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蒙氏教學是什麼
蒙氏教育法基本原則:
1、 以兒童為中心。反對以成人為本位的教學觀點,視兒童為有別於成人的獨立個體。
2、 不教的教育。反對填鴨教學,主張從日常生活訓練著手,配合良好的學習環境、豐富的教具,讓兒童自發性地主動學習,自己建構完善的人格。
3、 把握兒童的敏感期。順著敏感期學習的特徵,得到最大的學習效果。
4、 教師扮演協助者的角色。教師須對孩子的心靈世界有深刻的認識與了解,對孩子發展的狀況了如指掌,才能提供對孩子適性、適時的協助與指導。
5、 完全人格的培養。幼教的最大目的是協助孩子正常化。
6、 尊重孩子成長步調。沒有課程表和上下課時間,使孩子能夠專注地發展內在的需要。
7、 混齡教學。不同年齡孩子會相互模仿、學習,養成兒童樂於助人的良好社會行為。
8、 豐富的教材與教具。教具是孩子工作的材料,孩子通過「工作」,從自我重復操作練習中,建構完善的人格。
9、 摒除獎懲制度。採取尊重孩子的方式,培養孩子正在萌芽的尊嚴感。
10、 爆發的教學成果。採取尊重孩子內在需求的方式,讓孩子適時、適性地成長,短期內不易察覺成果,但卻會在某一時間以爆發的力量彰顯出孩子內在心智的成長。
蒙台梭利教育的特點
[編輯本段]
蒙台梭利認為:兒童具有巨大的潛能,他生命的發展是走向獨立。通過具體的練習如生活基本能力練習、五官感覺練習、智能練習(語言、數學、科學)等形式,形成健全人格的基礎。
蒙氏教室是一個小社會的雛形,孩子在其中學會尊重別人,接受別人,學習如何分享自己學會的知識技巧,學會如何領導別人。蒙氏教室提供了培養兒童情感智商的環境。
蒙台梭利課程,包括感覺、動作、只能、語言和道德發展等,使個體成為一個身心統整合一的人。「自由」與「紀律」合一,「個性」與「群體」兼顧。啟發幼兒使他們有能力解決困難,適應新的環境,達到自我構建和心智發展。
蒙氏教育的原則:
以兒童為主 ——為的孩子打造的一個以他們為中心,讓他們可以獨立「做自己」的「兒童世界」。
充分的教具提供 —— 孩子是靠感官來學習的,我們提供給他的良好刺激愈多就愈能激發他的內在潛能。所以,設計一個適合孩子的生長環境,應該是能提供豐富的教材(包括自然的、人文的),以誘發他自我學習的樂趣。
不「教」的教育 —— 反傳統以教師為中心的填鴨式教育,而主張籍由良好的學習環境,亮麗豐富的教具,讓兒童主動去接觸、研究,形成智慧。
把握敏感期的學習 —— 0~6歲的兒童,在不同的成長階段,會出現對不同事物的偏好的各種「敏感期」。蒙台梭利科學幼教法強調掌握兒童「敏感期」,而給予適切的學習。
蒙台梭利教育擁有一套蘊含無限教育價值的學具,這套學具利用幼兒感覺的敏感性,透過可供幼兒操作的教具,讓孩子們輕松愉快的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吸收許多抽象的概念。尊重幼兒重復練習的特性,所有學具幼兒可以反復操作,滿足幼兒生理心理上的需要。
教師居於協助啟導的地位 —— 教師必須放棄傳統自以為是的教育方式,而是從旁適時地給予兒童協助與引導,讓兒童成為教育的主體,使他們動頭腦、有智慧。
父母才是真正的關鍵 —— 孩子的教育,並不只限於學校一隅,整個社會環境的影響,更是無所不在。在心愛樂園的親子課堂中,家長不僅可以學到先進的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還可以和寶寶一起上課,在課程中增進親子感情。
❷ 蒙氏教育, 有趣的靜寂游戲我那些
蒙台梭利的秩序敏感期理論認為「人類的各種智能與能力都是因為適應環境而增長」。秩序是各種物品與環境的關系,即每一種物品在環境中應該處於什麼位置。幼兒天生有一種對秩序的愛好和追求(即敏感性),蒙台梭利主張幼兒預備一個有明確秩序的環境。因此,應根據幼兒特點,創設有序環境,使幼兒在與環境交互作用中積極投入,形成有序活動的良好習慣。
運用蒙氏教育理論在區域活動中培養幼兒良好的常規
中國兒童教育網致力於提供給廣大幼兒教師一個資源共享的平台,每天將會整理當天由我們的老師團隊提供的當天參考教案和各種教育相關資源,讓廣大老師輕松備課。
常規就是幼兒必須遵守的日常規則,它是幼兒園為了使幼兒的生活內容豐富而有規律,調動幼兒在一日生活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培養自主性和獨立性而採取的措施。它把一日生活活動中對幼兒的基本要求規范化、固定化、制度化,讓幼兒知道什麼時候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藉以形成幼兒一系列神經聯系,提高動作的自動化程度,減輕幼兒在日常生活中不必要的緊張。同時幼兒期是培養良好習慣的關鍵時期,良好的常規有利於促進幼兒良好習慣的養成,使幼兒終身受益。因此,幼兒必須重視幼兒常規的培養。
一段時間來,我們發現班上的幼兒在活動區活動中出現了不專心,情緒浮躁、一種學具沒操作完就換另外一種學具,持久性差、學具亂放的現象。我們按照傳統的常規訓練方式進行培養,收效甚微,因此我們就運用蒙氏教育理論,創設有序的學習環境,活動前適當地進行肅靜活動,活動中因勢利導,靈活採用多種方法,在培養幼兒良好的常規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效。
一、創設有序的環境,營造可以讓幼兒在活動中有序操作的良好氛圍。
蒙台梭利的秩序敏感期理論認為「人類的各種智能與能力都是因為適應環境而增長」。秩序是各種物品與環境的關系,即每一種物品在環境中應該處於什麼位置。幼兒天生有一種對秩序的愛好和追求(即敏感性),蒙台梭利主張幼兒預備一個有明確秩序的環境。因此,應根據幼兒特點,創設有序環境,使幼兒在與環境交互作用中積極投入,形成有序活動的良好習慣。
1、布置有規律、人秩序、允許兒童自主活動的活動室環境。蒙台梭利對教室設置是比較講究的,主張活動室中每一件物品的擺設都應有固定的位置。而我們的房間小,幼兒人數多。根據這種實際情況,我們運用蒙氏教育理論為幼兒創設了一個區域用小傢具分隔開,便於幼兒進區活動和教師觀察。操作性、合作性強的熱鬧區域和安靜區域分隔開,減少了互相干擾,在材料投放方面,我們重視投放豐富性、游戲性、趣味性、開放性強的材料,讓幼兒根據自己的興趣及需要自選。例如,生活區有喂小動物吃食物、夾乒乓球比賽、給娃娃穿鞋、編花藍等多種操作材料,語言區除了有可以幼兒看的圖書,可供幼兒講述的背景版和人物、動物指偶、圖片外,還增加了一立體有聲的玩具和利於合作講述、創編的道具讓幼兒操作。
2、建立合理完善的活動區規則,使幼兒自覺形成有序的行為習慣。我們布置好活動區後,首先向幼兒介紹各個區域並相應規定一些規則。如「商店」物品玩後要放回原處擺放整齊,圖書看完後要放好。為了加強幼兒的自律意識,我們設計了各種進入區域的標志牌,讓幼兒掛牌進區。為了讓幼兒形成將物品放回原位的良好習慣,我們在櫃子上及活動材料上都貼上了相應的小圖案,方便幼兒在活動結束時能自覺將材料有序地放回原地,同時,我們在區域內的地毯上巧妙根據地毯的拼圖做標志,提醒幼兒有序就坐,避免幼兒在活動中擁擠在一起,互相干擾。久而久之,幼兒不但在活動區中學會了本領,同時也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
二、通過肅靜活動讓幼兒養成安靜進入活動區活動的良好常規
成人都有過這樣的經驗:我們專注地做某件事情之前,都會或多或少地做些准備工作,有生理上的准備、也有心理上的准備。例如,寫論文之前就要平心靜氣,排除干擾,以期達到思路的順暢。蒙台梭利作為一個醫學博士,非常注意按幼兒的生理心理曲線開展活動。走線活動和靜默練習就是蒙氏教育中為幼兒做好學習前准備的鋪墊活動,是蒙氏的特色。
為了讓幼兒能以平靜的心情進入活動區活動,進區前我們靈活運用蒙氏的走線活動和靜默練習的原理設計了一些簡短的小游戲,以培養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
1、走線游戲——這是蒙台梭利為訓練幼兒的專注、平衡等能力而專門設計的。通過走線的活動可以有效地促進幼兒主動地運用各種感官,調控自己以進入聚精會神的專注狀態。為增加走線的趣味性、游戲性,我們為幼兒提供了一些輔助材料,如讓幼兒頭頂玩具、端盤子、手持裝著珠子的湯匙……使幼兒的專注力在「表演雜技」的走線游戲中自然而然地產生,為幼兒進入區域專心活動做好准備。
2、聽聽猜猜游戲——讓小朋友閉上眼睛玩「聽一聽、猜一猜」的游戲,我們有意設置一些有趣的聲音,如心跳聲、小流聲……讓幼兒靜靜聆聽,在聽聽猜猜過程中,培養了幼兒的傾聽習慣,鍛煉了幼兒排除干擾的意志。
3、「吹氣娃娃」游戲——主小朋友在優美寧靜的音樂中模仿為吹氣娃娃吹氣的動作做呼吸調整練習,慢吸慢呼、慢吸慢呼、快吸快呼的腹式呼吸法,及有趣的吹氣娃娃動作模仿,使幼兒通過對呼吸的調整達到心境上的控制。
實踐表明,在各種自我控制游戲後進入活動區學習或操作游戲,幼兒往往比較能集中注意力。
三、靈活運用多種方法鞏固幼兒的良好常規
蒙台梭利博士認為,兒童的自覺性和自我認識是通過愛實現的。兒童自身具有發展的能力,有自我教育的方法。因此,通過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活動區活動,能引導幼兒在自由與尊重中獲得發展,形成良好的常規。在幼兒操作中,教師首先要學會尊重兒童、相信兒童、深入地了解兒童,要做一名幼兒學習的觀察者,細心觀察每個幼兒的活動意圖、思維方式,即使發現幼兒做錯也不急於干預,而是給予幼兒思考的時間,讓幼兒在操作中進行自我教育。當然,由於幼兒年齡小、自製力差、經驗缺乏正處於獲得感知印象的階段中,在幼兒的常規培養過程中,還需要我們從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出發,靈活運用多種方法,待之以恆地進行鞏固。
1、語言提示。這個方法因簡捷、方便具有時效性而經常被採用。教師在指導過程中,要注意指導語的藝術性。有時可以是直觀的,即用正向語匯代替負向言語,如,告訴孩子「不要吵」,不如告訴孩子玩玩具要安靜,如果有問題可以小聲交談,不要影響其他小朋友。有時可採取帶有啟發性、建議性的語言,如表演區的幼兒因為爭搶角色而發生糾紛時,教師可以啟發他們進行協商,引導幼兒自己找到解決的方法。
2、動作暗示。教師在指導過程中,適當運用動作提醒幼兒,不僅可以減少幼兒的心理壓力,也可以讓幼兒在模仿中學習遵守常規。例如:當發現感官區的幼兒在操作粉紅塔時經常將最小的積木亂扔時,我悄悄來到了他們的身邊,和他們一起操作,在拿取最小積木時,我們用雙手將它捧在手心,然後再輕輕放下,顯示了我對它的珍惜。我的舉動影響了幼兒,在以後操作中,再也沒有出現亂扔粉紅塔的現象。
3、材料調整。當孩子違反了常規時,作為教師,我們都該先想想,是什麼原因讓孩子克無法遵守規則,是孩子忘記了?是孩子不懂?是孩子的生理、心理還沒有發展起足夠的自製力?還是材料等其他因素的干擾?如,結構區的幼兒持久性差,往往還沒有拼出成型的作品就離開,玩具扔得亂七八糟。這時教師就要仔細考慮,是不是材料太小、術單調、操作性不強,繼而就要對材料進行調整,分別增加一些性質不一、型號不一的材料如易拉罐、紙盒等輔助材料,並擴大結構區的場地,這樣就提高了幼兒對結構區的興趣,改掉了以往不良的操作習慣,形成了良好的結構區活動常規。
4、行為評價。當幼兒在活動結束後,教師在必要和可能的情況下,可組織幼兒進行交流與評價,以促進幼兒鞏固良好的常規。這時,教師的評價可以是表揚性的,如「你把珠珠串得真長」,表揚幼兒專心學習,堅持學習,有始有終地完成一項任務,可以是勉勵性的,如「你今天進步可真大,剪紙剪得太好了,下次剪紙記得把紙屑放進美工區的小紙簍里,那就更棒了」,可以是討論性的,如「離開座位時為什麼要把椅子靠進桌子」;通過討論讓孩子了解到,如果不這樣做,很可能讓別人走路時撞到而受傷,而且教室空間會變得很小等。這樣,除了讓幼兒有參與感外,也能讓幼兒真正了解常規的意義,自然而然地認同教室常規,並且能夠確實遵守。
❸ 想要選擇幾首走蒙氏線的音樂
1、肯尼基的薩克斯《回家》,層次感清晰分明,具有很強的感染力,音質柔和不顯刺耳,卻極富穿透力
2、班得瑞的輕音樂,例如《月光水岸》、《童年》、《安妮的仙境》、《初雪》、《晨光》、《追夢人》。
3、《追夢人》歌詞神秘,曲調輕緩悠長,讓人不經意間陷入夢境,如夢如幻。《安妮的仙境》給一個孩子美好的幻想與美夢,同時寄託父母對孩子的愛,給人以莫名的感動。《童年》讓人們在不經意間回憶起過去的美好與自由,不禁讓人生出無限的懷戀和感慨!
4、理查德的鋼琴曲《命運》、《獻給愛麗絲》、《愛的協奏曲》、《愛之夢》、《夢里的故事 》。《愛之夢》音樂深情婉轉,抒發了詩中的意境,讓人沉浸在曲中世界的美好中。
(3)在海里蒙氏音樂課擴展閱讀:
蒙氏幼兒教學法
蒙氏教學法一向重視兒童的學業進步,不僅能適應當前國內教育的需要,更能彌補目前獨生子女教育中的不足。將秩序與自由有機地結合起來,在充分尊重孩子的選擇的前提下使規則內化,有助於我們走出傳統教育的怪圈,培養出新一代的好公民。
原則
以孩子為中心,通過對他們的深入了解,尊重其人格尊嚴和成長過程。從促進兒童身心發育角度去設計教學,為孩子一生奠定智慧與品格的良好基礎,培養自主、持續的學習工作習慣。在眾多的西方幼兒教學法中,蒙台梭利教學法稱得上是符合中國國情好的幼教方法。
作用價值
很多其他國外教學法都不在幼兒園階段教孩子識字、做算術。但蒙氏教學法則不同,它使用多種作用於感官的教具循序漸進且科學地教孩子閱讀,並在算術、自然知識等方面打下扎實基礎。
有能力的孩子還可以接觸到很多頗為高深的內容,蒙氏教育更能彌補目前獨生子女教育中的一些不足。她非常重視生活能力的培養,日常生活課程如烹飪、園藝、清潔等,其意義不僅僅在於孩子掌握了一些生活技能。更重要的是,孩子發現成人能做的事自己也能做,從中發現自身能力和潛力,就會對自己充滿信心。
在日本,接受過蒙氏教育的兩歲多的小姑娘就能用刀切黃瓜,用安全剪刀剪紙。四、五歲更是飛針走線、挑花刺綉,我們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由眾人服侍的小皇帝當然無法與之抗衡了。
在中國目前的教育大背景下,有助於孩子盡早樹立對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為將來的學業成功打下基礎。
❹ 水中早教一般都有什麼課程
水中早教一般有體育、音樂、舞蹈這些可以邊玩邊學,邊玩邊教的課程,我孩子也在水孩子早教中心學習,這家機構教得就不錯。
❺ 適合蒙氏線上活動的歡快音樂有哪些
<小兔子跳跳跳>我們班每一次收完工作以後走線前就用的這個律動,我們班的幼兒很喜歡,你聽聽看,如果喜歡就用它吧!
❻ 蒙氏的走線音樂是不是固定的音樂在哪裡下載
您好, 是固定的這樣可以培養孩子的條件反射。
網上很多音樂可以下載 ,班得瑞的 很適合
❼ 蒙氏數學中班海里的魚怎麼做
活動目標來:1、了解人的情自緒是多種多樣的,哭是一種正常的情感體驗。2、知道心情不好的時候,可以用各種方法來調節自己的情緒。活動准備:1、幼兒用書第1冊第29——37頁。2、音樂磁帶或cd。
❽ 早教中心大堂音樂課怎樣讓寶寶們安靜
早教機構一般45分鍾~50分鍾一節課,教蒙氏(數學,感統),親子,音樂(妙事多、奧爾夫),福祿貝爾等。課程一般流程: 問好,唱名,走線,老師示範游戲,寶寶操作,閃卡,再見歌。年齡小一點的主要是家長給孩子按摩、玩親子游戲,讓寶寶感知自我;大一點的孩子練習語言,接觸音樂,認識形狀、顏色,基本社交(問好,唱名,再見),數學(數名、數量),感統訓練(大運動,彩虹傘等),繪畫,靜默訓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