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音樂老師噠作業。。。
什麼是交響曲
器樂體裁的一種。管弦樂隊演奏的大型(奏鳴曲型)套曲。源於義大利歌劇序曲,海頓時定型。基本特點為:第一樂章快板,採用奏鳴曲式;第二樂章速度徐緩,採用二部曲式或三部曲式等;第三樂章速度中庸或稍快,為小步舞曲或詼諧曲;第四樂章又稱"終樂章",速度急速,採用迴旋曲式奏鳴曲式等。
交響曲的結構按規范的標准有4個樂章。從巴洛克之前的北德樂派創立交響曲四個完整樂章開始到現代音樂,交響曲基本都是四個樂章,因為這樣更能把作品表現的全面,矛盾沖突更清晰,符合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
但不全是四個樂章哦,有特例的。比如:
除了貝多芬的《田園》五個樂章 以外,比較典型的還有舒伯特
《b小調第八未完成交響曲》三個樂章。
第一樂章
這是普通所謂的奏鳴曲式——一種把三部形式大大地擴充的類型。在這種曲式中首先為要強調主題間彼此的對比,而將調(Key)細心妥為配置,以建立後來處理樂曲的通路。結構的三大部分是這樣:——
(1)現示部分(Exposition)有時前面有一個慢的引序樂段。
(2)發展部分(Development)。
(3)再現部分(Recapitulation)——現示部分的重現,有著某種的變化,後面附一結尾樂段(Coda)。
現將各部分詳細分析如下:——
現示部分:
(1)在主調上把主題現示出來,轉調在這一段是暫時性質,這是由於主調的性質必須首先確立。
(2)通過樂段或橋梁,這一段主調的影響或力量漸弱,直到最後新調建立完成(雖然新調與舊調相隔的關系並不疏遠)。——在早期的交響樂,如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初期作品,所轉的新調常是屬調,或者若原調是小調便轉入關系大調。後來貝多芬把轉到新調的范圍擴大。19世紀後期交響樂作曲家都是採用他的方式。
(3)在新的調上先披露出第二主題(或更確實地說,一組主題),然後繼續下去,直到現示部分全部完結。在早期交響樂曲現示部分完結在有雙縱線並有反復記號之處,反復後即進入發展部分並不分開。
發展部分(亦稱「自由幻想」或「發揮樂段」):
這一部分是把已經披露出來的主題給予各種各樣的發展——即依作曲者的意願與創作手法,把旋律、節奏與和聲性格化,使用不同的風格與組合,常時運用著轉調和離調,沒有任何具體條律規則能規定這種表現的方式。例如貝多芬《第八交響樂》的第一樂章,發展部分是簡單地全部基於一個從主題中取出的單純音型(figure)。在《英雄交響樂》中,實際上所有主題的材料,都在那具有空前力度和精巧的發展部分中表現無遺。
再現部分:
再現部分一如現示部分,不過這次不論是在第一主題或第二主題,主調總是占著優勢。結尾樂段可能很簡單,也可能是有著動人的勢力和較長的長度。例如在貝多芬的《瓦特斯坦因奏鳴曲》(Waldstein Sonata)和《英雄交響樂》中,它便是有活力,新鮮的發展樂段。這部分一般是依照它和整個樂章的比重來決定。
第二樂章 慢樂章。
這個樂章有不同的情形:——
(1)完整的第一樂章形式。由於這曲式太長,所以採用的人不很多,但無論如何是常見的——如貝多芬D調第二交響樂,降B調鋼琴奏鳴曲,作品第22號和106號。
(2)縮小的第一樂章形式。——即奏鳴曲式省略了發展部分,現示部分完結後又即刻重新回到現示部分,如循環地在轉圈子,或者是由少數小節的通過樂句接連起來,這是莫扎特在慢樂章最歡喜使用的形式。貝多芬也是一樣,他的D小調鋼琴奏鳴曲,作品第31號第二曲。(這種樂章的類型實際就是擴大了的「二部形式」)。
(3)附有結尾樂段的擴大三部形式。本身是一個復合的單位,每一部都是三重的結構,極似完整的二部或三部形式。這是貝多芬在他早期鋼琴奏鳴曲中最愛用的形式。
(4)某種有插入句(Episodic)的結構形式。在這種形式里,中心主題一次一次重復出現。中間有在風格上和調方面與中心主題形成對比的插入句加入——事實上,它是一種迴旋曲(Rodndo)的樣式(迴旋曲式將在終樂章一段中說明)。海頓常用這形式,貝多芬也用(第四和第五交響樂C小調奏鳴曲,作品13號)。
(5)主題和它的變奏(Variations)。—在第九節有較詳的說明——這形式較其他曲式所用的為少,但並不是沒有(海頓的《帝王四重奏》,貝多芬《升C小調四重奏》,作品131號)。
第三樂章 小步舞曲或詼諧曲(Scherzo)
「小步舞曲」和「詼諧曲」在形式上是相同的,兩者只是在態度、情調和風格上有分別,它們最常用的是三部形式。「小步舞曲」或「詼諧曲」後面多繼續一中間樂段,叫做「特瑞歐」(Trio),然後又把它(指小步舞曲或詼諧曲)重復一次,有時「特瑞歐」本身也重復,於是跟著另外一段便是主要樂段的再現;或者還可能有一個第二「特瑞歐」。在這種情況下,整個的樂章便成了一篇迴旋曲。(特瑞歐字意是三重奏,因為早期的這一樂段是由三件樂器演奏。)
終樂章
終樂章的形式是多樣的——奏鳴曲式(最普通);變奏曲式(貝多芬的奏鳴曲,作品109號和111號;合唱交響樂;布拉姆斯的E小調交響樂,作品98號);賦格(貝多芬的奏鳴曲,作品106號和110號)。
最常用的是迴旋曲式—如上面曾經說過的,一個樂章中主題一次一次地重復出現,樸素的或變化的,中間夾以對比的插入句。
迴旋曲有兩種主要的類型,它們可以分解成這樣:ABACA和ABACABA。較短的一個是海頓和18世紀早期作曲家常常採用的;較長的是貝多芬最先創用的。那無疑他是企圖給迴旋曲以適當長度,並且重要的是為著使它與奏鳴曲的其他樂章取得更好的平衡作用。同他的前輩相較,他常是將迴旋曲大大的加以擴展。兩種類型有時並存於一曲,以造成比較的作用,見貝多芬《C小調奏鳴曲》,作品13號(所謂悲愴奏鳴曲)。在這篇樂曲中,慢樂章和終樂章都是迴旋曲,一個是短型,一個是長型。
在長類型迴旋曲中,有時C樂段是一種有新素材的樂段,包括著有最初樂段主題的發展。這種形式除了發展樂段是以在主調上的主題,全部或部分加以發揮之外,它和一般的第一樂章形式是一樣的。這種常被稱為「修飾的迴旋曲」(modified rondo)或「迴旋奏鳴曲式」(rondo-sonata)。
由此可以看出,一篇交響樂或奏鳴曲是一種高度復合的作品。它各樂章在態度、情調和風格上有著強烈的對比性,並且通過種種手法又把各樂章形成總體的統一。在一些較晚近的交響樂作家——特別是李斯特(Lixzt)和柏遼茲(Berlioz)。還有在德伏夏克(DvoraK)的《新世界交響樂》,富郎克(Frank)的《D小調交響樂》也部分地採用這種方法——以一個簡單的主題貫穿整篇作品,用多樣的姿態和變化的節奏再行出現。這種對主題統一的嘗試還沒有人曾得到極為完美的成果。一篇交響樂在結構上如此復合,其中的基本統一關系,只好是去感覺而是難於分析的事情,它是一種心理上的事實。李斯特、柏遼茲類型的主題的變化,幾乎是沒有辦法可以解說的。簡而言之,它是一種不可確定的現象或手法,這手法得到的成功,也可算是度量交響樂作曲者偉大性的尺標之一,把戲劇式激動的思想情感內容放置在無形的條理中,是一件需要天才的工作。正由於這種內含的偉大性能,貝多芬成為交響樂作家中登峰造極的人物。旁人也許能接近他,或者在形式的完整,情調的秀美,思維的表現,或管弦樂技巧精美性的某一部分超過了他,然而從整個的創作力的表現來說,一般人都公認他是過去所有人物中最偉大的人物。
❷ 幼兒園《G大調小步舞曲》音樂教案
在書店裡有一本書的,大概50元左右
❸ G大調小步舞曲的小步舞曲
這一樂曲是在,以「六首鋼琴小步舞曲」的標題所出版的小步舞曲集中的版第二首。據推測,權這一小步舞曲集很可能是在1795年,由原來為管弦樂隊而寫的樂曲改編而成的。本曲既可用來伴舞,又頗具欣賞性,因此二百年來久盛不衰,是通俗名曲中的精品。
「小步舞曲」原是流行於法國農村中的一種民間舞蹈音樂,後來逐漸進入宮廷,成為貴族舞曲。小步舞曲大多採用3/4拍子,中速,節奏平穩,風格典雅、明快、輕巧。
這一《 g大調小步舞曲》是在當時作者所寫的眾多小步舞曲和德國舞曲中,最著名的作品,它曾被改編成小提琴獨奏曲、弦樂四重奏曲乃至輕音樂等各種形式,並以《貝多芬小步舞曲》之名廣受聽眾的喜愛。本曲為典型的「三段體」結構,第一主題婉轉如歌(片段1),第二主題帶有活潑、跳躍的性質(片段2)。
❹ 小步舞曲資料
波契里尼:《小步舞曲》
選自《弦樂五重奏》
波契里尼(1743-1805)是義大利的大提琴演奏家、作曲家。作有室內樂300餘首,交響曲20餘首,大提琴協奏曲4首,小提琴小曲40餘首。
《小步舞曲》選自他的《弦樂五重奏》的第三樂章,是一首輕松愉快,抒情明澈的樂曲。它具有鮮明的古典風格,因此也經常被改用長笛、雙簧管等木管樂器演奏。
《小步舞曲》是一種法國的土風舞,三拍子。約於1650年間由於法皇路易十六提倡而進入宮廷,變成速度緩慢,風格典雅的舞曲。後來這種這種舞曲與舞蹈脫離關系而常見於奏鳴曲與交響曲的第三樂章。一般都採用三段式寫成。
多芬:《G大調小步舞曲》
自從《小步舞曲》脫離了宮廷舞蹈關系之後,往往常用於奏鳴曲、交響曲的第三樂章,成獨立性作品。一般採用三段式寫成。貝多芬的《G大調小步舞曲》具有鮮明的規格性,樂曲結構完整、排列規范、具有古典舞曲應有的特徵。也是長笛演奏家所鍾愛的眾多小品之一。
樂曲的第一樂段由兩個小段構成,單純簡潔、典雅莊重。第二樂段(中間部分)同樣規整地排列著兩個小段,充滿活潑輕快的情趣。同第一段形成對比第三樂段是第一樂段的反復。演奏是小段就不再重復了。貝多芬的《G大調小步舞曲》是音樂會保留曲目之一。
比才:《小步舞曲》
選自《阿萊城的姑娘》第一組曲
從前的《阿萊城的姑娘》是一部歌劇,是法國作曲家都德所作,比才為他寫的配器,完成於1872年。同年在巴黎首演未獲成功。後來比才把其中的四首編成第一部組曲,上演後頗受歡迎。這是一首具有法蘭西風格病揉和了西班牙情調的田園詩,曾經有人這樣評價過:"它洋溢著作者心中的夢幻,形式純朴自由,音調悠揚高雅,像慈母的微笑,像潔白的愛情的結晶,提琴部分的香氣在弦線上散發出來,溫柔的淚珠滾流著。"
《小步舞曲》選自第一組曲的第二段,是第三幕在農民家裡喜慶的熱鬧場面,是一首非常朴實的三拍子舞曲,是令人陶醉的民間情調。
比才去逝後,他的學生吉羅又把配樂的另三首樂曲,加上比才的另一部歌劇的一段音樂共四首,編成另一套組曲,這就是第二組曲。《阿萊城的姑娘》共有兩部組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