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創新思政課堂使之更好的融入
1重視情感效應有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要平等教學,用自己的熱誠幫助學生、愛護學生,用實際行動感化學生,絕不能因為學習成績的好壞而歧視學生。
在課堂教學中,堅持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教學活動,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給學生創造一個和諧、輕松的課堂氛圍;在課後,教師要經常與學生接觸、交談,了解他們的學習需要、生活問題等,指導他們學會總結知識、改進學習方法。情感在教育過程中起巨大的調節作用,教師對學生的熱愛、信任的感情能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心理效應,這是一種催化劑,它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勵學生的自信心和上進心,這種情感還會激起學生對教師的信賴,使教師提出的要求容易為學生接受。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利用這一情感效應,去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外要讓學生真正喜歡你,喜歡你所上的課,教師得關心學生、愛護學生,用自己的滿腔熱情去幫助、誘導甚至感化學生,用真誠的態度同每一個學生交往,讓學生從內心裡感到教師可親、可近。讓學生樂於接近教師,另外,對他們提出的問題要熱情詳細地解答,使自己真正成為學生願意接近的朋友,這樣才能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
2創設情境,拓展學生創新思維的空間
營造良好的情景是進行創新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在政治課教學開展創新教育之中,要特別重視創設教育的良好情景。這樣,可以拓展學生創新思維的空間。
❷ 如何把編織藝術課程與德育教育有機融合研究
德育,即思想、政治、道德和良好心理素質的教育,是小學教育工作的主要內容。學校管理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有效地實現育人的目標,這是學校管理的基本規律之一。這條規律反映了學校管理內部工作與育人工作以及學校管理目標與管理手段之間的本質關系。學校以教學為中心,教學管理是實現教育目標的基本途徑,也是學校管理的核心內容。做好德育工作,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學生良好道德情操、心理品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保證人才培養的正確方向均起著主導作用。近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指出,教育的重要宗旨就是「養成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格應該是完整的、和諧的人格,它是創造性思維產生的重要前提,也是實現自我價值的重要條件。健全人格的養成有待於一種和諧的教育來實現。這種教育應該把培養健全的人格作為最高目的之一,強調人的尊嚴、自由與責任;又強調每個人都要關心他人、集體乃至整個人類社會,而且要把倫理道德從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擴展到人與自然的關系中去。人在尊重自然的同時要把自己視為自然的一部分,從而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又強調教育應挖掘人潛在的智能,培養人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還強調教育的內容逐漸朝人文主義與科學主義相融合的方向發展,使受教育者成為既有人文思想又有科學思想,有深厚、廣博的文化積淀的人。因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中小學德育工作,堅持在教學中強化和滲透德育,做到持之以恆、常抓不懈,這是實現教學管理目標的一個重要課題。 一、教學管理與德育的關系 教學管理與德育是密切聯系的,從價值取向上來看,兩者是統一的,都有一個共同的價值取向,即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兩者的落腳點落在育人為本上。這個道理可藉助物理運動中的力的圖示反映出來,當有兩個力同時作用於運動質點時,按照力的平行四邊形合成法則,便會產生出一種合力。這種合力作用,就是學校教育管理沿著既定的取向表現出來的一定的教育管理效度。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共同的方向下,不管兩個力的大小怎樣,兩者之間客觀存在著一種正合力,這就是教學管理與德育之間的統一關系。 教學管理與德育的相互聯系還表現在,教學管理是實現德育目標的基本途徑。相對於課外活動管理和社會實踐活動管理而言,教學管理是嚴密組織起來的傳授系統知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最有效的管理形式,教學管理本身不但沒有否定德育,而且德育是教學管理的應有之義。 當然,教學管理與德育兩者之間又是有區別的,它們各自的內涵范疇不同。德育是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等,教學管理則是按照教學規律和特點,對教學工作進行的計劃、組織、控制、監督的過程,因此,兩者不能混為一談。 但長期以來,中、小學校德育工作存在著重說教、輕實踐,重智育、輕德育,重形式、輕效果,重集體活動、輕經常滲透的傾向。如何使德育工作在內容上針對空乏、不切實際的弊端,加以調整、充實、拓寬,使其更符合時代要求,更貼近日常現代生活;方法上改變空談、程式化的做法,把德育內容轉變為生動活潑的具體活動,是擺在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 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是關系國家命運的大事。要幫助青少年樹立遠大理想,培育優良品德。各級各類學校都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加強德育工作,努力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中小學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應該說各級領導是十分重視的,各個學校是盡心盡力的,始終注意弘揚主旋律,即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教育,開展了許多直觀、生動、形象、具體的教育活動,不少學校還創造了很好的經驗。但就總體來講,中小學校的思想道德教育還比較薄弱,經常緊一陣松一陣,不能做到一以貫之;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的針對性不強,實效性較差。尤其是長期受小環境和大環境相悖的困擾,中小學的思想道德教育比較脆弱,加之思想道德教育的評估體系尚不完善,缺乏硬的指標,因而給思想道德教育增加了難度。 二、寓德育於各科教學及各種活動之中 (一)寓德育於各科教學之中 在中小學德育大綱中,把學科教學作為對學生進行政治、思想和道德教育的最經常、最基本途徑。因此,在學校教育中,教學管理與德育的有機結合的途徑應當堅定地放在課堂教學管理方面。這一思維的意義在於:1.顧及到了學校教育的主要特點;2.使德育工作的著眼點從單一學科轉移到所有學科,從以即時教育活動為主轉為以正常的教學管理活動為主,使德育工作找到了值得依賴的客觀憑借。3.有利於引導教育工作者根據學科特點重新研究教學管理規律,考慮教學管理計劃,使教書和育人在更為廣泛的領域內真正統一起來並落到實處。教學方法管理是達到教學管理目的,完成教育管理任務的手段。平時在教學管理過程中,教師只重視教學方法在傳授知識與發展能力方面的作用,忽視了它在實施德育方面的作用。其實,好的教學方法對完成課堂教學管理的德育任務有著特殊的作用。有人對某校六年級學生做過這樣的調查:「在小學六年的學習生活中,你印象最深的一節課是什麼」、「原因是什麼」。結果表明,由於教學方法好而使學生印象深刻的居首位。有的學生列舉教師採用了直觀教具,有的列舉教師採用了游戲、競賽等方法。例如:有位教師在講評作文《我喜愛的小動物》時,採用了文字動物園的方法,黑板上出現了色彩鮮艷的動物園圖畫,誰在作文中把小動物寫得形象逼真,誰的作文就可以貼進動物園。這樣調動了學生學習作文的積極性,有90%的學生的作文達到一、二類,進入了文字動物園。學生的作文水平提高了,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克服困難、積極進取、虛心好學等良好品德。這位教師深有體會地說:「課堂教學中始終貫穿著兩條線索,思想品德教育的線索和知識教育的線索,兩者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密不可分,好的教學方法會達到德育、智育雙豐收的目的。」教育管理中滲透德育的途徑,是實現學科教學管理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目的、任務的基本步驟,也是一個極為重要的環節。教學管理過程中,良好途徑的選擇,科學的管理方法的運用,是教學管理獲得思想品德教育成功的必備條件 實踐表明,在教學管理中滲透德育時,教師採取適應學生特點、為學生所喜聞樂見的教學方法,不僅會使學生對所滲透的德育內容感興趣、喜歡聽、認真記、願意接受,而且可以促使他們克服學習中的困難、積極向上。學生最感興趣、印象最深、接受效果最好的課,往往是教學方法運用最好的課。在學科課堂教學管理過程中,怎樣才能發揮教學方法管理的德育職能呢?首先要求教師打破常規的課堂教學方法,在研究教材、充分了解、掌握學生年齡與心理特徵的基礎上,總結並創設出適合滲透德育內容的學科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教育。其次在教學方法的運用上,應注意感情,在教學手段與教學形式上盡量激發學生的情感,使之產生強烈的情感效應。教學管理過程中,注意對各種教學方法的綜合運用,也是引起學生興趣,獲得良好教學效果的有效方法。 學校以教學為主,這就要求各科教學按照自身的特點,"廣"寓德育於各種活動、各種教學之中,抓住滲透點」,注重愛國主義教育與教材內容的有機結合。象語文中的歷代名人名作、教學中的有關現代化建設成就數據的應用題、歷史中的「四大發明」、地理中的「偉大祖國」,等等,都是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極好教材。這樣的教學,就能做到「文道」結合,既傳播了文化知識,又進行了德育。 (二)寓德育於各種活動之中 根據中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徵,有計劃有組織地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寓教育於豐富多彩的活動之中。可以組織高年級學生到烈士紀念堂,到工廠參觀,積極參加社會公益活動等,使學生在實踐中鍛煉成長,提高學習興趣、豐富學習生活、增進同學間的友誼.通過「讀百本愛國主義書籍、唱百首愛國主義歌曲、看百部愛國主義影視片、講百個愛國王義故事」等系列活動,有機地與「五愛」(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教育內容和「五自」(自理、自律、自護、自學、自強)能力及行為規范的訓練結合起來,做到活動前重引導,活動中重指導,持之以恆,力求成效。 (三)將德育滲透在教學組織管理中 教學的組織管理是教學管理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通過課堂教學的組織管理,充分利用其中的德育因素,有助於實現學科教學管理的德育目標。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要不斷地組織學生學習,對學生進行嚴格的管理。提出學習、紀律的要求,並進行督促、檢查。這個組織管理過程,既是完成教學任務的保證,又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培養學生育好行為的過程。如各學科教學為了貫徹課堂教學常規,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課堂常規行為進行監督與培養,學生課堂常規的形成便是一種無聲的命令,促使學生養成守紀律、有規矩、講文明、懂禮貌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 教師在課堂教學的組織管理中,還應根據各學科的教學特點,發揮本學科的優勢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如音樂課的組織管理是在優美的樂曲中進行的,音樂是個體和集體合作的藝術,在共同的目標下,各守其位,各司其職,特別有利於培養學生善於合作,嚴於律己,關心集體,顧全大局的精神。數學課的組織管理是在計算之中,不論是聽講,還是自己動手運算、口算、筆算、板演,都要求學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准確無誤,這無形中培養了學生一絲不苟、嚴肅認真的精神。 在教學組織管理中,教師對學生完成要求的情況進行督促、檢查,總要有表揚和批評,正確地處理好表揚與批評的關系,有利於提高教育效果。有人曾對課堂上學生受到表揚、批評的情況做過調查,學生受到表揚後的反映是,有的學生說:「高興,回家就向家長報喜。」還有的學生說:「舒服」、「痛快」、「想爭取經常受表揚」。看來,表揚的教育效果是強烈的。學生受到批評後的反映是,有的學生說:「難受,怕同學下課譏笑。」還有的學生對教師的批評不服氣,一種是當眾受批評覺得丟臉,一種是認為老師批評得不準確、不公正。由此看來,有的批評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調查表明,在課堂教學的組織管理中,要堅持表揚為主,盡量少用批評。中小學生向上心強,但控制自己的能力差,意志力薄弱。因此造成學習中的很多矛盾,使他們難以達到教師提出的要求,教師在教學的組織管理中,要嚴格檢查,多發現積極因素,用不同方法、不同程度的表揚,激勵學生不斷向上,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把德育擺到戰略高度,解放思想,轉變觀念。 中小學德育工作是造就人才的基礎工作,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奠基工程,是關繫到民族興衰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敗的大事。德育工作者要清醒地認識到肩上的重任,加強自身修養,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一是思想要解放,思維方式要科學,要學會用辯證的觀點、發展的觀點、全面的觀點來認識事物,思考問題,指導工作,克服盲目性、片面性,增強責任感、緊迫感;二是知識要豐富。要學習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有關知識,弄清社會上出現的一些經濟現象,正確分析社會上的熱點、難點問題,引導學生提高辨析能力,樹立全新觀念。 四、把德育作為系統工程,全面規劃,精心施工。 德育工作涉及到社會各方面,需要全社會共同關心,密切配合,每一個德育工作者要堅持走群眾路線,在德育過程中,形成全社會的合力。一是繼續發揮校內德育工作隊伍和教職工隊伍的作用。從學校領導、教員到共青團、少先隊、工會等組織以及學校行政、後勤管理等部門,都應切實做到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只有這樣,德育工作的各項目標、任務、措施才能落實,其內容才能滲透到教學管理和一切活動中,進而形成良好的德育氛圍。二是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啟發學生自我學習,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三是形成學校、社會、家庭的德育合力。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緊密配合,是進行德育工作的一個重要途徑。學校應採取主動與各方面密切配合,使三方面的教育互為補充,形成一股強大的合力。要通過家訪、家長會、家長接待日等形式,大力普及家庭教育,使家長主動參與到德育工作中來。德育工作要積極爭取文化部門的支持,讓文化部門多播放適宜兒童收看的影片,多出版適宜兒童的讀物,多開辟適宜兒童的娛樂設施,以凈化感染源。爭取公安、等部門的支持,加強對中小學生的法制教育,增強學生的法制觀念。爭取街道、工廠、部隊的支持,開辟校外德育基地,開辦少年軍校。爭取學生家庭支持,鼓勵家長參加學校的學習,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人才觀,提高家教水平,以盡快形成學校教育為主渠道、社會教育為依託、家庭教育為基儲其它課外活動為載體的德育工作新格局。 五、把德育作為藝術活動,認真研究,尋求突破。 德育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德育工作者要認真研究德育的基本規律和運行規則,探索新時期德育工作的基本路子。在內容上,要壓縮超越當代青少年思想接受能力的部分德育內容,增加改革開放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觀念等新知識,既要進行共產主義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又要進行做人的基本素質教育。在方法上,德育工作者要研究接受效應,重視「先入為主」的教育原則,在青少年思想觀念尚未形成時,尋找恰當的載體,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影響;要研究內化規律,在把握教育要求與學生精神要求的結合點後,注意撥動學生心靈上那根情感的琴弦,激勵學生愛家鄉,愛父母,愛師生,愛祖國。要研究滲透方法,注意挖掘課堂教學、學校管理、社會活動等方面的教育內容,加強對學生的教育引導,使教育工作更加扎實有效。 六、要注重德育工作經常化 肯定地說,新形勢下德育工作堅持經常化,保持學校長久的德育工作氛圍,對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對後進生的轉化和提高會起到良好的作用.在搞好德育活動中,要求學生「從我做起,從身邊做起」,開展愛親人愛校愛家鄉的活動,使德育工作經常化。我們要求低年級學生背誦小學生行為規范的三字歌,中高年級學生熟記小學生行為規范二十條,並以有關內容分段進行知識競賽,檢驗同學們熟記條文程度。我們把知與行結合起來,要求低年級學生學做家務事,中年級學生能做家務事,高年級學生爭做家務事,努力做到「自己的事自己做」,使孩子們從小就講文明,懂禮貌,愛勞動,努力向上,養成良好道德習慣。 常言道: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我們經常用英雄模範的可歌可泣的事跡教育學生,象英模那樣生活、學習、奮斗。但是我們不要忽視孩子們身邊的好人好事,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先進人物和先進事跡,教育學生更可以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去年我班上的女班長胡慧敏同學是位品學兼優的學生。她不僅學習成績優秀,而且文藝、體育,樣樣拔尖,是歷年來的「三好學生」。我們運用各種手段,大力宣傳她,號召全校同學向她學習。汪圓圓同學一年來一直幫助村裡的孤寡婦王奶奶洗衣服,王奶奶感激萬分,村長多次向學校反映。我們大張齊鼓地表彰她,在校內外產生了良好的反響。 七、不容忽視的其它相關因素 德育工作是多方面、多角度、多途徑的系統工作,因此,絕不可忽視下列幾種相關因素,且應引起足夠的重視。1、提高教師素質。目前應著重做到:端正對學生的態度,尊重每一位學生,多表揚、善啟發,看到其長處,激勵其不斷進步。完善學生品德信息反饋機制,重視家訪,學會在有控制的道德情境范圍內獲取學生信息。要優化德育隊伍結構,建立一支專兼結合、功能互補、信念堅定、業務精湛的德育隊伍。2、重視校園文化建設。要大力開展學生喜聞樂見的具有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學術、科技、體育、藝術和娛樂活動,建立以社會主義文化和優秀民族文化為主體的、健康生動的校園文化。要努力凈化校園環境,抵制消極、腐朽思想的滲透影響,引導校園文化氣氛向健康、高雅的方向發展。在整個社會精神文明建設中,學校應成為最好的小環境,並對大環境的優化做出貢獻。3、不斷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是貫穿學生思想教育的一條主線,是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人生觀、價值觀的思想基矗學校應在每周一早晨舉行升國旗儀式,師生高唱國歌,校長在國旗進行政治思想品德教育,並且還應建立由各班優秀學生輪流擔任旗手的制度,井對學生進行專門的升旗、降棋、護旗的規范化訓練,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同時,通過觀看優秀愛國主義影視片、舉辦專題報告會、演講會、知識競賽;開展讀好書、唱好歌、背誦格言警句等多種活動方式和途徑,使愛國主義教育滲透到學生的學習、勞動、生活、娛樂各方面。德育工作作為一項社會性的系統工程,需要領導及全社會的真正重視和學校德育工作者的切實落實,還有待於工作在教學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同心協力、鍥而不舍地努力,從德育內容、方法、途徑上下功夫,摸索出一套合理的、科學的德育體系,真正將德育工作落到實處,為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經濟建設合格人才而努力奮斗。 德育是塑造人的靈魂工作,從事教育工作是一項極其神聖的事業。而師愛是德育之本,沒有愛心,再好的方法也會變得蒼白無力。德育工作者要像對待自己的子女一樣,關心、愛護學生。要注意把嚴格要求和關心熱愛結合起來,尤其要關心後進的學生。要用自己的真誠和溫暖,感化他們,促進他們轉化和成長。要認真貫徹中小學教師日常行為規范,用「規范」來約束自己的一言一行,自覺抵制各種不良傾向的侵蝕。要嚴格要求自己,樹立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情操,要自覺遵紀守法和遵守社會公德,表裡如一,言行一致,扎扎實實地營造好自己的小環境,使中小學真正成為精神文明建設的堅實基地,使素質教育得到全面實施。
❸ 在教學中如何將課程目標與教學目標有機融合
首先,我們應該看到,課程目標與教學目標之間是有區別的。這種區別具體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1) 兩者的含義不同。
課程目標是預先確定的要求學生通過某門課程的學習所應達到的學習結果,這種結果表現為學生在課程相關素質或特徵方面的變化。課程目標是指導課程設置、編排、實施和評價的整個過程的准則,也是課程自身性質和理念的體現。
教學目標即教學目的和要求,專指課程教學中教師對學生學習結果的預期。通過一個特定教學過程(如一節課),學生的學習結果可以是某種知識、某種技能、也可以是某種觀念、態度的形成或獲得。教學目標是指導教學過程的准則,通常反映了教師的教育理念。
(2) 兩者的指導對象不同。
課程目標指導整個課程的建設,而教學目標只是指導教學過程。
(3) 兩者的實施主體不同。
課程目標的實施主體涉及到教育管理部門(如國家教育部、地方教育廳、局、委、辦等)、課程指導機構(如各教育廳、局、委、辦下屬的教研室)、師資培訓基地(如師范院校的對口專業)、教材與教學參考書的編寫者與審核者、學校的專業教師和教輔人員以及全體接受課程教育的學生。
教學目標的實施主體只包括擔任課程教學任務的專業教師、教輔人員以及全體接受課程教育的學生。
(4) 兩者的概括程度不同。
課程目標較為抽象,教學目標則相當具體、相當微觀。
(5) 兩者的靈活程度不同。
一般而言,課程目標往往是國家教育管理部門組織有關專家反復研討、推敲的結果,具有導向作用。課程目標一旦確立,輕易不會改動;而教學目標往往是由任課教師根據自己對課程目標的理解和對實際教學狀況的把握來制訂的,隨著教學活動的展開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某門課程在某學期、某堂課甚至某個教學活動環節上的教學目標是可以隨時隨地調整更新的。
在看到課程目標和教學目標的區別的前提下,我們還應該充分認識兩者的密切聯系:
(1) 課程是學校教育的核心,課程目標對課程的日常教學工作和管理工作進行導向。
例如,小學科學課程的目標,不僅包括有科學知識和科學技能的內容,而且有與科學相關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內容,還特別強調科學探究活動的基本特徵、基本過程以及基本方法。科學教師在確定每學期、每堂課甚至每個教學活動環節的教學目標時,要注意落實課程目標,注意體現課程宗旨。
(2) 教學是實施課程的主要途徑,教學目標是對課程目標的細化。
一切教學過程都必須以課程內容來支撐,不可能脫離課程而獨立存在。小學科學課同樣如此。課程目標明確了教學活動的方向,而教學目標就是課程目標的具體化、精細化。當教師和學生在教科學、學科學的過程中互動的時候,就把課程理念與教學實踐鏈接起來、融合在一起了。
綜上所述,課程目標與教學目標之間的關系是既有區別又有密切聯系,把握好它們之間的關系,有助於教師提高教學工作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❹ 醫學教育中思政教育第一課與第二課融合的內容
這個其實沒什麼都能知道你可以在官方網站進行查看,內容非常詳細。
❺ 如何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堂
德是做人之本,德育是教育之魂。課程思政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我們數學組全體教師結合自身的工作經驗和對數學學科的深刻認識從「認識和傳播數學文化」、「誘發對數學之美的探索」、「闡釋數學哲學與人生價值」等方面討論如何做到「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的有效路徑。我們提煉的數學德育內容為:培養嚴謹態度,崇尚理性精神,提升數學審美,養正家國情懷。
一、做好數學「課程思政」,要深度挖掘這門課程的「思政元素」。
1、從學生的日常行為進行思政教育,培養嚴謹態度。
要求學生不遲到,不曠課,提前到課堂,就是教育學生履行契約。要求學生上課遵守紀律,認真聽課,就是要求學生尊重他人的付出,規范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生抄作業的習慣是日積月累的結果。我們要分析抄的原因,針對性的交流,讓其重新寫作業。對於不改的,作業成績零分記錄。教育學生做人做事要有嚴謹的態度。職業院校數學教育素質目標:(1)使學生認識到數學來源於實踐又服務於實踐,從而樹立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2)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數學素養和思維嚴謹、工作求實的作風;(3)培養學生優良的道德品質、堅強的意志品格,勇於探索、敢於創新的思想意識和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我們的數學教學始終圍繞著這個目標進行。
2、從教學內容進行思政教育,崇尚理性精神。
數學教師更應當深度理解「課程思政」的重大意義,深入挖掘每個數學符號中及各教學環節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認真做好每堂教學課程的教學設計與實施,把「課程思政」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努力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統一。我們在挖掘教材函數的內容的時候,利用函數的圖像讓學生直觀看到線條的變化,通過分析曲線的上升與下降,周期的變化特點,引導學生完善自我邏輯思維, 教育學生我們的學習也是需要過程的,需要我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持續學習,理性探究才能達到量變到質變。
3、從課程內容的背景進行思政教育,提升數學審美。
把數學文化與「課程思政」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在講每一章的導入時,先介紹知識的產生背景,介紹一些數學文化故事。例如我國古代南北朝數學家祖沖之推算的圓周率的真值比歐洲要早一千多年。他不僅在數學界出名,還是偉大的天文學家。通過這些介紹,學生不僅深刻理解無理數的概念,也認識到我們祖先的聰明智慧,增強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激勵學生發奮學習,積極向上,勇於創新。數學是「使人聰明的學問」,它提示了一種思維的方法和模式及思維合理的標准,給人類思想解放打開了道路,它的思維方法可以直接起到幫助思考其他非數學問題,達到優化思考的目的。教學過程中能讓學生體會到數學思維的運用之美,必將大大激發學生的興趣.
4、從學生的學習中進行思政教育,養正家國情懷。
有的學生做題沒有過程,只有結果,在應付差事。通過保質保量完成作業教育學生對待數學要嚴謹,有理有據。用生活的事例引導學生思考做人做事的態度,做什麼事都要嚴謹認真,促進行為思政教育。例如法官不取證直接給犯人判刑,大夫不問病因直接開葯,宇宙飛船不經無數次實驗上天等。有的學生對待個人的利益看的重一些,我就通過分析元素,子集,真子集的關系來教育學生個體和集體的關系,引導學生愛國,傳遞正能量等,把養正家國情懷做到實處。
二、課程思政的幾點意見
1、「課程思政」是一種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不能以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面目出現,否則引起學生的反感和抵抗,就會成為另一種「思政課程」。 所以,數學課程思政一定要結合課程的教育目標和教育特點,挖掘課程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將思政教育內容融合於課程教育內容之中,起到無形地育人作用。
2、數學課程思政的內容絕不僅僅是傳統思政課程的內容,而應該包含諸如價值觀、人生觀、道德觀以及中國傳統文化、世界傳統文化等豐富廣泛的內容。數學其實是哲學的一部分。
3、數學「課程思政」,不僅轉變教育觀念,也要優化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課程思政」建設的關鍵在教師。教師是課堂教學第一責任人。教師有育德意識和育德能力,才能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和價值的引領,對學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應用意識。
總之,我們不僅要做四有好教師;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課堂責任心;要充分發揮教師的聰明才智構建和諧的課堂氛圍,教師要學會舉一反三,做到知行合一,在形式、內容、實踐等各個方面都要做到價值引領。
❻ 小學音樂思政課怎麼設計
小學音樂思政課應該多一些一周3到4節課是很正常的音樂隊開發小學學生的智力是很重要的。思
想政治課對培養孩子的人生正確價值觀也非常重要不可缺少一個孩子有一個正確的人生觀是非常重要的。
而且音樂思想政治這些課要選擇一些年輕有活力的教師來給孩子們上這樣與孩子的溝通很方便,孩子們也樂意接受這樣的老師。
小學不應該乙數學語文這一類束縛孩子的手腳應該開把孩子的智力以及培養他們學習的興趣是最主要的。
❼ 對於思政課,喜歡怎樣的授課方式
這是每一位高校思政課教師都應具備的基本技能。這就要求教師要有扎實的理論功底,講出的道理有深厚的歷史感、強烈的現實感和巨大的邏輯能力,只有這樣,才能讓大學生對思政課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 2.高校思政課教師應具有濃郁的親和力 親和力也是一種人格魅力,比如: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的交流要和藹可親,讓學生對老師產生親近感,才能更好地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產生活躍的課堂氣氛;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學會去欣賞學生,善於找出他們身上的發光點並積極表揚,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讓思政課教師真正成為大學生的良師益友,使高校思政課教育教學具有濃郁的親和力。 二、在教學過程中要善於轉變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藝術,激活思政課堂 很多大學生對思政課不感興趣,主要原因是思政課堂枯燥乏味,缺乏吸引力。教學其實是一門藝術,只有設法將思政課的教學內容與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形式完美地結合起來,才能提升思政課的魅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導入要生動,做到引人入勝 俗話說:「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導入能更快地抓住學生的注意力,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我在講《職業活動中的道德和法律》這部分的內容時,為了增強教學的感染力,創設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在引入時我結合學生的專業,播放了一段關於4S店屢遭顧客投訴的視頻,讓學生邊看邊思考:「從業人員應具備怎樣的道德素質?」在引出本次授課內容的同時,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授課時要有豐富的語言和生動的體態 平鋪直敘的語言容易讓課程變得無味和呆板,教學效果較低;反之,生動活潑的語言則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教師不是傳聲筒,而是藝術家,必須采百家語言之精髓、取百姓語言之優勢。比如:在講述案例經過時要注意配合適當的手勢語言,增強事件的感染力和說服力;在描述人物形象時要結合人物的特點配合恰當的面部表情及肢體語言,增強人物的生動性和趣味性,從而更好地牽制學生聽課的注意力。 (三)善於應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思政課內容豐富、涵蓋的信息量較大,用傳統的黑板和粉筆作為教具的教學模式無法生動地展現教學的內容,光靠教師空口講述,學生容易產生厭學情緒。隨著辦學條件的不斷完善,多媒體技術已逐漸運用到了課堂。該技術可以把色彩、動畫、立體聲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誘導學生進行多角度、多方位的觀察;使學生得到血肉豐滿、情感充沛、形神兼備的印象;讓學生更准確地把握人物的內心世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給予學生體驗之樂。當然,要明確的是:多媒體技術僅是一個輔助的教學手段,不能過分地依賴,課堂上最重要的因素依然是老師和學生。 (四)思政教學要與時事相結合 在思政課的教學過程中運用時事,有利於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怎樣將時事運用到思政教學過程中呢?主要包含以下三個步驟: 1.第一步:課前准備 教師在授課前安排學生對近期和與授課內容相關的時事材料進行收集。這一階段,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確定主題,使學生明確任務和分工,引導他們利用報紙、雜志或網路摘錄資料,指導學生如何運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方法篩選資料,並把時事內容運用到課堂上來。 2.第二步:課堂實施 這也是教學活動關鍵的環節。教師可以在授課前五分鍾讓學生對近期發生的熱點新聞或重大事件進行簡要評述,教師在傾聽的同時,對學生進行科學性的、准確性的引導;或將熱點人物或事件與本次授課的內容結合起來,把枯燥的理論和實際生活相聯系,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第三步:教師總結很多學生對時事的陳述和點評沒有經過深層次地思考,教師要做適時地總結。比如:個別學生對腐敗現象存在一定的偏見和誤解,甚至對我國的反腐能力提出質疑,面對這種情況教師不能迴避,在肯定這種現象客觀存在的同時,要強調這只是個別現象,求其原因除了腐敗分子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扭曲外也彰顯了我國缺乏完善的制度約束,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地價值取向。 (五)提高課堂提問的靈活性和藝術性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多設計與學生互動的環節有助於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1.首先,設計的問題要體現啟發性和層次性 教師可根據教材的內容不同設置一些精巧別致的問題,但注意一開始設計的問題不應太難,先讓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後再將問題深化,比如:在給學生講述《職業道德》這一部分的內容時,先開始提問的是「你們所知道的職業有哪些?」,接著再提問「剛剛你們提到的這些職業,如醫生、教師、公務員等,他們應具備怎樣的職業道德?」讓問題環環相扣,層層遞進。 2.其次,提問的方式要激趣、和善 提問時的語言要活潑,切忌咄咄逼人的提問語氣。對於回答正確的學生要給予積極的表揚;對於回答錯誤的學生要盡量先鼓勵後指正,尤其對於一些心理素質較差的學生,注意指正的語氣要適當委婉。給學生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縮短師生心理的距離。 (六)巧設課堂結尾,激發學生自學能力 課堂小結部分要巧妙,要有激情。教師既要善於運用精煉的語言幫助學生抓住中心,掌握教學重點;又要在最後帶有懸念,讓學生樂於去探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總結完《勞動法》的內容後,提出問題:「同一用人單位與同一勞動者能否約定多次試用期?」引導學生課後查找《勞動合同法》的相關內容並解答疑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三、結束語 多年來,教師在課教學過程中一直扮演著灌輸者的身份,「教師滔滔地講,學生默默地聽」,學生的主體性得不到很好的發揮。因此,教師要注意提高自身素質的同時,改變陳舊的思想觀念、不斷地更新教育方法,把學生從枯燥的學習中解放出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思政課的教學效果,把思政課真正打造成大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課。 【參考文獻】 [1]張翠.論思想政治課教師的人格[D]. 東北師范大學
❽ 小學語文如何與思政課融合
小學語文中比較突出的就是愛國主義教育,這與思政課是有結合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