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維也納的音樂家
維也納三傑
海 頓——交響樂之父
約瑟夫.海頓 (1732一1809),奧地利著名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的傑出代表,十八世紀歐洲最著名的音樂家之一。他的音樂作品體裁廣泛,涉及聲樂、器樂各個領域,尤其對交響樂和弦樂四重奏的形成、完善和發展方面有著突出的貢獻,是世人公認的「交響樂之父」和「弦樂四重奏奠基人」。
代表作:《告別》、《時鍾》、《狩獵》、《驚愕》、《軍隊》、《倫敦》、《牛頓》等
貝多芬——樂聖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1770-1827)德國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被尊稱為「樂聖」。 他是「維也納古典樂派」的最後一位代表人物,與海頓、莫扎特一起被後人稱為「維也納三傑」。他在自己短短的五十七年生涯里,為人類留下了無價的音樂寶藏,因此,世人尊稱他為「樂聖」。
代表作:《歡樂頌》、《命運交響曲》、《熱情奏鳴曲》、《月光曲》、《暴風雨奏鳴曲》、《田園交響曲》等。
莫扎特
主要作品:
歌劇 《費加羅的婚禮》
《唐.璜》
《魔笛》
交響樂 《 降E調第39號交響曲》〈帝王〉
《G小調第40號交響曲》
《C大調第41號交響曲》〈丘比特〉
協奏曲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四號 》
《降B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五號》
《C大調鋼琴協奏曲第21號 》
《A大調鋼琴協奏曲第23號 》
其它 《弦樂四重奏〈狩獵〉》
『貳』 古典音樂的維也納古典樂派時期
巴洛克時代的結束是以巴赫的逝世為界限的,隨後而來的便是維也納古典樂派時期。這個時期的音樂繼承了歐洲傳統的復調音樂和主調音樂成就,確立了奏鳴曲、協奏曲、交響曲等重要的音樂形式,並且室內樂也在這個時期發展起來,對之後音樂的發展起到很重要的影響。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嚴謹的,繼承了巴洛克時代的理性,但是卻更多的融入了人們的情感,在兩者之中達到了統一。所以古典時期的音樂表達的內容更加豐富了,同音樂藝術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在古典音樂時期,最重要的三位代表人物是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莫扎特的音樂充滿著華麗感,總是帶給人一種親和力,這種親和力來自於莫扎特為了創作音樂的純真心態。而貝多芬相對於莫扎特來說,則經歷了更多的生活困苦,以及長年病痛的纏繞。他將自己生活中的種種不幸寫入音樂中去,所以貝多芬的音樂帶給人們的更多的是一種憤怒、一種激情、一種與生活抗爭的態度。
因為這一時期的三位代表性人物: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的生活與創作主要都在維也納,因此又被稱為「維也納古典樂派」或「維也納古典主義音樂」。此時期作家中,莫扎特的小夜曲、嬉遊曲等都很具親和力。海頓的第一、二號大提琴協奏曲也會是很適合入門者欣賞的曲目。至於貝多芬的作品,轟轟烈烈的音響俯手可得,有代表性的包括他的小提琴奏鳴曲《春》、鋼琴奏鳴曲《悲愴》、《熱情》、《月光》。葛路克(1714~1787)由巴洛克後期跨越到古典時期的德國歌劇作曲家。 貝多芬(1770~1827)德國作曲家,有「樂聖」的美譽。
曲目:1.交響曲第一~九唬(第三號英雄)(第五號命運 )(第六號田園)(第九號合唱)。2.鋼琴協奏曲第一~五號。3.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4.鋼琴奏鳴曲第八號《悲愴》、第十四號《月光 》、第二一號《華德斯坦》、第二三號《熱情》、第二六號《告別》、第二九號《漢馬克拉維亞》、第三十~三二號。5.小提琴奏鳴曲第五號《春》、第九號《克羅采》。6.大提琴奏鳴曲第三號、第五號。7.弦樂四重奏第七~十號、第十三、十四號。8.鋼琴三重奏學五號《幽靈》、第七號《大公》。9.序曲選輯。10.浪漫曲 (G大調與F大調)。11.三重協奏曲OP.56。12.歌劇《費黛里奧》。13.庄嚴彌撒曲OP.123。14.給愛麗絲 。15.綺想輪旋曲。 海頓(1732~1809)奧國作曲家,有「交響曲之父」的美譽。
曲目:交響曲第四十五號《告別》、第八十三號《母雞》、第八十八號、第九十二號《牛津》、第九十四號《驚愕 》、第九十六號《奇跡》、第九十九號、第一○○號《軍隊》、第一○一號《時鍾》、第一○三號《鼓聲》、第一○四號《倫號 》。 奧地利作曲家(1756~1791)。
曲目:
1.第三五~四一號交響曲。
2.鋼琴協奏曲第一九~二七號。
3.小提琴協奏曲第三~五號。
4.長笛協奏曲(二首)。
5.長笛與豎琴協奏曲K.229。
6.豎笛協奏曲K.622 。
7.低音管奏曲K.191。
8.法國號協奏曲(四首)。
9.交響協奏曲(K.364和K.297b)。
10.鋼琴奏鳴曲K.310、K.330~333(331 )、K.457、K.545 。
11.小提琴與鋼琴奏鳴曲(任選)。
12.弦樂四重奏第一四~二三號。
13.豎笛五重奏K.581。
14.法國號五重奏K.407。
15.小夜曲K.239、K.320、K.525 、K.361。
16.歌劇《女人皆如是》、《費加洛婚禮 》、《魔笛》。
17.C大調彌撒曲《加冕》。
18.安魂曲K.626。
19.長笛四重奏(共四首)。
20.鋼琴三重奏(共八首)。
21.A大調單簧管協奏曲K.622。
『叄』 以古典樂派為內容,為教學設計相關的問題與教學的方法。(提綱式的教學案例) 這道題怎樣做
、音樂巨人貝多芬
1、理清文章脈絡,把握文章內容。
2、學習運用勾勒外貌和語言描寫展示人物生活遭遇、個性氣質和精神風貌的寫作方法。
3、感受貝多芬與不幸命運抗爭的頑強精神,培養學生頑強樂觀的人生態度。
教學重點
把握文章內容,學習運用肖像描寫來刻畫人物的方法,感受人物內心思想。
難點
理解文中幾個難句的含義。
教學時間
二課時
教學設計
一、創設氛圍
1、聽一段《命運交響曲》,讓學生談談:這是什麼曲子?是誰寫的?從這交響曲中聽到了什麼?(聽到了貝多芬與命運抗爭的心理歷程:苦悶——絕望——不甘——抗爭)
2、介紹貝多芬其人及音樂作品。
貝多芬(1770-1827),德國作曲家、鋼琴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主要作品有交響曲九部:第三《英雄》、第五《命運》、第六《田園》、第九《合唱》;《月光曲》、《雨滴》;歌劇《費黛里奧》。
貝多芬的耳疾起於28歲的時候(1798年),自此至57歲(1827年)逝世,其間二十餘年時光全是聾疾為祟的時期。
被人稱之為「狂徒、苦惱的貝多芬」:貝多芬對於世故人情,疏忽得很,又往往專橫獨斷,藐視一世。表面看來簡直是一個狂徒。所以除了能十分理解他、原諒他的人一一以外,貝多芬沒有知交的朋友。且對於寓居的旅舍的主人,常常沖突,至於激烈,故一年中必遷居數次。評論家形容他這橫暴的性格,有這樣的話:「貝多芬是獨自生活在無人的荒島上,而一旦突然被帶到歐洲的文明社會里來的人。」他曾經為了一盆湯做得不好大動怒氣,拿起來連盆投在旅舍主人的身上,他常常拔出蠟燭的心子來當牙簽用,又在上午街上正熱鬧的時候,穿了寢衣,在靠街的窗口剃鬍須,不管人家的注目與驚訝。有一次為了動怒,拿起一個開蓋的墨水瓶來,投在鋼琴的鍵盤上。他彈琴的時候因為長久之後手指發熱,常常在鋼琴旁邊放一盆冷水,彈到手指發熱的時候,就把兩手在冷水中浸,然後繼續彈奏。然而他的動作很亂暴,每逢彈一回琴,必灑一大堆的冷水在地板上,這冷水從地板縫中流下去,滴在下面的住人的寢床中.樓下的主人詰問這旅舍主人,旅舍主人對貝多芬說了幾句話,貝多芬就動怒,立刻遷出這旅舍。凡此種種強頑怒暴的習氣,都是因了他心中所懷抱的大苦悶而來的。而他的苦悶的源泉,全在於他所罹的聾疾。
他曾在寫給一個知友的信上這樣說:「你所親愛的貝多芬,完全是一個不幸的人,他已經在和自然與神相沖突了!我常常詛咒神明。因為神明在拿他的所造物來當作自然界的極細微的事故的犧牲品。又在破壞人間可成為最美的事業。我所最寶貴的耳,今已聽不出大部
《從宗教走向世俗》教案及課件
課時:一課時
課型:欣賞課
教學目標:
l 情感態度價值觀:
1.了解歐洲音樂的發展歷史
2.認真聆聽西方音樂
3.理解,感受,比較不同時期音樂的美。
l 知識與技能:了解什麼是宗教音樂,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古典主義時期音樂的特點,從音樂的基本要素著手,每首作品都圍繞其展開教學。
l 過程與方法:
比較欣賞這2個時期的音樂風格。能夠隨音樂或鋼琴哼唱本課欣賞樂曲的主旋律。
教學內容:
亨德爾 清唱劇《哈里路亞》
維瓦爾第《四季》之《春》第一樂章
海頓《第101號-時鍾交響曲》
莫扎特《g小調第四十交響曲》
莫扎特《費加羅的婚禮》詠嘆調《你再不要去做情郎》
教材分析:
本課分2條線來敘述音樂《從宗教走向世俗》。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其實已經慢慢向世俗音樂發展,這一時期運用較多的是復調音樂,主調音樂液慢慢加入,到了古典主義時期,主調音樂的優美,和諧,歌唱性,在維也納古典樂派三位傑出人物那裡得到了更好的發展。
u 縱向:歷史時間線,早期宗教音樂——巴洛克時期——古典主義時期
調性:單聲部音樂-復調音樂-主調音樂
u 橫向:每個時期音樂家的個人風格,以及這個時期的音樂風格
並且從聲樂和器樂兩方面著手,比較巴洛克時期和古典主義時期音樂風格的不同,通過分析每個作品的旋律,節奏,音色,情緒等,使學生在每個作品都能有側重點的了解音樂的基本要素對作品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四季-春》,莫扎特作品《g小調第四十交響曲》《費加羅的婚禮》
教學難點:區別巴洛克時期和古典主義時期音樂作品的風格特點。以及理解莫扎特音樂的個人風格。
教學准備:自製PPT課件,鋼琴等。
教學過程:
(一) 組織教學 課前播放巴赫《d小調托卡塔與賦格》
(二) 導入新課
師:課間欣賞的音樂所採取的是哪種樂器?誰的作品?
(管風琴,巴赫的《d小調托卡塔與賦格》)
這種樂器,其實在西方,很多時候都是在教堂裡面演奏的,或者獨奏,或者是為宗教音樂伴奏的!
引入課題——從宗教走向世俗
(三) 教授新課
一、 提出問題:什麼是宗教音樂?你所理解的宗教音樂?
宗教音樂又稱「聖樂」,它既傳達上帝給人們的啟示,又表現信徒對上帝的崇敬、贊美、信仰和祈求。
宗教音樂是歐洲藝術音樂的源頭,在18世紀以前歐洲音樂主要以教會音樂為主,而教會音樂則以聖詠為主,聖詠是指單聲調,沒有固定節拍的基督教歌曲。分東方聖詠和西方聖詠,前者例如亞美尼亞聖詠,拜占庭聖詠,後者例如安布羅西聖詠,格里高利聖詠。
西方音樂史的17世紀開始,經歷了巴洛克時期,古典主義時期,直至浪漫主義時期!
二、 導入到巴洛克時期
1. 問題:什麼是巴洛克?(從巴洛克的建築著手,讓學生說出看到的作品的特點:繪畫,雕塑和建築合為一體,華麗奢華的,庄嚴的,動感的等)
2. 巴洛克音樂及其特點
巴洛克(Baroque)一詞來自法語,意謂形態不圓的珍珠。巴洛克時期最重要的創造就是對比的概念 .「對比」可以表現為各個不同的方面:音的高與低;速度的快與慢(快與慢的段落對比或快慢聲部間的對比);力度的強與弱;音色的不同;獨奏(唱)與全奏(合唱)等等。 代表人物:帕海貝爾、維瓦爾第、巴赫、亨德爾。
3. 巴洛克時期的音樂體裁(聲樂和器樂)
聲樂:歌劇,彌撒曲,經文歌,眾贊歌,清唱劇,康塔塔,受難曲,以及各種獨唱、合唱曲。
器樂:托卡塔,前奏曲,幻想曲,賦格曲,變奏曲,組曲,奏鳴曲(以獨奏奏鳴曲與三重奏鳴曲為主),協奏曲(管弦樂協奏曲、大協奏曲、獨奏協奏曲)。
ü 欣賞聲樂作品:清唱劇《彌賽亞》之《哈里路亞》
感受宗教音樂的情緒(庄嚴,多聲部的,復調音樂,聲樂和器樂結合,內容多為宗教故事)
ü 欣賞器樂作品:維瓦爾第小提琴協奏曲《春》第一樂章
(問題:音樂中所用的樂器,描繪的怎樣的一幅畫面?你能說說么?)
學生活動:讓學生在鋼琴上即興表現樂曲中的小鳥,雷電等形象。
(教學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理解高,低音,力度等在音樂中的不同表現。)
展示:維瓦爾第用詩歌表現的這部作品:
十四行長詩(略)
三、 導入到古典主義時期
1750年巴赫的去世標志著巴洛克時期的結束,西方音樂史到了一個新的音樂時期——古典主義時期(1750-1830年)
古典主義時期還被分為兩個階段:
o初期古典樂派
o柏林樂派——J·S·巴赫的第二個兒子C·P·E·巴赫為中心
o曼海姆樂派——約翰·施塔密茨為中心
o早期維也納樂派——瓦根扎爾和蒙恩,另一個重要代表則是格魯克 。
o維也納古典樂派——海頓,莫扎特,貝多芬
18世紀中葉,隨著工業革命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及法國大革命的沖擊,歐洲的社會發生了深刻變革。藝術已不再僅僅是貴族所欣賞的高雅藝術,新崛起的中產階級也成了劇場和音樂廳的觀眾。因此,來自民間的喜歌劇和平易生動的器樂音樂大量涌現。音樂也慢慢從宗教,復調音樂中走向平民化,世俗化。
我們常說的古典樂派就是以維也納古典樂派——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為代表的三位大師。
ü 欣賞器樂作品:海頓《時鍾》交響曲第二樂章(慢板)
聽辨音色,用何種樂器表現時鍾的「滴答」聲,節奏均衡嗎?
(巴松管表現時鍾的「滴答」聲,音樂風格:清新,自然,均衡統一。)
ü 師生互動:猜謎活動
請說出老師演奏的音樂片斷是誰的作品?
(教師演奏莫扎特根據法國民歌改編的《小星星變奏曲》)
導入到莫扎特作品
ü 欣賞器樂作品:莫扎特《g小調第四十交響曲》第一樂章
思考:這個旋律,你熟悉么,能唱一下么?
(S.H.E 的《不想長大》)
思考:莫扎特的音樂作品體現的是怎樣的情緒?
出示譜例:旋律線的走向,小調的性質,表現的一種悲傷,哀傷,但是這種哀傷並沒有一直持續,歡快的速度,還是表現了莫扎特非常開朗的一面。
ü 欣賞聲樂作品《費加羅的婚禮》
簡要講下《費加羅的婚禮》的劇情:
費加羅要結婚了,新娘就是伯爵夫人羅西娜的女侍蘇珊娜。生性浪漫的伯爵對妻子羅西娜不忠而在追求蘇珊娜,故對費加羅的婚事多方阻撓。羅西娜的前監護人、醫生巴爾托羅及其女管家馬契麗娜也各自抱有個人目的加以阻撓。蘇珊娜既要躲避伯爵的追求,又不便公開冒犯他。後來,在費加羅和羅西娜的幫助下,她運用智慧和膽略,做出許多男子所不能為和不敢為的巧妙的事情,迫使伯爵不得不跪在羅西娜面前為自己種種不名譽的行為陪罪。蘇珊娜自己通過斗爭終於與費加羅結成良緣。
《你再不要去做情郎》劇情
歌劇第一幕快結束時,費加羅規勸童僕凱魯比諾時的一段詠嘆調。凱魯比諾來找蘇珊娜,求她到伯爵夫人那裡為他說情,因為伯爵把他辭退了。凱魯比諾很想留下,原因是他很鍾情於伯爵夫人。正在他們談話時,門外傳來伯爵的腳步聲,凱魯比諾慌忙藏在大椅子後面。伯爵進屋,向蘇珊娜求愛,這秘密被凱魯比諾無意中偷聽到了,等伯爵發現凱魯比諾時,他惱羞成怒決定讓凱魯比諾馬上離開他的家,到軍隊里去服役。伯爵走後,凱魯比諾很難過,這時,費加羅象大哥哥一樣唱了這段選曲規勸他。
思考:屬於那種演唱形式?情緒如何?男中音獨唱,詼諧,幽默!
學生活動:跟鋼琴唱一唱這段詠嘆調!
思考:莫扎特的音樂作品的風格?
含著眼淚的歡笑,不為生活所難,不管是器樂作品,還是聲樂作品,始終洋溢著激情。
羅曼·羅蘭為莫扎特作出了如下的評價 :
他的音樂是生活的畫像,但那是美化了的生活。旋律盡管是精神的反映,但它必須取悅於精神,而不傷及肉體或損害聽覺。所以,在莫扎特那裡,音樂是生活和諧的表達。不僅他的歌劇,而且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如此。他的音樂,無論看起來如何,總是指向心靈而非智力,並且始終在表達情感或激情,但絕無令人不快或唐突的激情。
(四)教學反饋與小結
反饋知識問題:
1.音樂家的美稱,你知道多少?(略)
2.聽3段音樂,辨別是巴洛克時期,還是古典主義時期?
3.請學生說說,你對巴洛克與古典主義音樂的理解,各有什麼特點?
課件 http://njsjys.njenet.net.cn/Images/20074917925153.ppt
『肆』 音樂之都-維也納的資料
音樂之城——維也納
奧地利首都維也納,位於多瑙河南岸、阿爾卑斯山北麓的小盆地中,城市依山傍水、綠蔭環繞、景色秀麗,自然環境十分優美,被比作「多瑙河的女神」。
維也納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名城。18世紀以來成為歐洲古典音樂的中心,華爾茲舞曲的故鄉。
作為音樂名城,維也納擁有眾多的歌劇院、電影院,各式各樣的音樂廳遍布全城。最顯赫的維也納國家歌劇院建於1869年,是一座古羅馬式建築。這里曾經首演過莫扎特和貝多芬的作品,19世紀歐洲所有著名歌劇作家的作品,都在這里上演過。1945年毀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炮火,1955年又按原來的樣式重新建造。每年這里都有音樂比賽,是全世界的歌劇中心。漫步維也納,幾乎到處都可以看到音樂對這個城市的影響。許多街道、公園、劇院、會議廳等都是以世界著名的音樂家的名字來命名的;不少著名音樂家的雕像矗立在花園里或廣場上。在內環路的城市公園里,可以看到偉大的約翰·斯特勞斯正在聚精會神地演奏小提琴;沿著內環路,還會看到貝多芬、莫扎特等音樂大師的英姿。這些音樂大師都曾在這座音樂名城中度過多年音樂生涯。
這座音樂名城還為音樂愛好者創造各種各樣的條件。每年都有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家到這里深造、創作並從事演出活動。每當夏季,許多交響樂隊走出音樂廳為人們演奏。優美的旋律把人們帶到藍色的多瑙河上,帶到靜靜的維也納森林裡,帶到高雅的藝術境界中……維也納的城市布局層次分明,415平方千米的市區,分為「三環一帶」,即內城、外城、郊區和一條玉帶般的多瑙河。內城街道狹窄,有許多政府機關和歷史建築物。19世紀在拆除城牆的基礎上建設起來的環形馬路(內環路),寬50米,長4千米,沿街分布著現代化建築群。外城是維也納最繁華的商業區和主要的住宅區。外環路的南面和東面是工業區;西郊一直伸展到森林邊緣,有眾多的公園、宮殿和別墅,參天的山毛櫸環繞城市,構成了聞名世界的「維也納森林」。
歷史名城維也納,一直是東、西歐的重要門戶,波羅的海和亞得里亞海之間的交通孔道。除了紐約、日內瓦以外,它還是第三個駐有聯合國機構的城市。
世界名城——奧地利首都維也納(Vienna)位於奧地利東北部阿爾卑斯山北麓維也納盆地之中,三面環山,多瑙河穿城而過,四周環繞著著名的維也納森林。人口156.3萬人(2000年)。
公元1世紀,羅馬人曾在此建立城堡。1137年為奧地利公國首邑。13世紀末,隨著哈布斯堡皇族興起,發展迅速,宏偉的哥特式建築如雨後春筍拔地而起。15世紀以後,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首都和歐洲的經濟中心。18世紀,瑪麗亞·鐵列西婭母子當政期間熱衷於改革,打擊教會勢力,推動社會進步,同時帶來藝術的繁榮,使維也納逐漸成為歐洲古典音樂的中心,獲得了「音樂城」的美名。
約 翰·施 特 勞 斯 的 金 色 塑 像
維也納有「多瑙河的女神」之稱。環境優美,景色誘人。登上城西的阿爾卑斯山麓,波浪起伏的「維也納森林」盡收眼底;城東面對多瑙河盆地,可遠眺喀爾巴阡山閃耀的綠色峰尖。北面寬闊的草地宛如一塊特大綠色絨氈,碧波粼粼的多瑙河蜿蜒穿流其間。房屋順山勢而建,重樓連宇,層次分明。登高遠望,各種風格的教堂建築給這青山碧水的城市蒙上一層古老莊重的色彩。市內街道呈輻射環狀,寬50米,兩旁林蔭蔽日的環形大道以內為內城。內城卵石街道,縱橫交錯,很少高層房屋,多為巴羅克式、哥特式和羅馬式建築。中世紀的聖斯特凡大教堂和雙塔教堂的尖頂聳入雲端,其南塔高138米,可俯瞰全市。環形大道兩旁為博物館、市政廳、國會、大學和國家歌劇院等重要建築。環形大道與另一相平行的環行路之間為中間層,這一帶為商業區、住宅區、也有宮殿、教堂等夾建其間。第二環形路外為外層,市西有幽雅的公園,美麗的別墅以及其它宮殿建築。在這眾多的宮殿中,以位於城西南部的舍恩布龍宮引入注目,這是奧地利歷史上繁榮時期的一個遺跡。城區東南部的「美景宮」為18世紀初卡爾皇帝為抵抗土耳其入侵立下戰功的歐根親王所造。
世界音樂聖殿——維也納金色大廳
維也納的名字始終是和音樂連在一起的。許多音樂大師,如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約翰·斯特勞斯父子、格留克和勃拉姆斯都曾在此度過多年音樂生涯。海頓的《皇帝四重奏》,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田園交響曲》、《月光奏鳴曲》、《英雄交響曲》,舒伯特的《天鵝之歌》、《冬之旅》,約翰·施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維也納森林的故事》等著名樂曲均誕生於此。許多公園和廣場上矗立著他們的雕像,不少街道、禮堂、會議大廳都以這些音樂家的名字命名。音樂家的故居和墓地常年為人們參觀和憑吊。如今,維也納擁有世界上最豪華的國家歌劇院、聞名遐邇的音樂大廳和第一流水平的交響樂團。每年1月1日在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金色大廳舉行新年音樂會。
除紐約和日內瓦外,維也納為第三個聯合國城市。1979年建成的奧地利國際中心又稱「聯合國城」,氣勢雄偉,是許多聯合國機構的集中地。它曾是長期稱霸歐洲的哈布斯堡王朝的中央機構所在地;1814年奧地利首相兼外交大臣梅特涅在曠日持久的維也納會議上施展陰謀詭詐的政治權術;1815年俄、美、奧3國皇帝締結所謂「神聖同盟」,力圖撲滅資產階級革命;1848年在歐洲大革命的影響下,維也納發生街壘戰,梅特涅逃亡倫敦;1867年成為稱雄歐洲大國奧匈帝國的首都;20世紀30年代初,希特勒一躍而為德國納粹的頭目,1938年3月率軍長驅直入維也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拉開序幕,戰爭期間,全城遭到53次輪番轟炸,不少古典建築被毀;1955年5月蘇、美、英、法4國與奧地利在「美景宮」會議廳簽訂了《重建獨立和民主的奧地利國家條約》,從而結束了長達10年的4國佔領狀態;1955年10月16日,奧地利議會宣布憲法性法律「永久中立」,這一天被定為國慶日。
奧地利號稱「歐洲的心臟」,維也納則是「心臟的心臟」。自古以來,維也納就是連結東西歐的交通樞紐和來往於波羅的海和亞得里亞海之間的重要通道。
『伍』 音樂之都維也納的資料,快點啊~~~~~~~~~~課堂上要講
維也納(德語:Wien),奧地利首都,享譽世界的文化名城,既有「音樂之都」的盛名,又有以精美絕倫,風格各異的建築而贏得的「建築博覽會」的美稱。維也納的新年音樂會已成為國際性的音樂盛會。位於奧地利東北部阿爾卑斯山北麓維也納盆地之中,三面環山,多瑙河穿城而過,四周環繞著著名的維也納森林。面積414.5平方公里。人口170萬(2008年),佔全國人口五分之一以上。西歐至巴爾干半島的鐵路樞紐,多瑙河港。維也納還是多瑙河第一個流經的大城市,因此有多瑙河的女神之稱。
維也納是一個城市,也是一個州。這個州的面積僅是全國領土的百分之零點五,但是全奧地利的人口有五分之一集中在這里。維也納是奧地利共和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奧地利聯邦議會、國民議會、總統府、總理府、國家政府各部委和最高司法機構都聚集在這個城市裡。同時,維也納市還享有重要的國際地位。聯合國和石油輸出國組織都在維也納設有辦公機構。維也納是昔日奧匈帝國的首都,以往的豪華氣派尚存。她是歐洲最古老和最重要的文化、藝術和旅遊城市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維也納人把滿目瘡痍的城市重建起來。如今,維也納的所有歷史建築都得到了整修。隨著奧地利加入歐盟,維也納重新成為東西歐商業和經濟往來的中心。對於遊客來說,維也納有著千姿百態的面貌。音樂崇拜者會為一場音樂會而不遠萬里,前來造訪音樂的聖殿。對於很多遊人來說,漫步在迷人的多瑙河畔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維也納面積414.65平方公里,是奧地利最小的一個聯邦州,也是唯一一個不同其他國家相鄰的聯邦州。由於維也納的重要地位,它是擁有全奧地利最大交通和建築面積的聯邦州,11.3%的面積是建築用地,11.1%為道路交通,2.2%為鐵路軌道。維也納也是綠化面積最大的聯邦州,綠化面積117.76平方公里,覆蓋率28.4%。河流和湖泊面積19.1平方公里,佔4.6%,僅次於布爾根蘭州。維也納也是奧地利種植葡萄的四個聯邦州之一,葡萄園占面積的1.7%。森林覆蓋率為16.6%,農業用地佔15.8%。維也納共分為23個行政區。
維也納之所以能夠成為中歐最重要和最大的城市之一,應當歸功於它優越的地理位置。維也納位於阿爾卑斯山的東北麓和維也納盆地西北部之間,維也納是從多瑙河的南部發展起來的,現在拓展到了多瑙河的兩岸,是東西向多瑙河航線和南北向琥珀之路的交叉點。
自從1989年鐵幕降下以後,奧地利同北部和東部鄰國的交通和經濟關系明顯發展,與東歐之間的距離之近引人注目,維也納距離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發僅六十公里,這是歐洲除梵蒂岡城與羅馬以外,兩個國家首都之間的最近距離。
維也納的海拔從151米的多瑙河上的羅堡島(Lobau),到542米的維也納森林中的最高峰。維也納的東面是三月河(March)平原,東南面是多瑙河草原國家公園。維也納的西北面、西面和西南面被維也納森林環繞,森林一直延伸到市區。多瑙河流經維也納市內,除了多瑙河,從維也納森林中還有許多小河流入市區,其中包括維也納河。西面的山嶺連接著南面的冰河走廊,這個地區是維也納的葡萄種植區。
維也納的居民區主要集中在空氣質量較好的城市西部,而工業區則集中在城市東部,維也納森林環抱市區,多瑙河從市區靜靜地流過。著名的維也納森林從西、北、南三面環繞著城市,遼闊的東歐平原從東面與其相對,到處鬱郁蔥蔥,生機勃勃。維也納環境優美,景色誘人,素有「多瑙河的女神」之稱。
維也納的名字始終是和音樂連在一起的。許多音樂大師,如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約翰·斯特勞斯父子、格留克和勃拉姆斯都曾在此度過多年音樂生涯。海頓的《皇帝四重奏》,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田園交響曲》、《月光奏鳴曲》、《英雄交響曲》,舒伯特的《天鵝之歌》、《冬之旅》,約翰·施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維也納森林的故事》等著名樂曲均誕生於此。許多公園和廣場上矗立著他們的雕像,不少街道、禮堂、會議大廳都以這些音樂家的名字命名。音樂家的故居和墓地常年為人們參觀和憑吊。如今,維也納擁有世界上最豪華的國家歌劇院、聞名遐邇的音樂大廳和第一流水平的交響樂團。
維也納的古典主義音樂在世界上聞名遐邇,幾百年來貢獻了不計其數的作曲家,至今仍影響和激勵著當代音樂家。
維也納養育了維也納新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勛伯格、韋伯恩和貝爾格。出生在維也納的還有舒伯特、老約翰·施特勞斯、小約翰·施特勞斯、蘭納、克熱內克等。無數音樂家曾在維也納學習、生活和投身音樂創作,其中包括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三位傑出代表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還有李斯特、萊哈爾、布魯克納、馬勒、格魯克、勃拉姆斯、維瓦爾第等。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老約翰·施特勞斯、小約翰·施特勞斯、蘭納、布魯克納、馬勒、格魯克、勃拉姆斯、維瓦爾第等長眠於維也納。
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每年的1月1日由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在金色大廳舉行並向全球直播,維也納歌劇院舞會是每年維也納狂歡節的高潮,其它如維也納華爾茲、維也納少年合唱團等和維也納眾多的歌劇院和戲院一起聞名世界。
『陸』 維也納的音樂鍾屬於世界名曲嗎
維也納的音樂鍾不屬於世界名曲。
『柒』 音樂之都維也納
維也納
開放分類: 音樂、城市、首都、港口、河港
多瑙河的女神——奧地利首都維也納
世界名城——奧地利首都維也納(Vienna)位於奧地利東北部阿爾卑斯山北麓維也納盆地之中,三面環山,多瑙河穿城而過,四周環繞著著名的維也納森林。面積414.5平方公里。人口156.3萬人(2000年)),佔全國人口五分之一以上。是奧地利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下奧地利州首府。西歐至巴爾干半島的鐵路樞紐,多瑙河港。
維也納州和維也納市:414平方公里,170萬人口。
奧地利首都維也納是一個城市,也是一個州。這個州的面積僅是全國領土的百分之零點五,但是全奧地利的人口有五分之一集中在這里。維也納是奧地利共和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奧地利聯邦議會、國民議會、總統府、總理府、國家政府各部委和最高司法機構都聚集在這個城市裡。同時,維也納市還享有重要的國際地位。聯合國和石油輸出國組織都在維也納設有辦公機構。維也納是往日奧匈帝國的首都,昔日的豪華氣派尚存。她是歐洲最古老和最重要的文化、藝術和旅遊城市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維也納人把滿目瘡痍的城市重建起來。如今,維也納的所有歷史建築都得到了整修。隨著奧地利加入歐盟,維也納重新成為東西歐商業和經濟往來的中心。對於遊客來說,維也納有著千姿百態的面貌。音樂崇拜者可以為了一場音樂會不遠萬里,前來造訪音樂的聖殿。對於很多遊人來說,不能看到迷人的多瑙河將成為終生遺憾。維也納信息網將伴隨著您,去欣賞這一切……
維也納是奧地利首都、著名音樂城市、國際旅遊勝地維也納,位於國境東北部阿爾卑斯山北麓多瑙河畔,坐落在維也納盆地中。
維也納是奧地利最大的城市,同時是歐洲最古老和最重要的文化、藝術和旅遊城市之一。維也納森林環抱市區,多瑙河從市區靜靜地流過。著名的維也納森林從西、北、南三面環繞著城市,遼闊的東歐平原從東面與其相對,到處鬱郁蔥蔥,生機勃勃。維也納環境優美,景色誘人,素有「多瑙河的女神」之稱。維也納是一座擁有1800多年歷史的古老城市,公元1世紀羅馬人曾在這里建立城堡,到1137年成為奧地利公園的首邑。13世紀末期,城內出現大批宏偉的哥特式建築,15世紀以後成為羅馬帝國的首都和歐洲的經濟中心。18世紀,隨著藝術的繁榮,維也納作為「音樂城市」聞名遐邇。
維也納屬中歐型氣候。西部受大西洋影響,冬夏溫差和晝夜溫差大且多雨,東部為大陸氣候,溫差小,雨量亦少。阿爾卑斯山地區寒冬季節較長,夏季比較涼爽,7月平均氣溫為 14-19攝氏度,最高溫度一般為32攝氏度。
被稱為"音樂之都"
景點:阿爾貝蒂娜博物館,史蒂芬大教堂,霍夫堡皇宮,美泉宮,維也納藝術史博物館,維也納國家歌劇院.
公元前是凱爾特人居民點。公元1世紀,羅馬人曾在此建立城堡。公元881年以「維尼亞」首見記載,十二世紀成為手工業和商業中心,十三世紀末至1918年是哈布斯堡王朝的首都,以後是奧地利首都。1137年為奧地利公國首邑。13世紀末,隨著哈布斯堡皇族興起,發展迅速,宏偉的哥特式建築如雨後春筍拔地而起。15世紀以後,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首都和歐洲的經濟中心。18世紀,瑪麗亞·鐵列西婭母子當政期間熱衷於改革,打擊教會勢力,推動社會進步,同時帶來藝術的繁榮,使維也納逐漸成為歐洲古典音樂的中心,獲得了「音樂城」的美名。1945年起曾由蘇、美、英、法分區管理,1955年對奧和約簽訂後四國軍隊撤退。
維也納有「多瑙河的女神」之稱。環境優美,景色誘人。冬溫和夏涼爽。東阿爾卑斯山支脈維也納林山伸展於西郊,綠林成片。山之西是華麗住宅區,花園及葡萄園圍繞。多瑙河流貫市內,水碧山秀,風景如畫。登上城西的阿爾卑斯山麓,波浪起伏的「維也納森林」盡收眼底;城東面對多瑙河盆地,可遠眺喀爾巴阡山閃耀的綠色峰尖。北面寬闊的草地宛如一塊特大綠色絨氈,碧波粼粼的多瑙河蜿蜒穿流其間。房屋順山勢而建,重樓連宇,層次分明。登高遠望,各種風格的教堂建築給這青山碧水的城市蒙上一層古老莊重的色彩。市內街道呈輻射環狀,寬50米,兩旁林蔭蔽日的環形大道以內為內城。內城卵石街道,縱橫交錯,很少高層房屋,多為巴羅克式、哥特式和羅馬式建築。中世紀的聖斯特凡大教堂和雙塔教堂的尖頂聳入雲端,其南塔高138米,可俯瞰全市。香布倫宮為哈布斯堡王朝的夏宮,有希臘式建築、雕像及噴泉。多瑙河及多瑙運河間的島上有大公園。1869年建成的國立歌劇院,被稱為世界歌劇中心。1857年建的57米寬、4公里長的環形大道兩旁為博物館、市政廳、國會、大學和國家歌劇院等重要建築,成為歐洲最優美的城市通道之一。環形大道與另一相平行的環行路之間為中間層,這一帶為商業區、住宅區、也有宮殿、教堂等夾建其間。第二環形路外為外層,市西有幽雅的公園,美麗的別墅以及其它宮殿建築。在這眾多的宮殿中,以位於城西南部的舍恩布龍宮引入注目,這是奧地利歷史上繁榮時期的一個遺跡。城區東南部的「美景宮」為18世紀初卡爾皇帝為抵抗土耳其入侵立下戰功的歐根親王所造。旅遊業發達。東北郊和南郊是工業區,有冶金、機械、汽車、鐵路車輛、化工等部門,服裝及印刷產量佔全國一半以上。
維也納的名字始終是和音樂連在一起的。許多音樂大師,如海頓、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約翰·斯特勞斯父子、格留克和勃拉姆斯都曾在此度過多年音樂生涯。海頓的《皇帝四重奏》,莫扎特的《費加羅的婚禮》,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田園交響曲》、《月光奏鳴曲》、《英雄交響曲》,舒伯特的《天鵝之歌》、《冬之旅》,約翰·施特勞斯的《藍色多瑙河》、《維也納森林的故事》等著名樂曲均誕生於此。許多公園和廣場上矗立著他們的雕像,不少街道、禮堂、會議大廳都以這些音樂家的名字命名。音樂家的故居和墓地常年為人們參觀和憑吊。如今,維也納擁有世界上最豪華的國家歌劇院、聞名遐邇的音樂大廳和第一流水平的交響樂團。每年1月1日在維也納音樂之友協會金色大廳舉行新年音樂會。
除紐約和日內瓦外,維也納為第三個聯合國城市。1979年建成的奧地利國際中心又稱「聯合國城」,氣勢雄偉,是許多聯合國機構的集中地。它曾是長期稱霸歐洲的哈布斯堡王朝的中央機構所在地;1814年奧地利首相兼外交大臣梅特涅在曠日持久的維也納會議上施展陰謀詭詐的政治權術;1815年俄、美、奧3國皇帝締結所謂「神聖同盟」,力圖撲滅資產階級革命;1848年在歐洲大革命的影響下,維也納發生街壘戰,梅特涅逃亡倫敦;1867年成為稱雄歐洲大國奧匈帝國的首都;20世紀30年代初,希特勒一躍而為德國納粹的頭目,1938年3月率軍長驅直入維也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拉開序幕,戰爭期間,全城遭到53次輪番轟炸,不少古典建築被毀;1955年5月蘇、美、英、法4國與奧地利在「美景宮」會議廳簽訂了《重建獨立和民主的奧地利國家條約》,從而結束了長達10年的4國佔領狀態;1955年10月16日,奧地利議會宣布憲法性法律「永久中立」,這一天被定為國慶日。
奧地利號稱「歐洲的心臟」,維也納則是「心臟的心臟」。自古以來,維也納就是連結東西歐的交通樞紐和來往於波羅的海和亞得里亞海之間的重要通道。
維也納-歷史文化之都:維也納永遠充滿多姿多彩吸引人的文化節目。無論是古典音樂或現代戲劇,電影,舞導演出或歌劇,音樂劇,藝術展覽或音樂會及演唱會-無論您何時駕臨,您都能有無限的發掘及深刻的印象。您也可以悠閑的坐在聞名世界,氣氛濃厚的維也納咖啡廳喝杯咖啡,或拜訪一流的傳統葡萄酒場(Heurige)。在維也納您更可品嘗到歐洲各國,美味高級的烹飪技術。
維也納-音樂之都:幾世紀以來音樂一直都離不開維也納,與它緊緊相連。它是孕育出音樂天才莫札特,貝多芬,舒伯特和約翰史特勞斯的聖地。維也納悠久的音樂遺產延續至今。聞名全世界的維也納交響樂團和維也納兒童合唱團在世界各地的巡迴演出中永遠得到爆滿觀眾的熱烈掌聲。而維也納音樂學院不斷的孕育出在國際音樂界中脫穎而出的樂者。除此之外,維也納豐富活躍的現代熱門音樂舞台及場所吸 引了不少的年輕人。如果您喜歡音樂,維也納絕對讓您無法忘懷。
歷史人口
20世紀初期,維也納曾經是世界第六大都市;維也納的人口在奧匈帝國時期(1867年—1918年)快速增長,當時的維也納聚集了很多從這個帝國其他部份的移民。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許多捷克人返回他們的祖國,這導致這個城市的人口減少。在接下來的移民時期,大約三分之一的人口擁有斯拉夫和匈牙利姓氏。
行為的浪漫不過是淺層次的浪漫,真正的浪漫來自靈魂深處。維也納這個以音樂為靈魂的城市,空氣中彷彿也有高貴出塵的氣息,時刻提醒你什麼才叫生活。
在歐洲地圖上,雄渾連綿的阿爾卑斯山脈彷彿一隻巨大東向的龍蝦,維也納好似龍蝦額前供奉的一顆寶珠,與風情萬種的多瑙河相依偎,與英姿迤邐的維也納森林相纏綿。作為歐洲的中心,昔日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和今天奧地利共和國的首都,維也納不僅是世界古典音樂的聖城,也是西方文化名城中的佼佼者。維也納作為哈布斯堡皇族統治的中心達600多年之久。
這個古老的王朝留下了許多壯麗雄偉的建築、名勝古跡,如麗泉宮、貝爾維德樂宮、弗夫堡王宮、聖斯蒂芬大教堂;因為維也納歷代統治者喜愛音樂,許多世界著名的音樂家,如貝多芬、勃拉姆斯、舒伯特、莫扎特,都曾聚集於此,維也納還是圓舞曲之王——約翰·施特勞斯父子的誕生地,他們的作品在每年的新年音樂會上演奏,並向全世界轉播。這些因素都使維也納成為古典音樂愛好者的麥加。古典音樂的演習者把能到維也納鍍金或演出看成一生中最大的願望。
整個城市仿若音樂下飄然出塵的仙子,當人們踏入其中時,彷彿整個城市會有音樂響起,伴隨著悠揚的《維也納森林的故事》、《藍色多瑙河》等樂章,讓人忍不住想找人一起翩翩起舞。
維也納城裡華美的古典建築中有世界一流的音樂廳、歌劇院和劇場,有世界一流的博物館,有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咖啡館和酒館,還是購物者的天堂。多瑙河南北兩岸,巴羅克風格的老城與現代建築的新區交相輝映;維也納內城外城,傳統和時尚相映成趣。
維也納在世界最宜生活城市排名中高踞第二位,第一名是加拿大的溫哥華,然而就藝術文化觀光旅遊而言,維也納是獨一無二的。常說音樂很容易觸發人們心底深處的感動,駐足在音樂之都維也納這個充滿躍動音符的城市街頭,更容易讓人毫無防備地墜入愛河。糾結著家族間數百年的起落,復古與創新、守舊與革命交替塑造了今天的維也納,巴羅克的華麗尊貴、被稱為「畢科麥雅」的華爾茲時代、復古主義、現代藝術等都讓維也納散發出古今交錯的美感。
如果說巴黎的一草一木都帶上了雨果和巴爾扎克們的靈氣的話,那麼維也納的每一個台階都能踩出海頓和施特勞斯們的音符。
——佚 名
維也納是一個讓人回味無窮的城市。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參觀聖斯蒂芬大教堂、戒指路、申布隆宮時的激動之情會一直強烈地保留下去,而是說在回國後的日常生活中,會「突然地」、「偶然地」、「一個勁地」回憶起維也納。維也納深深地銘刻在人們心靈深處。
——佚 名
在維也納,文化藝術氣氛濃郁的咖啡館是絕對有「氣質」的。那裡有音樂,很古典,燈飾溫馨浪漫,絕沒有啤酒屋的喧囂浮躁。大俗之人坐進維也納的咖啡館內也覺得自己是文人雅士,歐洲上流社會的縟禮也會無師自通。
——《與藝術齊名的奧地利美食》
維也納的建築雕塑實在太美了,我真是難以想像這些竟然都是由那冰冷而堅硬的石頭雕成的,真是實在讓人心醉,只有中國盛唐時代的那些雕像能與之媲美。
——佚 名
『捌』 關於維也納的著名音樂及音樂家
一、阿諾爾德·勛伯格
阿諾爾德·勛伯格(Arnold Schönberg,1874—1951年),美籍奧地利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和音樂理論家,西方現代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1874年9月13日生於維也納,1951年7月13日卒於美國洛杉磯。自幼學習小提琴和大提琴,12歲開始作曲。作為作曲家,勛伯格主要靠自學成名。
代表作品:《升華之夜》、《古勒之歌》、《月迷彼埃羅》、《摩西與亞倫》、《華沙倖存者》
二、安東·韋伯恩
安東·弗雷德里克·威廉·馮·韋伯恩(德語:Anton Friedrich Wilhelm von Webern,1883年12月3日-1945年9月15日),又譯魏本,奧地利作曲家,第二維也納樂派代表人物之一。
代表作品:《Op.1帕薩卡里亞舞曲》、《Op.21交響曲》、《Op.27鋼琴變奏曲》
三、阿爾班·貝爾格
阿爾班·貝爾格(Alban Berg,1885年-1935年),勛伯格高徒,與勛伯格、韋伯恩開創「新維也納派」,表現主義音樂的代表人物。他在作曲技法上的探索為整個20世紀音樂帶來了一場革命。
代表作品:《璐璐》、《抒情組曲》
四、約翰·施特勞斯
約翰·巴普蒂斯特·施特勞斯(Johann Baptist Strauss),1804年3月14日出生在維也納,與其長子小約翰·施特勞斯同名,故被稱為老約翰·施特勞斯(Johann Strauss Vater)或約翰施特勞斯一世(Johann Strauss I)以區別。
代表作品:《拉德斯基進行曲》
五、小約翰·施特勞斯
約翰·施特勞斯(全名:約翰·巴普蒂斯特·施特勞斯,1825年10月25日—1899年6月3日),奧地利著名的作曲家、指揮家、小提琴家、鋼琴家。
約翰施·特勞斯,通常被稱為約翰施特勞斯二世,1825年10月25日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他的父親約翰施特勞斯是一位自學成才的音樂家,他在維也納建立了一個音樂王朝,創作了華爾茲、伽洛普斯、波爾卡和四重奏,出版了250多部作品。
代表作品:《藍色多瑙河》圓舞曲 、《維也納森林的故事》圓舞曲 、《維也納氣質》圓舞曲 、《春之聲》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阿諾爾德·勛伯格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安東·韋伯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阿爾班·貝爾格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約翰·施特勞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小約翰·施特勞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