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新課標下如何提升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有效性研究
作為美育和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教學在小學教學體系統中占據著重要地回位。隨答著新課程標準的頒布實施,小學音樂教學面臨的新的機遇和挑戰。如何以此為契機,進一步提高音樂課堂教學有效性,培養和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廣大音樂教師進行著積極地探索與實踐。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就如何提升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有效性作一些膚淺的探討。
B. 淺談新課標下如何提高小學音樂教師素質
音樂教育是通過對人的情感的培養達到影響人的審美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目的。它通過本身所具有的育人功能,可以啟迪學生的革命理想、陶冶高尚情操、培養優良品格、發展形象思維、開發智力、促進身心健康,對於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一代新人具有重要意義。 (二)小學音樂教育在音樂教育中的基礎作用 小學音樂教育是音樂教育的基礎,是小學生接受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小學音樂課程教學得到了重新的審視和詮釋,它明確提出了音樂課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之一,其核心價值是審美體驗。小學音樂教育的對象是小學生,他們的可塑性很強。在這個時候,良好的小學音樂教育會給他們以後擁有健康的正確的審美情趣打下堅實的基礎。所以,小學音樂教育更應該堅持這種以「審美為核心」的教學理念,更好的把音樂教育貫穿於人的生活始終。 (三)新課標下小學音樂教師素質對小學音樂教育的重要意義 新課標是「新的國家課程標准」的簡稱,新課標順應當今時代發展的要求,並提出了適應時代的素質教育理念,力求體現新的課程觀、教材觀、教學觀和學習觀,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以體現學生的綜合素質為目標,適應現階段教師和學生的需要,並有利於促進教師專業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有利於促進學生主動的、生動活潑的學習,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是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理念轉變的里程碑。小學音樂教育是培養學生審美修養的大好時機。因此,小學音樂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當然,要抓好小學音樂教育,還必須解決好其他相關因素,比如教育環境,教育設施和教師素質等,教育環境,教育設施等因素是可以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而逐步得到解決。因此小學音樂教師的素質這個教育軟體則成了影響小學音樂教育的主要因素,小學音樂教學是我們音樂審美系統化的開始,如果在第一個環節沒有做好,勢必會影響到小學音樂教育的教學效果,甚至影響素質教育的效果。因此在新課標下關注小學音樂教師的素質有其特別的重要意義。 二、小學音樂教師素質調查與分析 針對以上問題,2007 年11 月中旬我來到重慶市墊江縣,對桂溪、澄溪、太平、五洞、包家、合尤、坪山、硯台、董家等50 名在任小學音樂教師作了一些關於小學音樂教師素質的問卷調查,情況如下: (一)墊江縣小學音樂教師素質調查 墊江縣位於重慶市域中部,距主城區120 公里。全縣現有公辦中小學84 所。其中:普通高中8 所,職高4 所,普通初級中學5 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1 所,鄉鎮中心校和縣直屬小學62 所,完小24 所,村小134 所,特殊教育學校1 所,全縣專職音樂教師24 人(小學基本上沒有專職音樂教師) (表2.1) 序號 問題 選擇項 A(%) B(%) C(%) 1 第一學歷 A 中師 B 專科 C 本科 74 20 6 2 對教師職業的看法 A 高尚B 一般C 不喜歡 24 68 8 3 進修(次/年) A 無 B1 次 C 2 次以上 48 0 52 4 是否專職音樂教師 A 是 B 不是 0 100 5 對教育學了解程度 A 很多 B 一般C 很少 22 46 32 6 對心理學了解程度 A 很多 B 一般C 很少 20 38 42 7 操作電腦程度 A 不會B 一般C 一級及以上 44 36 20 8 以往音樂史考試 A 無B 及格C 良及優秀 60 22 18 9 以往文化素質考試 A 及格B 良好C 優秀 76 16 8 10 教 案 A 舊B 有所改善 C 創新 70 28 2 11 對學生了解程度 A 淺 B 一般C 很了解 10 80 10 12 新課標認識 A 很少B 一般C 比較多 16 78 6 13 有無兼職 A 有 B 考慮中 C 沒有 12 80 8 14 目前心理狀態 A 維持現狀B 想進修C 其他 76 20 4 15 英語水平 A 會一點 B 3A C 四級 78 18 4 (二)墊江縣小學音樂教師素質現狀分析 1.小學音樂教師責任心不夠強 教師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我們的人民教師應該有高尚的職業道德,一切為了學生,盡自己的最大努力把學生教育成材,要有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自我奉獻精神。對自己一絲不苟,對工作兢兢業業,對學生認真負責,對社會無私奉獻。從我的調查數據和走訪中我卻看到了這樣的現狀:不太願意干教師這個職業的佔了8%,70% 的老師上課用的教案都是以前的教案,沒有結合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去更新自己的教案,在《新的音樂課程標准》大力推行的情況下有94%的音樂教師對它沒有一定的認識和見解,在工作之餘在校外做兼職或者想去做兼職的老師有92%,很多老師心理狀態不穩定,調查中還了解到有一些教師經不起經濟大潮的沖擊已經離職從事商業活動。 2.小學音樂教師學歷層次不夠 通過調查得知他們的第一學歷中師居多,佔到74%,沒有經過比較專業的音樂教育,雖然很多教師在職期間通過了函授專科和本科的學習,都達到了專科和本科文憑,但是通過我走訪函授辦學點(墊江實驗中學)了解到函授學生的出勤率很低,很多學生都是交學費之後沒有來上課,到最後各門課程結業的時候直接來考試,實際水平達不到學歷要求,所以可以說他們的學歷絕大多數應該以第一學歷為准。調查中還發現,畢業時任教是音樂,後又改任小學語文,數學等學科教學的教師人數比較多,還有一部分音樂教師的工作是因學校的需要,經常變換教學崗位,可見小學音樂教師隊伍很不穩定,調查中還發現墊江縣的小學里基本上沒有專職的音樂教師。這些情況直接影響著小學音樂教育的健康發展,也對小學生的音樂審美教育造成負面的影響。 3.小學音樂教師新的教學方式、教學理論運用不夠 小學音樂教師的文化素質總體水平不高,電腦水平達到一級的很少,對多媒體教學手段使用不夠熟悉甚至部分教師不能使用,英語水平相對較差,普通話一般都在二級乙等,《新的音樂課程標准》熟悉不夠,對小學教育學,小學心理學等有助於教學的基本理論知識認識不夠深刻。這些就直接導致了他們教學手段相對單一,教學思維相對落後等後果。對新的音樂教學手段,如:多媒體教學,活動教學,情景教學等缺少運用。音樂課程設置的「綜合化」、教育內容的「社會化」、教育技術的「現代化」這些新的教育理論得不到推廣。限制了音樂教師更深層次的了解學生,更新教學觀念,吃透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手段。 4.小學音樂教師欠缺過硬的專業知識 墊江縣小學由於教師專業知識調查表 (表2.2.4) 序號 問題 選擇項 A(%) B(%) C(%) 1 樂理了解程度 A 不懂B 一般 C 比較多 48 30 22 2 和聲了解程度 A 不懂B 一般 C 比較多 52 36 12 3 聲樂水平 A 一般 B 比較好C 很好 48 44 8 4 音樂史掌握程度 A 不懂B 一般 C 比較多 54 38 8 5 合唱指揮水平 A 不會 B 一般C 很好 52 42 6 6 舞蹈水平 A 不會 B 一般C 很好 64 34 2 7 戲劇知識程度 A 不懂B 一般C 能演唱 84 14 2 8 識譜能力 A 不會B 一般C 很好 24 68 8 9 鋼琴演奏與伴奏 A 不會B 一般 C 很好 60 32 8 作為一名合格的小學音樂教師,應該具備以上表格所調查內容提及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並適時更新,以上調查結果充分說明了我們的小學音樂教師隊伍欠缺過硬的專業知識。調查還顯示,74%小學音樂教師是中等師范學校畢業的學生,還有60%的音樂教師沒有參加過音樂史的考試,只有近幾年才有專科和本科生,他們在學生時代學習的音樂知識在飛速發展的當今時代顯得較為陳舊,對學生更深層次的、更近距離的接受音樂教育不利,然而在困難面前,我們大多數的教師沒有選擇通過各種學習形式去提升自己,也沒有在日常生活中去充電,而是帶著這些相對陳舊的知識去培養學生,這樣反復的惡性循環只會與音樂教學的目的背道而馳。所以當今的小學音樂教師應當更好的加強自己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學習,為更好的開展音樂教學服務,讓學生接受高水平,高質量的音樂教育,從真正音樂上去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更好的達到藝術教育的目標。 5.小學音樂教師欠缺獨特的創新精神 調查顯示:音樂教師兼職做其它職業或者考慮做兼職的佔92%,並且對學生沒有足夠的了解等等,都充分說明了他們沒有完全把心放在音樂教育上。教育事業肩負著人類文明的繼承和創造的重任,小學教育作為學校素質教育的基礎環節,教師所具有的社會責任感的強弱,對學生成長的影響顯得尤為重要。一個沒有百分百工作熱情的教師,即使專業水平很高,也不會有多大的教學成績。音樂教師的教案有70% 是舊的;大多數教案中沒有涉及到與課題相關的一些新知識,70%的音樂教師使用的是傳統的講授;極少有教師運用比較獨特、比較先進的教學方式來為學生上課,這就說明小學音樂教師缺乏一定的創新精神。作為一名小學音樂教師首先應熱愛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只有這樣才能把音樂教育事業視為生活的第一需要,才能有良好的師德,高度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並無私的奉獻自己的一切於黨的教育事業中;才能樹立牢固的專業思想。 (三)墊江縣小學音樂教師素質現狀客觀原因調查與分析 在調查小學音樂教師素質的同時,我也通過和一些音樂教師溝通了解到學校對小學音樂教育的重視程度和教育設施配置。通過整理和總結,情況如下: 1.學校重視程度不夠 墊江縣合尤片區某小學(數學學科、音樂學科)對比調查: (表2.3.1) 學科 項目 數學學科 音樂學科 教師人數比例 29 1 上 課 班 數 2--3 7--10 上 課 年 級 數 1 2--3 同級同班上課次數(次/周) 5--7 1--2 換課節數 (次/學期) 1--2(教師請假) 20--30(半期、期末) 進入多媒體教室 (次/學期) 5--7 0--1 競賽、比賽、演出(次/學期) 2--3 1/2--1 調查顯示,學校在數學和其他一些學科上重視程度遠遠的高於了音樂學科,而在國家提倡素質教育的當下,這樣的差距勢必會影響音樂教學的質量,同時影響音樂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從而在精神上對音樂教師的支持不夠,影響音樂教師提高自己綜合素質的積極性。 2.教育設施不夠完備 在調查過程中我對我到的其中10 所學校還做了一個關於音樂教學設施的調查(2 所墊江縣城裡的小學、3 所鄉鎮小學、5 所村小)如下: (表2.3.2) 教學設施 有無 多媒體音樂教室 3 7 音 響 設 備 3 7 鋼 琴 2(縣城小學) 8 電 子 琴 4 6 手 風 琴 4 6 腳 踏 風 琴 7 3 三角鐵(打擊樂) 1 9 V C D 5 5 錄 音 機 8 2 正是由於以上這些音樂教學設施的欠缺,使得很多的音樂教學的新理論、新觀念、新方法得不到有效的實施,對音樂教師素質的培養,能力的鍛煉得不到提高。對學生的音樂教育都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尤其是在小學這樣一個關鍵階段,學生得不到良好的素質教育,也對我過培養新一代的建設人才埋下隱患。 三、新課標下提高小學音樂教師素質的努力方向 當今的社會是一個學習型的社會,要想提高小學音樂教師素質離不開教師自己的努力。 (一)小學音樂教師自己必須不斷努力 1.提升職業道德素質 一個優秀的教師首先要愛自己的工作,愛自己的學生,要有高度的責任心。當你愛上教育事業之後,盡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完成自己應該完成的工作,按《新的音樂課程標准》中對小學音樂教育的教學目的要求去培養學生。時代在進步,經濟在發展。我們的教師一定要經的起經濟浪潮的誘惑,站穩自己的腳跟,樹立為教育事業奉獻終生的觀念。 2.終身學習提高學歷層次 教師, 人類靈魂的工程師,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終身學習有利於提高學歷水平;拓展知識領域、更新專業知識;緊跟進代步伐、提高教育能力;保障教育質量。對於教師來說, 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古人雲:「活到老學到老」, 這是對所有的人而言, 而對教師來說就更為重要。 小學音樂教師應該在自己的閑暇時間不斷的充實自己,使自己的知識隨著時代的進步而提高。寒暑假更應該利用起來,通過不同的方式去提高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的學歷。比如:電大,函授,離職進修等等。 3.更新教學理念提高教學要求 在新課標下,小學音樂教師應加強對新課標的學習。更新教學理念,重視課前准備,加強教研活動,多樣教學方法,同時提高自己對教學的要求。(1)教學大綱要求:明確教學目的,弄清規定的知識體系和各冊,各單元知識的內在聯系,弄清限定的知識范圍、深度。(2)使用教材要求:對知識點的認識要准,對重點的把握要准,訓練的項目的掌握要准,組織教材和選擇教材要活。(3)備課和寫教案要求:備課時,教師對學生的一般認識水平要清楚,學生的個體差異要清楚,預測學生學習中出現的問題要清楚。寫教案要做到:目的明確,難點明確,步驟明確,方法明確。(4)課堂講授要求:口頭表達鮮明、生動。課堂教學的導入過度、講解、點評、總結等教學環節嚴密系統,准確連貫。(5)運用先進教學手段要求:根據課程需要使用現有的現代教學手段與課堂中,上課形象生動,調動學生的活躍性。(6)優化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教學的主導思想應該是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學生為主體,發揮學生的能動作用,使學生容易接受又能愉快的學習,教師還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7)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活躍課堂氣氛:教師在課堂上應讓學生活躍思維,處理問題不照搬照套,使學生有發揮的餘地,應該讓學生有充分發表見解的機會,無論學生回答正確還是錯誤都應該鼓勵,絕對不能打擊。 4.更新專業知識緊跟時代步伐 時代在進步,新的教學大綱、新的教學環境、新的教學內容已經讓我們很多的專業知識相對落後,新的教學工具也已經讓我們的專業技能無處容身。作為一個合格的小學音樂教師應該在這種飛速發展的環境下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通過參加小學音樂教師基本功比賽,各地舉行的鋼琴比賽、聲樂比賽,音樂理論知識競賽,合唱比賽等等來發現自己的不足。從而在工作和學習中找到突破口針對性的提高自己。在比較—發現—提高—再比較—再發現—再提高這個循環中提高自己跟上時代的步伐,滿足小學音樂教育的需要。 5.突破傳統求實創新 教育從古至今沒有停息,教育思想、理論也是在不斷發展。傳統是相對的,先進也是相對的,我們的小學音樂教師應該把以往的教學思想、理論等繼承下來,並在此基礎上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自己的實際情況,社會的發展情況,還有一些客觀因素情況去展開最適合於目前情況的教學活動。時時更新教案,改變傳統的講授,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聯系其他學科等等。並通過各學科各類型的優質課比賽發現新的教學方法。在借鑒—領會--學習—運用—展示中創新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並與人分享,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二)新課標下不斷完善教育環境和教育設施 1.學校應該量身訂做發展日程 音樂教育是現代教育中的一個重要方面。作為學校應該鼓勵自己的音樂教師老師提高自身的文化、理論、專業修養,為他們提供更多學習,交流和進修的機會。比如:(1)與其他學校共同開展各種類型的評比活動,促進老師在評比的過程中找到自己的不足,通過不斷的學習努力提升自己。(2)鼓勵和支持小學音樂教師參加各種類型的比賽。(3)組織學科間的交流活動,提升文化和理論修養。(4)組織各種類型的教育知識講座,了解前沿的教育理論和方法等等。最終達到提高師資隊伍的目的,為祖國培養面向21 世界的「四有」新人。 2.改善音樂教育設施,加大音樂教學投入 針對學校設施差、條件差的狀況,學校領導應該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購置音樂器材及設備,以滿足音樂教師的教學需要。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沒有最基本的音樂教具,音樂教育就會失去最基本的載體和依託,其發展狀況就會與「科教興國」戰略背道而馳,小學音樂教師也會因為缺少有力的支持而停滯下來,失去工作的熱情,他們的各方面的素質也就不會再提高。 3.教育主管部門應建立適應時代的教師素質評價體系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倡導在對教師發展性評價的基礎上,積極探索促進教師不斷提高的評價體系,尋找有效評價教師的形式與內容,從而進一步改進課堂教學質量,加快音樂新課程標準的全面實施。因此我們要科學的建立小學音樂教師的素質評價體系,發揮素質評價體系的功能來對應基礎課程改革的需要。 一個科學的小學音樂教師素質評價體系,勢必會促進其素質的提高,並最終對教學的好壞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一個科學的評價體系應該包括職業道德,專業素質,教學素質。 職業道德:包括熱愛教育、尊重學生、為人師表、嚴於律己、工作認真、無私奉獻等等 專業素質:包括專業技能、創新成果、學術研究、活動獲獎等等 教學素質:包括教學文件的齊全與質量、教態自然、教學成果的好壞等等 同時,在對小學音樂教師的素質評價體系的改革中,既要考慮到音樂學科的特點,有要體現評價教師素質的客觀公正性,以推進小學音樂教師素質的全面提高,塑造出新時期、新理念、新角色、新形態的小學音樂教師。 四、總結 經過幾個月的忙碌和努力,畢業論文終於完成。在這段時間里,從最初的茫然,到慢慢的進入狀態,再到對思路逐漸的清晰,整個寫作過程難以用語言來表達。我畢業論文題目是《淺談新課標下如何提高小學音樂教師的素質》,在撰寫該論文的過程中。通過到墊江縣進行實際調查,掌握了本次論文的第一手資料,並在此基礎上分析得出了小學音樂教師素質的現狀,如學歷層次,責任心,教學方式,專業知識等方面。同時通過自身思考和所查閱資料的理解找到了提高小學音樂教師素質的方法。撰寫畢業論文使我明白了畢業論文是我們大學生完成學業的標志性作業,是對自己學習成果的綜合性總結和檢閱,是大學生從事科學研究的最初嘗試,也是檢驗我們掌握知識的程度、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基本能力的一份綜合答卷。當然,由於我的知識,閱歷以及所用時間和精力的限制,我所撰寫的論文有很多不足之處,這將會是我以後工作和學習的動力,讓我自己在工作和學習中不斷完善自己,提高自己在各個方面的能力,最終把自己培養成一名優秀的人民教師。 良好的師資是辦好教育的基礎,是實施新課標的保證。
C. 音樂新課程標准
就一句話「以審美為核心」。你就化簡為難吧。教學的時候不要太強調知識點,注重讓你的學生在聽賞荷參與中體驗、探索、感知音樂。
如果你要具體的就是這些
第一部分 前 言
建國以來,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在發展的過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績。尤其是近年來,美育被列為教育方針的內容之一,音樂教育事業獲得迅速發展,師資隊伍不斷擴大,後備力量增多,水平大有提高;音樂教育科研有了長足的進步,取得了許多優秀成果;隨著國際音樂教育交流活動的日益增多,國外一些可供借鑒的音樂教育思想和教學體系被系統介紹和引進;教學手段正逐步得到改善和提高。這一切都為我國音樂教育的繼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現行音樂教育觀念、內容、方法、手段和評價體系等方面已不能適應素質教育發展的要求。這種狀況影響著音樂教育審美功能的有效發揮,制約著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事業的發展。因此,音樂教育改革勢在必行。
制訂《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准(實驗稿)》(以下簡稱《標准》),是音樂教育改革的重要環節。《標准》力求體現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基本精神,體現以音樂審美體驗為核心,使學習內容生動有趣、豐富多彩,有鮮明的時代感和民族性,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音樂實踐,尊重個體的不同音樂體驗和學習方式,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為學生終身喜愛音樂、學習音樂、享受音樂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課程性質與價值
音樂是人類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是人類通過特定的音響結構實現思想和感情表現與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類精神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作為人類文化的一種重要形態和載體,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和歷史內涵,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伴隨人類歷史的發展,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對音樂的感悟、表現和創造,是人類基本素質和能力的一種反映。
音樂課是人文學科的一個重要領域,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之一,是基礎教育階段的一門必修課。
音樂課程的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審美體驗價值
音樂教育以審美為核心,主要作用於人的情感世界。音樂課的基本價值在於通過以聆聽音樂、表現音樂和音樂創造活動為主的審美活動,使學生充分體驗蘊涵於音樂音響形式中的美和豐富的情感,為音樂所表達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使音樂藝術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啟迪智慧、情智互補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發揮,以利於學生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為其終身熱愛音樂、熱愛藝術、熱愛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2.創造性發展價值
創造是藝術乃至整個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是藝術教育功能和價值的重要體現。音樂創造因其強烈而清晰的個性特徵而充滿魅力。在音樂課中,生動活潑的音樂欣賞、表現和創造活動,能夠激活學生的表現慾望和創造沖動,在主動參與中展現他們的個性和創造才能,使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性思維得到充分發揮。
3.社會交往價值
音樂在許多情況下是群體性的活動,如齊唱、齊奏、合唱、合奏、重唱、重奏以及歌舞表演等,這種相互配合的群體音樂活動,同時也是一種以音樂為紐帶進行的人際交流,它有助於養成學生共同參與的群體意識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成功的音樂教育不僅在學校的課堂上,而且也應在社會的大環境中進行,對社會音樂生活的關心,對班級、學校和社會音樂活動的積極參與,將使學生的群體意識、合作精神和實踐能力等得到鍛煉和發展。
4.文化傳承價值
音樂是人類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是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和智慧結晶。學生通過學習中國民族音樂,將會了解和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華夏民族音樂傳播所產生的強大凝聚力,有助於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學生通過學習世界上其他國家和民族的音樂文化,將會拓寬他們的審美視野,認識世界各民族音樂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增進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尊重和熱愛。
二、基本理念
1.以音樂審美為核心
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基本理念,應貫穿於音樂教學的全過程,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學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應有機地滲透在音樂藝術的審美體驗之中。音樂教學應該是師生共同體驗、發現、創造、表現和享受音樂美的過程。在教學中,要強調音樂的情感體驗,根據音樂藝術的審美表現特徵,引導學生對音樂表現形式和情感內涵的整體把握,領會音樂要素在音樂表現中的作用。
2.以興趣愛好為動力
興趣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動力,是學生與音樂保持密切聯系、享受音樂、用音樂美化人生的前提。音樂課應充分發揮音樂藝術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學階段,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審美心理特徵,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內容應重視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加強音樂課與社會生活的聯系。
3.面向全體學生
義務教育階段音樂課的任務,不是為了培養音樂的專門人才,而應面向全體學生,使每一個學生的音樂潛能得到開發並使他們從中受益。音樂課的全部教學活動應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將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音樂活動的參與放在重要的位置。
4.注重個性發展
每一個學生都有權利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學習音樂,享受音樂的樂趣,參與各種音樂活動,表達個人的情智。要把全體學生的普遍參與與發展不同個性的因材施教有機結合起來,創造生動活潑、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為學生提供發展個性的可能和空間。
5.重視音樂實踐
音樂課的教學過程就是音樂藝術的實踐過程。因此,所有的音樂教學領域都應重視學生的藝術實踐,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各項音樂活動,將其作為學生走進音樂,獲得音樂審美體驗的基本途徑。通過音樂藝術實踐,增強學生音樂表現的自信心,培養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6.鼓勵音樂創造
中小學音樂課程中的音樂創造,目的在於通過音樂豐富學生的形象思維,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潛質。在教學過程中,應設定生動有趣的創造性活動的內容、形式和情景,發展學生的想像力,增強學生的創造意識。對音樂創造活動的評價應主要著眼於創造性活動的過程。
7.提倡學科綜合
音樂教學的綜合包括音樂教學不同領域之間的綜合;音樂與舞蹈、戲劇、影視、美術等姊妹藝術的綜合;音樂與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的綜合。在實施中,綜合應以音樂為教學主線,通過具體的音樂材料構建起與其他藝術門類及其他學科的聯系。
8.弘揚民族音樂
應將我國各民族優秀的傳統音樂作為音樂課重要的教學內容,通過學習民族音樂,使學生了解和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意識和愛國主義情操。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生活的變遷,反映近現代和當代中國社會生活的優秀民族音樂作品,同樣應納入音樂課的教學中。
9.理解多元文化
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有賴於對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強調弘揚民族音樂的同時,還應以開闊的視野,學習、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國家和民族的音樂文化,通過音樂教學使學生樹立平等的多元文化價值觀,以利於我們共享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
10.完善評價機制
應在體現素質教育目標的前提下,以音樂課程價值和基本目標的實現為評價的出發點,建立綜合評價機制。評價應包括學生、教師和課程管理三個層次,可採用自評、互評和他評等多種形式。評價指標不僅要涵蓋音樂的不同教學領域,更應關注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愛好、情感反應、參與態度和程度,以及教師引導學生進入音樂的過程與方法的有效性等諸多方面。應善於在動態的教學過程中利用評價起到促進學生發展、提高教師教學水平和完善教學管理的作用。
三、課程標準的設計思路
本《標准》的主幹是分層面、分領域、分學段呈現的,體現為從課程目標到內容標準的外化過程。如圖所示:
課程目標(體現在三個層面)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技能
↓
教學領域(包含四個領域)
感受與鑒賞表現創造音樂與相關文化
↓
內容標准(分布為三個學段)
1~2年級3~6年級7~9年級
第二部分 課程目標
一、總目標
音樂課程目標的設置以音樂課程價值的實現為依據。通過教學及各種生動的音樂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愛好音樂的情趣,發展音樂感受與鑒賞能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提高音樂文化素養,豐富情感體驗,陶冶高尚情操。上述課程目標內含在以下三個層面的表述中。
(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豐富情感體驗,培養對生活的積極樂觀態度通過音樂學習,使學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潛移默化中建立起對親人、對他人、對人類、對一切美好事物的摯愛之情,進而養成對生活的積極樂觀態度和對美好未來的嚮往與追求。
2.培養音樂興趣,樹立終身學習的願望
通過各種有效的途徑和方式引導學生走進音樂,在親身參與音樂活動的過程中喜愛音樂,掌握音樂基本知識和初步技能,逐步養成鑒賞音樂的良好習慣,為終身愛好音樂奠定基礎。
3.提高音樂審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通過對音樂作品情緒、格調、思想傾向、人文內涵的感受和理解,培養音樂鑒賞和評價的能力,養成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使學生在真善美的音樂藝術世界裡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4.培養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
通過音樂作品中所表現的對祖國山河、人民、歷史、文化和社會發展的贊美和歌頌,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在音樂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寬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
5.尊重藝術,理解多元文化
尊重藝術家的創造勞動,尊重藝術作品,養成良好的欣賞藝術的習慣。通過學習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時代的作品,感知音樂中的民族風格和情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樂傳統,熱愛中華民族和世界其他民族的音樂。
(二)過程與方法
1.體驗
倡導完整而充分地聆聽音樂作品,使學生在音樂審美過程中獲得愉悅的感受與體驗;啟發學生在積極體驗的狀態下,充分展開想像;保護和鼓勵學生在音樂體驗中的獨立見解。
2.模仿
根據中低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從音樂基本要素入手,通過模仿,積累感性經驗,為音樂表現和創造能力的進一步發展奠定基礎。
3.探究
通過提供開放式和趣味性的音樂學習情景,激發學生對音樂的好奇心和探究願望,引導學生進行以即興式自由發揮為主要特點的探究與創造活動,重視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的探究過程。
4.合作
充分利用音樂藝術的集體表演形式和實踐過程,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在群體中的協調能力。
5.綜合
將其他藝術表現形式有效地滲透和運用到音樂教學中,通過以音樂為主線的綜合藝術實踐,幫助學生更直觀地理解音樂的意義及其在人類藝術活動中的價值。
(三)知識與技能
1.音樂基礎知識
學習和了解音樂基本表現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節奏、旋律、和聲等)和音樂常見結構(曲式)以及音樂體裁形式等基礎知識,有效地促進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形成與發展。
2.音樂基本技能
培養學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歌唱;學習演唱、演奏的初步技能;在音樂聽覺感知基礎上識讀樂譜,在音樂表現活動中運用樂譜。
3.音樂創作與歷史背景
以自由、即興的創作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學習淺顯的音樂創作常識和技能。通過認知作曲家生平及作品的題材、體裁、風格等,了解中外音樂發展的簡要歷史,初步識別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音樂,加深對中國民族音樂的認識和理解。
4.音樂與相關文化
認識音樂與姊妹藝術的聯系,感知不同藝術門類的主要表現手段和藝術形式特徵,了解音樂與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的聯系。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已學過的知識,認識音樂的社會功能,理解音樂與社會生活的關系。
二、學段目標
上述課程目標,將分為3個學段,體現在義務教育階段的9學年中。分段的主要目標如下:
(一)1~2年級
應充分注意這一學段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好奇、好動、模仿力強的身心特點,善於利用兒童自然的嗓音和靈巧的形體,採用歌、舞、圖片、游戲相結合的綜合手段,進行直觀教學。聆聽音樂的材料要短小有趣,形象鮮明。
激發和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
開發音樂的感知力,體驗音樂的美感。
能自然地、有表情地歌唱,樂於參與其他音樂表現和即興創造活動。
培養樂觀的態度和友愛精神。
(二)3~6年級
學生的生活范圍和認知領域進一步擴展,體驗感受與探索創造的活動能力增強。應注意引導學生對音樂的整體感受,豐富教學曲目的體裁、形式,增加樂器演奏及音樂創造活動的分量,以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和藝術的魅力吸引學生。
保持學生對音樂的興趣,使學生樂於參與音樂活動。
培養音樂感受與鑒賞的能力。
培養表現音樂的能力。
培養藝術想像和創造力。
培養樂觀的態度和友愛精神。
(三)7~9年級
學生生理、心理日趨成熟,參與的意識和交往的願望增強,獲得知識和信息的途徑增多,在學習上形成自己的初步經驗,表達情感的方式較之1~6年級學生有明顯變化。應通過多種形式的藝術實踐活動,鞏固和提高表現音樂的基本技能。擴大音樂欣賞的范圍,更有意識地將音樂的人文內涵融入教學中。7~9年級學生正值變聲期,要適當減少唱歌的數量要求,注意嗓音保護。
增進學生對音樂的興趣,使學生關注並樂於參與音樂活動。
提高音樂感受與評價鑒賞的能力,初步養成良好的音樂欣賞習慣。
發展表現音樂的能力。
豐富和提高藝術想像和創造力。
培養豐富的生活情趣和樂觀的態度,增進群體意識,鍛煉合作與協調能力。
第三部分 內容標准
本部分內容的表述框架
領域一:感受與鑒賞
音樂表現要素
音樂情緒與情感
音樂體裁與形式
音樂風格與流派
領域二:表現
演唱
演奏
綜合性藝術表演
識讀樂譜
領域三:創造
探索音響與音樂
即興創造
創作實踐
領域四:音樂與相關文化
音樂與社會生活
音樂與姊妹藝術
音樂與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
分學段的內容標准
一、感受與鑒賞
感受與鑒賞是重要的音樂學習領域,是整個音樂學習活動的基礎,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良好的音樂感受能力與鑒賞能力的形成,對於豐富情感,提高文化素養,增進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義。教學中應激發學生聽賞音樂的興趣,養成聆聽音樂的良好習慣,逐步積累鑒賞音樂的經驗。應採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體驗,鼓勵學生對所聽音樂有獨立的感受與見解,幫助學生建立起音樂與人生的密切聯系,為終身學習和享受音樂奠定基礎。
【內容】音樂表現要素
【標准】1~2年級
感受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種聲音。能夠用自己的聲音或打擊樂器進行模仿。聆聽歌聲時能作出相應的情緒或體態反應。
能聽辨童聲、女聲和男聲。
感受樂器的聲音。能聽辨打擊樂器的音色,能用打擊樂器奏出強弱、長短不同的音。
能夠感受並描述音樂中力度、速度的變化。
【標准】3~6年級
對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各種音響感到好奇和有趣,能夠用自己的聲音或樂器進行模仿。能隨著熟悉的歌曲或樂曲哼唱,或在體態上作出反應。
能聽辨不同類型的女聲和男聲。知道常見的中國民族樂器和西洋樂器,並能聽辨其音色。
在感知音樂節奏和旋律的過程中,能夠初步辨別節拍的不同,能夠聽辨旋律的高低、快慢、強弱。
能夠感知音樂主題、樂句和段落的變化,並能夠運用體態或線條、色彩作出相應的反應。
【標准】7~9年級
具有聆聽和探索各種音響的興趣與願望,能夠用不同物體探索不同聲音。
加深對歌聲、樂器聲的了解和體驗。能夠說明人聲和常見樂器的分類及音色特點。
能夠在感知力度、速度、音色、節奏、旋律、和聲等音樂表現要素的過程中,了解並評價其音樂表現作用。
感知音樂的結構,能夠簡單表述所聽音樂不同段落的對比與變化。
【內容】音樂情緒與情感
【標准】1~2年級
體驗不同情緒的音樂,能夠自然流露出相應表情或作出體態反應。
體驗並說出音樂情緒的相同與不同。
【標准】3~6年級
聽辨不同情緒的音樂,能用語言作簡單描述。
能夠體驗並簡述音樂情緒的變化。
【標准】7~9年級
能夠主動地體驗音樂所表達的各種情感,並能運用音樂表情術語進行描述。
能夠感知音樂情感的發展變化,並能簡要地表述或通過多種形式表現出來。
【內容】音樂體裁與形式
【標准】1~2年級
聆聽兒歌、童謠、進行曲和舞曲,能夠通過模唱、打擊樂對所聽音樂作出反應,能夠隨著進行曲、舞曲音樂走步、跳舞。
能夠區別獨唱、獨奏、齊唱、齊奏。
【標准】3~6年級
聆聽少年兒童歌曲、頌歌、抒情歌曲、敘事歌曲、藝術歌曲、通俗歌曲等各種體裁和類別的歌曲,能夠隨著歌曲輕聲哼唱或默唱。
聆聽不同體裁和類別的器樂曲,能夠通過律動或打擊樂對所聽音樂作出反應。
能夠區別齊唱與合唱、齊奏與合奏。
能夠初步分辨小型的音樂體裁與形式,能夠聆聽音樂主題說出曲名,每學年2~4首。
【標准】7~9年級
聆聽大合唱、組歌、室內樂、協奏曲、交響曲、歌劇、舞劇音樂及其他體裁的歌曲和樂曲,並運用各種形式對所聽音樂作出反應。
通過聽賞音樂分辨不同體裁與形式,能夠聆聽音樂主題說出曲名,每學年2~4首。
能夠結合所聽音樂,簡單評析音樂體裁與形式對於音樂表現的作用。
【內容】音樂風格與流派
【標准】1~2年級
聆聽不同國家、地區、民族的兒歌、童謠及小型器樂曲或樂曲片段,初步感受其不同的風格。
【標准】3~6年級
聆聽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知道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區和民族的民歌、民間歌舞、民間器樂曲和戲曲、曲藝音樂等,了解其不同的風格。
聆聽世界各國民族民間音樂,感受一些國家和民族音樂的不同風格。
【標准】7~9年級
聆聽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知道其主要的種類、唱腔、風格、流派和代表人物。
聆聽世界各國民族民間音樂,並能對其風格特點進行簡單評述。
聆聽世界各國優秀音樂作品,了解不同音樂流派的代表人物。
二、表 現
表現是實踐性很強的音樂學習領域,是學習音樂的基礎性內容,是培養學生音樂表現能力和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學中應注意培養學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綜合性藝術表演能力,發展學生的表演潛能及創造性潛能,使學生能用音樂的形式表達個人的情感並與他人溝通、融洽感情,在音樂實踐活動中使學生享受到美的愉悅,受到情感的陶冶。
【內容】演唱
標准】1~2年級
參與各種演唱活動。
知道演唱的正確姿勢。能夠對指揮動作及前奏作出反應。
能夠用自然的聲音,按照節奏和曲調有表情地獨唱或參與齊唱。
能採用不同的力度、速度表現歌曲的情緒。
每學年能夠背唱歌曲4~6首。
【標准】3~6年級
樂於參與各種演唱活動。
知道演唱的正確姿勢及呼吸方法,並能在唱歌實踐中逐步掌握和運用。能夠對指揮動作及前奏作出恰當的反應。
能夠用自然的聲音、准確的節奏和音調有表情地獨唱或參與齊唱、合唱。
能夠對自己和他人的演唱作簡單評價。
每學年能夠背唱歌曲4~6首。
【標准】7~9年級
能主動地參與各種演唱活動,養成良好的唱歌習慣。
能夠自信地、有表情地演唱歌曲。積極參與齊唱、輪唱及合唱,並對指揮的起、止、表情等作出正確的反應。
了解變聲期嗓音保護的知識,懂得嗓音保護的方法。
能夠簡單分析歌曲的特點與風格,表現歌曲的音樂情緒和意境。能對自己、他人、集體的演唱作簡單評價。
每學年能夠背唱歌曲3~5首。
【內容】演奏
【標准】1~2年級
學習常見的打擊樂器。
能夠用打擊樂器或其他音源合奏或為歌曲伴奏。
【標准】3~6年級
樂於參與各種演奏活動。
學習課堂樂器的演奏方法,參與歌曲、樂曲的表現。
能夠選擇適當的演奏方法表現樂曲的情緒,並對自己和他人的演奏進行簡單評論。
每學年能夠演奏樂曲2~3首。
【標准】7~9年級
能主動地參與各種演奏活動,養成良好的演奏習慣。
能夠選擇適當的演奏方法表現樂曲的情緒。
能夠對自己、他人或集體的演奏進行評價。
每學年能夠演奏樂曲2~3首。
【內容】綜合性藝術表演
【標准】1~2年級
能夠參與綜合性藝術表演活動。
能夠配合歌曲、樂曲用身體做動作。
能夠在律動、集體舞、音樂游戲、歌表演等活動中與他人合作。
【標准】3~6年級
能夠主動地參與綜合性藝術表演活動,並從中享有樂趣。
在有情節的音樂表演活動中擔當一個角色。
能夠對自己、他人的表演進行簡單的評論。
【標准】7~9年級
能夠自信地、有表情地參與綜合性藝術表演活動。
能夠結合所學的歌曲、樂曲創設簡單的表演情景或做形體動作。
學習表演簡單的歌劇、戲曲、曲藝片段,並能對自己與他人的表演作出評價。
【內容】識讀樂譜
【標准】1~2年級
認識簡單的節奏符號。
能夠用聲音、語言、身體動作表現簡單的節奏。
能夠用唱名模唱簡單樂譜。
【標准】3~6年級
用已經學會的歌曲學唱樂譜。
結合所學歌曲認識音名、音符、休止符及一些常用記號。
能夠識讀簡單樂譜。
【標准】7~9年級
用熟悉的歌曲、樂曲學唱樂譜。
能夠跟隨琴聲或錄音視唱樂譜。
鞏固、提高識讀和運用樂譜的能力。
三、創 造
創造是發揮學生想像力和思維潛能的音樂學習領域,是學生積累音樂創作經驗和發掘創造思維能力的過程和手段,對於培養具有實踐能力的創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音樂創造包括兩類學習內容:其一是與音樂有關的發掘學生潛能的即興創造活動;其二是運用音樂材料創作音樂。其中第二類內容與音樂創作有關,但區別於專業創作學習。
【內容】探索音響與音樂
【標准】1~2年級
能夠運用人聲、樂器聲模仿自然界或生活中的聲音。
能夠用打擊樂器或自尋音源探索聲音的強弱、音色、長短和高低。
【標准】3~6年級
能夠自製簡易樂器。
能夠運用人聲、樂器聲及其他音源材料表現自然界或生活中的聲音。
【標准】7~9年級
能夠運用人聲、樂器聲或其他音源材料表現一定的情景。
能夠對自己或他人的聲音探索活動作出評價。
【內容】即興創造
【標准】1~2年級
能夠將成語、短句、詩歌或歌詞用不同的節奏、速度、力度等加以表現。
能夠在唱歌或聆聽音樂時即興地做動作。
能夠用課堂樂器或其他音源即興配合音樂故事和音樂游戲。
【標准】3~6年級
能夠即興創編同歌曲情緒一致的律動或舞蹈,並參與表演。
能夠以各種音源及不同的音樂表現形式,即興創編音樂故事、音樂游戲並參與表演。
【標准】7~9年級
能夠即興編唱生活短語或詩詞短句。
能夠依據歌曲、樂曲的內容及情緒,進行即興創編活動。
【內容】創作實踐
【標准】1~2年級
能夠運用線條、色塊、圖形,記錄聲音或音樂。
能夠運用人聲、樂器或其他音源,創作1~2小節節奏或旋律。
【標准】3~6年級
能夠創作2~4小節的節奏短句。
能夠創作2~4小節旋律。
嘗試用電腦創編音樂。
(註:" "有條件的地區可選用)
【標准】7~9年級
能夠獨立地或與他人合作創作8小節左右的短曲。
能夠為歌曲選編前奏或間奏。
嘗試用電腦創編音樂。
(註:" "有條件的地區可選用)
四、音樂與相關文化
音樂與相關文化是音樂課人文學科屬性的集中體現,是直接增進學生文化素養的學習領域。它有助於擴大學生音樂文化視野,促進學生對音樂的體驗與感受,提高學生音樂鑒賞、表現、創造以及藝術審美的能力。它雖然在某些方面有自己相對獨立的教學內容,而在更多的情況下,又蘊涵在音樂鑒賞、表現和創造活動之中。為此,這一領域教學目標的實現,應通過具體的音樂作品和生動的音樂實踐活動來完成。
【內容】音樂與社會生活
【標准】1~2年級
感受生活中的音樂,樂於與他人共同參與音樂活動。
能夠通過廣播、電視、磁帶、CD等傳媒聽賞音樂。
能夠參加社區或鄉村的音樂活動。
【標准】3~6年級
關注日常生活中的音樂。
喜歡從廣播、電視、磁帶、CD等傳播媒體中收集音樂材料,並經常聆聽。
主動參加社區或鄉村音樂活動,並能同他人進行音樂交流。
樂於聽音樂會或觀看當地民俗活動中的音樂表演。
【標准】7~9年級
養成關注音樂的習慣,能夠用實例說明音樂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
喜歡並能夠從傳媒中聆聽音樂,了解和積累音樂信息,願與同學交換所收集到的音樂材料,交流音樂感受。
在出席音樂會及參與社區音樂活動過程中,能夠觀察和了解音樂家或民間藝人的活動,並作出自己的評價。
【內容】音樂與姊妹藝術
【標准】1~2年級
能夠用簡單的形體動作配合音樂節奏。
能夠用簡明的表演動作表現音樂情緒。
能夠用色彩或線條表現音樂的相同與不同。
【標准】3~6年級
接觸與了解戲劇、舞蹈等藝術表演形式,認識音樂在其中的作用。
能夠結合所熟悉的影視片,簡單描述音樂在其中的作用。
【標准】7~9年級
通過藝術作品,
D. 如何營造開放性的小學音樂課堂
一、教師的自身素質是構建高效課堂教學的前提
音樂是一門特殊學科,它不單單是理論與知識,更重要的是實踐藝術。音樂教學既要傳授知識又要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因此,音樂教師的綜合素質對於實現教學的有效性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教育部門調查顯示:教師談話或授課時音調適中、語氣親切,能根據內容情感調控說話的節奏,學生在這樣的言語狀態下能保持學習興趣;反之就有60%的學生產生反感。因此,音樂要實現音樂課堂的有效教學,就要不斷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努力將音樂藝術與教育藝術相結合。
二、開放音樂課堂,為音樂知識注入生活氣息
開放音樂教學是指音樂教學的多元性。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他們天性活潑、好奇心強、想像力豐富。因此,把少兒的音樂學習與游戲、舞蹈有機結合起來,使之形象化、具體化,讓學生通過自身的活動,把聽、視、觸等各種感覺結合起來。教師要創設寬松、自由的課堂氛圍,給學生提供一個自由的活動空間,讓他們插上想像的翅膀,盡情施展自己的才華,把他們從座位的束縛中解放出來,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獲得音樂知識、技能,同時受到美的熏陶。
三、有效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
1.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低年級學生對音樂語言處於感知的初級階段,對較為抽象的音樂表現形式難以理解。因此,在音樂教學中要利用多媒體營造與教學內容相融、相近或一致的情境,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教唱《國歌》時,通過多媒體播放我國運動員在奧運會上手捧獎杯,仰望著在國歌聲中冉冉升起的五星紅旗的視頻,使學生如臨其境,被這動人心魄、扣人心弦的樂曲所渲染,使他們親身體驗國歌韻律的神聖和庄嚴,激發了他們的愛國情感。
2.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提高教學質量。大量的圖片、掛圖以及密密麻麻的板書,既繁瑣雜亂又浪費時間,而且給學生以孤立、缺乏聯系的印象,而運用多媒體就能克服這些弊端,並且節省板書時間,提高教學質量,在課堂內能輕松學到更多知識。
3.提高學習的有效性。多媒體構建的教學環境有利於學生非智力因素的調動,並作用於學習過程。在智能化信息刺激下,課堂有了全新的感覺,多媒體按人腦對信息的處理程序,由點及面地把信息串聯起來,突出重點,分析難點,為學生的思維搭設了階梯,為音樂教學帶來了新突破。
四、注重音樂實踐
1.自主性音樂實踐活動。《標准》中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音樂課程必須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在教學中以學生為中心,開展多元化的教學活動,給學生參與教學的機會,以實現學生自主地學,創造性地學,使學生真正成為自主學習的主人,成為音樂課堂的主人。
2.合作性音樂實踐活動。合作學習要求全員參與,合理地利用競爭機制,互相合作,拓展思維的深度和廣度,使資源得到共享。 葉聖陶先生指出:「合作,就是要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而不能各行其是。」為了增強小組合作,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合作習慣。例如安排二年級《龜兔賽跑》音樂故事表演時,教師要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優勢互補」的原則,把學生綜合分組,合理安排組內小兔、烏龜、小熊等角色分工。這樣合作學習才能達到師生、生生之間相互配合,促進情感的交流。
3.探究性音樂實踐活動。探究性學習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更大程度上給學生以自由。有助於激發學習興趣,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最終促進身心和諧發展、全面提高綜合素質。教師要善於引導,讓學生自主、合作、實踐、延伸探究。比如在一年級《小雨沙沙》中,學生在學習歌詞之後,教師提問:大雨和小雨分別是什麼情形的?下大雨前天空有什麼變化?大家可以分組討論,選派一位代表回答,小組之間進行比賽。讓學生合作學習歌曲,看哪組學得快、合作得好。教師適時拿出各種樂器,讓學生自由為歌曲配樂,進行實踐探究,最後,可讓學生談一下自己的體會,學生的能力得到充分提高,真正實施了素質教育。
五、注重教學評價
《新課標》明確指出:「評價不僅要關心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各方面的潛能。」這就要求我們要把評價作為課程、教學的有機環節。評價要著眼於提高每個學生藝術能力、尊重學生個性差異與程度差異的方式。藝術課程的教學應該讓每個學生都有成就感,所以,要更關注過程評價,強調評價主體的多元化,採用自評、互評,並充分利用學生的藝術檔案加實施過程性評價。只要學生盡力參與,我們就要積極給予肯定。採用這種評價的方式,既增強了學生的參與意識,又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要真正實現高效課堂教學,任重而道遠,需要我們每一位教師長期的努力、探索與實踐。創設一個能讓學生學得「多、快、好、深」的課堂,是我們音樂教師長遠的追求!
E. 經驗屬於感性還是理性
個人認復為屬於感性,許多經驗制在運用的時候,人本身是沒有意識去進行相對縝密的思考推敲的
但相對應的,經驗的獲取本身是需要通過一系列的思考,學習,努力獲得的。
應該是運用經驗的時候,人是感性的,獲得經驗是理性的
F. 數學教學中如何處理好感性和理性的關系
數學學科的理性訴求和學生(特別是小學生)認知的感性方式之間似乎存在著矛盾,然而看似矛盾的兩者之間也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關系,它們是一對矛盾統一體。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只有正確理解和處理好學生認知的「感性」和數學思維的「理性」這一對矛盾統一體的關系,才能幫助學生真正理解數學,形成深度的學習。
一、「理性認知」需要根植於「感性經驗」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過一個精闢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說:「我們要有自己的經驗做根,以這經驗的形態所發生的知識做枝,然後別人的知識才能接得上去,別人的知識才成為我們知識的一個有機部分。」曾經有一個廣告也很形象地表達了這個觀點。廣告大意是:一個小女孩被一道一位數的減法難住了,結果爸爸拿出了與被減數個數相同的果凍,讓這個小女孩一邊吃一邊做題,結果這個女孩順利地解決了問題。這是一個在現實學習中確實存在的現象。這些都表明,有效的教學活動應該是一個從學生已有的感性經驗出發,通過觀察、交流、實驗、猜測、驗證、推理等一系列數學思維活動,促進學生逐步實現「數學化」,直至形成「理性認知」的過程。換句話說,離開學生的感性經驗做基礎,任何的理性認知就會無處附著,既不可能牢固,也不能真正進入理解狀態。作為一名數學教師,必須要准確地分析學生的認知起點,並巧妙設計教學活動,激活學生的感性經驗,並在此基礎上開展教學。
(一)及時安排操作,激活生活經驗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積累了一些數學經驗,雖然這些經驗還沒有轉化為數學知識,但是這種經驗對於學生深刻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起著非常積極的基礎作用。譬如,學生雖然不能准確說出長方體的特徵,但是卻能憑借生活經驗,運用直覺大致判斷哪些物體是長方體。學生能根據12根小棒(3組,每組4根)拼搭出長方體,但是卻不能自發地歸納出長方體棱的特徵。這就表明,日常積累的生活經驗具有數學因素,是兒童學習數學的重要基礎,但它與數學知識是有距離的,不可能由此自發地形成數學知識,完成數學認知的系統發展。
(二)自覺正向遷移,激活直接經驗
「為遷移而教」已經成為一種教學共識。遷移分為正遷移和負遷移(即干擾)。教師在教學中利用正遷移完成教學的例子不勝枚舉。例如,在教學三位數乘兩位數時,可以先復習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激活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經驗,然後將其中的兩位數變成三位數,再讓學生嘗試計算。學生就很自然地將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經驗順利地遷移到三位數乘兩位數中。
(三)轉化負面遷移,激活思維經驗
負遷移一般對新知教學起干擾作用,應當加以避免。但是,只要巧妙利用,有的時候利用負遷移也能轉化為正方向的教學效果。
二、「感性經驗」必須上升為「理性認知」
數學學習是透過「數學現象」研究「數學本質」的過程。以小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和知識基礎,還不足以獨立完成這個認知過程,需要教師的有效引導。教師要在學生的「感性經驗」與「理性認知」之間搭建一個橋梁,引領他們通過不斷地嘗試、探索和反思,逐步感悟數學的本質,最終完成從「感性」到「理性」的認知蛻變。
(一)關注過程,凸顯理性本質
要實現對數學知識本質的理解,需要做到三個關註:一是關注知識的生長、發展過程,二是關注學生思維發展的過程,三是關注知識的運用過程。
(二)引導反思,強化理性思維
教師在教學中,往往對如何解題下足功夫,似乎問題獲得解決,就可以大功告成。在教學中,我們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通過反思去提煉解題思路,分析思維過程,總結策略方法,剖析問題本質……這對學生形成對數學的理性認知,形成良好的數學思想具有重要的意義。
(三)組織辨析,深化理性思考
數學學習中,學生的思維經歷由感性到理性認識的過程,還需要經過適當的比較、辨析,排除似是而非的模糊認識,走向理解掌握的康莊大道。比如,教學兩步混合運算時,對於「為什麼遞等式的第一步要按順序將數照抄下來」,我們也不能一味地只是強調規定,而是要適當變式,引導學生比較、辨析。要讓學生不斷調整方法,最終形成優化策略。
三、「感性經驗」和「理性認知」需要通過綜合應用實現良性互促
人的認知由感性經驗開始,經過提升、抽象,上升形成理性認識。理性認知比感性經驗具有更大的涵蓋范圍,並達到較為深刻的認知程度,形成一定的穿透力。但無論是感性經驗還是理性認知,一維的直線式認知往往還不夠牢靠,還得經過必要的鞏固和檢驗。這種鞏固和檢驗,常常是迂迴式的過程,體現感性經驗與理性認知之間的往復運動與相互作用,繼續延伸著學習認知推進的歷程,成為一個辯證的發展過程。其間,感性經驗要為理性認知作支撐,理性認知也對感性經驗加以篩選、分類、合並、概括、提升等,越加自覺地積累感性經驗。對於數學教學來說,這樣的認識階段其實就是運用性練習過程。學生通過必要而扎實的練習,才能統整感性經驗和理性認知,完成二者的協調和完美結合,發展辯證統一關系。
運用性練習過程具有多方面的學習意義:一是為了強化知識信息的刺激,避免遺忘,知識信息的保持由瞬時記憶轉化為長效記憶,達到持久地保持的狀態;二是為了顯示其價值,讓學生感受知識信息的作用,真切地體驗到知識有用;三是為了進一步鑒別、檢驗其真偽,加強認知的確定性程度;四是為了拓展,形成多方面的綜合聯系,使得學生對知識信息的把握獲得突破,體驗諸多變式,靈活地適應變化。
數學學習中的「感性經驗」和「理性認知」充滿了辯證統一的關系。數學認知雖然充盈著「理性精神」,但是它絕離不開「感性經驗」的支撐;而「感性經驗」如果不加以挖掘提煉,也絕不可能成為「理性的數學」。而且,數學認知一旦納入到學生個體的認知體系中,就有可能轉變為進一步學習的「感性經驗」,為進一步探尋「理性數學」而發揮後續的積極影響。
G. 學校音樂教育的教學原則主要有哪幾點
音樂教學原則是根據音樂教育理論、教學目標,遵循音樂教學過程及教學活動的規律而制定的對音樂教學的基本要求。它是音樂教學客觀規律的反映,是指導音樂教學工作的基本准則,是音樂教學原理的引申和具體化,是音樂教學經驗的提升。人們對教育規律的認識是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而逐步提高的,因此,人們對教學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教學原則在提法、名稱、內容、結構等方面,各流派、各歷史時期都不盡相同。有一些經教學實踐檢驗的教學原則,如科學性原則、啟發性原則、直觀性原則、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相結合原則、統一要求與因材施教相結合原則等,這些教學原則對於中小學音樂教學也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而音樂教學的基本原則更應該體現出音樂藝術的教學規律,應突出音樂審美教學的特點。一、音樂性原則音樂性原則也稱音樂為本的原則,是指在音樂教學中自始至終應將音樂置於音樂教育的本來(中心)位置或其職能位置。音樂教育是以音樂為載體的方式來進行實施的、通過音樂來施教而不是其他非音樂性的教育現象。音樂教育旨在培養個體的感性與理性盡可能地和諧統一,它是以音樂本身的規律與特點來展開和實施的。音樂性的原則是音樂教學的根本原則。音樂教育之所以要以音樂為本,是由其本質所決定的。《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准》指出:「音樂課的基本價值在於通過以聆聽音樂、表現音樂和音樂創造活動為主的審美活動,使學生充分體驗蘊涵於音樂音響形式中的美和豐富的情感,為音樂所表達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使音樂藝術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啟迪智慧、情智互補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發揮,以利於學生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為其終身熱愛音樂、熱愛藝術、熱愛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基本理念,應貫穿於音樂教學的全過程,音樂教學應該是師生共同體驗、發現、創造、表現和享受音樂美的過程。如果否定音樂為本的教育理念,就等於否定了音樂教育的審美價值,那麼,作為「實施美育主要途徑」的音樂課就會被異化為另類課程,失去在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存在的意義。所以說,音樂課要突出音樂學科的特點,音樂課中要體現音樂藝術。以音樂為本須注重「聽賞」,感受、體驗音樂作品的表現力;以音樂為本,須遵循學生認知規律,正確認識音樂知識與技能;以音樂為本,應明確音樂教學目標,圍繞目標設計教學活動,豐富學生的藝術實踐;以音樂為本,應合理選擇教學方法和手段,讓教學方法和手段恰到好處地為音樂教學服務。總之,以音樂為本就是,我們的音樂教育必須以音樂為載體,必須突出音樂學科的屬性,不可將其他的內容和形式凌駕於音樂內容之上,使音樂成為點綴。二、情感性原則音樂是情感藝術。音樂給人的情感移入比其他藝術更直接、更強烈、更能深入人的情感世界。羅丹說:「藝術就是感情。」音樂美,即是一種特殊的情感表達方式。音樂教育的特質就是情感審美。因此,審美教育從本質上講是一種情感教育。情感是音樂審美感受的動力和中介,是音樂審美過程中最活躍的心理因素。審美教育從根本上說,是一種主體全身心投入情感的體驗過程。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青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在音樂教學中,教師首先應以自己的情感去撥動學生的情感,使之產生共鳴,激發其情感動力。只有當教師把真情實感傾注到音樂之中,才能感染學生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音樂之中,從而進入學習音樂的最佳狀態。因此,音樂教學要牢牢抓住情感因素,不時點燃學生的情感火花,使學生在音樂審美過程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並不斷提高學生情感外化的表現能力。師生之間和諧的情感交流是音樂教學優化審美功效的重要標志。音樂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應建立一種平等的關系,音樂教師應把感情的紐帶拋向學生,通過音樂教學,使學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潛移默化中建立起對親人、對他人、對人類一切美好事物的摯愛之情。因此,音樂教學應堅持情感性原則。三、體驗性原則體驗性是音樂學習的突出特點之一。這是因為音樂是體驗的藝術,音樂創作、表現和鑒賞都離不開人的親身參與和體驗。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音樂是不能「教」的,音樂的非語義性與不確定性決定了其教學機制主要不是依靠講授和詮釋的方式,因為如果那樣,就會同學生的自身感受與體驗相悖,這是完全違背音樂審美教育規律的。音樂教學的過程應是一個在教師啟發和指導下學生主動參與體驗音樂的過程。沒有參與和體驗,就不會有真正意義上的音樂教學。審美不能依靠灌輸,藝術不能容忍說教,音樂學習的根本機制是學習者自身對音樂的感悟。所以,音樂教學要尊重學生以自己體驗的方式學習音樂,要關注、保護和鼓勵學生在音樂體驗中的獨立見解。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語言盡量要少,而且不要總是試圖詮釋音樂,音樂課堂中的教學語言應以描述性為主,目的是創設審美情境,渲染藝術氛圍,引導和誘發學生積極地參與音樂體驗。良好的音樂教學過程應體現為各種有利於學生參與的音樂活動,包括音樂鑒賞活動、音樂表現活動、音樂創造活動等,同時在相關的活動中融進音樂文化知識,讓學生在對音樂的整體感受中增強對音樂文化的了解。
H. 小學音樂舊教學大綱和新課程標準的區別
音樂課程標准與音樂教學大綱的比較
一、課程性質和價值觀念的轉變
過去的教學大綱,在編寫的指導思想上,是以學科知識為中心的,是根據學科體系制訂的,主要側重於根據學科的邏輯關系來安排教學內容,它是教師教學的一個依據。教學大綱的內容分為唱歌、唱遊(小學)、器樂、欣賞、識譜與視唱聽音(中學為基本樂理和視唱練耳)等幾個部分,並對這幾個部分分年級提出不同的要求,各部分內容都有一個比較明確的體系,對知識、技能的要求和培養音樂專業人才的要求基本一致,只是程度上稍有差異而已,但邏輯關系是一樣的。教學難點、重點的確定都在知識、技能的體繫上,所有的關注點都在學科體系的發展上,完全沒有考慮學生的要求,這是培養專業人才的規劃。比如,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音樂教學大綱中對三至五年級學生在唱歌方面的要求是:①學習緩吸、緩呼的呼吸方法;初步學習有氣息支持地歌唱。②學習連音唱法、頓音唱法。③學習簡易的輪唱、二部合唱,做到音高、節奏准確,逐步做到聲部的和諧、均衡。從這三條可以看出,其要求完全是專業性的,並且是與專業教育接軌的。比如「緩吸緩呼;有氣息支持地歌唱」等,專業音樂教育也是這樣要求的,只不過要求的深淺程度不同而已,但其結構和系統性是一致的。這只是舉其中的一小部分例子,還有不少類似這樣的專業要求。教學大綱要求如此,那麼音樂教師按照大綱的要求開展教學活動也就順理成章了。可以說,現在所用的教學大綱是按照音樂學科的知識體系來編寫的,首先考慮的是學科在學生身上有多大的完善與發展,而忽略了學生在音樂中究竟能有多大發展,脫離了學生實際。也就是說,教學大綱所演繹出來的音樂是一種「精英文化」,它注重的只是學科自身的科學性和發展性。
課程標準是在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大潮中誕生的,有著鮮明的時代性和科學性,是一個開放式的發展模式,是建立在學生學習經驗的基礎上的,是按學生的心理結構的發展來確定學科內容的,是以學生的學習為中心、以學習經驗為載體,把音樂學習和學生生活與社會發展的情感體驗密切聯系在一起的。課程標准首先考慮的不再是學科自身的發展,而是學生的發展,使學生通過學習音樂享受音樂所帶來的樂趣,從而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它突破了學科體系,由學科體系向學習領域轉變,培養的是ZI世紀所需要的綜合素質高的。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具有基本素養和能力的有文化的普通公民,而不是在舞台上表演的專業人才。它也體現了「音樂教育的任務不是培育音樂家,而是培養人」——蘇霍姆林斯基(前蘇聯教育家)的教育思想,還體現了價值取向上的變化,那就是:由精英教育走向大眾教育,由學科知識本位走向學生發展本位。
在教育教學基本理念方面,教學大綱與課程標准也有本質的差異。盡管教學大綱隨著時間的推移和教育的發展作過相應的修訂與調整,如以前的教學大綱特別強調「雙基」(即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人們發現在這之中美育體現得不足,尤其是受當時德國奧爾夫和美國「綜合音樂感」音樂教育思想的影響,先後在教學大綱中加進了「器樂教學」和「唱遊」(小學)教學。盡管教學大綱也注重學生興趣的培養,還提倡「因材施教」,但這並不能改變教學大綱以系統的學科知識和技能學習為教育教學目的的基本性質。而課程標準是以實現音樂教育的價值為依據,遵循中小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審美認知規律,將音樂課程的價值定位在審美體驗、創造性發展、社會交往和文化傳承四個方面,比過去教學大綱側重強調德育和智育方面的價值目標更有時效 性和針對性,也更全面、更科學。由此也可更加明確地看出,課程標准所演繹出來的音樂是一種「大眾文化」,是從精英文化向大眾文化的回歸。
二、由教學內容到教學領域的轉變
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內容有唱歌、唱遊(小學)、器樂、欣賞、識譜和視唱聽音五個方面,課程標准則將其劃分為四個領域,即:感受與鑒賞、表現、創造、音樂與相關文化,既整合也擴展了教學大綱的內容。
我們可以看出,把過去的唱歌、唱遊、器樂和視唱聽音整合為表現,融合性增強,整體難度降低,不再像過去那樣對每一項都有過細的要求,欣賞整合為感受與鑒賞,重視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體驗。另外,課程標准擴展了創造和音樂與相關文化兩項,這也是根據新時代對音樂教育的要求和順應實施素質教育的必然趨勢而增加的。創造,體現了一個時代的精神,也體現了音樂教育的改革方向。
這樣的整合與拓展,突出了音樂聽覺審美體驗的藝術特徵,淡化了技能練習和理論知識的專業性。由於知識難度降低,所以能夠激發學生參與音樂表現及投人音樂探索的興趣。從中也可以看出,新課程標准對通過音樂教學活動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以及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重視。
三、教學要求的轉變
現行的中小學音樂教學大綱以及據此編寫的多種版本的音樂教材,無論在內容、體例上,還是在要求上,受專業音樂藝術院校的相關影響比較深,追求全面、系統、高難度。這既超出中小學生的現有水平和接受能力,也超出中小學生在音樂方面發展的需要。在體例安排上,各類音樂知識往往成條塊分割狀態,學生接觸到的只是一些孤立的知識點而不是真正的、完整的音樂。例如,教學大綱中把樂理知識學習專門列為一項,叫做識譜Z面課程標准中的識譜僅為「表現」一項中的第四條(前三條為:演唱、演奏、綜合藝術表演人教學大綱中對初中階段識譜的總要求是:①在小學基礎上,繼續學習簡譜或五線譜知識。五線譜教學用首調唱名法。②通過音樂實踐活動,進一步培養聽辨節奏、旋律和視唱樂譜的能力。其分年級的要求是:①復習鞏固小學階段的識譜知識。②學習保持音、切分音、三連音、裝飾音等音樂記號。③學習調號,知道唱名在鍵盤上的位置。④編寫節奏與旋律短句。⑤提高識譜能力、這裡面的專業要求全面而深人。
課程標准對7~9年級(即初中1~3年級)在識讀樂譜方面的要求為:①用熟悉的歌曲、樂曲學唱樂譜。②能夠跟隨琴聲或錄音視唱樂譜。③鞏固、提高識譜和運用樂譜的能力。
對比前面教學大綱的五項要求,課程標准中這三項的難度大大降低。僅就第一條來看,就可以先唱歌後識譜,這在以往是違背常規的教學行為的。以前的唱歌都是先識譜後唱歌,其理由是:不識譜怎麼能把歌唱會呢?於是課堂上往往會出現教師還在不厭其煩地教歌譜時,學生已經能夠直接唱歌了。課程標准中的第2條是培養學生「能夠跟隨琴聲或錄音視唱樂譜」,這在以往的教學中更是不允許的,以為這是培養學生的「依賴」思想,是不重視「雙基」的體現。以前的視唱樂譜是:教師給學生一個標准音高,然後學生清唱,整個曲譜唱完後音準誤差不超過半音才算合格,其專業要求非常高。
課程標准注重的是學生對音樂的感受、體驗和音樂學習經驗,不再要求學生對音樂知識死記硬背,它讓學生明白,音樂不是科學,而是一種文化,是人的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讓學生在學習中感悟音樂要素在音樂表現中的作用,了解有關音樂的背景、文化、體裁、風格,讓學生學會學習,終身快樂。
四、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
過去幾十年,音樂教學採用的基本上都是單向灌輸式的模式,束縛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和音樂綜合能力的提高。課程標准結合本學科的特點,倡導體驗、模仿、探究、合作及綜合式的學習,強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注重創設便於師生交流的教學環境,建立平等互動的師生關系。教師不再以絕對權威出現,而承認每一個人都有獨特的學習方式;以學生的直接經驗為主,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性地學習,不再重視結果而注重過程。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改變單一的記憶、接受、模仿的被動學習方式,確定以學生為中心,開放、民主。公平、高質量地與社會生活、社會發展、人生經歷相結合的音樂學習方式
新一輪的教學改革其核心是「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要體現這一核心,必須轉變教學觀念,這是教學改革的前提和關鍵。教學觀念對教學活動起著指導和統帥作用,那麼,新課程需要哪些新教學觀念,如何樹立與新課程相適應的教學觀念,就成為亟待探討的問題。
一、教學是課程傳遞和執行的過程,還是課程創生與開發的過程
本次教學改革是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進行的,是對課程改革的呼應。所以,教學與課程的關系是本次教學改革首先必須擺正和處理好的一對關系。在這對關系中,課程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課程觀是主導因素。課程觀決定教學觀,並因此決定教學改革的深度、廣度。但是,課程究竟是教學的「枷鎖」還是「跳板」?是教學的「控制者」還是「促進者」?在傳統的教學論概念系統中,課程被理解為規范性的教學內容,而這種規范性的教學內容是按學科編制的,故課程又被界定為學科或各門學科的總和。這就意味著,課程只是政府和學科專家關注的事,教師無權也無須思考課程問題,教師的任務只是教學。課程和教學成為兩個彼此分離的領域,課程是學校教育的實體或內容,它規定學校「教什麼」,教學是學校教育的過程或手段,它規定學校「怎麼教」;課程是教學的方向、目標或計劃,是在教學過程之前和教學情境之外預先規定的,教學的過程就是忠實而有效傳遞課程的過程,而不應當對課程作出任何調整和變革;教師只是既定課程的闡述者和傳遞者,學生只是既定課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這就是傳統課程所倡導的教學觀。課程是「專制」的一方,課程成為一種指令、規定,教材成為聖經,而教學則成為被控制、被支配的一方,課程與教學走向二元對立,二者機械地、單向地、線性地發生關系。這樣,課程不斷走向孤立、走向封閉、走向萎縮,走向難、繁、偏、舊,而教學也不斷變得死板、機械、沉悶,這種背景下的所謂教學改革只能是打外圍戰,「戴著鐐銬跳舞」,師生的生命力、主體性不可能得到充分發揮。總之,這種改革最多隻能在方法上、形式上做文章,而不可能有實質性的突破。
當課程由「專制」走向民主,由封閉走向開放,由專家研製走向教師開發,由學科內容走向學生經驗的時候,課程就不只是「文本課程」(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科書等文件),而更是「體驗課程」(被教師與學生實實在在地體驗到、感受到、領悟到、思考到的課程)。這意味著,課程的內容和意義在本質上並不是對所有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育情境中,每一位教師和學生對給定的內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對給定內容的意義都有其自身的解讀,從而對給定的內容不斷進行變革與創新,以使給定的內容不斷轉化為「自己的課程」。因此,教師和學生不是外在於課程的,而是課程的有機構成部分,是課程的創造者和主體,他們共同參與課程開發的過程。這樣教學就不只是課程傳遞和執行的過程,而更是課程創生與開發的過程。這是新課程所倡導的教學觀。教學過程因此成為課程內容持續生成與轉化、課程意義不斷建構與提升的過程。這樣,教學與課程相互轉化、相互促進,彼此有機融為一體。課程也由此變成一種動態的、生長性的「生態系統」和完整文化,這意味著課程觀的重大變革。在這種背景下,教學改革才能真正進入教育的內核,成為課程改革與發展的能動力量,成為教師與學生追尋主體性、獲得解放與自由的過程。這正是新一輪課程改革所呼喚的教學改革!這是從課程層面上給教學帶來的一種「解放」,這種「解放」將使教學過程真正成為師生富有個性化的創造過程。
二、教學是教師教學生學的過程,還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
教與學的關系問題是教學過程的本質問題,同時也是教學論中的重大理論問題。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互動。基於此,新課程把教學過程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不發生教學,那些只有教學的形式表現而無實質性交往的「教學」是假教學。把教學本質定位為交往,是對教學過程的正本清源,是對傳統教學觀點的重大突破。
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負責教,學生負責學,教學就是教師對學生單向的「培養」活動,它表現為:一是以教為中心,學圍繞教轉。教師是知識的佔有者,所以教師是課程的主宰者,所謂教學就是教師將自己擁有的知識傳授給學生。教學關系成為:我講,你聽;我問,你答;我寫,你抄;我給,你收。在這樣的課堂上,「雙邊活動」變成了「單邊活動」,教代替了學,學生是被教會,而不是自己學會,更不用說會學了。二是以教為基礎,先教後學。學生只能跟著教師學,復制教師講授的內容。先教後學,教了再學,教多少、學多少,怎麼教、怎麼學,不教不學。教支配、控制學,學無條件地服從於教,教學由共同體變成了單一體,學生的獨立性、獨立品格喪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終成為「遏制學的力量」。教師越教,學生越不會學、越不愛學。總之,傳統教學只是教與學兩方面的機械疊加。
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交往昭示著教學不是教師教、學生學的機械相加,傳統的嚴格意義上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於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在這個共同體當中,教師不再僅僅去教,而且也通過對話被教,學生在被教的同時,也同時在教。對教學而言,交往意味著人人參與,意味著平等對話,意味著合作性意義建構,它不僅是一種認識活動過程,更是一種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精神交流。對學生而言,交往意味著主體性凸顯,個性的表現,創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交往意味著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更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課不是單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動、專業成長和自我實現的過程。交往還意味著教師角色定位的轉換: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從傳統的知識傳授者轉向現代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可以說,創設基於師生交往的互動、互惠的教學關系,是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
三、教學重結論還是重過程
結論與過程的關系是教學過程中一對十分重要的關系,與這一關系相關的還有學習與思考、學會與會學、知識與智力、繼承與創新等關系。從學科本身來講,過程體現該學科的探究過程與探究方法,結論表徵該學科的探究結果(概念原理的體系)。二者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關系。什麼樣的探究過程和方法論必然對應著什麼樣的探究結論或結果,概念原理體系的獲得依賴於特定的探究過程和方法論。如果說,概念原理體系是學科的「肌體」,那麼探究過程和探究方法就是學科的「靈魂」。兩者有機結合才能體現一門學科的整體內涵和思想。當然,不同學科的概念原理體系不同,其探究過程和方法論也存在區別。但無論對哪一門學科而言,學科的探究過程和方法論都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學科的概念原理體系只有和相應的探究過程及方法論結合起來,才能有助於學生形成一個既有肌體又有靈魂的活的學科知識結構,才能使學生的理智過程和精神世界獲得實質性的發展與提升。
從教學角度來講,所謂教學的結論,即教學所要達到的目的或所需獲得的結果;所謂教學的過程,即達到教學目的或獲得所需結論而必須經歷的活動程序。毋庸置疑,教學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正確的結論,所以必須重結論。但是,如果不經過學生一系列的質疑、判斷、比較、選擇,以及相應的分析、綜合、概括等認識活動,即沒有多樣化的思維過程和認知方式,沒有多種觀點的碰撞、論爭和比較,則結論就難以獲得,也難以真正理解和鞏固。更重要的是,沒有以多樣性、豐富性為前提的教學過程,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思維就不可能培養起來。所以,不僅要重結論,更要重過程。基於此,新課程把過程、方法本身作為課程目標的重要組成部分,從而從課程目標的高度突出了過程、方法的地位。
重結論、輕過程的教學只是一種形式上走捷徑的教學,把形成結論的生動過程變成了單調刻板的條文背誦,它從源頭上剝離了知識與智力的內在聯系。重結論、輕過程的教學排斥了學生的思考和個性,把教學過程庸俗化到無需智慧努力,只需聽講和記憶就能掌握知識的那種程度,於是便有了掌握知識卻不思考知識、詰問知識、評判知識、創新知識的「好學生」。這實際上是對學生智慧的扼殺和對學生個性的摧殘。重結論、輕過程,從學習的角度講,也即重學會、輕會學。學會,重在接受知識,積累知識,以提高解決當前問題的能力,是一種適應性學習;會學,重在掌握方法,主動探求知識,目的在於發現新知識、新信息以及提出新問題,是一種創新性學習。進入知識經濟時代,學生在學校獲得的知識到社會上已遠遠不夠用,人們只有不斷地更新知識,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因此,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就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
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指出,學生的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接受知識的過程,而且也是一個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個過程一方面是暴露學生各種疑問、困難、障礙和矛盾,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學生聰明才智、獨特個性、創新成果的過程。正因為如此,新課程強調過程,強調學生探索新知的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當然,強調探索過程,意味著學生要面臨問題和困惑、挫折和失敗,同時也意味著學生可能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結果表面上卻一無所獲,但是,這卻是一個人的學習、生存、生長、發展、創造所必須經歷的過程,也是一個人的能力、智慧發展的內在要求,它是一種不可量化的「長效」、一種難以言說的豐厚回報,而眼前耗費的時間和精力應該說是值得付出的。
四、教學關注學科還是關注人
學的重心在學科還是在人?關注學科還是關注人?這反映了兩種不同的教育價值觀。過分關注學科,過分強調學科的獨立性和重要性,是學科本位論的反映。學科本位論把學科凌駕於教育之上,凌駕於人之上,學科成為中心,成為目的,學校教育、課程教學成為促進學科發展、培養學科後備人才的手段,這種只見學科不見人的教育觀從根本上背離了基礎教育,特別是義務教育的基本性質和使命。從實踐層面講,以學科為本位的教學是一種「目中無人」的教學,它突出表現為以下兩方面:
一是重認知輕情感。以學科為本位的教學,把生動的、復雜的教學活動囿於固定、狹窄的認知主義的框框之中,只注重學生對學科知識的記憶、理解和掌握,而不關注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教學的非情感化是傳統教學的一大缺陷。
二是重教書輕育人。以學科為本位的教學把教書和育人割裂開來,以教書為天職,以完成學科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為己任,忽視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從而使教學過程不能成為學生道德提升和人格發展的過程。總之,以學科為本位的教學在強化和突出學科知識的同時,從根本上失去了對人的生命存在及其發展的整體關懷,從而使學生成為被肢解的人,甚至被窒息的人。
改革教學必須進行價值本位的轉移,即由以學科為本位轉向以人的發展為本位,學科本位論的錯誤不在學科本身,而在於指導思想,學科教學依然要體現和重視學科知識的特點,遵循學科發展的規律,學科教學一定要以人的發展為本,服從、服務於人的全面健康發展。
關注人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在教學中的具體體現,它意味著:
第一,關注每一位學生。每一位學生都是生動活潑的人、發展的人、有尊嚴的人,在教師的課堂教學理念中,包括每一位學生在內的全班所有的學生都是自己應該關注的對象,關注的實質是尊重、關心、牽掛,關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第二,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教學過程應該成為學生一種愉悅的情緒生活和積極的情感體驗。學生在課堂上是興高采烈還是冷漠呆滯,是其樂融融還是愁眉苦臉?伴隨著學科知識的獲得,學生對學科學習的態度是越來越積極還是越來越消極?學生對學科學習的信心是越來越強還是越來越弱?這一切必須為我們教師所關注,這種關注同時還要求我們教師必須用心施教。 用心施教體現著教師對本職的熱愛,對學生的關切,體現著教師熱切的情感。
第三,關注學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課堂不僅是學科知識傳遞的殿堂,更是人性養育的聖殿。課堂教學潛藏著豐富的道德因素,「教學永遠具有教育性」,這是教學活動的一條基本規律。教師不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學中的各種道德因素,還要積極關注和引導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各種道德表現和道德發展,從而使教學過程成為學生一種高尚的道德生活和豐富的人生體驗,這樣,學科知識增長的過程同時也就成為人格的健全與發展的過程,伴隨著學科知識的獲得,學生變得越來越有愛心,越來越有同情心,越來越有責任感,越來越有教養。當然,這也要求教師一定要加強自身修養,不斷完善自己 。
I. 如何培養小學生音樂情感研究方案
一、課題的提出
針對當前音樂教學現狀,許多專家一針見雪地指出:九年基礎教育對人的一生發展是極為重要的,如果在此階段學生就形成了一種固定的思維方式,乃是非常可怕的事情。根據綱要精神出台的《音樂課程標准》,強調了音樂課程的基本理念: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為動力;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注重音樂實踐;鼓勵學生進行音樂創造;提倡學科的綜合;弘揚民族音樂文化;完善評價機制……
二、研究目標
音樂教學是培養少年兒童成為德、智、體、勞全面發展的新人所不可缺少的美育教育。不抓美育教育就不是完全的教育,不向學生實施藝術熏陶就不能促進學生全面和諧地發展。
本課題的研究,志在探索小學現有各種條件中(包括硬體和軟體)、讓學生對音樂課產生真正意義上的興趣:也就是讓學生主動參與到音樂課的學習中來,使學生主觀地希望能在這節音樂課中學到一定的音樂知識。同時,使音樂老師通過音樂課的教學,更好地在另一個側面提高其他文化課的學習效率。從而讓音樂老師為師生都喜歡的「音樂課」,成為能促成學生全面、和諧發展的美育教育課程。
三、研究原則
1、思想性與藝術性相統一。音樂教育為實現義務教育總目標服務,是實施美育的手段之一。它通過音樂藝術形象潛移默化地感染、教育學生,使思想品德教育與審美藝術教育有機結合。
2、以樂動人,以表感人。音樂教育有特殊規律,要體現其「音樂性」和「情感性」,應注意發揮歌曲與音樂欣賞中的情感教育作用。
3、以我國民族民間音樂為主。音樂教育要重視我國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的音樂文化,要體現突出民族特色。同時,也要學習外國的優秀音樂作品。
4、因材施教,循序漸進。音樂教育必須面向全體,又要根據實際存在的差異,重視因材施教。並注意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感性到理性循序漸進地組織教學。
四、研究內容
1、藉助美的形式,創造學習音樂的藝術氛圍。美化知識,使枯燥的知識穿上感情色彩的外衣,引起學生注意,達到其便於接受的角度。我們可以用錄象、電腦製作等技術的電教手段視聽結合學習音樂,從視覺上增進愉悅,幫助學生理解音樂;我們還可以藉助文學的手段描繪音樂氣氛或意境,使學生對要欣賞的音樂產生親切感。除此之外,我們還將設計教學中的每一句話,仔細推敲選擇恰當的美好語言,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2、教師以對學生的愛,對音樂的愛,創造最佳的審美情景,教師首先要具有愛心,要愛事業、愛學生,博得學生的信任和尊重。以愛心為基點,以教師之情動學生之情,引起受教者情感上的共鳴,這種情感上的共鳴可以轉化為學生的自覺行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總之,為了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必須重視學生的心理感受,從審美角度考慮每一教學步驟的安排,使其更有利於學生學習音樂。在教師愛心的指導下,逐漸消除大多數學生的心理距離,愉快地和音樂交朋友,通過音樂的熏陶,逐步地認識社會、認識人生,豐富其精神世界,培養高尚情操,這才是我們千方百計調動學生有興趣學習音樂的目的所在。
五、研究方法
1、實踐法:本課題組成員,共同討論研究設計每一節實驗課,然後上好實驗課,課後再對本課進行分析小結,抓住能引起學生興趣的教學方法,如讓學生在綠動、游戲創編等,繼而對這些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完善。
2、調查法:採用不同規模、方法的調查法。課題研究前提,針對學生對音樂課的興趣進行調查。研究中期,主要調查學生對實驗課的反應,調查學生喜歡什麼類型的音樂課。最後一次調查,是對選定的年級和班級進行對比調查。
3、個案研究法:選定幾個具有大部分學生共同點的學生,進行觀察,談話調查,研究歸因,探索如何上好音樂課的有效對策。
4、文獻法:主要收集各種教學參考書,集中搜集關於提高學生興趣的方法,進行研討總結,然後運用於實驗課教學中,提高學生對音樂課的興趣。為見就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後盾武器。
5、總結法:確定研究專題,指定研究方案和計劃,平時注意積累資料,研究過程中撰寫階段性研究總結,上交教研室,研究結束,撰寫課題研究報告。
六、研究措施
1、通過觀察與調查談話掌握學生在音樂課上喜歡哪些環節,喜歡幹些什麼的原始資料的原始狀況。通過課堂觀察和課後談話,了解學生在音樂課中的興趣所在,為後面的研究工作作好充分的准備。對於每次談話,做好歸納和記錄。
2、通過實驗課的開展,採用多種手段幫助學橫培養音樂興趣。平時,教師多與學生交談,對學生採取循循善誘,多鼓勵、引導,精良讓他們對音樂有關的產生興趣。特別是實驗課後,要對學生的反應作即使的調查和記錄。
3、圍繞教材,促進學生理解教材。要求每節課都能根據教學內容的性質、特點組織課堂教學,晚車功能課前設定的教學教學任務。游戲形象化、多樣化。特別是低年級學生年齡小,注意力不集中,意志比較弱,學生的學習往往從興趣出發,因而游戲的設計力求形象化,多樣化,面向全體,著力於每個學生的提高,要注意、關心對音樂特別沒有興趣的學生,使他們能達到基本要求,也要關心音樂方面能力強的學生,窗草條件,促進他們的發展。
小學音樂教學中學習興趣的培養研究報告
課題立項以來,我們緊抓學習、培訓不鬆手,正確把握課題究的方向,統一和深化對課題的認識,集中開展了各種形式的教育理論培訓工作。如:大量閱讀相關的書籍和材料。認真上好每一節研究課,根據課題方案分步實施,精心設計,反復修改,不斷完善研究方案。強化理論學習,努力在課題研究的同時,提高課題組成員的理論與業務水平。結合教學工作,使課題研究有了正確的理論指導,教師具備了課題研究的教學技能,課題列入了學校工作計劃,本課題有市教研室和我校教導處的支持,由課題組具體實施,保證了課題的有序展開。
一、研究過程
1、把課題研究和教研活動緊密結合起來,使二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
每學期,我圍繞研究課題,確定自己的實驗課課題,並把實驗課和優質課、示範課結合起來,把教研活動和課題研究有機聯系起來。
2、對照課題方案,改革教學指導過程,認真上好實驗課。
實驗課就是在課題方案的指導下所進行的嘗試。為了使課題研究落到實處,我都能圍繞課題方案,大膽改革傳統的教學指導過程。能做到落實主體地位,改革教學過程的結構,優化教學方法和手段。
二、研究方法
本課題研究主要採用調查研究、理論研究、行動研究、經驗總結研究等研究方法
三、研究重點與策略
整合是確保學生身心愉悅和提高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它提高了學生綜合審美能力,開闊了學生的藝術文化視野,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拓寬了學生體驗音樂的渠道。以此為基礎的音樂課,不再單純是一種藝術形式,而是多種藝術形式並存,但都發揮各自的優勢,都為一條主線服務。讓學生對音樂課產生真正意義上的興趣,同時通過音樂的學習,從另一層面也希望其提高文化課的學習效率。
1、更新教師的觀念
圍繞本課題的指導思想,結合課題理論學習的動機,我大力宣揚三種觀念的轉變。
(1)轉變角色
新課程背景下平等、民主、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是促進學生個性與創造性發展的必需,也是實施本課題研究的基礎。因此,我們要求教師,堅持平等互動,構建和諧的教學氛圍。特別要求教師從權威席上走下來,到學生中去,傾聽學生的意見以及他們的感想,注意多鼓勵,教師做到了這些,才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滿懷熱情地走進音樂教學課堂。
(2)尊重學生的體驗
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鼓勵學生多角度、有創意地回答問題,充分發揮自己已有的經驗、感受和想法。因此,作為教師,必須積極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積極、大膽地回答問題,同時給學生留有充分的獨立理解和獨特感受的空間,尊重學生個性化發展。特別是,由於學生自我經驗的局限性,其中自己的感受有些難免有荒謬之處。同時,我們又知道,音樂是具有模糊性的,所以對於學生的這些體驗,作為教師,都不要輕易地去否定,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理解和鼓勵。
2、分類分層、因材施教
(1)感性入手,欣賞領先。在教學中加大聽的力度,多給學生介紹國內外優秀音樂作品,影視卡通歌曲欣賞,健康的流行音樂,開闊學生視野。多給學生講一些音樂家的故事。在欣賞音樂的同時,啟發學生多感受,多想像,多思考,多表述。
(2)演唱結合,注重表演。對音準差、嗓音不好而又活潑好動學生,鼓勵他們參與律動、歌表演或音樂游戲。通過表演提高音樂感受能力、節奏感和身體協調性。
(3)唱奏結合,以奏為主。對節奏感好但音準差,又不善於表演,嗓子又不好的同學,鼓勵他們在器樂方面發展。
(4)加強「雙基」練習。新課程實施加以來,很多教師淡化了「雙基」訓練。事實上,每節課都設計一些視唱練耳和發聲練習,循序漸進,會提高學生的音樂基礎知識水平的。
(5)充分利用班級音樂骨幹,和學困生結對子,組成「一幫一,一對一,共進步。」的幫扶小組。
(6)鼓勵音樂學困生積極投入到音樂實踐活動中,培養他們自我參與能力,讓他們在實踐活動中體驗合作交流的快樂。
四、研究成效分析
我緊密依據既定的課題實施方案,結合課題組學期工作計劃,積極探索音樂教育的新途徑,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現總結如下:
1、教師方面
(1)作為實驗教師,我從根本上轉變了教學觀念,通過實驗,我再一次深深地領悟學習並運用了音樂新課程理念。尤其是在音樂審美教育教學中,堅持從培養學生的審美興趣出發,面向全體學生,設計豐富多彩、活潑生動的教學活動,吸新學生參與。使每一個學生的音樂潛能都得到開發,鼓勵他們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去學習音樂、享受音樂,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2)、開展整合課題實驗,造就了一支優良的教師隊伍
我都能夠從本學科的教育原理入手,各自尋找適合自己教學的教學內容平台。通過上好每一節研究課,自己的發掘、整合,使整堂課豐富多彩,受到了許多聽課老師的好評。
2、學生方面
(1)、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課題實施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表現自己,同時,學生還利用課中學到的形式,在學校的藝術節和英語節中,用音詩畫的形式表現出來。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和個別化得到較大的體現,培養了學生創新精神和問題解決能力。
(2)、培養了學生參與音樂實踐活動的積極性
現在的小學生見多識廣,在教學中,首先在培養學生興趣的基礎上,教師採用多種的學習方式,盡量給學生以最大的空間,如在欣賞《黃河大合唱》,老師不僅引導學生認真聆聽音樂,還組織學生收集有關《黃河大合唱》的文字資料,討論《黃河大合唱》的社會價值及藝術價值,討論冼星海對中國音樂事業所作出的偉大貢獻等。這種「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學生主動探索研究」的新型教學模式,得到了學生的認可。
我們相信,在上級教科研部門的指導下,有學校領導的全力支持,有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課題組全體成員有信心也有能力,把這一課題研究不斷深化,最終取得豐碩成果。
《小學音樂教學中學習興趣的培養》課題實施計劃
一、指導思想:
教學科研是提升教師自身教育教學水平和業務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學科研只有與課程改革和課堂教學的改革結合起來,才能真正提高教學質量,才能促進教師自身和學生的發展,因此,教師通過教科研這條途徑發展和提高自身的業務水準是促進學校內涵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新課程改革的效果也在於此。
二.實施研究的目標:
1.通過教研活動,學習相關教育理論和《課程標准》,結合課程教材改革要求,研究「小學音樂課程標准」的理論基礎和方法;
2.通過公開課或研究課,重點研究如何培養學生對音樂課的學習興趣;
3.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摸索並形成趣味課堂教學的具體實施策略和一般操作程序。
三、研究進度及時間安排:
第一階段:課題研究的准備階段:
1、學習有關課堂導入的基礎理論,了解該課題國內外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
2、收集與課題研究有關的書籍、雜志,設計調查問卷。
3、撰寫課題方案。
第二階段:課題研究的實施階段
1、對學生對音樂課的興趣進行調查。對集體的興趣進行四次調查,第一次對三年級進行調查,第二次對一年級進行調查,第三次對五年級進行調查,最後對四年級的個案進行調查。
2、我們分別從各個環節設計,努力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讓學生對音樂課中的各項內容感興趣。
第三階段:課題研究的總結階段
總結階段結合研究過程,撰寫相關論文,是我們對課題研究提出的一項基本要求。撰寫論文可以促進我們進行理論思維,提升對課題的認識,進而調整我們的思路,並為下階段的成果,積小勝為大勝,從而圓滿達成課程研究的總目標。
四、研究方法:
1、實踐法:本課題組成員,共同討論研究設計每一節實驗課,然後上好實驗課,課後再對本課進行分析小結,抓住能引起學生興趣的教學方法,如讓學生在綠動、游戲創編等,繼而對這些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完善。
2、調查法:採用不同規模、方法的調查法。課題研究前提,針對學生對音樂課的興趣進行調查。研究中期,主要調查學生對實驗課的反應,調查學生喜歡什麼類型的音樂課。最後一次調查,是對選定的年級和班級進行對比調查。
3、個案研究法:選定幾個具有大部分學生共同點的學生,進行觀察,談話調查,研究歸因,探索如何上好音樂課的有效對策。
4、文獻法:主要收集各種教學參考書,集中搜集關於提高學生興趣的方法,進行研討總結,然後運用於實驗課教學中,提高學生對音樂課的興趣。為見就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後盾武器。
5、總結法:確定研究專題,指定研究方案和計劃,平時注意積累資料,研究過程中撰寫階段性研究總結,上交教研室,研究結束,撰寫課題研究報告。
五、主要工作和措施:
為切實提高小學音樂課堂的教學效率,提升優課率,充分發揮課改所帶來現代教育教學課堂所帶來的實實在在的變化,也為了保障課堂教學的科學有效,我們根據以往學校教學工作中課堂教學效率不太高等存在的實際問題,確立研究課題,課題研究能促進我們圍繞一個中心,有計劃有重點進行研究性地工作,並有動力有信心研究出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對策。本學期,我校立項了《小學音樂教學中學習興趣的培養》,已經從教育的大環境以及學校的實際論證了該課題研究的必要性、針對性與可操作性,我們將潛心學習,努力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情況作一些大膽的探索、延伸和發展,使我們的這項課題取得進展。
1、認真系統地學習有關的理論。學習是研究的開始,重點學習相關的專著和他人的經驗性文章,在學習中提高認識,在學習中轉變陳舊的觀念。理論學習分集中學習和自主學習:
集中學習的時間為秋學期第三周,內容為新課導入的相關理論,形式為教育教學沙龍。
自主學習的內容包括專著和報刊雜志、他人的經驗性文章。
2、開設研究課以及形成過程性的研究材料
(1)課題開展的過程中,按年份分為春學期和秋學期兩個階段開課題研究課,展示階段性研究新經驗、新成果,並對這些課進行研討、交流,剖析,找出優點,發現不足及暴露的問題,及時進行總結,反省。從而汲取經驗教訓,以利於下一階段的開展。
(2)收集相關聽課評課資料,以及音樂課堂教學評價表,對學生進行調查問卷,及時統計分析,聽取學生對研究課,特別是教學環節對學生吸引力的感想和建議。
(3)課題組成員積極參與「音樂興趣培養」的相關研究,如課堂教學環境、教學模式、評價制度,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上進行典型分析和專題總結。
3、日常實踐與反思
日常也是本課題研究的黃金時期,以實踐與反思的形式表現其研究的充分性和科學性。
(1)師生對課堂中各個環節的反思。教師的反思以反思教案、課堂教學隨筆等形式進行;學生的反思以與老師談心的口頭問答形式進行,以說自己的課堂表現為主要內容,以對學習興趣的認可度為參照,讓他們暢所欲言,表達心中對導入環節實施的滿意和批評,以此進行反思,作為下一步研究和實踐的指南。
(2)在實施過程中,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該課題中來,讓他們成為該課題的主人和最終受益者,也讓他們幫助我們認清不足,糾正錯誤。
六、研究步驟:
1、努力夯實教學實驗的各項環節,為試驗進行打好基礎,
2、緊緊圍繞課題進行試驗,做好實驗的各個步驟。
3、提高研究成果,完成研究報告。
4、積極做好實驗的總結工作。
七、實驗班級:
一至五年級
如何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興趣
教師的新課導入必須吸引學生。新課導入是音樂課中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之一。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說,必須採用形象、直觀而且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導入,才能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
(一)、復習導入。復習舊課導入新課有利於鞏固已學舊知識,提高新舊知識的關聯點。可以使由舊到新之間的過度自然。
(二)、畫面導入。課本里有許多插圖是歌曲形象化的解釋,所以在學歌之前,用掛圖或投影的形式將一幅幅優美、逼真的圖畫展現在學生面前,增加形象感、趣味感,有助於加深學生對歌曲的理解。
(三)、游戲導入。游戲後導入新課。
(四)、故事導入。故事「角色」。如《小紅帽》一課前,我先講述小紅帽的故事:「從前,有一個漂亮的小姑娘,她總是喜歡戴一頂紅色的帽子……」。(五)、謎語導入。猜謎語是兒童非常喜歡的活動之一。我在課前給學生這樣一個謎語:「碧綠的衣裳身上披,大大的眼睛頭頂長,寬寬的嘴巴大又大,捉蟲的本領真高強」,學生爭先恐後地猜謎語,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上的導入方法既可單獨使用,也可相互結合起來運用。
教師要重視唱歌教學。眾所周知,音樂是聲音的藝術。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唱歌十分重要。培養學生用輕柔的聲音唱歌是低年級音樂課教學的一大重點。沒有經過訓練的孩子,往往一開始就用較強的胸聲來歌唱,唱歌是以人體為「樂器」,兒童幼小的身體不應該發出那麼大的音量。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聽辨什麼是喊叫的聲音。在這一階段中,教師的示範和范唱十分重要。如:我在教二年級第四冊《小燕子》時,用輕柔的聲音一邊唱,一邊要求學生模仿,要求學生做到耳聽、眼看、嘴唱三個方面的結合。耳聽—要聽音;眼看—看教師口型;嘴唱—要注意發聲位置正確。我認為訓練兒童嗓音應該保持氣自然假聲,糾正兒童所喜歡的喊叫唱法。初步的發音練習,可以從頭聲上面的音再移到下面的音,進行上、下行練習。例如:54 32 12 34 54 32 1—— 應當避免過早地向下擴展音域,防止產生胸聲。
教師應注意在音樂課中滲透適當的思想教育。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音樂教育不是音樂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在一、二年級的新歌及欣賞教材中多次出現《國歌》。在每一次教學中,我利用插圖、播放愛國主義影片、畫國旗等形式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另外,我還通過欣賞優秀民族音樂曲目,向學生介紹祖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燦爛文化,進而進行思想教育。在介紹民族彈撥樂器一課中,我沒有選擇直接向學生介紹民族彈撥樂器,而是先給學生觀看中國民族交響樂團在維爾納金色大廳演出的實況錄象,從情感上和學生產生共鳴。學生自然而然地從心底湧起了濃濃的愛國之情。另外,向學生介紹音樂家或音樂作品時,可以將這些內容編成小故事。我在教學中給學生講「音樂神童莫扎特」、「貝多芬和《歡樂頌》、「聶耳和小毛頭」、「高山流水」等許多小故事,學生在全神貫注地聽故事的過程中,被音樂家的崇高的理想、頑強的毅力、樂觀的精神深深吸引,在學生幼小的心靈埋下希望的種子,使他們從小樹立遠大的志向和正確的人生觀。
音樂教師應給童心插上幻想的翅膀。試想:數學上的王冠—歌德巴赫猜想,不就閃爍著幻想的異彩嗎?現代的火箭,不就是從古老的大炮口中噴出的一支幻想曲嗎?我國古代的飛天神話、嫦娥的傳說和今日世界的衛星上天、宇航員登月,不正是將美麗的幻想變成生動的現實嗎?那太空梭穿梭於太空的壯舉,不也是從人類幻想的搖籃中起飛的嗎?偉大導師列寧為此呼籲:「應當幻想」他還曾多次論述過幻想的問題。他認為有幻想是極其可貴的。他說:「有人認為,只有詩人才需幻想,這是沒有理由的,這是愚蠢的偏見!甚至在數學上也需要幻想,甚至沒有它不可能發明微積分。幻想存在於生活中,存在於人類發展進程中,不僅遠古有幻想,今日和未來都存在幻想;不僅成人有幻想,孩子更有幻想。這種幻想是思維的展翅,是想像力的飛翔。它是無止境無窮盡的,偉大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因此音樂教師要用動人的音樂藝術形象去陶冶孩子們的心靈,去豐富他們的精神生活,去啟迪他們美好的思想,還要為孩子們架起幻想的天梯。首先要精心選取能夠引起兒童幻想的音樂教材,把它合理地組織在一起,然後對學生進行由淺入深的系統教育。例如:兒童歌曲《勞動最光榮》、《七色光之歌》等等,教師可以構成一幅幅色彩各異,奇特美妙的畫卷,增長兒童幻想力的發展。
教師要善於運用語言藝術。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美音論述中強調指出:「藝術教育首先內涵著扣人心弦的講話藝術,沒有話語,就不能接近音樂—這個了解感情最細膩的境界」。音樂本身是一種情感語言,教師要讓學生懂得這種情感
語言,正確感受和理解音樂作品的內涵,就需要又生動精煉的語言,扣人心弦、引人入勝,像磁鐵一樣吸住學生的心。教師要善於運用語言藝術,培養學生的創造熱情。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充分肯定學生的點滴進步,經常涌欣慰的笑容、贊許的手勢、熱情的話語,給學生以鼓勵,當學生有困難時,要給予細心的幫助,激發學生去追求美、創造美。
總之,只要我們教師不斷提高自己的音樂素養,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因材施教,不斷面向全體學生寓教於樂,讓更多更新穎的教學方法走進課堂,讓四十分鍾更加有聲有色,這樣才能使學生對音樂課產生濃厚的興趣,讓學生在快樂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