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關於肖復興的音樂筆記
《都是月亮惹的禍——聽張宇》
我是第一次聽張宇,在顛簸的汽車里,錄音機里放出他的歌。兒子告訴我:這是張宇。
開始聽,嗓音有點像羅大佑,馬上便聽出來,是那一點點沙啞像,顯得年齡很大,風雨滄桑一般。實際上,他比羅大佑要年輕得多,而且比羅大佑多了許多悲傷,從歌聲中,更是從心底里流溢蔓延。
我對兒子說:他一定是專門唱失戀的歌手。這話說的很武斷,因為這只是我第一次聽張宇,而且聽的這第一支歌的名字叫什麼都不知道,歌詞唱的什麼也沒聽清楚。但聽歌的人有時就是這樣的一下子被歌中的某一點所打動,就像漫天飛過了無數的蒲公英,你伸手抓住了其中的一朵,以為這一朵正是你要的那一朵。況且,音樂最不會騙人。
我請兒子幫我找來張宇的兩盤磁帶,一盤是《太陽月亮》,一盤是《單戀》。兩盤帶子聽完,證明我的判斷沒有錯。我很高興,為張宇,為自己,也為失戀——他將失戀唱的悲傷卻很美。
「都說要忘了他,曲曲折折後各走天涯,誰都知道你割捨不了,還是苦苦的戀著他。」(《單戀一枝花》)
「最親密的人,最大的牽絆....到底什麼地方靠近天堂,一點點音樂,一點點孤單,撫慰著我心靈不在彷徨。」(《走路有風》)
「已經對坐了一夜,恐怕天色就要亮了。我開始有點明白,我們的愛也要散了。」(《一個人的地老天荒》)
「那些愛在我的心裡留過,短得像一場夢,我一個人滿街走,沒有地方停留。」(《只想遇到一個人》)
「你怎麼會是我的幸福,我競苦苦追逐。所有和你有關的錯誤,我從現在開始背負。」(《回心轉意》)
「整個八月,身邊的人都愛留淚。好好的戀情一件一件進行著傷心的破碎,不能挽回。」(《整個八月》)
......
還可以舉出更多首歌作例證。在我聽過的這兩盤帶子中,除了《緣散緣聚》等這樣一首歌唱「把你的名字念上一千遍,就會念成輪回一千年的諾言,度過風吹雨打的考驗。把你的容顏看上一千遍,就會看成最永恆的預言。有一天,我們終將改變,變成唯一的傳說。」歌唱了愛情的成功和永恆,大多時候的張宇用他那特有沙啞的嗓子在唱著失戀,反反復復,一唱三嘆。
當然,好的音樂,即使不靠明明白白的歌詞,也能明明白白地聽得出裡面所蘊涵的情感。在音樂中最有權利發言的,並不是歌詞之類的語言,而是旋律,如果是歌唱的話,還要靠歌手的演唱潛力和表現力的發揮。在音樂中,白紙黑字有時會相形見絀甚至最蒼白無力。但是,張宇的歌,大部分歌詞和旋律比較貼切融合,像是乒乓球的雙打選手配合得默契,用張宇自己的歌中唱的一樣:「早就合二為一。」
好的歌手是可以聽得出來的。在當今流行歌壇中,不少歌手塗滿猩紅的嘴唇,搖動性感的臀部和單薄的低胸,用一種偽裝的感情將愛情聽得地動山搖,或用一種過來人的感覺將愛情唱得俗氣無奈,將愛情唱得皺巴巴,或很臟。張宇大部分唱得很有真情,而且唱得非常投入,將一份傷感的感情唱得讓人惘然,讓人覺得一種美好的逝去從而使人回憶起一些屬於自己的東西,確實讓人感動。他的嗓音也恰倒好處地幫助了他,一種滲透骨髓的悲傷,總能時時撩撥起你心弦,像風吹動秋天經霜的樹葉在颯颯抖動,有幾縷橙紅色的晚霞在葉子上面閃動著迷離的光斑。我們的歌曲唱愛情的有許多,但不是單擺浮擱僅僅一首或幾首而是專門集中唱失戀的很少。我不知道在這個世界上,到底是熱戀的多還是失戀的多,但我知道失戀從某種程度講,比初戀、熱戀更具有復雜性。將其作為一種選擇,我猜想這是張宇的藝術特點,也許是張宇的感情深處一角的秘密。可貴的是,他把握得不錯,他並不是過分渲染失戀的痛苦或無奈,總是翻開舊照片詠唱「落葉躲不開枯黃的季節」一類的大眾貨色,而是盡可能表現出自己感受到某一點突兀之處。他唱失戀痛徹心扉的感覺是「像自己和自己分離」,「愛是真的,所以想起來會心疼」,實在有一種剝骨蝕心的感覺,很讓人心疼。同時,可貴的是不止一首歌他唱到:「不敢勉強你,只好為難自己。」「你要為我幸福地活著,全心全意愛愛你的人,只有你快樂,我才有我的人生。」這是一種大度而美好的態度。雖然,有的歌他唱得花間派,有些纏綿有些酸,比如:「我寧願看著你,睡得如此沉靜,勝過你醒時決裂般的無情。」但不少歌不那麼小氣,而是渴望「回憶在沉澱的時候,會看見永恆。」這實在是失戀之後一種美好的境界。
Ⅱ 小學音樂聽課筆記怎麼寫
小學音樂沒有很繁雜的東西。
如果很喜歡音樂,可以試試拿一個小本子。
記錄老師說的一點樂理知識。
還有音樂只要是聽,唱。
關於寫,老師一般都不會做要求。
Ⅲ 陳丹青音樂筆記的內容簡介
《陳丹青音樂筆記》這本集子,是1992年到1998年間,作者遠遠躲在紐約寓所陸續寫給上海《音樂愛好者》雙月刊的十幾篇文章。這些文章是作者說些紐約的關於音樂的見聞。
Ⅳ 有什麼APP可以做音樂筆記的
音樂筆記你可以直接在你應用商店裡直接搜索一下,用筆記他就有推薦好幾款很多的APP都可以,而且是免費的。
Ⅳ 初一的音樂筆記怎麼寫 急用 答好了 給30分
不寫,中考不考音樂吧?老師說你 你就說 寫這個浪費你學習時間!大不了叫你家長去學校和他說就是了,理由就是上面的,中考不考的東西沒必要學,浪費時間!
Ⅵ 辛豐年音樂筆記的內容簡介
辛豐年先生投身革命,在部隊工作幾十年,讀書自學成癖,音樂也是自修的,但半個多世紀以來一直嗜愛音樂,無論中外、古今、雅俗,都感興趣。歷浩劫而倖存,人雖老但耳猶聰,得以飽餐往昔可望不可即的美妙音樂,從中深味歷史與人生。本書收集的音樂筆記涉及極廣,共分上、中、下三編,既有對音樂曲目欣賞後的漫議,也有對音樂理論著作閱讀後的總結和分析;還有對音樂人物的品評和回憶,以及對音樂理論的闡發和獨特的見解。廣及中外音樂作品,人物與歷史,音樂與文化等,下筆從容,博識豐厚,這一切都來自於一個酷愛讀書與寫作的良好生活習慣。讀者朋友既可把它作為一本音樂著作來閱讀,亦可把它當作一本好的隨筆來品味。
後記
我的書桌抽斗中塞滿了筆記本子。抄筆記是出於需要,也成了癮。
有一個古年八代的本子,我最寶貝。可寶之處在於抄下的內容,也在於抄寫的經過。每一次翻閱,都會納罕,當初怎會有偌大勁頭趕抄下這么一冊筆記。
那正是「四凶」垮台之後不多久。人心太快,更何況我們身受其害者。個人尤其感到興奮的是,多年飢渴於音樂,這時忽然有意外的美食到口。朋友從遠地郵來了一部又大又厚的原版《牛津樂友》,是從田書館借來的,限期歸還。
我眼饞心急,恨不能一口吞下這部正文1178頁的書!
唯恐漏掉了好東西,我從頭開始。一個條目一個條目地往下讀,從A讀到Z。那些一望而知可以不管的,例如「教堂音樂」「音樂教育」方面的,便忍痛放棄。
越往下讀,興愈濃,心愈急,急的是怎樣把如此豐富的信息儲存下來。我人已黃昏,原本記憶力就不強,自從遭到劫難,更加不管用了。但不記下是不甘心的。於是用一冊空白的記錄本來摘記,搶救一樣地記了上面說的這本筆記。
我用中文來抄記,原因是寫英文字比寫漢字慢得多。我一邊看那原文,一邊譯為中文,摘其精華,而譯其大意。有時原文是那麼有味,也捨不得不直譯。
音樂,我只是一名愛好者,自學外語,也是愛好者水平。以這種水平,本不配搞這種「同聲傳譯」的,但求知加上愛好,成了強大動力,我那時竟埋頭幹了下去。如今打開這本突擊出來的《牛津樂友》摘記看看,有若干條目,好像還頗可自我欣賞,叫我今天來重譯,未必能勝過,雖然我的英語閱讀能力又有了長進。
這正說明《牛津樂友》的獨力編纂者斯科爾斯(P.A.Scholes)這位「普樂」的熱心人多麼可敬可愛,他的文章多麼深入淺出而又別具吸引力!
通讀《牛津樂友》,在我是一舉而三得:
飽餐了夠我後半生受用不盡的樂史、樂理知識,此其一。
閱讀英文音樂資料的能力與信心大為提高,此其二。
勤作筆記,以供反芻,成了習慣,上了癮,此其三。
對這部《牛津樂友》(一譯《牛津音樂指南》)感興趣的朋友欲知其詳,不妨看一看《讀辭書的樂趣》一文,收在《如是我聞》中。更好的辦法是去直讀這部辭典。
我早已擁有了此書的影印本,至今仍然覺得,它既可查,又可讀,耐得起反復地細讀,的的確確是良師益友!
Ⅶ 音樂筆記 肖復興
第一輯:來自波希米亞森林
在北京的基捷耶夫
肖邦之夜
阿卡多音樂會
重逢阿卡多
交晌的太陽
古典與現代
不會再有第二個你
離維也納有多遠——新年音樂會感想
三場新年音樂會
北京的觀眾
看《圖蘭朵》
巴塞羅那詠嘆調
和馬勒握手
單簧管,雙簧管
偶遇德利布
伊索的筵席——聽阿爾坎
小溪巴赫
那一晚忽然洞開的窗子
三十巴赫
巴赫筆記
聆聽肖邦
勃拉姆斯筆記
永遠的勃拉姆斯
德彪西札記
德沃夏克的鴿子
來自波希米亞森林——拜訪德沃夏克故居
維也納隨想曲
母親與莫扎特
我與莫扎特
失於莫扎特
感謝莫扎特
我和格里格
想念格里格
關於舒曼
可冷的馬斯卡尼
蒙特威爾第的旋律
音樂:只能聽不能看
冥冥中的音樂與人生
想起胖子庫泊蘭
仙人掌拉摩
光就是從那兒來的
設想舒伯特
夢幻中的藍色
死與凈化
羅西尼的秘密
音樂的良心——走近拉威爾
土地和音樂——解讀威爾第
感受月光
爰之夢
第二輯:誰能把戀歌唱得依然動聽
崔健的意義
聽羅大佑
聽蔡琴
杯舊之歌——還聽蔡琴
流行音樂小探
我所理解的搖滾歌手
都是月亮惹的禍——聽張宇
我站在原地踏步向前——聽何勇
中斷的琴聲——聽杜普蕾
今夜無法入睡——聽莎拉·布萊曼
牛仔歌手——聽約翰·丹佛
黃昏的曼托瓦尼
淮能把戀歌唱得依然動聽——聽老狼
聽恩雅
天韻
民歌給予的情感和幻覺
石寶山聽歌
劍川古樂
沃拉涅歌聲
戰火中的音樂會
遠離古典
音樂的性別
並非音樂
小提琴之戀
第三輯:光就是從那兒來的
尋找貝多芬
最後的海菲茲
新澤西來的海菲茲
我與音樂(代後記)
描寫音樂,其實是件蠢事,遠不及在於難,從根本上說是不可能的。音樂本來就是「始圩詞盡之處」,聖桑的這句名言是絕對正確的,如果語言和文字能夠起到音樂的作用,音樂也許就不會在人世間產生了。但十年多來,我一直在做著這樣的事情,別人說我在頑固地寫著音樂的散文,我心裡很清楚,與其說在寫著音樂,不如說是在敘述著音樂在我心中的感受和感情,不過是在用音樂澆自己胸中之塊壘。我寫音樂,就是在寫自己。——肖復興
一、內容簡介:
我們常常引用聖桑的那句名言「音樂始於詞盡之處」的後面,還有著這樣的話:「音樂能說出非語言所能表達出的東西,它使我們發現我們自身最神秘的深奧之處;它能傳達出任何詞不能表達的那些印象和『心靈狀態』」這種「心靈狀態」,在我看來就是由感情所滋養出來的,情感.心靈一音樂,就是這樣三位一體呈現出來的奇跡。我想這就是我能堅持十年來寫音樂的原因吧?十年的日子並不算長,但什麼事情能堅持十年,總會有其頑固的理由和原因的。
在本書中,收集了這十年來我所寫的所有有關音樂的篇章,最早一篇《最後的海菲茲》寫於十多年前的秋天,那情景還恍如昨日,燦燦的黃葉和燦燦的秋陽一起輝映在我的窗前。為使得這本書有更多更新的內容,我又在這個秋天裡趕寫若干。我將這些文字分為三輯,第一輯大多是聽音樂會或聽唱片的感受和感想;第二輯為有關流行音樂和民間音樂方面的理解和斷想;第三輯寫有關古典音樂的印象和感悟。當然,只是一點區分,它們之間是有著相通相關的聯系,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織。重要的不在刻意的分類區分,而在於這些篇章里,有我十年深深淺淺的腳印和聖桑所說的那種任何詞語都不能表達的「心靈狀態」所譜就的情感譜線。
二、作者自述:
音樂在這個世界上,是和我們的人生最為自然地融和在一起的。可以說,在所有的藝術門類中,只有音樂與我們每人聯系著。從我們剛剛出生不久依偎在母親的懷中聽母奈的嘴裡哼出的催眠曲開始,音樂就滲透進我們的生命之中,伴隨著我們生命的每時每刻,如影相隨,無所不能,無處不在。有時,我會想起小寸候最初學會笛子、二胡簡單樂器時的激動,想那那時夢想小提琴而終於與小提琴失之交臂的感傷。也會偶爾想起年輕的時候常會用嘴吹出一些莫名其妙而自己認為美妙無比的樂曲,而且常常是隨著那些樂曲馬上從心中湧出和曲子相配的侍句,自己力自己編著一首又一首的歌曲(尤其是北大荒的寸候,一個人走在風雪漫天的曠野,可以肆元忌憚地吼唱)。只是那些曲子轉瞬即忘,隨風而逝,只剩下了形銷骨立的詩句,像是風吹落花葉瘦削的枝幹,沒有了一點水分,心裏面常會湧出不懂樂譜不懂音樂的遺憾和悵惘。
其實,我們每人的心中都會常常湧起這樣自己譜就的樂曲,或這樣屬於自己音樂的感覺,讓我們心裡潛流的感情找到流淌的河床,只是我們不在意、不敏感,或缺少把握住的能力,而將杵多動人的旋律拱手交給了音樂家。從本質上講,音樂就是這樣天然自然,不帶有任何功利,是屬於情感和心靈的,而不是屬於道德或社會學范疇,也不屬於描繪和敘述方面。17世紀的一位自然科學家兼音樂理論家馬林·麥爾生(M·Mersnne 1588——1648),曾經做過這樣統計;用八度的八個音可以構成4O32O種結合,其中沒有一個音符是重復出現兩次的。也就是說人類有多少種情感,就會出現多少種音樂,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我們說不出的感情,音樂會替我們說出;哪怕再細微而復雜的感情,音樂里都有它們遙相呼應和感知的對應物。在所有的藝術中,音樂確實是得天獨厚的,音樂的力量存在在我們每個人的身上,音樂能在我們每個人的生命中響起清澈的回聲。
我永遠也難以忘記,十年前的初冬,我回老家為母親下葬,當黃土開始掩埋只包融著母親骨灰盒的簡單的棺槨的時候,突然響起鄉親們的歌哭聲,讓我感到震憾。那是從心底里迸發出來的最原始的音樂,在冀中平原收割完莊稼後赤裸的土地上空回盪,一直飄散消失在遠方在風中擺動的白楊樹枝於後面。還能有什麼比這歌哭聲更能表達此時此刻的感情呢?
我們常常引用聖桑的那句名言「音樂始於詞盡之處」的後面,還有著這樣的話:「音樂能說出非語言所能表達出的東西,它使我們發現我們自身最神秘的深奧之處;它能傳達出任何詞不能表達的那些印象和『心靈狀態』、」這種「心靈狀態」,在我看來就是由感情所滋養出來的,情感.心靈一音樂,就是這樣三位一體呈現出來的奇跡。我想這就是我能堅持十年來寫音樂的原因吧?十年的日子並不算長,但什麼事情能堅持十年,總會有其頑固的理由和原因的。
在本書中,收集了這十年來我所寫的所有有關音樂的篇章,最早一篇《最後的海菲茲》寫於十多年前的秋天,那情景還恍如昨日,燦燦的黃葉和燦燦的秋陽一起輝映在我的窗前。為使得這本書有更多更新的內容,我又在這個秋天裡趕寫若干。我將這些文字分為三輯,第一輯大多是聽音樂會或聽唱片的感受和感想;第二輯為有關流行音樂和民間音樂方面的理解和斷想;第三輯寫有關古典音樂的印象和感悟。當然,只是一點區分,它們之間是有著相通相關的聯系,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織。重要的不在刻意的分類區分,而在於這些篇章里,有我十年深深淺淺的腳印和聖桑所說的那種任何詞語都不能表達的「心靈狀態」所譜就的情感譜線。希望讀者朋友們喜歡,也希望讀者朋友們的批評。
還要說的是:應該感謝關鴻兄,他是二十年來的朋友,對我的創作和生活一直給予關心。這本書中許多篇章最初是發表在他所主持的《文匯報》筆會版上的,這本書中有他多年來對我的理解、支持和督促,是我們友誼的結晶。
再要說的是:編完這本小書之後,我忽然發現我要寫的音樂家和他們的音樂還有好多好多,他們正聚集在我的心中和記憶中盤恆。我自己所要做的是靜下心來坐下來的心態,爭取寫得好一些。
擁有美好的音樂,盪漾在美好的旋律間,真是世上最好的事情了。
1999年10月5日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