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教學 > 音樂美學基礎教案

音樂美學基礎教案

發布時間:2021-02-13 14:11:59

㈠ 怎樣體現音樂教學中的審美性案例

一、運用情感教學,體現審美教育
音樂的情感性表現在:它能使人心靈迸發出火花。(貝多芬)節奏與樂調具有最強烈的力量浸入心靈的最深處。(柏拉圖)人們常說:「音樂是語言的盡頭」,也就是說音樂能夠靈活、准確、細膩地直接表達人的內心情感世界,是人主觀情感的一種審美體驗。以音樂藝術為媒介,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是具有情感性特徵的。它通過「訴訴心靈的精神、洋溢的情感以及聲音所顯示出這種內容精華的表現」來實現和培養學生對音樂的創造和表現、感受和體驗、鑒賞和評價等能力來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和情感體驗,完成對學生的審美情感教育。
音樂是情感藝術,表情的音樂藝術最基本的表現功能,是音樂的靈魂。離開了情感的體驗與抒發、感知與表現也就不是音樂了。我國古代《樂記》中記載「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於中,故形於聲。」著名文學家列夫?托爾斯泰說:「音樂是人類情感的速記」。而偉大的導師恩格斯則說:「把人類情感中最崇高和最神聖東西,即最隱深的秘密揭露出來,並且表現在音響中。」音樂是人類共同的情感語言,不論國度、民族、種族、音樂都可以成為人們心靈溝通的工具。
在音樂教學中應從表情開始,並要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中,只要有音樂,就一定有情感的反映。表情不是在學會唱歌,學會演奏之後硬加上的,也不是沒有樂感的各種音樂記號的機械音響的再現,它既不是歌唱(演奏)者的外部表情的搖頭晃腦,又不是毫無音樂美感的音符堆砌。
音樂的表情是發自內心地對音樂情感的體驗和抒發,是把全身心對音樂內涵與外延的感知、理解與體驗轉換為音樂形象的再造藝術的過程。也正是在這種對音樂情感的感知、體驗、表現與創造的音樂實踐中使學生受到音樂的啟迪,獲得審美能力,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
二、運用感知教學,體驗審美教育
感知即「聽、感、動」的總稱。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對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審美教育的核心,是審美的要點。」音樂美的表現存在於音樂藝術形象之中。沒有美的形象就沒有藝術。音樂形象產生的過程就是音樂實踐、音樂學習、音樂創造的過程。沒有對音樂藝術實踐中音樂美的感知與理解,就無法實施審美教育。 聽是感知和理解音樂的前提條件;聽是音樂藝術實踐中最重要的過程。音樂是聽覺藝術,這就決定了音樂教學的一切音樂藝術實踐都必須從聽入手,在聽的基礎上進行,也決定了音樂必須把培養學生良好而敏銳的聽覺放在首位:離開了「聽」就無法學習音樂;離開了「聽」音樂就不存在了。馬克思曾說過:「對於不辨音律的耳朵來說,最美的音樂也是毫無意義的」。音樂教學的全部內容都離不開音樂聽覺的感知與體驗、分析與理解。
在實際的藝術效果中感知與理解、認識與掌握富有音樂靈魂的活生生的音樂知識。例如:在學習音的高、低、長、短時就必須首先讓學生用聽覺去感知、聽辯出音的高、低、長、短;在學習音符名稱與其時值關系時,不是靠單單的講解去認識,而重要的是用耳聽、用手、用腳的動作體會各種音符的時值及其之間的關系;在學習調式時則需通過耳朵的聽辨,感知某一調式的特點,而後總結出什麼是調式,重要是從聽覺中明白。
音樂都不是直接可以講明白的,必須在聽的基礎上有所真正的感知與體驗時才明白。中小學音樂教學所接觸不是純理論知識,而是具體形象化的音樂作品、是動的音樂、是有生命的音樂、是有情感的音樂。
三、運用實踐性和創造性教學,體驗審美教育
音樂是一種實踐性很強的活動。無論是參與音樂創作、音樂表演、還是參與音樂鑒賞,都需要人們展示出生命的活動。實踐創造也體現了音樂教學中的審美教育的特徵。
體現音樂審美教育的實踐性,首先是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學生失去了學習音樂的興趣,也就失去了積極參與音樂學習實踐的動力。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學生的心靈感受。由於一些原因,相當一部分中小學生產生喜愛音樂卻不喜歡上音樂課的心理狀態,就談不上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音樂實踐活動中。在音樂教育教學中,興趣可以構成一種審美的本質力量。「快樂式」教學賦予音樂教育強大的生命力。通過音樂學習的實踐活動,可以提高學生的音樂感受能力、音樂表現能、音樂鑒賞能力、音樂創造力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完成美感的實現。
四、運用形象性教學,體現審美教育
藝術教育是以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為基礎內容的。音樂藝術也正像其他藝術一樣,如:文學、繪畫、雕塑、建築學一樣,通過藝術形象反映現實,給人以最大的審美享受。任何一部音樂作品都有一個具體的形象來用音樂表現。雖然音樂沒有「對現實的直接描繪」,但盡管如此,在音樂中仍然具有極為深刻和有力的反映著現實世界。人的感受和思想世界在音樂中得到鮮明的、最激動的直接體現。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通過音樂的語言、旋律、節奏、調式、調性和聲、復調等變化來塑造獨特的音樂形象,從而達到音樂教學中形象美的審美教育。

㈡ 跪求:小學美術六年級下冊 第五課《音樂會》教案

一、教材音樂會分析
音樂會表達情緒是通過音樂的旋律線、音階、節奏、和聲等音樂法則展開,音樂會而美術作品也可以通過形狀與色彩去構築、演繹不同的「樂章」,美術與音樂都是一種精神的傳達,心靈的感染,都有異曲同工之妙。本課音樂會屬於「綜合·探索」學習領域,借音樂會這一主題,讓學生設計音樂會招貼,製作簡單的立體抽象作品。這兩種美術活動形式為學生的審美心理建構提供了豐富的審美客體和刺激途徑。 音樂會
本課音樂會的綜合性主要體現在美學法則的聯系與連接上。本課音樂會主要貫穿的是統一與對比、節奏與韻律的原則。統一是尋求形、色等各要素之間的聯系,以形成一個整體形態,對比是要求各要素之間的差異使整體發生變化,兩者相互依存。重復與秩序為節奏准備了前提,節奏在音樂中表現為交替出現的有規律的強弱、長短、快慢現象。美術中的構成要素作高低的變化即產生起伏韻律;構成要素排列作疏密變化即產生急緩韻律;構成要素作長短曲直變化即產生悠揚韻律。 「活動一」學習內容是設計音樂會海報(招貼),海報設計需注意主題鮮明、構圖清晰、色彩明確等基本原則。本課應圍繞音樂會這一主題合理確定圖片、圖形、圖案及字體。招貼畫要產生良好的視覺效果又依賴於色彩的表現。音樂的節奏體現在節拍上,色彩的節奏體現在每種顏色之間以及與整體的關繫上。我們把每種顏色看成是一個音符,音符之間相互滲透、交叉融合,形成色彩旋律,通過色彩的形狀、鮮灰、深淺、冷暖和肌理的構成而完成視覺音響的表現,如教材中的電腦繪畫就是運用色彩表達音樂的感受。康定斯基的畫直接以點、線、面、色等抽象的造型來表達感情,受音樂的啟發,強調即興的創作與情感的宣洩,享有「畫布上的樂師」的美稱,他的作品體現了音樂與繪畫的完全的內在結合。教學步驟的設計可採用兩種方式。音樂會第一種方式是沿襲低年級的視聽即興訓練,讓學生先聽樂曲,即興作畫,然後在這幅畫中合適的位置上標明音樂會的主題、地點和時間。第二種方式是有意識地在平面內組織點、線、面這些元素,在構思布局時應巧妙分割空間,注意點、線、面形態的位置關系,也可採用色彩和調子進行有意規劃。教材右上角四幅圖能使學生領略節奏、方向、大小、深淺的對比效果,體現基礎的美學原理。

㈢ 如何在初中音樂欣賞課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課題研究方案

音樂課的基本價值在於通過以聆聽音樂、表現音樂和創造音樂為主的審美活動,使學生充分體驗蘊涵於音樂音響形式中的美和豐富的感情,為音樂所表達的真、善、美的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使音樂藝術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啟迪智慧、情智互補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發揮,以利於學生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為其終身熱愛音樂、熱愛藝術、熱愛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表現欲同想像力一樣在幼兒時期就已存在。幼兒時期,在老師和家長的鼓勵下大多數孩子都能很好的表現自己,隨著年齡的增長,特別是到了青春期,羞澀、難為情阻礙了學生的表現欲,因此營造寬松愉悅的教學環境、設計合理的表現內容、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各種活動成為培養、發展學生表現力的關鍵。
如學習歌曲《青春舞曲》,為了豐富歌曲的表現內容,我加入了打擊樂為歌曲配伴奏,我又加入了領唱,領唱由文藝委員擔任,分句演唱男生一句女生一句,齊唱部分由全班同學擔任。演唱時有分工、有合作,人人各負其責。在達到各組已能熟練、和諧的演唱自己的旋律時,再進行第二次分工,讓喜好唱歌的同學到台上表演,讓愛好舞蹈的同學圍著聲樂學生形成半圓,其他同學扮演打擊樂隊,手拿各種打擊樂器按音樂的節奏進行敲擊,老師則扮演指揮、調動大家的演唱的積極性。最後,我還設計了既簡單又易學的新疆舞,學生隨著《青春舞曲》的音樂邊歌邊舞,這樣,所有的學生都參與到表現歌曲的活動中,既滿足了學生的表現慾望,又使學生的表現能力得到有效鍛煉。這種讓全體學生都參與的師生間和諧、互動,可以使愛好表現的學生更大膽,使不善表現的學生也得到有效的鍛煉,增強其信心、發展其表現力。
當然,課堂教學提供給學生的表演舞台是十分有限的,但有多少學生的自信不是通過這小小的舞台展示後建立起來的。作為教師,要通過自己自正腔圓的歌聲、舒展優美的舞姿、高雅端莊的氣質帶動學生、影響學生,使他們崇尚美、追求美、表現美;教師要用真摯的情感、激勵的話語感染不善表現的學生,要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合理安排他所表現的內容,使每個學生都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輕松、自然的表現自己。
培養學生表現力還需要教師提供更多的學習、表現空間,成立合唱團、話劇文學社。定期的特長展示、文藝匯演、藝術節活動都是提供學生展示能力、增強信心、提高表現力的絕好機會。培養學生表現力還需注重學生音樂素養的培養,引導學生多聽多看各種演出、音樂會、電視晚會,注意觀察,深刻體會藝術家演繹的不同表現形式的精華,了解音樂內涵,正確表現音樂。
新的《音樂課程標准》認為音樂教育以審美為核心,主要作用於人的情感世界。在音樂課程中,欣賞這一教學領域被視為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因為音樂欣賞課具有最直接、最具體的審美教育價值。"它以一定的音樂為審美對象,以參與欣賞活動的人為審美主體,形成一種特殊的審美觀,通過這種音響的聆聽,實現對音樂美的感受和鑒賞。"音樂審美意識是以音樂感知、情感體驗與審美評價為基本環節的意識活動。"音樂的審美意識,首先是以對象的存在為前提,只是在有了音樂藝術美的存在,才可能有音樂的審美意識。同時,又只有當審美主體作為一個社會的實踐著的人,在對音樂藝術的審美觀念中產生了音樂審美感受時,音樂的美對他來說才能成為一種真實的客觀存在,他才能真正具有音樂的審美意識。"
所以,如何培養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提高每個中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和審美意識,成為欣賞教學的中心任務。
如何培養音樂鑒賞能力
欣賞教學對於培養學生感受音樂、鑒賞音樂的能力有著重要作用。中學音樂教學大綱提出音樂教學應啟迪智慧,陶冶情操,培養審美情趣,使學生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了解我國各民族優秀的民族民間音樂,激發學生熱愛祖國音樂藝術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同時,了解外國的優秀音樂作品,擴大視野,使學生具有一定的音樂鑒賞能力。那麼,在欣賞音樂時如何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呢?
1、欣賞音樂的三個階段
音樂藝術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與其它藝術的不同點是,作曲家創作出作品來,只是完成了音樂藝術的一半,它還必須經過"在創造"即演奏家、樂隊和指揮,甚至需要有聽眾的積極參與,一個音樂藝術作品才能完整地體現出來,也即達到實際作用於客觀世界,並對社會產生效益。
音樂欣賞有三個階段,即感官、感情和理智階段。如果僅僅追求旋律的優美,節奏的生動,和聲的悅耳,這是初級的;體驗到音樂的喜怒哀樂,分清調性、節奏與句法的表達,音的高低、強弱在音樂中的作用,以及和聲的表現形式,各種樂器音色的區別,這是第二階段;第三階段,即真正的欣賞,是進入情感與理智相結合的階段,即達到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欣賞者能熟知音樂的"起承轉合"的曲式結構,以及名曲的風格和流派特點,才能與作曲家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也只有到達這個階段,才是真正進入了這個神氣的音樂世界。我國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聽了琵琶女的演奏之後所以淚下青衫濕,是音樂有感於琵琶女的悲哀,並聯想到自己遭貶謫後飄泊不定的生涯。俄國大文豪托爾斯泰聽了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之所以感動的淚珠滿腮,是他從這首以俄國農民歌曲為素材的作品中"接觸到苦難人民的靈魂深處"。
2、欣賞教學的主要任務
提高音樂鑒賞力是欣賞教學應該達到的目的,也是音樂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在音樂世界中,存在著真善美與假惡丑並存的復雜狀態,存在著古典音樂、民族音樂與良莠同在、商業氣氛濃厚的流行音樂並存的社會現象。對於年紀不大、音樂全面修養素質不高的學生來說,則因此而形成欣賞音樂方面的兩個偏差,一是對我國優秀的民族音樂缺乏了解,二是部分同學的音樂欣賞面比較狹窄。這就給欣賞教學提出了一個嚴肅的任務:面向全體,培養素質,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力。欣賞教學應以真善美的音樂為內容,通過正面教育,使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審美情趣與審美意識,並從中獲得一定的音樂鑒賞力,增強抵禦那些假惡丑音樂的免疫力。這種將學生的直覺感知和情感體驗上升到理智欣賞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從較高層次提高音樂鑒賞力的過程。
我們在音樂欣賞教學中,不僅要提供給學生具體的古今中外優秀的音樂作品,而且還必須輔以必要的講解和引導。在課外音樂活動中,要用美的音樂陶冶學生的情操。培養對真善美的追求精神。在課下,我們要和學生交知心朋友,了解他們對音樂的興趣和愛好,用科學的、客觀的分析,引導他們欣賞的傾向。要切實擔負起弘揚民族音樂,培養素質、全面育人的責任。
3、音樂鑒賞能力的形成
(一)多聽、多欣賞各種類型、風格的音樂作品
音樂欣賞能力的形成,首先是要多聽、多欣賞音樂。聽的多了,自然慢慢地就能聽得懂,這是一個相對的過程。開始覺得好聽,就要經常去聽。當然,開始時可能只是一種朦朧、初步的感受。如果繼續聽下去,就能逐漸感受到音樂的變化和特點,不如能夠辨別出不同特點的旋律、節奏和音色,同時對音樂所表達的感情、意境也會有所領會,那麼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說是聽得懂音樂了。
多聽音樂,還應該多聽各種各樣的音樂,不斷擴大自己的音樂欣賞面,正如科普蘭所說的那樣:全部投入音樂意味著要擴大自己的趣味,只喜歡傳統類型的音樂是不夠的。趣味象靈敏度一樣,在某種程度上是天生的,但這兩者都可以通過明智的練習得到發展。這就是說對各個時期各種流派的、新的和舊的、保守的和現代的音樂都要聽。這意味著盡可能不帶偏見地聆聽。廣泛地傾聽各種類型和不同風格的音樂。一方面可以增進學生對音樂的愛好和興趣,同時還可以使學生從對音樂作品的比較和鑒別中提高音樂鑒賞能力。總之,音樂是聲音的藝術,只有通過欣賞者自己的聆聽、欣賞,才能逐步獲得音樂欣賞能力,除此之外是沒有其它捷徑的。
(二)學習有關音樂知識
為了培養學生的音樂鑒賞能量,學習一些音樂知識,不僅是有益的,而且是必需的。特別是欣賞一些比較大型的、結構復雜的音樂作品,例如交響曲、協奏曲、歌劇等,更要盡可能多學習一些音樂知識。音樂知識的范圍很廣,學生不可能全部掌握,這就要求有選擇地學習和掌握一些音樂的基礎知識。這些知識,一方面是關於樂理的知識,例如音階和調式、主題和旋律、節奏和節拍以及樂譜的讀法等。學習這些樂理知識,並不是要求每一個學生對樂曲進行理性的純技術分析,那是音樂理論家的任務;而是要求學生學了這些理論知識,去更好地感受和欣賞音樂。另一方面是關於音樂背景的知識,這包括音樂作品產生的歷史時代,作品的風格流派,作曲家的生活經歷、藝術道路、創作個性以及具體音樂作品的創作意圖等。學習這些知識不是為了對音樂作品進行概念上的分析,而是使學生不僅能夠了解音樂作品的外部音響形式,而且還能通過這些音樂知識去進一步了解音樂作品的豐富內涵,從而有助於學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和領會音樂作品。
(三)提高文化修養,豐富生活閱歷
音樂鑒賞能力是文化藝術修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文化藝術修養又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音樂鑒賞能力所達到的水平。有些音樂作品作為綜合藝術的一部分發揮著不可替代的獨特作用,例如電影、戲劇、舞蹈中的音樂部分。還有些音樂作品是根據其他文學藝術的題材重新加以創作的。這些音樂作品無論從作品的題材或表現內涵來說,都和一定的文學藝術作品密切相關。這樣,豐富的文化藝術修養,對於理解這類音樂作品就有著更為直接的聯系。可以說,對各類文學藝術作品的感受與理解越深刻、越細致,那麼對相關的音樂作品的欣賞和領會也就能受到更好的效果。當然,文化藝術修養對於音樂欣賞的作用,也不僅僅限於與其有直接相關的音樂作品的欣賞,而是對全部的音樂作品,其中也包括無標題音樂的欣賞都有著很大的關系。此外,人的生活體驗乊音樂欣賞有著更為直接和密切的聯系,豐富的人生閱歷和情感體驗將非常有益於欣賞者對於音樂作品的體驗於領會。英國音樂學家柯克以自己為例說:"我自己對莫扎特的大調作品的理解曾經是(1)在童年時期,悅耳的音樂;(2)青年時期,優秀而典雅,但不深刻的音樂;(3)成年時期,優美而典雅的音樂,其中貫穿著深刻而扣人心弦的情感。在這里,我要不躊躇地說,在(1),(2)兩種情況下,我們都根本不是在理解莫扎特的音樂。"從這個例子,我們完全可以看出,欣賞者的生活閱歷、情感體驗對於音樂欣賞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但對現在的中學生來講,他們的生活閱歷自然很簡單,情感體驗自然很單純,但教師可以向他們提出:要豐富自己的人生體驗,不斷提高自己的思想認識,加深自己的情感體驗,這同樣是獲得音樂鑒賞能力的一個重要的方面。
總之,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情趣與審美意識,提高學生的音樂表現力與音樂鑒賞能力,一要多聽各種類型、風格不同的音樂作品;二要學習有關部門的音樂知識;三是提高文化修養,豐富生活閱歷。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一要靠音樂教師的主導作用,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意識,鼓勵學生對所聽音樂有獨立感受與見解;二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積極主動自覺地參與,去體驗音樂、理解音樂,這樣才能實現音樂教學的自主、探究、交流的生動過程,實現學生體驗美感、豐富情感、促進想像力的全面發展過程。

㈣ 基礎音樂教育中,應如何體現以審美為核心-解讀新音樂課程標准

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把美育正式列入教育方針,從而明確了美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這對於作為實施美育重要途徑的基礎音樂教育,無異於撲面而來的春風。它的重要意義在於,將極大地提高音樂教育實施美育的主動性、自覺性,有利於音樂教育真正地實現以審美為核心。 以美育為基本屬性的音樂學科,在其教育、教學形式與過程中,與其他學科有著顯著的區別,那就是:淡化教育活動中那種赤裸裸的知識傳遞過程,代之以師生雙方主動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動,並視這種活動本身為教育目的之一。羅丹說「藝術就是感情」。音樂美,即是一種特殊的情感表達方式。基礎音樂教育作為美育的重要途徑,其特質就是情感審美。情與美的這種不解之緣,決定了基礎音樂教育的根本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由於受傳統學科教育體系的影響,音樂教學很容易產生與音樂審美相悖的現象。諸如從樂譜和音符入手的識譜訓練,從時值出發的節奏訓練,著眼於音程、和弦的聽覺訓練等等。這種理性的、枯燥的機械操練,不可能使學生產生審美體驗,學生厭煩這類學習是必然的。正確的途徑應該是:把音樂教學作為一個審美感知和審美發現的過程。影響音樂審美的要素很多,下面我們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環境等方面作簡要分析: l. 音樂教學內容的審美因素 音樂教學內容是音樂教學的依據,是學生獲得音樂審美感受和體驗的客觀條件。因此,選擇具有欣賞價值,能夠喚起美感的歌曲和樂曲作為音樂教材是極其重要的,它是實現音樂教學審美為核心的基礎和前提。 音樂教材的審美因素包括:立意美、情境美、音韻美、曲調美、配器美、伴奏美等。比如一首好的歌曲教材總是貼近學生的生活,表達孩子們的心聲:或是蘊含著一個美好的寓意,或是抒發一種溫馨的心曲,或托出一個美麗的夢幻,或展現一片熾熱的情懷。這種立意與情境之美對學生有著深刻的感染力,會使之心靈萌發美的種子。同時,好的歌曲教材還應具備「動聽」、「耐唱」的特點,只有優美的曲調,才能產生動人、感人的藝術魅力,使學生聽了還想聽,唱了還想唱,百聽不厭,百唱不煩。這種曲調和音韻美磁石般地吸引著學生,久而久之,自然就形成了「潤物細無聲」的審美功效。音樂欣賞教材要體現經典性與文獻性,展示人類音樂文化的精萃,展示美的結晶。器樂教材「美」的著眼點則在於簡潔、洗練地編配方面,通過配器,顯示其音色、織體的豐富之美,變化之美、和諧之美。 音樂教師要善於發現和挖掘音樂教材的審美因素,將自己的音樂審美體驗積極地溶入對教材的分析、處理之中,形成強烈而濃郁的音樂審美動力和審美渴望。 2. 音樂教學方法的審美原則 音樂教學作為審美教育的一種方式和手段,有著與一般學科不同的教學方法。主要體現為:從感性入手,以情動人,以美感人,重視教育的潛效應。概括地說,它遵循著下面一些原則: (1)參與性原則 音樂教學的參與原則的基本涵義是: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育者創設良好的音樂藝術與教育氛圍,盡可能地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全身心全方位地參與音樂實踐活動,從而使他們獲得音樂審美體驗。 對於中小學生而言,在一定程度上,音樂藝術主要還不是一門知識,而是一種內心體驗,一種音樂審美愉悅的體驗,而沒有親身參與到音樂活動之中的人,是不可能獲得這樣一種體驗的。因此,音樂教學過程應該是一個在教師啟發和指導下學生參與體驗音樂的過程,沒有學生主體的參與,就難有真正的音樂教學。 音樂藝術在很大程度上說就是那種「只能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僅憑教師口頭傳授,而沒有學生的親身參與和體驗,哪怕是音樂知識、音樂技能技巧,學生也是很難真正理解和掌握的,更不用說對音樂作品的欣賞與再創作了。只有當學生參與到音樂活動之中,與音樂融為一體,自己主動地去探尋、領悟、體驗時,對音樂知識技能的真正理解和掌握,特別是對音樂的欣賞與創造,才會成為可能。 貫徹參與原則進行音樂教學,要求教師盡量地把音樂教學過程設計成一個個有利於學生主動參與的音樂活動,包括音樂鑒賞活動、音樂表現活動、音樂創作活動等,同時將有關的音樂基本文化知識內容融進音樂活動之中,讓學生順帶地學習。在音樂教學的活動中,要確保學生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學生是活動的主角而不只是觀眾,教師是策劃人和欣賞者而不是裁判員或評委。教師應為學生的參與活動創造良好的物質環境,把學生從那種聽講式、沒有多少移動餘地的座位中解放出來。 (2)情感性原則 音樂是情感藝術,音樂給人情感的移入比其他藝術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地進入人的情感世界。審美教育從本質上講是一種情感教育。情感,是音樂審美過程中最活躍的心理因素,是音樂審美感受的動力和中介。在音樂教學中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則,不時點燃學生的情感火花,會有效地打開學生的心靈之窗,使其在情緒的勃發與激動中,享受美感,陶冶淑性。 師生之間和諧的情感交流是音樂教學優化審美功效的重要標志。藝術不能容忍說教,審美不能依靠灌輸,施教者與受教者憑借音樂審美媒介交流審美信息,這里沒有智力教育和道德教育那種權威性和強迫性,教學雙方完全是一種平等的關系。建立這種良好教與學的關系的關鍵在於施教者,音樂教師應把感情的紐帶首先拋向學生,創造一種平等民主,相互交流的教學氣氛。 (3)愉悅性原則 音樂作為人類最主要的精神食糧,人們之所以需要它,是因為它能夠給人以愉悅,以享受,能使人在精神上產生愉悅和美感。可以說,審美愉悅性,是音樂藝術的本質特徵之一。正是因為音樂具有愉悅性,人們才可能在心情舒暢的前提下去主動參與音樂審美活動。所以說,保持學生的良好心境,使學生充分感受音樂的愉悅,這既是音樂教學能否獲得成功的一個前提條件,也是音樂教學的目的之一。 音樂教學的愉悅性是審美教育發生情感體驗和優化效應的心理機制。當學生處於愉悅狀態的時候,最有利於形成優勢興奮中心,使「學習是一種艱苦勞動」披上一層樂於主動接受的色彩。這種變「苦學」為「樂學」的狀況,最適於在音樂教學中體現,這就是所謂「樂(音樂)即是樂(快樂)」的道理。音樂教學方法的趣味化和游戲化,不僅給學生帶來極大的快樂,而且會使他們對音樂發生濃厚的興趣,使「要他唱」變為「他要唱」,進而產生持久的音樂學習動力。 3. 音樂教學環境的審美特點 音樂教學環境的審美特點,其特徵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聽覺環境和視覺環境的優美,二是兩者間的和諧。這是創造良好音樂教學氣氛和情境的外部條件。 音樂是聲音藝術,音樂教學的基本手段之一是聆聽。音響美,是創造良好聽覺環境的關鍵因素。音質清晰、悅耳的音響給人的聽覺帶來快感,並誘發美感的產生。而糟糕的音響則使人生厭、煩躁。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應力避不良的音響產生,諸如錄音機的音量過大,音質過尖,或不等音樂結束就「啪」的一聲中斷放音,彈奏音律欠準的鋼琴、風琴,讓學生吹奏由於簧片腐蝕而噪音疊出的口琴……等。 一個美好的視覺環境對音樂教學也是重要的。音樂教室的布置應優雅、藝術化。座位的安排與樂器的擺放應富有新意,誘人遐想。歌片、掛圖應具有視覺欣賞的意義。其他教學手段(幻燈、錄像、多媒體等)的運用無不應遵循努力創設一個審美氣氛與情境的原則。

㈤ 如何在小學音樂課堂中滲透美育,提高學生音樂素

如何在小學音樂課堂中滲透美育,提高學生音樂素養
藝術教育中包含音樂教學,但是現如今的音樂課堂更關注的是成績,讓學生死記硬背要考的內容,沒有從審美方面來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和興趣,忽略或輕視了藝術教育。實際上藝術教育發展了學生的個性和創造力,完善了人格,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學生在藝術學習中,隨著藝術經驗不斷得到豐富和升華。極大地提高了學生感受美、創造美、鑒賞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可以說,「沒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音樂是一種情感的藝術,蘊涵詞曲作者的情感。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要發揮音樂的美育功能,轉變教學理念,創新教學策略,優化教學方法,讓學生接受審美教育,引導學生通過視、聽、思、唱等多維度、全方位學習音樂,在欣賞、想像、學習中體會作品的意境和作者情感,使學生在音樂學習中得到美的熏陶、感染、震撼,養成高尚的審美情趣和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充分發揮音樂教學的功能和效用,全力推進素質教育教學的進程。
如今的小學音樂教材都為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供了豐富的教學內容。教材中有許多非常適用於小學學生的結構簡短、節奏歡快、旋律優美的音樂作品。教師應該充分運用教材里的這些優點,在教學中滲透美育教育。在現如今的音樂教學中,很多教師已經積累了豐富的優秀的教學經驗,如:運用多媒體進行欣賞教學;用律動和表演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用游戲激發學生的情感表現慾望;創設教學環境,讓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作品魅力;用評比的方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教學活動等等。在多年的音樂教學中,我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初步探索。
一、唱歌學習中創造美,感受美,以美塑情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在人的心理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創造是藝術乃至整個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是藝術教育功能和價值的重要體現。音樂創造因其強調清晰的個性特徵而充滿魅力。唱歌是小學低年級必不可少的教學內容,歌曲中包含著強烈的節奏感和韻律美,它是音樂形象的反映,律動的表現。每當學生感受到律動音樂的音高、音色、力度和節奏變化時,他們會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隨音樂產生律動,這時學生自身的動作與音樂律動產生協調一致的美感,給人帶來了視覺和聽覺的和諧感受,讓你獲得美的享受。
二、提高學生的審美趣味,開闊音樂視野
有一句話說的好「趣味無爭辯。」一個人喜愛什麼音樂,不喜歡什麼音樂都是因人而異,我們要尊重每個人的興趣和愛好,但是不能放棄了引導和教育。小學生由於年齡小、生活經驗匱乏等原因的局限,審美趣味是狹窄的。教師這時就應該通過音樂課堂中的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以開闊學生的音樂視野。小學的音樂教學應有提高學生音樂審美素質的責任,要讓學生不僅喜歡當代的音樂,對所有時期的音樂都應該有所了解和欣賞。教材中安排的國粹京劇、民歌等內容正是進行民族音樂教育的極好教材。
世界上每個國家和民族都有屬於自己的優秀音樂作品,這就形成了豐富多彩的音樂風格。「音樂是沒有國界的」,從審美情趣來看,學生喜歡新穎、多元的音樂風格。作為教師,不僅讓學生了解自己民族的音樂,更應該拓展學生的音樂視野,讓孩子欣賞更多外國歌曲。例如,我在教唱五年級第六單元「告別時刻」中的歌曲《友誼地久天長》時,我創編了以「我是導演」為主題的音樂活動,以《友誼地久天長》作音樂背景,讓學生為自己所在的小組導演一個畢業典禮上與好友分別的場景。就是通過這樣的音樂實踐活動,在感知的基礎上激發學生想像,提高他們的創造力和合作協調能力;通過音樂實踐活動,將場景、人物、情感、音樂融合起來,讓學生嘗試用音樂去闡釋心理、闡釋情景,從而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敏感性,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進一步加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一首好的歌曲不受國界的限制,可以傳到世界的各個角落!讓大家喜愛它!
這個設計非常煽情,非常生動,視覺和聽覺都獲得了美感,情感想像獲得的審美喜悅,最終懂得的音樂無國界的道理深深地留在孩子的心裡。
當然,審美趣味的擴展是以生活經驗、知識結構和情感體驗的增長為基礎的,我們進行擴展審美趣味教育時不能脫離這個基礎。這就需要音樂教師不斷地加強自身文化素養,特別是音樂素養的積累,不斷進行音樂教改的探索,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從古今中外的優秀音樂作品中汲取精神養料,擴展音樂審美趣味,開闊音樂視野。
三、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陶冶美育情操小學階段的學生辨別是非美醜的能力比較弱,而且好奇心與模仿能力特別強。這種現象容易導致學生心態扭曲,迷失方向,嚴重地傷害了學生的身心,影響他們健康成長。
音樂教師應當認清自己身上的重任,在音樂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優秀音樂作品,精心設計音樂教學課的內外活動,通過聽、唱、講、跳、演、比等教學手法,讓學生體驗每一個作品的美感和情感,引導學生樹立健康高尚的審美觀念,陶冶美育情操,提高音樂素養。
總之,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音樂教師不但要加強專業音樂知識的學習,還要加強美育、音樂審美教育理論的學習。使在教學實踐中如何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如何滲透美育教育能夠設計准確,達到提高學生美育素養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劉叔成,夏之放,樓昔勇等著.《美學基本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2]張前,王次召著.《音樂美學基礎》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年
作者
叢瑜

㈥ 教學媒體的藝術與美學基礎

藝術與美學基礎 一、電視教材與藝術 二、電視教材與美學基礎 第三章 電視教材編制的過程及內人員容 第一節 電視教材編制過程 一、系統課程電視教材的編制過程 二、專題電視教材的編制過程 第二節 電視教材編制的人員要求 一...

㈦ 音樂欣賞教學中如何培養審美能力

淺談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
米娜
一、 引言
每個人剛出生時都沒有審美能力,是伴隨著生活實踐不斷的培養起來的,因此,想要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就不能缺少審美教育。說到審美教育其方式多種多樣,而在小學教育中音樂欣賞教學則是其中最為重要的途徑之一。音樂欣賞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培養熱愛、感知、理解、欣賞音樂美的能力。欣賞是一種精神活動,下文結合自身體會,粗淺的談談在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以供參考。
二、小學音樂欣賞教學的重要意義
2.1有利於學生的身心健康。
相關科學研究的結果顯示,人在聽到悅耳音樂的時候會刺激大腦皮層,同時神經系統也會變得十分興奮,外在表現為精神煥發。對於小學階段而言是成長的關鍵階段也是審美培養的關鍵時期,在該階段經常讓學生欣賞音樂的美,同時通過唱歌練習讓學生得到身心的美的熏陶。
2.2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智能素質。
經過科學家多年的研究發現,人的左腦負責邏輯思維,右腦負責形象思維,因此,也有人將右腦形象的叫做音樂腦,從中可以看出創造能力與音樂有著極其緊密的聯系。學生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不僅能夠有美的享受,同時也能夠讓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思維的梳理,有效而平衡的發展了左右腦,提升了學生的智能素質[1]。
2.3豐富學生的情感。
音樂是一種比較常見的情感藝術,它能夠通過人們的聽覺直接作用到內心當中,這個過程不需要任何媒介來輔助,直接讓人產生情感。喜怒哀樂是音樂的表層情感表達,更高一級的音樂情感表達則體現在審美與情理等方面。小學音樂欣賞課程的學習,能夠極大的豐富他們的情感,同時也能夠為提升審美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音樂欣賞教學對於學生的情感豐富和審美能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1,2]。
三、運用音樂本身去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
音樂的美在於它的本身,而許多教師刻板的在教學中強調音樂作品的歷史意義和情感內涵,讓學生被動接受這些音樂知識,這樣的教學效果可想而知。教師應當運用生動的方式給學生提供一些必要的音樂及背景知識,隨後引導學生進行作品藝術的體會和藝術要素的運用,從而了解作品的藝術之美。課堂上應當盡量用音樂本身去闡述音樂知識,同時還可以進行多個作品的同時欣賞,通過比較和聯系,了解他們的審美特質和不同的處理方法。
音樂欣賞教學應當更注重「聽」本身的重要性,因而可以讓學生聽著音樂進課堂、起立、問好以及坐下等。教師可以通過演奏、錄音播放等形式放來讓學生沉浸在音樂的世界中。同時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設計一些學生練習環節,讓學生能夠跟著音樂律動起來從而更好的感受音樂、激發學習興趣[3]。
四、教學中注重學生良好音樂素質、樂感的培養
通過音樂本身的欣賞和分析,要逐步培養學生對音樂中的情緒、樂器、曲式結構等的感知、理解和掌握。不同國家、地區的音樂作品往往具有不同的風格、情緒,學生從欣賞和分析中能夠逐步形成分辨善惡美醜的能力,進而樹立起正確的審美觀念。音樂欣賞教學中的作品往往都是中外有名的音樂著作,這對學生來說往往存在距離感,因而教師可以選擇一些時代精神較強的作品進行教學欣賞,通過這些作品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也開闊了學生的眼界。樂感是一種感受、理解並表現音樂的綜合能力,也是音樂教學的目的之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感知作品內容,並能夠結合作品進行聯想,能夠真切而深刻的感知音樂中形象的能力。總之,教師要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注重學生音樂素質、樂感的培養,提高學生理解美的能力。
五、運用多種活動培養學生表現美、創造美的能力
在感知美和鑒賞美的基礎上進行表現和創造美是音樂欣賞教學的實踐和升華,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可以在課堂上進行歌曲演唱、角色扮演等,並在過程中引導學生運用什麼樣形式、情緒、聲音以及樂器等使演唱和表演更加完美。此外,在教學中要多創造一些學生參與、練習音樂的活動機會,可以讓一些有音樂特長的學生上台進行表演,讓每個學生都有上台表演的機會,培養自信心與合作精神。此外,還可以鼓勵學生自帶一些自認為好聽的音樂資料進行課堂欣賞,還可以在教室中開辟音樂園地等形式,鞏固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審美能力也有較大的促進作用[4]。
六、做好課前准備,注重現代化輔助教學工具的應用
為了有較好的音樂欣賞效果,充分的課前准備十分必要,對於同一作品可以運用圖片、錄像、幻燈片以及掛圖等多種資料來加深欣賞課的藝術感染力。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現代電教技術已經走進了課堂之中並獲得了欣喜的效果。計算機網路使得在課堂上尋找、播放音樂歌曲、視頻資料變得十分便捷,這樣的工具給學生們的音樂欣賞提供了優美的背景畫面,也得到了較好的意境效果。學生理解音樂也變得更加容易直觀,在這樣的氛圍當中,教師的教學也變得更加清晰有趣,畫面感十足,能夠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共鳴[4,5]。
七、結束語
綜上所述,近年來,隨著我國教育的不斷發展與前進,新課程改革對小學音樂欣賞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注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這就要求廣大音樂教師在進行音樂欣賞教學時,能夠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激發學生審美興趣的同時提升他們的審美樂感和感知美、理解美的能力,並且運用現代化教學工具輔助教學,讓學生在進行音樂欣賞的同時陶冶情操、凈化心靈、提升人格。
參考文獻:
[1]曹秀娟.小學音樂教學中提升學生審美能力的途徑探析[J].新課程導學,2012.(09).
[2]李宇飛.科學的評價是促使學生進步的動力---小學音樂學科評價初探[J].中小學音樂教育,2009(01).
[3]李飛飛. 基於地方文化傳承的小學音樂校本課程開發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
[4]張盼傑.芻議小學音樂教學中審美能力的培養[J].中華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07).
[5]畢雁妮.小學音樂欣賞教學策略的實踐與探索[J].北方音樂. 2014(06)

閱讀全文

與音樂美學基礎教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愛情圍牆歌詞 瀏覽:230
道奇酷威廣告背景音樂 瀏覽:106
比喻輕音樂之美的文字 瀏覽:542
小號音樂下載 瀏覽:578
歌曲專輯圖下載地址 瀏覽:867
財神駕到歌曲mp3下載 瀏覽:734
琴歌指彈海闊天空吉他譜 瀏覽:355
下載mp4格式的音樂 瀏覽:352
電腦聽音樂用什麼 瀏覽:512
最好酷狗音樂播放器 瀏覽:502
信樂團隊的假如簡譜 瀏覽:243
平安酷狗音樂 瀏覽:760
佳人輕撫桃花mp3下載 瀏覽:453
infinite網易雲音樂 瀏覽:844
歲月趙忠祥背景音樂 瀏覽:980
如何將電腦的歌體添加到蘋果音樂 瀏覽:672
fade鋼琴mp3 瀏覽:86
奔跑吧兄弟宋仲基背景音樂 瀏覽:806
成都彩虹小學音樂老師 瀏覽:496
鳳凰傳奇星光歌曲點評 瀏覽: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