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淺談如何利用農村本土資源開展幼兒音樂活動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中明確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因此,我嘗試著通過利用白峴的本土資源,以課題研究為依託,創設適合於幼兒學習的本土音樂活動,將適合的教學方法及手段有效地整合於幼兒園的音樂課程中,豐富幼兒素質教育內涵,擴展幼兒的生活...和學習空間,進一步激發幼兒愛家鄉的情感,以促進師、幼的共同發展。 一、巧用本土資源中的「自然環境」 《綱要》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和社區的教育資源,擴展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這對農村的幼兒教育來說更為重要。我們幼兒園的活動室小,開展韻律活動和音樂游戲時比較擁擠,孩子的潛能不能夠充分發揮。但我們卻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900多平方米的室外活動場地,我們完全可以擺脫課堂和書本的限制,把課堂移到大自然,發揮自然環境的教育價值是切實可行的一步。 1.利用園所內自然環境 陶行知先生對農村教育提出了「活的鄉村教育要用活的環境,不用死的書本」。課間活動的時候,孩子們最喜歡在幼兒園左側的小樹林游戲了,他們觀察樹葉發芽的情形,細心地幫小樹捉蟲,在樹林里捉迷藏……他們對樹木特別感興趣,也特別願意探究樹木的秘密,在這個時候如果讓孩子自己嘗試著來變成一棵樹那是最合適不過的了。那麼怎樣提升孩子對『樹木』主題的興趣呢?中班下學期《幼兒園建構式課程》的主題活動《大樹和小花》中也有相關內容的一節科學課《我是一棵樹》。但我認為:書本上那節課的內容相對比較簡單,過程缺乏趣味性,形式也很單一,孩子在學習時未必會自始至終情緒高漲。我在重新設計活動時,結合「幼兒園里的樹」這一「園所自然環境」,把孩子帶出課堂,走進幼兒園前的小樹林,和樹木來了一次『親密接觸』,一節枯燥的科學課變成了一節有趣的音樂游戲課。在目標定位上也大不相同:①引導幼兒在音樂中創造性的用身體動作模仿樹的特徵。②幼兒能夠根據數量的變化與相應人數的幼兒合作游戲。③讓幼兒享受音樂游戲帶來的快樂。在這個音樂游戲中我設計了很多場景,如:小白兔出場,大灰狼出場,打雷下雨等等,我為每個場景都配了合適的音樂。活動開始幼兒入小樹林我選取了幼兒較為喜愛的《機器貓》為背景音樂;小白兔出場我配的是《森林狂想曲》,曲子活潑輕快;大灰狼出場我配了《寂靜嶺》的恐怖音樂;打雷下雨則匹配《雨中的節奏》這首世界名曲……實踐證明,在不同的場景中加入匹配的音樂以及游戲的因素,孩子很感興趣,游戲中他們非常快樂,穿梭於小樹林之間,快樂地學習著,真正是在「玩」中學到了本領。 2.走近園所外自然環境 我園處於農村,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孩子們有更多的機會融入到大自然中。春天來了,領著孩子到野外觀察,孩子很快就會發現,樹都綠了,麥苗長出來了,桃樹開出了粉紅色的小花,油菜花是金黃金黃的……,大自然中有那麼多漂亮的顏色,紅的、黃的、藍的、綠的……每一種顏色都深深地吸引著孩子們,怎樣抓住孩子的興趣點,教他們認識這些顏色呢?我設計了音樂活動《摸顏色》。孩子們在春意盎然的大自然中圍坐成半圓形,展開討論:春天有哪些美麗的顏色?你最喜歡春天裡的什麼顏色?通過找找、摸摸、編編、等方法把喜歡的顏色唱進歌曲里……一方面是將枯燥的認識顏色的科學活動融入生動有趣的音樂活動中,並以游戲的情節引起孩子們濃厚的興趣,掌握有關顏色方面的知識。另一方面,帶孩子到大自然中進行音樂活動,又拓寬了幼兒的學習空間,這種新鮮的學習方式更能激發幼兒的求知慾望,因而更能讓幼兒自然地接受顏色的概念。 二、活用本土資源中的「竹林資源」 《綱要》指出:「教師要從傳遞和發展社會文化的神聖使命的高度,把農村的民間游戲、兒歌以及歌舞、服飾、工藝、建築和當地的自然生態、社會生活、風俗習慣等獨特的文化引進教育內容,為幼兒提供感受和體驗家鄉文化的機會,從而培養幼兒對社會的認同感,加深對本土文化尊重和熱愛的情感……」在領域目標中,也多次提出要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和社會資源。 我們的家鄉白峴位於浙北山區,孩子們每天生活在這里。春天,我們帶著他們去竹林採摘野花;秋天,大家在竹林里撿落葉……孩子們最盼望的就是一年一次的春遊和秋遊活動了,因為在這一天孩子們可以走出幼兒園,來到竹林里,在感受自然美景的同時,還可以和小夥伴們一起捉迷藏、過家家……孩子們熱愛竹林,喜歡在竹林里玩耍,那麼怎樣把孩子們這種對本土資源「竹」的喜愛之情激發出來?又怎樣讓孩子們把愛家鄉的情感大膽表達出來呢?於是我設計了音樂活動《我愛竹林,我愛家鄉》,活動借用了千百年來第一首歌唱竹子的歌《和諧韻竹》的部分旋律。這是一首歌唱竹子的歌曲,和我們的活動內容也很相符,但是原本的《長江之歌》無論是從旋律,音高還是歌詞內容都不適合孩子演唱。通過巧妙的改編之後情況就完全不同了,歌曲的旋律變得簡單,明快,歌詞內容貼近幼兒生活,通俗易懂,孩子們也很感興趣,紛紛把自己編的歌詞唱進去。在活動中,教師積極創設游戲情景,引導幼兒通過回憶,用自己的親身經歷來歌唱竹子。大家一起如數家珍似的講述家鄉的美麗風景、交流著家鄉利用本土資源創建美好生活的設施——竹子可以製成鳥籠、掃帚、扁擔等;每天清晨可以聽見竹林里的鳥叫聲;一年四季都有美味的竹筍可以吃……這些都被他們唱進了歌曲里,活動自然而然地激發了孩子們對家鄉的喜愛之情。 三、妙用本土資源中的「自然物品」 綱要指出:「農村有豐富的自然和社會資源,充分開發和利用它們,使它們成為實現高質量幼兒教育所需要的物質條件,讓廣大教師建立『人盡其能,物盡其用』的樸素的資源觀和價值觀」。 樂器,是幼兒開展節奏活動的物質基礎。 我國著名的指揮家、打擊樂演奏家譚盾先生說過:「來自自然界的聲音是最美的聲音, 因為聲音是音樂的源泉。」用自然物品做成樂器就沿襲了最美的聲音的本質。在白峴到處可得的自然物品中,我們可以選擇衛生、安全、適宜、無污染的材料用於製作打擊樂樂器的活動,如石頭、沙、黏土、竹子、各類植物的種子等。在將這些自然物品變成音樂活動中可使用新樂器之前,我們和幼兒一起對它們的質地、形態、色彩等進行研究、討論,最後對這些自然物品都有了一個新的認識。 例如:竹塊可做成響板、雙響筒,易拉罐裝上沙子、石子製成響筒,搖動發出的聲音隨裡面填充物的改變也顯得不同。將沙、黏土填充在易拉罐中搖動發出的聲音較悶也比較輕,用黃豆、石子填充在易拉罐中搖動發出的聲音就比較響亮、悅耳。在節奏活動《我愛搖滾樂》中,我選擇了一首黑人搖滾樂隊的《WE WILL ROCK YOU》的音樂,這是一首有著強烈搖滾風格的流行音樂 ,歌曲共分三部分,為ABA的音樂模式,A段用竹塊做成的響板演奏×××︱×××的節奏,B段用黃豆做填充物的響筒演奏××︱××的節奏。由於選取的搖滾樂非常震撼、有力,加上運用自製的『土樂器』進行演奏,土洋結合,孩子們充滿了新鮮感,活動中幼兒充分發揮了主動性,收到了不錯的效果。又如在另一個節奏活動《雨中的節奏》中,樂曲的的前奏是一段打雷,接著下大雨的聲音,用什麼樣的樂器才能模仿打雷的聲音呢?幼兒想出了好辦法,他們用竹片使勁拍打從家裡帶來的舊匾子,「砰—砰—砰—」,真把雷聲演活了。下雨的聲音學起來就更有趣了,孩子們先將黃豆放在匾子里,演奏的時候,他們有節奏的將黃豆從上往下往匾子里灑,「啪啦,啪啦」,這雨還真不小。充分利用大自然的各種資源,將直接使用自然物品以及用自然物品進行手工製作的活動與音樂活動有機聯系起來。合理的整合課
『貳』 如何在教學中加入鄉土音樂及拓展
從復現有的課本教材中發制掘鄉土音樂資源。音樂課本對學生來說是再熟悉不過了,合理地開發和利用課本資源,易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藝術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中有首學唱歌曲《黎族人民愛歌舞》,它就是由我們黎族的舞曲《打柴舞》來改編的,還有五年級藝術下冊第五單元課題二《舞苑奇葩》裡面就介紹了我們海南人民引以為豪的黎族舞蹈《達達瑟》,我們教師都可以借這些題材來展開教學,在這基礎上拓展到我們的鄉土音樂文化,跟學生介紹我們海南黎族豐富多彩的民歌和多姿多彩的舞蹈,這樣既開拓學生的音樂視野,使學生的藝術素質得到全面的提升,又能讓學生了解更多家鄉的藝術文化,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只要我們教師稍加留心,就會發現在每冊的音樂教材中都會有一些與「家鄉」有關的藝術知識,把鄉土音樂與教學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創設一個學生熟悉而親切的音樂環境,讓學生在自己熟悉而喜愛的音樂旋律中去接受鄉土音樂,這不是給我們教師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教學平台嗎?
『叄』 音樂教師怎樣開發和利用音樂教學活動的資源
課程資源是新一輪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所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課程資源的豐富性和適切程度決定著美好的課程改革設想能否變成實際的教育成果。當務之急的一個重要課題就是強化課程資源意識,提高對於課程資源的認識水平,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更好地實現課改目標。
教學是課程實施的主要途徑,教學活動的資源是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屬於更為細節的部分。學校教師在教學活動的資源開發和利用方面,具有極大的智慧潛能,也擔負著重要的職責。我們應該認識到中小學教師是教學活動資源開發的重要主體。
通過認真學習新課程理論,並在實踐中嘗試探究,我們認為音樂教師可以從以下途徑力所能及、有效可行地進行音樂教學活動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一、創造性地使用音樂教材。
音樂教材是音樂教學活動的重要資源,但不是唯一的資源。從課程資源的要求來看,音樂教師對於音樂教材的使用,更多地應該強調是把教材作為課程資源來使用,根據自身實際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用出個性化的風格和特點,而不是生搬硬套地教教材。
從學生的興趣與經驗出發,貼近學生生活,是我們創造性地使用音樂教材的思路之一。體現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基本思想的新編教材,強調了與現實生活的聯系,關注並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努力克服學科中心主義的傾向。但是,再新版的教材,其編者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總免不了會存在一定的距離,有時編者的生活經驗對於現在的學生來說卻是陌生的。例如動畫片《藍精靈》插曲童聲齊唱《可愛的藍精靈》,對於當今二十歲以上的人來說是非常熟悉的,然而教師滿懷期待地在一年級課堂上播放時,學生對富有動感的節奏、可愛迷人的藍精靈形象竟然是無動於衷的表情。有一位音樂教師在第一個平行班進行欣賞教學發現這個問題後,針對教材「森林裡的故事」這個主題,將欣賞童聲齊唱《可愛的藍精靈》換成了《藍貓淘氣三千問》,既符合當前小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又具有時代氣息。再如中學欣賞舞劇《紅色娘子軍》選曲,當年婦孺皆知的洪常青這一代表人物,現在的中學生卻極少有人聽說過他,因此在進行舞劇情節介紹時,就應突破教材上的簡約概括,有必要提一提這個當年中國家喻戶曉的人物,引導學生進入舞劇情境欣賞音樂。
圍繞某一教學重點,沿著教學設計思路,對教材內容進行拓展,是創造性地使用音樂教材的思路之二。根據歌曲主題,拓展教學內容,能喚起學生已有的學習經驗,梳理知識結構,積累新的音樂素材。如教學歌曲《月之故鄉》,可以「月亮」為主題,補充一些古今中外著名的表現月亮的民歌、歌劇唱段、器樂曲甚至流行歌曲,如《半個月亮爬上來》、《月亮頌》、《彎彎的月亮》、《月光》、《但願人長久》等等,還可以鼓勵學生收集表現「月亮」的其他音樂作品。根據音樂作品的體裁,拓展教學內容,能引導學生把握作品風格,提高音樂鑒賞能力。如教學某首進行曲風格的歌曲,可以補充一些進行曲風格的其它歌曲以及進行曲體裁的器樂曲,也可以拓展不同體裁的音樂作品,通過對比欣賞,加深感受與體驗。還可以根據作曲家、演奏演唱者的背景進行拓展,根據演奏樂器進行拓展,根據音樂相關文化進行拓展等等。
現有的教學設備、擁有的音像資料、教師自身的特點等因素是創造性地使用音樂教材的思路之三。這些客觀因素制約著我們對教材的使用,也可能使我們根據自身實際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從而用出個性化的風格和特點。
二、學生差異也是重要的教學活動資源。
組織音樂教學活動,我們不僅需要了解學生當前已經具備的音樂知識、技能和素質狀況,還應該兼顧學生之間的差異,設計多種方案,組織各類活動,提供豐富的材料,實施因材施教。如中小學的豎笛教學,針對學生能力發展有差異,來源學校的教學進度也不同,我們可以根據教材上單聲部的豎笛吹奏譜,寫出難易程度不同的多聲部譜,供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加以選擇,既能進行豎笛奏教學,同時又尊重了學生,使每一位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了發展。再如中學生正處於嗓音變化的時期,進行合唱教學時,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音域情況自選聲部,利用學生音域差異資源,既能保護學生的嗓子,又能使合唱的聲音效果更為統一和諧。又如我們進行音樂評價改革時,讓學生自選自己能表現得最好的歌曲、樂曲,增強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享受音樂學習的快樂,也是對學生差異資源的開發利用。
三、綜合利用其他途徑。
我們還可以通過一些途徑開發和利用音樂教學活動的資源:
(1)鼓勵學生從事課外實踐活動。了解校內外環境某些方面的特點,鼓勵學生課外校外從事與音樂有關的實踐活動,豐富學生的生活經驗,積累音樂素材,積淀相關素質。如圍繞某個音樂教學主題,請學生通過新華書店、圖書館、音像店、網上瀏覽等渠道查閱有關資料;向學生通報信息,鼓勵觀看一些經典的音樂會演出;課後製作簡易樂器;聚集幾個學生舉行小型的音樂會等等。
(2)向學生提供反饋信息。向學生提出音樂學習中的表現得失,並分析相關原因,可以更好地支持、引導學生熱愛音樂、學習音樂、享受音樂。音樂教師往往執教班級多,課後書面作業少,向學生提供反饋信息則是我們應該重視的一個問題,這主要在於我們是否有心做到行動上來。課堂上以鼓勵為底線,經常對學生進行恰當的評價是我們向學生提供反饋信息的最常用途徑;課余對迎面而來的學生簡單說上兩句學生在學校文藝演出中的表現,對教師應是毫不費事,對學生則是莫大的鼓舞與鞭策;許多中學教師在音樂欣賞課結束時會要求學生寫寫賞樂隨筆,那麼這賞樂隨筆的批改與交流是否得到了落實?
(3)總結和反思教學活動。教學工作本身就是很復雜的,因而需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總結與反思。音樂教師要克服人員少、交流不便等不利因素,善於運用錄音、錄像、網路、同行觀摩研討、加入音樂教學專業活動網路等自我評價和合作總結的手段、方法與策略,了解教學研究動態,提高音樂教學水平。
『肆』 音樂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基本方式有哪些
1 . 學生資源 的開發與利用作 為音樂 教師 ,要 充分認識 到學生資源 開發 的重 要性 。
首先 是要 認真 觀 察對 待每 一個 學 生 ,盡可 能 的做 到因材 施教 。每個學生的音樂基礎不同,對於音樂的喜愛程度也不同,通過教師 的深入觀察和 了解 ,能夠 拉進教師和學 生間 的距 離,建立起 一種 良好 的師 生關系 。其 次是可 以真 實的掌握學生現有 的學 習能力和 學習經驗 ,為下一步 的深入學 習盡早的做好准備 。最後是通過觀 察和 了解 ,能夠認識到學 生之 間的差異性,然後再教學材料的准備上、教學方法的選用上、 教 學 活動 的設 計上 ,更加 具有 針對 性 ,更 好 的做 到因人 而異,因材施教。時刻關注學生情感、體驗和態度,使教學內 容更豐富,更貼近於學生,最大限度地滿足每個學生的需要 。
2 . 教師 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教 師是音樂 課程資源 開發 中的核 心資源 ,通過開展有 組織、有計劃的培訓和學習,能夠讓教師充分認識到 自身的差
距和 不足 ,並按 照新的理念 的要求 ,重新 規劃 自己,改變 教學 里邊 調整教 學方法等 。 自從新 的音樂課 程標准頒布 以來 , 全 國上下都掀起 了學習新課 程的熱潮 ,涌 現出 了大批 的關於學習新課程、實踐新課程的教學案例和理論文章。這種理論學習讓教師理解到了課程改革的實質內容,讓自己的教學有了新的理論支持 。 同時 ,學 校也要多組織 一些參與式 的校 本培訓 ,主張教師 自主學習 、合作 學習 、探 究學習 ,參與培 訓的過程就是教師新教育理念得以實踐的過程,就是引發教師反 思、合作、交流 、分享並 生成 新經驗 、新 思想的過程 ,有很 強 的過 程 生成性: 教師 自身應 及 時總 結與反 思 自己的經驗 ,並在合作與交 流中不斷 生成 新經驗 ,形成 依靠 自己解 決問題的意識與能力 。
3 . 教材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音樂教材是音樂課程中最基本的資源 ,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最重要的平台和依靠。我們現行的音樂教材,都是由國
家的教育主管部分,聯合音樂教育專家,經過長期的考察和實踐,編寫而成的,充分體現出了一種權威性和科學性。但是 同時,教材的編 寫也 有其局 限的一面 ,教師應 該,也必須結合著地方實際、學生實際、教學實際,對教材進行資源開發。這種開發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對教材的增減。二是對教材進行 合理 的替換 ,那教材 中的民族 民間來說 ,既然 是 民族 民間音 樂,則肯定有 明確的地域性特 征 ,對於距 該地域較遠 的學生來說 ,接 受起 來有一定 的難度,教師可 以在把握教材意 圖的基礎上予 以替換 ,以更接 近學生的生活層面,更有利於學生學 習積極性的發揮 。
4 . 課外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前文 中提 到,積極 的開發校 園的音樂課程 資源 ,不但 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還能彌補學校資源和設施不足的狀況。 首先是家庭音樂資源的開發,除了學校,家庭是學生們所處的時間最長的環境。學生音樂素養的提高,和家庭音樂文化氛圍的熏陶是分不開的。對於有條件的家庭,教師可以指導著家長購買一些音樂書籍、音樂音視頻資料等,利用家中和音樂有關的電器,如電視、d v d 等,舉辦一些家庭歌唱會、家庭舞會等等,不但活躍了家庭的氣氛,還讓學生參加了音樂實踐。其次是社會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充分挖掘學校所在地區的有效資源 ,既可 以減少 資源 的閑置和浪 費,又可 以為音樂實踐中開闊更廣闊的空間。例如學校所在的社區,有文化館、藝術團體等單位,其中不乏歌唱、器樂演奏、舞蹈表演
等方面的高手,學校和教師,要和他們充分的聯系,或者邀請他們進校 園,為 同學們授 課或指導 ,或 於他們進行聯合 排練 ,利用他們 的場地 ,舉 辦音樂節 、藝術節 。它們真 正成 為學校 音樂課堂活動的眼神和擴展。
綜上所述 ,音樂課 程資源 的開 發與利用是 一個很大 的課題 ,涉及 教育學 、教育 哲學、課程論 、教材論 、教學 論、資源論 ;就學科教育而 言還涉及音樂教育 學、音樂教育 哲學、 音樂課程 論、音樂教材 論、音樂教 學論 等多 門學科 的知識。 本文僅僅是從宏觀的角度 ,對課程資源開發的必要性進行了分析 ,在 學生、教師 、教材、校外 資源 方面 的課程 資源開發提出了幾點想法和意見,同時也希望本文的粗淺研究,能夠
引起更過人的關注,以到拋磚引玉之用。
『伍』 如何有效開發,利用鄉土課程資源
(一)立足課堂教學,開發教材資源
重視歷史教材這一課程資源的深度挖掘與利用將是全面實版現歷史課程標權准,達到有效教學的基本保障。
1、大膽處理教材正文,保證教學的有效性。
改變過去課程內容「繁、難、偏、舊」和強調注重課本知識的情況,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和現實社會和科技發展的關系,關注學生的興趣和經驗,精選學生未來發展必備的知識。
2、
對課本中資料卡片和圖表、知識鏈接和史學爭鳴等內容的開發利用新課程教材中幾乎每課均附加大量的資料卡片和知識鏈接,以輔助學生理解教材正文內容,這也是新課程教材的一大亮點。
(二)組織實踐活動,開發鄉土資源
在學生身邊的社區歷史課程資源包括校外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文化宮、兄弟學校與單位的人力資源、歷史學專家、閱歷豐富的長者等。鄉土歷史課程大多記錄學生家鄉的歷史,十分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學生看得見、摸得著,具有親切感。能使學生認識到自己的先輩在歷史上對家鄉、對祖國的貢獻,了解家鄉人民創造的輝煌業績,進一步體會到家鄉的可愛,使歷史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所以,學習鄉土歷史課程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便於學生到實地去調查研究,產生直接經驗,為開發學生課程資源奠定良好基礎。
『陸』 如何有效挖掘鄉土教學資源,創新課堂教學
《歷史與社會課程標准(二)》要求:教師要善於發掘和利用本地特有的鄉土教育資源。教學要從學生的經驗和體驗出發,密切知識與生活的聯系。引導學生不斷深入地觀察和體驗真實的社會生活,在實際中發現問題,並綜合地運用各種知識去解決問題,提高對社會的認知能力。陶行知先生曾說過:「在生活里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因此,老師應充分利用鄉土資源。擷取生活中的真實事件,引發學生的直覺體驗,讓教育回歸真實的生活,激活課堂教學。
鄉土知識的涵蓋面和涉及面是十分廣泛的,它包括自然地理資源,人文歷史資源和社會發展資源等。具體而言,就是指我們的出生,成長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觀、文物古跡、地名沿革、歷史跡遷、社會發展以及民間藝術、民俗風情、名人物事、語言文化等。那麼,在教學實踐中,怎樣將鄉土資源有機地融進課堂中呢?在這里,筆者對自己近幾來的教學試作些粗糙整理,以便起到拋磚引玉之效。
一、巧取鄉土生活,搭建問題探究平台
1、所謂「問題探究」教學模式,是指在一定問題情境的支持下,師生從提供背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交流成果等幾個方面來組織和實施教學的一類教學范型。該教學模式的實質是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參與和體驗知識,技能由未知到已知或由不掌握到掌握的過程,並在這一過程中激發和培養學生的獨立探究能力。從而達到對知識真正理解的黨學習產目標。《歷史課程標准》特別強調,在歷史課程內容的改革方面,必須要「避免專業化、成人化傾向,不刻意追求歷史學科體系的完整性,減少艱深的歷史理論和概念,增加貼近生活,貼近社會的內容」,以助於學生的終身學習。由此可見,我們在歷史教學中,尤其在初中階段,就應降低理論強度,充分開發利用富有生活氣息的豐富的鄉土,甚至家族的歷史課程資源。
例如我在執教西周的「禮樂文明制度的確定「為了能讓學生更好的理解與掌握宗法制,我給學生一個表格材料:
問:如果這家主人要自己的地位與權力傳下去,誰最有可能繼承?並說明理由。結果沒有幾個學生回答。在課後反思時我也作了調查,主要原因出在學生對這個材料不理解,超出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其實就是沒有搭建好給學生探究的平台。那麼,我在另外一個班級執教時就選取了學校附近幾個村居的宗詞照片,學生很快就認到了自己的宗詞,然後我就進一步解釋嫡長子世襲制的原則,最後出示上述探究的表格材料,學生回答的正確率就很高了。又如九年級教材中的「改革與開放的時代」中有一個專探究,它他為三個內容:有感於深圳速度和浦東巨變、有感於生活用品的變化、有感於休閑方式的變化。如果教材內容而探究,我想教學效果如何很難說好。因為教材所選取的例子雖然典型都遠離學生的生活經驗,脫離學生的感性認識。所以我對這一專題探究稍作改動,將課題命名為「戲說生活,漫畫經濟」。課前我先發給學生這樣的一個學習提綱:第一自我衡量調查家鄉的生活看經濟發展水平;第二縱向比較,調查三十年前長輩們中學時代的生活並與你自己生活作比較看經濟發展水平;第三橫向比較,通過上網,比較去年蒼南縣城、你所在的鄉村、五鳳鄉三個區域人均收入看經濟發展水平,這個學習提綱基於學生實際和對長輩們的調查所得,在課堂學生異常活躍,你言我語。這不僅讓學生學會了用實例說明改革開放的成果,又聯系了思想品德課中的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所以適當地選取鄉土資源,為探究搭建平台,學生既有內容可講,又能探究出一個所以然來。
二、巧借地域景觀,增強社會實踐能力、
《歷史與社會》綜合探究課的目的是「嘗試從不同的角度」,綜合多種知識探究社會問題,提高參與社會、實踐和自主學習的能力,要使探究課達到課程標準的目標要求,必須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綜合性」、「探究性」、「活動性」和「社會性「,實現課堂從」歷史「到」社會「的回歸,這樣要求我們的課堂和活動關注學生的發展,關注生活的體驗和社會的回歸。鄉土資源的開發利用,可以為發展學生的能力提供良好的條件。以七年級上冊為例,該冊教材中的綜合探究課都是圍繞人類是生產與生活環境探究設計的,加上整個課程的設計基於生活、基於案例、基於問題的呈現方式,綜合活動課的探究自然成為了學生鄉土自然資源的探究。那麼怎樣在七年級上冊的綜合探究課中開發家鄉的自然環境資源呢?
第一課「生活在社區「和綜合探究一」從地圖上獲取信息「的教學中,我便引導學生在學會繪制平面圖的基礎上,繪制社區圖,明確自己家在本村中社區中的位置,然後按社區分組,讓同一社區的同學一起繪制自己社區所在鄉鎮版圖中的位置,然後進行輔導糾正。全班同學一起繪制家鄉鄉鎮的行政平面圖,最後查找鄉鎮在溫州市的位置和溫州市在全國的位置。用四幅圖呈現了四級家鄉——社區、鄉鎮、溫州、中國。在講七下「我是社會小主人」這一課時,我設計了一個調查題目《橫陽支江污染狀況調查》(橫陽支江是蒼南縣的母親河),我把全班學生分成兩組,一組是本地學生,讓他們回家向長輩們了解這條河過去的狀況,並收集有關的資料,另一組是外省縣的學生,讓他們進行戶外考察活動,沿著這條河兩岸進行觀察、訪問。然後結合兩組同學的精華,寫調查報告及整理治療,最後進行團隊活動,組織志願者課余時間撿垃圾。這樣既落實了教學內容,靈活的適用開發了鄉土資源,又讓學生嘗試了如何行便監督權,真正體會到「 是社會小主人」的感覺,使鄉土資源教材想到補充,相得益彰,交相輝映,同使也增強了學生社會實踐能力。
三、巧挖民風民俗,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教育家誇美紐斯說:「興趣里創造一個觀樂和光明的教學途徑之一」。把學生帶入思維的興趣之門,可以調動他們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在歷史與社會學科教學中引入鄉土資源,能夠激活學生思維,激發學生興趣,營造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也使教學內容更加具體、豐富與親切。例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課,為了更加清晰的闡明南北自然差異和人文差異,我有意識地讓學生課前收集家鄉的氣質、土壤、河流水文特點、典型動植物、農作物耕作制度、房屋結構、水陸交通、飲食及過年習俗等,並將其製成表格,我在備課時也製作好了一張關於北方自然環境和人文特點的表格,並且收集了幾組圖片和flash。在上課時,我先讓學生觀察幻燈片再填寫表格,然後將「北方的表格」與課前製作好的表格進行比對,最後我與學生一起歸類總結。在課堂中,學生學習熱情高漲,從學生的信息反饋來分析,這樣的設計到達教學目標和學習目標。又如在九年級《世界遺產在中國》一目中涉及到「非特文化遺產」。在教學時,我給學生播放了「溫州鼓詞」和「賣技」的視頻,還給學生展示了溫州米塑藝術和窗花紙幾組圖片。課堂中學生時不時地發出了「哇」驚嘆聲和指指點點聲,在課後我給學生布置了向長輩的了解關於「賣技」和「米塑」這兩種文化。出乎意料的是第二天有個學生拿了一本手抄的賣技書給我,還說他父親曾經唱過多年賣技,發現書中有許多錯別字,要求我給予更改。在教學中,巧妙地挖掘鄉土資源,不僅拉近了歷史與現實的距離,讓學生信感親切,還促進了學生對溫州曲藝和藝術所蘊含的意義有了更深的了解。
四、巧引名人偉績,提升綜合人文素養
人文素養即人文方面的素質與修養,亦稱人文素質。一般把人文素養定位於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一是指掌握語言、文學、歷史、哲學『音樂、美術等社會科學基礎知識的程度,二是指依靠社會學科的基礎知識,結合生活實際,通過內心反省,感悟而形成的道德、情感、態度、價值觀、自由、自覺、批判及超越精神,對人生意義與價值判斷和思考。第二層次就是我們常說的人文精神。人文知識性的東西只有在人文精神的層次價值才能復活。由此可見,人文素養為人文知識和人文精神兩個方面,人文知識體現在具體的學科知識之中,而人文精神則蘊涵在人文知識之中,需要我們在學習人文知識的過程中通過思維、概括、提煉出人文的精神。人文素養關鍵在於塑造人文精神。
鄉土知識在塑造公民修養方面有著自己獨特的語言功能。一個人在認識上是先熟悉家人乃至家鄉,再逐步擴大到了解國家。正如蘇霍姆林斯斟說的:「學生熱愛祖國的感情是從愛家庭、愛學校、愛集體農庄、愛工廠、愛法國語言開始的。他從直接表達愛家庭、愛學校、愛家鄉的感情,逐漸過渡到認識吏加深刻的社會關系。從理性上認知祖國的概念。」德國著名的教育家基普郎格曾經說過:「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是傳授已有的知識,而是要把人的創造力量誘導出來,將生命感、價值感喚醒」。在教學中引用本鄉土的名人秩事,能使學生認識自己的先輩對家鄉、對祖國的貢獻,能隱妥到家鄉人民辛勤勞動和英勇斗爭的業績,進一步體會到家鄉的可愛和祖國的偉大。八年級教材中涉及的「盛世文化」,我就給學生補充了東晉謝靈運的作品,在執教「文人的世界」我也給學生補充了南宋時的永嘉學派和王十朋的相關史實以及他那幅寫在溫州甌江江心寺的絕妙對聯:雲朝朝朝朝朝朝朝朝散,水長長長長長長長長消。這樣,讓學生了解到了我們溫州家鄉的歷史文化。在歷史的不同時期曾現過燦爛的歷史,也留給了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產。學生感悟家鄉古老的文化同時也感受到了祖國那博大精深和光輝燦爛的古典文化。還有八年級下冊有一題目「從此伐戰爭到革命根據地的建立」,我利用雙休日組織學生到學校附近的雲岩鄉革命老根據地紀念館——仰英亭參觀,要求生向紀念館的負責人訪問有關革命烈士的事跡,以便在課堂內作發言交流。在課內,有些學生講述林平海的事跡,有些學生講述王屏周的事跡。這樣就能使學生深刻體會到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的國民黨反動派的白色恐怖時代,也對當時毛澤東同志創建農村根據地的進一步理解。通過引用家鄉的名人偉績,讓學生體會到革命先驅的生存艱難,意識到今天幸福生活來之不易,要學會好好珍惜和把握。從而激發了學生戰勝困難,度過逆境的勇氣和力量,培養自己奮發進取的精神和民族自豪感以及對家鄉的驕傲感。這難道不比那些以空泛的「政治化」或「祖國化」為口號,以古才能的民族英雄,偉人事跡為教材,蒼白無力的愛國主義教育顯得更加豐厚有力。由此可見,鄉土資源不僅是樹立學生健康向上人生觀的催化劑,還是滲透愛國主義教育的「活化石」。
綜上所述,將鄉土資源適當地運用,整合到歷史與社會課教學中,幫助學生選擇他們感興趣的學習內容和方式,能讓學生探究歷史與社會的興趣,增強社會實踐能力,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達到傳道、授業,解惑之功效。當然,將鄉土資源整合到教學中,要盡量避免濫選濫用,避免將與社會教學演變成了地方課程教學。
『柒』 請你談談你所在學校目前音樂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情況,還有那些音樂教學資源有待於開發和利用
我在黑來龍江一所理源工科重本上大學 大二的時候有開設音樂課 但是講課內容比較枯燥無味 如果不是因為總點名 可能大多數同學都不會去上課 講的基本都是一些文字化的樂理知識 比如中西方音樂的種類 特點 代表人物 樂器種類 等等 個人感覺是比較無用的東西 我是從小學音樂的 會樂器 也考完了4級的樂理 我希望在音樂課上學到的東西並不是講的這些 而且上音樂課根本不會在有鋼琴的教室上課 講的都是那些知識 沒有實際應用
再說一下學校的音樂資源 我們學校有將近20架鋼琴 大概都比較舊了 好多鍵子上面的黑白片都掉了 剩下木頭底子 而且必須辦卡交費(不便宜)才能使用 實在不方便 據我了解 也只有一些音樂特長生才會經常去使用 其他的方面不太了解
除了學生社團和一些大型歌舞比賽之外 在學校的正常生活中(即如果不去特意尋找) 是不會有太多這個方面的東西 大家還是比較注重自己專業的課程 和 實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