的習慣,同時讓音樂課也更具有音樂性。 當然,常規不是一天、兩天就可形成的,要常抓不懈;建議老師要堅持在每一堂課,堅持每一個活動督促、引導學生學會傾聽,養成傾聽的好習慣!

㈡ 如何理解:音樂是聲音的藝術,音樂是時間的藝術

音樂是聲音的藝術
感知 想像 評價
美國著名的音樂教育家雷默說:「如果可以用一個唯一的、壓倒一切的目的作為當代音樂教育的特徵,那就只能說這個領域正力圖成為『審美教育』。」他還說:「如果音樂教育要成為音樂教育,並同時成為審美教育,它的起點必須是清楚地理解音樂的審美本質和審美價值。」從上面的話中可以看出,音樂教育的本質就是審美教育。因此,新的《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准》也確立了以審美為核心的基本理念。而在實施審美教育的全過程中,審美能力的培養無疑是重要的、基本的任務之一。音樂教育作為實施審美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也就成為落實審美教育目標、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關鍵所在。
審美能力的培養,除了向學生傳授必要的音樂基礎知識,了解音樂表現的手法和技巧外,還要引導學生參加音樂欣賞活動,培養對音樂的感知能力、想像能力和評價能力,加深對音樂的理解。下面筆者就談談在音樂欣賞中審美能力的培養。
一、細心聆聽、學會感知
音樂欣賞活動離不開人的想像聯想、情感體驗。而想像聯想、情感體驗的前提是人的感知覺。感知是一切音樂欣賞活動的心理基礎。所謂感覺指的是:「客觀事物直接作用於人的感覺器官,通過傳入神經的傳導作用,在人腦中產生的對這些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應。」知覺是:「客觀事物直接作用於人的感覺器官,通過傳入神經的傳導作用,在人腦中產生的對這些事物的整體反應。」可以說,感知是人的基本心理活動形式。音樂欣賞作為一種審美活動,需要審美主體有捕捉審美對象的所蘊含的審美信息的能力。只有當人的聽覺器官從純生理器官上升到審美器官的高度,才真正成為一個能感受音樂美、體驗音樂美的人。
然而,人感知音樂美的能力並非與生俱來。人感知美的能力,是在感受音樂音響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學會感知就是學會用審美的耳朵去發現、探尋音樂作品中的美。
音樂,是聲音的藝術。它通過旋律、曲式、速度、力度等來表現藝術構思,通過聽覺引起人們生理上的刺激和心理上的反應,使大腦和神經系統處於興奮狀態,從而得到美的享受。
美國當代著名鋼琴家、作曲家和音樂教育家科普蘭在其著作《怎樣欣賞音樂》的扉頁上寫著:「如果你要更好的理解音樂,再也沒有比傾聽音樂更為重要的了。什麼也代替不了傾聽音樂。」在音樂欣賞的感知活動中,音響感知是整個音樂欣賞的前提和基礎。音樂欣賞中一切感情體驗與形象聯想都要以音響感知為基礎,
而細心聆聽就是獲得音響感知的主要手段。
當我們聆聽一首樂曲的時候,必定會受作品中各個音樂要素的影響,而產生各種不同情緒的反應,我們對音樂作品的這種情緒的反應,是感性的,它並不需要經過理性的過程。所以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有目的、有意識、全神貫注地去聆聽音樂,養成良好的聆聽習慣。運用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的交替使用,教會學生如何去聆聽音樂。在欣賞過程中,必須注意發展學生的感知能力,比如:感受聲音的高低、長短、強弱及音色變化的能力。一般來講,學生都具有這種能力。但是,對音樂的旋律、節奏、調式、速度、力度、和聲織體、曲式的聽辯能力,學生就不一定具備,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由初級到高級,循序漸近地對音樂進行欣賞、感受,從而讓他們對音樂作品有整體性的感知能力。要讓學生主動去聽,而不是教師在一味地灌輸,把音樂交給學生自己,才能逐步培養和提高他們的感知能力,隨著經驗的不斷豐富與欣賞范圍的不斷擴大,學生的感知能力也一定會不斷提高和趨於完善的。
二、靜心感受、學會想像
想像是人的大腦對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重新組成新形象的過程。音樂欣賞過程中的想像屬於審美想像。審美活動中,審美主體直接感受對象時,並不以機械消極的感受為滿足,而總是積極地調動和改造由於審美對象的信息刺激再現出來的過去記憶中的表象,按照主體的審美理想進行新的結合,從而充實和豐富審美形象,或創造新的審美形象。因此,英國現代著名美學家科林伍德認為,「我們所傾聽的音樂並不是聽到的聲音,而是由聽者的想像力用各種方式加以修補過的那種聲音,其他藝術也是如此。」
由於音樂是非語義的,具有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確定性,這就賦予聽眾以豐富的想像空間。人們可以通過聽覺傳遞感染和刺激情緒去激發想像。學生在欣賞過程中,在音樂語言的感召下,在進行情感體驗的同時,頭腦中會產生許多想像和聯想,因為正如法國作曲家門德爾松所說:「同樣的歌詞對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意義。沒有任何兩個人的答案是完全相同的。」這反映了人們在欣賞音樂時,主觀意識所產生的作用。同一首作品,不同的人的感受必定是不同的,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里對同一首作品的感受也可能是不同的。正所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音樂欣賞是一種審美活動。當我們聆聽一首音樂作品時,自己的情緒往往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受音樂的感染,產生各種情感體驗。所以,學生欣賞音樂的過程就是情感體驗的過程。在這其中,音樂所表達的情感和學生心中潛在的情感互相交融,產生了對音樂的共鳴。學生可以通過音樂欣賞獲得的情感體驗聯想到自己以往現實生活中的情境而獲得審美享受。
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利用這種聯想和想像幫助學生理解音樂作品中所塑造的音樂形象,發揮他們的創造性思維。要讓學生自己靜心感受,不要用詳細地講解撲滅他們想像的火花。告訴學生音樂是沒有「標准答案」的。由於每個人的生活經歷的不同、知識水平的高低、審美能力的強弱,由音樂所激發的審美想像一定是多姿多彩的。要給學生營造一個寬松、和諧、民主的氛圍,學生沒有了精神壓力,思維就活躍了,想像力也就豐富了。學生每一次審美想像的過程,都是邁向更高層次的音樂審美想像的階梯。這些審美想像可能並不符合成年人的審美標准,甚至有點天馬行空,但每一次審美想像都是可貴的,都是有價值的。作為學生,他們擁有自己審美想像的權利;作為教師,應該充分保護學生的想像力,不要把自己的想像強加於學生。要讓學生在音樂的海洋里自由地翱翔,從而培養他們對美的理解能力和想像能力。
三、用心探究、學會評價
審美評價是審美主體在審美活動中對審美對象審美屬性、審美價值所做出的判斷。審美評價與審美主體的審美趣味、審美能力、審美理想等有著密切的聯系。評價包括人對事物的認知與情感的反應。審美評價在審美活動中屬於較高的層次。學會評價、具有音樂評價的能力涉及到審美主體對音樂音響的感受能力、對音樂要素知識的綜合感知能力、音樂文化知識的積累程度、以及音樂欣賞的個人趣味、音樂審美價值觀等。
古往今來,在音樂作品中,總是真善美與假惡丑互相比較而存在,互相鬥爭而發展。正因為如此,如果教師不加以好好引導,有很多學生就會美醜不分,善惡不辯。這些年來,社會上有時流行著一些低級趣味較濃甚至是庸俗不堪的音樂或是些格調不高的、藝術性差的音樂,使正在成長發育的學生誤以為這是「音樂藝術的時代性」,而那些優美的、藝術性高的抒情歌曲在學生看來總是平淡無味,深入不下去。所以,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評價能力,使學生劃清真善美與假惡丑的界限,掌握分辨是非的標準的同時,關鍵是要使他們有能力去評價判斷音樂作品的社會價值及藝術價值。而學會這些,就要在掌握有關的音樂知識、技能的基礎上,用心探究音樂作品的題材、內容、體裁、風格、情緒、曲式等表現手段,深入地認識音樂作品的內容美、形式美、情緒美、表現美,進而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和評價能力。
在欣賞教學中,教師和學生以及學生之間存著知識和經驗的差異,這些都會影響審美判斷和評價,故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修養和豐富的知識,理解作品形式和內容最普遍的審美意義,以寬容的態度容納學生的感受和評價,啟發引導學生以審美意識去感知作品,將日常情感升華至審美的判斷。同時,要學生參與音樂評價必須創造一個寬松的教學環境。其中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更是起著決定性作用。只有處於這種教學氛圍中,學生才能在音樂欣賞過程中,充分發揮審美感知能力、審美想像能力;才能在互動中,交流各自的音樂感受與理解,最終有效地進入音樂審美狀態。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能夠欣賞懂得音樂,這是審美修養的基本標志之一。」從這個觀點出發,教師如果能夠行之有效地完成音樂欣賞活動,一定能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使音樂審美達到一種更高更深的境界。

音樂是時間的藝術
音樂是用節奏、旋律、和聲、強弱、速度、音色等手段,在樂器或聲樂上進行組
合,音樂能夠支配「時間的延續」,通過一段時間在聽覺上感染聽眾。
音樂是時間藝術、貝多芬說音樂是比一切智慧及哲學還崇高的一種啟示
音樂本質是傳播的,以時間來說,好的音樂作品不會以音樂創作者的死亡而停止傳播;
好的音樂會讓你忘了時間忘了空間。忘記了一切;
真正的好音樂是不會因為時間的改變而改變。甚至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更加美妙。時間可以造就好的音樂。
所以說音樂是時間的藝術

㈢ 怎樣欣賞一首歌

感知 想像 評價
美國著名的音樂教育家雷默說:「如果可以用一個唯一的、壓倒一切的目的作為當代音樂教育的特徵,那就只能說這個領域正力圖成為『審美教育』。」他還說:「如果音樂教育要成為音樂教育,並同時成為審美教育,它的起點必須是清楚地理解音樂的審美本質和審美價值。」從上面的話中可以看出,音樂教育的本質就是審美教育。因此,新的《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准》也確立了以審美為核心的基本理念。而在實施審美教育的全過程中,審美能力的培養無疑是重要的、基本的任務之一。音樂教育作為實施審美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也就成為落實審美教育目標、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關鍵所在。
審美能力的培養,除了向學生傳授必要的音樂基礎知識,了解音樂表現的手法和技巧外,還要引導學生參加音樂欣賞活動,培養對音樂的感知能力、想像能力和評價能力,加深對音樂的理解。下面筆者就談談在音樂欣賞中審美能力的培養。
一、細心聆聽、學會感知
音樂欣賞活動離不開人的想像聯想、情感體驗。而想像聯想、情感體驗的前提是人的感知覺。感知是一切音樂欣賞活動的心理基礎。所謂感覺指的是:「客觀事物直接作用於人的感覺器官,通過傳入神經的傳導作用,在人腦中產生的對這些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應。」知覺是:「客觀事物直接作用於人的感覺器官,通過傳入神經的傳導作用,在人腦中產生的對這些事物的整體反應。」可以說,感知是人的基本心理活動形式。音樂欣賞作為一種審美活動,需要審美主體有捕捉審美對象的所蘊含的審美信息的能力。只有當人的聽覺器官從純生理器官上升到審美器官的高度,才真正成為一個能感受音樂美、體驗音樂美的人。
然而,人感知音樂美的能力並非與生俱來。人感知美的能力,是在感受音樂音響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學會感知就是學會用審美的耳朵去發現、探尋音樂作品中的美。
音樂,是聲音的藝術。它通過旋律、曲式、速度、力度等來表現藝術構思,通過聽覺引起人們生理上的刺激和心理上的反應,使大腦和神經系統處於興奮狀態,從而得到美的享受。
美國當代著名鋼琴家、作曲家和音樂教育家科普蘭在其著作《怎樣欣賞音樂》的扉頁上寫著:「如果你要更好的理解音樂,再也沒有比傾聽音樂更為重要的了。什麼也代替不了傾聽音樂。」在音樂欣賞的感知活動中,音響感知是整個音樂欣賞的前提和基礎。音樂欣賞中一切感情體驗與形象聯想都要以音響感知為基礎,
而細心聆聽就是獲得音響感知的主要手段。
當我們聆聽一首樂曲的時候,必定會受作品中各個音樂要素的影響,而產生各種不同情緒的反應,我們對音樂作品的這種情緒的反應,是感性的,它並不需要經過理性的過程。所以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有目的、有意識、全神貫注地去聆聽音樂,養成良好的聆聽習慣。運用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的交替使用,教會學生如何去聆聽音樂。在欣賞過程中,必須注意發展學生的感知能力,比如:感受聲音的高低、長短、強弱及音色變化的能力。一般來講,學生都具有這種能力。但是,對音樂的旋律、節奏、調式、速度、力度、和聲織體、曲式的聽辯能力,學生就不一定具備,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由初級到高級,循序漸近地對音樂進行欣賞、感受,從而讓他們對音樂作品有整體性的感知能力。要讓學生主動去聽,而不是教師在一味地灌輸,把音樂交給學生自己,才能逐步培養和提高他們的感知能力,隨著經驗的不斷豐富與欣賞范圍的不斷擴大,學生的感知能力也一定會不斷提高和趨於完善的。
二、靜心感受、學會想像
想像是人的大腦對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重新組成新形象的過程。音樂欣賞過程中的想像屬於審美想像。審美活動中,審美主體直接感受對象時,並不以機械消極的感受為滿足,而總是積極地調動和改造由於審美對象的信息刺激再現出來的過去記憶中的表象,按照主體的審美理想進行新的結合,從而充實和豐富審美形象,或創造新的審美形象。因此,英國現代著名美學家科林伍德認為,「我們所傾聽的音樂並不是聽到的聲音,而是由聽者的想像力用各種方式加以修補過的那種聲音,其他藝術也是如此。」
由於音樂是非語義的,具有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確定性,這就賦予聽眾以豐富的想像空間。人們可以通過聽覺傳遞感染和刺激情緒去激發想像。學生在欣賞過程中,在音樂語言的感召下,在進行情感體驗的同時,頭腦中會產生許多想像和聯想,因為正如法國作曲家門德爾松所說:「同樣的歌詞對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意義。沒有任何兩個人的答案是完全相同的。」這反映了人們在欣賞音樂時,主觀意識所產生的作用。同一首作品,不同的人的感受必定是不同的,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里對同一首作品的感受也可能是不同的。正所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音樂欣賞是一種審美活動。當我們聆聽一首音樂作品時,自己的情緒往往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受音樂的感染,產生各種情感體驗。所以,學生欣賞音樂的過程就是情感體驗的過程。在這其中,音樂所表達的情感和學生心中潛在的情感互相交融,產生了對音樂的共鳴。學生可以通過音樂欣賞獲得的情感體驗聯想到自己以往現實生活中的情境而獲得審美享受。
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利用這種聯想和想像幫助學生理解音樂作品中所塑造的音樂形象,發揮他們的創造性思維。要讓學生自己靜心感受,不要用詳細地講解撲滅他們想像的火花。告訴學生音樂是沒有「標准答案」的。由於每個人的生活經歷的不同、知識水平的高低、審美能力的強弱,由音樂所激發的審美想像一定是多姿多彩的。要給學生營造一個寬松、和諧、民主的氛圍,學生沒有了精神壓力,思維就活躍了,想像力也就豐富了。學生每一次審美想像的過程,都是邁向更高層次的音樂審美想像的階梯。這些審美想像可能並不符合成年人的審美標准,甚至有點天馬行空,但每一次審美想像都是可貴的,都是有價值的。作為學生,他們擁有自己審美想像的權利;作為教師,應該充分保護學生的想像力,不要把自己的想像強加於學生。要讓學生在音樂的海洋里自由地翱翔,從而培養他們對美的理解能力和想像能力。
三、用心探究、學會評價
審美評價是審美主體在審美活動中對審美對象審美屬性、審美價值所做出的判斷。審美評價與審美主體的審美趣味、審美能力、審美理想等有著密切的聯系。評價包括人對事物的認知與情感的反應。審美評價在審美活動中屬於較高的層次。學會評價、具有音樂評價的能力涉及到審美主體對音樂音響的感受能力、對音樂要素知識的綜合感知能力、音樂文化知識的積累程度、以及音樂欣賞的個人趣味、音樂審美價值觀等。
古往今來,在音樂作品中,總是真善美與假惡丑互相比較而存在,互相鬥爭而發展。正因為如此,如果教師不加以好好引導,有很多學生就會美醜不分,善惡不辯。這些年來,社會上有時流行著一些低級趣味較濃甚至是庸俗不堪的音樂或是些格調不高的、藝術性差的音樂,使正在成長發育的學生誤以為這是「音樂藝術的時代性」,而那些優美的、藝術性高的抒情歌曲在學生看來總是平淡無味,深入不下去。所以,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評價能力,使學生劃清真善美與假惡丑的界限,掌握分辨是非的標準的同時,關鍵是要使他們有能力去評價判斷音樂作品的社會價值及藝術價值。而學會這些,就要在掌握有關的音樂知識、技能的基礎上,用心探究音樂作品的題材、內容、體裁、風格、情緒、曲式等表現手段,深入地認識音樂作品的內容美、形式美、情緒美、表現美,進而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和評價能力。
在欣賞教學中,教師和學生以及學生之間存著知識和經驗的差異,這些都會影響審美判斷和評價,故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修養和豐富的知識,理解作品形式和內容最普遍的審美意義,以寬容的態度容納學生的感受和評價,啟發引導學生以審美意識去感知作品,將日常情感升華至審美的判斷。同時,要學生參與音樂評價必須創造一個寬松的教學環境。其中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更是起著決定性作用。只有處於這種教學氛圍中,學生才能在音樂欣賞過程中,充分發揮審美感知能力、審美想像能力;才能在互動中,交流各自的音樂感受與理解,最終有效地進入音樂審美狀態。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能夠欣賞懂得音樂,這是審美修養的基本標志之一。」從這個觀點出發,教師如果能夠行之有效地完成音樂欣賞活動,一定能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使音樂審美達到一種更高更深的境界。

㈣ 第一單元《學會聆聽——音樂與人生》說課考試

本交響曲旨在描寫人生的恐怖、絕望、失敗、滅亡等,充滿了悲觀的情緒,而否定了一切肯定、享受人生的樂觀情緒。作者在本曲中也刻意描寫了人們為生活而奔忙的情景,但他揭示了一個永恆的真理——死亡是絕對的、無可避免的,而生活中的所有歡樂都是轉瞬即逝的,是一部相當個人化的作品。

《草原放牧》的音樂語言特徵:
草原英雄小姐妹 吳祖強、王燕樵、劉德海寫於1972年。這首琵琶協奏曲取材於蒙族龍梅和玉榮小姐妹倆與暴風雪搏鬥,保護羊群的英雄事跡,表現了祖國的新一代熱愛社會主義、熱愛集體、勇於斗爭的動人形象。全曲共分五段:①草原放牧;②與暴風雪搏鬥;③在寒夜中前時;④黨的關懷記心間;⑤千萬朵紅花遍地開。樂曲的主題清新活潑,充滿活力,並具有濃郁的內蒙民間音樂色彩。用琵琶這一富有特色的民族樂器演奏,使天真爛漫、活潑可愛的小女孩形象躍然弦上。在第二段中,充分運用琵琶演奏傳統武曲時常用的表現手法和復雜技巧,逼真地描繪了小姐妹與大自然搏鬥的情景。第四段如歌而富於深情的旋律,用琵琶四指長輪演奏,同時以大指挑弦奏出簡潔的音調作襯托,深刻地揭示了小主人公對黨的真摯感情。樂曲採用琵琶協奏曲的形式,一方面充分發揮琵琶的豐富表現力,同時又運用管弦樂隊交響性的豐富表現手段,二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相得益彰。樂曲首演於1974年,後曾於1978年和1979年兩次在美國公演,受到了國內外聽眾的贊賞。

<草原放牧>在情緒上表現出歡快,奔放,時而悠繞.讓人聯想到蒙古的人,草原,放牧的場景...《第六(悲愴)交響曲》在情緒上表現出,嘆息,悼念,安靜,悲壯.讓人聯想到某某逝去,回顧某某逝去前的歲月.

《草原放牧》(是不是這首?你寫的「草原牧放」我找不到,你寫反了吧?)
作者:吳祖強,王燕樵,劉德海
作曲 :(...查不到)
題材:蒙族龍梅和玉榮小姐妹倆與暴風雪搏鬥,保護羊群的英雄事跡
創作背景:草原小姐妹》琵琶協奏曲草原放牧 《草原小姐妹》是著名作曲家吳祖強先生在五十年代與王燕樵、劉德海(著名琵琶演奏家)三位共同創作的琵琵協奏曲,這是我國民族器樂與西洋交響樂結合,中國民族器樂交響化成功實踐的典範,自誕生以來,以鮮明的民族器樂特色、質朴的音樂語言、優美動人的音樂旋律、東西音樂文化融合的特色,深受國內外各階層聽眾的喜愛,也繼承了中國當代音樂關注現實、深入生活、貼近群眾、引領時代的創作傳統。這是一部單樂章曲式結構的器樂交響曲,揉合了很多琵琶滑指、輪指、揉、掃等技法,全曲五個樂章以不遏止的方式演奏,包括草原放牧、與暴風雨搏鬥、在寒夜中前進、關懷記心間和千萬朵紅花遍地開。青年琵琶演奏家章紅艷的演奏,音色清雅、透徹、灑脫而奔放,開篇立章即以飽滿的激情引出了 "草原小姐妹"的音樂形象,技法在主題中 "擬聲化"、"擬人化",呈現出高超的演奏藝術。 三部在中國音樂史上最著名的協奏曲同收錄入一張專輯里錄音,在選題立意上是很大的創新。專輯集合三位中國著名中、青年演奏家分別演繹,由國際樂壇新生代的勁旅澳門樂團協奏、傑出華人指揮大師邵恩先生執棒指揮。 傑出華人指揮邵恩先生領銜的澳門樂團,是中國一支相當年輕的新生代交響樂團,成立建制25年以來,廣泛延聘國內外專業演奏家充實隊伍,專業水準不斷提高,成為在亞洲地區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交響樂團。邵恩先生有很豐富的樂隊訓練、排練經驗。這次澳門樂團首張專輯錄音,從交響協奏作品開始,最能展示樂團配合、默契、音色、音響的塑造能力了。在指揮和樂團演奏家們的共同努力下,非常出色的達到了這一點。邵恩先生對樂團音響色彩的塑造嚴謹、細致,樂隊音色扎實、雄厚,音響動力強勁有力,音質飽滿。錄音現場原聲實錄,音場寬闊、音域寬廣、器樂音質特性突出,交響聲部整齊,音響效果輝煌燦爛!
<<第六悲愴交響曲>>
作者:柴可夫斯基
作曲:...(查不到)
題材:人生的恐怖、絕望、失敗、滅亡等
創作背景 :1893年10月28日,柴科夫斯基交響曲創作領域里的最後一部作品——第六交響曲《悲愴》,由作曲家親自指揮,在聖 #8226;彼得堡首演,反應不佳。也許是由於這部樂曲惶惑不安的情緒和異樣的陰暗使他碰壁。但是,當柴科夫斯基死後,此曲再演,也許是由於聽眾懂得了它的含義,場內一片哭泣。這是我們時代的一位偉大的交響音樂作曲家創造性生涯的最後總結。他自己說過:「在這部交響曲里我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首演後欣然接受弟弟莫傑斯特的建議,用了「悲槍」的標題。

浪漫主義標題音樂,是一種相對於純音樂(即非標題音樂)而言的器樂音樂,它的特徵是有一個概括性的題目,這個題目或源自於民間傳說、文學作品、繪畫作品,或是個人的親身經歷等,作曲家在統一的構思下,用音樂手段將題目表達出來。總的來說,標題音樂的音樂內容具有敘述性或描繪性等特徵。相形之下,《悲愴》交響曲並非像被視為西方浪漫主義標題音樂之濫觴的柏遼茲創作的《幻想交響曲》那樣具有明確的敘述性內容,也非穆索爾斯基創作的《圖畫展覽會》那般具有明顯的描繪性特徵,正如柴科夫斯基的弟弟莫德斯基透露的,這個「悲愴」的別名是作品完成之後在偶然的靈思驅動下附加的,因此並不具備標題音樂的特徵。

至於它們的感情為什麼不同嘛,好難答喲,簡單的說是因為它們所創作的背景不同,作者的民族也有所不同,有的表露的是歷史長河與它的青春活力,有思想性和藝術性;有的表露出自己種族的獨特風格;有的表露人們為生活而奔忙的情景以及揭示了一個永恆的真理...

這個上面也有:http://www.5ykj.com/Health/gaoyin/71001.htm

這些大都是我從網上查來的,有什麼不對還望各位指點指點...

㈤ 《學會聆聽》課文主要內容

《學會聆聽》這篇文章主要想告訴我們:學會聆聽、學會召喚內心美好的東西,那些看起來的困難或苦難,我們都可以從中找到美好的東西,找到生命的力量。
文章主要分兩部分,每部分主要內容如下:
第一部分(1~12段):在雷聲中,「我」感到害怕。母親讓「我」聆聽暴風雨里的歌聲,有了節奏、深度的鼓聲,讓音樂有了靈魂。「我」從雷聲里聽到了豎琴的聲音,被它帶到了一個新奇的世界。後來,母親又教「我」聆聽自己心中的歌,明白「宇宙的萬物中都蘊涵著音樂」。這一部分,寫出了「我」是如何學會聆聽音樂的——從令人害怕的雷聲中去發現美好的、有節奏感、有靈魂的音樂;從瀑布的聲音中去聆聽微妙的節奏。其實說到底,並不是「我」真的有什麼特別的本事,只是「我」在母親的熏陶下懂得了聆聽的道理——從萬物的聲音中尋找美好的東西。
第二部分(13段):學會聆聽,不僅是在音樂方面可以獲得靈感,本文中,它的美妙之處更在於幫助人度過人生中的苦難。這一部分僅僅寫了一個事例:一個小姑娘聽力沒有完全消失,但是「我」對她的治療收效很慢,她自己和她父母都有些絕望了。這時,「我」用母親教我的方法——聆聽。聆聽,不僅是認真地聽,還要用心去感受、去尋找聲音中美好的東西。用這樣的方法,小姑娘愛上了聽音樂,同時,她還找回了生活的信心。作者通過這個事例告訴我們:學會聆聽,學會召喚內心美好的東西,那些看起來的困難或者苦難,我們都可以從中找到美好的東西,找到生命的力量。後一層意思作者沒有明確說出來,但是我們可以從文字間體會到。

㈥ 為什麼說音樂是聲音的藝術

感知 想像 評價
美國著名的音樂教育家雷默說:「如果可以用一個唯一的、壓倒一切的目的作為當代音樂教育的特徵,那就只能說這個領域正力圖成為『審美教育』。」他還說:「如果音樂教育要成為音樂教育,並同時成為審美教育,它的起點必須是清楚地理解音樂的審美本質和審美價值。」從上面的話中可以看出,音樂教育的本質就是審美教育。因此,新的《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准》也確立了以審美為核心的基本理念。而在實施審美教育的全過程中,審美能力的培養無疑是重要的、基本的任務之一。音樂教育作為實施審美教育的一個重要途徑,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也就成為落實審美教育目標、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關鍵所在。
審美能力的培養,除了向學生傳授必要的音樂基礎知識,了解音樂表現的手法和技巧外,還要引導學生參加音樂欣賞活動,培養對音樂的感知能力、想像能力和評價能力,加深對音樂的理解。下面筆者就談談在音樂欣賞中審美能力的培養。
一、細心聆聽、學會感知
音樂欣賞活動離不開人的想像聯想、情感體驗。而想像聯想、情感體驗的前提是人的感知覺。感知是一切音樂欣賞活動的心理基礎。所謂感覺指的是:「客觀事物直接作用於人的感覺器官,通過傳入神經的傳導作用,在人腦中產生的對這些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應。」知覺是:「客觀事物直接作用於人的感覺器官,通過傳入神經的傳導作用,在人腦中產生的對這些事物的整體反應。」可以說,感知是人的基本心理活動形式。音樂欣賞作為一種審美活動,需要審美主體有捕捉審美對象的所蘊含的審美信息的能力。只有當人的聽覺器官從純生理器官上升到審美器官的高度,才真正成為一個能感受音樂美、體驗音樂美的人。
然而,人感知音樂美的能力並非與生俱來。人感知美的能力,是在感受音樂音響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學會感知就是學會用審美的耳朵去發現、探尋音樂作品中的美。
音樂,是聲音的藝術。它通過旋律、曲式、速度、力度等來表現藝術構思,通過聽覺引起人們生理上的刺激和心理上的反應,使大腦和神經系統處於興奮狀態,從而得到美的享受。
美國當代著名鋼琴家、作曲家和音樂教育家科普蘭在其著作《怎樣欣賞音樂》的扉頁上寫著:「如果你要更好的理解音樂,再也沒有比傾聽音樂更為重要的了。什麼也代替不了傾聽音樂。」在音樂欣賞的感知活動中,音響感知是整個音樂欣賞的前提和基礎。音樂欣賞中一切感情體驗與形象聯想都要以音響感知為基礎,
而細心聆聽就是獲得音響感知的主要手段。
當我們聆聽一首樂曲的時候,必定會受作品中各個音樂要素的影響,而產生各種不同情緒的反應,我們對音樂作品的這種情緒的反應,是感性的,它並不需要經過理性的過程。所以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有目的、有意識、全神貫注地去聆聽音樂,養成良好的聆聽習慣。運用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的交替使用,教會學生如何去聆聽音樂。在欣賞過程中,必須注意發展學生的感知能力,比如:感受聲音的高低、長短、強弱及音色變化的能力。一般來講,學生都具有這種能力。但是,對音樂的旋律、節奏、調式、速度、力度、和聲織體、曲式的聽辯能力,學生就不一定具備,這就需要教師引導學生由淺入深,由初級到高級,循序漸近地對音樂進行欣賞、感受,從而讓他們對音樂作品有整體性的感知能力。要讓學生主動去聽,而不是教師在一味地灌輸,把音樂交給學生自己,才能逐步培養和提高他們的感知能力,隨著經驗的不斷豐富與欣賞范圍的不斷擴大,學生的感知能力也一定會不斷提高和趨於完善的。
二、靜心感受、學會想像
想像是人的大腦對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重新組成新形象的過程。音樂欣賞過程中的想像屬於審美想像。審美活動中,審美主體直接感受對象時,並不以機械消極的感受為滿足,而總是積極地調動和改造由於審美對象的信息刺激再現出來的過去記憶中的表象,按照主體的審美理想進行新的結合,從而充實和豐富審美形象,或創造新的審美形象。因此,英國現代著名美學家科林伍德認為,「我們所傾聽的音樂並不是聽到的聲音,而是由聽者的想像力用各種方式加以修補過的那種聲音,其他藝術也是如此。」
由於音樂是非語義的,具有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確定性,這就賦予聽眾以豐富的想像空間。人們可以通過聽覺傳遞感染和刺激情緒去激發想像。學生在欣賞過程中,在音樂語言的感召下,在進行情感體驗的同時,頭腦中會產生許多想像和聯想,因為正如法國作曲家門德爾松所說:「同樣的歌詞對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意義。沒有任何兩個人的答案是完全相同的。」這反映了人們在欣賞音樂時,主觀意識所產生的作用。同一首作品,不同的人的感受必定是不同的,甚至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間里對同一首作品的感受也可能是不同的。正所謂「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音樂欣賞是一種審美活動。當我們聆聽一首音樂作品時,自己的情緒往往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受音樂的感染,產生各種情感體驗。所以,學生欣賞音樂的過程就是情感體驗的過程。在這其中,音樂所表達的情感和學生心中潛在的情感互相交融,產生了對音樂的共鳴。學生可以通過音樂欣賞獲得的情感體驗聯想到自己以往現實生活中的情境而獲得審美享受。
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一定的時間和空間,利用這種聯想和想像幫助學生理解音樂作品中所塑造的音樂形象,發揮他們的創造性思維。要讓學生自己靜心感受,不要用詳細地講解撲滅他們想像的火花。告訴學生音樂是沒有「標准答案」的。由於每個人的生活經歷的不同、知識水平的高低、審美能力的強弱,由音樂所激發的審美想像一定是多姿多彩的。要給學生營造一個寬松、和諧、民主的氛圍,學生沒有了精神壓力,思維就活躍了,想像力也就豐富了。學生每一次審美想像的過程,都是邁向更高層次的音樂審美想像的階梯。這些審美想像可能並不符合成年人的審美標准,甚至有點天馬行空,但每一次審美想像都是可貴的,都是有價值的。作為學生,他們擁有自己審美想像的權利;作為教師,應該充分保護學生的想像力,不要把自己的想像強加於學生。要讓學生在音樂的海洋里自由地翱翔,從而培養他們對美的理解能力和想像能力。
三、用心探究、學會評價
審美評價是審美主體在審美活動中對審美對象審美屬性、審美價值所做出的判斷。審美評價與審美主體的審美趣味、審美能力、審美理想等有著密切的聯系。評價包括人對事物的認知與情感的反應。審美評價在審美活動中屬於較高的層次。學會評價、具有音樂評價的能力涉及到審美主體對音樂音響的感受能力、對音樂要素知識的綜合感知能力、音樂文化知識的積累程度、以及音樂欣賞的個人趣味、音樂審美價值觀等。
古往今來,在音樂作品中,總是真善美與假惡丑互相比較而存在,互相鬥爭而發展。正因為如此,如果教師不加以好好引導,有很多學生就會美醜不分,善惡不辯。這些年來,社會上有時流行著一些低級趣味較濃甚至是庸俗不堪的音樂或是些格調不高的、藝術性差的音樂,使正在成長發育的學生誤以為這是「音樂藝術的時代性」,而那些優美的、藝術性高的抒情歌曲在學生看來總是平淡無味,深入不下去。所以,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評價能力,使學生劃清真善美與假惡丑的界限,掌握分辨是非的標準的同時,關鍵是要使他們有能力去評價判斷音樂作品的社會價值及藝術價值。而學會這些,就要在掌握有關的音樂知識、技能的基礎上,用心探究音樂作品的題材、內容、體裁、風格、情緒、曲式等表現手段,深入地認識音樂作品的內容美、形式美、情緒美、表現美,進而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和評價能力。
在欣賞教學中,教師和學生以及學生之間存著知識和經驗的差異,這些都會影響審美判斷和評價,故教師必須具備良好的修養和豐富的知識,理解作品形式和內容最普遍的審美意義,以寬容的態度容納學生的感受和評價,啟發引導學生以審美意識去感知作品,將日常情感升華至審美的判斷。同時,要學生參與音樂評價必須創造一個寬松的教學環境。其中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更是起著決定性作用。只有處於這種教學氛圍中,學生才能在音樂欣賞過程中,充分發揮審美感知能力、審美想像能力;才能在互動中,交流各自的音樂感受與理解,最終有效地進入音樂審美狀態。
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能夠欣賞懂得音樂,這是審美修養的基本標志之一。」從這個觀點出發,教師如果能夠行之有效地完成音樂欣賞活動,一定能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使音樂審美達到一種更高更深的境界。

㈦ 探索如何讓孩子們學會聽音樂

相關文章:基礎教育新課改革新鄉鎮初中青春健康教多媒體運用在小學美深究基礎教育中數學幼兒師范教學以及素淺思應用電化教學有深究網路環境下指引幼兒園品德教學需注小學信息科技有用教研究幼兒園多類型智研究幼兒科學教學以基礎教育關鍵部分範文【摘要】聽,是音樂藝術最基本的特徵。「聆聽」是參與音樂教學的關鍵。音樂教師在音樂教學中應激發學生聽賞音樂的興趣,養成聆聽音樂的良好習慣,逐步積累鑒賞音樂的經驗,讓學生更好地去感知、認識、理解音樂作品的內涵。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孩子學會聽聲音,在欣賞教學中讓孩子學會聽音樂,在歌唱教學中讓孩子學會聽音樂。教師要重視自身的聆聽習慣。【關鍵詞】孩子們、學會、聆聽、音樂音樂離不開聲音,沒有聲音就談不上音樂。音樂是聽覺的藝術。聽,是音樂藝術最基本的特徵。音樂藝術的一切實踐活動都必須依賴於聽覺,因此「聆聽」是參與音樂教學的關鍵。美國教育家科普曾說過:「如果你要更好地理解音樂,再沒有比傾聽音樂更重要的了。什麼也代替不了傾聽音樂。」新課標指出:在音樂教育的四大領域中,感受與鑒賞是重要的音樂學習領域,是整個音樂學習活動的基礎,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音樂教師在音樂教學中應激發學生聽賞音樂的興趣,養成聆聽音樂的良好習慣,逐步積累鑒賞音樂的經驗,讓學生更好地去感知、認識、理解音樂作品的內涵。但是良好的聽賞習慣不是與生俱有的,怎樣才能具有呢?這就需要我們音樂教師在自己的音樂教學中給學生慢慢地滲透、感染和培養。1.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孩子學會聽聲音在大自然里讓孩子學會聽鳥叫、蛙鳴、雨水的滴答、汽車的鳴笛等,引導孩子發現音有高低、長短、強弱之分,和孩子一起玩「敲敲聽聽」的游戲,例如在廚房裡用筷子先敲敲鋁鍋,再敲敲玻璃杯,比比誰的音高、誰的音低。經常讓孩子閉上眼睛,問他們聽見了什麼聲音,反復在生活中、在孩子高興的時候,訓練孩子的聽覺,積累豐富的聽覺經驗,使孩子從小聽覺靈敏。從而為"聽音樂"打好堅實的基礎。2.在欣賞教學中讓孩子學會聽音樂2.1學會安靜地聆聽「學會安靜」是培養良好聆聽習慣的第一要素。只有做到了這一點,孩子們才能靜下心來,學著去傾聽音樂。安靜的聆聽環境能夠很好地維護音樂的傳遞。安靜、完整地聽覺過程能夠讓欣賞者全神貫注地感受音樂的靈魂,捕捉音樂的細微之處,它能大大地提升學生的音樂聽覺意識和聽力水平。在這個環節的實施中,剛開始時教師對學生要有嚴格的教學常規要求。手怎麼放?腳怎麼放?身體怎麼坐?教師都要有明確的要求,學生要按老師的要求認真地做好。如果這樣長期堅持下去,孩子們就會自然而然地知道了:聽音樂要安靜地聽。當孩子們已經形成了安靜的聆聽習慣後,教師不用再要求孩子們做什麼。可以讓孩子們隨意地選擇不同的方式和姿勢來聆聽音樂。同時在教學過程中,作為教師也要學會「緘默」。學會靜下來,盡可能把多一點的「完整」的聆聽交給孩子們。當然這也並不是讓教師一言不發,只是要說得「精」,說得「巧」。在針對具體的音樂作品時,啟發性的、意向性的引導多一點,直白的、程式化的歸納少一點兒,從而真正、切實地起到引領和點睛的作用。2.2學會帶著問題聆聽「設問聆聽」是教師有意識、有目的地在欣賞前向學生提出一些簡單的帶啟發性的問題。通過教師的設問,讓學生帶著這個問題來聆聽,可以使學生聆聽得更專注,指向性更明確。在聆聽音樂的時候教師要注意指導學生學會思考,學會動腦筋,學會帶著問題去聆聽。教師可以根據初聽、復聽、再聽三個階段提出不同的問題,還可以根據完整聆聽、分段聆聽、再次完整聆聽三個階段提出不同的問題。在提問的時候教師要注意:問題的難度一定要根據班級、學生的具體情況,做到有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如在聆聽第4冊第5課音樂《獅王進行曲》時,在初聽前教師並沒有出示課題,採用分段聆聽分別提出問題:①聽了這段音樂,你彷彿來到了什麼地方?看到了什麼?②(可只聽前4個樂句)這段音樂在說什麼?音樂表現的是哪種動物?在完整聆聽前提出問題:這段音樂可以分為幾個部分?每個部分的情緒怎樣?各表現了什麼?每段音樂的主奏樂器是什麼?速度、力度有什麼變化?這樣孩子對所聽音樂會更加全神貫注、集中精力、有目的地去聽。教師不斷地在聆聽前將問題拋向學生,這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充分發揮學生的審美能力,獲得感性的認識和理解,提高了聆聽的有效性。2.2.1學會對比聆聽「對比聆聽」是聽的深入,也是提高聆聽質量最主要的方法。人的聽覺思維需要在聲音的連續比照和鑒別中加深記憶。在聆聽中我們可以對音樂的節拍、節奏、速度、力度、音色等方面做出對比,也可以對同一作品中多次出現的主題、樂句、樂段作對比,還可以對幾個作品的風格、形式、情緒進行對比。如在聆聽第7冊第4課音樂《乒乓變奏曲》時,教師首先讓學生們學會唱書上出示的主題音樂,接著在聆聽之前提問:音樂中一共出現了幾次主題音樂?在復聽音樂前又提問:這幾次的音樂都相同嗎?有沒有什麼變化?通過這種對比聆聽的辦法,學生們很快就發現了音樂一共有五次變奏。而這五次變奏主題音樂出現的音區都有所不同,伴奏音型的運用也有一些區別。學生們都顯得很興奮,學習的興趣特別濃,教學效果也很好。通過「對比聆聽」不但可以引導學生去發現音樂的旋律美,還可以引發學生對音樂的思考,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分析能力。2.2.2學會表現音樂學會表現音樂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更深入地理解音樂和感受音樂,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表現音樂的手段和方法有很多:用語言表現音樂,用線條的變化表現音樂,用色塊的變化來表現音樂,用舞蹈動作表現音樂,用模仿主奏樂器演奏來表現音樂,用打擊樂器伴奏或自製的打擊樂器來表現音樂……這些表現音樂的手段和方法孩子們都很喜歡,效果也都不錯。3.在歌唱教學中讓孩子學會聽音樂在歌唱教學中讓孩子學會聽音樂同樣也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孩子們要學會聽范唱,其次是要學會聽伴奏音樂。既要學會聽老師的范唱,也要學會聽錄音里的范唱。通過聆聽范唱,學生們要初步掌握歌曲的速度、力度和情緒,以及歌曲所表達的情感。在合伴奏音樂唱歌的時候,學生們既要會聽伴奏音樂,同時還要完成歌唱的要求。如果自己發現有一點沒有合上,應該立刻做出調整。4.教師要重視自身的聆聽習慣教師自身的聆聽習慣有著非常重要的示範作用。我們都知道小孩子的模仿能力是最強的。我們可以試想一下,在同樣的教學條件下,同一內容的的兩節音樂欣賞課:一位教師在聆聽音樂的時候面無表情,隨著音樂旋律的起伏表情呆滯,毫無變化。而另一位教師在聆聽音樂的時侯表情豐富,他的眼睛時而炯炯有神,時而微閉;他的表情時而凝重,時而微笑。對比一下這兩節課,那一節音樂欣賞課的教學效果會好些?哪一位音樂教師更受學生的喜愛?答案是顯而易見的!中國有一句成語「耳濡目染」,它的意思是說:聽多了,看多了,自然就學會了。諸如此類的成語還有很多:如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潛移默化……由此可見教師示範作用的重要性。而這一點對於小學音樂教師尤為重要。小孩子的模仿能力是最強的,在音樂課的課堂上他們的小眼睛隨時注視著老師的一言一行。所以在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聆聽習慣的同時,音樂教師自己也必須要重視自身的聆聽習慣的形成。教師良好的聆聽習慣一旦形成,學生良好的聆聽習慣的形成也就迎刃而解、順理成章了。只要音樂教師在自己的音樂教學中,循序漸進、持之以恆,我相信我們的孩子們一定會喜歡音樂、會聽音樂的,都能擁有一雙音樂的耳朵!

㈧ 怎樣才能學會傾聽音樂

學會傾聽音樂,首先要擺脫一種自我束縛,正如美國音樂家艾倫·科普倫所說:經常內有一種把正確理解音樂的困難加容以誇大的傾向,他們總是以這種或那種方式說:「我很喜歡音樂,可就是對音樂一竅不通。」卻很少聽到有誰說:「我對戲劇或小說一竅不通。」如果你對音樂的反應能力持有自卑感,最好把它丟掉。這些自卑感常常是毫無根據的。無論如何,在你對「有音樂才能」的含義有所理解之前,沒有理由為你的音樂才能感到灰心喪氣。

閱讀全文

與高一音樂課學會聆聽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愛情圍牆歌詞 瀏覽:230
道奇酷威廣告背景音樂 瀏覽:106
比喻輕音樂之美的文字 瀏覽:542
小號音樂下載 瀏覽:578
歌曲專輯圖下載地址 瀏覽:867
財神駕到歌曲mp3下載 瀏覽:734
琴歌指彈海闊天空吉他譜 瀏覽:355
下載mp4格式的音樂 瀏覽:352
電腦聽音樂用什麼 瀏覽:512
最好酷狗音樂播放器 瀏覽:502
信樂團隊的假如簡譜 瀏覽:243
平安酷狗音樂 瀏覽:760
佳人輕撫桃花mp3下載 瀏覽:453
infinite網易雲音樂 瀏覽:844
歲月趙忠祥背景音樂 瀏覽:980
如何將電腦的歌體添加到蘋果音樂 瀏覽:672
fade鋼琴mp3 瀏覽:86
奔跑吧兄弟宋仲基背景音樂 瀏覽:806
成都彩虹小學音樂老師 瀏覽:496
鳳凰傳奇星光歌曲點評 瀏覽: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