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音樂教學 > 小學音樂情感關系

小學音樂情感關系

發布時間:2021-02-15 05:47:02

1. 如何培養小學音樂中的 情感教育

音樂是最善於表現人們的情感,引起情感共鳴的藝術形式。古人雲: 「感人心者,莫先於情」。教師只有充分運用「情感」這一因素,以情激情,以情施教,利用情感資源點燃學生對音樂的情感之火,啟發學生的情感資源,才能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領會理解音樂作品所表達的情感,使學生在情感的氛圍中感受音樂,從而提高課堂的效率。
在教學中,我們要運用多種方法,豐富學生音樂情感體驗,引領學生走進音樂世界。
一﹑深化音響感知,豐富學生情感體驗
音樂作為一種音響藝術,對其感知必須通過聽覺來進行。聽覺是感知音樂和理解音樂的前提,是音樂藝術實踐中最重要的過程。通過聆聽音樂﹑表現音樂,使學生充分體驗蘊涵於音樂音響形式中的美和豐富的情感,並產生強烈的藝術共鳴。
在音樂教學中,無論使唱歌課還是欣賞課,都應遵循聽覺藝術和感知規律,注重以音樂為本,從音響出發,以聽為中心,立足於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覺感知。音質清晰﹑悅耳的音響可以給人帶來愉悅,並誘發美感的產生。樂曲的情感有長有短﹑有明有暗,通常與節奏﹑節拍﹑力度﹑調式﹑調性等音樂要素配合運用,從而塑造出千變萬化﹑絢麗多彩的音樂形象。學生從聽音樂中已經感受到作品的豐富多彩和音樂多樣的表現手段,諸如不同的速度﹑力度﹑音調﹑節奏﹑音色等等,正因為不同音樂元素的組合,樂曲所產生的效果﹑意境也就不同。通過欣賞,使學生較為准確地感受不同的音樂作品所表達的不同內容﹑意境和思想感情。
如在欣賞《長江之歌》時,播音員那富有感情的解說,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母親河的勃勃英姿和哺育萬物的情操。當高昂起伏的《長江之歌》響起時,學生會情不自禁地贊美長江﹑歌唱長江。「音樂內涵的多義,情感的豐富,意向的飄浮不定,讓人在多次重復的欣賞中引起不同的想像﹑聯想,獲得種種不同的感受。音樂形式的復雜﹑豐富,音響在時間中的不斷變化伸展,也會使欣賞者在反復的聆聽中獲得多層次的審美感受。」可見只有反復聆聽﹑多次體驗,才能想像出音響背後多彩的畫面,才能體驗到音符串起的各種情感,才能獲得豐富的音樂感知。
二﹑深化視覺感知,發展學生情感體驗
音樂形象以模擬﹑象徵等手法,把人們的生活現象用音響表達出來。在音樂教學領域藉助繪畫的視象性﹑具體性,能讓學生眼觀耳聞,產生聯想﹑擴展思維,如身臨其境般在愉快的氣氛中更好地理解音樂情感。
在學生欣賞﹑歌唱﹑視唱﹑簡單音樂創作中常用「音畫合壁」的教學形式幫助學生體驗音樂情感。小學低年級課本中老牛﹑公雞﹑小鳥並在同一畫面,學生可以形象地領悟高音﹑音色概念。欣賞柴科夫斯基的「四小天鵝舞曲」,若運用芭蕾舞劇《天鵝湖》的畫片﹑幻燈或教兒童回憶影視中曾經看到的四隻小天鵝天真活潑的舞蹈形象,這些視覺的表象有助於兒童用聽覺來感知舞曲旋律﹑節奏﹑情感的變化。要在音樂的海洋中自由遨遊,還需要進行更高層次的音樂視覺感知,即經過長期聽覺體驗的積累,產生不同程度的內心聽覺,可以不用直接唱(奏)和聆聽音樂作品,通過讀譜,根據譜例的節奏節拍﹑旋律﹑力度速度及風格的變化引發聯想,內心即產生了對某個音樂形象的體驗。如有經驗的指揮家﹑演奏家在演出之前,總要靜心讀譜,從視覺上感知音樂,進而在演出中完美地用頭腦駕馭,用技巧來表達音樂情感。
小學音樂教材的音樂作品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名曲,通過譜例的視覺直觀形象,能加深學生對旋律所表現的音樂情感的記憶和理解,如果能從小學中高年級開始,持久地引導學生在視覺感知中體驗這些音樂作品的深邃情感,就能較深入地體味並挖掘旋律的美感。如教唱舒伯特的《搖籃曲》,歌曲的旋律美感﹑母子情深,首先可以從視覺中體驗到;歌譜(五線譜)給人的視覺印象如同母親搖著孩子安睡的律動一起一伏,由此知道此曲表現的是一種輕柔舒緩﹑安詳慈愛﹑優美靜謐的音樂情感。
三﹑通過聯想升華,強化學生情感體驗
在理解音樂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能夠積極思維,進入音樂作品留給我們的藝術蘊含點。通過聯想﹑升華,加深對音樂作品的領悟與理解,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與想像力。
例如,在教學生唱《翅膀》後,我讓學生分組討論歌曲為何以「翅膀」為歌名。四年級的學生很有思想,他們討論的結果是:「太陽」「春風」「黃河」「理想」「知識」雖然沒有翅膀,但這是用擬人的手法,給它們「安」上翅膀,使歌曲顯得更加形象﹑生動。你看學生說得多好,接下來我又問:我們要擁有什麼樣的翅膀才能飛得更高更遠?學生說:我們一定要擁有「知識」「理想」這兩副翅膀才能飛得更高更遠,將來才能成為國家的棟梁。瞧!學生的回答多麼精彩。實際上「創造」也就是指學生在鞏固﹑應用﹑認知﹑成果的同時,向更高一個層次發展,是學生在應用﹑拓寬和延伸得活動中嘗到學生活動的樂趣和滿足,進而陶冶了他們的情操。
總之,教師應發揮音樂學科的優勢和優點,在實施情感教學的過程中,創設具有真情實意的教學意境,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情感資源,抓住情感教學的要點,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體驗音樂的美感,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使學生在情景交融的課堂中愉快地學習。

2. 音樂中的聲音形態與情感表現的一般對應關系是什麼

音樂與情感抄的關系,有過自我表現、襲情感抽象、情感否定等多種學說,都未能全面准確地論述音樂與情感的關系。音樂是人類表現性藝術產生的最早的形式之一,情感是音樂表現的內容,音樂是情感表達的形式,音樂與情感互動說准確地揭示了音樂與情感的關系。
歡快的音樂給你帶來的感覺是歡快的,同時你的情感被歡快感染。
憂傷的音樂給你帶來的感覺是憂傷的,同時你的情緒被憂傷感染。
音樂可以感染人得情緒,進而人間接表現出來情感。

3. 談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情感培養 怎樣寫好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音樂像一縷和煦的春風,一滴甘甜的雨露,悄悄地滋潤人們的心靈,開啟人們的心智。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1)說明大的道德品質修養要從文藝開始,以德為准繩,最後體現於具有音樂的涵養,它深刻地揭示了音樂教育有修德的社會功能。
作為「人類情感藝術」的音樂,蘊涵潛移默化的高尚情操。聲情並茂的音樂藝術是塑造學生靈魂的有力手段,對學生的精神起著激勵、凈化、升華的作用,逐漸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那麼,如何引導學生走進音樂、熱愛音樂?如何讓他們在音樂中感到美的內蘊、得到美的啟迪、受到美的教育?我認為以情感人,充分發揮音樂教學的情感效應,是上好音樂課的有效方法。
一、音樂藝術最大特性——情感性
情感是人們對客觀對象所持的態度和體驗,音樂就是一種情感的藝術。情感性是音樂藝術中最大的特點。哲學大師黑格爾這樣評述音樂情感性:「音樂能表現一切各不相同的特殊情感,靈魂中的一切深淺不同的歡樂、喜樂、諧趣、任性和興高采烈,一切深淺不同的焦躁、煩惱、憂愁、哀傷、痛哭和惆悵等等,乃至敬畏崇拜和熱愛之類的情緒都屬於音樂表現所特有的領域。」可見,音樂和人的感情有著多麼的緊密的關系!那句「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傳神的描述了被韶樂弄得神魂顛倒的孔先生;陸游的「情知言語難傳恨,不是琵琶道的真」與王士熙的「莫對琵琶思往事,聲聲彈出斷人腸」都是描述音樂以情感人的佳句 。因此我們在音樂教學中,要抓住音樂藝術情感性,以情感動孩子,以樂感染孩子,充分調動他們的音樂興趣,在情感教學中引導他們走進音樂美的世界。
二、音樂情感教學的傳遞者與共鳴人
1、音樂情感教學的傳遞者——教師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者,同時也是情感的傳遞者。在音樂課堂上,教師激情四射才能感染學生。每一個音樂作品都包含豐富的思想情感,教師要以自己的情帶動學生的情,採用各種教學手段使學生深刻地理解音樂的思想情感,以達到師生情感上的共鳴。因此,首先教師應認真備課,對音樂作品的風格、內涵、思想性、藝術性等具有充分的理解。先做音樂作品欣賞者,再做音樂作品傳播者。其次,教師要善於調動學生的情感。以豐富的語言;動人的演唱;精彩的課件等方式生動豐滿地塑造作品形象,努力培養學生聆聽音樂、表現音樂的興趣。
2、音樂情感教學的共鳴人——學生
「音樂如感情一般,有波濤洶涌的時刻,也有寧靜溫和的時刻;有狂暴,也會安靜,它就象我們的情緒,能象徵、能反映、能傳達……」(2)因此,在音樂教學中要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領略音樂作品的豐富情感。首先要讓學生在情感上獲得共鳴,在作品中找到自己的生活感受:或喜、或悲、或怒、或郁;讓學生在聆聽音樂的同時,以自己的心態來補充、來聯想,使學習音樂由簡單的感知上升為理性的情感升華,激發學生各種美好的情感,提高他們對真善美的識別能力,培養豐富的情感,塑造美好的心靈。只有學生的情感和音樂的情感產生共鳴,學生才會在音樂的教與學中受到美的感染、美的教育。《琵琶行》中,一曲琵琶獨奏,令「滿座重聞皆嘆息」,而「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足見聆聽者與作品的情感共鳴是多麼感人。
三、情隨音至,潤物無聲——情感體驗法
音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一堂成功的音樂課、一首好的音樂作品,對學生都是一次美的熏陶。我們要在各種音樂實踐活動中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使學生在音樂中感受美、理解美、創造美,提高審美情趣,陶冶美好的情操,起著很好的美育教育效果。
1.「以聲帶情」法
「歌唱是學生進行藝術實踐,表現音樂的重要手段,是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3)也是學生最易於接受和樂於參與的音樂表現形式。在各項教學內容中,歌唱教學佔去課堂教學大部分時間,其他教學領域也大都配合歌曲的學習進行。
「以情帶聲,聲情並茂」是我們在歌唱教學中期望達到的主要目標。在教學中創設與歌曲內容相適應的教學情景,並以教師飽滿的激情范唱歌曲,或用器樂如鋼琴、提琴、笛子等演奏歌曲,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學生把握歌曲的基本情緒和風格,進而引導學生用音樂表現手段來表達歌曲的情感與風格。在歌唱教學中,還要重視音樂資料的選用,盡可能地選用優秀歌唱家的演唱磁帶、CD、VCD等,讓學生真正能在美的聲音、美的旋律中得到美的熏陶。
2.「欣賞入情」法
欣賞教學是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調動學生音樂情感、擴大音樂視野、發展音樂感受能力的有效途徑。小學欣賞教學要適應學生活潑好動、注意力難以持久的特點,盡量採用綜合性的音樂欣賞活動,引導學生調動身體的各種感官,
全身心地「投入」音樂。圍繞欣賞音樂,結合音樂的各種要素,採用歌唱、演奏、身體動作和表演等方式,「參與」到音樂中去,如唱一唱欣賞曲的主題或主要片段、用樂器演奏欣賞曲的主題或片段,結合音樂進行表演和舞蹈動作,隨音樂擊拍、腳踏、拍手、做各種即興動作等。我們應該採用這種綜合性的、生動活潑的欣賞教學方法,避免欣賞教學單純依靠聽覺、過多講述,使欣賞教學產生死板乏味的現象。
3.「創作動情」法
音樂本身是一門極富創造性的藝術。它能為學生提供發展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的機會。古今中外的科學家、思想家、政治家、藝術家都是音樂藝術的愛好者,音樂對人的意識和思維的催發作用在他們身上得到了神奇的體現。如孔子、愛因斯坦、托爾斯泰等,他們都與音樂結下了不解之緣,不僅在音樂中獲得了高尚的情感、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他們在音樂的靈感誘發中,使自己的思維得到了充分的活動和梳理,激發大腦的興奮點,把思維引向深處。愛因斯坦說過:「我如果沒有青少年時代的音樂教育,就不可能有我現在這些科學成就。」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因他愛人蔣英是著名音樂家,家庭音樂的氛圍使他接觸到很多優秀的音樂,他感慨地說:「正是這些音樂使我避免了機械唯物主義的束縛」。錢老正是從音樂中獲得啟迪,成就了他的科學夢想。
創造意識,對於每一個孩子來說,幾乎是一種天生的本能。當孩子來到這個世界,置身於豐富多彩、色彩斑斕的人類環境,便有無數個問號和「為什麼」在心中萌生:天為什麼是藍的?魚兒為什麼生活在水裡?爸爸為什麼長鬍子?等等。他們在尋求各種問題的答案的過程中,會生動的編唱一首歌,編講一個故事,即興畫一幅畫,跳一段舞,並把真摯美好的情感完全寄託在其創造的「作品」里。在沒有任何陳規束縛的想像中,獅子變成了人的夥伴,大海里隱藏著一個藍色的宮殿,稻草人和麻雀開始對話,星星在眨眼,月亮在梳妝……創作活動讓他們與音樂產生共鳴,在共鳴中體會音樂的情感。
樂由情而發,情由樂而動,音樂與情感有著密切聯系。因此在音樂教學中強調以情感人,以樂動人,以美育人的情感教學是非常必要的,同時也是音樂教學中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只有讓學生在濃厚的情感教學氛圍里,在音樂與師生的情感互動中,探索音樂之美,感受音樂之情,才能讓學生在音樂教育中聽之音、動之情、感之形、曉之理,從情感的共鳴中找到美的體驗,得到美的升華。
讓音樂之聲去開啟人們的智慧,陶冶人們的心靈,讓我們的孩子在音樂教育的春風中健康成長,和諧發展。

4. 如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情感培養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音樂像一縷和煦的春風,一滴甘甜的雨露,悄悄地滋潤人們的心靈,開啟人們的心智。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1)說明大的道德品質修養要從文藝開始,以德為准繩,最後體現於具有音樂的涵養,它深刻地揭示了音樂教育有修德的社會功能。
作為「人類情感藝術」的音樂,蘊涵潛移默化的高尚情操。聲情並茂的音樂藝術是塑造學生靈魂的有力手段,對學生的精神起著激勵、凈化、升華的作用,逐漸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那麼,如何引導學生走進音樂、熱愛音樂?如何讓他們在音樂中感到美的內蘊、得到美的啟迪、受到美的教育?我認為以情感人,充分發揮音樂教學的情感效應,是上好音樂課的有效方法。
一、音樂藝術最大特性——情感性
情感是人們對客觀對象所持的態度和體驗,音樂就是一種情感的藝術。情感性是音樂藝術中最大的特點。哲學大師黑格爾這樣評述音樂情感性:「音樂能表現一切各不相同的特殊情感,靈魂中的一切深淺不同的歡樂、喜樂、諧趣、任性和興高采烈,一切深淺不同的焦躁、煩惱、憂愁、哀傷、痛哭和惆悵等等,乃至敬畏崇拜和熱愛之類的情緒都屬於音樂表現所特有的領域。」可見,音樂和人的感情有著多麼的緊密的關系!那句「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傳神的描述了被韶樂弄得神魂顛倒的孔先生;陸游的「情知言語難傳恨,不是琵琶道的真」與王士熙的「莫對琵琶思往事,聲聲彈出斷人腸」都是描述音樂以情感人的佳句 。因此我們在音樂教學中,要抓住音樂藝術情感性,以情感動孩子,以樂感染孩子,充分調動他們的音樂興趣,在情感教學中引導他們走進音樂美的世界。
二、音樂情感教學的傳遞者與共鳴人
1、音樂情感教學的傳遞者——教師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者,同時也是情感的傳遞者。在音樂課堂上,教師激情四射才能感染學生。每一個音樂作品都包含豐富的思想情感,教師要以自己的情帶動學生的情,採用各種教學手段使學生深刻地理解音樂的思想情感,以達到師生情感上的共鳴。因此,首先教師應認真備課,對音樂作品的風格、內涵、思想性、藝術性等具有充分的理解。先做音樂作品欣賞者,再做音樂作品傳播者。其次,教師要善於調動學生的情感。以豐富的語言;動人的演唱;精彩的課件等方式生動豐滿地塑造作品形象,努力培養學生聆聽音樂、表現音樂的興趣。
2、音樂情感教學的共鳴人——學生
「音樂如感情一般,有波濤洶涌的時刻,也有寧靜溫和的時刻;有狂暴,也會安靜,它就象我們的情緒,能象徵、能反映、能傳達……」(2)因此,在音樂教學中要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領略音樂作品的豐富情感。首先要讓學生在情感上獲得共鳴,在作品中找到自己的生活感受:或喜、或悲、或怒、或郁;讓學生在聆聽音樂的同時,以自己的心態來補充、來聯想,使學習音樂由簡單的感知上升為理性的情感升華,激發學生各種美好的情感,提高他們對真善美的識別能力,培養豐富的情感,塑造美好的心靈。只有學生的情感和音樂的情感產生共鳴,學生才會在音樂的教與學中受到美的感染、美的教育。《琵琶行》中,一曲琵琶獨奏,令「滿座重聞皆嘆息」,而「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足見聆聽者與作品的情感共鳴是多麼感人。
三、情隨音至,潤物無聲——情感體驗法
音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一堂成功的音樂課、一首好的音樂作品,對學生都是一次美的熏陶。我們要在各種音樂實踐活動中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使學生在音樂中感受美、理解美、創造美,提高審美情趣,陶冶美好的情操,起著很好的美育教育效果。
1.「以聲帶情」法
「歌唱是學生進行藝術實踐,表現音樂的重要手段,是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3)也是學生最易於接受和樂於參與的音樂表現形式。在各項教學內容中,歌唱教學佔去課堂教學大部分時間,其他教學領域也大都配合歌曲的學習進行。
「以情帶聲,聲情並茂」是我們在歌唱教學中期望達到的主要目標。在教學中創設與歌曲內容相適應的教學情景,並以教師飽滿的激情范唱歌曲,或用器樂如鋼琴、提琴、笛子等演奏歌曲,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學生把握歌曲的基本情緒和風格,進而引導學生用音樂表現手段來表達歌曲的情感與風格。在歌唱教學中,還要重視音樂資料的選用,盡可能地選用優秀歌唱家的演唱磁帶、CD、VCD等,讓學生真正能在美的聲音、美的旋律中得到美的熏陶。
2.「欣賞入情」法
欣賞教學是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調動學生音樂情感、擴大音樂視野、發展音樂感受能力的有效途徑。小學欣賞教學要適應學生活潑好動、注意力難以持久的特點,盡量採用綜合性的音樂欣賞活動,引導學生調動身體的各種感官,
全身心地「投入」音樂。圍繞欣賞音樂,結合音樂的各種要素,採用歌唱、演奏、身體動作和表演等方式,

5. 如何培養小學生音樂情感研究方案

一、課題的提出
針對當前音樂教學現狀,許多專家一針見雪地指出:九年基礎教育對人的一生發展是極為重要的,如果在此階段學生就形成了一種固定的思維方式,乃是非常可怕的事情。根據綱要精神出台的《音樂課程標准》,強調了音樂課程的基本理念: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為動力;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注重音樂實踐;鼓勵學生進行音樂創造;提倡學科的綜合;弘揚民族音樂文化;完善評價機制……
二、研究目標
音樂教學是培養少年兒童成為德、智、體、勞全面發展的新人所不可缺少的美育教育。不抓美育教育就不是完全的教育,不向學生實施藝術熏陶就不能促進學生全面和諧地發展。
本課題的研究,志在探索小學現有各種條件中(包括硬體和軟體)、讓學生對音樂課產生真正意義上的興趣:也就是讓學生主動參與到音樂課的學習中來,使學生主觀地希望能在這節音樂課中學到一定的音樂知識。同時,使音樂老師通過音樂課的教學,更好地在另一個側面提高其他文化課的學習效率。從而讓音樂老師為師生都喜歡的「音樂課」,成為能促成學生全面、和諧發展的美育教育課程。
三、研究原則
1、思想性與藝術性相統一。音樂教育為實現義務教育總目標服務,是實施美育的手段之一。它通過音樂藝術形象潛移默化地感染、教育學生,使思想品德教育與審美藝術教育有機結合。
2、以樂動人,以表感人。音樂教育有特殊規律,要體現其「音樂性」和「情感性」,應注意發揮歌曲與音樂欣賞中的情感教育作用。
3、以我國民族民間音樂為主。音樂教育要重視我國源遠流長、豐富多彩的音樂文化,要體現突出民族特色。同時,也要學習外國的優秀音樂作品。
4、因材施教,循序漸進。音樂教育必須面向全體,又要根據實際存在的差異,重視因材施教。並注意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感性到理性循序漸進地組織教學。
四、研究內容
1、藉助美的形式,創造學習音樂的藝術氛圍。美化知識,使枯燥的知識穿上感情色彩的外衣,引起學生注意,達到其便於接受的角度。我們可以用錄象、電腦製作等技術的電教手段視聽結合學習音樂,從視覺上增進愉悅,幫助學生理解音樂;我們還可以藉助文學的手段描繪音樂氣氛或意境,使學生對要欣賞的音樂產生親切感。除此之外,我們還將設計教學中的每一句話,仔細推敲選擇恰當的美好語言,來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2、教師以對學生的愛,對音樂的愛,創造最佳的審美情景,教師首先要具有愛心,要愛事業、愛學生,博得學生的信任和尊重。以愛心為基點,以教師之情動學生之情,引起受教者情感上的共鳴,這種情感上的共鳴可以轉化為學生的自覺行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總之,為了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必須重視學生的心理感受,從審美角度考慮每一教學步驟的安排,使其更有利於學生學習音樂。在教師愛心的指導下,逐漸消除大多數學生的心理距離,愉快地和音樂交朋友,通過音樂的熏陶,逐步地認識社會、認識人生,豐富其精神世界,培養高尚情操,這才是我們千方百計調動學生有興趣學習音樂的目的所在。
五、研究方法
1、實踐法:本課題組成員,共同討論研究設計每一節實驗課,然後上好實驗課,課後再對本課進行分析小結,抓住能引起學生興趣的教學方法,如讓學生在綠動、游戲創編等,繼而對這些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完善。
2、調查法:採用不同規模、方法的調查法。課題研究前提,針對學生對音樂課的興趣進行調查。研究中期,主要調查學生對實驗課的反應,調查學生喜歡什麼類型的音樂課。最後一次調查,是對選定的年級和班級進行對比調查。
3、個案研究法:選定幾個具有大部分學生共同點的學生,進行觀察,談話調查,研究歸因,探索如何上好音樂課的有效對策。
4、文獻法:主要收集各種教學參考書,集中搜集關於提高學生興趣的方法,進行研討總結,然後運用於實驗課教學中,提高學生對音樂課的興趣。為見就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後盾武器。
5、總結法:確定研究專題,指定研究方案和計劃,平時注意積累資料,研究過程中撰寫階段性研究總結,上交教研室,研究結束,撰寫課題研究報告。
六、研究措施
1、通過觀察與調查談話掌握學生在音樂課上喜歡哪些環節,喜歡幹些什麼的原始資料的原始狀況。通過課堂觀察和課後談話,了解學生在音樂課中的興趣所在,為後面的研究工作作好充分的准備。對於每次談話,做好歸納和記錄。
2、通過實驗課的開展,採用多種手段幫助學橫培養音樂興趣。平時,教師多與學生交談,對學生採取循循善誘,多鼓勵、引導,精良讓他們對音樂有關的產生興趣。特別是實驗課後,要對學生的反應作即使的調查和記錄。
3、圍繞教材,促進學生理解教材。要求每節課都能根據教學內容的性質、特點組織課堂教學,晚車功能課前設定的教學教學任務。游戲形象化、多樣化。特別是低年級學生年齡小,注意力不集中,意志比較弱,學生的學習往往從興趣出發,因而游戲的設計力求形象化,多樣化,面向全體,著力於每個學生的提高,要注意、關心對音樂特別沒有興趣的學生,使他們能達到基本要求,也要關心音樂方面能力強的學生,窗草條件,促進他們的發展。

小學音樂教學中學習興趣的培養研究報告
課題立項以來,我們緊抓學習、培訓不鬆手,正確把握課題究的方向,統一和深化對課題的認識,集中開展了各種形式的教育理論培訓工作。如:大量閱讀相關的書籍和材料。認真上好每一節研究課,根據課題方案分步實施,精心設計,反復修改,不斷完善研究方案。強化理論學習,努力在課題研究的同時,提高課題組成員的理論與業務水平。結合教學工作,使課題研究有了正確的理論指導,教師具備了課題研究的教學技能,課題列入了學校工作計劃,本課題有市教研室和我校教導處的支持,由課題組具體實施,保證了課題的有序展開。
一、研究過程
1、把課題研究和教研活動緊密結合起來,使二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
每學期,我圍繞研究課題,確定自己的實驗課課題,並把實驗課和優質課、示範課結合起來,把教研活動和課題研究有機聯系起來。
2、對照課題方案,改革教學指導過程,認真上好實驗課。
實驗課就是在課題方案的指導下所進行的嘗試。為了使課題研究落到實處,我都能圍繞課題方案,大膽改革傳統的教學指導過程。能做到落實主體地位,改革教學過程的結構,優化教學方法和手段。
二、研究方法
本課題研究主要採用調查研究、理論研究、行動研究、經驗總結研究等研究方法
三、研究重點與策略
整合是確保學生身心愉悅和提高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它提高了學生綜合審美能力,開闊了學生的藝術文化視野,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拓寬了學生體驗音樂的渠道。以此為基礎的音樂課,不再單純是一種藝術形式,而是多種藝術形式並存,但都發揮各自的優勢,都為一條主線服務。讓學生對音樂課產生真正意義上的興趣,同時通過音樂的學習,從另一層面也希望其提高文化課的學習效率。
1、更新教師的觀念
圍繞本課題的指導思想,結合課題理論學習的動機,我大力宣揚三種觀念的轉變。
(1)轉變角色
新課程背景下平等、民主、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是促進學生個性與創造性發展的必需,也是實施本課題研究的基礎。因此,我們要求教師,堅持平等互動,構建和諧的教學氛圍。特別要求教師從權威席上走下來,到學生中去,傾聽學生的意見以及他們的感想,注意多鼓勵,教師做到了這些,才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滿懷熱情地走進音樂教學課堂。
(2)尊重學生的體驗
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和體驗,鼓勵學生多角度、有創意地回答問題,充分發揮自己已有的經驗、感受和想法。因此,作為教師,必須積極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積極、大膽地回答問題,同時給學生留有充分的獨立理解和獨特感受的空間,尊重學生個性化發展。特別是,由於學生自我經驗的局限性,其中自己的感受有些難免有荒謬之處。同時,我們又知道,音樂是具有模糊性的,所以對於學生的這些體驗,作為教師,都不要輕易地去否定,要多一些尊重,多一些理解和鼓勵。
2、分類分層、因材施教
(1)感性入手,欣賞領先。在教學中加大聽的力度,多給學生介紹國內外優秀音樂作品,影視卡通歌曲欣賞,健康的流行音樂,開闊學生視野。多給學生講一些音樂家的故事。在欣賞音樂的同時,啟發學生多感受,多想像,多思考,多表述。
(2)演唱結合,注重表演。對音準差、嗓音不好而又活潑好動學生,鼓勵他們參與律動、歌表演或音樂游戲。通過表演提高音樂感受能力、節奏感和身體協調性。
(3)唱奏結合,以奏為主。對節奏感好但音準差,又不善於表演,嗓子又不好的同學,鼓勵他們在器樂方面發展。
(4)加強「雙基」練習。新課程實施加以來,很多教師淡化了「雙基」訓練。事實上,每節課都設計一些視唱練耳和發聲練習,循序漸進,會提高學生的音樂基礎知識水平的。
(5)充分利用班級音樂骨幹,和學困生結對子,組成「一幫一,一對一,共進步。」的幫扶小組。
(6)鼓勵音樂學困生積極投入到音樂實踐活動中,培養他們自我參與能力,讓他們在實踐活動中體驗合作交流的快樂。
四、研究成效分析
我緊密依據既定的課題實施方案,結合課題組學期工作計劃,積極探索音樂教育的新途徑,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現總結如下:
1、教師方面
(1)作為實驗教師,我從根本上轉變了教學觀念,通過實驗,我再一次深深地領悟學習並運用了音樂新課程理念。尤其是在音樂審美教育教學中,堅持從培養學生的審美興趣出發,面向全體學生,設計豐富多彩、活潑生動的教學活動,吸新學生參與。使每一個學生的音樂潛能都得到開發,鼓勵他們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去學習音樂、享受音樂,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
(2)、開展整合課題實驗,造就了一支優良的教師隊伍
我都能夠從本學科的教育原理入手,各自尋找適合自己教學的教學內容平台。通過上好每一節研究課,自己的發掘、整合,使整堂課豐富多彩,受到了許多聽課老師的好評。
2、學生方面
(1)、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課題實施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去表現自己,同時,學生還利用課中學到的形式,在學校的藝術節和英語節中,用音詩畫的形式表現出來。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性和個別化得到較大的體現,培養了學生創新精神和問題解決能力。
(2)、培養了學生參與音樂實踐活動的積極性
現在的小學生見多識廣,在教學中,首先在培養學生興趣的基礎上,教師採用多種的學習方式,盡量給學生以最大的空間,如在欣賞《黃河大合唱》,老師不僅引導學生認真聆聽音樂,還組織學生收集有關《黃河大合唱》的文字資料,討論《黃河大合唱》的社會價值及藝術價值,討論冼星海對中國音樂事業所作出的偉大貢獻等。這種「以學生為主體、師生互動、學生主動探索研究」的新型教學模式,得到了學生的認可。
我們相信,在上級教科研部門的指導下,有學校領導的全力支持,有全校師生的共同努力,課題組全體成員有信心也有能力,把這一課題研究不斷深化,最終取得豐碩成果。
《小學音樂教學中學習興趣的培養》課題實施計劃
一、指導思想:
教學科研是提升教師自身教育教學水平和業務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學科研只有與課程改革和課堂教學的改革結合起來,才能真正提高教學質量,才能促進教師自身和學生的發展,因此,教師通過教科研這條途徑發展和提高自身的業務水準是促進學校內涵發展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新課程改革的效果也在於此。
二.實施研究的目標:
1.通過教研活動,學習相關教育理論和《課程標准》,結合課程教材改革要求,研究「小學音樂課程標准」的理論基礎和方法;
2.通過公開課或研究課,重點研究如何培養學生對音樂課的學習興趣;
3.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摸索並形成趣味課堂教學的具體實施策略和一般操作程序。
三、研究進度及時間安排:
第一階段:課題研究的准備階段:
1、學習有關課堂導入的基礎理論,了解該課題國內外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
2、收集與課題研究有關的書籍、雜志,設計調查問卷。
3、撰寫課題方案。
第二階段:課題研究的實施階段
1、對學生對音樂課的興趣進行調查。對集體的興趣進行四次調查,第一次對三年級進行調查,第二次對一年級進行調查,第三次對五年級進行調查,最後對四年級的個案進行調查。
2、我們分別從各個環節設計,努力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讓學生對音樂課中的各項內容感興趣。
第三階段:課題研究的總結階段
總結階段結合研究過程,撰寫相關論文,是我們對課題研究提出的一項基本要求。撰寫論文可以促進我們進行理論思維,提升對課題的認識,進而調整我們的思路,並為下階段的成果,積小勝為大勝,從而圓滿達成課程研究的總目標。
四、研究方法:
1、實踐法:本課題組成員,共同討論研究設計每一節實驗課,然後上好實驗課,課後再對本課進行分析小結,抓住能引起學生興趣的教學方法,如讓學生在綠動、游戲創編等,繼而對這些教學方法進行改革、完善。
2、調查法:採用不同規模、方法的調查法。課題研究前提,針對學生對音樂課的興趣進行調查。研究中期,主要調查學生對實驗課的反應,調查學生喜歡什麼類型的音樂課。最後一次調查,是對選定的年級和班級進行對比調查。
3、個案研究法:選定幾個具有大部分學生共同點的學生,進行觀察,談話調查,研究歸因,探索如何上好音樂課的有效對策。
4、文獻法:主要收集各種教學參考書,集中搜集關於提高學生興趣的方法,進行研討總結,然後運用於實驗課教學中,提高學生對音樂課的興趣。為見就提供了理論基礎和後盾武器。
5、總結法:確定研究專題,指定研究方案和計劃,平時注意積累資料,研究過程中撰寫階段性研究總結,上交教研室,研究結束,撰寫課題研究報告。
五、主要工作和措施:
為切實提高小學音樂課堂的教學效率,提升優課率,充分發揮課改所帶來現代教育教學課堂所帶來的實實在在的變化,也為了保障課堂教學的科學有效,我們根據以往學校教學工作中課堂教學效率不太高等存在的實際問題,確立研究課題,課題研究能促進我們圍繞一個中心,有計劃有重點進行研究性地工作,並有動力有信心研究出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對策。本學期,我校立項了《小學音樂教學中學習興趣的培養》,已經從教育的大環境以及學校的實際論證了該課題研究的必要性、針對性與可操作性,我們將潛心學習,努力結合自己的工作實際情況作一些大膽的探索、延伸和發展,使我們的這項課題取得進展。
1、認真系統地學習有關的理論。學習是研究的開始,重點學習相關的專著和他人的經驗性文章,在學習中提高認識,在學習中轉變陳舊的觀念。理論學習分集中學習和自主學習:
集中學習的時間為秋學期第三周,內容為新課導入的相關理論,形式為教育教學沙龍。
自主學習的內容包括專著和報刊雜志、他人的經驗性文章。
2、開設研究課以及形成過程性的研究材料
(1)課題開展的過程中,按年份分為春學期和秋學期兩個階段開課題研究課,展示階段性研究新經驗、新成果,並對這些課進行研討、交流,剖析,找出優點,發現不足及暴露的問題,及時進行總結,反省。從而汲取經驗教訓,以利於下一階段的開展。
(2)收集相關聽課評課資料,以及音樂課堂教學評價表,對學生進行調查問卷,及時統計分析,聽取學生對研究課,特別是教學環節對學生吸引力的感想和建議。
(3)課題組成員積極參與「音樂興趣培養」的相關研究,如課堂教學環境、教學模式、評價制度,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上進行典型分析和專題總結。
3、日常實踐與反思
日常也是本課題研究的黃金時期,以實踐與反思的形式表現其研究的充分性和科學性。
(1)師生對課堂中各個環節的反思。教師的反思以反思教案、課堂教學隨筆等形式進行;學生的反思以與老師談心的口頭問答形式進行,以說自己的課堂表現為主要內容,以對學習興趣的認可度為參照,讓他們暢所欲言,表達心中對導入環節實施的滿意和批評,以此進行反思,作為下一步研究和實踐的指南。
(2)在實施過程中,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該課題中來,讓他們成為該課題的主人和最終受益者,也讓他們幫助我們認清不足,糾正錯誤。
六、研究步驟:
1、努力夯實教學實驗的各項環節,為試驗進行打好基礎,
2、緊緊圍繞課題進行試驗,做好實驗的各個步驟。
3、提高研究成果,完成研究報告。
4、積極做好實驗的總結工作。
七、實驗班級:
一至五年級
如何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興趣
教師的新課導入必須吸引學生。新課導入是音樂課中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之一。對於低年級學生來說,必須採用形象、直觀而且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導入,才能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
(一)、復習導入。復習舊課導入新課有利於鞏固已學舊知識,提高新舊知識的關聯點。可以使由舊到新之間的過度自然。
(二)、畫面導入。課本里有許多插圖是歌曲形象化的解釋,所以在學歌之前,用掛圖或投影的形式將一幅幅優美、逼真的圖畫展現在學生面前,增加形象感、趣味感,有助於加深學生對歌曲的理解。
(三)、游戲導入。游戲後導入新課。
(四)、故事導入。故事「角色」。如《小紅帽》一課前,我先講述小紅帽的故事:「從前,有一個漂亮的小姑娘,她總是喜歡戴一頂紅色的帽子……」。(五)、謎語導入。猜謎語是兒童非常喜歡的活動之一。我在課前給學生這樣一個謎語:「碧綠的衣裳身上披,大大的眼睛頭頂長,寬寬的嘴巴大又大,捉蟲的本領真高強」,學生爭先恐後地猜謎語,不但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以上的導入方法既可單獨使用,也可相互結合起來運用。
教師要重視唱歌教學。眾所周知,音樂是聲音的藝術。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唱歌十分重要。培養學生用輕柔的聲音唱歌是低年級音樂課教學的一大重點。沒有經過訓練的孩子,往往一開始就用較強的胸聲來歌唱,唱歌是以人體為「樂器」,兒童幼小的身體不應該發出那麼大的音量。在教學中,我先讓學生聽辨什麼是喊叫的聲音。在這一階段中,教師的示範和范唱十分重要。如:我在教二年級第四冊《小燕子》時,用輕柔的聲音一邊唱,一邊要求學生模仿,要求學生做到耳聽、眼看、嘴唱三個方面的結合。耳聽—要聽音;眼看—看教師口型;嘴唱—要注意發聲位置正確。我認為訓練兒童嗓音應該保持氣自然假聲,糾正兒童所喜歡的喊叫唱法。初步的發音練習,可以從頭聲上面的音再移到下面的音,進行上、下行練習。例如:54 32 12 34 54 32 1—— 應當避免過早地向下擴展音域,防止產生胸聲。
教師應注意在音樂課中滲透適當的思想教育。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音樂教育不是音樂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在一、二年級的新歌及欣賞教材中多次出現《國歌》。在每一次教學中,我利用插圖、播放愛國主義影片、畫國旗等形式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另外,我還通過欣賞優秀民族音樂曲目,向學生介紹祖國五千年的悠久歷史、燦爛文化,進而進行思想教育。在介紹民族彈撥樂器一課中,我沒有選擇直接向學生介紹民族彈撥樂器,而是先給學生觀看中國民族交響樂團在維爾納金色大廳演出的實況錄象,從情感上和學生產生共鳴。學生自然而然地從心底湧起了濃濃的愛國之情。另外,向學生介紹音樂家或音樂作品時,可以將這些內容編成小故事。我在教學中給學生講「音樂神童莫扎特」、「貝多芬和《歡樂頌》、「聶耳和小毛頭」、「高山流水」等許多小故事,學生在全神貫注地聽故事的過程中,被音樂家的崇高的理想、頑強的毅力、樂觀的精神深深吸引,在學生幼小的心靈埋下希望的種子,使他們從小樹立遠大的志向和正確的人生觀。
音樂教師應給童心插上幻想的翅膀。試想:數學上的王冠—歌德巴赫猜想,不就閃爍著幻想的異彩嗎?現代的火箭,不就是從古老的大炮口中噴出的一支幻想曲嗎?我國古代的飛天神話、嫦娥的傳說和今日世界的衛星上天、宇航員登月,不正是將美麗的幻想變成生動的現實嗎?那太空梭穿梭於太空的壯舉,不也是從人類幻想的搖籃中起飛的嗎?偉大導師列寧為此呼籲:「應當幻想」他還曾多次論述過幻想的問題。他認為有幻想是極其可貴的。他說:「有人認為,只有詩人才需幻想,這是沒有理由的,這是愚蠢的偏見!甚至在數學上也需要幻想,甚至沒有它不可能發明微積分。幻想存在於生活中,存在於人類發展進程中,不僅遠古有幻想,今日和未來都存在幻想;不僅成人有幻想,孩子更有幻想。這種幻想是思維的展翅,是想像力的飛翔。它是無止境無窮盡的,偉大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因此音樂教師要用動人的音樂藝術形象去陶冶孩子們的心靈,去豐富他們的精神生活,去啟迪他們美好的思想,還要為孩子們架起幻想的天梯。首先要精心選取能夠引起兒童幻想的音樂教材,把它合理地組織在一起,然後對學生進行由淺入深的系統教育。例如:兒童歌曲《勞動最光榮》、《七色光之歌》等等,教師可以構成一幅幅色彩各異,奇特美妙的畫卷,增長兒童幻想力的發展。
教師要善於運用語言藝術。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美音論述中強調指出:「藝術教育首先內涵著扣人心弦的講話藝術,沒有話語,就不能接近音樂—這個了解感情最細膩的境界」。音樂本身是一種情感語言,教師要讓學生懂得這種情感
語言,正確感受和理解音樂作品的內涵,就需要又生動精煉的語言,扣人心弦、引人入勝,像磁鐵一樣吸住學生的心。教師要善於運用語言藝術,培養學生的創造熱情。教師要善於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充分肯定學生的點滴進步,經常涌欣慰的笑容、贊許的手勢、熱情的話語,給學生以鼓勵,當學生有困難時,要給予細心的幫助,激發學生去追求美、創造美。
總之,只要我們教師不斷提高自己的音樂素養,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因材施教,不斷面向全體學生寓教於樂,讓更多更新穎的教學方法走進課堂,讓四十分鍾更加有聲有色,這樣才能使學生對音樂課產生濃厚的興趣,讓學生在快樂中成長。

6. 音樂與感情的關系

樂與感情
中央電視台,實在是偶的精神支柱之一。前些年提出的主旋律之說,是很有道理的。人是需要精神的,需要有精神生活的。哪怕是最貧瘠的地區,物質生活最匱乏的人群,最簡單枯燥的日常生活,也全都需要精神生活,決不可能沒有一點精神生活。更不用說,富足之後了。偶有時就想,中國人由於沒有宗教信仰(更准確一些說,是沒有世界上其他地區和人群那種純粹的精神性質的宗教信仰,而且在亞洲受到中國儒文化影響的地域內似乎情況基本都是如此),因此很可能我們這些人在內心的精神活動時天生地缺乏一種對純精神事物的興趣,由此也就在我們的內心深處缺乏一種精神上的崇高感、神聖感。因為,中國人受到的文化熏陶,自小是人倫文化,是人際關系守則文化,是道德文化,社會准則文化,是人的文化,是人對人自身的關注(這還不是說對完全的個體人的關注,而是說最高文化思考只停留在人的層面,不關注人之外的世界,更不關心虛無的世界),進而對家族利益的關注,再進而即變成對物質利益的關注(因為人的生活需要)。所以,在中國,在一般人來說,每個人說起自己的最高理想,無不是物質利益。更高一些的人,也不過就是在此基礎上加強個人的道德學識修養。這也就是儒學思想的最高境界,輔佐君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做不到聖人,做不成官員,那就修身養性,頤養天年,得道升仙,長命百歲。這雖然豁達,雖然有一種出世情懷,但總的說還是把眼光和注意力,把人生的價值觀集中在人本身,集中在人的肉體和物質生活上面。道理上說,這樣的思維方式和哲學體系,也不是沒有優點和好處。畢竟,人作為物質化生命,生存本來就是第一要務。不過,從思維的構成和特性來看,這種思維體系確實是缺少了一種純粹的精神性質。由此,又造成在人的情感方面,天然地缺乏一種對崇高性質的事物的景仰感,缺乏一種對神聖性質的事物崇敬感和追求心。這可能是我民族一種性格情感結構的天生缺陷。這一點,如果沒有比較的話,如果沒有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有相互比較的話,也不容易感覺到它是缺點。可是,到了今天這個時代,有了比較,就不時地讓人會產生這種印象。應當說,以前中國的教育,多數是從儒學的聖人之教來教導國人的。這是完全的世俗化人性教育,忠孝節義,禮儀廉恥等,基本都是行為准則,社會規范。雖然按照聖人教誨,要奉行內心向善,這是沒錯的。可是向善,本質仍然是人性,社會性,物質性。而且,中國人的感情世界,基礎和內容都完全是人本身。就是基於那種每個人都是父母生養的,因此親情的感情是天生的,也是天生的善的觀念出發形成的感情世界。只要在家內做到父慈母愛,孝敬父母,兄弟姐妹等互敬友愛,就可以安家安邦。又由於「人心都是肉長的」,每個人都是一樣的環境和感情,那麼推己及人,全社會就可以都做到這一點。再由家中的孝悌達致對國家的忠君,天下就太平安樂,人人幸福。應當說,這個思維也是一種人生的大智慧。但是,很明顯,這裡面沒有對自然界的思考和感情,更沒有對精神本身的尊崇和追求。因此,偶覺得,似乎反倒是到了新中國以後,我們社會才有些真正的理想化和精神性質的教育。偶甚至懷疑,是不是直到這個時期,我們中國人才真正開始接受了一種具有內在的神聖性質的思想觀念的滲透和情感方面的熏陶。是不是直到這個時候,我們中國人才開始比較普遍地接受一種帶有相對較多的純粹精神性質的文化和思維的影響。其實,本來共產黨自身組織和信仰,從她的發源地來說,顯然帶有較強的理想化色彩。但是,她在蘇俄的實現,就開始帶有比較明顯的現實性質了。中國人重實務,做到了把這種理想化很強的文化,接受過來使之變成社會現實。但是在這種思維方式和情感模式的推動下,革命成功之後,還是能夠繼續帶著一種比較專注人的精神方面的性質繼續發展。所以,是不是因為這個原因,後來我國大陸地區的主導意識形態,會很專心於精神方面的建設(包括文化大革命的某些原因,是否也會與此有些關聯呢)。當然,這樣的趨勢,後來因為社會政策的失策和物質生活的不足,加上中國人的傳統文化,施行了一段時間後,又被社會打斷了它的發展勢頭。不過,偶想,這個問題,最低限度在文化層面上,還是要肯定這種強調人的精神屬性的意義和作用。舉個例子,台灣省的教育,很純粹的中國化,很典型的傳統文化。但是,從現在看,台灣地區的50多年的教育,可是說也很失敗。因為那種完全用傳統文化思維方式(人文方面,不包括科技)教育出來的人群,其實更加不諳世事,更加物慾化,更加盲目接受西方觀念,卻又達不到西方那種純正的精神追求及其文化心理。而是變成為一種依賴西方科技水平,完全享受物慾化生活的精神觀念性質。因為,那種脫離人的精神的傳統文化,不能保證人在新的世界和生活中去提高符合新時代的精神生活,於是就變成完全物質化的一代。這種人群的意識形態和精神生活,嚴重的說,可能甚至還不如舊封建時代的士大夫等文化人群。所以說起來,今天中國大陸地區的人們理性化程度要比台灣省高,精神需求的層面要比台灣省強,與共產黨的精神化教育很可能是有密切聯系的。不過,話也說回來,共產黨過去的精神崇高性教育,也有不足地方。主要是內容也是因為傳統的文化因素影響,就是這種精神教育仍然局限在人的自身,主要是民族精神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包括民族歷史自豪感、近代民族反侵略和革命人物的英雄崇拜等精神元素)。這本身沒錯,是很好的,在歷史上也起到了很大作用,今後還要保持下去和加強與改善。說它不足,一個是漸漸與時代有些脫節。那個時期的英雄,是時代產物,教育那個時代的人是很有效的,很有說服力的。因為大家是同樣的人,同樣的情感,「人心換人心」,就很容易打動人。不過,現在時代生活和感情不同了,要現在人們理解那時的生活和人們的思想感情,就不如那時那麼容易。雖然,也可以把今天先進英雄事跡人物加進來這個群體,這樣做很需要,也有不少成功例證。但是僅此肯定還是不夠的。道理還就是人的原因。人很復雜,先進的人物,不一定就會感動所有人,甚至於有的時候因為宣傳和學習活動還會起到反作用。是人就會有缺點,把人宣傳太好了,就會讓人覺得不真實,甚至抵觸和反感。而這個情況,往深里說,又是與中國人的傳統文化中缺乏對崇高精神的天生敬仰心有著直接關系。再一個原因,這種教育和宣傳,無論怎麼說,總都是帶有一些政治色彩(比如就很少見到宣傳先進人物是一個完全的農民或者個體戶甚至大民營企業家的情況)。這樣,因為人物的社會屬性和身份等人之間的差異,就會造成這些先進人物的生活方式和精神感情世界與社會不同群體間的主觀性隔閡,不但影響社會效果,也不容易打動人心,很難給人們一種真正的靈魂深處的感動,更不能通過這個方法培養出一種人對精神世界本身的崇敬心理。所以,凡是宣傳人,多少都不能讓他過於完善,而且無論是多麼好的人,也總是不能與所有的社會人群都產生親近感,因為總會有一些因為人本身的差異和社會因素方面的原因而與所宣傳的之間存在著人性方面的距離和感情上的隔閡。因此這樣的宣傳,只能一時感動一下人的感情和心態,肯定不能長久地呼喚人的靈魂深處真正的崇高思想和神聖心理。而這些自身本來就具有的憧憬崇高、仰慕神聖的純潔情感,這種精神性質的思想感情活動和由它們長期積淀形成的被人們視為理所當然的與生俱來的天長地久的那種穩固的民族文化心理和精神世界,在西方,基本是依靠宗教思想感情的教育和熏陶來實現的。中國的精神文明建設,從根本上說,缺乏的就是這個。我們缺乏的,就是缺乏自身民族文化中的這種精神化的傳統和特性。不但我們傳統文化中缺乏這個內容和特性,甚至連如何建設這種性質的文化方式都難找到,在傳統文化中都不多。所以,對這個問題,依偶看,單純靠以前那種政治教育方式和完全的先進人物事跡的內容,是很難甚至就是不可能達到的。為此,我們可能要靠長期的文化建設來慢慢解決它,也要依靠全社會的努力才有可能實現。而在其中,偶感到,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依靠西方社會中一切有意義有價值的形式和養分。而這其中,在目前看來,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文化。
偶以為,不管這個加強民族思維精神化的任務多麼長久和艱巨。在目前看,最現實最主要也是最主要的做法,就是文化的播撒和熏染。這個絕對重要。可以說,中國人、中華文化在當今時代的心性改善,在將來的意識形態發展前景,都與此息息相關。中國文化中,有著濃郁的人文精神和世俗風格。所以,不能靠著這個方向的文化形式做到改善國人的精神特性的任務,至少是不能主要依靠它。那麼,要想做到這一點,就要找那種能夠引導人們精神按照純粹化性質發展的文化品種。這種最能夠讓人生發出內心純粹的神聖感的文化形式。偶認為,應當是音樂。音樂是所有文化形式中,最純粹的精神文化形式,最純粹的精神活動方式。同時,又是最直接的情感活動形式。這里說的音樂,是俠義的音樂,不包括歌曲,特別是不包括流行歌曲。偶一直感到,流行歌曲是最能夠抒發感情的音樂形式,是最大眾化的音樂品種,很重要,也需要發達。不過,它只能抒發具體情感,雖然也有陶冶音樂素養的作用,有教化社會風氣的作用,有引導感情的作用。可是要說到前面那種養成民族對崇高性的心理崇敬和精神景仰,那就不可能依靠流行歌曲。這樣說,倒不是因為流行歌曲的品味和歌風等問題,而是因為歌曲由於有歌詞,加上旋律的限定化,它必然把歌曲的音樂性質,導引到人們的現實生活方面去了,導引倒具體的感情需求目標上去了。這樣,就又回到人倫性質的文化屬性上去,就不可能培養出那種對純粹心靈的體驗和尋求願望。只能用比較空靈的音樂,才能達到這種目的。這些音樂作品,當然包括所有沒有具體的明確的含義指向的奏樂。但在這其中,又以協奏和交響樂的效果為最。只有較大規模的各種樂器協奏,最高形式是交響樂。才能夠最充分的解放人的思想感情,最廣闊的打開人們的精神想像之門,讓靈魂徹底展開翅膀,飛向那廣裘無垠的時空。只有在這個時刻,在這種形式下,才能夠幫助人們,特別是幫助中國人逐漸形成一種完全是精純無暇的空靈精神世界。在這個世界裡,人們的思想感情就會逐漸發生變化,逐漸產生一種被崇高精神和情感打動的震醒和靈性,慢慢產生一種會被純粹的精神和情感打動的思想感情。(

7. 如何培養小學音樂聲樂教學中的情感

音樂是最善於表現人們的情感,引起情感共鳴的藝術形式。古人雲: 「感人心者,莫先於情」。教師只有充分運用「情感」這一因素,以情,以情施教,利用情感資源點燃學生對音樂的情感之火,啟發學生的情感資源,才能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領會理解音樂作品所表達的情感,使學生在情感的氛圍中感受音樂,從而提高課堂的效率。在教學中,我們要運用多種方法,豐富學生音樂情感體驗,引領學生走進音樂世界。一﹑深化音響感知,豐富學生情感體驗 音樂作為一種音響藝術,對其感知必須通過聽覺來進行。聽覺是感知音樂和理解音樂的前提,是音樂藝術實踐中最重要的過程。通過聆聽音樂﹑表現音樂,使學生充分體驗蘊涵於音樂音響形式中的美和豐富的情感,並產生強烈的藝術共鳴。在音樂教學中,無論使唱課還是欣賞課,都應遵循聽覺藝術和感知規律,注重以音樂為本,從音響出發,以聽為中心,立足於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覺感知。音質清晰﹑悅耳的音響可以給人帶來愉悅,並誘發美感的產生。樂曲的情感有長有短﹑有明有暗,通常與節奏﹑節拍﹑力度﹑調式﹑調性等音樂要素配合運用,從而塑造出千變萬化﹑絢麗多彩的音樂形象。學生從聽音樂中已經感受到作品的豐富多彩和音樂多樣的表現手段,諸如不同的速度﹑力度﹑音調﹑節奏﹑音色等等,正因為不同音樂元素的組合,樂曲所產生的效果﹑意境也就不同。通過欣賞,使學生較為准確地感受不同的音樂作品所表達的不同內容﹑意境和思想感情。 如在欣賞《長江之》時,播音員那富有感情的解說,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母親河的勃勃英姿和哺育萬物的情操。當高昂起伏的《長江之》響起時,學生會情不自禁地贊美長江﹑唱長江。「音樂內涵的多義,情感的豐富,意向的飄浮不定,讓人在多次重復的欣賞中引起不同的想像﹑聯想,獲得種種不同的感受。音樂形式的復雜﹑豐富,音響在時間中的不斷變化伸展,也會使欣賞者在反復的聆聽中獲得多層次的審美感受。」可見只有反復聆聽﹑多次體驗,才能想像出音響背後多彩的畫面,才能體驗到音符串起的各種情感,才能獲得豐富的音樂感知。二﹑深化視覺感知,發展學生情感體驗 音樂形象以模擬﹑象徵等手法,把人們的生活現象用音響表達出來。在音樂教學領域藉助繪畫的視象性﹑具體性,能讓學生眼觀耳聞,產生聯想﹑擴展思維,如身臨其境般在愉快的氣氛中更好地理解音樂情感。 在學生欣賞﹑唱﹑視唱﹑簡單音樂創作中常用「音畫合壁」的教學形式幫助學生體驗音樂情感。小學低年級課本中老牛﹑公雞﹑小鳥並在同一畫面,學生可以形象地領悟高音﹑音色概念。欣賞柴科夫斯基的「四小天鵝舞曲」,若運用芭蕾舞劇《天鵝湖》的畫片﹑幻燈或教兒童回憶影視中曾經看到的四隻小天鵝天真活潑的舞蹈形象,這些視覺的表象有助於兒童用聽覺來感知舞曲旋律﹑節奏﹑情感的變化。要在音樂的海洋中遨遊,還需要進行更高層次的音樂視覺感知,即經過聽覺體驗的積累,產生不同程度的內心聽覺,可以不用直接唱(奏)和聆聽音樂作品,通過讀譜,根據譜例的節奏節拍﹑旋律﹑力度速度及風格的變化引發聯想,內心即產生了對某個音樂形象的體驗。如有經驗的指揮家﹑演奏家在演出之前,總要靜心讀譜,從視覺上感知音樂,進而在演出中完美地用頭腦駕馭,用技巧來表達音樂情感。 小學音樂教材的音樂作品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名曲,通過譜例的視覺直觀形象,能加深學生對旋律所表現的音樂情感的記憶和理解,如果能從小學中高年級開始,持久地引導學生在視覺感知中體驗這些音樂作品的深邃情感,就能較深入地體味並挖掘旋律的美感。如教唱舒伯特的《搖籃曲》,曲的旋律美感﹑母子情深,首先可以從視覺中體驗到;譜(五線譜)給人的視覺印象如同母親搖著孩子安睡的律動一起一伏,由此知道此曲表現的是一種輕柔舒緩﹑安詳慈愛﹑優美靜謐的音樂情感。三﹑通過聯想升華,強化學生情感體驗 在理解音樂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能夠積極思維,進入音樂作品留給我們的藝術蘊含點。通過聯想﹑升華,加深對音樂作品的領悟與理解,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與想像力。例如,在教學生唱《翅膀》後,我讓學生分組討論曲為何以「翅膀」為名。四年級的學生很有思想,他們討論的結果是:「太陽」「春風」「黃河」「理想」「知識」雖然沒有翅膀,但這是用擬人的手法,給它們「安」上翅膀,使曲顯得更加形象﹑生動。你看學生說得多好,接下來我又問:我們要擁有什麼樣的翅膀才能飛得更高更遠?學生說:我們一定要擁有「知識」「理想」這兩副翅膀才能飛得更高更遠,將來才能成為國家的棟梁。瞧!學生的回答多麼精彩。實際上「創造」也就是指學生在鞏固﹑應用﹑認知﹑成果的同時,向更高一個層次發展,是學生在應用﹑拓寬和延伸得活動中嘗到學生活動的樂趣和滿足,進而陶冶了他們的情操。 總之,教師應發揮音樂學科的優勢和優點,在實施情感教學的過程中,創設具有真情實意的教學意境,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情感資源,抓住情感教學的要點,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體驗音樂的美感,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使學生在情景交融的課堂中愉快地學習。

閱讀全文

與小學音樂情感關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愛情圍牆歌詞 瀏覽:230
道奇酷威廣告背景音樂 瀏覽:106
比喻輕音樂之美的文字 瀏覽:542
小號音樂下載 瀏覽:578
歌曲專輯圖下載地址 瀏覽:867
財神駕到歌曲mp3下載 瀏覽:734
琴歌指彈海闊天空吉他譜 瀏覽:355
下載mp4格式的音樂 瀏覽:352
電腦聽音樂用什麼 瀏覽:512
最好酷狗音樂播放器 瀏覽:502
信樂團隊的假如簡譜 瀏覽:243
平安酷狗音樂 瀏覽:760
佳人輕撫桃花mp3下載 瀏覽:453
infinite網易雲音樂 瀏覽:844
歲月趙忠祥背景音樂 瀏覽:980
如何將電腦的歌體添加到蘋果音樂 瀏覽:672
fade鋼琴mp3 瀏覽:86
奔跑吧兄弟宋仲基背景音樂 瀏覽:806
成都彩虹小學音樂老師 瀏覽:496
鳳凰傳奇星光歌曲點評 瀏覽: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