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音樂教育要學衛生與保健
你覺得不光音樂教育需要衛生與保健,其他學校其他專業的都需要學習衛生與保健,因為這涉及到了個人健康問題,有好身體才能更好的做事
『貳』 高中音樂課學什麼啊高中音樂課都學什麼啊
音樂鑒賞什麼的
『叄』 高中音樂課程有哪些
第一部分前 言 音樂是人類最占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是人類通過特定的音響結構實現思想和感情表現與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類精神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作為人類文化的重要形態和載體,音樂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和歷史內涵,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伴隨人類歷史的發展,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對音樂的感悟、表現和創造,是人類的一種基本素質和能力。音樂與生活具有廣泛、密切的聯系,對人的全而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尤其在當今科學技術和經濟迅猛發展的時代,音樂教育在促進人的發展和推動社會進步方面,更加顯示出它所具有的獨特的功能和作用。制定《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准》是高中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准》力求符合素質教育要求,體現普通高中教育的培養目標,確立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課程基本理念,構建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體現時代性、基礎性與選擇性相結合的普通高中音樂課程,為每個高中學生音樂文化素養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一、課程性質普通高中音樂課程與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音樂或藝術課程相銜接,是高中階段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是面向全體學生的必修課程。在普通高中音樂課程中,通過鑒賞與表現音樂,及其他藝術形式的審美活動,使學生充分體驗音樂的美和蘊涵於其中的豐富情感,為音樂所表達的真善美境界所吸引、所陶醉,進而產生強烈的情緒反應和情感體驗。音樂音響材料的非概念性、非具象性特徵,為學生體驗、理解和創造音樂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能夠激活學生的表現慾望和創作沖動,使學生在主動參與中展現他們的個性和創造才能。豐富多樣的音樂實踐活動,有助於培養學生共同參與的群體意識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使學生的團隊意識與共處能力得到鍛煉和發展。音樂是人類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學習歷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國民族音樂,有助於學生了解和熱愛祖國的文化;學習豐富多彩的世界各民族音樂,拓展音樂文化視野,有益於學生對不同文化的理解與尊重。因此,高中音樂課程對於促進學生全面的、有個性的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二、課程的基本理念1.以音樂審美為核心,培養興趣愛好以音樂審美為核心的基本理念,應貫穿於音樂教學的全過程,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學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應有機滲透在音樂藝術的審美體驗之中。音樂教學應該是師生共同感受、鑒別、判斷、創造、表現和享受音樂美的過程。在教學中,要強調音樂的情感體驗,根據音樂藝術的表現特徵,引導學生整體把握音樂表現形式和情感內涵,領會音樂要素在音樂表現中的作用。興趣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動力,是學生與音樂保持密切聯系、感受音樂、用音樂美化和豐富人生的前提。音樂課應充分發揮音樂藝術特有的魅力,根據高中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審美心理特徵,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培養學生對音樂藝術持久而穩定的興趣和愛好。2.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普通高中音樂課程的基本任務,是提高每個學生的音樂素養,使學生各方面的潛能得到開發,並使他們從中受益。普通高中音樂課的教學活動應面向全體學生,以學生為主體,將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音樂活動的參與放在重要的位置。普通高中音樂課程在提高全體學生音樂素養的同時,還要為具有音樂特長、對音樂有特殊愛好的學生提供發展個性的可能和空間,滿足不同學生的發展需要。因此,普通高中音樂課的內容應該體現多樣化及可選擇性的特點,應把全體學生的普遍參與和發展不同個性的因材施教有機結合起來。3.重視音樂實踐,增強創造意識普通高中音樂課的教學過程就是音樂的藝術實踐過程。因此,在所有的音樂教學活動中,都應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創造意識,重視藝術實踐,將其作為學生獲得音樂審美體驗和學習音樂知識與技能的基本途徑。通過音樂藝術實踐,增強學生音樂表現的自信心,培養良好的團隊意識與合作精神。普通高中音樂課程中的音樂創作,目的在於進一步開發學生的創造性潛質。在教學過程中,應設定生動有趣的創造性活動內容、形式和情景,發展學生的想像力,增強學生的創造意識,並進行音樂創作的初步嘗試。4.弘揚民族音樂,理解多元文化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應將我國各民族優秀的傳統音樂和反映近現代與當代中國社會生活的優秀音樂作品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使學生了解和熱愛祖國的音樂文化,增強民族意識,培養愛國主義情感。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有賴於對不同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強調弘揚民族音樂文化的同時,還應以開闊的視野,體驗、學習、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國家和民族的音樂文化。通過音樂教學,使學生樹立平等的多元文化價值觀,珍視人類文化遺產,以利於我們共享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三、課程設計思路1.關於模塊的設置根據普通高中教育的培養目標及音樂課程的性質,為體現普通高中新課程體系對課程內容應具有時代性、基礎性和選擇性的總要求,全面實現高中音樂的課程目標,滿足學生對音樂的不同興趣愛好和特長需求,高中音樂課程的內容結構由六個模塊組成,供學生自主選擇學習。這六個模塊是:音樂鑒賞、歌唱、演奏、創作、音樂與舞蹈、音樂與戲劇表演。音樂鑒賞 主要通過聆聽和感受音樂及對音樂歷史與文化的學習,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和評價、判斷能力,是增進學生音樂文化素養的主要渠道。歌唱、演奏 學生通過對音樂表演活動的親身參與和直接體驗,享受音樂表現的樂趣,陶冶情操,提高音樂表現能力。創作 是培養學生藝術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園地,也是學生進一步獲得音樂基礎知識和學習音樂基本理論的模塊。音樂與舞蹈、音樂與戲劇表演 滿足學生的不同興趣愛好和發展需求,認識音樂與姊妹藝術的密切關系,拓展藝術視野,提高學生的綜合藝術表現能力。上述各模塊的教育功能和作用,雖有不同的側重,但對於絕大多數高中學生來說,「音樂鑒賞」作為增進學生基本音樂文化素養的主要渠道,在普通高中音樂課程中應首先得到突出和強調。2.關於學分依照《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方案》規定,學生每完成18學時的學習任務,通過考試或考查評價,可獲得1學分。每個高中學生需在音樂課中獲得的必修學分為3學分。據不同模塊的教學容量和要求,在高中音樂課程的六個模塊中,「音樂鑒賞」為2學分,其餘五個模塊各為1學分。對於具有較強音樂能力並願意在音樂方面繼續發展的學生,在獲得必修學分後,鼓勵選修其他模塊,或繼續深化歌唱、演奏、創作模塊的學習,每修滿18學時,通過考試或考查評價,可獲得1學分。 3.學生選課及不同模塊的實施學校和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選課的指導。在學牛選課前,應將音樂課程不同模塊的內容、性質和開課計劃(包括課時安排、上課地點、教材和任課教師等)及時向學生詳加介紹。在學生選課時,音樂教師應和班主任共同對學生選課給予具體指導,以避免學生選課的盲目性。學校有能力開出的模塊,均應面向全體學生,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意願並通過教師的指導,選擇符合個人興趣愛好和發展需求的學習內容。 從目前師資及教學設備等情況來看,並不是所有地區和學校都具備同時開設六個模塊的條件。各地、各校可根據實際情況,對不同模塊分步實施。總的原則是:優先開設有利於面向全體學生的基礎性模塊——「音樂鑒賞」,以保證學生獲得參與現代社會生活應具備的音樂文化素養。在此基礎上,大力開發課程資源,逐步開設其他模塊,積極為普通高中學生學習音樂提供更大的選擇空間。高中音樂課程結構及教學實施表 模塊學時學分必修學分 教學實施 音樂鑒賞36學時2學分3學分在高中的任一學年開設(通常在高一或高二年級) 歌唱每個模塊18學時學生可跨班選課 演奏各1學分 創作 音樂與舞蹈音樂與戲劇表演 第二部分 課程目標音樂課程目標的設置以音樂課程性質的定位為依據。通過教學及各種生動的音樂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愛好音樂的情趣,發展音樂鑒賞能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提高:音樂文化素養,豐富情感體驗,陶冶高尚情操。具體課程日標,內含在以下三個維度的表述中。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學習音樂,使學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潛移默化中建立起對親人、對他人、對人類、對一切美好事物的摯愛之情,進而養成對生活的積極樂觀態度和對美好未來的嚮往與追求,思考並規劃人生,樹立終身學習的願望。2.通過對音樂作品的音響、形式、情緒、格調、人文內涵的感受和理解,培養音樂鑒賞和評價的能力,形成健康向上的審美觀,使學生在真善美的音樂藝術世界裡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3.通過對我國優秀音樂作品的審美體驗,增進學生對祖國音樂藝術的熱愛,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情懷;學習了解不同國家的音樂傳統及優秀的音樂作品,理解和尊重文化的多樣性,使學生初步具有國際視野,有助於培養學生參與國際交往的能力。二、過程與方法1.體驗。音樂教學過程應是完整而充分地體驗音樂作品的過程。要啟發學生在對音樂形態與音樂情感的積極體驗中,充分展開聯想與想像,愛護和鼓勵學生在音樂體驗中的獨立見解。2.比較。通過比較音樂的不同體裁、形式、風格、表現手法和人文背景,培養學生分析和評價音樂的初步能力。3.探究。引導學生進行音樂探究與創造活動,倡導開放式和研究性的學習方法,以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4.合作。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引導學生以音樂為媒介,加強與他人的合作與交流,增強協作能力和團隊意識,培養集體主義精神。 三、知識與技能 1.欣賞不同時期、不同民族、不同體裁和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學習音樂的表現手段,了解音樂的歷史與發展,認識音樂的社會功能。 2.通過對歌唱、演奏、創作、音樂與舞蹈、音樂與戲劇表演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並能夠參與教學中的表演及創作活動,培養與其相關的表演、創作能力。 上述課程目標,分為三個維度進行表述,在實際操作中,它們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是—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
『肆』 高中音樂課堂學生有哪些問題需要解決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高中音樂教學面臨著新的挑戰與機遇。我國的文化建設逐步加快,音樂作為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提升社會的人文素養具有重要意義。在高中階段,通過切實提升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對於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具有重要意義。而在高中音樂教學中,出現了一定的問題,亟須加以解決。本文也將對如何更好地開展高中音樂教學進行討論。
一、高中音樂教學存在的問題
1.傳統應試思想對高中音樂教學存在認識上的誤區
在我國教育體系中,應試思想長期存在,不僅干擾著正常的教學秩序,對教師與學生的心理壓力也在與日俱增。由於大部分地區未設置音樂考試,對音樂教學的重視明顯不足,甚至部分學校的音樂課程單獨為音樂藝考生設置,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帶來不利影響。同時,部分教師存在教學動力不足、學生學習興趣不大的狀況,雙向影響下,音樂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2.高中音樂教學課程設置不合理,課程內容安排隨意性較大
由於對高中音樂教學重視力度不足,對高中音樂教學的課程設置上也存在諸多不合理之處。例如,眾多學校臨近考試都會取消音樂教學,教學進度跟蹤不足,教學內容無法受到監督。同時,教師在對教學內容進行安排時,隨意性較大。另外,諸多學校在音樂教學的硬體配置上存在不足,很多教學內容無法在課堂展現,在採取其他方式代替時,降低了教學效果。例如,很多學校在鋼琴、手風琴等基礎硬體的配置上往往投入不足,教師無法在課堂演繹,單純依靠多媒體展示,學生積極性不足,降低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3.高中音樂教師隊伍亟待整合建設
高中教學的教師隊伍人員較少,缺乏優秀教師的帶頭作用,很多教師在工作中常處於孤立無援的境地。同時,網上音樂教師交流平台構建不完善,有的論壇活躍度不高,也打擊了音樂教師的教學積極性。因此,高中教師隊伍需要加強自身建設及校方的支持與資金投入。
二、高中音樂教學問題對策
1.思想上高度重視,豐富課堂內容,提升學生興趣
在高中教學中,起主導作用的仍是教師。因此,在音樂教學實踐中,教師應充分認識到自身在學生綜合素質提高中的作用,增強自身責任感,切實為學生服務,做學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例如,在《新中國的歌》主題教學中,通過對我國抗戰、解放時期的歷史回顧,深入、細致介紹音樂在盪滌民眾心靈、呼籲民眾解放中所發揮的作用。通過組織班級大合唱、獨唱等形式,充分調動學生參與音樂學習的熱情與信心。教師需要在教學前期做好充分的教學准備,認真填寫教案,模擬、設想教學經過,充分考慮教學過程中所出現的問題,以較好地控制課堂進度打好基礎。
2.多種教學技術手段相結合,設置情景課堂
在《新中國的歌》主題教學中,像《黃河大合唱》等大型曲目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得以實現音樂鑒賞,針對於《誰不說俺家鄉好》等曲目則可以進行現場教學,使學生充分感受、理解音樂中所表達真實情感,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同時,像其他課外曲目《長江之歌》都可以在課堂上播放,讓學生閉上眼睛展開想像,積極培養學生在音樂上的創新能力。另外,針對於某些著名的曲目,如《義勇軍進行曲》,教師可以深入分析與解讀,對於部分小節展開樂理分析,提升學生對樂理的初步認識,如懂得節拍、節奏、速度變化、旋律行進、調式等,進而能夠形成對音樂鑒賞的初步能力,為下一步更深層次的音樂鑒賞打好基礎。
3.循序漸進,針對性安排教學內容
由於當前教學環境的變化,教材中很多內容的設置可能並不符合學生的趣味,明明對這些內容很抗拒,如果強學生之所難,教學效果自然要下降不少。因此,教師需要依據學生自身的特點,對於藝術性較強的內容視情況而決定是否要進行教學。例如,在欣賞作品時,通常會遇到西方歌劇、交響曲等安排,教師可以在考慮其教學效果的情況下,更換為具有我國傳統民族特色的藝術曲目,這樣既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夠傳播我國的優秀文化。
高中音樂教學面臨的很多問題,並非一朝一夕能夠解決,需要社會、學校、教師與學生的共同努力,切實把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作為教學的根本目標,從而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促進我國高中教育質量的提升。因此,作為我國高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切實將音樂教學放在教學工作的突出位置,實現音樂本身對學生的積極作用,為學生的全面發展鑒定良好基礎,需要全體教師同仁的共同努力。
『伍』 高中音樂課改的目標是什麼
傳統的音樂教材中,把傳授藝術技能放在重要的位置,忽略了學生的興趣,忽略了不同層次學生的能力,忽略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
新教材以全新的教學理念為指導,真正是面向全體學生,把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放在了首要的位置,強調教學內容的趣味性和多樣化,強調學生的參與意識,強調體驗與感受,探索與發現以及創造性思維的培養,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淡化了學科意識,降低了知識難度,有利於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發展和提高。
新教材力求通過許多生動活潑、豐富有趣的活動,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大膽表現,自覺探索的願望。極大的發揮了學生的想像力和創新能力。
實施新教材,必須轉變「以教師為中心,老師講學生聽,先入為主」的被動教學方式,積極引導學生去感受、體驗、表現、探索、發現和創造音樂,用討論、交流、表演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及學習興趣
『陸』 高中音樂生要注意的東西事項
根據我省招生考試院的有關文件規定,「凡報考我省普通高校音樂學專業或音樂表演專業及認可我省專業考試成績的省外院校音樂類專業的考生,須參加全省統一組織的音樂類相關專業的考試。」由此可見,參加省專業統考,是我省每一位音樂專業高考生的必經之路。 我區經濟發達,每年的音樂藝術類的高考生也有很多,一直以來,因為我區沒有專門的音樂類高考咨詢及專業輔導機構,考生及家長的很多疑問,得不到及時的解答。因為不了解我省普通高等學校藝術類專業招生辦法,缺乏對專業省考的認識,他們的備考之路,比較茫然。 雖然,每年的音樂省考政策會有所變動,但主要的精神基本是一致的。下面,我想根據《浙江省2007年普通高等學校藝術類專業招生辦法》,結合音樂教育的內在規律,談談有關音樂藝術類高考生備考之路中的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 誤區一:到了高三,再跟老師學專業 我遇到過很多高中生,他們在高二、甚至高一時,就已經確定自己將來要報考音樂藝術類院校,然而當我建議他們應該馬上跟相關專業的老師進行學習時,他們卻說:「還早,等高三了再學。」 這很荒唐,但這個現象確實比較普遍。根本的原因,在於家長和學生不了解音樂專業課程學習的獨特性和內在規律。省統考中的鋼琴(器樂)、聲樂、視唱聽音三個項目,都是技能性課程。技能的掌握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是老師授課與學生專業實踐交替結合的過程,這是音樂教育應該遵循的規律。所以,專業課程的學習是不能「惡補」的,一般每周最多隻能安排1-2次專業課,其他時間都要留給學生自己進行專業練習。只有學生掌握了前面的內容,老師才可以進行後續內容的教學。從這個意義上講,應該是越早越好。 誤區二:一個專業老師包教所有專業課程 有一種情況:就是一個專業老師,一個多小時內,教學生學習所有的專業課程,半小時鋼琴,半小時聲樂,再留點時間學學視唱聽音。這種既節約課費又節約時間的方式,一度受到考生的歡迎。 專業教師的水平和專業學習的方式,直接決定考生專業學習的好壞。專業水平越高的老師,專業劃分越細,一般主教專業只有一個,這就好像在高等音樂院校中,幾乎沒有又教鋼琴又教聲樂的老師。 高考生如果要在省專業統考中取得好成績,應該接受與高等音樂院校相似的專業教學。因此,他們所需要的專業教師,不是一個什麼都會教的專業老師,而必須是專業的鋼琴(器樂)老師、專業的聲樂老師、和專業的視唱聽音老師。這一點很重要,希望考生不要為了省錢,而誤了自己的前途。 普通高中音樂教育是一種普及性教育,要求每一位音樂老師,什麼都要教,什麼都能教。但是,對於高考生的訓練卻是一項專業程度要求很高的任務。現實之中,有些學校領導,同樣要求他們承擔起包教高考生專業的任務。在此,希望學校領導能給音樂老師們鬆鬆綁,讓他們能夠按著自己的主修專業,去承擔高考生某一門課程的教學任務。 現實之中,確實也有一些惟利是圖的專業教師,為了多招收學生多賺錢,承攬著包教任務。有一老師在學校不願意教學生專業,甚至以保護學校教學設施為由把鋼琴鎖起來,自己卻要求學生私下跟她學習專業,結果呢?高考一個沒考上。對於這樣的老師,希望家長和學生能夠仔細分辨。 誤區三:為提高文化課成績而擠占專業課練習時間 讓我們先看看07年省招考院文件中的有關精神:「……綜合分具體折算方法為:音樂學綜合分=文化分×50%+專業分×7.5×50%;表演類綜合分=文化分×40%+專業分×7.5×60%。」 因為音樂專業高考生的綜合分是這樣計算的,其中,文化分最多佔50%。所以,音樂高考生應該努力學習文化課程、保證文化課學習時間,但不能因為文化課的學習,減縮甚至佔用專業課程的練習時間,這是得不償失的。一般而言,文化課再忙,都需要保證每天三小時以上的專業練習時間。 支持下,謝謝。
『柒』 高中的課程模式
普通高中課程設置模式:考試(非考試)科目+選修(組合選修+任意選修)
1.簡況
第六學級是英國義務教育後的中學高級階段的組織形式,即相當於我國的高中階段。年齡在16歲或16歲以上完成義務教育的學生,根據自己和家長的意願,決定是否升入第六學級繼續學習。修業時間1-3年不等,其中以兩年為多。
第六學級有兩種體制,一是設在文法中學、技術中學、現代中學和綜合中學之中,這種體制佔多數,大多數16歲以上的學生在文法中學和綜合中學的第六學級里學習;一種是單獨設立的第六學級學院,一般吸收來自某一地方教育當局內幾所綜合學校的16歲以上的學生,這類學校無論是師資力量、經費和設備條件都更優越,在課程設置上也超過了那些單獨開辦第六學級的學校。第六學級對16歲學生所提出的入學條件不盡相同,一般說來,文法中學的第六學級和單設的第六學級學院比綜合中學的第六學級要求高一些。而綜合中學的第六學級對學生入學的要求相對較低,但也不是完全沒有要求。
2.課程設置
第六學級的課程,以二年制為例,分為考試科目和非考試科目,同時,對這些科目採取按組合選修或任意選修的形式給學生一定的自主選擇許可權。
考試科目主要為「高級水平普通教育證書」課程和「高級補充水平普通教育證書」課程,據對185所中學的統計,第六學級為學生提供的「高級水平普通教育證書」課程總數達49門。
由於條件不同,究竟開設哪些課程,各校並不一致。綜合地看,第六學級為學生提供的「高級水平普通教育證書」課程可分為七類:語言類,數學類,自然科學類,人文和社會科學類,藝術類,經濟與技術類,企業管理類。學生對課程的學習,採取廣泛的選修制,通常有下列幾種規定,學生可取其中一種:
a選3門「高級水平普通教育證書」課程;
b選2門「高級水平普通教育證書」課程,再加2門「高級補充水平普通教育證書」課程;
c選2門「高級水平普通教育證書」課程,再加4門「高級補充水平普通教育證書」課程;
d選2門「高級水平普通教育證書」課程,另加1門高級秘書課程。
選修的辦法有兩種:既可以在學校提供的數十門課程中按上述規定任選,也可以由學校按上述規定搭配成不同的課程組別供學生任選一組。典型的科目組合有以下幾種形式:1.數學、物理、化學;2.物理、化學、生物學;3.加強的數學科和物理;4.拉丁文、法文、德文;5.英文、法文、拉丁文;6.英文、歷史、地理;7.拉丁文、希臘文和古代史。
第六學級的非考試科目除了傳統的體育和宗教外,60年代以來還增設了一些新的科目,其中主要有:普通常識(General Studies)、通才教育(Liberal Studies)、生計教育(Careers Ecation)和各種講座(Lecture)。
3.考試
現設一年制第六學級主要為義務教育結束時「普通中等教育證書」(GCSE)考試成績不理想的學生設置補習此種證書的課程,以便再次參加考試,同時為學生開設「職前教育證書」(CPVE)課程。三年制第六學級分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第一年補習「普通中等教育證書」課程,考試合格後,第二、三年按兩年制課程繼續學習;另一種情況是,前兩年就按兩年制的規定學習並通過考試,第三年仍留在第六學級繼續學習,目的是為了取得更好的考試成績,以便進入名牌大學並獲得高額獎學金。
高級水平普通教育證書考試的對象是那些完成了義務教育又經過第六學級學習的18歲左右的學生,但成年人和海外學生也可以參加。學生參加考試的主要目的是取得升入大學的資格,因此,盡管高級水平考試所涉及的科目范圍較廣,但由於學生一般選擇的考試科目都在3門或4門,並且大多集中於升入大學所需的幾門學術性科目上,所以,高級水平的考試以深、難、重的學術性科目而著稱於世。
為了達到通過考試的目的,許多學生舍棄一些重要科目,主攻文科或理科甚至專攻文科或理科的某一領域,參加高級水平普通教育證書的大批考生甚至不去考數學、英語、外語、理科或技術學科。高級水平的考試成績分A、B、C、D、E五等,習慣上,獲得兩科C等以上的高級證書是進入高等學校的最低標准。此外,還有難度更大的特殊試卷(Special Paper,簡稱S卷),以利於選拔尖子學生。S卷考試成績分為優秀和良好兩個等級。
高級補充水平普通教育證書考試是為彌補高級水平普通教育證書考試的不足而新設立的。由於以往的高級水平普通教育證書考試對學生的要求過窄、過高,致使第六學級的學生沒有可能拓寬課程范圍,增設高級補充水平考試的目的在於在不降低水平的情況下,進一步拓寬高級水平考試課程的廣度。為此,英格蘭和威爾士於1987年正式在第六學級增設高級補充水平普通教育證書課程,並於1989年夏季進行第一次高級補充水平普通教育證書考試。高級補充水平的考試科目比高級水平考試科目更加廣泛,學生可以用較經濟的時間,學習較廣泛的內容。高級補充水平普通教育證書課程與高級水平普通教育證書課程的關系,可以用一個簡單的等式來表示:2AS=1A。也就是說,選學2門高級補充水平課程,相當於選學1門高級水平課程。1門高級補充水平普通教育證書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時間和考試成績值,同1/2門高級水平普通教育證書課程是相等的。
4.分析
由於英國普通高中階段屬於大學預科,課程因受到考試和升學要求的壓力,十分專門化,在課程設置上各校往往向考試科目傾斜,非考試科目很難得到重視。但與此同時,學校還是比較重視提供讓學生自主選擇的自由,學生即可以採取選修組合課程的方式,也可以自行選修。盡管各校開設的課程門類比較多,可達幾十種,但具體到每個學生來說,受到大學升學的壓力很大,學習的課程門類有限,有的往往集中在兩三門應考學科,偏於某方面的學習。學生通常有2/3的時間用於學習自己選擇的專門范圍,有時將90%的時間集中在兩三個科目上。專門學習數理的學生,可以每周有20小時的數學課程。 普通高中課程設置模式:共同必修+模塊必修+選修(組合選修和任意選修)
1.簡況
法國高中(lycee)為地方公立教育機構,實施第二階段的中等教育。法國高中教育由普通教育、技術教育和職業教育構成。分別由普通高中、技術高中和職業高中實施。
普通高中的學制為三年,一年級被稱為第二年級,二年級被稱為第一年級,三年級被稱為結業年級(為敘述方便,本文採取我國習慣依次稱一、二、三年級)。學生通過高中畢業會考後,便可獲得普通業士文憑。這一文憑具有雙重的意義,它既是高中畢業的證明,又是進入高等學校的通行證。法國目前有二十餘種業士,現將普通業士文憑列舉如下:
A系列:
A1:文學與數學
A2:文學與語言
A3:文學與藝術
B系列:經濟與社會科學
C系列:數學與物理學
D系列:數學與自然科學
D'系列:農學與技術
E系列:數學與技術
1992年開學,法國已將原來24個業士文憑壓縮為7個大的分科,普通教育有文學、經濟與社會學、科學,技術教育有工業科技、實驗技術、第三產業技術等。
2.改革動向
根據法國1989年7月10日頒布的「教育指導法」和1990年2月23日頒布的法令確定「國家課程委員會」為全國課程大綱的編寫機構。這個委員會於1992年2月公布了一部《課程憲章》,並把它作為今後指導全國課程大綱制訂的綱領性文件。
依據《課程憲章》所制訂的基本原則,法國課程委員會及其各個專門委員會對面向二十一世紀的現代課程改革進行了開創性的嘗試,相繼提出了有關課程改革建議的報告。其中有關高中課程改革的建議如下:
法國高中一年級是高中階段教育的關鍵一環,因為在這一年,每個學生要確定自己的未來方向。而這些剛剛跨入高中大門的初中生之間的差異很大,他們不僅要接受共同的基礎課,同時又要准備選擇未來的學習方向。因此,一年級課程改革的思路是在統一課程大綱要求的同時,採用多種方法使學生找到適於自己學習途徑。具體來說,一方面要幫助有知識空缺和在某學科上有困難的學生,另一方面要幫助學生確定學習方向。
此外,在鞏固基礎課的同時加強選修課,每個一年級學生必須選擇兩門選修課。
高中學生在二年級之後便選定專業方向,因此二年級和三年級的課程均按專業系列編排,每個系列的課程由專業普通課和附加課構成。普通課通常佔全部課程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它旨在保證學生獲得堅實的普通文化知識,使他們在未來職業生涯中和在履行公民職責時具有批判精神和對紛紜復雜的周圍世界有更好的認識。附加課的目的在於使各系列課程更加完整協調並宜於因材施教。附加課按「模塊」(MODULE)組織教學,每一模塊以一學期每周四課時為單位安排教學內容。這種新型教學法有助於學生主動地學習,更廣泛地運用實驗方法,並能促進學校向外界開放。
3.分析
法國高中的目標在傳統意義上是十分明確的,即賦予學生以堅實的普通文化。它對教學內容有著嚴格的要求,首先注重的是學科的質量,思維的嚴謹。
法國普通高中的目標就是要通過高中會考。獲得了業士文憑就等於得到了兩個證明:高中畢業和大學入學資格。法國目前有二十餘種業士,但最受推崇的是C系列。盡管這個系列稱之為「科學」學科,但在教學內容上的科學學科的比重並不佔優勢,而是過分看重數學的價值,特別是抽象數學。在所有科學系列中,以數學水平為標准形成不同的等級,C和E為先,D和B次之,最後是G。結果是以數學為導向的普通高中培養的學生普遍缺乏科學基礎知識,特別是應用科學學科的知識與技能。
從法國高中課程的改革方案看,學習文學科的學生從一年級起就可以只學習兩課時的生物,物理和化學都可以不學,加強了法語、哲學、外語、歷史、地理等的教學;學習科學的學生從一年級起只學習從4課時到2課時的歷史-地理合科課程,加強了數學和理科教學。
另外,法國普通高中的課時較多,使學生難以獨立自主地學習和深入地思考。一般來說,必修課的課時尚能適於學生的接受能力,但是層層加碼的選修課使課時總量大增,二年級的課時往往超過32小時,三年級的課時超過36小時。再加上個人作業的時間,每個學生每周學習時間至少50小時。 完全中學高級階段的課程模式:基礎學程課程+特長學程課程
1.簡況
德國完全中學高級階段即11-13年級相當於我國的普通高中階段。完成普通義務教育的16-18歲的學生可以進入高級階段學習。高級階段的主要目的是完成向高等教育領域的過渡,在結構上要安排得既確保所有學生共同的基礎訓練,又為個人的專業化提供可能性。高級階段的教學取消了原來的班級組織,按學生的才能和成績分組。高級階段分必修領域和選修領域對學生進行教學,必修領域與選修領域課時之比約為2:1。在必修領域中,學生在規定的課業領域中獲得或擴大知識。選修領域應使學生有可能在不受規定的課業領域束縛的情況下探索自己的興趣和愛好,或聯系必修領域建立自己的學習重點。在必修和選修兩個領域內通常分為從屬於一定學科的基礎學程和特長學程。特長學程培養對科學預備知識深一步的理解力和傳授加寬的專門知識,同時考慮到科學和藝術應用的可能性。
2.課程設置
德國完全中學高年級經過幾次改革以後,課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實行「學程制」。學程制安排的宗旨是通過必修和選修領域中基礎學程和特長學程自由組合的可能性使社會要求和個人需要受到應有的重視。學程制規定學校開設的全部課程分為3個課業領域以及體育和宗教。3個課業領域是:
--語言-文學-藝術課業領域(包括德語、文學、藝術、音樂和6種外語)
--社會科學課業領域(包括歷史、公共學、社會學、經濟學、哲學、心理學、教育學、地理和勞動學等等),
--數學-自然科學-技術課業領域(包括數學、信息學、物理、化學、生物和工藝學等等)。
每個課業領域中的課程分為基礎學程和特長學程,基礎學程每周上課2至3課時,教學一門學科的基礎內容,德語、數學、外語的基礎學程至少3課時;特長學程每周5至6課時,要求學得深一點,達到一門學科的較高水平。每個學生每個學期開始根據學校開設的學程選擇符合自己興趣愛好和自己能力的學程編制個人獨特的課程表,並進行學習。由於各個學生選擇的學程各不相同,因此沒有一種對全體學生來說是統一的教學計劃,無法組成固定的班級。這種學程制從課時上講,通常一個學生一學期應選的課程,每周平均要保證學30課時。
一般對第11學級的學生還不實行學程制,但他們從第11學級開始必須逐步熟悉這種學程制,因為他們最遲必須從第12學級開始正式按學程制進行學習。在第11學級中,學生通常有9門必修課,包括德語、數學、外語、1門社會科學學科、2門自然科學學科(或信息學、技術和家政)、音樂或藝術、體育和宗教。如不學宗教,可學哲學或社會科學學科。此外還有2門選修課。
學生從第12學級起將按學程制選修2門特長學程的學科(萊茵蘭-普法爾茨州規定3門特長學科),其中一門必須是德語、外語、數學和自然科學中選出的一門。學生在畢業以前必須讀滿4個學程的特長學科。此外還規定德語、外語、數學和自然科學中必須有2門一直讀到畢業。畢業考試包括2門特長學科和2門基礎學科,這4門學科必須涵蓋3個課業領域,即3個課業領域中至少有1門是必須作為畢業考試科目的。在畢業考試中2門特長學科和1門基礎學科作為筆試學科,另1門基礎學科作為口試學科,但如果3門筆試科目在評分時有疑惑,那麼也得進行口試。
3.分析
改革後的完全中學高級階段課程改變了原來的那種網路全書式的課程體系,為學生提供了大量的選修機會,使他們能夠按自己的興趣愛好和能力傾向來選擇學習重點。一開始實行學程制時,一些學生選擇容易學習的學科而造成必要的學科基礎知識的偏廢,經過幾次改革,對選修必要的基礎學科作了規定,克服了上述那種缺點。 普通高中課程情況:分類設置+必修+選修(限定選修和任意選修)
1.簡況
俄羅斯國民教育的第10、11年級相當於我國的高中階段,其主要教育任務在於通過完成對學生進行普通教育的全過程,使之具備進入高等學校深造的健康向上的思想基礎和扎實全面的知識水平,通過有目的有選擇的職業教育,使之獲得一種或幾種通用職業技能,從而能夠直接進入生產部門從事專業勞動或進入中等技術專業學校學習和掌握較為復雜的職業。
2.課程設置
1995年5月,俄羅斯《教師報》公布了聯邦教育標準的討論稿。
語言和文學類有三種結構方案:
(1)作為國語的俄語、本族語、本民族文學、文學、外語;
(2)作為教學語言的俄語、共和國(邊疆區、州)語言和文學、文學、外語。
(3)作為教學語言的俄語、文學和外語。
社會學科類:祖國歷史、通史、法律介紹、人與社會、現代文明基礎、當代世界、公民常識、世界經濟和社會地理、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地區和學校需要的學科。
自然學科類:自然常識、自然地理、生物學、物理、天文學、化學、生態學、地區和學校需要的學科。
數學類:代數、幾何、代數和數學分析基礎、數學綜合課、統計學、概率論、邏輯學等。
體育類:體育基本原理、韻律體操、人身安全教育課、體育訓練綜合課(包括異常情況下行為反應知識)。
3.分析
這個教學計劃與1993年公布的俄聯邦普通教育機構基礎教學計劃基本相同。高中課程是按照專業方向各有側重的原則安排的,因此必修課在各年級段中是最多的。必修課佔到活動總量的52.6%,必選課佔31.6%,選修課佔15.8%,必修和必選課佔到84.2%。總的說來,俄羅斯高中階段提供學生自主選擇的課時不多。根據專業方向的不同,某些教學內容可以單獨設課,也可以合開為綜合課。單獨設的課程佔用必選課的課時。
必選課可以重新開設在基礎學校中學過的必修或開設與某些與專業有關的全新的課程,作為學生初步的職業培訓。 普通高中課程模式:學科+科目(必修+選擇必修+任意選修)
1.簡況日本《學校教育法》
規定:「高中是在初中教育的基礎上,適應學生的身心發展,以實施高等普通教育和專門教育為目的。」高中教育的任務是進一步發展和擴充初中教育的成果,培養國家及社會的有用人才所應具備的品質;基於對社會必須履行自己使命的自覺,使之能夠適應個性和未來的出路,並提高一般的文化教養,掌握專門技能;培養學生對社會具有廣泛深入的理解和健全的批判能力,並努力確立他們的個性。普通高中一般只設普通科,有的綜合高中除普通科外加設職業科。普通高中約佔44%,綜合高中約佔36%,職業高中約佔22%。
日本高中同時實行學分制和學年制。1課時50分鍾。上滿35課時為1學分。一個科目如每周上4課時,一年上35周,這個科目就有4學分。
日本的高中課程設置,大的方面有文部省規定,設置者可作若干補充規定,具體的安排則有學校負責。各級分工大致如下:
文部省通過制定學校教育法實施規則和學習指導要領:提出普通高中開設的普通學科和科目,並規定每個普通科目的標准學分數;在各普通科目中規定必修科和選擇必修科;規定全間授課周數和每周授課時數;規定高中畢業應取得的最低學分數。
設置者:根據實際需要提出開設文部省沒有提到的科目;審批所屬高中的課程安排。
學校通過制訂教學計劃:確定本校是否分科和設置哪些分科;確定本校各分科開設的科目及其開設年級,上級提出的有些非必修科目可以不開設,也可以開設上級沒有體到的科目;確定各分科開設的科目中的必修科目、選擇必修科目和選修科目;根據實際確定本校開設科目的學分;規定本校學生畢業時必須取得的學分。
可以看出,在課程設置上,日本高中是有很大的自主權的。國立高中受文部省制約最大,公立高中和私立高中的自主權比較大。
日本高中課程採取這種分級管理的方式,其目的是既要保證高中教育有較高的水平,又要發揮學校的積極性,辦出各有特色的高中。
2.課程設置
日本高中的課程,分學科和科目兩個層次。一個學科往往包含幾個科目。例如國語是一個學科,在1994年後現行的學習指導要領中包含國語Ⅰ、國語Ⅱ、國語表達、現代文、現代語、古典Ⅰ、古典Ⅱ、古典講讀等8個科目。歷年來日本普通高中的學科數為8-9個,科目數則不斷增加,1948年只有20個增加到60個。科目分成必修、選擇必修、選修三種。選擇必修的意思是在一組科目中必須選擇學習一至二科。
日本高中就其模式來講,主要有選科型和分科型兩種,此外也有少數不分科也不選科,即全部是必修科的高中。選科型的高中大致共同必修科佔60學分以上,選修科為30學分左右。其中有的以選擇必修為主,有的以自由選擇為主,前者選擇必修約佔20學分左右,後者自由選擇約佔20學分左右,分科型的高中多數在二年級或三年級開始分科。從二年級開始分科的,在二年級只分文科班和理科班,到三年級又細分為上私立大學的、上國立公共大學的、上短期大學的文科班和理科班等。分科型高中一般只開設必修科和選擇必修科,即使有開設自由選修科的,也只佔幾個學分。
普通高中的課程由各種學科和課外教育活動構成,道德教育通過整個學校教育活動進行。全部高中生的共同必修的學科是國語Ⅰ、現代社會、數學Ⅱ、理科Ⅰ、保健、體育、音樂Ⅰ、美術Ⅰ、書法Ⅰ、工藝Ⅰ、家政概論等。選修學科中包括國語、外語、社會、藝術、家政、數學、體育、農業、工業、商業、水產、護理等。普通高中或普通科與職業高中和綜合高中職業科在課程上的區別不是主要體現在必修科目上,而是體現在選修科目上。普通高中或普通科的學生主要是選修普通科目。
3.分析
日本高中教育受升學要求的影響很大,這不但表現在高中的課程設置有明顯的升學導向、學校規定的畢業學分遠遠超出文部省的要求上而且還表現在私立高中的發達和補習學校的大量存在上。普通科授課時數大幅度增加,職業科授課時數下降。在全日制普通高中中,普通課程佔全部課程的70%以上,這反映了普通高中或普通科學生人數增加,高中畢業生升入大學和短期大學的人數增加。 綜合高中課程設置模式:基本必修課程+專業學習計劃課程
1.簡況
瑞典把高中教育作為整個教育系列中最關鍵的一環,因為它在終身教育中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高中教育的質量關繫到整個教育事業的水平和國民素質。因此,瑞典議會規定從1992年7月1日起,各地市政府要使所有20歲以下的青年進入高中學習。
高中教育是在學生接受義務教育的基礎上,繼續得到個人的發展,幫助他們逐步進入成人社會。同時,高中教育使學生為今後接受高等教育、從事未來的職業和當一名合格公民等作好准備。
瑞典的高中學校統稱為綜合高中,因為它們既有為接受高等教育作準備的理論學習計劃,又有為就業作準備的職業學習計劃。瑞典不存在職業高中,這在西方國家中是比較獨特的。綜合高中的設立是為了使理論與實踐更好地結合起來,充分利用教學資源,也使學生對於社會不同的職業能夠持同等的價值觀念,向學生提供既能適應升學,又能適應就業的教育。
2.課程設置
瑞典高中通常開設30多項專業課程。階段分二年、三年或四級不等。除專業課程外,還有短則幾個星期,長則二年的100項特別課程。其內容非常廣泛,從當地工業到計算機應用技術等,供學生在報名申請時自由選擇。
瑞典高中的教育大綱是由國家教育委員會統一制定的,它包括教育目標、指導方針、總的方向和時間表。此外對各種不同的學習專業在教育內容等方面懂分別提出了一些要求。瑞典的高中教育總的來說是偏重於職業教育,所以它的教學內容必須跟上技術和製造工業等發展步伐,到80年代中期,幾乎所有的專業學習計劃都將計算機包括在內,環境工程學等也成為高中教育開設的新科目。
瑞典高中的專業學習計劃可分為六大類:
(1)語言、社會科學和藝術活動----2年或3年;
(2)看護、社會服務和消費教育----2年;
(3)經濟、商業和辦公室工作----2年和3年;
(4)工業、貿易和工藝----2級和3年;
(5)技術和自然科學----2年、3年和4年;
(6)農業、林業和獸醫----2年。
這六類專業學習計劃可進一步分為20多種專業,如經濟專業就分為會計、銷售、管理等,技術專業分為機械工程、建築、電子技術、化學、服裝加工、汽車工業、食品加工等。
這些專業學習計劃有的是為繼續升學作準備,有的則是為今後就業創造條件的。每個專業學習計劃都包含10門以上的學科。各個學習計劃一年級的課程內容都基本相同,屬於基礎知識,到了二年級才出現差別。瑞典文、公民、體育、外語是每個年級的必修課。因此,盡管專業學習計劃的內容有所不同,但是任何一項計劃都可以使學生具備進入大學學習所需要的基本條件。在這些專業計劃中,凡2個學年的是為就業作準備的,3個學年的既有為上大學作準備的,又有為就業作準備的。在技術和自然科學4個學年的學習計劃可以使學生獲得高中工程師證書。
3.分析
瑞典高中作為公民教育的一個重要階段,越來越向普及化方向發展,它承擔著使學生作好升學和就業的雙重任務。據瑞典教育部的統計,在高中學生中約40%選擇為期2年的職業專業,約15%選擇為期3年的理論和職業學習計劃,35%選擇為期3至4年的理論學習計劃。其中選擇技術和自然科學、工業專業的學生人數最多,約占總人數的一半,選擇經濟和商業的約佔1/5。學生們最感興趣的課程很大程度上受勞動市場行情的影響。瑞典高中在課程設置方面,採取普通教育課程和職業教育課程並重並適當向職業教育課程傾斜的傾向值得重視和借鑒。 挪威擁有約500所高等中學,約27,000名教師和32,000名實習教師。挪威高中的在校生人數近17萬。
高中教育包括繼續接受教育所需的所有介於初中與高等教育之間的課程。1994年頒布的法律給予每個16至19歲的挪威人接受3年高中教育的權利。這一教育階段的目的在於取得進一步接受高等教育、職業教育或其他教育的資格。每個申請接受三種高中基本課程教育的人,將保證能夠被其中一種課程錄取,並在其後兩年攻讀相關的課程。
具有特殊學習需要的學生有權接受兩年高中教育,以便達到他們接受教育的預期目標。
挪威各地都可以提供高中教育。過去,高中的普通理論教育和職業培訓教育是在不同的學校中進行的。高中教育已經統一,理論和職業教育課程全部在相同的學校里進行。高中共有15種行業學習范圍。學生在高中第一年學習基礎課程之一,在第二和第三年學習專業課程,而職業教育學生則可以開始實習。
從事職業教育學習的學生一般將獲得職業或學徒證書。職業教育在學校和工作場所先後進行,一般在校學習一年,在工作場所實習一年,然後在同一工作場所參加生產一年。
高中15種行業學習的范圍包括:
普通、商業、行政行業
音樂、舞蹈、戲劇行業
運動、體育行業
衛生、社會關懷行業
美術、手工藝、設計行業
農、林、漁業
飯店、食品加工行業
建築、建設行業
建築工藝行業
電工行業
工程、機械行業
化學、加工行業
木工行業
銷售、服務行業
媒體、通訊行業
(挪威教育科研部供稿)
『捌』 音樂課程改革的目標和內容。(高中)
音樂課程改革的目標是:通過教學及各種生動的音樂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愛好音樂的情趣,發展音樂感受與鑒賞能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提高音樂文化素養,豐富情感體驗,陶冶高尚情操。
內容:感受與鑒賞、表現、創造、音樂與相關文化。
『玖』 高中音樂新課程標準的理念是什麼
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是:培養生物科學素養;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式教學等。我想對倡導探究式教學簡要地談談自己的一點看法:
1、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是教師從第一分鍾講到下課鈴響。這種教學方式不僅教師累,而且教學效果和質量也不好。就其原因來講,就是學生沒有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師的教學活動,沒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新課程則要求改變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到教師的教學活動中來。所以,在新課程下,教師要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方法,以適應新課程改革的要求,提高教學效率。
2、加強學生的動手能力。新課程內容的一個變化是實驗增加了。生物學本身就是一門實驗科學。離開實驗,生物學也就不能也不會成為科學。其實,做實驗本身也就是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因此,在新課程下,教師注重實驗教學也就顯得格外重要了。
3、要與學生實際結合。學生個體有差異,人人皆知。但在教學中也總是有部分教師「侃侃而談」,自認為「學識淵博」,不顧學生實際。這樣的教學實際上是徒勞而功不大。因此,在新課程下,教師應該因材施教,一切從學生實際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