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聶耳生平
聶耳是雲南玉溪人,1912年2月14日出生於雲南省昆明。聶耳從小喜愛音樂(原名聶守信,改名為「聶耳」的原因是因為他的耳朵特別靈),1918年就讀於昆明師范附屬小學。利用課余時間,聶耳自學了笛子、二胡、三弦和月琴等樂器,並開始擔任學校「兒童樂隊」的指揮。1922年,聶耳進入私立求實小學高級部,1925年考取雲南省立第一聯合中學插班生。時值第一次國內革命風暴在中國南方興起,他開始受到進步書刊和《國際歌》等革命歌曲的影響。
1927年聶耳畢業於雲南省立第一聯合中學,並進入雲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現昆明學院)。在校期間參與了學生組織「讀書會」的活動,並與友人組織「九九音樂社」,經常參加校內外的演出活動。在這期間,他還自學了小提琴和鋼琴。
1931年4月聶耳考入黎錦暉主辦的「明月歌舞劇社」,任小提琴手。1932年7月發表《中國歌舞短論》,並因批評黎氏被迫離團。1932年11月進入聯華影業公司工作,參加「蘇聯之友社」音樂小組,並組織「中國新興音樂研究會」,參加左翼戲劇家聯盟音樂組(蘇聯之友社)。1933年,聶耳由田漢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4年4月聶耳加入百代唱片公司(中國唱片廠前身)主持音樂部工作,同時建立百代國樂隊(又名「森森國樂隊」)。這也是聶耳最多產的一年。1935年初,聶耳創作了著名的《義勇軍進行曲》。
1935年1月聶耳任聯華二廠音樂部主任。1935年7月17日,年僅23歲的聶耳在日本藤澤市游泳時不幸溺水身亡,也有說被鯊魚吃掉的,也有說被日本機關暗殺的
❷ 音樂家聶耳的生平代表作品
聶耳一生共創作37首樂曲,都是在他去世前不到兩年的時間里所寫的回,其中反映工人階級生答活和斗爭的歌曲佔有較大比重。聶耳經常與田漢合作。除《義勇軍進行曲》(國歌)外,聶耳的代表作品還有《畢業歌》、《前進歌》、《大路歌》、《開路先鋒》、《碼頭工人歌》、《新女性》、《飛花歌》、《塞外村女》、《鐵蹄下的歌女》、《告別南洋》、《梅娘曲》、《賣報歌》、歌劇《揚子江暴風雨》及民族器樂曲《翠湖春曉》、《金蛇狂舞》等。
❸ 聶耳的生平事跡
1、參加革命
1928年,正式秘密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並參加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革命理論及進行有關刻印、張貼傳單以及參加示遊行等活動。
1928年11月底,出於投入實際斗爭的革命願望,他瞞著家庭報名參加滇系軍閥范石生所招收的「學生軍」,秘密離開昆明,中經越南、香港等地,到達湖南的郴州,接受所謂新兵訓練。當年底,離開新兵隊,任特務連的上士文書。
1929年3月,隨軍官赴廣州,4月8日被該部隊遣散,流落廣州。4月中旬,以聶紫藝的名字,考入廣東戲劇研究所附設的音樂班,但入學後發現與其志願不合,即離所。5月6日,靠朋友的借款,得以返回昆明家鄉。
1929年5月,回昆明省立第一師范,插入原班繼續學習。仍然作為學校的課余文藝活動的積極分子,經常參加校內外的音樂、戲劇等活動。與張庚侯、廖伯民等友人一起組織九九音樂社。當年10月,開始參加該校的戲劇研究會所舉辦的一系列中文話劇的演出活動。與其在雲南的初戀女友袁春暉結識。
在昆明發生大爆炸後積極參與中共地下黨領導的青年救濟團的各項針對反動派的斗爭,因而引起反動派的注意。在畢業(1930年)前夕,得悉他有被捕的危險,在其家庭的幫助下於7月10日隨雲南一商人匆匆逃離昆明,繞道海防、香港、到達上海。
1930年7月18日,到達上海,在雲豐申庄從事雜役性的工作,開始沒有工資,於8月下旬,才給以每月十五元的低薪。11月,經朋友介紹參加由上海中共地下黨所領導的進步發群眾組織——反帝大同盟。
1931年3月19日,雲豐申庄倒閉。聶耳隨即失業,開始四處尋找職業。4月,聶耳報考「明月歌劇社」,主考人黎錦暉慧眼識英才,破格錄取他為樂隊練習生,師從樂隊首席王人藝、外籍教師普杜什卡刻苦學習小提琴,黎錦暉為他取名「聶耳」。
2、創作生涯
1932年4月,由田漢介紹加入左翼劇聯及其劇評小組。8月,聶耳來到北平,參加當地左翼劇聯和音樂家聯盟的活動與演出,並於次月報考北平藝術學院音樂系,僅參加了文化公共課的筆答初試,未能通過。以後他又報考過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小提琴選科,因為「沒有拉好」未被錄取。
11月,進入聯華影業公司一廠工作,參加「蘇聯之友社」音樂小組,並組織「中國新興音樂研究會」,參加左翼戲劇家聯盟音樂組。
1933年,聶耳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4年4月,聶耳加入百代唱片公司主持音樂部工作。聶耳於1934年底,聶耳搬至淮海中路1258號三層閣樓居住,現聶耳舊居為民居。同年底,聶耳應聘為聯華影片公司二廠的音樂部主任,為影片《新女性》作曲並配樂。
1935年初,聶耳為《義勇軍進行曲》作曲,1935年1月聶耳任聯華二廠音樂部主任。隨後為躲避國民黨政府追捕,於1935年4月15日離開了上海,擬途經日本赴歐洲和蘇聯考察、學習。
(3)小學生作業中國聶耳音樂家生平擴展閱讀:
聶耳故事:《賣報歌》的背後
1922年6月的一天,蘇州一戶楊姓人家生下一個女嬰,她就是後來的「小毛頭」。「小毛頭」7歲時,父親病故,不久,她跟隨母親和姐姐逃難來到上海。「一·二八」淞滬抗戰時,日軍飛機轟炸閘北,全家又逃到了租界內,住在法租界八仙橋附近。
當時在上海灘的馬路上,到處都可以聽到「賣報、賣報」的叫賣聲。為了謀生,「小毛頭「的姐夫想方設法湊了點兒鈔票做本錢,批發來了一些報紙,讓母親和姐姐在呂班路的霞飛路口擺了歌賣報攤。不到十歲的「小毛頭」每天也跟著賣報。
那個年代的上海,像「小毛頭」這樣的孩子不計其數,她們奔走在上海灘的各個角落,苦苦掙扎在死亡線上。一天,「小毛頭」餓得頭昏眼花,搖搖晃晃地站在路邊,叫賣著手中的報紙。
這時,一輛電車靠站了,乘客們紛紛從電車上涌了下來,「小毛頭」被撞倒在地,頭上起了血泡,手上的報紙散亂一地,坐在地上大哭起來。一個陌生的叔叔忽然走來,幫她拾起報紙,還扶她起來,並將弄臟的報紙都買走了,這人就是聶耳。
當時,聶耳與聯華影業公司的幾個同事路過這里,看到了這凄慘的一幕。此後,聶耳常來買她的報紙,有時還幫她叫賣。「小毛頭」親熱地叫聶耳「聶叔叔」,聶耳親熱地叫她「小毛頭」。
聶耳非常同情「小毛頭」的身世,「小毛頭」在風雨中賣報的情景和叫賣聲一直留在他的腦海中。於是,他請田漢的夫人安娥為其寫了歌詞,他自己作曲,一首活潑明快、朗朗上口的的《賣報歌》誕生了!
❹ 簡要介紹一下音樂名家聶耳生平
聶耳(1912~1935)作曲家。原名聶守信,字子義。雲南玉溪人。自幼喜愛民間音樂回,能夠演奏多種民族樂器,答大革命時期參加進步學生運動。1931年在上海考入「明月歌舞團」任小提琴手,並隨黎錦暉學作曲,後因不滿該團方針而退出。1933年參加劇聯音樂小組,積極投身於左翼音樂、戲劇、電影活動。1935年在日本不幸溺水逝世。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創作了包括影片插曲在內的37首歌曲和《金蛇狂舞》、《翠湖春曉》等4首民族器樂合奏曲。作品既有鮮明的民族特徵,又具有強烈的時代精神,為我國無產階級革命音樂的發展開辟了道路。歌曲主要有《賣報歌》、《畢業歌》、《碼頭工人歌》、《梅娘曲》、《塞外村女》、《鐵蹄下的歌女》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被定為國歌的《義勇軍進行曲》等。
❺ 音樂家聶耳的一生故事
1912年2月,聶耳出生於雲南省昆明市。1927年考入雲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到上海,參加反帝大同盟。1933年初,聶耳由田漢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35年7月17日,聶耳在日本神奈川縣藤澤市鵠沼海濱游泳時,不幸溺水身亡,年僅23歲。
聶耳創作了數十首革命歌曲,他的一系列作品影響中國音樂幾十年。他的音樂創作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嚴肅的思想性、高昂的民族精神和卓越的藝術創造性,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音樂的發展指出了方向,樹立了中國音樂創作的榜樣。
(5)小學生作業中國聶耳音樂家生平擴展閱讀:
聶耳的創作生涯:
1932年4月,由田漢介紹加入左翼劇聯及其劇評小組。8月,聶耳來到北平,參加當地左翼劇聯和音樂家聯盟的活動與演出,並於次月報考北平藝術學院音樂系,僅參加了文化公共課的筆答初試,未能通過。以後他又報考過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小提琴選科,因為「沒有拉好」未被錄取。11月,進入聯華影業公司一廠工作,參加「蘇聯之友社」音樂小組,並組織「中國新興音樂研究會」,參加左翼戲劇家聯盟音樂組。
1933年,聶耳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4月,聶耳加入百代唱片公司主持音樂部工作。聶耳於1934年底,聶耳搬至淮海中路1258號三層閣樓居住,現聶耳舊居為民居。同年底,聶耳應聘為聯華影片公司二廠的音樂部主任,為影片《新女性》作曲並配樂。
1935年初,聶耳為《義勇軍進行曲》作曲,1935年1月聶耳任聯華二廠音樂部主任。隨後為躲避國民黨政府追捕,於1935年4月15日離開了上海,擬途經日本赴歐洲和蘇聯考察、學習。
❻ 音樂家聶耳一生有什麼故事
聶耳是中華
歷史照片
歷史照片(2張)
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作曲者。
雲南玉溪人,出生於雲南昆明,祖籍雲南玉溪。1912年2月14日生於昆明市甬道街73號,1935年7月17日在日本藤澤市海濱溺水而死。
聶耳從小喜愛音樂(改名為「聶耳」的原因是因為他的耳朵特別靈),1918年就讀於昆明師范附屬小學。利用課余時間,聶耳自學了笛子、二胡、三弦和月琴等樂器,並開始擔任學校「兒童樂隊」的指揮。
1922年,聶耳進入私立求實小學高級部(現昆明第十中學),1925年考取雲南省第一聯合中學(現昆明市第二中學)插班生立。時值第一次國內革命風暴在中國南方興起,他開始受到進步書刊和《國際歌》等革命歌曲的影響。
聶耳
聶耳
1927年入雲南第一聯合師范學校(現昆明學院)學習。並開始學習小提琴。1931年入黎錦暉主持的明月歌舞劇社任小提琴手,1932年7月發表《中國歌舞短論》,並因批評黎氏被迫離團。
1933年開始為左翼電影、戲劇作曲。1933年,聶耳由田漢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5年初,聶耳創作了著名的《義勇軍進行曲》
1935年1月聶耳任聯華二廠音樂部主任。1935年7月1日,年僅23歲的聶耳在日本藤澤市游泳時不幸溺水身亡。 .
聶耳
聶耳
他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創作了37首歌曲,大多深刻地反映了當時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准確地塑造了工人、歌女、報童等勞動群眾的音樂形象。
在抗日救亡運動中,聶耳的這些歌曲,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他的代表作有《義勇軍進行曲》、《大路歌》、《碼頭工人》、《新女性》、《畢業歌》、《飛花歌》、《鐵蹄下的歌女》、《賣報歌》、《梅娘曲》等。
他的音樂創作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嚴肅的思想性、高昂的民族精神和卓越的藝術創造性。他的音樂創作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音樂地發展明確了方向,樹立了音樂創作的榜樣。[1-2]
2名字由來
聶耳
聶耳
聶守信年輕的時候,對音樂特別敏感。大家都說,只要能從耳朵進去的,都能從他嘴裡唱出來。久而久之,大家都叫他「耳朵」。
一次聯歡會上,聶守信不但能表演舞蹈,模仿各種人說話,而且還能讓兩只耳朵一前一後地動,這是一般人很難做到的,大夥兒都被逗得大笑起來。總經理給聶守信送禮物,並稱他為「聶耳博士」。聶守信笑著對大家說:「你們硬要把一隻耳朵送我,也好,四隻耳朵(「聶」的繁體字「聶」)連成一串,不像一個炮彈嗎?」從此,聶守信改名為聶耳。
3人物年表
1912年 2月14日(農歷辛亥年臘月廿七),聶耳出生於雲南省昆明市。他的父親聶鴻儀(字翼廷)是當地的一位中醫師,兼營一家小葯鋪,名叫「成春堂」。他的母親彭寂寬(傣族),原主要從事家務,並協助其夫經營醫務。聶耳乳名嘉祥,學名守信,字子義。他有三個哥哥和兩個姐姐,他在男孩中排行第四。
1916年—1917年
1916年7月17日聶耳的父親病故,家庭經濟立即陷入困境。後依靠他母親的努力,通過了醫生鑒定的考試,獲得正式掛牌給人治病的資格,同時仍兼成春堂制葯、賣葯的經營,勉強負起全家的經濟重擔。聶耳進入昆明縣立師范附屬小學,學習非常刻苦努力,成績經常名列前茅。初小結業後,因生活艱難,無法按學校的規定繳納童子軍服裝費,被迫轉學。
聶耳影視形象
聶耳影視形象
1922年~1925年 1922年春,進入昆明私立求實小學高小部學習,由於他的成績優秀,得到減免學雜費的待遇。他從小就明顯表露出對音樂的愛好,先後向其家人及鄰居邱木匠學習民族樂器(竹笛、二胡、三弦、月琴等)的吹奏並對當地民間音樂(如滇戲、花燈、洞經調等)開始接觸。熱情投入求實小學的課余音樂活動,曾被選為該校學生自治會會長、學生音樂團的指揮等,並曾榮獲該校第一號學生獎狀。
1925年—1927年 小學畢業,考入雲南第一聯合中學。學習期間熱情投入進步學生運動(如參加五卅慘案後援會等),並開始閱讀進步書刊等。在其作文課業中表現出對時事的關注及鮮明的同情勞動人民的觀點。同時,每天晚上參加由法藉教師柏希文所開辦的英語學會,進行英語的補習,並向柏氏學習音樂基礎理論和鋼琴的彈奏,積極熱情參與校內外的業餘音樂活動。
1927年夏 初中畢業。
1927年秋—1928年冬 歷經三榜考試,考入雲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高級部外國語組,主修英語。----結識後來擔任第一師范附屬小學音樂教師的張庾候,開始隨張學習小提琴。並與其三哥聶敘倫、友人李家鼎等經常在家裡進行民樂合奏等活動。參加學校里由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所組織的外圍組織「讀書會」,開始閱讀有關馬克思主義的基礎讀物。參加由當地中國共產黨地下黨組織領導的「濟難會」,多次從事給被關押的革命同志進行接濟等工作。1928年正式秘密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並參加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革命理論及進行有關刻印、張貼傳單以及參加示遊行等活動。
1928年11月~1929年5月 1928年11月底,出於投入實際斗爭的革命願望,他瞞著家庭報名參加滇系軍閥范石生所招收的「學生軍」,秘密離開昆明,中經越南、香港等地,到達湖南的郴州,接受所謂新兵訓練。當年底,離開新兵隊,任特務連的上士文書。1929年3月隨軍官赴廣州,4月8日被該部隊遣散,流落廣州。4月中旬,以聶紫藝的名字,考入廣東戲劇研究所附設的音樂班,但入學後發現與其志願不合,即離所。5月6日,靠朋友的借款,得以返回昆明家鄉。
1929年5月~1930年7月 回昆明省立第一師范,插入原班繼續學習。仍然作為學校的的課余文藝活動的積極分子,經常參加校內外的音樂、戲劇等活動。與張庚侯、廖伯民等友人一起組織九九音樂社。當年10月,開始參加該校的戲劇研究會所舉辦的一系列中文話劇的演出活動。與其在雲南的初戀女友袁春暉結識。在昆明發生大爆炸後積極參與中共地下黨領導的青年救濟團的各項針對反動派的斗爭,因而引起反動派的注意。在畢業(1930年)前夕,得悉他有被捕的危險,在其家庭的幫助下於7月10日隨雲南一商人匆匆逃離昆明,繞道海防、香港、到達上海。
1930年7月~1931年3月 7月18日到達上海,在雲豐申庄從事雜役性的工作,開始沒有工資,於8月下旬,才給以每月十五元的低薪。11月,經朋友介紹參加由上海中共地下黨所領導的進步發群眾組織——反
田漢、聶耳合作的義勇軍進行曲
田漢、聶耳合作的義勇軍進行曲
帝大同盟。
1931年3月19日雲豐申庄倒閉。失業,四處尋找職業。
1932年11月進入聯華影業公司工作,參加「蘇聯之友社」音樂小組,並組織「中國新興音樂研究會」,參加左翼戲劇家聯盟音樂組。
1933年,聶耳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4年4月聶耳加入百代唱片公司主持音樂部工作。聶耳於1934年底,聶耳搬至淮海中路1258號三層閣樓居住,現聶耳舊居為民居。
1935年初,聶耳為《義勇軍進行曲》作曲,1935年1月聶耳任聯華二廠音樂部主任。隨後為躲避國民黨政府追捕,去日本學習。
4人物生平
1927年聶耳畢業於雲南省立第一聯合中學,在校期間參與了學生組織「讀書會」的活動,並與友人組織「九九音樂社」,經常參加校內外的演出活動。在這期間,他還自學了小提琴和鋼琴。
聶耳故居
聶耳故居
1931年4月聶耳考入黎錦暉主辦的「明月歌舞劇社」,任小提琴手。1932年7月發表《中國歌舞短論》,並因批評黎氏被迫離團。1933年,聶耳由田漢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4年4月聶耳加入百代唱片公司(中國唱片廠前身)主持音樂部工作,同時建立百代國樂隊(又名「森森國樂隊」)。這也是聶耳最多產的一年。1935年1月聶耳任聯華二廠音樂部主任。1935年7月17日,年僅23歲的聶耳在日本藤澤市游泳時不幸溺水身亡,也有說被鯊魚吃掉的,也有說被日本機關暗殺的。
5主要作品
❼ 聶耳 生平介紹
聶耳(1912年2月日-1935年7月17日),原名聶守信,字子義(亦作紫藝),中國音樂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作曲者
生平介紹
聶耳是雲南玉溪人,出生於昆明。聶耳從小喜愛音樂,1918年就讀於昆明師范附屬小學。利用課余時間,聶耳自學了笛子、二胡、三弦和月琴等樂器,並開始擔任學校「兒童樂隊」的指揮。1922年,聶耳進入私立求實小學高級部,1925年考取雲南省立第一聯合中學插班生。
1927年聶耳畢業於雲南省立第一聯合中學,並進入雲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在校期間參與了學生組織「讀書會」的活動,並與友人組織「九九音樂社」,經常參加校內外的演出活動。在這期間,他還自學了小提琴和鋼琴。
1931年4月聶耳考入黎錦暉主辦的「明月歌舞劇社」,任小提琴手。1932年7月發表《中國歌舞短論》,並因批評黎氏被迫離團。1932年11月進入聯華影業公司工作,參加「蘇聯之友社」音樂小組,並組織「中國新興音樂研究會」,參加左翼戲劇家聯盟音樂組。1933年,聶耳加入中國共產黨。
1934年4月聶耳加入百代唱片公司主持音樂部工作,同時建立百代國樂隊(又名「森森國樂隊」)。這也是聶耳最多產的一年。1935年初,聶耳創作了著名的《義勇軍進行曲》。
1935年1月聶耳任聯華二廠音樂部主任。1935年7月17日,年僅23歲的聶耳在日本藤澤市江之島游泳時不幸溺水身亡。
[編輯] 主要作品
聶耳一生共創作37首樂曲,都是在他去世前不到兩年的時間里所寫的,其中反映工人階級生活和斗爭的歌曲佔有較大比重。聶耳經常與田漢合作。除《義勇軍進行曲》外,聶耳的代表作品還有《畢業歌》、《前進歌》、《大路歌》、《開路先鋒》、《碼頭工人歌》、《新女性》、《飛花歌》、《塞外村女》、《鐵蹄下的歌女》、《告別南洋》、《梅娘曲》、《賣報歌》、歌劇《揚子江暴風雨》及民族器樂曲《翠湖春曉》、《金蛇狂舞》等。
[編輯] 聶耳墓
為了紀念游泳時不幸溺水身亡的聶耳,日本當地的有志之士於1954年修建了聶耳紀念碑,2年後遭台風襲擊損毀,1965年重新修建了聶耳墓,1985年日本當地政府出資修繕了聶耳墓,並新建了聶耳紀念碑,由當時的藤澤市市長葉山峻題寫碑文。聶耳墓位於江之島海濱浴場最西端的鵠沼海岸。碑文陳述了聶耳對中國音樂事業所作的貢獻,表達對其英年早逝的惋惜,最後祝願聶耳生前的微笑能成為中日世代友好的基石。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5/53/Nieer.jpg
聶耳
http://www.city.fujisawa.kanagawa.jp/shougai/page100072.shtml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1/14/March_of_the_Volunteers.png
❽ 音樂家聶耳的簡介60字數
聶耳(1912-1935),抄原名聶守信,字子義(亦作紫藝),中國音樂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作曲者。他創作了數十首革命歌曲,他的一系列作品影響中國音樂幾十年。他的音樂創作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嚴肅的思想性、高昂的民族精神和卓越的藝術創造性,為中國無產階級革命音樂的發展指出了方向,樹立了中國音樂創作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