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回聲的課本教案
捧讀本文,一種親切感油然而生。小時候,很喜歡鑽到空房子或是到空曠的山谷中,拉長嗓音不停地大叫,然後就能聽到回聲;在享受那令人莫名而興奮的空谷回響的同時,總有一股好奇勁兒:「你是誰?誰在學我說話?」得到的回答更加令人興奮而莫名:「你是誰—誰—誰──誰在學我說話—話—話──」
本課的主人公小青蛙也一樣,他的叫聲引來了另一隻「小青蛙」,還調皮地學他說話。在青蛙媽媽投石擊水,用水波和聲波相比的巧妙指點下,小青蛙才明白了回聲的原理。
這篇科學童話是否也把您帶回那充滿童趣的孩提時代?讓我們和孩子們一起誦讀,重溫一下那美妙的舊夢吧! 1.認識6個生字。會寫8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歡快、奇怪、親切的語氣。
3.讀懂課文,初步了解回聲形成的原因,激發探索科學的興趣。 (一)識字寫字
1.識字。
本課生字較少,也比較簡單好認。建議教師在指導學生讀通、讀懂課文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認讀生字。「呱、哩、圈、紋、返」都可以啟發學生自學,讓學生發揮小組互助學習的優勢,自己認記,如,瓜—呱、里—哩、卷—圈、文—紋、反—返。認記時要注意「里」讀第三聲,而「哩」讀輕聲。
為了鞏固生字的認讀,可以把下面的短文印發給學生朗讀。文中不僅包含了本課的六個生字,還嵌入了幾個需要寫的字,有利於鞏固認讀。
《調皮的聰聰》
聰聰很聰明,但有時候也很調皮。
有一天,聰聰來到張爺爺的魚塘邊,發現張爺爺回家吃飯了,他就撿起石頭往魚塘里扔,嘴裡還「呱呱呱」地學青蛙叫。魚塘太大了,水的波紋組成一個個圓圈,由小變大,可還沒碰到岸邊,就消失了,看不到返回來的樣子。他想:可能是石頭太小。於是,他又找到一塊大石頭,准備往裡扔。
這時候,張爺爺回來了。聰聰很害怕,就對張爺爺說:「我在向青蛙媽媽學習哩!」張爺爺明白是怎麼回事以後,笑著說:「小調皮!這是魚塘,一不準游泳,二不準向里邊扔石頭,快回家吧!下次再讓我看見,可不會放過你。」聰聰伸了伸舌頭,跑了。
2.寫字。
(1)觀察。
①要寫的字中有三個左右結構的字,看看哪些字左窄右寬,哪些字左寬右窄?(左窄右寬:洞、紋;左寬右窄:影。)
②兩個大口框的字──圓、圍,請大家仔細看看,大口框和口字的寫法有什麼不同?(口字的左豎和右邊的折向里收,大口框不向里收。)
(2)示範指導。
①范寫「紋、影、倒、游」四個字,讓學生認真看,每一筆在田字格的什麼位置。
②講解要點:「紋」的絞絲旁是三筆寫成的,第三筆是提;「影」字右邊的三撇,起筆應該在一條垂線上;「倒、游」各部分應該寫得瘦長,三個部件緊湊一些。
(3)學生臨寫。
①閉目靜坐五秒鍾,讓學生在幽靜的音樂聲中進入潛心寫字狀態,睜眼、正確握筆、擺好坐姿。
②臨一遍、對照一下,找到寫得不好的地方,再觀察前邊的範字,看準後再臨寫。
③教師巡視,發現姿勢、書寫等問題及時糾正。
(二)朗讀感悟
童話是孩子們最愛讀的。本課採用童話的形式介紹了回聲的知識,只要讓學生讀懂聲波和水波一樣,碰到障礙物就會返回來產生回聲就行了,不要細講科學知識,教學的重點要放在朗讀課文和詞句訓練上。
板書課題後,不必向學生解釋回聲,可讓學生根據課題質疑,說說自己想知道什麼,或者老師設疑:回聲是什麼聲音?在哪兒能聽到回聲呢?藉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前要指導學生預習課文。課上,教師可以范讀或領讀;然後自由讀、指名讀、開火車讀,隨時糾正錯誤,讀到正確、流利為止。
在學生正確、流利朗讀的基礎上,可採取以下方法引導學生讀懂課文。
1.帶著問題默讀:小青蛙聽到了哪些聲音?把有關的句子畫下來。想一想,這些聲音是小青蛙在哪兒聽到的?媽媽是怎樣回答小青蛙提出的問題的?把有關句子畫下來。
2.實驗演示,突破難點。
(下面的實驗可以做成課件,有條件的可以在課前帶領學生到水塘或者小河前觀察水波的盪漾。)
在投影儀上放一個圓形水盆,裡面放適量淡紅色的水。打出畫面後,先讓學生觀察水面靜止的樣子。然後,教師把一顆小石子輕輕投入水中,再讓學生觀察水面的變化。最後,讓學生口述觀察到的情形。口述完畢,再指導學生反復朗讀課文第四、五段,並指導學生畫出文中表示動作的詞(撿、扔、碰)加以體會。
指導有感情地朗讀時,建議老師們注意兩點。
(1)小青蛙的思想感情是隨著對回聲的認識變化的,要讀出變化的語氣。如,看到美景很高興,要用贊美的語調,速度稍慢些。聽到回聲很奇怪,要用問話的語調,讀出驚訝的語氣。聽了媽媽的話恍然大悟,他非常高興,要讀出歡快的語氣。
(2)青蛙媽媽是在解答孩子的疑問,他的話要讀出耐心、親切的語氣,節奏應該放慢。
最後,可以指導學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有條件的可以指導學生分組自編自演課本劇。
(三)實踐活動
1.回家後用臉盆做一個實驗,觀察水波碰到盆壁又盪回來的樣子。
2.到山谷或者空曠的房子內叫兩聲,聽聽自己的回聲。 片斷:第四、五段教學
教學思路:實驗演示,突破難點
1.思考:青蛙媽媽帶著小青蛙跳到岸上以後做了什麼事?請大家默讀第四段,用筆畫出表示青蛙媽媽動作的詞語。
2.演示解疑。(課件或投影)
(1)觀察水的變化。
(2)口述水的變化。
(3)朗讀課文第四段,並指導學生將文中的詞語和老師實驗時所用物品、所做動作的詞語加以比較,撿—拿、扔—投、河岸—盆壁。
(4)結合詞語比較,記認「撿、扔、碰、圈」等字,並相機進行字義的理解。
3.朗讀感悟第五段。
(1)指導朗讀青蛙媽媽的話。
青蛙媽媽是在解答小青蛙的疑問,要讀出耐心、親切的語氣,節奏應該稍慢。
自由練讀──指名讀──范讀或領讀(如果學生讀不好)──練讀──指名讀──齊讀。
(2)小青蛙聽了媽媽的話恍然大悟,他非常高興,要讀出歡快的語氣,節奏要稍快。
自由練讀──指名讀──范讀或領讀(如果學生讀不好)──練讀──指名讀──齊讀。 1.回聲
是山谷中或者大廳內常有的一種物理現象。是指聲波遇到障礙物反射回來的再度被聽到的聲音。
2.聲波
是指能引起聽覺的振動波,一般在空氣中傳播,也可以在液體或固體中傳播,在真空中不能傳播。有反射和折射現象。聲波也叫音波。「聲音的波紋」是聲波的淺顯說法。
㈡ 音樂回聲
我認為什麼都不加最好。。那些效果並不是適合每一首歌的。。還是原版的音樂最好聽了。。
還有你說的回聲一般是不會出現的。。應該是你調成那樣了。。
再試一次吧。。會變好的。。
㈢ 回聲主要內容
《綠》是朱自清先生早期的游記散文《溫州的蹤跡》里的一篇,作於1924年2月8日,是一篇貯滿詩意的美文。文章不僅取題為《綠》,也用「綠」自然地將全文勾連在一起。
文章結構小巧,全篇只有四段文字,大約有一千二百字。這不同於一般的游記散文,而是通過梅雨潭的綠綠的潭水,抒寫作者之情。所以,第一段只用了一句話,「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時候,我驚詫於梅雨潭的綠了。」起筆突兀,卻點了題,使讀者對本文抒寫的中心一目瞭然。「梅雨潭是一個瀑布」,寫瀑布的飛流直瀉,飛花碎玉般的美景,正是為了映襯梅雨潭的奇異、可愛的潭水;寫梅雨亭,正是為了過渡到寫亭下深深的梅雨潭。這都在為下文著意刻畫梅雨潭的「綠」作好鋪墊。所以,作者沒有詳細地描述游覽的經過,而只是順著游歷的足跡,對瀑布、對梅雨亭作了簡潔而形象的介紹。在描寫梅雨亭與瀑布的中間,插入了這樣兩句話:「這是一個秋季的薄陰的天氣。微微的雲在我們頂上流著;岩面與草叢都從潤濕中透出幾分油油的綠意。」既交代了出遊的時節,也從那「透出幾分油油的綠意」中,扣緊「綠」字,時時與文章要描寫的中心相照應。最後,全文以「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時候,我不禁驚詫於梅雨潭的綠了」一語驟然剎筆,仍然歸結到「綠」字上,與開頭相映照。起筆不凡,收束利索。結尾與開頭的不同處,只加了「不禁」二字,卻是傳神之筆。經過作者的一番描繪,連讀者也「不禁」要為梅雨潭的綠所驚詫。
「綠」字不僅在文章的結構上起關連作用,它更是全文情景交融的焦點。作者象一個善調丹青的能手,調動了比喻、擬人、聯想等多種手法,從各個角度,波瀾起伏地描繪了奇異、可愛、溫潤、柔和的梅雨潭水,把自己傾慕、歡愉、神往的感情融匯在這一片綠色之中。「梅雨潭閃閃的綠色招引著我們;我們開始追捉她那離和的神光了。」「招引」與「追捉」這兩個詞默契得多麼好啊!把梅雨潭的綠對「我」的強烈的吸引,把我領略那可愛的綠色的急切心理,融為一體,至此,情與景真象水乳那樣難分解了。作者通過比喻不僅描繪了潭水靜態的美,「彷彿一張極大極大的荷葉鋪著,滿是奇異的綠呀」,使作者禁不住產生想抱住她的妄想;更形容了她那動態的美,「她鬆鬆的皺纈著,象少婦托著的裙幅,……」隨著作者的筆觸,隨著作者感情的波瀾,不僅我們的眼前出現了那微微泛起的綠色漣漪,而且我們的指膚間彷彿還能感觸到那閃著光亮的綠波的跳動,一種柔和、明快、親切的感情也會從心頭漾起。作者甚至把她想像為「如同一個十二三歲的小姑娘」,想拍她、撫她、親她,別致地把她叫做「女兒綠」,感情柔美到了極點。那明艷多姿的畫面,那逸趣橫生的情懷,多麼和諧地統一在一起了。在這飽含詩情、充滿生趣的綠意中,透露出作者對生活的愛,升騰著作者向上的激情。
《綠》一文之所以膾炙人口,傳誦至今,不僅在於它形象地描繪了梅雨潭「奇異」「醉人」的綠,而且在於它字里行間所洋溢的那一種濃郁的詩味。它不僅具有詩的構思,詩的結構,更有詩的情感,詩的意境,詩的語言,可以說做到了以詩為文,文中有詩。而後三者,即真摯充沛的情感,大膽豐富的想像,生動傳神的語言,我認為是構成《綠》的詩意特徵的主要因素,是《綠》的獨特魅力之所在。
《綠》雖是一篇寫景散文,但「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將他對祖國山水的一片「至情」融於對梅雨潭景物的細致刻畫之中,「溶景入情」,情景交融,使景物既寫得細膩生動,又具有綿密深厚、真摯清幽的情致,抒寫出「作者心靈的歌聲」,從而使全文充滿著詩情畫意。同時,作者這種情感的抒發並不象奔騰的長江大河,一泄千里,直抒胸臆,而是在構思上採用了欲擒故縱,欲抑先揚的筆法。先以「驚詫」一詞道出對梅雨潭的綠的總體感受,也象徵著作者要追捉、探究梅雨潭勝景的內在驅力。然後,通過擬聲繪色、細致入微的描繪,為我們展示了一幅梅雨潭周圍環境的立體畫卷。
在《綠》一文中,作者還充分發揮豐富的想像力,創造出一個個鮮明、生動的形象,將讀者帶入如詩似畫般的藝術境界,也有力地表達了作者真摯充沛地情感,產生了極強的藝術感染力。
朱自清先生在語言上頗有造詣。其散文語言多用口語,簡潔樸素,平易自然。為了表情達意的需要,他十分注重語言的錘煉加工,注重創辭煉字,努力以生動而傳神的語言創造出詩的意境,於樸素之中見風華,達到一個「不易達到的境界」。《綠》的語言就很有代表性。概括起來,主要有三個方面的美感特徵:繪畫美、動態美、音樂美。
繪畫美,體現在作者描寫山間瀑布,只用了一句話「鑲在兩條濕濕的黑邊里的,一帶白而發亮的水便呈現於眼前了」。以一個「鑲」字描繪瀑布處在山澗中的狀態,既准確恰切,又形象逼真,使瀑布富於立體感。動態美,作者寫梅雨亭的形象是「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的,彷彿一隻蒼鷹展著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一個「踞」字,氣勢盡出,一個「浮」字,神態畢現,一「踞」一「浮」,化靜為動,把凌空而立、翼然石上的梅雨亭寫得神采飛揚,惟妙惟肖。音樂美,《綠》的語言有著鮮明的節奏感和明朗、和諧的旋律,讀起來琅琅上口,娓娓動聽,能使讀者陶醉在美妙的音樂之中,產生「既能悅耳,又可賞心,兼耳底而有之」的美感特徵。
㈣ 有回聲的音樂
amazing grace手島葵
lark in the clear air 卡蘭迪倫的音樂不錯的很安靜
黑石瞳的stories
美麗之物
㈤ 聲與回聲的區別
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正在發聲的物體叫聲源。由物體振動產生出來的聲音就是原聲。
回聲是原聲遇到障礙物又傳播回來的聲音
一個有聲源,一個沒有
㈥ 如何做回聲音樂.
可以用錄音軟體來完成,有一種操作比較簡單的coolpro2.1,你可以試試看,在網路搜專索就可以下載屬,下了以後進去有音軌,你可以插入音樂文件,然後雙擊音軌就可以有一個擴大點的框,你看最上邊有一個效果欄,里邊有回聲效果,混響效果很多,當然這個軟體是錄音軟體里比較簡單比較幼稚的一種,但對於初學者來說,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如果有不會的地方可以給我發郵件[email protected]如果在錄音和效果製作方面有問題也可以找我,必要時候我可以幫你做,包括MIDI的簡單製作~呵呵~
㈦ 無伴奏合唱 《回聲》 結構 音樂 感情
無伴奏合唱《回聲》是十六世紀「尼德蘭樂派」重要作曲家拉索的代表作品,也是迄今仍活躍於國際音樂舞台的經典無伴奏合唱名曲。作品採用「卡農」等復調手法結合主調音樂和聲技法創作而成。 「回聲」效果的營造主要是由於採用了「雙合唱隊」——即大型合唱+小型合唱或重唱進行多次模仿、追逐,再輔以力度的變化而形成的,堪稱妙趣橫生。
設計理念結構
1、無伴奏合唱是聲樂演唱登峰造極的藝術形式,其純人聲特點更能體現音樂作品最本質、最核心的東西。通過教學培養學生對無伴奏合唱的感受力和鑒別力,體現藝術課程「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功能,用美妙動聽的音樂打動孩子們的心靈,陶冶他們的情操。
2、對合唱(特別是無伴奏合唱)的認識作為本課知識點應予以重視,但應考慮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知識經驗結構,不宜作專業性過強的講授與操練,以感性認識為主。
3、在欣賞教學中盡量避免教師的說教與灌輸,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能力。教師應加大與學生的交流、討論、探求、爭辯等互動成分,使學生真正做到「聽有所感」、「感有所思」、「思有所言」。
4、在欣賞過程中設計必要的音樂表現活動內容,對欣賞教學的目標達成是很好的輔助。學生只有親自去嘗試表現音樂了,才會對音樂的內涵有更深入透徹的了解。
《回聲》藝術特色:
1、作品採用了無伴奏合唱這種純人聲的音樂表現手法,使音樂高雅聖潔,給人心靈以寧靜與安詳;
2、採用了特殊的作曲技法,營造出「回聲」的美妙音響,使人有如身臨其境,從中感受自然、人與音樂的和諧統一。
㈧ 回聲的定義、作用、以及特徵
回聲(或稱迴音)是指障礙物對聲音的反射。藉由聲波反射可以做出回聲定位的效果。
聲波在遇到障礙物時,一部分聲波會穿過障礙物,而另一部分聲波會反射回來形成回聲。若障礙物具有堅硬光滑的表面易產生回聲;反之,具有柔軟的表面則易吸收聲音;另外,粗糙的表面易散射聲音。
回聲相比那些直接傳播的聲音所經過的路程更長,所以會比直接傳播的聲音晚被聽到。如果兩列聲波的時間間隔小於0.1秒,人耳邊無法分辨,只能聽到被延長的聲音。
因為室溫(20℃)時空氣中的聲速是343米每秒,所以站在聲源處的人要聽到回聲需要障礙物到聲源的距離至少17米。
(8)小學音樂回聲教學反思擴展閱讀:
回聲的應用
測量距離(如:聲納)
聲音的反射 (如傳聲筒、聽診器)
在錄音室或音樂廳中,為了使聲音更清晰,還有在體育館中為了使聲音不顯得嘈雜,通常需要減弱回聲。讓聲波散出會是一個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