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傳統音樂、民族音樂和民間音樂三者的關系
民族音樂既包括了來傳自統音樂,也包括現代音樂;既包括漢族音樂,也包括少數民族音樂;凡是流傳於民間的具有中國傳統音樂總體風格的音樂作品,都在民族音樂之列,屬於上下級關系。
民間音樂同文人音樂、宮廷音樂、宗教音樂一樣,均屬中國傳統音樂的范疇,是我國民族音樂大家庭中的主要成員之一。
過去,由於較少從理論上對它們進行比較,因此,民族音樂、傳統音樂與民間音樂三者在概念的使用上產生了一定的含混,其實,它們只是中國音樂大概念下因個體之間審視角度的差異而得出的不同結果,其界線是不難區分的。
(1)中國音樂與民間音樂教案擴展閱讀:
傳統音樂主要是從音樂發展的縱向時間關繫上得出的概念。它是某一民族在其固有文化傳統基礎上,通過逐漸積累而發展起來,並在某一歷史時期流傳的音樂作品。
我國傳統音樂一般劃分為文人音樂、宮廷音樂、宗教音樂和民間音樂四大類。按習慣,以清末為時限,凡清以前產生的古代音樂作品均可視為傳統音樂范圍。除這些之外,某些外來音樂,如果在音樂活動中已同某些傳統音樂相融合、形成具有中華音樂文化特徵的音樂,也可納入中國傳統音樂的范圍。
B. 簡述中國民族音樂 傳統音樂 民間音樂的差異
中國民族音樂 指用中國傳統樂器以獨奏、合奏形式演奏的民間傳統音樂。點擊此處添版加圖片說明中國民族權器樂的歷史悠久。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民間流行吹笙、吹竽、鼓瑟、擊築、彈琴等器樂演奏形式,那時涌現了師涓、師曠等琴家和著名琴曲《高山》和《流水》等。秦漢時的鼓吹樂,魏晉的清商樂,隋唐時的琵琶音樂,宋代的細樂、清樂,元明時的十番鑼鼓、弦索等,演奏形式豐富多樣。近代的各種體裁和形式,都是傳統形式的繼承和發展。
中國傳統音樂綿延幾千年包含諸多審美品格,它是一定音樂思想特殊本質的集中體現,是音樂思想意識的結晶。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思維習慣,對其審美意識的形成和發展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民間音樂(Folkmusic),又稱民間歌謠、民俗音樂、民間短篇詩歌等,簡稱民謠、民歌、民樂或民曲,於國際民間音樂協會(IFMC)之解釋定義為「經過口傳過程發展起來的普羅大眾音樂」,重慶音樂論壇也就是該音樂散布過程,純粹是由演奏者或音樂接收者記錄教習,並親自相傳所得。
這就是他們之間的差異吧
C. 如何讓中國傳統民間音樂走入幼兒園
幼兒園音樂教育應注重民族性和文化性,為了讓幼兒更多接觸、了解並逐步喜愛自己的民族音樂,通過中國傳統民族民間音樂的教育使幼兒從小潛移默化地受到民族民間文化的熏陶,培養幼兒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與欣賞美和表現美的能力,我開始了「讓孩子在聆聽中國民族民間音樂中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和嘗試,選擇並處理中國傳統民族音樂中旋律動聽、曲調優美、節奏鮮明、形象生動、風格濃郁,適合幼兒欣賞與表現的音樂作品,力圖通過多樣化的方式與適宜有效的教育教學策略,提高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讓孩子在中國傳統民族民間音樂中得到美的熏陶,激發幼兒對民族音樂文化的興趣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培養與發展幼兒健康的審美情趣與審美能力。
一、合理選擇和處理民族民間音樂作品
1.選擇具有游戲性的民族民間音樂作品
喜愛游戲是幼兒的天性。《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明確要求「寓教育於生活與游戲之中」。為此,民族民間音樂作品應盡量選擇游戲性強的題材與內容,或能設計為音樂游戲,以充分調動幼兒的學習興趣,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選擇的民族民間音樂作品必須作適當的剪輯處理
許多優秀的民族民間音樂作品曲子較長,結構較復雜,幼兒不容易理解,這就需要教師深刻分析其音色、結構、風格、性質等特點進行剪輯,以適應幼兒的欣賞水平。如把結構較為復雜的音樂剪輯為A—B結構、A—B—A結構或A—B—C結構,使音樂變得短小且有規律,符合幼兒接受水平,幼兒能夠理解,也便於教師進行組織活動。
二、創設民族民間音樂活動環境氛圍,積極拓展傳統文化的廣度
音樂是最富有情感的藝術,只有營造與音樂相適應的環境氛圍,才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與熱情。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創設與民族民間音樂教育相適宜的環境,營造寬松的音樂氛圍,可以讓幼兒充分感受音樂,並且在其中了解到與之相對應的民俗文化。
1.營造與民族民間音樂內容相適應的物質環境和富有民間文化氣息的氛圍,讓幼兒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2.創設與民族民間音樂想像、表達相適應的活動環境
民族民間音樂欣賞要重視創設活動環境,如師幼問答活動、同伴互述活動、圖譜繪畫活動、肢體表演活動、打擊樂操作活動等。引導幼兒在活動中自由地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表達,積極、主動地體驗和感受民族民間音樂美的同時改變了以往孩子只在被動地聽的局面,激發幼兒情感的共鳴,把自己的精神與作品中的中國傳統文化精神融為一體。
三、運用生動有趣的教學手段
1.多媒體動畫教學
讓幼兒充分感知民族民間音樂美,理解和欣賞民族民間音樂美,應運用能體現民族民間音樂內容的圖片或多媒體動畫等課件來具體形象地加以展示。
2.圖譜教學
臉譜是戲曲文化現象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有著深厚的文化意蘊和豐富的歷史內容,同時臉譜又是幼兒所喜歡的一種使音樂形象化的教學輔助手段,它能形象、直觀地幫助幼兒感受音樂所表達的內容和情感,獲得對音樂作品意境完整的印象,使幼兒的感知更具體、生動。
3.游戲教學
游戲是幼兒最喜愛的活動,將游戲作為一種教學手段運用於傳統文化教育中是有效的選擇。
四、運用多種語言來表達中國傳統文化美的意境
幼兒在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節日中,常常會不由自主地隨著音樂的節奏搖頭、拍手,用表情、肢體等「語言」來表達自己聽音樂的直接感受。因此,要重視啟發幼兒運用方式來表達,這樣既能夠幫助幼兒理解音樂美、表現音樂美,也能夠使得幼兒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美的獨特韻味。
1.口頭語言表達
當教師藉助多種感官感知手段啟發幼兒感受、理解音樂時,幼兒往往能用形容詞、短句來表達自己對歌曲的感受以及講述出當時所處環境和相關事物的情況。
2.肢體語言表達
幼兒天生好動。可引導幼兒用自己喜歡的動作來表達感受到的民間傳統文化節日的意境。
3.美術語言表達
幼兒喜歡自由畫畫,利用畫來表達自己的情感。這可以遷移於民族民間音樂教育活動中,讓幼兒用自己喜歡的圖形、畫面表現民族民間音樂內容,創造性地表達對民族傳統文化的理解,並與同伴進行分享與交流。
當然,受認知水平的限制,幼兒在活動中可能還不能完全理解民族民間音樂所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豐富而深刻的全部內涵。因此,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愛好因材施教,讓幼兒多接觸一些我國民族、民間戲曲和說唱藝術,指導幼兒樹立正確的藝術觀。當然,這不是一天兩天能做到的,而要通過長期的、具體的措施來完成。
D. 中國的"民族民間音樂研究'和民族音樂學這門學科是一種什麼樣的關系為什麼
民族音樂學是音樂學傳統學科分類中間的一個。西方大概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回開始,把民族音樂學作為音答樂學總學科中的一個分類,旨在針對非藝術創作類的,特別是非西方主流的音樂現象的研究。隨著時代變化,歐洲中心視角逐漸被學術界拋棄,民族音樂學的名稱有了新的涵義,主要是針對民間音樂進行研究的學科。在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研究主要是針對非藝術創作類音樂的研究。由於當時建立學科的時候,我們還出在特殊的歷史時期,並沒有特別強調,或者是不敢強調民族民間音樂研究與民族音樂學之間的關系。76年後,各學科開始進入正軌時,民族民間音樂研究的提法逐漸淡化,而更多學校以民族音樂學這個名稱來定性這類型的研究。進入全球化時代,學術研究同樣具有很強的交流使命感。因此,中國的民族音樂學與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民族音樂學有了更多的交流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