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樣用音樂欣賞的培養小學生的審美
欣賞音樂是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培養學生音樂興趣、擴大音樂視野、發展音樂感受能力和審美能力的有效途徑。通過欣賞教學,能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擴大學生的音樂視野,提高學生音樂的感受力,發展學生的想像力,提高學生理解音樂的能力,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具有初步的審美能力和情感的目的。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曾經說過:「我們一向對身體用體育,對心靈用音樂。」可見,音樂藝術除了審美功能外,其初衷是讓心靈受到真善美的陶冶和升華。而音樂欣賞是培養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是音樂教育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目前,音樂欣賞教學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 ,在教學上,大多數教師冗長乏味地講解作品,播放音樂,學生被動接受教學。中學生由於受環境的影響對音樂知識積累不多,在被動接受不熟悉的音樂作品同時,難免會產生迷茫,對音樂產生厭倦。於是欣賞的興趣就會大大降低,欣賞教學就難以達到預期的目的,這有悖於音樂教學之初衷。我認為在欣賞教學中,應採用多種途徑和方法,讓學生主動參與進來。從而達到感受美,理解美,創造美的目的,下面談談如何培養農村小學音樂欣賞中的審美情感的幾點看法。
一:音樂課要創設優美的情境,營造優美的氛圍「音樂課的課前引入是個關鍵的環節,設境」就是根據音樂作品的風格情緒和具體內容創設相應的情境。通過情境的創設,學生的視覺和聽覺都被調動起來,達到如臨其境、如見其景、置身於情境之中的地步。不僅學生營造了一個美的學習氛圍,也使一堂課有了一個好的開端。如:可用故事導入法,小學生都有一個普遍傾向,那就是愛聽故事。針對這個特點,教師可在傾聽樂曲前講述關於這首樂曲的奇聞佚事等吸引學生注意力。再者也可用視覺沖擊法,用視覺感官的內容(動畫片、影視片段、生動的圖片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
二、引導學生在鑒賞中感受美
欣賞音樂就是以學生的聆聽為主要手段,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聲音感覺能力。如:感受聲音的高低、長短、強弱及音樂變化的能力。一般的,學生都具有這種能力。但是,對音樂的旋律、節奏、調式、力度、和聲織體、等,學生就不一定具備,所以要求學生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地對音樂進行欣賞、感受,從而逐步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聽覺感受能力,同時也是在培養音樂審美能力。此外,音樂教材中的作品大部分都是古今中外優秀的音樂作品,對學生而言,有一定的距離。因此,我們可以從課外補充一些思想性、藝術性較強,學生喜愛的能體現時代精神的作品去組織教學,同樣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大學生的視野,此外,在音樂教學中,引導學生在感受和理解的基礎上,演唱歌曲,扮演角色,引導應該用什麼樣的情緒、聲音、形式來演唱,用什麼樂器來伴奏,才能使歌曲表現得更加完美等問題,在教學中多讓學生參加各種音樂活動與練習,使孩子們受到美的熏陶,培養他們才幹,讓學生理解音樂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三、培養學生的審美想像力及創造力
1、營造民主、自由、寬松的情緒氛圍,充分發揮兒童想像力。??? 愛因斯坦說:「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音樂是情感藝術,兒童的想像力正是藉助情感得以伸張。常言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創造的前提。??? 教師如果不注意調動兒童的欣賞興趣,採用講解、說教的方法,那麼收效是微乎其微的。課堂中會出現沉悶、厭煩的課堂氣氛,或者是停留在膚淺的表現層次上,那麼創造意識更是無從培養。??? 兒童的情趣一旦調動起來,欣賞的興趣就會大大增強,個性表現充分,迸發出創造潛能。在組織欣賞《黃河大合唱》時,一改傳統的「秧田」式的課桌排放形式,將桌椅排放成黃河的「幾」字形流程圖,課桌在里,座椅在外,並撤掉講台。教師可在半包圍的中間引導活動,既拉近了師生間的距離,又不妨礙教師操作各種教學設備。學生一走進教室,變形的座位引起了大家的注意,他們在思索:為何要如此排座位呢?今天欣賞什麼呢?教師請同學在「幾」字外面的椅子上就坐。這樣以來,無論是看學生還是看課桌都是「幾」。上課了,老師的第一個問題就是:請大家看,今天我們的座位像那一個漢字?同學們說出了「幾」字。又問:在我國的河流中,那一條河的流程圖呈「幾」字形?由於在初中歷史中已學過關於黃河的知識,同學們很快說出是黃河的流程圖。同學們很快進入了角色,很容易聯想到自己是黃河裡的浪花一朵,聯想到自己是黃河的兒女。由此可見,要使學生積極的參與,只有教師正確樹立學生主體地位,做學生的向導和引路人,給學生一個「心理自由」的氛圍和自發表現的空間,才能激發學生潛在的創造力,使他成為學習的主人。
2、開展綜合活動,讓學生在音樂欣賞中「動」起來。
在音樂聽賞過程中,可以讓學生一邊聽一邊作出身體反應,有節拍感、韻律感;一邊聽一邊隨音樂指揮;一邊聽一邊模仿演奏,聽到什麼樂器主奏,相應地模仿某種樂器演奏姿勢;一邊聽,一邊輕聲地哼唱主旋律;一邊聽一邊用節奏樂器敲擊,也可以每人用一雙筷子來隨樂擊打,這樣的效果非常獨特;一邊聽一邊用紗巾來舞動,隨音樂的變化而變換動作;一邊聽音樂一邊詩歌朗誦,也可以為詩朗誦的學生配樂;在音樂欣賞中,也可以通過一些美術活動,如要欣賞的是作曲家從繪畫中引發的靈感而創作的兩首樂曲。就可以引導學生欣賞完兩首樂曲後,筆者給學生出示了一幅畫,請同學們將這幅畫用聲音表現出來。要求大家以組為單位討論後再表現出來。如此,我把圖畫、欣賞、語言、形體與創造、表現融為了一體, 不僅陶冶了學生情操,發展了學生的創造思維,加深了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同時也為學生人人參與,積極創造音樂提供了充裕的空間。
四、培養學生的審美評價能力
古往今來,在音樂作品中,總是真善美與假惡丑的相比較而存在,相鬥爭而發展,正因為如此,如果老師不加以好好引導,有很多學生就會美醜不會,善惡不辯,正邪不明,文野不清。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評價是非常重要的.審美能力的培養,在於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的實踐活動,從中感知音樂所表現的情緒,並產生心靈上的共鳴,。一部音樂作品,如果學生要有能力去評價判斷它的社會價值及藝術價值,學生就必須從音樂作品的題材、內容、體裁、風格等方面分辨出什麼是美和什麼是丑的,因為這是衡量音樂作品的社會價值及藝術價值的基礎。比如在欣賞中學生懂得了慷慨激昂催人奮進的《義勇軍進行曲》,它表現中華民族人民團結一心、為建設現代化社會主義強國和實現共產主義明天而奮勇前進的磅礴氣勢和必勝信念,革命傳統歌曲中有強烈思想性。其效果比枯燥呆板的理論說教更具有感染力和趣味性,作為培養新一代社會道德規范的渠道來研究,從中探索音樂育入的息好的途徑,使學生掌握有關的知識、技能,深入地認識音樂作品的內容美、形式美、情緒美、表現美,進而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和評價能力。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如果老師的地位「至高無上」,一味要求學生跟著老師的思維轉,這樣就束縛了學生的思想和創造性才能。因為我們的教學目的不僅僅是給學生知識,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鑒賞能力,在欣賞過程中去探索、尋找、發現音樂的美,同時要培養學生獨立分析作品、欣賞作品和評價作品的能力。音樂評論需要勇氣,教師應給學生足夠的勇氣。讓學生明白錯誤才是成熟的起點。這樣每一位學生都敢於對作品說出看法,提出不同的意見,讓他們按照自己意願對作品進行藝術評價,把評價當作快樂的事。在教學中,我採用了中央電視台《實話實說》這個欄目的形式,首先實話實說就給學生提供了發表自己評價、感受作品的勇氣,所以:在課堂上,每一小組展示表演之後,我們都要進行自我評價、他人評價和教師總結,自我評價主要是由自己小組成員進行設計理念的介紹;他人評價是由觀看錶演的同學們發現他們的優點以及不足;最後教師進行總結。這樣既能夠讓學生對自己有所認識,也能夠通過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以便於自己發揮自己的優點,吸取別人的優點,從而改善自己的不足,能夠更好的投入到學習中去,最終有效地進入音樂審美狀態,
音樂教育以審美為核心,我們應該遵循學生年齡和情感發展的特點,應該創設情境,營造良好的音樂欣賞范圍,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開展各種綜合活動,豐富情感體驗,讓學生的情感在音樂欣賞中升華。
『貳』 小學音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一、運用情感教學,體現審美教育
音樂的情感性表現在:它能使人心靈迸發出火花。(貝多芬)節奏與樂調具有最強烈的力量浸入心靈的最深處。(柏拉圖)人們常說:「音樂是語言的盡頭」,也就是說音樂能夠靈活、准確、細膩地直接表達人的內心情感世界,是人主觀情感的一種審美體驗。以音樂藝術為媒介,以審美為核心的音樂教育是具有情感性特徵的。它通過「訴訴心靈的精神、洋溢的情感以及聲音所顯示出這種內容精華的表現」來實現和培養學生對音樂的創造和表現、感受和體驗、鑒賞和評價等能力來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和情感體驗,完成對學生的審美情感教育。
音樂是情感藝術,表情的音樂藝術最基本的表現功能,是音樂的靈魂。離開了情感的體驗與抒發、感知與表現也就不是音樂了。我國古代《樂記》中記載「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於中,故形於聲。」著名文學家列夫?托爾斯泰說:「音樂是人類情感的速記」。而偉大的導師恩格斯則說:「把人類情感中最崇高和最神聖東西,即最隱深的秘密揭露出來,並且表現在音響中。」音樂是人類共同的情感語言,不論國度、民族、種族、音樂都可以成為人們心靈溝通的工具。
在音樂教學中應從表情開始,並要貫穿於整個教學過程中,只要有音樂,就一定有情感的反映。表情不是在學會唱歌,學會演奏之後硬加上的,也不是沒有樂感的各種音樂記號的機械音響的再現,它既不是歌唱(演奏)者的外部表情的搖頭晃腦,又不是毫無音樂美感的音符堆砌。
音樂的表情是發自內心地對音樂情感的體驗和抒發,是把全身心對音樂內涵與外延的感知、理解與體驗轉換為音樂形象的再造藝術的過程。也正是在這種對音樂情感的感知、體驗、表現與創造的音樂實踐中使學生受到音樂的啟迪,獲得審美能力,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
二、運用感知教學,體驗審美教育
感知即「聽、感、動」的總稱。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對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審美教育的核心,是審美的要點。」音樂美的表現存在於音樂藝術形象之中。沒有美的形象就沒有藝術。音樂形象產生的過程就是音樂實踐、音樂學習、音樂創造的過程。沒有對音樂藝術實踐中音樂美的感知與理解,就無法實施審美教育。 聽是感知和理解音樂的前提條件;聽是音樂藝術實踐中最重要的過程。音樂是聽覺藝術,這就決定了音樂教學的一切音樂藝術實踐都必須從聽入手,在聽的基礎上進行,也決定了音樂必須把培養學生良好而敏銳的聽覺放在首位:離開了「聽」就無法學習音樂;離開了「聽」音樂就不存在了。馬克思曾說過:「對於不辨音律的耳朵來說,最美的音樂也是毫無意義的」。音樂教學的全部內容都離不開音樂聽覺的感知與體驗、分析與理解。
在實際的藝術效果中感知與理解、認識與掌握富有音樂靈魂的活生生的音樂知識。例如:在學習音的高、低、長、短時就必須首先讓學生用聽覺去感知、聽辯出音的高、低、長、短;在學習音符名稱與其時值關系時,不是靠單單的講解去認識,而重要的是用耳聽、用手、用腳的動作體會各種音符的時值及其之間的關系;在學習調式時則需通過耳朵的聽辨,感知某一調式的特點,而後總結出什麼是調式,重要是從聽覺中明白。
音樂都不是直接可以講明白的,必須在聽的基礎上有所真正的感知與體驗時才明白。中小學音樂教學所接觸不是純理論知識,而是具體形象化的音樂作品、是動的音樂、是有生命的音樂、是有情感的音樂。
三、運用實踐性和創造性教學,體驗審美教育
音樂是一種實踐性很強的活動。無論是參與音樂創作、音樂表演、還是參與音樂鑒賞,都需要人們展示出生命的活動。實踐創造也體現了音樂教學中的審美教育的特徵。
體現音樂審美教育的實踐性,首先是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學生失去了學習音樂的興趣,也就失去了積極參與音樂學習實踐的動力。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學生的心靈感受。由於一些原因,相當一部分中小學生產生喜愛音樂卻不喜歡上音樂課的心理狀態,就談不上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音樂實踐活動中。在音樂教育教學中,興趣可以構成一種審美的本質力量。「快樂式」教學賦予音樂教育強大的生命力。通過音樂學習的實踐活動,可以提高學生的音樂感受能力、音樂表現能、音樂鑒賞能力、音樂創造力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趣,完成美感的實現。
四、運用形象性教學,體現審美教育
藝術教育是以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為基礎內容的。音樂藝術也正像其他藝術一樣,如:文學、繪畫、雕塑、建築學一樣,通過藝術形象反映現實,給人以最大的審美享受。任何一部音樂作品都有一個具體的形象來用音樂表現。雖然音樂沒有「對現實的直接描繪」,但盡管如此,在音樂中仍然具有極為深刻和有力的反映著現實世界。人的感受和思想世界在音樂中得到鮮明的、最激動的直接體現。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通過音樂的語言、旋律、節奏、調式、調性和聲、復調等變化來塑造獨特的音樂形象,從而達到音樂教學中形象美的審美教育。
『叄』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
音樂審美這詞。。
音樂美感?小學生都有自己的音樂美感,引導他們欣賞往古今中外經內典容音樂,也許這時候還聽不懂,就讓他們充分感受,領略作曲家的偉大魅力。一個人的樂感容易培養,但是他的對優質音樂的欣賞力卻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
『肆』 淺談如何提升小學音樂審美能力
一、利用直觀的音樂提高學生對音樂的審美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讓學生了解音樂作品的背景
三、重視學生的參與實踐,鼓勵學生探索與創新
四、充分地利用課堂評價
『伍』 如何提高中小學生對音樂的審美能力
音樂教育應當以審美教育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在音樂教學過程中,要以音樂中豐富的情感來陶冶學生,應充分挖掘音樂作品的藝術內容和情感內涵,激發、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愛好。要讓學生在學習音樂中提高審美能力,應該從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入手。
一、利用直觀的音樂提高學生對音樂的審美能力和理解能力
蘇霍姆林斯說過:「會聽並理解音樂——是審美修養的標志之一,舍此便不能想像有完美的音樂教育。」因此,首先就要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因為興趣是培養學生感受力的基礎,只有當學生對所學的音樂產生了興趣,才能集中注意力去聽、想、去感受、去理解,這樣才能達到審美的效果和對音樂的理解能力。比如:歌曲《拉起手》是一首頗具時代特點和青春朝氣的少年兒童歌曲。學習這首歌時,直接讓學生理解歌詞,唱歌譜,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達,讓學生主動想方設法地去嘗試多樣性的演唱形式,提出自己的見解。這種形式產生的效果是:學生參與性強,感興趣,有的獨唱,有的對唱,有的小組唱,有的用舞蹈動作來表現。教師只需用欣賞、肯定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學生,並對他們的演唱進行肯定的評價。實踐證明,這樣的教學,不僅培養了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還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讓學生了解音樂作品的背景
每一首音樂作品都有它創作的淵源。教師要讓學生了解音樂作品的背景,這樣才能對音樂作品更加理解,從音樂中感受美,創造美,讓學生知道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是美好的,要珍惜現在美好的時光,努力學習。比如:音樂劇《音樂之聲》是羅傑斯的代表作之一。該劇通過講述一個生性活潑,不安心當修女的姑娘瑪麗亞,應聘到一個海軍上校家裡當家庭教師,教孩子們從學唱「Do Re Mi」開始,在游戲中學會了唱歌,懂得了七個音符能創造出美妙音樂的魔力。讓學生這樣深入地了解作品背景,音樂作品就變得淺顯易懂了,學生才能感受得到音樂帶給人們的美。
三、重視學生的參與實踐,鼓勵學生探索與創新
音樂教學活動要特別重視學生的參與實踐,重視學生感受、體驗、表現音樂的情感,重視學生感受、體驗、表現、鑒賞音樂的美。在音樂課的實踐過程中,還應該鼓勵學生積極探索與創新,應當把開發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和創新思維潛質作為重要的培養目標。為此,除了在歌唱、演奏、欣賞等常規教學中加強探索性活動外,也需要增加一些音樂創作教學的內容。例如:音樂《Do Re Mi》,全曲為C大調,四二拍子,歌曲為迴旋變奏體結構。作者巧妙的構思在於將七個音的唱名,按孩子年齡的不同,安排每個孩子代表一個唱名,並從音階出發,運用作曲技法,用復調模仿、對位手法,寫成以B段為核心的幾個對比段落,使孩子們在不斷的反復變化中將「哆、來、咪、發、梭、啦、梯」這個音階深深地印在腦中,將音名編成故事來學,使得音樂學習變得輕松、愉快,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主動參與到音樂角色中。
此外,鼓勵學生探索與創新,在熟唱歌曲《哆來咪》後,鼓勵學生創新改編歌詞,鼓勵學生大膽探索與創新,從而讓學生對音樂更加了解和熟悉。發展學生的探索與創新能力,培養他們的演唱、演奏、創作、實踐等音樂實踐能力,進一步感受、體驗、理解、鑒賞音樂。
四、充分地利用課堂評價
課堂評價是為了引導學生更准確地學到知識,更好地開展課堂教學工作,所以評價的前提是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差異,尊重學生的選擇,尊重學生的創新成果。同時,讓學生成為評價的主人,更要了解課堂評價與學生之間的重要關系。在課堂上運用不同的評價方式,使學生更積極地投入課堂,並樂於參與。評價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才是評價的最終目的。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和發展,課堂的評價體系越來越完善,教師對如何使用好課堂評價都有獨到的見解。我聽見使用較多的一句課堂評價是「你最棒」。我認為,任何的評價都不應該是隨意的,也不應該是單一的,評價應該遵循學生的年齡特徵、心理特點、參與狀態等方面進行。例如:在教學一年級音樂《母雞叫咯咯》一課時,我針對低年級學生模仿力較強的心理特點,讓學生模仿公雞、母雞和小雞的叫聲,使學生積累感性經驗,為學生表現能力和創新能力進一步的發展奠定基礎。我採取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分別扮演小雞的一家,並為他們准備好頭飾。同學們都投入了極大的熱情。當每一組同學表演完後,我就讓全班同學進行評價。只要學生說得好或者說得不太離譜的,我都給予表揚並微笑點頭。最後,我給予總體的點評:「同學們平時觀察得可真仔細!老師剛才看了同學們的表演,還以為真的有一群雞在這里歡叫,你們演得可真像,演得真好!」學生們一聽可樂了,參與的慾望更強了。
有些年齡小的學生紀律性不太好,好奇心比較重,在課堂上愛搞小動作,注意力不集中,這時,我會以獎勵小紅花來激勵他們,並開展一些有趣的音樂游戲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果面對的是高年級的學生,教師的評價就要有所改變。因為高年級有些學生有逆反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