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新老師怎樣上好第一節音樂課
我回抄憶中...參考:
自我介紹,保持笑容,之後問他們知道那一個音樂家嗎? 然後介紹這個音樂家..問他們喜歡什麼歌曲,發起投票交小字條,這里先要知道他們對什麼方面比較大的興趣,之後點名站起來叫其中的幾個同學起來唱自己心目中的歌曲.然後發起表揚.
之後在課堂上你自己演唱一次,問她們覺得你唱得怎樣.差不多了,布置作業,如果是有書的話,布置的作業就是書面,先要他們明白這本書的書面是代表什麼的.
然後第2天開始進入講課階段....
(我這里提供參考,希望對你有幫助..)
(我的話:這個問題在網路很難問的,,好在你碰到個有心人哦~~呵呵, 成功了記得納我為最佳答案喲~~)
② 關於怎麼上好一節小學音樂課的論文或上好一節音樂
我也是音樂教師,給你個建議,因為小學音樂需要學生掌握的東西很少,所以,我版建議,你要讓學生以權快樂為主,一邊逗樂,一邊教知識。也就是說,用幽默的語言來上課,善於發現課堂上的幽默點並加以利用。這樣,學生就願意上音樂課,而你也輕松的就能把知識教給他們,他們願意學就不存在前15分鍾,後10分鍾的說法了。
③ 如何上好一堂小學音樂課
如何上好一堂小學音樂課
一、通過自然界豐富的音響世界,培養學生的認識能力與感受能力
音樂是一門聽覺藝術,音樂形象通過節奏、節拍、曲調、調式、調性、和聲、曲式等音樂要素來塑造音樂所表達出的思想感情,通過人的聽覺器官而引起各種各樣的情感反應。因此,對音響的感受是一切音樂活動的基礎,通過不同形式與手段對學生進行音樂感受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大千世界的音響有著豐富的表現力,如風雨聲、雷電聲、鳥鳴、狗吠、馬嘶、獅吼、濤聲、流水聲、機器馬達的轟鳴聲、戰場上的槍炮聲、抑揚頓挫的叫賣聲……作曲家們為表現這些豐富音響和自身感受而創作了大量的音樂作品,來表現不同的音樂形象及情感,如《動物狂歡節》《雷電波爾卡》《騎兵進行曲》《十面埋伏》《野蜂飛舞》《百鳥朝鳳》等中外名曲。教學中,有的音樂教師指導學生聆聽這些作品,讓學生感知音樂與大千世界的密切關系,感知大千世界豐富的音響和音樂所富有的特殊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打開想像的心窗,利用各種生活物品,自己動手製作模擬大千世界音響的「樂器」進行表演。在教師的啟發、鼓勵下,有的學生將塑料紙揉成團,放在掌心裡揉搓,使其發出「刷刷刷」的聲音,用來模擬瀟瀟細雨的聲音;有的學生手握塑料飲料瓶發出「咔吧、咔吧」聲,模擬雷聲;有的拿來一節竹子做成竹哨,吹出美妙的鳥叫聲;有的用空易拉罐裝進沙粒,用膠布封口,代替沙罐搖出「沙沙」的節奏;還有學生用倒扣的小塑料桶或空蛋糕盒子來代替「架子鼓」敲擊出不同的節奏;也有學生用碗或茶杯深淺不一地裝上水,用筷子敲擊出簡單的樂句……這些信手拈來的普普通通的生活物品,被孩子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賦予了新的概念,雖然簡單、沒有固定音高,但卻在孩子們的音樂啟蒙中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二、引導學生欣賞音樂,啟發他們豐富的想像力,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音樂具有「有聲無形」的藝術特點,人們對音樂內涵的感知比較抽象。但是,音樂的各種要素組合起來,所表現的內容、塑造的形象、表達的情緒,總是能被人們所感知,這就是音樂的魅力。在這一方面,有的教師充分利用音樂的各種表現手段,啟發學生利用想像力將所聽到的音樂用語言描述出來,同時也描述出了自己對音樂的感受。
課例:欣賞《種海菜》(小學)。
《種海菜》是電影紀錄片《潛海姑娘》的主題音樂。影片描寫秀麗的南海風光、奇特的海底世界以及一群潛海姑娘緊張而愉快的生活情景,展現了潛海姑娘的精神風貌和高尚情操。
為檢驗學生的音樂感知力,教師在不告訴學生音樂背景、曲名的情況下,讓學生先用心聆聽這段音樂,聽一聽音樂中描繪出什麼景象,展現出什麼樣的意境。聽完音樂後,教師提問:在聽音樂的過程中,你的腦海中曾經浮現出什麼樣的景像和意境?學生的回答五花八門:有大海、輪船、海鷗、大草原,有的說彷彿來到春天的田野里放風箏,還有的學生說看到了夜空里的星星和月亮……
接下來讓學生翻開課本找到這一課,課本上有一幅兒童潛水的插圖。教師介紹了音樂作品及作者之後,告訴學生這是電影的主題音樂,請同學們根據自己對音樂的感受,每人為這段音樂做一個標題。
學生興致很高,除了意思重復或相近的,學生共為這段音樂「製作」了68個標題,其中與海有關的佔95%。如:《遨遊大海》《你好!大海》《海底世界多美麗》《五光十色海底世界》《海面上的海鷗》《海底世界真奇妙》;有一些標題極富想像力和詩意,如:《彩虹》《美麗的夢》《太陽下的跳躍》《我坐上了輪船》,等等。
教師對學生豐富的想像力和貼切的語言表達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學生對老師給予的贊賞興奮不已。這表明,只要細心引導,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能力是會得到發掘和提高的。同時,教師則需要尊重學生的純真天性和獨立感受,對學生敢於表達自己獨特的審美體驗給以鼓勵。
三、結合各種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培養學生的音樂感受能力
音樂、舞蹈、詩歌、繪畫是文學藝術范疇中的幾種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它們各有其表現特徵,但相互間又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在審美意義、表現手法方面有著許多相同之處,其目的是一致的。音樂、詩歌有聲無形,而繪畫、舞蹈則有形無聲,它們相互結合後的表現形式更加完美。
課例:欣賞《乘著歌聲的翅膀》
該作品原是德國作曲家門德爾松以德國詩人海涅的詩為歌詞而創作的一首藝術歌曲,作品富有詩意,充滿了自由幻想的浪漫色彩,後被改編成管弦樂作品。
課堂上先是播放這段音樂,在樂曲聲中,教師飽含深情地朗誦了海涅的詩,並踏著音樂的節奏輕盈地跳起了華爾茲,讓學生直觀感受音樂舞蹈與詩歌融合一體的完美與和諧,在有聲有形中加深了對音樂表現內容的理解。
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對音樂作品所表達的情緒和意境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後,挑選部分學生在教師帶領下隨著音樂即興輕歌曼舞,有位女生還忘情地舞動起自己的紗巾,陶醉在美妙的音樂中。
在這次音樂活動中,教師給學生布置了一項課外作業:結合自己對音樂作品《乘著歌聲的翅膀》的感受寫一首小詩。有三分之二的學生完成了作業。隨後,教師挑選出部分學生,在音樂課上伴隨著音樂,朗誦他們自己創作的詩歌。他們用稚嫩的聲音,朗誦他們稚嫩的作品,自豪和成就感寫在臉上。一些沒有交出作業的學生受到了強烈的感染,情不自禁地即興創作,濃烈的藝術氣氛彌漫在課堂上。
這情形印證了教育家卡亞爾所說的話:藝術感受體驗總是要通過一種動態的而非靜態的態度,無論是對藝術家本人還是對觀賞者,我們不可能身處於藝術形式的王國中而不參與到這些形式的創造活動中去。這次觀摩教學,令我們音樂系的學生感受到很大啟發。一線任課教師形式新穎的音樂課,從某種意義上講,較好地詮釋了《音樂新課標》的基本內涵,做到了基礎音樂教育應將對學生音樂感受能力的培養放在首位。
在對學生音樂感受能力的培養上,我認為,以下幾點值得總結和借鑒。
一是教育者應重視每一受教育的個體。作為教師,對學生的音樂啟蒙教育要有耐心,要從學生對音樂的最初的感知水平開始,因勢利導,循序漸進,不否定任何一個學生。
二是教師應善於啟發,讓每個學生都有一雙「感知音樂的耳朵」。讓學生學會欣賞,是培養學生聽覺、感受音樂的前提。過去曾片面認為,中小學音樂課就是教一首新歌、識幾個音符,音樂欣賞不是這個年齡段所能感受的。事實證明:只要不斷啟發,學生還是能夠懂得欣賞音樂的。學會欣賞,將帶給學生音樂感知的快樂,在這一點上,教師的循循善誘尤為重要。
三是教師要善於利用綜合藝術,通過各種藝術門類來引導學生感受音樂。教師在課堂上用肢體語言幫助詮釋音樂,其教學手段變音樂的無形為有形,變抽象為形象、直觀、鮮活,極易帶動和感染學生參與親身體驗並獲得感受。
四是鼓勵學生參與音樂的創作過程。藝術教育的目標並不是讓每個學生都成為藝術巨匠。挖掘學生的音樂潛質,鼓勵學生參與音樂創作是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知過程的重要方面,音樂教師要善於對學生的音樂創造給以鼓勵和獎賞。
五是音樂教師自身應具備較高的音樂素質及綜合素質,要有與時俱進的教育新理念。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功底,還必須順應時代的發展,不斷更新知識,要有獨創性和知識包容性。
綜上所述,幫助學生建立音樂與人的情感聯系、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應該說是基礎音樂教育的最基本的目的。
④ 淺談怎樣上好小學音樂課
小學音樂課教學是小學基礎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是為了提高民族的音樂文化素質。音樂教育不但可以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鑒賞力、表現力和創造力,也能培養學生的優良的品德和情操,還能使他們的智力得到發展,非智力因素得到提高。同時,能夠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地發展。音樂,作為人類的第二語言,它與人的心理、情感活動具有形態上的一致性.它撥動著人們的心弦,觸及著人們的靈魂,對人的心靈有著積極的陶冶作用.現時,音樂又是一種表現藝術,音樂課上,學生或唱、或跳、或奏、或演,通過對音樂的表現,使學生能夠充分地展示自我,獲得美的享受和成功的愉悅.
小學階段的音樂教學包括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兩大方面,結合我校音樂課教學設備和學生的音樂基礎,我覺得應該這樣來上音樂課:
一、明確目標,啟發有方,誘導得法
在每上一節音樂課之前首先明確自己這節課,到底要教給學生哪些知識;通過哪些方法才能行之有效的,讓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接受這些知識;教師要在每個短短的四十分鍾里起主導作用,就必須創造積極的學習狀態,發揮自身素質的特長,努力做到「啟發有方,誘導得法」。我認為一節音樂課應該包含以下幾個步驟:1、指導學生熟讀歌詞。在進行完歌曲范唱以後,可指導學生用比較標准、流利的普通話進行朗誦歌詞,要注意咬字、吐字的准確度和清晰度,要求字正腔圓。同時根據歌詞的內容向學生進行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等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2、引導學生理解歌曲的情緒。在一首歌曲的左上角往往出現如「親切地」、「歡快地」、「深情地」、「熱烈地」、「庄嚴地」等等歌曲情緒,可讓學生結合歌詞含義,在歌唱時力求處理的恰到好處。3、讀譜訓練。在識譜時先給學生標准音,即歌曲的調號。當學生按標准音唱有一定的困難時可進行音階訓練。由於學生音域窄,確實難以達到標准音時可以適當降調,並鼓勵學生要經常練習音階,達到拓寬自己音域的目的。4、教唱歌詞。這一步是前四步的綜合訓練。首先教師應泛唱二至三遍讓學生視聽,對於較長或難度較大的樂句可以先分小節教唱在連接起來唱,以至圓滿完成全部教唱。在學生對本歌曲沒有完全學會之前不能讓學生練唱,因為學生自己識譜能力有限,一旦個別樂句唱錯,則難以糾正。
二、用多種形式提高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
在音樂欣賞課上,有些樂曲可以利用學校現有的樂器,結合新課程標准上的要求,給學生示範演奏,改變以往放錄音讓學生單純欣賞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欣賞的同時,既開拓了視野,有提高審美能力。在音樂理論知識的教學方面,為避免單純學理論的枯燥,利用情境聯想教學,讓學生逐步理解和掌握音樂知識。例如音符實值的學習,通過模仿動物叫聲的長短來辨別不同的音符,這樣一來,學生會比較容易掌握。利用多媒體、電視、音響等不同教學設備,欣賞大型的交響樂和民族管弦樂作品,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和感受音樂。課堂上,讓學生上台演唱,培養他們的參與、實踐能力,學生情緒高漲,使音樂課上得更加生動活躍。小學生活潑好動,根據教學內容,結合學生的動作特點,可以進行課堂表演:1、律動。如拍手、點頭、轉腕、走、跑、跳等基本動作和步法;也可以模仿某些形象特徵,如鳥飛、兔跳、鴨走、蝴蝶飛等,也可以模仿一些形象的勞動、活動,如洗手帕、劃船、收割、撒種、刺殺等。通過上述活動既可以培養學生的節奏、韻律、強弱的感覺,又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滿足學生的好動心理,從而更好的激發和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2、歌表演、集體舞。為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滿足學生的表演慾望,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歌表演和集體舞等課堂活動。歌表演要先把歌唱好,然後再要求學生做到聲音與表演動作的有機結合。通過表演體會歌曲的內容和情感,從而更好的完成歌曲的演唱。集體舞自娛性強,動作簡單易學,孩子們可以邊舞邊唱,心情愉快,情緒激昂。通過這些教學,真正增加學習的趣味性,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素質。3、音樂游戲。要在課堂中運用一些具有知識性、趣味性、競爭性的音樂游戲,來豐富我們的音樂教學,提高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如在教唱《小獵人》歌曲後,通過生動的語言誘發學生想像大森林中美妙的音響,讓他們模仿森林中的鳥叫(吹哨)、下雨(沙球)、獵人的腳步聲、野狼的嗥叫聲、槍聲等。經過集體想像、討論譜寫一曲森林之聲的樂章。
三、讓學生對音樂活動感興趣
21世紀的人才需要全面發展,德、智、體、美、的共同發展。良好的音樂氣氛可以使學生置身於音樂美的熏陶中。在校園音樂陣地中,最重要的就是課外音樂活動這個陣地。它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審美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培養學生團隊精神和合作能力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展多種多樣的課外音樂活動,以解決在課堂上不能解決的問題,讓學生能全方位多角度地領悟音樂的真諦,與教師、同學合作,親自參與唱歌、舞蹈、表演、演奏和創編。絢麗多彩的文藝表演活動會使學生從中感受美、鑒賞美。同時,也會直接影響他們的氣質、性格、情操和意志,提高素質修養。音樂活動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是學校課外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能激起大多數學生參與,這就是為音樂教學的開展注入了活力,為學生的音樂實踐提供了展示才華的平台。對學生的健康成長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1.讓學生發現和體驗課外這個大舞台
課外也是學習音樂知識、進行音樂實踐的途徑,它能夠開拓學生的音樂視野,發現音樂人才,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萌發學習音樂的感召力。課外是個廣闊的大課堂。自然界里的一草一木,一花一鳥都蘊含著豐富的音樂美。課外教學可以通過許多生動形象,趣味妙生的景物直接影響著學生,去豐富他們的藝術想像力和創造力,讓學生去發現美,接納美。比如:電線上跳動的小鳥,就是五線譜上音符;火車開動聲、滴滴嗒嗒的鍾聲可讓學生獲得節奏的感受;山谷的回聲可以把學生帶回童年趣事的回憶中,熱愛自己的家鄉;讓學生體會在行進中唱歌把握節奏技能。現在學校的辦學條件不斷改善,學校都有配套的媒體設備,如廣播、校園電視等。我們要充分發揮它們的作用,陶冶學生的情操。讓學生欣賞音樂主要是用音樂去熏陶他們的心靈,讓他們在音樂的情緒中受到感染,產生共鳴,潛移默化地受到思想教育。例如,在教師節的時候,我們播放《每當我走過老師窗前》《太陽的祝福》等優秀的與教師有關的歌曲,讓學生在歌曲中感受到師生關系的微妙,體會教師工作的辛苦,增強對教師的熱愛之情;在國慶節時,我們播放《歌唱祖國》《愛我中華》,讓學生在激昂高亢的音樂聲中感受祖國的繁榮昌盛,和祖國蒸蒸日上的發展形勢,堅定努力學習的信心等。我們還可以定期講座進行音樂欣賞活動,並在櫥窗、教室張貼音樂圖片。課外教學是學生用音樂知識去實踐的環境,去發現和體驗課外這個大教室的魅力,陶冶情操,是補充課堂教學缺欠的重要組成部分。
2.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外活動中,展示自我,發展個性
心理學講,參與學習的方法才是最有效的方法。音樂課外教學的第一和含義就是組織課外活動,它包括建立文藝隊、開展課外輔導等,同樣給學生的音樂實踐提供了鍛煉的環境,也是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好時機。一個人的興趣只有在實踐中產生和發展。因此,在課外,我們可以定期開展歌詠比賽和集體文藝比賽等活動。在各種音樂藝術實踐中也可進行競賽,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還可組織合唱隊、舞蹈隊、樂隊等興趣小組,給他們排練節目,參加校、縣演出、比賽。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技能在大庭廣眾中進行表演,不僅能增加他們的成就感,而且還提高學習興趣,陶治學生的情操,鍛煉了各方面的能力,增強他們的自信。讓學生在充滿藝術的氛圍中熏陶和潛移默化,保持對音樂的熱情。教師在組織的時候應做到使學生全體、全面、全程、主動、創造性的參與,做到了這幾點,活動才能真正成為學生自己的天地,才能讓學生喜歡參與,積極參與,從而得到良好的活動效果。
四、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對於那些缺乏自信的學生,真誠的贊揚他們取得的每一點成績最能激起他的學習熱情.我總是仔細尋找發現他們的閃光點,並且及時、適當地給予贊揚.如:你的嗓子真甜,你聲音真好聽等等.尤其對於那些很少得到表揚的學生,真誠的贊揚會讓他充分發揮內在的潛力,甚至會成為他的人生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在課堂上我盡量為學生提供嘗試的機會,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使他們感受到自己的潛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在音樂課堂上,我會有意識地降低難度,增大成功的機率,讓學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如:幾個音的高低聽辨、幾個小節的旋律模唱等,都能有效地鼓舞學生,從而更好地幫助克服自卑、產生自信.當看到學生們因不斷成功而取得了寶貴的自信時,我還是不斷地支持、鼓勵,以鞏固他們的自信心.在音樂課上,我以自然、親切的微笑面對學生,經常用「你真棒、你能行」等鼓勵性的語言,創設出一個溫馨、和諧、愉快的音樂課堂氛圍.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都會不斷地努力,音樂課的效果也就越來越好.
作為一名小學音樂教師,要創造性地進行教學工作,不僅要有駕馭課堂的能力,同時要能充分地挖掘校園內其他能有效開展音樂教育、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音樂教育陣地,給他們以樂的感覺,美的感受,培養他們感受音樂、理解音樂、表現音樂的能力,促使他們沿著良性發展的軌道健康成長。而激發學生學習音樂興趣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只有重視音樂興趣的培養,才能順利的、很好的完成音樂教學任務,才能真正使學生感受美、體現美,在藝術的空間中盡情邀翔,馳騁,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努力創造愉悅的學習情景,盡可能使每一教學步驟都具有趣味性、啟發性、創造性,著力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們在歡樂活潑的氣氛中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從而達到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⑤ 如何上好一節小學音樂課,小學音樂教案
案例是一個實際情境的描述,包括有一個或多個疑難問題,同時也能包含有解決這專些問題的方法屬;教學案例描述的教學實踐,它以豐富的敘述形式向人們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師和學生的典型行為、思想、情感在內的故事;教育案例是一個教育情境的故事,在敘述一個故事的同時人們常常還發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也就是點評。所以一個好的案例就是一個生動的故事加上精彩的點評。
⑥ 怎樣上好小學一年級第一節音樂課
小學一年級學生由於剛從幼兒園進入小學,對小學既陌生和好奇,對學習很不適應。認為應該遵循小學生低學段學生的心理特徵和兒童的身心發展。循序漸進,逐步提高音樂的教學活動。
首先:認真組織好每一堂課很關鍵。一年級學生不像以前幼兒園的學習,幼兒園是20至30分鍾一節課,而一年級是40分鍾一節課。
再就是一年級學生班大人多,學生的課都安排在上午的最後兩節,下午的第一、二節課,學生活潑、好動。所以要保證上好一年級的音樂課抓好課堂紀律,組織好教學尤為重要。
1、提高學生的音律常規的訓練。上課我採用歡快節湊,讓學生踩著節拍,自由動動手和肩。以表現愉悅心情去上課。
2、強調唱歌的常規。要求姿勢正確,不聳肩、不搖頭、眼睛目視前方,表情要自然大方。腰背挺直,頭頸放正。發音要自然輕柔,不能大喊。
3、師生上下課,問候的常規。
再就是採取寓教於樂的現代多媒體教學,利用有趣的小故事和視頻等導入新課,讓學生在「靜態」中去體驗音樂課中的美妙!
當有學生好動,坐不住的時候,我主要採用音樂律動和小游戲來貫穿整個課堂,比如《我的頭和我的肩》,讓學生學習掌握各個身體的部位同時,讓學生邊唱邊做動作,用拍手、拍肩、點頭和跺腳等動作進行放鬆。
這樣運用兩種交換的方法去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動靜相結合讓學生始終保持愉悅放鬆的狀態去學習,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
也可用用故事、游戲等方式導入。利用故事、游戲等趣味性的情節帶動課堂氣氛,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小學一年級的學生還算是聽話的。
所以他們很樂意接受老師的任務,可以給學生「任務」做些音樂課堂上的事情。例如:當聽到這個音樂,小朋友就要跳起來,或者施法的咒語。
⑦ 如何上好開學的第一節音樂課
我剛進校時也向老教師和前輩們請教過,他們告訴我第一節課要對學生的學習常規提一些要求,我也是這么做的,而且現在我也認為在第一節課中,強調規范音樂課堂常規的做法是可取的,也是非常重要的。經過幾年的教學,我還認為不單如此,所以如何激發學生對音樂課的興趣和熱情,也是我在第一節課上確立的主要目標和教學的重點。而且我還認為低年級和高年級第一節課有許多的不同。首先,我先談談我昨天上的第一節課的基本流程,先說一下二年級的:帶著自信,帶著滿臉的微笑走進了二(12)班教室的門。孩子們非常機靈,向我問了聲:「老師好!」我也親切地回應了他們。上課開始了,按照自己的教學計劃,我先自我介紹一下。然後我試圖讓他們的思想馬上集中起來,就問他們:「小朋友,現在呀,請你仔仔細細地看著吳老師,你能說說吳老師跟其他老師有什麼不一樣嗎?」有的說「吳老師是男老師」、有的說「吳老師戴了個眼睛」、 有調皮的說「老師很帥」,我趕緊說:你們說的都不錯,但是啊最重要的是:「吳老師見到你們很高興,所以很有精神,你們想像老師這樣有精神嗎,那就高高興興地把身體坐坐正」,小傢伙就都坐正了。於是,我借機與坐得最正的小朋友握了握手,並說:「我最喜歡上課認真有精神的小朋友,你們都是老師的好朋友」這話一說,全班坐得更挺了,一雙雙眼睛注視著我,都想跟老師交上好朋友。接下來,我就開始講常規,讓學生明白音樂課上的紀律,演唱姿勢、不能隨便翻書,拿書本的姿勢,等等。中間我還設計了這樣環節,怎樣用音樂的語言上課、問好,編排了上課音樂和問好歌,孩子們覺得既新鮮又有趣,都非常認真的練習,很快就學會了。通過實踐,感覺效果還不錯。接下來的環節學生興趣最高:因為我設計了聽辨音高的游戲,之後又做了聽辨音樂快慢的游戲,而且結合多媒體,趣味性就更強了。接下來我就要求他們唱一唱校歌,鼓勵他們唱得好聽,清楚,響亮。這時,離下課還有不到十分鍾的時間,我讓學生翻書,設計了點歌環節:想聽書本上任意的什麼歌曲,請他們來點歌,老師借機展示演唱風采,最後告訴他們:在學期末就是吳老師點歌他們來唱了,激發他們在今後一學期中要好好地學唱歌曲。下面我再說說五年級的第一節課也是沒有上新課,先是自我的一個介紹,我說我想了解你們班級的音樂水平,於是借機就讓學生唱了幾遍校歌,五年級唱得還不錯。接著我就開始了對五年級新學生的課堂常規教育。告訴他們上我的音樂課要:專注、快樂。然後就是師生的交談,我問了幾個問題,比如:1、在音樂課上你會了解什麼知識?我告訴學生除了唱歌、還有比如:視譜、打節奏、音符知識,樂器、舞蹈、表演、記歌、欣賞音樂等)2、音樂課上你喜歡什麼? 3、剛才的各項音樂技能中,你最擅長什麼?接著我又和學生一起回顧了教過一些知識,一起劃劃有趣的節奏,一起唱唱他們學過的最喜愛的歌曲接下來我也設計了適合五年級的游戲:游擊隊、猴子撈月。學生以前沒做過所以很高興。說真好玩。我告訴他們這個游戲玩得好就說明你們有一定的音樂基礎。在課快要結束時我有意識地讓學生聽下節課要學的歌曲,放錄音給他們聽,為下次的學習做些准備。 以上就是我對昨天不同年級第一節課簡單的一個小結和想法最後我想說,第一節課重要的,還是要贏得學生,讓學生首先能對我這個老師上課的形式感興趣,然後要對我這個老師感興趣,最後要對我所教的這個學科感興趣。
⑧ 如何上好一節小學音樂課
如何上好一節小學音樂課
一、通過自然界豐富的音響世界,培養學生的認識能力與感受能力
音樂是一門聽覺藝術,音樂形象通過節奏、節拍、曲調、調式、調性、和聲、曲式等音樂要素來塑造音樂所表達出的思想感情,通過人的聽覺器官而引起各種各樣的情感反應。因此,對音響的感受是一切音樂活動的基礎,通過不同形式與手段對學生進行音樂感受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大千世界的音響有著豐富的表現力,如風雨聲、雷電聲、鳥鳴、狗吠、馬嘶、獅吼、濤聲、流水聲、機器馬達的轟鳴聲、戰場上的槍炮聲、抑揚頓挫的叫賣聲……作曲家們為表現這些豐富音響和自身感受而創作了大量的音樂作品,來表現不同的音樂形象及情感,如《動物狂歡節》《雷電波爾卡》《騎兵進行曲》《十面埋伏》《野蜂飛舞》《百鳥朝鳳》等中外名曲。教學中,有的音樂教師指導學生聆聽這些作品,讓學生感知音樂與大千世界的密切關系,感知大千世界豐富的音響和音樂所富有的特殊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打開想像的心窗,利用各種生活物品,自己動手製作模擬大千世界音響的「樂器」進行表演。在教師的啟發、鼓勵下,有的學生將塑料紙揉成團,放在掌心裡揉搓,使其發出「刷刷刷」的聲音,用來模擬瀟瀟細雨的聲音;有的學生手握塑料飲料瓶發出「咔吧、咔吧」聲,模擬雷聲;有的拿來一節竹子做成竹哨,吹出美妙的鳥叫聲;有的用空易拉罐裝進沙粒,用膠布封口,代替沙罐搖出「沙沙」的節奏;還有學生用倒扣的小塑料桶或空蛋糕盒子來代替「架子鼓」敲擊出不同的節奏;也有學生用碗或茶杯深淺不一地裝上水,用筷子敲擊出簡單的樂句……這些信手拈來的普普通通的生活物品,被孩子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賦予了新的概念,雖然簡單、沒有固定音高,但卻在孩子們的音樂啟蒙中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二、引導學生欣賞音樂,啟發他們豐富的想像力,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音樂具有「有聲無形」的藝術特點,人們對音樂內涵的感知比較抽象。但是,音樂的各種要素組合起來,所表現的內容、塑造的形象、表達的情緒,總是能被人們所感知,這就是音樂的魅力。在這一方面,有的教師充分利用音樂的各種表現手段,啟發學生利用想像力將所聽到的音樂用語言描述出來,同時也描述出了自己對音樂的感受。
課例:欣賞《種海菜》(小學)。
《種海菜》是電影紀錄片《潛海姑娘》的主題音樂。影片描寫秀麗的南海風光、奇特的海底世界以及一群潛海姑娘緊張而愉快的生活情景,展現了潛海姑娘的精神風貌和高尚情操。
為檢驗學生的音樂感知力,教師在不告訴學生音樂背景、曲名的情況下,讓學生先用心聆聽這段音樂,聽一聽音樂中描繪出什麼景象,展現出什麼樣的意境。聽完音樂後,教師提問:在聽音樂的過程中,你的腦海中曾經浮現出什麼樣的景像和意境?學生的回答五花八門:有大海、輪船、海鷗、大草原,有的說彷彿來到春天的田野里放風箏,還有的學生說看到了夜空里的星星和月亮……
接下來讓學生翻開課本找到這一課,課本上有一幅兒童潛水的插圖。教師介紹了音樂作品及作者之後,告訴學生這是電影的主題音樂,請同學們根據自己對音樂的感受,每人為這段音樂做一個標題。
學生興致很高,除了意思重復或相近的,學生共為這段音樂「製作」了68個標題,其中與海有關的佔95%。如:《遨遊大海》《你好!大海》《海底世界多美麗》《五光十色海底世界》《海面上的海鷗》《海底世界真奇妙》;有一些標題極富想像力和詩意,如:《彩虹》《美麗的夢》《太陽下的跳躍》《我坐上了輪船》,等等。
教師對學生豐富的想像力和貼切的語言表達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學生對老師給予的贊賞興奮不已。這表明,只要細心引導,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能力是會得到發掘和提高的。同時,教師則需要尊重學生的純真天性和獨立感受,對學生敢於表達自己獨特的審美體驗給以鼓勵。
三、結合各種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培養學生的音樂感受能力
音樂、舞蹈、詩歌、繪畫是文學藝術范疇中的幾種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它們各有其表現特徵,但相互間又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在審美意義、表現手法方面有著許多相同之處,其目的是一致的。音樂、詩歌有聲無形,而繪畫、舞蹈則有形無聲,它們相互結合後的表現形式更加完美。
課例:欣賞《乘著歌聲的翅膀》
該作品原是德國作曲家門德爾松以德國詩人海涅的詩為歌詞而創作的一首藝術歌曲,作品富有詩意,充滿了自由幻想的浪漫色彩,後被改編成管弦樂作品。
課堂上先是播放這段音樂,在樂曲聲中,教師飽含深情地朗誦了海涅的詩,並踏著音樂的節奏輕盈地跳起了華爾茲,讓學生直觀感受音樂舞蹈與詩歌融合一體的完美與和諧,在有聲有形中加深了對音樂表現內容的理解。
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對音樂作品所表達的情緒和意境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後,挑選部分學生在教師帶領下隨著音樂即興輕歌曼舞,有位女生還忘情地舞動起自己的紗巾,陶醉在美妙的音樂中。
在這次音樂活動中,教師給學生布置了一項課外作業:結合自己對音樂作品《乘著歌聲的翅膀》的感受寫一首小詩。有三分之二的學生完成了作業。隨後,教師挑選出部分學生,在音樂課上伴隨著音樂,朗誦他們自己創作的詩歌。他們用稚嫩的聲音,朗誦他們稚嫩的作品,自豪和成就感寫在臉上。一些沒有交出作業的學生受到了強烈的感染,情不自禁地即興創作,濃烈的藝術氣氛彌漫在課堂上。
這情形印證了教育家卡亞爾所說的話:藝術感受體驗總是要通過一種動態的而非靜態的態度,無論是對藝術家本人還是對觀賞者,我們不可能身處於藝術形式的王國中而不參與到這些形式的創造活動中去。這次觀摩教學,令我們音樂系的學生感受到很大啟發。一線任課教師形式新穎的音樂課,從某種意義上講,較好地詮釋了《音樂新課標》的基本內涵,做到了基礎音樂教育應將對學生音樂感受能力的培養放在首位。
在對學生音樂感受能力的培養上,我認為,以下幾點值得總結和借鑒。
一是教育者應重視每一受教育的個體。作為教師,對學生的音樂啟蒙教育要有耐心,要從學生對音樂的最初的感知水平開始,因勢利導,循序漸進,不否定任何一個學生。
二是教師應善於啟發,讓每個學生都有一雙「感知音樂的耳朵」。讓學生學會欣賞,是培養學生聽覺、感受音樂的前提。過去曾片面認為,中小學音樂課就是教一首新歌、識幾個音符,音樂欣賞不是這個年齡段所能感受的。事實證明:只要不斷啟發,學生還是能夠懂得欣賞音樂的。學會欣賞,將帶給學生音樂感知的快樂,在這一點上,教師的循循善誘尤為重要。
三是教師要善於利用綜合藝術,通過各種藝術門類來引導學生感受音樂。教師在課堂上用肢體語言幫助詮釋音樂,其教學手段變音樂的無形為有形,變抽象為形象、直觀、鮮活,極易帶動和感染學生參與親身體驗並獲得感受。
四是鼓勵學生參與音樂的創作過程。藝術教育的目標並不是讓每個學生都成為藝術巨匠。挖掘學生的音樂潛質,鼓勵學生參與音樂創作是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知過程的重要方面,音樂教師要善於對學生的音樂創造給以鼓勵和獎賞。
五是音樂教師自身應具備較高的音樂素質及綜合素質,要有與時俱進的教育新理念。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功底,還必須順應時代的發展,不斷更新知識,要有獨創性和知識包容性。
綜上所述,幫助學生建立音樂與人的情感聯系、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應該說是基礎音樂教育的最基本的目的。
⑨ 關於怎麼上好一節小學音樂課的論文或上
一、通過自然界豐富的音響世界,培養學生的認識能力與感受能力
音樂是一門聽覺藝術,音樂形象通過節奏、節拍、曲調、調式、調性、和聲、曲式等音樂要素來塑造音樂所表達出的思想感情,通過人的聽覺器官而引起各種各樣的情感反應。因此,對音響的感受是一切音樂活動的基礎,通過不同形式與手段對學生進行音樂感受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大千世界的音響有著豐富的表現力,如風雨聲、雷電聲、鳥鳴、狗吠、馬嘶、獅吼、濤聲、流水聲、機器馬達的轟鳴聲、戰場上的槍炮聲、抑揚頓挫的叫賣聲……作曲家們為表現這些豐富音響和自身感受而創作了大量的音樂作品,來表現不同的音樂形象及情感,如《動物狂歡節》《雷電波爾卡》《騎兵進行曲》《十面埋伏》《野蜂飛舞》《百鳥朝鳳》等中外名曲。教學中,有的音樂教師指導學生聆聽這些作品,讓學生感知音樂與大千世界的密切關系,感知大千世界豐富的音響和音樂所富有的特殊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打開想像的心窗,利用各種生活物品,自己動手製作模擬大千世界音響的「樂器」進行表演。在教師的啟發、鼓勵下,有的學生將塑料紙揉成團,放在掌心裡揉搓,使其發出「刷刷刷」的聲音,用來模擬瀟瀟細雨的聲音;有的學生手握塑料飲料瓶發出「咔吧、咔吧」聲,模擬雷聲;有的拿來一節竹子做成竹哨,吹出美妙的鳥叫聲;有的用空易拉罐裝進沙粒,用膠布封口,代替沙罐搖出「沙沙」的節奏;還有學生用倒扣的小塑料桶或空蛋糕盒子來代替「架子鼓」敲擊出不同的節奏;也有學生用碗或茶杯深淺不一地裝上水,用筷子敲擊出簡單的樂句……這些信手拈來的普普通通的生活物品,被孩子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賦予了新的概念,雖然簡單、沒有固定音高,但卻在孩子們的音樂啟蒙中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二、引導學生欣賞音樂,啟發他們豐富的想像力,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音樂具有「有聲無形」的藝術特點,人們對音樂內涵的感知比較抽象。但是,音樂的各種要素組合起來,所表現的內容、塑造的形象、表達的情緒,總是能被人們所感知,這就是音樂的魅力。在這一方面,有的教師充分利用音樂的各種表現手段,啟發學生利用想像力將所聽到的音樂用語言描述出來,同時也描述出了自己對音樂的感受。
課例:欣賞《種海菜》(小學)。
《種海菜》是電影紀錄片《潛海姑娘》的主題音樂。影片描寫秀麗的南海風光、奇特的海底世界以及一群潛海姑娘緊張而愉快的生活情景,展現了潛海姑娘的精神風貌和高尚情操。
為檢驗學生的音樂感知力,教師在不告訴學生音樂背景、曲名的情況下,讓學生先用心聆聽這段音樂,聽一聽音樂中描繪出什麼景象,展現出什麼樣的意境。聽完音樂後,教師提問:在聽音樂的過程中,你的腦海中曾經浮現出什麼樣的景像和意境?學生的回答五花八門:有大海、輪船、海鷗、大草原,有的說彷彿來到春天的田野里放風箏,還有的學生說看到了夜空里的星星和月亮……
接下來讓學生翻開課本找到這一課,課本上有一幅兒童潛水的插圖。教師介紹了音樂作品及作者之後,告訴學生這是電影的主題音樂,請同學們根據自己對音樂的感受,每人為這段音樂做一個標題。
學生興致很高,除了意思重復或相近的,學生共為這段音樂「製作」了68個標題,其中與海有關的佔95%。如:《遨遊大海》《你好!大海》《海底世界多美麗》《五光十色海底世界》《海面上的海鷗》《海底世界真奇妙》;有一些標題極富想像力和詩意,如:《彩虹》《美麗的夢》《太陽下的跳躍》《我坐上了輪船》,等等。
教師對學生豐富的想像力和貼切的語言表達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學生對老師給予的贊賞興奮不已。這表明,只要細心引導,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能力是會得到發掘和提高的。同時,教師則需要尊重學生的純真天性和獨立感受,對學生敢於表達自己獨特的審美體驗給以鼓勵。
三、結合各種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培養學生的音樂感受能力
音樂、舞蹈、詩歌、繪畫是文學藝術范疇中的幾種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它們各有其表現特徵,但相互間又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在審美意義、表現手法方面有著許多相同之處,其目的是一致的。音樂、詩歌有聲無形,而繪畫、舞蹈則有形無聲,它們相互結合後的表現形式更加完美。
課例:欣賞《乘著歌聲的翅膀》
該作品原是德國作曲家門德爾松以德國詩人海涅的詩為歌詞而創作的一首藝術歌曲,作品富有詩意,充滿了自由幻想的浪漫色彩,後被改編成管弦樂作品。
課堂上先是播放這段音樂,在樂曲聲中,教師飽含深情地朗誦了海涅的詩,並踏著音樂的節奏輕盈地跳起了華爾茲,讓學生直觀感受音樂舞蹈與詩歌融合一體的完美與和諧,在有聲有形中加深了對音樂表現內容的理解。
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對音樂作品所表達的情緒和意境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後,挑選部分學生在教師帶領下隨著音樂即興輕歌曼舞,有位女生還忘情地舞動起自己的紗巾,陶醉在美妙的音樂中。
在這次音樂活動中,教師給學生布置了一項課外作業:結合自己對音樂作品《乘著歌聲的翅膀》的感受寫一首小詩。有三分之二的學生完成了作業。隨後,教師挑選出部分學生,在音樂課上伴隨著音樂,朗誦他們自己創作的詩歌。他們用稚嫩的聲音,朗誦他們稚嫩的作品,自豪和成就感寫在臉上。一些沒有交出作業的學生受到了強烈的感染,情不自禁地即興創作,濃烈的藝術氣氛彌漫在課堂上。
這情形印證了教育家卡亞爾所說的話:藝術感受體驗總是要通過一種動態的而非靜態的態度,無論是對藝術家本人還是對觀賞者,我們不可能身處於藝術形式的王國中而不參與到這些形式的創造活動中去。這次觀摩教學,令我們音樂系的學生感受到很大啟發。一線任課教師形式新穎的音樂課,從某種意義上講,較好地詮釋了《音樂新課標》的基本內涵,做到了基礎音樂教育應將對學生音樂感受能力的培養放在首位。
在對學生音樂感受能力的培養上,我認為,以下幾點值得總結和借鑒。
一是教育者應重視每一受教育的個體。作為教師,對學生的音樂啟蒙教育要有耐心,要從學生對音樂的最初的感知水平開始,因勢利導,循序漸進,不否定任何一個學生。
二是教師應善於啟發,讓每個學生都有一雙「感知音樂的耳朵」。讓學生學會欣賞,是培養學生聽覺、感受音樂的前提。過去曾片面認為,中小學音樂課就是教一首新歌、識幾個音符,音樂欣賞不是這個年齡段所能感受的。事實證明:只要不斷啟發,學生還是能夠懂得欣賞音樂的。學會欣賞,將帶給學生音樂感知的快樂,在這一點上,教師的循循善誘尤為重要。
三是教師要善於利用綜合藝術,通過各種藝術門類來引導學生感受音樂。教師在課堂上用肢體語言幫助詮釋音樂,其教學手段變音樂的無形為有形,變抽象為形象、直觀、鮮活,極易帶動和感染學生參與親身體驗並獲得感受。
四是鼓勵學生參與音樂的創作過程。藝術教育的目標並不是讓每個學生都成為藝術巨匠。挖掘學生的音樂潛質,鼓勵學生參與音樂創作是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知過程的重要方面,音樂教師要善於對學生的音樂創造給以鼓勵和獎賞。
五是音樂教師自身應具備較高的音樂素質及綜合素質,要有與時俱進的教育新理念。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功底,還必須順應時代的發展,不斷更新知識,要有獨創性和知識包容性。
綜上所述,幫助學生建立音樂與人的情感聯系、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應該說是基礎音樂教育的最基本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