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在小學低年級音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百度文庫
小學的音樂教育是學校藝術教育的一門重要課程。它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核心,具有豐富而深刻的德育內涵。在素質教育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其特點是:知識面廣、綜合性強、既有內容廣泛的政治、地理、歷史、民俗等知識的傳授,又有嚴格的節奏、聽音、視唱、發聲、演奏等技能技巧的訓練,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綜合素質,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的最佳途徑。正如列寧指出:「音樂是對人民進行教育的有力工具」。
一、在教學准備中滲透德育教育
教學的准備關鍵在對教材的分析,教師應當積極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課都能有德育的側重點。在我們的小學音樂教材中,有的教材具有明顯的思想教育目的,如:《我們多麼幸福》、《國旗國旗我愛你》等。豐富的德育內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師在備課時去挖掘、發現。作好教具、課件等其他的教學准備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國旗國旗真美麗》欣賞教學中,我就准備了一面五星紅旗放在新課的引入階段進行展示,此外我還查找了三代領導人近十張關於開國大典的照片,通過課件的展示讓學生邊欣賞音樂邊看照片,同學們既有聽覺又有視覺的感受,對他們更深切理解歌曲的情緒給予很好的幫助。
二、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教育
在一節優質課中,教學過程是精粹,在此環節中體現德育教育最忌空洞說教,應該注重德育教育的實效性。原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曾指出:「德育工作的實效性是德育工作生命力的重要體現。」作為教師就要認真設計教學中的各個環節,使德育滲透在教學的全過程。不追求形式生硬說教,要見縫插針聯系實際。把情感做為主線來貫穿整節課。同時音樂教師還應該注重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養成正確的音樂學習習慣。
三、在音樂感受中滲透德育教育
《音樂課程標准》明確提出:「音樂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還特別提出:「音樂教育應寓思想教育於音樂藝術之中。要注意音樂知識教學、音樂能力培養,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
作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樂教育,它對於陶冶情操、品行修養,樹立正確的審美觀起到獨特的作用,教師應緊緊抓旋律、節奏、音色、拍子等音樂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誘導學生進入音樂意境,抒發美好的情感。讓學生在理解美、表現美、鑒賞美中培養高尚的情操和道德。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它充分利用鮮明的節奏、優美的旋律、美妙的音色來表情達意,因而能直接觸動學生的情感,震撼學生的心靈,對學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觀念的滲透和影響是很大的。 轉
四、在學習評價中滲透德育教育
在以往音樂課的學習評價中,教師往往讓幾個學生組成一組選唱一首歌曲,打上一個等級草草了事。這樣不僅沒有起到綜合評價作用,更重要的是嚴重淡化了學習評價對學生的教育功能。
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愛好與情感反應,音樂實踐活動中的參與態度、參與程度、合作願望及協調能力,音樂的體驗與模仿能力、表現能力,探究音樂的態度與創編能力,對音樂與相關文化的理解以及審美情趣的形成等。都是我們評價應包含的內容或要素,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對美的追求。
五、在教學手段中滲透德育教育
將音樂與文化融合起來,把古今中外音樂家傳記,名人與音樂,音樂與歷史、地理、體育的關系用故事形式講給學生聽或讓學生來講,會在學生幼小的心靈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律動、歌表演,這是兒童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特別受中低年級同學的喜愛。
《新課標》中要求學生能夠「當眾、自信、有表情地歌唱和表現」。學生在自由表現的過程中,不僅獲得了成功的喜悅,同時培養了自信與勇氣以及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有效而新穎的教學手段,有助於學生養成群體意識和協作精神。
六、在「三結合」教育中,滲透德育教育
學生的教育離不開家庭和社會的支持和配合,因此,德育工作必須密切和家庭、社會的聯系,積極推進「三結合」教育,廣開渠道,努力營造「大德育」氛圍,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⑵ 如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小學的音樂教育是學校藝術教育的一門重要課程。它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核心,具有豐富而深刻的德育內涵。在素質教育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其特點是:知識面廣、綜合性強、既有內容廣泛的政治、地理、歷史、民俗等知識的傳授,又有嚴格的節奏、聽音、視唱、發聲、演奏等技能技巧的訓練,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綜合素質,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的最佳途徑。正如列寧指出:「音樂是對人民進行教育的有力工具」。
一、在教學准備中滲透德育教育
教學的准備關鍵在對教材的分析,教師應當積極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課都能有德育的側重點。在我們的小學音樂教材中,有的教材具有明顯的思想教育目的,如:《我們多麼幸福》、《國旗國旗我愛你》等。豐富的德育內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師在備課時去挖掘、發現。作好教具、課件等其他的教學准備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國旗國旗真美麗》欣賞教學中,我就准備了一面五星紅旗放在新課的引入階段進行展示,此外我還查找了三代領導人近十張關於開國大典的照片,通過課件的展示讓學生邊欣賞音樂邊看照片,同學們既有聽覺又有視覺的感受,對他們更深切理解歌曲的情緒給予很好的幫助。
二、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教育
在一節優質課中,教學過程是精粹,在此環節中體現德育教育最忌空洞說教,應該注重德育教育的實效性。原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曾指出:「德育工作的實效性是德育工作生命力的重要體現。」作為教師就要認真設計教學中的各個環節,使德育滲透在教學的全過程。不追求形式生硬說教,要見縫插針聯系實際。把情感做為主線來貫穿整節課。同時音樂教師還應該注重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養成正確的音樂學習習慣。
三、在音樂感受中滲透德育教育
《音樂課程標准》明確提出:「音樂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還特別提出:「音樂教育應寓思想教育於音樂藝術之中。要注意音樂知識教學、音樂能力培養,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
作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樂教育,它對於陶冶情操、品行修養,樹立正確的審美觀起到獨特的作用,教師應緊緊抓旋律、節奏、音色、拍子等音樂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誘導學生進入音樂意境,抒發美好的情感。讓學生在理解美、表現美、鑒賞美中培養高尚的情操和道德。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它充分利用鮮明的節奏、優美的旋律、美妙的音色來表情達意,因而能直接觸動學生的情感,震撼學生的心靈,對學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觀念的滲透和影響是很大的。 轉
四、在學習評價中滲透德育教育
在以往音樂課的學習評價中,教師往往讓幾個學生組成一組選唱一首歌曲,打上一個等級草草了事。這樣不僅沒有起到綜合評價作用,更重要的是嚴重淡化了學習評價對學生的教育功能。
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愛好與情感反應,音樂實踐活動中的參與態度、參與程度、合作願望及協調能力,音樂的體驗與模仿能力、表現能力,探究音樂的態度與創編能力,對音樂與相關文化的理解以及審美情趣的形成等。都是我們評價應包含的內容或要素,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對美的追求。
五、在教學手段中滲透德育教育
將音樂與文化融合起來,把古今中外音樂家傳記,名人與音樂,音樂與歷史、地理、體育的關系用故事形式講給學生聽或讓學生來講,會在學生幼小的心靈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律動、歌表演,這是兒童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特別受中低年級同學的喜愛。
《新課標》中要求學生能夠「當眾、自信、有表情地歌唱和表現」。學生在自由表現的過程中,不僅獲得了成功的喜悅,同時培養了自信與勇氣以及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有效而新穎的教學手段,有助於學生養成群體意識和協作精神。
六、在「三結合」教育中,滲透德育教育
學生的教育離不開家庭和社會的支持和配合,因此,德育工作必須密切和家庭、社會的聯系,積極推進「三結合」教育,廣開渠道,努力營造「大德育」氛圍,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⑶ 怎樣將音樂學科滲透到德育教育當中
道德最核心的有兩個方面:一是尊重,尊重生命,包括自己、他人以及所有有生命的物種;一是有德,一定要有自己的道德標准和底線。如何能在教學中滲透德育思想,並且發揚光大,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呢?
一、在教學歌曲中滲透德育[本文轉自:www.dylw.net]
小學音樂教材中的歌曲以優美的旋律,豐富的演唱形式來帶動學生的情感,滌盪學生的心靈。所以,在每個學期開學的時候,我都和同組的老師進行教材梳理,哪些歌曲中滲透了德育,哪些是偏向於專業知識的。因為課堂教學不僅要提高學生的演唱能力,還要讓學生在歌唱中認識人生,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教師應緊緊抓住音樂形象,通過歌曲的演唱、表演、創編等音樂活動,培養學生愛祖國、愛人民、愛科學、愛勞動、愛自然的情感。這樣在教學中就能做到有的放矢、有目的性地去收集資源,並且在教學中把熱愛祖國、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教育放在音樂教育的突出位置,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意識。比如在學唱《共產兒童團團歌》《賣報歌》這樣的歌曲時,針對現在的孩子對過去抗戰時期的歷史和解放斗爭的歷史了解甚少的現狀,結合圖片,介紹背景,學生不僅很容易地了解當時的中國,而且對理解歌曲很有幫助。在教《賣報歌》時,學生問我:「為什麼那麼小的孩子要上街賣報,他們不上學嗎?」針對這一問題,我讓學生觀看多媒體,讓學生了解舊中國上海報童飢寒交迫的痛苦生活,讓學生對報童的苦難生活有一個更直觀的了解。通過這首歌的學唱,激起學生對社會主義新中國的強烈熱愛。歌曲學會後,我又讓學生用表情、動作表演當年賣報小朋友上街賣報紙的情景,學生邊跳邊唱創編表演歌曲,深切地感受了報童的苦難生活,從而樹立認真學習、報效祖國的遠大理想。
二、在音樂的欣賞中滲透德育[本文轉自:www.dylw.net]
在音樂教學中,德育不僅能滲透在歌曲的教學中,更能滲透在欣賞教學中。欣賞教學是以音樂作品為對象,通過讓學生在反復聆聽後對作品形成一種全身心的審美體驗。所以,在欣賞教學中教師要拋給學生一些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聆聽欣賞曲目,學生這樣有目的的聆聽,會達到良好的欣賞效果。
比如:在二年級音樂欣賞課中有一個曲子叫《小狗圓舞曲》,歌曲的旋律很快,讓學生閉上眼睛聆聽,想像小狗在干什麼。當聽完歌曲時,學生還有種意猶未盡的感覺,當讓他們說到表現小狗怎樣的形象時,他們紛紛用上了可愛、調皮這樣的詞語。學生都喜歡小動物,於是再次聆聽曲目,讓學生感受小狗調皮的樣子,每個人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最後讓學生說說身邊是否有這樣的小狗。學生紛紛暢談,說出自己是怎樣愛護小動物的,決心以後怎麼樣去做。一節課下來不僅輕松地達到了預設的教學目標,而且成功地滲透了保護小動物的思想,滲透了德育教育。
三、在音樂體驗活動中學會合作
在我們的德育范疇中,經常提到的是讓學生學會合作、學會尊重他人、學會關愛他人,這也是德育的一個內容。教師不僅要注重滲透德育,還要注重讓學生將德育內容實踐於生活中,如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通過教師的教、學生的學來達到教學目標,因為音樂課本身是快樂的,大家要配合的。所以在整個教學環節中,教師要讓學生體會尊重他人、學會合作,並且懂得團結友愛、共同進步。比如:在教授《打花巴掌》和《理發師》這樣的課程時,在創編和表現音樂的環節,教師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去體會怎樣與同伴合作,才能把手拍好、表現好。怎樣對待顧客才能成為一名好的理發師,這樣學生在整個互動、配合的過程中,既完成了教學任務,也參與了活動,更多的是懂得了怎樣與同伴互助、共同進步。
總之,在音樂教學中,無論是唱歌,還是欣賞,都應該將德育寓於音樂教學之中,使學生既學習了音樂知識、開闊了音樂視野,又得到了品德的培養、情感的陶冶,真正發揮了音樂學科特有的思想教育作用。
⑷ 如何在小學音樂課堂中滲透美育,提高學生音樂素
如何在小學音樂課堂中滲透美育,提高學生音樂素養
藝術教育中包含音樂教學,但是現如今的音樂課堂更關注的是成績,讓學生死記硬背要考的內容,沒有從審美方面來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和興趣,忽略或輕視了藝術教育。實際上藝術教育發展了學生的個性和創造力,完善了人格,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學生在藝術學習中,隨著藝術經驗不斷得到豐富和升華。極大地提高了學生感受美、創造美、鑒賞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可以說,「沒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音樂是一種情感的藝術,蘊涵詞曲作者的情感。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要發揮音樂的美育功能,轉變教學理念,創新教學策略,優化教學方法,讓學生接受審美教育,引導學生通過視、聽、思、唱等多維度、全方位學習音樂,在欣賞、想像、學習中體會作品的意境和作者情感,使學生在音樂學習中得到美的熏陶、感染、震撼,養成高尚的審美情趣和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充分發揮音樂教學的功能和效用,全力推進素質教育教學的進程。
如今的小學音樂教材都為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供了豐富的教學內容。教材中有許多非常適用於小學學生的結構簡短、節奏歡快、旋律優美的音樂作品。教師應該充分運用教材里的這些優點,在教學中滲透美育教育。在現如今的音樂教學中,很多教師已經積累了豐富的優秀的教學經驗,如:運用多媒體進行欣賞教學;用律動和表演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用游戲激發學生的情感表現慾望;創設教學環境,讓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作品魅力;用評比的方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教學活動等等。在多年的音樂教學中,我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初步探索。
一、唱歌學習中創造美,感受美,以美塑情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在人的心理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創造是藝術乃至整個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是藝術教育功能和價值的重要體現。音樂創造因其強調清晰的個性特徵而充滿魅力。唱歌是小學低年級必不可少的教學內容,歌曲中包含著強烈的節奏感和韻律美,它是音樂形象的反映,律動的表現。每當學生感受到律動音樂的音高、音色、力度和節奏變化時,他們會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隨音樂產生律動,這時學生自身的動作與音樂律動產生協調一致的美感,給人帶來了視覺和聽覺的和諧感受,讓你獲得美的享受。
二、提高學生的審美趣味,開闊音樂視野
有一句話說的好「趣味無爭辯。」一個人喜愛什麼音樂,不喜歡什麼音樂都是因人而異,我們要尊重每個人的興趣和愛好,但是不能放棄了引導和教育。小學生由於年齡小、生活經驗匱乏等原因的局限,審美趣味是狹窄的。教師這時就應該通過音樂課堂中的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以開闊學生的音樂視野。小學的音樂教學應有提高學生音樂審美素質的責任,要讓學生不僅喜歡當代的音樂,對所有時期的音樂都應該有所了解和欣賞。教材中安排的國粹京劇、民歌等內容正是進行民族音樂教育的極好教材。
世界上每個國家和民族都有屬於自己的優秀音樂作品,這就形成了豐富多彩的音樂風格。「音樂是沒有國界的」,從審美情趣來看,學生喜歡新穎、多元的音樂風格。作為教師,不僅讓學生了解自己民族的音樂,更應該拓展學生的音樂視野,讓孩子欣賞更多外國歌曲。例如,我在教唱五年級第六單元「告別時刻」中的歌曲《友誼地久天長》時,我創編了以「我是導演」為主題的音樂活動,以《友誼地久天長》作音樂背景,讓學生為自己所在的小組導演一個畢業典禮上與好友分別的場景。就是通過這樣的音樂實踐活動,在感知的基礎上激發學生想像,提高他們的創造力和合作協調能力;通過音樂實踐活動,將場景、人物、情感、音樂融合起來,讓學生嘗試用音樂去闡釋心理、闡釋情景,從而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敏感性,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進一步加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一首好的歌曲不受國界的限制,可以傳到世界的各個角落!讓大家喜愛它!
這個設計非常煽情,非常生動,視覺和聽覺都獲得了美感,情感想像獲得的審美喜悅,最終懂得的音樂無國界的道理深深地留在孩子的心裡。
當然,審美趣味的擴展是以生活經驗、知識結構和情感體驗的增長為基礎的,我們進行擴展審美趣味教育時不能脫離這個基礎。這就需要音樂教師不斷地加強自身文化素養,特別是音樂素養的積累,不斷進行音樂教改的探索,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從古今中外的優秀音樂作品中汲取精神養料,擴展音樂審美趣味,開闊音樂視野。
三、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陶冶美育情操小學階段的學生辨別是非美醜的能力比較弱,而且好奇心與模仿能力特別強。這種現象容易導致學生心態扭曲,迷失方向,嚴重地傷害了學生的身心,影響他們健康成長。
音樂教師應當認清自己身上的重任,在音樂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優秀音樂作品,精心設計音樂教學課的內外活動,通過聽、唱、講、跳、演、比等教學手法,讓學生體驗每一個作品的美感和情感,引導學生樹立健康高尚的審美觀念,陶冶美育情操,提高音樂素養。
總之,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音樂教師不但要加強專業音樂知識的學習,還要加強美育、音樂審美教育理論的學習。使在教學實踐中如何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如何滲透美育教育能夠設計准確,達到提高學生美育素養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劉叔成,夏之放,樓昔勇等著.《美學基本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2]張前,王次召著.《音樂美學基礎》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年
作者
叢瑜
⑸ 論小學音樂教學中如何滲透相關學科知識
《中小學德育大綱復》指出制:「寓德育於各科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之中,是每一位教師的職責。
學科教學是德育的主載體,也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在學校中,通過各類課堂教學進行德育工作是最有效、最些常的形式,學校的大量時間是多科深堂教學,任何學科的內容,無論是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還是其它諸學科教材中都蘊含著德育因素,只是有顯性的和隱性的,這就要靠任課教師的挖掘和融會貫通,並把它有機地滲遭到教學的全過程中,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⑹ 如何在學科教學中落實生命教育
運用現有教材,滲透生命教育 教材是實施生命教育最有效的載體之一。我們認為,生命教育應伴隨著學生的成長,潛移默化地進行無痕化教育。因此,我們更多地是利用小學各學科教材進行滲透或落實生命教育。有的學科本身就是生命教育的顯性課程,課程內容直接與生命教育有關,如《品德與社會》、《體育與健身》等;有的學科課程內容並不直接與生命教育相關,屬於隱性課程,如《語文》、《音樂》、《美術》等。語文可發揮文以載道的作用,滲透人性教育和人文意識,提升學生對生命價值和意義的理解;數學的結構美、和諧美與生命內涵有異曲同工之妙;音樂、美術等藝術學科則能教會學生欣賞生命的美。 為了更好地在這些學科中滲透生命教育,我們進行了以下一些實踐與探索。 研究教材,尋找生命教育的滲透內容。我們根據學科組織教師在研究教材的基礎上找出現有教材中能夠滲透生命教育的教材內容,並進行分類匯總,以初步了解能夠滲透生命教育的基點;同時,組織教師加強教材研究,尋找教材中滲透生命教育的落腳點,並進行匯總列表,確定了部分內容作為生命教育的重點篇目。顯性科目以學科教研為主,側重於教育內容的歸納、梳理,如:初一年級以「生命與自我的和諧關系」,初二年級以「生命與社會的和諧關系」,初三年級以「生命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為主題進行學科縱向研討。隱性科目以年級組教研為主,旨在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教育資源,從而對學生進行生命教育。 深入課堂,進行生命教育的實踐研究。通過研究教材,各學科教師在深入領會生命教育本質和內涵的基礎上,在單元或章節備課目標中尋找到滲透生命教育的切入點,繼而進行課堂教學實踐。我們利用組內聽課、校內示範等形式,每位教師參與聽課評課,對如何在學科中滲透生命教育形成感性認識,以指導教師在日常教學課堂中有意識地滲透生命教育。然後,由點到面,以教研組為單位,進行課堂實踐研究,尋找在學科中滲透生命教育的有效途徑。 總結反思,撰寫生命教育的教學案例。在實踐過程中,我們尤其重視總結與反思。教師每上完一堂實踐課,都能進行自覺反思和合作交流,並撰寫出生命教育的案例,在不斷反思中提高了教師實施生命教育的能力。目前,學校已收集了數十篇教師實踐的案例,待修改、整理後將匯編成冊。2. 拓展開發教材,實施生命教育 教材延伸,探求生命教育的突破點。在實踐中我們發現,有些教材內容稍作拓展,便能顯示生命教育的亮點。如:作為隱性課程的語文,通過文學作品中的典型人物與事件,聯系現實生活,讓學生認識自我,學會調適,感悟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性,由此陶冶學生心靈。如《小巷深處》一文就是一篇十分典型的生命教育的範例,文章字里行間都充滿著深沉的母愛與作者對生命的一種重新理解與詮釋。 練習設計,挖掘生命教育的著力點。有些教材雖然沒有涉及生命教育內容,但在設計練習時,可以有機滲透生命教育因素。以數學學科應用題教學為例,編制應用題的素材盡量與生命教育內容相聯系。同時,我們還結合教材安排一些社會小調查。如組織學生對社區公共設施現狀進行調查等等。通過這樣的活動,讓學生懂得了解自然、保護自然的重要性,從而熱愛自然、保護自然。3. 營造和諧氛圍,打造活力課堂 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是課程實施,而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課堂教學。新課程呼喚充滿生命活力的課堂,因此 明確提出了「用生命教材和課程構建生命課堂,以生命思想與教學形式激發生命活力,造就情智共生的生命個體」的發展目標。在不斷實踐的過程中,我們總結出 「生命活力課堂」具備的四個基本特徵: 民主寬松的教學氛圍: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營造師生間平等交流與對話的氛圍。 自然快樂的教學過程:課堂教學致力於讓學生在課堂中享受學習的樂趣,順乎學生自然成長的需求,讓「自然與快樂」成為課堂不竭的生命力。 自主開放的教學內容:充分利用教學資源,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和時間,將我們的課堂融入真實的生活,使課堂貼近生活,充滿活力。 寬容多元的教學評價:承認與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給每個學生以稱贊和鼓勵;同時,鼓勵教師以生命教育的理念創造課堂,體現生命的真正價值。 總之,我們緊緊圍繞生命教育主題,結合學科特點和教材內容,通過課堂教學中教師的精心設計和學生的參與、互動,使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體會到生命的意義,感悟到生命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