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音樂之聲的課文賞析
一、情節結構《音樂之聲》在情節結構安排上有三個特點:構成鮮明而獨特的矛盾沖突、設置伏筆和遵循結構的整體性原則。這三個特點,在本課都有較明顯的體現。1.構成鮮明而獨特的矛盾沖突。電影中的故事情節要能夠撞擊觀眾的心靈,必須要有鮮明而又獨特的矛盾沖突。矛盾沖突既是構造故事情節、塑造人物形象的基礎,又是電影藝術賴於表現社會生活的重要手段。本課的主要矛盾是孩子們和上校之間的矛盾,是嚴父和可愛的孩子們之間的沖突,具有社會普遍性。孩子和父親的沖突,除了代際之間的矛盾之外,還有父親的嚴格和孩子們好玩的天性之間的沖突。本課就是將社會的普遍矛盾典型化地表現在上校一家的矛盾沖突中。圍繞這一主要矛盾沖突,還有麥克斯與上校的矛盾、施羅德男爵夫人和瑪麗亞以及孩子們之間的矛盾等。本課的矛盾沖突之所以能夠引人入勝,還在於創作者能夠捕捉人物獨特的個性。本文設置了瑪麗亞帶領孩子們在外玩耍被上校指責的情節。通過這個沖突,揭示了瑪麗亞直率大膽、對孩子充滿愛心的性格特點,同時也讓觀眾看到了上校嚴肅的、甚至有點兒古板的樣子。矛盾沖突的形成和發展還有賴於運用誤會和巧合等戲劇手段。在本課中,原本上校就不許自己的孩子在野外淘氣,認為這是沒有教養的表現。當他第一次看見孩子們撒野時,心裡還只是懷疑,不敢相信是自己的孩子。巧合的是,瑪麗亞和孩子們恰恰就在上校和上校的朋友面前翻船落水,一身狼狽,這讓嚴肅的上校怒不可遏。而且瑪麗亞作為家庭教師,如此縱容孩子們的頑皮淘氣,在上校責怪她的時候,不但不認錯,反而指責上校對自己的孩子一點兒都不理解,這就讓上校產生更大的誤會,因此要將瑪麗亞掃地出門。這種誤會激發了兩者之間的矛盾沖突。2.設置伏筆。伏筆是電影劇本創作中展開故事情節的一種手法。電影《音樂之聲》時間長,涉及的人和事較多,作為藝術創作來說,作品中的人不可不變,事不可不發展,如果在前面的發展過程沒有任何蛛絲馬跡,卻又在後面的發展中突然讓人和事情發生新變化,就會讓人覺得很突兀。因此,需要在前面有一個交待和暗示,才能結構嚴謹、前後照應,增強作品的內聚性。在課文中,有三處伏筆,一處在本課中就得到了照應,而其他兩處,則是為後面的敘事設下埋伏。第一處是上校和男爵夫人、朋友麥克斯從維也納回到特拉普的家鄉,在公路上就聽到了孩子們玩耍時的大呼小叫,這時候男爵夫人和上校各有反應,男爵夫人問「天啊,這是怎麼啦」,口氣中充滿了驚訝和不可思議。這種反應為後面她與孩子們的沖突設下了伏筆,表現了男爵夫人難以和這些可愛的孩子們融合到一起。而上校則回應男爵夫人的驚訝,「沒什麼,就是本地幾個淘氣的孩子」。上校已經懷疑是自己的孩子在淘氣,只是不敢確定,但他對孩子們這種表現的態度已經昭然若揭,這就為上校和瑪麗亞後面的沖突埋下了伏筆,這個伏筆在本文中有了照應。當狼狽的瑪麗亞和孩子們從湖水裡爬出來的時候,上校叫住了瑪麗亞,並向她確認前面路上聽到的打鬧聲是否就是自己的孩子發出的,瑪麗亞很肯定地回答了他,這個回答也加劇了他們之間的矛盾沖突。本課的第二個伏筆是羅爾夫送信給麥克斯,正想方設法通知麗莎,不料被上校看見,驚惶失措的他情急之中給上校敬了一個納粹禮,憤怒的上校毫不猶豫讓他滾出去。這個伏筆首先為表現後面上校對納粹的反感有一個交待,同時也為最後全家逃跑到修道院,碰見前來搜捕的羅爾夫埋下了伏筆。第三個伏筆是孩子們在瑪麗亞的指揮下,表演了精彩的木偶戲,這讓麥克斯興奮不已,要上校同意組成馮·特拉普家庭合唱隊。雖然在本文中這個建議被上校一口回絕了,但是在最後脫離困境的過程中,就是這個家庭合唱隊為逃跑贏得了機會。3.遵循結構的整體性原則。結構的整體性原則就是平常所說的故事的發展嚴格按照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的順序進行,有頭有尾,有起有訖。《音樂之聲》的整體性結構不僅表現在整個故事的結構上,而且在故事發展的階段性過程中,也非常嚴格地依照整體性原則。本課就是一個非常完整的結構,故事的開端是瑪麗亞帶領孩子們到野外學習唱歌,發展是上校在回家的路上聽到孩子們的打鬧聲,在湖邊上看到瑪麗亞和孩子們掉到湖裡面,高潮是上校和瑪麗亞各不相讓地爭執,結局是孩子們的歌聲融化了瑪麗亞和上校之間的矛盾,尾聲是孩子們為上校和他的朋友表演了木偶戲,上校為大家演唱了《雪絨花》。故事結構完整,起承轉合過渡自然,使故事發展線索清晰。二、音樂在電影中的功能在音樂歌舞片中,音樂發揮著重要作用,不僅給觀眾帶來了美妙的視聽享受,而且在敘事和抒情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本課中,音樂的功能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直抒胸臆,表達感情,塑造人物形象。音樂就其本質而言,是一種內在的情感運動,而電影中的音樂,可以以自身特有的強度和深度表達畫面和語言不易表達的情緒和感情,使觀眾了解到人物形象內心難以言狀和不易用語言表達的情感變化。當孩子們在瑪麗亞的指揮下表演了木偶戲後,大家便提議由上校演唱一首歌曲。面對大家的要求,上校動情地演唱了一曲《雪絨花》,深情的歌聲感染了孩子們,孩子們情不自禁地和上校一起合唱。歌聲也打動了在場的所有人。導演特別給了幾個瑪麗亞的反應鏡頭,表明在這首歌之後,瑪麗亞心目中的上校形象發生了變化。一首《雪絨花》勝過千言萬語,表達了上校對故鄉、對祖國深深的眷戀,也表現了上校柔情的一面。和瑪麗亞一樣,在觀眾心目中,上校從此不再是一個不近情理、嚴肅刻板的形象了。2.音樂參與敘事,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在本文中,音樂不僅渲染氣氛表達感情,而且還直接參與敘事,解決矛盾沖突,推動故事的發展。上校看見孩子們野性十足,渾身水淋淋的,就責問瑪麗亞,瑪麗亞反過來還指責上校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以至於上校勃然大怒要把瑪麗亞趕回修道院。正在這個時候,屋裡面傳來了孩子們的歌聲,優美的旋律深深吸引了上校,他忍不住和孩子們一起歌唱《音樂之聲》。這首歌拉近了上校和孩子們的距離,也消融了上校和瑪麗亞之間的矛盾沖突,上校向瑪麗亞道歉,要求她留下,也為後來他們之間感情的發展打下了基礎。3.利用電影的視聽手段,將歌舞具象化,是一種「MTV」形式。音樂是聽覺藝術,聽音樂的時候,不需要視覺器官參與。當電影和音樂結合以後,音樂優美的旋律就和電影的畫面結合在一起,將音樂表達的感情視覺化,造成一種音畫結合的效果,極大地提高了音樂的表現力。本文中的歌曲「孤獨的牧羊人」和孩子們的木偶戲渾然一體,使歌曲具有「可視性」,是一種「MTV」形式。孩子們在演唱歌曲「Do-Re-Me」的時候,配上孩子們可愛的笑臉和行動,把歌曲中的天真爛漫的韻味表現出來了。上校在演唱「雪絨花」的時候,導演同時給了幾個反應鏡頭,將整個氣氛推向高潮。4.音樂優美的旋律,豐富了電影的視聽表現力。最早的電影是用來敘事的,世界第一部電影《工廠大門》就是忠實地將工廠大門口的景象客觀地記錄下來。音樂歌舞片的出現,豐富了電影的表現形式,表明了電影藝術既可以客觀地記錄,也可以主觀地抒情。電影可以利用音樂優美的旋律,使畫面音樂化,獲得一種節奏感,極大地增強電影的視聽表現力。本文的開始,孩子們在瑪麗亞的帶領下在外遊玩,除了瑪麗亞教孩子們唱歌具有情節發展的作用以外,孩子們在外玩耍的長時間內,既不新奇也毫無懸念,就情節發展而言,這段內容是乏味的,不具備典型意義。正是因為有「Do-Re-Me」的歌曲存在,使畫面充滿了節奏感,因此盡管影片用了很長時間表現這段過程,觀眾也不覺煩悶冗長。在電影史上,音樂歌舞片出現以後,受到了觀眾的熱烈歡迎,造就了一批音樂歌舞片的經典,直到本世紀,還有一些頗有影響的歌舞片出現。
Ⅱ 《音樂之聲》為什麼讓人感動
《音樂之聲》是與1965年在美國上映的音樂劇,剛開始時在百老匯表演。上映當年榮獲十項奧斯卡提名,五項大獎,創下了奧斯卡頒獎史上的歷史。
Ⅲ 課文《音樂之聲》分為幾個場景各有什麼特點
解析: 課文分為兩個場景:第一個場景是在薩爾茨堡的野外,寫瑪麗亞的縱情歌唱,快樂遊玩;第二個場景在修道院內,主要寫眾嬤嬤對瑪麗亞的議論。言之成理即可。
Ⅳ 音樂之聲觀後感
觀後感的表達方式靈活多樣,基本屬於議論范疇,但寫法不同於一般議論文,因為它必須是在觀看後的基礎上發感想。簡單來說就是觀賞過後的感觸,重要是描寫感受,具體如下:
《音樂之聲》中天性自由,不受繁文縟節約束的美麗修女瑪利亞,迷人的阿爾卑斯山、清澈的湖泊、明媚的氣候,雅緻的別墅,七個活潑可愛的孩子,以及反納粹,追求自由的勇氣,都深深打動了世界各地觀眾們的心。
片中多首歌曲,如表達瑪利亞對大自然熱愛的主題曲《音樂之聲》、輕松愉快的《孤獨的牧羊人》、特來普演唱的深情無限的《雪絨花》、歡樂有趣的《哆來咪》,以及可愛的孩子們在比賽和客廳里演唱的《晚安,再見!》等等,也都成了觀眾們記憶中最值得細細回味的旋律。
(4)音樂之聲音樂課擴展閱讀
主要劇情:瑪利亞(朱麗·安德魯斯 飾)是一個年輕活潑的修女,喜歡在大自然下高聲歌唱,所以她常常忘記了修道院里的規矩。院長認為瑪利亞並不屬於規矩嚴格的修道院。院長與眾嬤嬤商量後,決定安排瑪利亞到一位名叫特拉普(克里斯托弗·普盧默 飾)上校家當家庭教師。
上校的妻子去世多年,留下7個孩子,他要求對孩子嚴格管教。他告訴瑪利亞在他家的家庭教師都做不長久,都是因為孩子的惡作劇。瑪利亞果然也遭到了惡作劇,可是這位善良的老師並沒有告訴他們的父親,而是像個母親一樣照顧孩子,很快跟孩子打成一片。
上校也漸漸在瑪利亞的引導下改變了對孩子們的態度。上校與瑪利亞之間發生了感情,他們完婚後回到了已被納粹佔領的奧地利,上校並不想為納粹辦事,一家人准備逃跑。
Ⅳ 求作業答案:課文《音樂之聲》是怎
《音樂之聲》被譽為「新風格」音樂故事片的傑作。在這部影片中,音樂是刻畫人物性格版的重要表演形式和劇情發權展的重要表現手段,並與女主人公的生活、命運緊緊相連。影片中的音樂和歌麴生動地刻畫了人物並參與了劇情的發展。如在活潑歡快的「多、來、咪」歌聲中,音樂與畫面鋪陳了瑪麗亞與孩子們感情上的水乳交融,上校獨唱的「野菊花」,對上校與瑪麗亞關系的改變也起著鋪墊的作用。而「音樂之聲」這首曲子在影片中多次出現,每次的作用都不相同。這些音樂與人物、情節、氣氛有機地融為一體,成為音樂故事片中的經典之作。影片中有獨唱、合唱、對唱等大量的演唱,以及載歌載舞的表演,具有活潑歡快的情調。《鈴兒響丁當》《多來咪》《再見》以及主題歌《音樂之聲》等歌曲,優美動聽,膾炙人口,其中有的已經成為經典歌曲,深受人們喜愛,在世界廣泛流傳。這部影片的巨大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在於其音樂的藝術感染力。課文作為電影劇本的節選,其中瑪麗亞的內心獨白式的縱情歌唱,具有濃郁的抒情風格;眾嬤嬤對白式的、帶有誇張的歌唱,則富有喜劇風格。二者都體現了《音樂之聲》的音樂故事片的特色,而後者突出地體現了音樂故事片常有的喜劇色彩。 |
Ⅵ 音樂之聲的教學設計
(一)復體會課文是如何運用正制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的手法塑造瑪麗亞的形象的。(二)品味課文中的環境描寫、人物語言描寫和動作表情描寫。(三)揣摩語言,發揮聯想和想像,感受課文的畫面感,以及其中唱詞所體現的音樂故事片特色。教學時間:一課時教學過程:一檢查預習注意檢查下面的字詞的讀音和理解鱗次櫛比:像魚鱗和梳子的齒一樣,一個挨一個地排列著,多用來形容房屋等密集。漣漪:細小的波紋。佇立:長時間的站著。嬤嬤:尊稱西方教堂里的年長或輩分高的女修行者(修女)。 頂禮膜拜:這里形容十分虔誠地行禮。彌撒:天主教的一種宗教儀式,用面餅和葡萄酒表示耶穌的身體和血來祭祀天主。 通宵達旦:整整一天,從天黑到天亮。
Ⅶ 對<音樂之聲>中歌曲的賞析
《雪絨花》/《Edelweiss》是《音樂之聲》/《the sound of music》中的插曲
上校一家參加為德國納粹舉行的音樂會,他們決定當夜離開奧地利,前往維也納。音樂會上,上校彈起吉他,唱起了這首奧地利民歌,哽咽地唱不下去了,瑪利亞走上去和他一起唱,他們的深情感動了在場的奧地利觀眾,他們全部起立與上校夫婦合唱。
雪絨花是奧地利的國花。
在奧地利,雪絨花象徵著勇敢,因為野生的雪絨花生長在環境艱苦的高山上,常人難以得見其美麗容顏,所以見過雪絨花的人都是英雄。
中國人對雪絨花的了解大都來自美國影片《音樂之聲》,片中插曲《雪絨花》已在全世界流行,並被稱為奧地利的非正式國歌。
電影《音樂之聲》取材於一個真實的故事:納粹時斯奧地利的一位修女在一戶富家當家庭教師。由於他們看不慣納粹的所作所為,逃到美國並組成了「特拉普家庭合唱團」在各地巡迴演出,事跡十分感人。插曲《雪絨花》則通過對這種美麗國花的歌頌,表達了奧地利人民發自內心的質朴的愛鄉之情。在影片中,《雪絨花》的旋律多次響起。當拒絕為納粹服務的上校準備冒險帶全家離去時,他為家鄉的父老鄉親獻上的,還是那首他最喜愛的《雪絨花》。但一曲未了,歌喉已哽咽。愛妻瑪麗亞默契地接唱下去,並帶動全場觀眾加入大合唱,把全片推向最令人心潮澎湃的高潮。《雪絨花》是一首非常優美的電影音樂,其舒緩、輕柔的風格,深深地抓住了聽眾的心。 為了學生更好地把握作品,體驗作品的意境,領略音樂的無窮魅力,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以音樂為載體,採用師生互動的方式,設計這節課,讓學生的審美體驗水到渠成,自然而然。
Ⅷ 音樂之聲課文解析
《音樂之聲》是電影史上一部經典音樂故事片。影片生動地塑造了熱愛歌唱、活潑歡樂的女主人公瑪麗亞的形象,並表現了奧地利人民熱愛祖國的民族感情。課文節選的是劇本的開頭部分,分兩個場景:第一個場景是在薩爾茨堡的野外,寫瑪麗亞的縱情歌唱,快樂遊玩;第二個場景在修道院內,主要寫眾嬤嬤對瑪麗亞的議論。課文運用人物的語言描寫和動作、表情描寫以及環境描寫,並將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栩栩如生地刻畫了少女瑪麗亞熱愛歌唱、心靈美好、活潑自由、純真快樂的性格,使瑪麗亞這位女主人公的形象宛然在目。劇本集中體現了畫面感和音樂故事片特有的音樂特色。
指導學生自讀本文,應引導學生了解影視劇本的特點,體會其畫面感;感知人物形象瑪麗亞的性格特點,學習刻畫人物的技巧;體會音藝故事片的藝術特色。
《音樂之聲》是電影史上一部經典的音樂故事片,這一節課我們集中欣賞了其畫面美、形象美,音樂美。眼前似似乎是薩爾茨堡那壯田優美的景色、瑪麗亞活潑輕快的身影,耳邊似乎傳來瑪麗亞歡快的歌唱,那優美動人的旋律從心裡流過,得到了至美的藝術享受。讓我們誠摯地道一聲:癌謝瑪麗亞,感謝勒曼。
《音樂之聲》課文賞析
一、情節結構
《音樂之聲》在情節結構安排上有三個特點:構成鮮明而獨特的矛盾沖突、設置伏筆和遵循結構的整體性原則。這三個特點,在本課都有較明顯的體現。
1.構成鮮明而獨特的矛盾沖突。電影中的故事情節要能夠撞擊觀眾的心靈,必須要有鮮明而又獨特的矛盾沖突。矛盾沖突既是構造故事情節、塑造人物形象的基礎,又是電影藝術賴於表現社會生活的重要手段。本課的主要矛盾是孩子們和上校之間的矛盾,是嚴父和可愛的孩子們之間的沖突,具有社會普遍性。孩子和父親的沖突,除了代際之間的矛盾之外,還有父親的嚴格和孩子們好玩的天性之間的沖突。本課就是將社會的普遍矛盾典型化地表現在上校一家的矛盾沖突中。圍繞這一主要矛盾沖突,還有麥克斯與上校的矛盾、施羅德男爵夫人和瑪麗亞以及孩子們之間的矛盾等。
本課的矛盾沖突之所以能夠引人入勝,還在於創作者能夠捕捉人物獨特的個性。本文設置了瑪麗亞帶領孩子們在外玩耍被上校指責的情節。通過這個沖突,揭示了瑪麗亞直率大膽、對孩子充滿愛心的性格特點,同時也讓觀眾看到了上校嚴肅的、甚至有點兒古板的樣子。
矛盾沖突的形成和發展還有賴於運用誤會和巧合等戲劇手段。在本課中,原本上校就不許自己的孩子在野外淘氣,認為這是沒有教養的表現。當他第一次看見孩子們撒野時,心裡還只是懷疑,不敢相信是自己的孩子。巧合的是,瑪麗亞和孩子們恰恰就在上校和上校的朋友面前翻船落水,一身狼狽,這讓嚴肅的上校怒不可遏。而且瑪麗亞作為家庭教師,如此縱容孩子們的頑皮淘氣,在上校責怪她的時候,不但不認錯,反而指責上校對自己的孩子一點兒都不理解,這就讓上校產生更大的誤會,因此要將瑪麗亞掃地出門。這種誤會激發了兩者之間的矛盾沖突。
2.設置伏筆。伏筆是電影劇本創作中展開故事情節的一種手法。電影《音樂之聲》時間長,涉及的人和事較多,作為藝術創作來說,作品中的人不可不變,事不可不發展,如果在前面的發展過程沒有任何蛛絲馬跡,卻又在後面的發展中突然讓人和事情發生新變化,就會讓人覺得很突兀。因此,需要在前面有一個交待和暗示,才能結構嚴謹、前後照應,增強作品的內聚性。在課文中,有三處伏筆,一處在本課中就得到了照應,而其他兩處,則是為後面的敘事設下埋伏。第一處是上校和男爵夫人、朋友麥克斯從維也納回到特拉普的家鄉,在公路上就聽到了孩子們玩耍時的大呼小叫,這時候男爵夫人和上校各有反應,男爵夫人問「天啊,這是怎麼啦」,口氣中充滿了驚訝和不可思議。這種反應為後面她與孩子們的沖突設下了伏筆,表現了男爵夫人難以和這些可愛的孩子們融合到一起。而上校則回應男爵夫人的驚訝,「沒什麼,就是本地幾個淘氣的孩子」。上校已經懷疑是自己的孩子在淘氣,只是不敢確定,但他對孩子們這種表現的態度已經昭然若揭,這就為上校和瑪麗亞後面的沖突埋下了伏筆,這個伏筆在本文中有了照應。當狼狽的瑪麗亞和孩子們從湖水裡爬出來的時候,上校叫住了瑪麗亞,並向她確認前面路上聽到的打鬧聲是否就是自己的孩子發出的,瑪麗亞很肯定地回答了他,這個回答也加劇了他們之間的矛盾沖突。本課的第二個伏筆是羅爾夫送信給麥克斯,正想方設法通知麗莎,不料被上校看見,驚惶失措的他情急之中給上校敬了一個納粹禮,憤怒的上校毫不猶豫讓他滾出去。這個伏筆首先為表現後面上校對納粹的反感有一個交待,同時也為最後全家逃跑到修道院,碰見前來搜捕的羅爾夫埋下了伏筆。第三個伏筆是孩子們在瑪麗亞的指揮下,表演了精彩的木偶戲,這讓麥克斯興奮不已,要上校同意組成馮•特拉普家庭合唱隊。雖然在本文中這個建議被上校一口回絕了,但是在最後脫離困境的過程中,就是這個家庭合唱隊為逃跑贏得了機會。
3.遵循結構的整體性原則。結構的整體性原則就是平常所說的故事的發展嚴格按照開端、發展、高潮、結局的順序進行,有頭有尾,有起有訖。《音樂之聲》的整體性結構不僅表現在整個故事的結構上,而且在故事發展的階段性過程中,也非常嚴格地依照整體性原則。本課就是一個非常完整的結構,故事的開端是瑪麗亞帶領孩子們到野外學習唱歌,發展是上校在回家的路上聽到孩子們的打鬧聲,在湖邊上看到瑪麗亞和孩子們掉到湖裡面,高潮是上校和瑪麗亞各不相讓地爭執,結局是孩子們的歌聲融化了瑪麗亞和上校之間的矛盾,尾聲是孩子們為上校和他的朋友表演了木偶戲,上校為大家演唱了《雪絨花》。故事結構完整,起承轉合過渡自然,使故事發展線索清晰。
二、音樂在電影中的功能
在音樂歌舞片中,音樂發揮著重要作用,不僅給觀眾帶來了美妙的視聽享受,而且在敘事和抒情上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本課中,音樂的功能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直抒胸臆,表達感情,塑造人物形象。音樂就其本質而言,是一種內在的情感運動,而電影中的音樂,可以以自身特有的強度和深度表達畫面和語言不易表達的情緒和感情,使觀眾了解到人物形象內心難以言狀和不易用語言表達的情感變化。當孩子們在瑪麗亞的指揮下表演了木偶戲後,大家便提議由上校演唱一首歌曲。面對大家的要求,上校動情地演唱了一曲《雪絨花》,深情的歌聲感染了孩子們,孩子們情不自禁地和上校一起合唱。歌聲也打動了在場的所有人。導演特別給了幾個瑪麗亞的反應鏡頭,表明在這首歌之後,瑪麗亞心目中的上校形象發生了變化。一首《雪絨花》勝過千言萬語,表達了上校對故鄉、對祖國深深的眷戀,也表現了上校柔情的一面。和瑪麗亞一樣,在觀眾心目中,上校從此不再是一個不近情理、嚴肅刻板的形象了。
2.音樂參與敘事,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在本文中,音樂不僅渲染氣氛表達感情,而且還直接參與敘事,解決矛盾沖突,推動故事的發展。上校看見孩子們野性十足,渾身水淋淋的,就責問瑪麗亞,瑪麗亞反過來還指責上校不了解自己的孩子,以至於上校勃然大怒要把瑪麗亞趕回修道院。正在這個時候,屋裡面傳來了孩子們的歌聲,優美的旋律深深吸引了上校,他忍不住和孩子們一起歌唱《音樂之聲》。這首歌拉近了上校和孩子們的距離,也消融了上校和瑪麗亞之間的矛盾沖突,上校向瑪麗亞道歉,要求她留下,也為後來他們之間感情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3.利用電影的視聽手段,將歌舞具象化,是一種「MTV」形式。音樂是聽覺藝術,聽音樂的時候,不需要視覺器官參與。當電影和音樂結合以後,音樂優美的旋律就和電影的畫面結合在一起,將音樂表達的感情視覺化,造成一種音畫結合的效果,極大地提高了音樂的表現力。本文中的歌曲「孤獨的牧羊人」和孩子們的木偶戲渾然一體,使歌曲具有「可視性」,是一種「MTV」形式。孩子們在演唱歌曲「Do-Re-Me」的時候,配上孩子們可愛的笑臉和行動,把歌曲中的天真爛漫的韻味表現出來了。上校在演唱「雪絨花」的時候,導演同時給了幾個反應鏡頭,將整個氣氛推向高潮。
4.音樂優美的旋律,豐富了電影的視聽表現力。最早的電影是用來敘事的,世界第一部電影《工廠大門》就是忠實地將工廠大門口的景象客觀地記錄下來。音樂歌舞片的出現,豐富了電影的表現形式,表明了電影藝術既可以客觀地記錄,也可以主觀地抒情。電影可以利用音樂優美的旋律,使畫面音樂化,獲得一種節奏感,極大地增強電影的視聽表現力。本文的開始,孩子們在瑪麗亞的帶領下在外遊玩,除了瑪麗亞教孩子們唱歌具有情節發展的作用以外,孩子們在外玩耍的長時間內,既不新奇也毫無懸念,就情節發展而言,這段內容是乏味的,不具備典型意義。正是因為有「Do-Re-Me」的歌曲存在,使畫面充滿了節奏感,因此盡管影片用了很長時間表現這段過程,觀眾也不覺煩悶冗長。在電影史上,音樂歌舞片出現以後,受到了觀眾的熱烈歡迎,造就了一批音樂歌舞片的經典,直到本世紀,還有一些頗有影響的歌舞片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