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想要小學四年級語文 水鄉 的教案,誰能告訴我,非常謝謝!
第 一 課 時 教學目標:1、啟發學生感受江南水鄉名歌的風格,感受家鄉的美,熱愛美好的家鄉之情 2、讓學生掌握較為復雜的節奏關系,完整正確的歌唱 3、讓學生學會聆聽欣賞家鄉的名歌 教學內容:1、聆聽欣賞《採茶舞曲》 2、教唱歌曲《采菱》 3、了解歌曲裡面的復雜節奏 教學道具:鋼琴、錄音機、圖片等 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1、 教師展示圖片(江南水鄉風景圖),並放《採茶舞曲》,引起學生視覺與聽覺上的興趣2、 欣賞完畢,教師導入新課(如:提問學生,有誰到過茶山,見過茶農採茶的勞動嗎?誰到過杭州遊玩?)3、 學生各自回答了問題後,教師做出正確的總結4、 復聽《採茶舞曲》,引導學生聽音樂的節奏自編採茶動作或用自己的舞蹈動作來表現,教師給予正確的評價(左采、右采、上采、下采)二、教唱歌曲1、引入要學習的新歌(如:教師先提問,同學們愛吃菱角嗎?菱角生長在哪裡?今天我們要學一首江南水鄉味十足的新歌——《采菱》)2、教師先為學生范唱一遍,然後要求學生有感情的朗讀歌詞3、學生可跟著老師的琴聲先小聲哼鳴歌曲,增加熟悉度4、教師分句教唱,學生模唱,連續三遍5、學生和老師一起跟著琴聲唱6、引導學生自發創編合理的節奏,為歌曲伴奏(如:0X 0X │ 0X XX ‖或0X 0X │ 0X X ‖)三、認識節奏1、教師向學生指出歌曲中較難掌握的節奏(如:向學生提及附點音符、切分節奏等等),使學生在主觀上有些認識 2、帶領學生一起念念附點音符和切分節奏,能熟識和掌握一些四、課堂小結1、總結該堂課的學習內容,明確所學的主題2、布置課後任務,讓學生留心身邊的江南民歌,比比誰搜集的多第 二 課 時 教學目標:1、在本單元水鄉的主題思想下,進一步讓學生感受家鄉水鄉的特點。 2、掌握附點四分音符的時值,並能辨別、比較四分音符與附點四分音符的區別。 3、學習頓音記號,並讓學生掌握它的用法教學內容:1、教唱歌曲《柳樹姑娘》2、教識附點四分音符和頓音記號 教學道具:鋼琴、錄音機等 教學過程:一、復習上節課內容1、學生跟著教師的琴聲或錄音機復習上節課學習過的歌曲《采菱》2、教師和學生一起回顧上節課的附點音符和切分音的唱法3、讓學生們再把歌曲唱兩遍,加深印象二、教唱歌曲1、教師引導學生進入新課內容(如:教師提問學生,柳樹的枝條像什麼?)學生回答後,教師給出正確的指引,明確學習內容2、請學生們聽錄音范唱,教師可在聽之前給學生們留下思考的問題(如:這首歌曲是齊唱還是合唱?)3、聽畢,學生回答教師之前提的問題,教師給予評價4、教師指導學生跟著琴聲學唱第一聲部,學生可先合著琴聲小聲哼鳴5、教師指導學生注意3/4拍的特點進行教唱,學生模唱,把第一聲部唱熟6、教師選出少量學生,嘗試唱第二聲部「啦啦啦」部分,使學生感受到二聲部的效果三、識記節奏和音樂記號1、教師設計情景,導入附點四分音符的知識(如:同學們在夏天的時候經常會聽到什麼在鳴叫?知了的叫聲是怎麼樣的?)2、學生回答後,教師給予肯定(如:X· X和知· 了│ 知· 了的節奏非常相似)3、引導學生從聽覺上分辨四分音符和附點四分音符的不同4、啟發學生在《采菱》和《柳樹姑娘》裡面尋找例子5、教師引導學生發現頓音記號(如:教師提問,同學們在歌曲的第二聲部發現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嗎?)6、教師指明頓音記號的唱法,並讓學生模唱7、結合所講的節奏,請學生們有感情的把整首曲子完整的唱下來四、課堂小結1、總結該堂課所學的知識點2、布置任務,請學生們在別的音樂書上找找附點音符和頓音記號第 三 課 時教學要求:1、這一單元的歌曲表現了一種特定的環境——水鄉,充分體現了音樂與民族的關系,讓我們熱愛自己的家鄉。學習《柳樹姑娘》二聲部合唱。 2、聆聽歌曲《漁光曲》,感受歌曲的情緒、內容與風格。 3、聆聽欣賞《洪湖水,浪打浪》。教學過程:一、學習歌曲《柳樹姑娘》二聲部演唱1、 聽錄音范唱2、 復習歌曲的曲調及第一聲部的演唱3、 學唱第二聲部。a. 聽錄音范唱,注意第二聲部進入的位置b. 第二聲部「啦啦啦」表達什麼情緒?c. 唱第二聲部,看教師的只會進入,要唱出歡樂的情緒。4、 二聲部合唱。二、聆聽《漁光曲》1、介紹《漁光曲》的背景資料a、這是1934年上映的故事影片《漁光曲》的主題歌。b、20世紀30年代中國漁民的生活受三座大山壓迫的簡單歷史介紹。2、欣賞《漁光曲》第一段,邊看圖形譜邊聽音樂。a、介紹《漁光曲》的內容特徵:反映漁民的心酸血淚,速度徐緩,描繪了漁船在茫茫大海中隨波起伏的情景。b、提出欣賞要求:這作品的創作年代是20實際30年代,離開今天已有70多年,所以文化背景差異很大,要求學生們認真細致耐心的聽,這也是對舊社會人民生活的了解。3、復聽全曲,教師出示歌詞,讓學生邊看歌詞邊聽音樂,身體也隨著音樂搖晃想像自己就在船上的情景。4、師生討論歌曲反映的內容與特徵,如果學生能結合歌詞編成一個打漁的故事,教師要給以表揚。5、總體小結三、聆聽《洪湖水,浪打浪》1、介紹歌劇《洪湖水,浪打浪》的時代背景——20世紀20年代末,我國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中國共產黨建立革命根據地與敵人斗爭的情況。2、介紹《洪湖赤衛隊》劇情 3、欣賞女聲二重唱《洪湖水,浪打浪》。這是歌劇第一場唱段,反映根據地人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洪湖魚米鄉的一片好光景。學生可聽音樂,邊看歌詞做搖船的動作,感受音樂的內容與風格。 4、小結:描繪20世紀20年代末湖北洪湖水鄉的一景。
Ⅱ 《水鄉之歌》寫的是什麼族人民的生活
正:為工農業生產以及人們生活提供了水源,方便了人民生活,促進經濟的發展。
負:水鄉一般夏季多暴雨,易出現澇,對人民生產生活產生威脅
請把你的補充問題重新解釋說清楚,謝謝。
Ⅲ 兒童歌曲水鄉謠串詞
水鄉抄謠
吆喂、吆喂、吆喂,
水鄉甜、水鄉美,
撒開漁網心兒醉,
碧波盪輕舟,
漁歌滿天飛,
新蓮睡湖面,
嫩藕節節肥,
哎嗨嗨——
若在水鄉走一遭,
夢里悠悠江南味。
吆喂、吆喂、吆喂,
水相連、心相隨,
踏上漁舟神兒醉,
湖光映山色,
白雲船頭飛,
桃林春意鬧,
細雨飄嫵媚,
哎嗨嗨——
若在水鄉訂了情,
攜手嬋娟不忍歸。
Ⅳ 水鄉之歌相關資料
水鄉還有魚多蝦多,蓮藕多、蘆葦多、港叉多、草多、鳥多、橋多、人多、有人說:水鄉內什麼多?橋多容。千座橋,萬座橋,橋多橋多人來往,咱們水鄉橋最多。水鄉什麼多?鳥多。千隻鳥,萬只鳥,鳥窩一個接一個,鳥兒高興把歌唱。水鄉什麼多?魚多。千條魚,萬條魚,裝滿一筐又一筐,人們吃魚笑哈哈。水鄉什麼多?樹多。千棵樹,萬棵樹,棵棵小樹手拉手,齊心協力擋風沙。水鄉什麼多?魚多。千條魚,萬條魚,魚兒水裡快活游。水鄉什麼多?鳥多。千隻鳥,萬只鳥,鳥在樹上喳喳叫。水鄉什麼多?樹多。千棵樹,萬棵樹,山裡藏著很多樹,樹上長了很多果。水鄉什麼多?魚多。千條魚,萬條魚,魚兒水裡游哇游,咱家水鄉魚最多。水鄉什麼多?橋多。千座橋,萬座橋,人們辦事走上橋,人們回家要過橋。水鄉什麼多?燈多。千隻燈,萬只燈,燈籠一個接一個,人人過上新生活。
Ⅳ 水鄉茶居 教案
《水鄉茶居》教案: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誦讀課文,從分析詞、句入手,體會水鄉茶居的諸多變化。
方法與過程: 通過茶居表面的變化透視水鄉人的生活品味和生活理念,抓住關鍵語句感悟水鄉人生活中詩的韻味。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感受水鄉人質朴而風雅的生活情趣,懂得從實際出發品位生活,享受生活。
2、初步了解中國的茶文化,以此為切入口,結合文本,探究中國古老的文明與文化,從而更好地理解文本,拓展知識面。
教學重點:
1、 品味文中的重點語句,了解水鄉人的飲茶生活習俗
2、 理解由飲茶文化帶來的生活樂趣和享受。
教學難點:
理解「草草杯盤共一歡,是水鄉人生活中的詩」這句話的豐富內涵。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二、分析課文:
1、文章所描寫的水鄉茶居的生活,作者引了一句詩來概括: 「草草杯盤共一歡」那麼「草草杯盤」在文中是怎樣體現的?
2、
建築的變化
名稱的變化 不變的境界
茶居的變化
品種的變化
3、既然把水鄉茶居用「草草」一詞來形容,可見其小而簡,但是為何又綴以「共一歡」?此歡何來?
(抓住關鍵語句體會,在茶居里聚集一堂,而達到的「醺醺而不醉」的歡樂。)
4、水鄉茶居的生活快樂和朴實,作者把這種「草草杯盤共一歡」稱作是水鄉生活中的詩,詩從何來?詩意何在?
5、課堂拓展:
悠久的中國歷史,孕育了燦爛的中華文明,茶文化便是中國文化中的一片古樸而典雅的茶葉,同學們事先已作了一些探究,簡要展示。
三、寫作小訓練:
仿寫:
北京的胡同,蘊含著文化的沉積,延伸著蒼涼的歷史。
上海的弄堂, , 。
安塞腰鼓, , 。
水鄉茶居, , 。
四、課堂小結
其一、新的課程目標明確指出:「有一定的文化積淀」。這其實真是對老師出了道難題。事實證明,要讓學生具有一定的文化積淀,教師首先要有這種理念,然後才能在教學中善於留意,善於挖掘文本,並能以教材為例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
本單元所選文章《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安塞腰鼓》以及本篇文章《水鄉茶居》等都是要求通過不同地域的人的生活場景,來反映不同地區人的精神面貌。而這種生活場景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這種精神面貌更是一種文化與時間磨礪融合而成的,文本背後的內容往往更豐富,更有意義。於是以「茶居」為突破口,了解水鄉人在品茶之餘折射出的生活品質,了解源遠流長的茶歷史,豐富的茶文化,從而探究中華民族古老的文明。這對於更好地理解文本,拓展知識面,是很有幫助的,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對茶文化的探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其二、教學中常常提倡「教無定法」,「各有各法,只要得法」,但也決不是五花八門,無章可得。其實,語文教學因為每一篇文本內容的不同,因此切入口也不同。教學目標盡管大致相同,但是教學思路和方法卻不盡相同。而我感動無論什麼課,要使學生得到快樂,必須要有思索,要有思索就必須設置障礙,惟其有障礙,學生才能思索,惟其思索,他才能發現,惟其發現,他才能感到快樂,他才有了學習的興趣。因此,在設計《水鄉茶居》的教學思路時,我把由飲茶文化帶給水鄉人的生活樂趣和享受,上升到「草草杯盤共一歡,是水鄉人生活中的詩」這句話的內涵的理解。雖然有些難度,在課堂上有可能冷場,但是必要的思考空間會使他們深入到文章內部,透過字面挖掘更加豐富的內容。因此,找准切入口來設計課堂思路是教師必須反復揣摩的。找准了切入口,整堂課的教學會如行雲流水。反之,一篇好文章也會趣味索然。
其三、語文課堂應該立足文本,但不拘泥於文本,使課堂成為師生共同創造文本,解讀文本的天地。不同年齡不同層次的人對文章的理解是不同的,教師在課堂上是引導者,詮釋者也是傾聽者。
有些人認為大多學生並未喝過茶,因此,對《水鄉茶居》中描述的生活並不了解,這種課是很難上的。其實,我們更多的是對這一文化現象的理解,水鄉人通過喝茶來提高生活質量,從而提高參與社會,參與文明進步的能力,這是要透過文字來理解的。因為學生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標志和社會文明的發展有自己的認識,而教師也有自己認識事物的角度,因此,在教學中通過互相的探討達到交流,溝通和發展的統一體。所以說設計好交流的話題是至關重要的。
其四、運用成熟而優美的語言為課堂創造良好的氣氛,可以有效地培養和提高學生語言能力,有利於學生的文化的積淀。
「一杯茶就是一首詩」,水鄉人富有詩意的生活,教師用詩一樣的語言引導同學去品讀,使學生有一堂課也便是一首詩的感覺,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口表達能力,然後形成書面表達。因此我感到我們的讀本、我們的教材、課文要很好地利用起來。只是不要面面俱俱到,不要千課一面。讓學生能沉浸到文本的探究中,做到真正了解學生內心的需求,在感悟中有所積淀。
Ⅵ 關於小學時候學的一首歌,是和那個歌為 五月晚風多清涼,輕輕吹我臉上 五月的夜晚一冊上的。關於水鄉的歌
歌曲的名字叫《五月的夜晚》,選自蘇少版小學音樂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這是一首匈牙利民歌,音調純朴簡潔,旋律以級進和四度跳進相間,起伏委婉,頗具特色。其中第一和第二句、第三和第四句完全相同。歌中保持音的運用,給人以纏連延綿的感覺,使人彷彿看到五月的夜晚白霧繚繞,輕紗迷漫的景象。歐洲的春天要到五月才來臨,歌曲表達了人們對春天的贊美和熱愛。
歌詞為:
五月晚風多清涼
輕輕吹我臉上
紫色丁香正開放
花兒多麼清香
白色煙霧像輕紗
蘋果樹上開滿花
樹上開滿花
那就是第六單元《甜甜江南》,這裡面有幾首歌曲分別是:《憶江南》、《江南好》、
《紫竹調》、《茉莉花》、《蘇州評彈》、《包粽子》、《歡樂的夜晚》、《采菱》、《洪湖水浪打浪》、《太陽出來喜洋洋》、《親愛的回聲》、《山裡的孩子心愛山》等,根據你的提示,我覺得應該是《采菱》這首歌,歌詞如下:
《采菱》
水鄉的孩子愛水鄉
從小就生長南湖旁
山中清泉香噴噴
湖裡的水菱甜又爽
啊。。劃呀。。啊。。劃
啊。。劃呀。。啊。。劃
水鄉的孩子愛水鄉
水鄉的孩子愛水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