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淺析音樂欣賞課的意義論文
議論文基礎寫法
論點的基本要求是:作者的主張看法和觀點;論據基本要求是:事實論據(名人事例)和道理論據(有權威性的名言,格言,詩句和俗句);論證的基本要求是:對比說理、比喻說理和引證法。
寫議論文要考慮論點,考慮用什麼作論據來證明它,怎樣來論證,然後得出結論。它可以是先提出一個總論點,然後分別進行論述,分析各個分論點,最後得出結論;也可以先引述一個故事,一段對話,或描寫一個場面,再一層一層地從事實分析出道理,歸納引申出一個新的結論。這種寫法叫總分式,是中學生經常採用的一種作文方式。也可以在文章開頭先提出一個人們關心的疑問,然後一一作答,逐層深入,這是答難式的寫法。還要以是作者有意把兩個不同事物以對立的方式提出來加以比較、對照,然後得出結論,這是對比式寫法,通過對比更突顯作者的觀點。
議論文寫作細節
認真思考
1、高瞻遠矚:站得高,看得遠,不要就事論事。有時看上去好像沒有什麼,但認真分析一下還是能夠發現問題。在看似沒有問題的問題中發現了問題,這就是高瞻遠矚。
2、見微知著:也就是說,要從報微小的事物中看到一種發展的趨勢,看到一種大的事情。
3、由表及裡:要從表面深入到事物的本質進行分析。
4、由此及彼:有時兩個事物看上去沒有什麼聯系,其實他們有一定的內在聯系,你要能把他們掛起鉤來。
『貳』 小學音樂教育現實意義
1.感受與鑒賞。感受與鑒賞是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是培養學生音樂感受能力和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這一部分內容的教學應注意以音樂為本,從音響出發,以聽賞為主。教師的講解、提示,力求簡明、生動,富有啟發性。應採用多種形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體驗,引發想像和聯想。要尊重學生的獨立感受與見解,鼓勵學生勇於表述自己的審美體驗,以利於激發學生聽賞音樂的興趣,逐步養成聆聽音樂的良好習慣,積累感受與鑒賞音樂的經驗。
2.演唱。演唱歌曲是中小學音樂教學的基本內容,也是學生最易於接受和樂於參與的表現形式。歌唱技能的練習,應結合演唱實踐活動進行。創設與歌曲表現內容相適應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富有情感地歌唱,以情帶聲,聲情並茂。注意變聲期的嗓音保護,避免喊唱。
要重視和加強合唱教學,使學生感受多聲部音樂的豐富表現力,盡早建立與他人合作演唱的經驗,培養群體意識及協調、合作能力。合唱教學可從輪唱開始,逐步過渡到多聲部合唱。 唱歌教學要注意調動每一個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培養演唱的自信心,使他們在歌唱表現中享受到美的愉悅,受到美的熏陶。
3.演奏。器樂演奏對於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提高對音樂的理解、表達和創造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器樂教學應與唱歌、鑒賞、創造等教學內容密切結合。例如,可用樂器為歌唱做伴奏,演奏欣賞曲的主題音調等。可採用各種演奏形式,以學生普遍學習樂器的合奏為主,鼓勵學生從實際條件和各自的興趣愛好出發,在普遍參與中發展自己的特長。
課堂樂器應易學易奏,便於集體教學使用。吹奏樂器必須符合衛生標准,發音純正。可因地制宜,選擇學習本地區、本民族適宜中小學課堂教學的樂器。鼓勵和引導學生自製樂器。
4.識讀樂譜。樂譜是記載音樂的符號,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工具。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識譜能力,有利於進行音樂表演和創造等教學活動,識譜要與演唱、演奏、創造、鑒賞等教學內容密切結合,要以生動的音樂為載體,在學生感性積累和認知的基礎上進行。可以通過學生熟悉的歌曲或樂曲識讀樂譜,也可以藉助樂器演奏來學習。
簡譜和五線譜是我國現行的兩種主要譜式,各地、各校在教學中可自行選擇。五線譜教學建議採用首調唱名法。
5.創造。音樂是一門極富創造性的藝術。音樂創造是指在中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即興創造和運用音樂材料來創作音樂的活動。在音樂教學中,處處都有發揮學生創造性的機會。教師應將創造力的培養貫穿於各個教學領域,要啟發學生創造性地進行藝術表現,不要用「標准答案」去束縛學生。同一個練習,可能有多種答案;同一首歌曲,可能有多種處理方法;同一首樂曲,可能有多種理解。應重視音樂實踐中的創造過程,培養和鼓勵學生的創造精神。
『叄』 小學音樂教育的意義
培養孩子對音樂的愛好。
『肆』 音樂鑒賞課的目的是什麼主要學習什麼
前,新課改的要求老師和學生的關系是互相學習互相探討的關系。不像以前,只是老師滿堂灌。對高中音樂鑒賞課的要求更進了一步,現在的音樂鑒賞課不只是有關音樂知識外,往往還涉及到文學、歷史、美術、地理等方面的知識。因此,僅靠我們學過的音樂知識還是遠遠不夠的。這就需要音樂教師在鑽研教材的同時,廣泛涉獵有關方面的書籍,博聞拓記,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提高我們老師自身文學,藝術素養,並熟練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去,豐富教學內涵,提高教學層次,徹底改變音樂鑒賞課只是老師講同學們聽的這種落後模式,使學生參於到課堂中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辦。
音樂鑒賞課更是一門「聽」的藝術。什麼樣的音樂都離不開「聽」。「聽」是一種音樂作品,我們既要在聽的進程中讓感官得到愉悅,又要使精神得到升華,感性和理性進行完美的結合才是我們「聽」的根本意義所在。因此,要達到欣賞音樂的真正目的,就不能把對音樂的欣賞停留在表面上、感官上進行。而應該深入到樂曲的音響結構及各種形式因素上去。也只有這樣才能准確地把握音樂作品的「內涵」,真正地聽懂音樂。要做到這一點,首先應對一部音樂作品反復地聽。多聽是培養音樂鑒賞能力的關鍵。我們的雙耳不僅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中發揮作用,而且還要具很強的審美感受能力,這一能力與生俱來,反復地聽,會給我們的聽覺製造接觸音樂的機會,我們的音樂聽覺就會得到發展。同時,音樂具有很強的時間性,構成音樂作品的那些音響瞬間即逝,這些聲音以單音或多音組合的方式,先後展現給我們的聽覺。多聽,大腦中的記憶就會把聽覺中的印象慢慢綜合起來。聽的次數越多,印象越深,印象越深我們對音樂作品的感性體驗也就越深。所以,提高了音樂的記憶力,欣賞音樂的能力就有了較大的進步。
現在的高中音樂鑒賞課涉及到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風格,不同流派,不同層次的音樂,我們在欣賞中提高,在比較中進步,在音樂中感受。其欣賞價值,文化價值都是不容忽視的,廣泛地汲取人類一切音樂文化成果中的養分,不斷地拓寬我們的聽覺的感受領域,是提高和完善我們音樂欣賞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
音樂鑒賞是學生在聽覺感知,情感體驗,想像聯想,創造性思維等心理活動融為一體的音樂審美實踐活動。學生的審美能力就是在這種獨特的藝術活動過程中培養和熏陶出來的。
當前,新課改的要求是要讓學生去實踐獲得真知。所以,我們老師應該讓學生自己多實踐發揮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能夠自己欣賞作品並能夠評價作品。老師在其中只不過起著引導作用。記得前些年,社會上流行的低淺音樂,低級趣味較濃的流行音樂,甚至是庸俗不堪的音樂或是些「狂歌」等一些格調不高的、藝術性差的音樂,使正在成長發育的學生誤以為這是「音樂藝術的時代性」,而那些優美的,藝術性高的抒情歌曲在學生看來總是平淡無味,深入不下去。那麼,培養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關鍵是要使學生劃清真善美與假惡丑的界限,掌握分辨是非的標准。一部音樂作品,如果學生要有能力去評價判斷它的社會價值及藝術價值,學生就必須能夠從音樂作品的題材、內容、體裁、風格等方面分辨出什麼是美和什麼是丑的。因為這是衡量音樂作品的社會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基礎。因而學會這些,只有通過音樂欣賞課這條途徑,並且把研究音樂作品的題材、內容、體裁、風格、情緒、曲式等表現手段這一環節作為音樂欣賞教學中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關鍵環節,使學生掌握有關的知識、技能,深入地認識音樂作品的內容美、形式美、情緒美、表現美,進而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和評價能力。
『伍』 簡述音樂欣賞的作用和意義
1.有益於陶冶情操
優秀的音樂作品,無論是聲樂作品還是器樂作品,都是內容與形式、思想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統一,有著強大的藝術感染力和深刻的教育力量,能夠帶給賞析者藝術造詣的升華,使其道德情操得到進一步的提升。賞析者在審美的氛圍中會不知不覺受到音樂形象的感染,自然而然地受到教育和啟迪,產生樂觀向上的思想情感,剔除思想意識中不健康、不正確的成分,逐漸變得高尚起來,進而形成較高的音樂文化修養及完美的人格。
2.有益於提高審美能力
優秀音樂作品是人類的藝術財富、人文精髓,能夠使審美活動帶有鮮明的傾向性,引導賞析者建立正確的審美觀,消除錯誤的審美觀,從而使其受到教育和啟迪。美的觀念是同人們的道德觀念緊密相連的,它反映著人們的世界觀,所以賞析者進行音樂賞析時,實際上是在接受一種道德觀、價值觀,其影響極為深遠。賞析者通過對音樂作品體裁、題材、形式、風格、內容思想性,作曲家創作意圖,具體的表現手法等諸多方面進行深入細致地分析,逐漸准確地把握住作品的音樂形象,領會作品中的人文情懷,汲取音樂藝術的精髓,養成審美鑒賞與辨別能力,從而提高審美能力。
3.有益於培育創造性思維
由於音樂語言往往帶有一定的模糊性、求異性和不確定性,總是有意無意地留下了許多空白,因而音樂賞析需要藝術想像力,讓賞析者去延伸拓展,去捉摸思考,否則便難以轉化為具體可感的形象世界,更不能從賞析中得其境界。音樂賞析不僅需要藝術想像力,而且也發展藝術想像力,它是一種積極主動的藝術再創造活動,而不是被動、消極的感知。音樂賞析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探索、創造的過程,其間所形成的思維方式主要是為了達到對音樂作品內涵的深刻感受、體驗和創造,要藉助儲存的知識和經驗,也要運用聯想、想像等思維手段,這就使賞析者的智力得到開發,思維更加靈活和敏捷,從而培育創造性思維。
『陸』 音樂欣賞在小學教育中有怎麼樣的重要性
一、音樂欣賞教學是培養學生音樂興趣的重要途經與手段
音樂教育的核心就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並通過它培養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教師的責任是引導學生用審美的態度去欣賞音樂,並在這個過程中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任人皆知:沒有學習興趣、缺乏學習毅力的人,再好的音樂他也是聽不進去的,這樣的學生又怎麼可能接受音樂審美教育呢?《音樂課程標准》在課程目標中提出:「通過各種有效的途徑和方式引導學生走進音樂,在親身參於音樂活動的過程中喜愛音樂,掌握音樂基本知識和初步技能,逐步養成鑒賞音樂的良好習慣,為終身愛好音樂奠定基礎。」把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樹立終生學習的願望作為目標提出,可見音樂興趣在整個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培養學生對因對音樂的興趣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欣賞教學。欣賞音樂,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可以變成他們的學習動力。
為什麼說欣賞音樂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並且變成他們的學習動力呢?
《音樂課程標准》把感受與鑒賞的內容擺在了首位,的確,音樂欣賞是音樂教學中最富有感染力,音樂知識面最廣的一種形式,它是面向全體學生進行音樂教育的最佳方式。具體來說,由於音樂本身存在著不具象、無語義等美學特徵,所以在音樂欣賞教學中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使學生在賞析過程中,張揚個性,完善人格,塑造人文精神,豐富審美情感,提高感受與鑒賞能力。愛美之心人皆有之,首先,學生在欣賞音樂時能得到感官上的愉悅,也可以獲得精神上的滿足與樂趣。例如在給學生欣賞《動物狂歡節》時,隨著音樂旋律、節奏、力度以及音色變化,讓學生展開想像動物們是怎樣過狂歡節的,並根據音樂模仿動物的聲音及動作,這樣不僅集中了學生的注意力,還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並使他們感受到作品美的感染。其次,在欣賞教學中,學生的情感與音樂的情感可以直接溝通。這種情感上的共鳴又可以使他們陶冶情操,升華人格。例如在欣賞《春之聲圓舞曲》時,同學們根據優美的旋律展開豐富的想像,並描繪出想像的內容以及自己的感受,有的學生說,感受到春天般的溫暖,感覺自己漫步在芬芳的草地上,心情無比的快樂;有的說,迎著春天的朝陽,與好夥伴們一起去郊外郊遊,等等。他們把對大自然的愛,對未來的撞景與希望都表達出來了。再次,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他們可以拓展自己的知識面,開闊自己的視野,提高文化素質水平。例如在欣賞《森吉德瑪》時,結合幻燈片教學,學生在視聽結合的效果下,不僅欣賞到了大草原美麗的景象,同時還了解到了蒙古人民的文化風俗,英雄人物的事跡。由此可見,音樂欣賞教學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途徑,也是培養學生音樂興趣的重要手段。
二、音樂欣賞課可以培養學生的音樂感受能力
欣賞音樂自然離不開人的聽覺,音樂藝術的一切實踐活動都必須依賴於聽覺, 因此聽是參與音樂欣賞教學的關鍵。在音樂欣賞課中既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聽覺感受能力,又需要培養和發展其音樂聽覺感受能力。如何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聆聽音樂中去, 在聆聽中感知、認識、理解音樂作品的內涵呢?
欣賞音樂,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聲音感覺能力,比如:對聲音的高低、長短、強弱、音色等能力。一般來說,學生基本上都具有這種能力,但是,這並不能代表他們已經具備了音樂聽覺感受能力。他們還必需學會聽辨旋律、節奏、音樂、調式、速度、力度、和聲、曲式等能力,培養音樂聽覺感受能力,同時也是在培養音樂鑒賞能力。在這里採用提問法聽和對比法聽是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的有效方法。提問法聽, 也就是在聽前教師有意識、有目的地給學生提一些簡單的帶啟發性的問題。比如在欣賞《龜兔賽跑》時,首先向學生提出問題:哪種樂器是代表兔子的,表現兔子的音樂是又是怎樣的?哪種樂器是代表烏龜的,表現烏龜的音樂又是怎樣的?學生帶著問題去聽,不僅培養了他們的聽覺能力,還培養了對音樂形象的感受能力。對比法聽是聽的深入,也是音樂欣賞中最主要的方式之一,傾聽中的對比有節拍、節奏、速度、力度、音色、風格、形式等方面的對比,可以在同一作品中進行對比,也可以對不同的作品進行對比。讓學生廣泛接觸音樂作品,多聽各種體裁和形式的聲樂和器樂曲,熟悉和理解更多的音樂作品,對各類音樂作品的情緒、表達內容、曲式結構等進行對比對學生來說,才能真正獲得對音樂風格、特點、形式等要素的感性認識。同時還豐富了他們的音樂經驗。
三、音樂欣賞課可以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思維能力
由於音樂本身沒有特定的形象和語言,對音樂的理解也因人而異,人們在欣賞音樂時往往會透過音樂的節奏、旋律、和聲、音色、速度、力度等,體驗到音樂的節奏美、旋律美、音色美等,更會透過它們去感受音樂的情緒、意境,從而產生各種聯想與想像。我們通過音樂教育不僅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同時更是開發了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
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堅持運用以「發掘想像力、創造力」的教學方法來實施教學,鼓勵學生透過音樂在特定情感基礎上大膽想像,通過那種描繪性的音樂聯想到現實生活中的情與景,並由此而獲得種種審美享受。在啟發學生展開思維的基礎上,根據學生掌握音樂基礎知識的實際情況,引導學生用自由探索即興創作等方法,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感覺音樂、體驗音樂並即興創作音樂,鍛煉學生多方面的能力。例如要求學生根據音樂的節奏情緒以及音樂形象給樂曲定標題,以及為樂曲選擇合適的打擊樂器進行即興伴奏。還可以要求學生根據音樂的情緒,展開豐富的想像,大膽創作繪畫圖。在教學中努力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調動起來,把較多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去感受、去判斷、去想像、去表達、去創造,讓他們在藝術探索和大膽實踐中提高。根據音樂具有一定模糊性和不確切性的特點在給學生欣賞古箏曲《漁舟唱晚》時,採取讓學生聽音樂與看圖畫相結合,再配上一幅秀麗的山水畫,透過音樂的節奏變化、速度變化,感受旋律的美,讓學生展開想像把音樂描繪景象表達出來。有的學生說彷彿看到了夕陽西下的傍晚,夕陽照映在湖面的美麗景象,有的說好像看到盪槳、搖櫓和浪花飛濺的情景。有的還聯想到了漁民捕魚的情景以及感受到漁民滿載而歸的心情。同一首樂曲,學生根據自己所具有的聯想,對樂曲所描繪的音樂形象有著不同的感受和理解,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還使學生在情感上得到陶冶、理智上得到升華。
四、音樂欣賞課可以培養正確的審美觀和健康的審美情趣
古往今來,也有一些相對立的音樂,真善美的與假惡丑的相比較而存在、相鬥爭而發展,正因為如此,那些假惡丑的東西往往披著「真善美」的外衣混在其中。好的音樂與次的音樂對學生的人格發展也有很大的影響,特別是對於五六年級的學生來說,隨著年齡的增長,思維能力不斷提高,但是他們的音樂鑒賞能力還很有限,如何使學生辨別「真善美」與「假惡丑」,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音樂欣賞教學顯得尤為重要。培養學生的正確審美觀,關鍵要使學生劃清真善美與假惡丑的界限,掌握分辨是非的標准,從音樂作品的題材、內容、體裁、形式、風格、格調等方面分辨出什麼是美的和什麼是丑的。這一切都需要從音樂欣賞課中學會。學生在欣賞各種體裁的音樂作品時,通過對比和爭論,正確的感受、理解和表達,會在全體學生的腦子里紮根,真的、善的、美的會在每個人心中閃光,從而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和健康的審美情趣,促使學生們得到全面發展,提高藝術修養。
欣賞教學是一個由淺入深、由初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前蘇聯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說:「能夠欣賞懂得音樂,這是審美修養的基本標志之一,離開了這一點就談不到完滿的教育。」由此可見,音樂欣賞課在音樂教育中具有重要意義。從而就需要我們教師認真備課、大膽實踐,不斷總結,運用多種手段激發學生興趣,擴大其音樂視野,不斷提高欣賞教學的教學質量。
『柒』 小學音樂欣賞重要性的論文
讓音樂與孩子的心靈靠得再近些
音樂是一種情感藝術,音樂的魅力在於您給人們一個
馳騁想像的空間。一首好的音樂作品或是蘊含著一個美好的寓意,或是抒發一種溫馨的心曲,或是襯托出一個美麗的夢幻,或是展現一片灼熱的情懷。這種立意與意境之美對人有著深刻的感染力,會在心靈留下美的烙印。
作為一名剛剛走上音樂教育工作崗位的新手,曾夢想著自己要在熱愛的音樂教育沃土中盡情揮灑如今這扇門已向我開啟心中滿是激動與歡喜。如何把一音樂這顆美好的種子播種在孩子的心中並萌發成長應是每為老師最大的願望,當然我也不例外。在實際的工作中自然遇到各種不同的狀況以我現在能力也許對教學的御駕不能達到收放自如的境界但我會努力,通過學校前輩、老師及自身的不斷學習來提高教學水平。
音樂教學需要情感的投入,因此,必須營造寬松愉悅的氛圍,而善於為學生營造寬松、愉快的成長環境,甚至比學識是否淵博更為重要,因為教師與學生相互以心靈感受心靈,以感情贏得感情。
《新課程標准》極力倡導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應當「以生為本」,把「關注學生的個體發展」作為根本的教育目標,於是「把學習還給學生的」呼聲四起。《中國音樂教育》副主編吳斌說:「中小學音樂教育既不僅僅是通過音樂來進行教育,也不僅僅是通過教育來學習音樂;既不僅僅是為了學生今天的享受而學音樂,也不僅僅是為了學生明天的發展而學音樂。」
小學音樂教育應該通過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音樂活動,提高學生的音樂表現和鑒賞能力,使其獲得審美的體驗和享受成功的歡愉,以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和愛好,並奠定其終身學習音樂、享受音樂、發展音樂能力的堅實基礎;與此同時,通過音樂教育,著力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造力和創新精神,並為其他方面的學習創造有利條件,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於是我們呼籲「把音樂還給學生,把藝術還給學生」,新課程理念下的音樂課堂應該是一種有組織、有目的、師生平等參與的課堂。
時間飛逝,一學期的教學工作現已結束在此對其進行如下總結來自我反思、發現不足以求進步這學期我被安排上一、二年級,五年級(1、2)班的音樂課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的,培養學生懂理解,有表情地歌唱和感受音樂的能力,通過藝術形象,培養學生的美好情操,使他們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在教學中
一、課堂教學注重激發、培養興趣
音樂課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它的最大特點就是通過藝術活動來調動人的興趣,打動人的情感,讓人愉快地受到教育。鑒於這一特徵,「新標准」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放在課程目標的首位。可是在現實音樂教學中,也有學生對它興趣索然。
在(一二)年級,學生無論在生理上還是心理上都不同程度的帶有幼而的特徵音樂興趣應側重激發和培養。因此備課前我都會根據教學內容自製一些相應的教具,運用在課堂學習過程中來引起孩子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興趣。記得在一次音樂課上學習歌曲《買菜》這是一首充滿生活氣息而又滿溢著童趣的說唱結合的去童謠。「(念)雞蛋圓溜溜呀,母雞咯咯叫,青菜綠油油呀。。。。。。」在范唱時我歡快念打這節奏邊拿出菜籃展示我的各種五顏六色的「蔬菜」,這時孩子門興奮起來。抓住這一刻我要求孩子門用同樣的節奏把自己喜愛的菜念打出來。歌曲難點就一帶而過了並切他們發現說唱很有意思學習時當然勁頭大了。
五年級的學生,仍然形象思維活動為主,但抽象思維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步增強。音樂興趣不僅要保持還須使學生樂於參與音樂活動,其音樂學習領域有必要拓寬接觸的音樂曲目需要更加豐富,音樂體裁、音樂表演形式,音樂知識也需要增加內容。在教學中我盡量採取新穎的教學手段來培養其音樂興趣,我曾以節奏為主題讓學生們來到操場上開展--節奏接龍
的音樂活動,實踐中學生展現自己的個性在教師的鼓勵下用不同的節奏表達,學生敢於對已有知識提出質疑和修改,從而引導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每堂課安排5分鍾的時間進行節奏問好及練習,這個項目學生非常喜歡。我總在出示節奏類型後,請學生嘗試拍打節奏,親身感受節奏帶來的美感,再由學生互相啟發評價,最後由教師講解,授以正確的做法。這個看似簡單的節奏練習一旦融入思維的過程,就變得其樂無窮了。介紹樂理小常識。在歌曲教學中,常會遇到一些標記,如:反復記號、升降記號、上滑音、下滑音、休止符、倚音等,它們的作用對於小學生來說比較深,我常用漂亮的小卡片寫上符號與同學交朋友,以形象的富有童趣的語言來表達符號的用法,學生學起來就不會如食雞肋一般索然無味。在教學中融入其它學科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整體感知樂曲,說說聽後的感受,你最喜歡哪一個樂句?找出相同的樂句。在此基礎上進行試唱、視唱、哼唱,以及歌曲的教學,在教學時有針對性,學生學習的難度降低了,效率提高了,興趣更濃厚了。
二、課堂組織中的不足
心理學家研究證明:當學生的行為表現受到教師的肯定、激勵和贊賞時,他們就會產生愉悅、積極主動的情緒體驗,就會以飽滿的熱情、百倍的信心,投入到學習中去。在音樂教學中,要讓學生人人都積極參與,並能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作用和創新思維,需要教師用愛心鼓勵他們大膽探究,大膽創新。要允許學生根據教學任務有獨立的創作和實踐,讓每個學生的思維不受限制,對學生每一個思維的閃光點都給予充分鼓勵。
在活動中,我會創設平等、民主、愉悅的環境,能夠在課堂中點燃學生的求知火焰。但有時把握不住學生音樂課上總是亂糟糟的使金渾身解數也「鎮」不住他們。
像有一次,我把學生分成若干組,讓他們自由設計活動內容。《粗心的小畫家》是一首深受小朋友喜歡的兒童歌曲,歌詞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他們對小動物天生就有一種特殊的情感。在教學中,有個小朋友說:「老師我想把歌詞內容改一改,因為我有一隻可愛的小花貓,行嗎?我還能畫給大家看呢。」聽了孩子真誠而幼稚的話語,我欣喜地笑了:「怎麼不行,大家都可以畫一畫、改一改。」於是,課堂氣氛活躍了,也是這時亂了,他們各自畫了起來或三人一組,或五人一組,紛紛討論起來時間到了我怎麼也來不回來了,等等場面。
肯定是我沒有運用表揚沒在點子上,過於頻繁反而失去了它的威力,要不就是自己備課不足,沒有「備」好學生還或者是不是自己的夤夜表現力不夠沒能吸引學生。希望在今後的教學中自己能有所改進。
三、用心啟迪
原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音樂教育並不是音樂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因此,音樂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人的全面發展,是教育人、培養人,但我們決不是把每個孩子都有培養成音樂家,而是為眾多將來不是音樂家的孩子們著想,鼓勵他們成為積極的,有一定音樂能力的音樂愛好者,使他們從音樂中享受到喜悅、樂趣,從音樂中得到啟迪,使他們的智力得到開發,培養他們的創造力。並為他們今後的成長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例如在《火車開啦》一課教學時,學生聽了兩遍錄音范唱便會了,但絕大多數是面無表情地唱。我便啟發他們:「你們坐過火車嗎?誰說說坐火車時的心情?」小朋友一下子來勁了,坐過火車的同學紛紛舉回答,他們有的去過北京、上海、南京……我又說:「老師今天帶大家去旅行,於是我扮司機,小朋友扮乘客,在教室里轉起圈來,邊玩邊唱剛學過的歌曲,同學們個個情緒飽滿,興奮異常。歌聲中充滿了情感,洋溢著美的色彩。
總之,教師必須善於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把自己當作學生的朋友,與學生平等相處,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並讓美的音樂去觸動他們的心弦,讓音樂與孩子的心靈靠得再近一些吧!
『捌』 音樂鑒賞課的作用與意義
音樂鑒賞課的作用與意義:
陶冶情操,豐富精神世界。 系統性的培育一個人對音樂的領悟能力,開發個人對音樂的興趣及愛好
音樂欣賞,顧名思義,是欣賞者通過聽覺對音樂進行聆聽,並從中獲得音樂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悅和理性的滿足的活動。音樂欣賞是一種最直接、最具體的審美教育活動。它以一定的音樂為審美對象,以參與欣賞活動的人為審美主體,形成一種特殊的審美觀。通過這種對音樂的聆聽,實現對音樂美的感受和鑒賞。從音樂實踐的總體來看,音樂欣賞的存在不是可有可無的。正如美國音樂學家默塞爾所說:「音樂欣賞在一定意義上是音樂活動的基本形式,是作曲家和演奏家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 它與其他的藝術形式有著本質的區別,音樂是以聲音來表達內心情感的藝術,人世間的喜怒哀樂都可以找到相應音樂來表達。一切音樂都可以給人聽覺上的愉悅感。音樂是最富於情感的藝術。但音樂的情感不是任何人都能准確、深刻感受到的,更不是任何人都能恰當地表現出音樂情感的。這主要是因為音樂的情感不單是人的本能生理現象,而是一種高級的、社會性的美感。
但是,對音樂的欣賞並不神秘和困難,只要大腦、聽覺健全的人都能欣賞音樂。但要真正理解音樂作品、把握住作品的內涵,並引起相應的共鳴,就需要有一定的方法和具備相應的知識,並經歷一個長期反復聆聽和學習的過程。馬克思說:「對於不辨音律的耳朵說來,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德國音樂評論家舒曼也說過:「發展聽覺是最重要的事情,要早點學會辨別調性和個別的音。」「要及早注意各種樂器的聲音和性質,把它們的獨特音色深深地銘刻在聽覺記憶里。」這種感知能力的獲得,只有通過欣賞的實踐才能提高。
初中音樂欣賞課是一門新的課題,在擔任初中音樂教學的幾年中,我一直在探索適合初中音樂課的上課方法,我個人認為音樂欣賞在音樂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通過欣賞課不僅使學生學到多方面的知識,更能獲得精神上的享受,提高審美情趣,同時也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所以,音樂欣賞是欣賞者對音樂作品的審美活動,也屬於一種創造性的精神活動。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對於祖國下一代的美育教育日趨倍受人們的關注。新課程改革標准指出「音樂教育以審美為核心,主要作用於人的情感世界。」如果學生缺乏最起碼的體驗感受音樂美的音樂欣賞能力,就談不上產生情感共鳴,更談不上凈化心靈,陶冶情操了。因此,在教學中一定要重視音樂欣賞課並上好欣賞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