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淺談音樂課堂教學中如何實施審美教育
首要抄的任務是要擺正師生以往不平等的關系,創設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特別在中學,由於中學生的心理發展還極不成熟,教師的言行對學生的影響會產生很大的正向作用,所以在課堂上,教師不能擺著「師尊」的「架子」,語言應該友善親切,態度應該和藹可親,一改自上而下的傳授方式,無論是講授知識還是與學生交談,輔導學生時,都應充分尊重和熱愛學生的一切需要,努力成為學生學習的引路人。
㈡ 如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滲透美育
音樂教學主要是培養學生對於音樂的感受能力和鑒賞能力,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激勵他們對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創造,進而有助於形成下一代對建設祖國的美好理想及奮斗精神。馬克思很早就說過:「進步人類不但根據政治經濟學規律和歷史發展規律,而且還應該根據美學規律去創造新世界。」因此,在音樂教學中,自覺地、有目的地實施美育是十分重要的。
美育在音樂教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音樂本身具有極強的穿透性,能夠震撼學生的心靈,使學生得到洗禮。而美育在這一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夠在音樂教學中將游戲滲透其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應從小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古希臘先哲柏拉圖認為,公民的啟蒙教育、初級階段的教育主要是音樂教育和游戲教育,陶冶心靈的音樂教育應從學齡前延續至十八歲。其弟子亞里士多德認為,音樂可以凈化人的情感。可見,美育對一個人的人格養成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小學音樂教育中滲透並貫穿美育精神,發揮後者陶冶、凈化的功能,對於小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個性的塑造至關重要。
音樂教學中須有良好的教學素質。因為音樂涉及的知識非常廣泛,需要有良好的教師及良好的環境,有古今中外的名著,也有現代的著名歌曲等。它們都是音樂中不可缺少的好教材。但音樂教學的實施,必須與德育、智育、美育相互滲透,並不是單獨進行的。一般來說,可從感覺、情操、理智等不同方面、不同層次有目的、有意識地進行教育。
對學生進行美育滲透,首先是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能力。它主要通過以聲情並茂為表現手段的藝術,用優美的旋律和其他手段來表達內在的思想感情,並通過優美的音樂對學生產生具有磁鐵般的吸引力。音樂易激發學生感情上的共鳴,感情豐富的音樂可以打開學生心靈的窗戶,更能有助於學生對音樂的美好及暢想的記憶。
為了讓學生從視覺中感覺到音樂美的教育,在教學中我收集了許多掛圖,有中外音樂家的畫像,有關節奏訓練、樂理知識和樂器演奏掛圖、資料等,讓豐富多彩的音樂知識展現在學生的面前。在教學中,為了使學生理解並唱好每一首歌曲或演奏好每一首樂曲,我先用講故事的形式提示學生,例如教學《小蜜蜂》這首歌時,我教育學生要學小蜜蜂那種勤勞的、不怕困難的、辛勤的精神,小蜜蜂從早到晚辛苦地勞動,採花釀蜜。通過多種形式的教學來提高學生對歌曲的理解,同時讓學生正確理解歌曲的思想內容,感受歌曲的情緒和意境。在完成一首歌曲的教師范唱及其他方面的教學環節中,能夠展現出教師教學完整的藝術形象,所以,教師要認真理解作品,深入體會歌曲的思想感情,因為歌曲是詩、詞的高級表現形式,是語音的盡頭,能直接抒發、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具有更廣泛、更普通的「詩意」。因此,也易被學生接受和喜愛,通過唱歌教學能使學生懂得最基本的音樂語言、音樂感覺、音樂知識,為學好音樂做了前導,這也成為培養學生形象思維的起點。所以,優美的歌聲能把學生帶進優秀音樂所描繪的意境中,從而啟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對歌曲或樂曲的內容有了初步的了解,並能感受到音樂所在的內在情緒,要想唱好並演奏好一首樂曲,必須重視對歌曲或樂曲的藝術處理,主要能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音樂,這也是培養學生具有唱歌及演奏表現力的重要環節。培養歌唱及演奏表現力還必須懂得和掌握歌曲或樂曲的演奏或演唱手段,如情感、力度、速度、音樂、和聲等。處理歌曲要抓住表達情緒,如雄壯的、歡快的、優美的、抒情的等等。在歌唱或演奏中,應以樂曲的情緒速度標記為依據,引導學生進行藝術的再創造,還要讓學生多做一些和音樂相關並結合的活動,即可讓學生在聽音、視唱、指揮等音樂活動中表現自己的音樂才能。所有這些活動不僅是為了形象化地教學,更重要的是讓學生理解並能掌握應該掌握的音樂才能。
為了從聽覺中感受到音樂的美,教師在講述的過程中不能平淡、單調、枯燥,要力求用准確的語言來描述音的強弱、速度的快慢、聲調的柔和、和弦的協調等等。這樣可以使音樂教學如同清涼甘甜的椰子水注入學生的心田。要善於讓學生用適當的詞曲、各種類型的曲調生動描述,著意烘托出歌曲的詩情畫意,使音樂給人以美的享受。如,當學生欣賞我國古典樂曲《十面埋伏》後,便猶如看到古代將士手拿兵器、身穿盔甲、騎著戰馬馳騁疆場激戰的場面,從而感嘆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今天的幸福來得多麼不容易!同時也能感受到民族樂器琵琶豐富的表現藝術。健康的音樂會給學生豐富的精神營養,滋潤著學生的心田,陶冶著學生的情操,鼓舞學生滿懷信心地朝著美好的理想奮進。有效的教學途徑,能使學生懂得音樂的基本性質、形式及表現手段,並基本做到能體驗各種音樂情緒,辨別作品的優劣,感受品嘗音樂美,並在從不懂音樂的學習轉化過程中,理解旋律、節奏及和聲的組成和動向,從音色變化、曲式結構中使學生體驗到理解音樂的內涵,在學生理解音樂的基礎上對音樂更加愛好。對音樂的鑒賞才是我們音樂教學追求的最終目標之一,要注意學生感情方面的音樂教學,也就是培養學生美好的高尚的情感,陶冶思想情操,包括愛祖國、愛人民、愛集體、愛共產黨、愛社會主義、愛科學、追求真理等,要有對社會主義現象的正義感,對集體的榮譽感及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心。教師要特別注意在教學中加強愛國主義、國際主義、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培養學生具有科學的世界觀和共產主義人生觀,這是首要的也是最根本的教學任務。
在總結以上諸方面經驗的基礎上,音樂教學還必須從思維和理智的層次上進行。也就是說,讓學生理解並掌握音樂的基本原理,體驗音樂思維的精妙,培養思維和探索精神。音樂在諸方面都是相互聯系的,比如一首歌曲,首先要有好的旋律組成,而優美的旋律又是由音符來組成,音符的主次又由音樂的主旋律及其他方面組成(包括各種調式)等等。讓學生在優美動聽的音樂中了解美、認識美、接受美,以美導真,以美引善,使千姿百態的美有所附著,促使學生高尚情操和世界觀的形成。我覺得,教師要有良好的教風,才能使學生有施展才能的天地和遨遊音樂海洋的天地,要有深奧的理論和扎實的基本功,在實踐中大膽地嘗試,勇於探求這些奧秘的知識。
我對上述幾個方面只做了淺談,此外還應該加強學生各方面的輔導活動,這是音樂課的重要途徑;組織學生進行各方面的基本功訓練,這是音樂課不可缺少的形式,而且難度很大,但只要我們在音樂教學中明確目標,注意方法和效果,就能使音樂教學達到一個更新、更美的境界。
㈢ 音樂美育教育的意義和作用
音樂教育的本質是一種教育,音樂教學活動通過欣賞、表現、創造音樂等審美活動,來使學生體驗、理解和熱愛音樂中的美和豐富的情感。羅丹說:「即情感」,音樂最擅長的就是抒發和激發人的情感。它能對人的智慧和人格的完善起到其他學科所不能代替的作用。而要想達到這些目的,我們就要通過音樂本身來實現,所以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將音樂的教育理念與實際的教育實踐相聯系。
1音樂教育中美育滲透的重要意義
音樂的美育作用早已被人們所重視。認為:一個人的修養「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即樂是人的最高修養,接受音樂教育才能最終完善高尚的人格。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進行音樂教育的目的,不是培養音樂家,而是培養和諧的人。」他認為「感情的純潔是形成高尚的基礎,而這種感情正是音樂和歌曲培養出來的」。在我國音樂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音樂教育是實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全校藝術教育總體規劃》前言中指出藝術教育是學校實施美育的主要內容和途徑。既然美育在素質教育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那麼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我們在音樂教育中也應該重視美育,使學生掌握審美基礎知識,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點和對美的感覺能力,從而自己的行動。
2美育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審美教育,又稱美育或美感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有利於陶冶人的情操。美育不同於別的教育就在於它是一種自由的形態,通過「寓教於樂」使人的心靈得以凈化;
②有利於促進結構的「內化」。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就是要將道德、知識等教育轉化為人的一種精神素質,使之成為真善美相統一的人格;
③有利於培養新型人才。智慧是知識、修養、經驗與情感的有機結合,已成為人的一種素質。如果不懂得和審美,就不可能真正做好工作,成為優秀人才。
從上面論述中可以看到,美育的功能在於全面培養人,它是從塑造美的心靈著手,使個體成為一種立體。因此,美育著眼的是整個的人,是人身心的健全發展。
㈣ 如何在小學音樂課堂中滲透美育,提高學生音樂素
如何在小學音樂課堂中滲透美育,提高學生音樂素養
藝術教育中包含音樂教學,但是現如今的音樂課堂更關注的是成績,讓學生死記硬背要考的內容,沒有從審美方面來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和興趣,忽略或輕視了藝術教育。實際上藝術教育發展了學生的個性和創造力,完善了人格,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學生在藝術學習中,隨著藝術經驗不斷得到豐富和升華。極大地提高了學生感受美、創造美、鑒賞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可以說,「沒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音樂是一種情感的藝術,蘊涵詞曲作者的情感。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師要發揮音樂的美育功能,轉變教學理念,創新教學策略,優化教學方法,讓學生接受審美教育,引導學生通過視、聽、思、唱等多維度、全方位學習音樂,在欣賞、想像、學習中體會作品的意境和作者情感,使學生在音樂學習中得到美的熏陶、感染、震撼,養成高尚的審美情趣和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充分發揮音樂教學的功能和效用,全力推進素質教育教學的進程。
如今的小學音樂教材都為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供了豐富的教學內容。教材中有許多非常適用於小學學生的結構簡短、節奏歡快、旋律優美的音樂作品。教師應該充分運用教材里的這些優點,在教學中滲透美育教育。在現如今的音樂教學中,很多教師已經積累了豐富的優秀的教學經驗,如:運用多媒體進行欣賞教學;用律動和表演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用游戲激發學生的情感表現慾望;創設教學環境,讓學生身臨其境的感受作品魅力;用評比的方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教學活動等等。在多年的音樂教學中,我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初步探索。
一、唱歌學習中創造美,感受美,以美塑情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在人的心理深處,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創造是藝術乃至整個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是藝術教育功能和價值的重要體現。音樂創造因其強調清晰的個性特徵而充滿魅力。唱歌是小學低年級必不可少的教學內容,歌曲中包含著強烈的節奏感和韻律美,它是音樂形象的反映,律動的表現。每當學生感受到律動音樂的音高、音色、力度和節奏變化時,他們會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隨音樂產生律動,這時學生自身的動作與音樂律動產生協調一致的美感,給人帶來了視覺和聽覺的和諧感受,讓你獲得美的享受。
二、提高學生的審美趣味,開闊音樂視野
有一句話說的好「趣味無爭辯。」一個人喜愛什麼音樂,不喜歡什麼音樂都是因人而異,我們要尊重每個人的興趣和愛好,但是不能放棄了引導和教育。小學生由於年齡小、生活經驗匱乏等原因的局限,審美趣味是狹窄的。教師這時就應該通過音樂課堂中的教學活動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以開闊學生的音樂視野。小學的音樂教學應有提高學生音樂審美素質的責任,要讓學生不僅喜歡當代的音樂,對所有時期的音樂都應該有所了解和欣賞。教材中安排的國粹京劇、民歌等內容正是進行民族音樂教育的極好教材。
世界上每個國家和民族都有屬於自己的優秀音樂作品,這就形成了豐富多彩的音樂風格。「音樂是沒有國界的」,從審美情趣來看,學生喜歡新穎、多元的音樂風格。作為教師,不僅讓學生了解自己民族的音樂,更應該拓展學生的音樂視野,讓孩子欣賞更多外國歌曲。例如,我在教唱五年級第六單元「告別時刻」中的歌曲《友誼地久天長》時,我創編了以「我是導演」為主題的音樂活動,以《友誼地久天長》作音樂背景,讓學生為自己所在的小組導演一個畢業典禮上與好友分別的場景。就是通過這樣的音樂實踐活動,在感知的基礎上激發學生想像,提高他們的創造力和合作協調能力;通過音樂實踐活動,將場景、人物、情感、音樂融合起來,讓學生嘗試用音樂去闡釋心理、闡釋情景,從而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敏感性,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情趣,進一步加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一首好的歌曲不受國界的限制,可以傳到世界的各個角落!讓大家喜愛它!
這個設計非常煽情,非常生動,視覺和聽覺都獲得了美感,情感想像獲得的審美喜悅,最終懂得的音樂無國界的道理深深地留在孩子的心裡。
當然,審美趣味的擴展是以生活經驗、知識結構和情感體驗的增長為基礎的,我們進行擴展審美趣味教育時不能脫離這個基礎。這就需要音樂教師不斷地加強自身文化素養,特別是音樂素養的積累,不斷進行音樂教改的探索,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培養學生從古今中外的優秀音樂作品中汲取精神養料,擴展音樂審美趣味,開闊音樂視野。
三、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陶冶美育情操小學階段的學生辨別是非美醜的能力比較弱,而且好奇心與模仿能力特別強。這種現象容易導致學生心態扭曲,迷失方向,嚴重地傷害了學生的身心,影響他們健康成長。
音樂教師應當認清自己身上的重任,在音樂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優秀音樂作品,精心設計音樂教學課的內外活動,通過聽、唱、講、跳、演、比等教學手法,讓學生體驗每一個作品的美感和情感,引導學生樹立健康高尚的審美觀念,陶冶美育情操,提高音樂素養。
總之,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音樂教師不但要加強專業音樂知識的學習,還要加強美育、音樂審美教育理論的學習。使在教學實踐中如何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如何滲透美育教育能夠設計准確,達到提高學生美育素養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劉叔成,夏之放,樓昔勇等著.《美學基本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
[2]張前,王次召著.《音樂美學基礎》人民音樂出版社2006年
作者
叢瑜
㈤ 如何在小學音樂課堂中進行美育
音樂教學主要是培養學生對於音樂的感受能力和鑒賞能力,陶冶學生的思想情操,激勵他們對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創造,進而有助於形成下一代對建設祖國的美好理想及奮斗精神。馬克思很早就說過:「進步人類不但根據政治經濟學規律和歷史發展規律,而且還應該根據美學規律去創造新世界。」因此,在音樂教學中,自覺地、有目的地實施美育是十分重要的。
美育在音樂教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音樂本身具有極強的穿透性,能夠震撼學生的心靈,使學生得到洗禮。而美育在這一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夠在音樂教學中將游戲滲透其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應從小對學生進行美的教育,古希臘先哲柏拉圖認為,公民的啟蒙教育、初級階段的教育主要是音樂教育和游戲教育,陶冶心靈的音樂教育應從學齡前延續至十八歲。其弟子亞里士多德認為,音樂可以凈化人的情感。可見,美育對一個人的人格養成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小學音樂教育中滲透並貫穿美育精神,發揮後者陶冶、凈化的功能,對於小學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個性的塑造至關重要。
音樂教學中須有良好的教學素質。因為音樂涉及的知識非常廣泛,需要有良好的教師及良好的環境,有古今中外的名著,也有現代的著名歌曲等。它們都是音樂中不可缺少的好教材。但音樂教學的實施,必須與德育、智育、美育相互滲透,並不是單獨進行的。一般來說,可從感覺、情操、理智等不同方面、不同層次有目的、有意識地進行教育。
㈥ 如何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美育
音樂教育,是美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蘇聯著名音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句名言:「音樂教育――不是培養音樂家,首先是培養人。」音樂教育要重視對學生進行音樂基礎知識和音樂基本技能的訓練,以提高學生的音樂素質,還必須把學生引領進入更廣闊的音樂世界,培養他們熱愛音樂,懂得音樂的各種形式及風格,更重要的是在進行音樂教育的同時,培養學生的美育。
一、在歌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美育
歌曲中的音樂形象建立在詞、曲統一完整而又鮮明的藝術形象之中,只有充分發揮歌曲音樂形象的感染力,挖掘歌曲裡面的美育因素,才能使學生在學習歌曲的全過程中得到思想感情上的深化發展,從而培養學生的美育。一首好的歌曲,通過教師的正確引導,常常能喚起學生的共鳴。
《游擊隊歌》是一首反映軍民與敵人決戰到底的決心和不怕艱難困苦的歌曲,在教學生唱這首歌時,我簡單介紹了1937年我國爆發了抗日戰爭的概況和這首歌的創作背景,讓學生知道游擊戰士在敵後艱苦環境中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游擊隊戰士機智、靈活、勇敢、頑強的群體英雄形象,深刻地反映了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民反擊侵略者的堅強決心。同學們通過演唱、用身邊自製的打擊樂器伴奏,都有同感:音樂與歌詞配合得非常協調一致,游擊隊員機智靈活、勇敢頑強、緊張愉快的形象彷彿就在眼前,保衛祖國之情油然而生。
一首《我的中國心》,旋律優美動聽,歌詞感情熾熱、真摯,聽著深沉、抒情的歌聲,深深地表達了海外赤子眷戀祖國的心聲。在同學們暢談自己知道的海外赤子及港澳同胞在支援祖國建設方面作出的貢獻和動人事跡的同時,也由衷地心生出熱愛偉大祖國之情。
二、在欣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美育
教學中欣賞的歌曲和樂曲,是既有藝術價值、又有思想教育意義的。不應僅僅停留在對樂曲的感知上,必須進一步通過情感體驗、聯想、想像等過程,加深對音樂的理解和認識,領略音樂作品的思想內容。
如《黃河大合唱》是一部氣勢磅礴、音調雄壯、感情深厚的、代表中華民族偉大的英雄氣概的合唱。其中《黃河船夫曲》描繪了船夫們與驚濤駭浪搏鬥的情境,表示中國人民的斗爭艱苦頑強;《黃水謠》《黃河怨》形象地敘述了日本侵略者給中華民族帶來的深重災難;《保衛黃河》《怒吼吧,黃河!》以號召性、戰斗性的音調,象徵東方巨人為最後勝利發出的吶喊,表現了中國人民奮起斗爭的英雄形象。當學生懂得作品的思想內容及作者的世界觀及他所處的時代特點後,會在欣賞過程中認真思考,引起他們的聯想,並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
又如《苗嶺的早晨》這首經典的小提琴獨奏曲,樂曲以苗族飛歌的特性音調作為基礎,以明朗清新的旋律,描繪出苗族山寨春意盎然的秀麗圖景,表現了苗族人民幸福、歡樂的生活情境。通過課前讓學生收集有關苗族的服飾、樂器、圖片等資料,在欣賞中以小提琴獨奏曲《苗嶺的早晨》為主線,通過類比、人文環境的了解和節奏、舞蹈的體驗等等,將學生一步步帶入苗家山寨秀麗的景色之中。在感受音樂中,培養了學生熱愛大自然、嚮往美好生活的情懷。
再如《牧童短笛》這首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和深厚江南地方色彩的鋼琴獨奏曲。它的結構簡練,旋律流暢動聽,輕盈愉快的曲調,描寫了天真可愛的牧童騎在牛背上,悠閑地吹著短笛,在田野里漫遊,表現了牧童對生活熱愛的愉快心情和富有詩意的田園風光。可以說這是作者童年生活的自我寫照,表現了作者對童年的留戀,對故鄉的親切感受,要讓學生從樂曲的欣賞中領會到珍惜童年、熱愛大自然、熱愛故鄉的思想感情。
三、在學習民族音樂中培養學生的美育
我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民族文化史,表現我國民族文化的民族音樂,更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瑰寶。讓學生在學習、接觸、欣賞民族音樂中激發出他們愛祖國的人民,愛祖國的光輝歷史,愛祖國的錦綉山河,愛祖國光輝燦爛的音樂文化的感情,從而培養他們的民族自豪感。
如《瑤族舞曲》這首民族管弦樂曲,通過文字、圖片的播放去展現瑤族人民打著長鼓,翩翩起舞的熱烈場面,向他們介紹瑤族風景、瑤鄉多山多水、瑤族服飾和風情、長鼓舞的畫面,還有他們常用的樂器等等。學生們紛紛談著自己的感受:欣賞著這首樂曲,我彷彿看見了瑤族人民在節日的夜晚穿著盛裝,打著長鼓,聚集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的熱烈場面;他們熱愛家鄉、建設家鄉,我為我們中華民族有這樣能歌善舞、勤勞勇敢的民族而自豪。在我國的傳統音樂中,有不少名曲凝山清水秀、詩情畫意於管弦絲竹之中,使我們從流動著的旋律里領略到祖國山河的風光。
如《春江花月夜》這首典雅、優美、抒情的民族管弦樂曲,樂曲通過委婉質朴的旋律,流暢多變的節奏,巧妙細膩的配器,絲絲入扣的演奏,形象地描繪了月夜春江:月亮從東山升起,小舟在江面盪漾,花影在兩岸輕輕搖曳的大自然迷人景色,盡情贊頌江南水鄉的風姿異態。全曲就像一幅工筆精細、色彩柔和、清麗淡雅的山水畫卷,引人入勝。一位學生深有感觸地說了他的感受:「每當聽到那優美典雅的旋律時,就彷彿有一幅氣韻生動、筆觸秀麗的山水長卷在我的面前慢慢展開:皓月皎潔,春江波平,江上泛舟,簫鼓遙聞……」許多學生都深刻感受到:我們民族的音樂實在太美了!
四、在課外活動中培養學生的美育
延伸到第二課堂之中,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藝術活動,也是培養學生高尚情操和美好品德的重要途徑。根據學生的不同愛好,組織到不同類別的活動小組中去。如電子琴隊,通過集體排練和演出中的嚴格要求和指導,他們會不斷克服困難,在潛移默化中懂得只有協調一致、積極合作,才能成為一個有凝聚力的群體,才能奏出和諧統一的音調、整齊的節奏和美妙動人的音色。再就是合唱隊,因合唱是群體活動,從排練到演出,必須使每個參加者處於高度協調統一之中,不論是節奏、速度、對音樂的理解等等,都要保持准確一致。在潛移默化之中,美妙動人的音色、節奏、想像力、表現力和協調感等都將悄悄注入學生們的心田,使其身心經受一番美的操練和體驗。通過這些活動,豐富了他們的課余文化生活,陶冶了高尚情操,提高了他們的技能技巧和音樂素質,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
總之,音樂是用自身特殊的語言解釋世界、解釋人生、表示志向,作為一名音樂教師,要善於挖掘音樂蘊含的力量。既要用健康向上的音樂引導學生,使他們的表現能力、欣賞能力、感受能力、創造能力得到提高,更要注意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美育,只有這樣,音樂教育才能更好地發揮它的作用。
㈦ 如何在教學中凸顯音樂課的美育功能
每首音樂作品都有其獨特的創作背景。小學音樂教材多以故事情節為主,這符合小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徵,貼合學生的實際需要。學生在學習、欣賞歌曲時,通過結合生活實際與課堂教學,進行了虛擬的情景化、游戲化的表演,從而了解感悟音樂作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