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在《鼓樂鏗鏘》音樂教學中使用信息化資源
學生從現實生活談起,各抒己見,展示課外查找的文字,圖片資料,交流課外探究式學習內的成果。容
鼓的產生是人類從大自然的雷聲中得到的啟示;花鼓、堂鼓、戰鼓、象腳鼓、八角鼓等;
與鼓有關的成語:緊鑼密鼓、鼓角齊鳴、一鼓作氣、鼓足干勁、鼓樂喧天、鼓角相聞等;
可以模仿鼓的樂器有:琵琶、古箏等。
㈡ 如何應用信息化手段來優化音樂課
當今社會是科學發展的社會,網路技術日趨發達,多媒體技術作為一種新型的教育手段被廣泛地運用到音樂課堂教學中。音樂是審美藝術,是提高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學科。在音樂教學課堂中合理地運用多媒體技術,能夠有效提高課堂質量,為實現素質教育而服務。
一、音樂欣賞中的多媒體教學
音樂欣賞是音樂教育的組成部分之一,對培養學生感受音樂、欣賞音樂的能力有著重要作用。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如果能巧妙地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則會取得許多積極的效果。特別是對於低年級的兒童,這能充分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引導他們主動投入欣賞活動中,創造一個良好的藝術氛圍。如在教學欣賞樂曲《花兒與少年》一課時,我運用計算機輔助,把樂隊演奏時的規模陣容、指揮的風格手勢、小提琴獨奏演員演奏的動作表情讓學生看得明明白白,把音樂的情感形象,樂器的音色特點,讓學生聽得清清楚楚。
二、歌唱教學中的多媒體教學
歌唱教學是音樂教學的首要任務。學生通過優美的歌聲直接抒發對音樂作品的心理感受。在教學中,不但要教會學生會唱歌曲,而且要教會他們怎樣演唱好歌曲,唱出對歌曲的領悟。這就要培養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能力,表現能力。以往的教學中,學生只是通過范唱、聽錄音模仿來學唱歌曲,歌曲的意境處理也只是從教師的口述中理解。如在學習京劇歌曲時,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從網上搜集許多與京劇有關的資料介紹給學生。如京劇的歷史、京劇中的角色、京劇的著名曲目、京劇演唱家等等。通過影視、圖片的播放,學生漸漸提高了學習興趣。同時,也掌握了演唱的方法,加深了意境理解。歌唱時,能准確表現出音樂形象。
三、樂理知識教學中的多媒體教學
樂理基礎知識教學中,使用計算機輔助,化抽象為形象,化難為易。我通過播放不同節拍的歌曲的同時,屏幕上同步演示樂譜。這樣,學生就能十分容易感受並理解所教的樂理知識。在音樂教學中應用計算機輔助教學,視聽結合,圖、文、影視並茂,使教師的講解變得更直觀、更清晰、更具吸引力。通過情境再現,能激發情緒,豐富情感,學生學得更快且印象更深。為學生的欣賞與聽辨贏得了更多的時間,提供足夠的時間增大教時的密度,使教學過程最優化。
如在音樂教學活動中利用多媒體漂亮的畫面和清楚的聲音設置,二年級音高感知能力的培養方面有這樣一個片段課例:教師運用多媒體課件設計了四個游戲板塊:
板塊一:利用多媒體設計一個劇場,學生在劇場中做「聽音找位」游戲:教師彈琴學生聽辨和演唱單音,拿著自己的票(票上有唱名)找到戲院里相應的座位。
板塊二:課件顯示一個「花仙子跳舞」的意境,學生們隨著教師彈奏樂曲的音區變化,改變手的舞蹈位置進行律動,表現音區的變化。(下轉65頁)
(上接63頁)
板塊三:剪輯動畫片《三隻小豬》中的部分情節,做「小豬蓋房子」的游戲:通過聽辨音組判定出場的小豬是哪一個,豬大哥――「135」蓋草房,豬二哥――「531」蓋木房,豬弟弟――「222」蓋磚房,然後做蓋房子的游戲,在音樂伴奏下有節奏地為三隻小豬傳送不同的建房材料。
板塊四:用flash製作一個「老鷹捉老鼠」的音畫作品,之後引導學生做游戲:根據老師講述的故事情節和彈奏樂曲的旋律行進方向,貼出旋律線,即旋律上行、下行、平行的變化。學生們在有趣的音樂游戲板塊中進行了音高的聽辨和判定活動,快樂而充分地親身感受到了不同方式的音高變化:單音、音區、音組、旋律線中的音高變化,所展示出的音樂的無窮魅力,激起他們參與音樂活動的強烈願望。
在這個片段教學中,多媒體的運用將看不到、摸不著的音高變化、形象化、情境化地展示在學生的眼前,引導學生參與到有趣的音樂活動中,在快樂的感受和體驗中提高了音樂的感知能力。
四、拓展教學中的多媒體教學
拓展教學是對音樂活動的延伸,是審美特點的綜合體現。多媒體在音樂教學中的運用,大大拓展了音樂教學的空間和容量,極大地豐富了教學手段和教學資源,突破了傳統音樂教學在時間、空間和地域上的限制,古今中外、風土人情、世間萬象都可以「身臨其境」,開闊了學生的音樂生活和音樂視野,有利於音樂審美情境的創設,為師生的音樂情感體驗提供了條件和環境。
總之,多媒體的運用正如一支清新的活力劑,使音樂課堂煥發得更加彭勃朝氣,讓教育在音樂殿堂里得到更完善的體驗,使學生能夠在美妙的音樂殿堂里放聲歌唱,在音樂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㈢ 如何應用信息技術優化音樂課堂教學
摘 要: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工作會議報告中已明確指出:要以信息化促進教育的現代化,在開設信息技術課程的同時,要努力突進信息技術與其他學科的整合,鼓勵教師在其他學科的教學中廣泛運用信息技術手段,將信息技術教育融合在多學科的綜合學習中。音樂教學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信息技術與音樂教學整合,對加速教育現代化、提高學生審美能力、變革音樂學習方式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信息技術 音樂課堂教學 應用
為學生學習音樂提供一個聲情並茂、時空統一的多媒體音樂世界,引導學生去感受美、欣賞美和理解美,啟迪學生去想像美與創造美,從而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能力,建構起「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新型音樂教學模式,充分發展學生的藝術創造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下面結合四年級下冊《小鳥請到這里來》 一課的教學案例談一談信息技術的應用,將給音樂學科教學帶來新的生機和活力。
一、應用信息技術 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新課標要求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把學到的信息技術應用到教學中。以往的音樂教學中,只用樂譜、樂器、教材、黑板、掛圖等教學媒體授課比較單調枯燥,教彈琴教唱,學生感覺枯燥無味。如今多媒體計算機、MIDI等現代技術在音樂教學中的出現,
㈣ 如何讓信息技術融入高中音樂課堂教學
在當前信息化時代,信息技術日益繁榮,在社會各個領域都有著廣泛應用。其范圍很廣,教學中的信息技術多指不同於傳統教學方式,與計算機、網路通訊技術等現代高科技有關的技術,能夠通過多種渠道快速搜索並獲取所需信息,而且能夠對信息進行現場處理,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就高中音樂教學而言,以往黑板、錄音機必不可少,但現在可直接使用投影儀和計算機,不但提高了教學效率,而且可充分利用網路資源。
1 利用信息技術創新教學手段
以往在高中音樂教學中,播放或欣賞音樂主要依靠錄音機和磁帶,學習理論知識則靠教材。課堂上教師抄寫重點知識,或在黑板上抄寫樂譜和歌詞,需要耗費一段時間,工作量大,教學效率低[1]。在重復一首歌或重復某一片段時,往往需要停下進行倒帶,或翻轉版面;有時想找某一個精確的節點,可能需要反復好多次才能找到,學生在此過程中也許早就沒了興趣。
在多媒體環境下,利用投影儀將教材內容投放到大屏幕上,重點難點一目瞭然;利用播放器播放音樂,可精確到每一秒,重復單曲、重復某一片斷,或找其中的節點時只需輕點滑鼠便能完成[2];而且所有資料可從網路上搜索,大大節省了板書時間,使得教學效率明顯提升;為了使學生更准確地學習音樂技巧,還能將音樂中的人聲抹去,只播放伴奏,這樣更能讓學生剖析音樂。
2 利用信息技術拓展教學內容
在學習《多彩的民歌》時,中原、南國、西北、蒙古、新疆等各地的民歌都有其特點,若採用傳統教學法,只聽聲音,學生很難正確分辨。在教學中可藉助多媒體,每一種風格製作3—5分鍾的視頻,配合該區域的圖片,如此一來學生視覺上更容易理解,聽覺上障礙也隨之減少。如內蒙的遼闊草原、特殊服裝、蒙古包等標志性實物,而南國則多是山水小鎮、白牆黑瓦,其間差別十分明顯,對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頗為有利。
在學習樂器時同樣如此,如《豐富的民間樂器》一課,只靠聽聲音根本就不能了解樂器形狀和演奏技巧,尤其是介紹一些西洋樂器時。學校也不可能所有樂器都准備齊全,利用信息技術則可解決這些問題,從網上搜索相關資料後做成PPT格式,讓學生在聽音樂過程中,了解一個樂器的形狀、歷史和發聲技巧。由於信息來源較多,可讓學生對這些資源進行充分利用,開拓視野、增長見識。如認識更多的音樂大師、知名樂隊,通過觀賞音樂演出,還能對指揮、舞台設計等內容有所了解[3]。
3 利用信息技術改善教學水平
高中生這個年齡階段對流行音樂更為偏好,對古典音樂和世界音樂缺乏了解,即便是對音樂大師的作品也沒興趣。在《劃時代的音樂大師——貝多芬》一節中,了解貝多芬第三樂章,很多學生都表示聽不懂[4]。課前教師可選擇當下流行歌手後弦的《信條》MV進行播放,吸引學生興趣,觀賞完畢後在介紹這首歌的創作背景,其實是與貝多芬的《悲愴奏鳴曲》第三樂章有關系,並讓學生欣賞第三樂章,對比兩組的異同處,這樣學生就很容易接受。此外,SHE的《我不想長大》其實和莫扎特的《第四十交響曲》有關,學生大都會唱這首歌,可經過對比了解原來的旋律,以及其改編的部分。京劇是我國的國粹,梅蘭芳先生更是京劇代表性大師,不過現代年輕人對京劇了解甚少,可播放故事片了解梅蘭芳一生,感受他在藝術中住的情感。而從影視片段中,也能幫助學生了解京劇行業及其發展現狀。總之,信息技術的應用使得音樂技術水平明顯改善。
4 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學生鑒賞審美能力
高中音樂除了理論知識、學唱等教學,音樂欣賞也是其中的重要一部分。如蒙古民歌《四歲的紅鬃馬》一課,訓練的是蒙古一種獨特的唱法,叫呼麥,這種唱法一個人可同時唱兩個聲部,但學習難度很大,很多教師只是了解,並不能真正示範演唱。此時可從網路上搜索原唱視頻或呼麥唱法的視頻,使學生更加真實地去感受這一唱法的魅力。古琴是我國一種古老樂器,歷史悠久、文化深厚,但如今真正會者屈指可數,《廣陵散》、《高山流水》等已不僅僅是音樂,裡面融入了很多古典文化,蘊含著極為深刻的人生哲學。教學中為使學生能夠了解其中內涵,可將其中蘊含的歷史文化做一個簡單介紹,用動畫或視頻的方式展現歷史故事,或模擬當時社會的環境,使學生能夠品味出其中深意。樂器很多,但同一首曲子可能用其他樂器演奏就不會起到陽春白雪的效果,如將《高山流水》的古琴換做其他樂器,用音樂軟體進行編輯合成,播放出來顯然效果很差,可以此來鍛煉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
5 利用信息技術鍛煉學生實踐創作能力
許嵩是一個高中生都很熟悉的名字,其音樂發展歷程主要是靠網路傳播,自己用音樂軟體編曲、作曲、混聲,然後錄制好後在網上發布。學生也可利用CE軟體、GoldWave、fina2006或其他音樂編輯器製作音樂,並發布到網上分享交流。創造是藝術發展的根本動力,是藝術教育功能和價值的重要體現,信息技術應用於高中音樂教學,可激發學生的創作積極性,培養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
6 信息技術優化高中音樂教學取得的效果
在高中音樂教學中,採用信息技術,能極大的提高音樂課堂教學的實效性。首先,信息技術能為高中音樂課堂提供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信息技術一方面更新了高中音樂教學的教學手段,另一方面還促進了高中音樂教學理念的更新,使得高中音樂教學朝著現代化的方向發展。在高中音樂實際教學中,通過利用信息技術,能達到優化課堂教學的目的。
其次,信息技術的應用,徹底改變了傳統的高中音樂教學手段,同時信息技術也為高中音樂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新課程下,高中音樂教學越來越注重傳統教學方式和信息技術的有效結合,通過黑板與計算機屏幕結合、人機結合能更深次的激發學生的熱情,讓學生主動的學習音樂知識[5]。
最後,新課程下,信息技術的應用能使得高中音樂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在以往的高中音樂教學中,教師是僅僅圍繞教材進行的,很少進行課外拓展,也沒有對教材之外的知識進行講解,這樣學生的知識面會很狹小。將信息技術應用在高中音樂教學中,能很方便的為學生提供課外的知識,這樣一方面能滿足學生對高中音樂教學的需求,另一方面能培養學生的試聽能力,這對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有很大的幫助。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放映一些關於中外著名音樂家的視頻、圖片,為學生講一些這些音樂家的故事,這樣不僅可以調節課堂氣氛,還能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觸,有利於學生音樂素養的提高。
7 結束語
在高中音樂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可有效提高教學效率,豐富教學內容,且能夠吸引學生興趣,調動其積極主動性,從而使學生的審美能力和創作能力都得以提升,極具應用價值,值得推廣。
㈤ 您可以提供的課程資源有
你身邊有哪些可利用的優秀課程資源?
優秀課程資源是指課程要素來源以及實施課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有利條件。對課程資源進行重新定位和認識,可以使我們在理論探討和行動實踐上方向更加清晰明確。我認為我們身邊的優秀課程資源包括以下幾方面:
一、按內容分:
1、 人力資源:能為音樂教學過程提供人力服務的人員,包括我們校內的音樂老師,有音樂特長的非音樂老師,從小參加歌唱訓練,喜歡樂器演奏,喜歡唱歌和表現,性格活潑開朗,能歌善舞的學生。校外的能夠為學校教學服務的老師。在我們學校有兼職的音樂老師,音樂聲樂、器樂、編導培訓的學生,退休的、有音樂特長會吹笛子的老師,這是我們農村高中音樂課改中的優秀課程人力資源。
2、物力資源:能為音樂教學過程提供服務的物質資源。包括教科書、教學參考書、學校圖書館、音樂教室、音樂器材、教學掛圖、錄像片、投影片、幻燈片、電影片、錄音帶、VCD、電腦軟體、公共圖書館、博物館、展覽館、科技館等。在我校能夠提供專門的教室,投影儀、微機室算得上是農村高中的優秀的課程資源。
3、制度資源:能為音樂教學過程提供製度保障規章制度和文件等。包括高中音樂課程標准、地方課程標准和與高中音樂相關的文件。
4、時空資源:身處東坡故里,有大文豪蘇東坡、仁壽的抬工號子,丹棱的嗩吶可為是優秀的課程資源。
4、信息資源:音樂教學過程中所涉及到的一切文件、資料、圖表和數據等信息的總稱。現代是信息高度發達的信息化社會,教師及時地為學生提供與音樂教學相關的資訊就是優秀的課程資源。
二、按空間分布:
校內課程資源,除了音樂教科書以外,還有音樂教師、校內有音樂愛好、特長老師和學生,師生本身不同的經歷、生活經驗和不同的簡歷、學習方式、教學策略都是非常寶貴的非常直接的課程資源,校內各種專用教室和校內各種活動也是重要的優秀課程資源。
校外課程資源,主要包括校外圖書館、科技館、博物館、網路資源、鄉土資源、家庭資源等。也包括家長、校外學科專家、上級教研部門、大學設施、研究機構、有關政府部門、其他學校的設施、學術團體、野外、工廠、農村、商場、企業、公司、科技活動中心、少年宮、社區組織、電視、廣播、報紙雜志等廣泛的社會資源及豐富的自然資源。
三、按功能分:
素材性課程資源,是指學生學習和收獲的對象從哪裡來,包括各種知識、技能、經驗、智慧、感受等因素;條件性課程資源是指那些並不是學生學習和收獲的直接對象,但卻是學生學習和有所收獲的條件,包括人力、物力、財力以及時間、場地、媒介、設備、設施和環境等因素。
四、按存在形式分:
有形資源也叫顯性資源或可視資源是指能看得見、摸得著的,能被音樂教學利用的自然的和社會的各種資源,,包括校內外為音樂教學服務的設備設施、師生等由人財物。無形資源是指為音樂教學服務的那些非物質性的、看不見摸不著的人文資源,包括鄉土資源等。
㈥ 音樂課上可以使用哪些信息技術提升教學品質
【摘要】:隨著網路技術、計算機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教育信息化的不斷完善,音樂課回堂教學與信息技術答的整合已經成為當前重要的音樂教學模式,它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還可以拓寬教學視野,激發學生思維。是學生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教學中獲取知識非常有效的教學手段和方法。
【關鍵詞】信息技術 音樂教學手段
《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明確提出:「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呈現方式、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因此在當前我國積極推進教育現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導和探索信息技術和各學科的整合,對於發展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在音樂課堂里,信息技術作為教學工具,學生在教師的組織下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學習,信息技術可以完全為音樂教學服務。
㈦ 如何將信息化技術融入音樂課堂教學中去
教學一節好的課其實就是各個教學環節的優化,如導入、目標、導讀、總結與作業等方面的版優化.
1、導入的權優化:導入課的方法很多,例如題目導入法
2、教學目標的優化:依據課文特點,依據文體特點學習品析語言的方法,教會方法,然後讓他用你教會的方法去學習.作為一個教師,心中特別應該有一個方法目標,同樣一個問題,不同年級是不一樣的.應該考慮七年級教會,八年級提升,九年級拔高.
3、導學過程的優化:導學思路藝術化,教材處理,導學方法科學化.不同的課文用不同的思路設計.
㈧ 如何科學的在課堂上運用信息化教學
如何科學的在課堂上運用信息化教學
隨著多媒體技術的發展,人們對多媒體輔助教學軟體的開發呈現出空前的熱情,許多教育主管部門、學校乃至教師都投入巨大的資金和精力,加入到這一隊伍中來。尤其是多媒體技術進入課堂教學以來,以它圖文並茂、聲像俱佳、動靜皆宜的表現形式,極大地優化了整個教學過程,實現了教育效果的最優化,使得多媒體教學在教育領域中的應用,成為當前教學改革的熱點。
多媒體教學是現代社會經濟、科學技術與教育發展的產物,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是實施教改和開展課題研究的需要,是提高教師自身業務素質的需要,是加強教師備課程度,優化課堂教學過程的需要。那麼,她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是怎樣體現她成功的一面呢?
一、 多媒體英語教學的優勢
1.現代教育技術手段,打破了「黑板+粉筆」的原有教學模式,化難為易,化煩為簡。多媒體教學為我們提供了克服傳統教學弊端的全新的教學方式,使抽象的、枯燥的學習內容轉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視的、可聽的動感內容,成為英語教學的發展趨勢。這樣既增強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刺激學生的思維,讓孩子們一節課有多個興奮點;還使教材和媒體之間優勢互補;多媒體教學新穎活潑的形式不但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學習過程,它集文字、聲音、圖像和動畫於一體,生動直觀,還能創設教材難以提供的情景,體現多媒體的綜合效果,能改善教學環境,優化教學結構。
2、多媒體電腦的交互性和智能化,成為醫治中國學生「啞巴英語」這一通病的良葯。利用多媒體電腦的強大功能,學生們不僅可以和多媒體電腦設置的虛擬人物對話,還能依據電腦的評判(包括語音、詞法、句法甚至習慣用語)修正自身的錯誤,這對於學生表達能力的提高無疑是十分有益的。課件中的跟讀、模仿、問答練習、角色扮演等互動式訓練,也有利於學生認知發展和思維訓練。
3、多媒體信息量大且速度快的優勢可幫助教師傳遞大量的信息,能提供多種形式的訓練方法,讓學生進行語言實踐的機會更多了,有利於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課堂容量的大大擴充,使課堂內容更加充實。英語教學要求突出口語交際功能,讓學生多學多練。但課堂時間有限,容易出現課堂教學容量不大的缺陷。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開展輔助教學則不同,教師在設計教學的過程中,從期望得到的教學目的和教學效果出發,將教學內容重新編排、認真篩選,事先編制好教學內容和程序,節約了大量的時間,使教學節奏明顯加快,教學密度增大,因此就能從有限的教學時間中壓縮出時間來進行大量的口語練習,使學生們有充分表現自己的時間。
現代教育技術的確讓我們的課堂得到了最優化,但縱觀目前多數學校媒體教學開展的實際情況,本人以為仍有幾個問題需引起人們的重視。
二、 多媒體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
1.要認識到推行教育技術是整個教育界乃至全社會的事情。實施教育技術的核心是教育的整體改革,只有實現了教育的整體改革,教育技術才有真正的用武之地,否則便會束縛教育技術的手腳,使它得不到健康的發展,發揮不出潛在的作用。實施教育技術的根本目的也在於促進教育的整體改革,所以,我們要從戰略高度考慮,只有形成高屋建瓴之勢,才能全面推廣。這就需要得到整個教育界,乃至全社會的共識與關注。我國的教育技術部門工作人員雖然已經形成了一支力量,但畢竟只佔教育界的小部分,長期以來只扮演教輔的角色,其中存在一定的歷史原因,勢單力薄是現實情況。將推行教育技術的責任完全落在教育技術部門的身上是不合情理的。
2.其次是觀念認識上的偏差,信息化條件下,不少教育工作者仍在用舊的觀念看待教育問題,不了解信息技術環境下教育技術觀念的具體內容。因此,不知道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推進教育的整體變革,不知道如何發揮信息的優勢來培養21世紀所需的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
3.部分教育工作者對計算機存在恐懼感,認為計算機太復雜了,學起來太麻煩,加之目前仍存在「高考」、「中考」的壓力,多數人忙於應付日常教學,突擊性工作等,或各類文化進修,對計算機這種「可有可無」的教學媒體置之不理,導致一些教師不努力探索,舉辦的計算機培訓班熱了一陣,參與人數逐期減少。
4.用於課堂教學的多媒體課件製作相對繁瑣,要耗費大量時間,現存的課件使用又不能得心應手。(出售課件的製作部門往往考慮市場商業因素,真正適合教學的課件數量不多),以至使一部分教師心存反感,故相當一部分教師拒絕使用這些先進的教育手段,並認為這些「新玩意兒」沒給他們的教學帶來多大的改進,也造成一批有豐富教學經驗的中老年教師較少涉足多媒體教學。這樣計算機多媒體輔助課堂教學不僅沒有解放教師,反而使教師感到是一種負擔,久而久之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對多媒體教學只能敬而遠之了。而對於多媒體教學已初步開展起來的學校,則往往存在這樣的現象:相當部分的教師僅僅是在公開課或評優課時, 為達到「使用先進教學設備」的要求,才使用或臨時請人幫助做上課時使用的教學軟體,匆匆學一點有關計算機的基本操作。有的本人對計算機輔助教學了解甚少,操作環境又不熟悉,課件設計、製作均由他人代其完成,上課出現些失誤,甚至造成干擾。多媒體技能的掌握滯後於多媒體的運用。使得教學效果大打折扣,有的將多媒體權當作單一媒體來使用,放一段錄像、一段音樂,出現一些文字內容,課堂整體效果可想而知。
5.也有的只為體現本節課「教學手段的先進與時尚」用多媒體取代教師的教學,忽略多媒體只是輔助教師教學的一種手段和工具。勿庸置疑,多媒體引入課堂教學後教師的一部分作用將由它的一些功能代替。但其作用仍只是媒介,無法代替教師成為主導。是否使用多媒體教學應是有目的的,它取決於教師的教學組織需要。反之,僅將它當作一種擺設和裝飾,也將毫無意義。所以這些問題未澄清,將制約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健康發展。
因此,作為新世紀的教育工作者,應清醒認識到教育要快速發展,必須把最先進的信息技術作為教育的工具,計算機應用於教育,使教育技術信息化,將是教育改革的重大突破口。陳至立部長提到:「我們要抓住機遇,不失時機地大力推進教育現代化進程,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怎樣使這些真正落到實處呢?
三、多媒體英語教學存在問題的應對策略
1.學習一些理論,課件製作應是理論指導下的實踐。
課件製作本身就是作者理論素養的一種體現,它顯現出製作者對教育、教學、教材改革方向的把握,對課堂教學的理解,對現代教學技術的領悟。可以肯定,沒有先進理論的指導,是不可能製作出真正成功的課件的。這就要求我們的課件製作者要樹立現代化的教育思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筆者從實踐出發,認為有幾種理論是課件製作者(設計者)所必須掌握的,如「信息傳播論」、「系統論」、「最優化理論」和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在一定「情境」中,通過「協作」與「會話」實現「意義建構」的「建構主義理論」等。教育信息化、關鍵在教師。計算機多媒體教學作為一門新的教學技術,不僅要求教師懂得計算機的使用,而且要求教師在理論指導下學會自己設計和製作教學軟體,這無疑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項工作除要求教師自學外,最好形式就是組織教師集中進行培訓,邊進行理論輔導邊上機操作,這樣即能節省時間,又能提高學習效果。
2.確定一個原則,課件製作最終是為課堂教學服務。
多媒體輔助教學作為一種「電教」方式,它姓「教」不姓「電」。課件製作時,我們要給計算機正確定位。計算機作為一種功能強大的媒體在教學中應發揮什麼作用呢?按照建構主義理論,學習是學生主動地、積極地認知思維過程,學習過程是通過學習者與外部環境之間的交互活動而展開的。因此,將計算機作為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積極學習、主動建構知識的認知工具才是正確的定位。基於此,課件設計者不應將精力放在流光溢彩的圖片、活潑生動的動畫上,而應著眼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超越傳統媒體的局限,變抽象為形象,化繁為簡,更好地幫助學生突破重點難點,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實現教學的最優化。我們不要「為多媒體而多媒體」。教學設施再高檔,也只有適用於具體的教學目的時才具有效力。不能把英語課上成一堂「圖片展示課」或「音樂欣賞課」,毫無交際性和交互性可言。這就需要教師充分挖掘教材內容,仔細體味編者意圖,廣泛搜集相關素材,精心策劃製作課件。教學需要多媒體,但用了多媒體未必就有利於提高教學效益。運用多媒體技術是為了搞好教學,但教學不是為了多媒體。
3.掌握一個趨向,課件製作應該向積件方向發展。
「教無定法」,固定化的多媒體課件不能鼓勵學生的思維多元化,也難以發揮教師的教學特色和教學個性。經過不斷實踐和反思,現在課件製作開始向積件方向發展。積件是根據教師和學生的需要組合開發的教學資源庫、教學策略庫和教學軟體平台。建立積件後,教師在組織教學時,可以隨心所欲地選擇需要的教學資源、選擇恰當的信息呈現方式和適宜的教學策略,還能利用國際互聯網的資源優勢,為學生創造最優化的學習環境,實現個性化教育。目前市場上出現了一些初具雛形的積件,它們雖然還不完善,但已受到普遍歡迎,這也是課件製作向積件製作發展的趨勢的有力證明。
4.做好一個定位,教師始終是課堂教學的主導。
多媒體與傳統的教學技術起著補充和輔助作用,能達到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化艱澀為通俗的效果。恰當合理地運用多媒體能給課堂教學帶來質的飛躍,但教學中教師主導作用不容忽視,這不僅是因為教什麼,學什麼,取決於教師,還因怎樣做、怎樣學取決於教師,即使有最先進的現代化教學工具,使用不當也不會收到好的效果。因此,如何用好多媒體關鍵在教師。任何時候都是為了教學而使用工具,而不是為了使用工具而教學。可見,在多媒體輔助教學中,教師仍起主導作用,學生仍起主體作用,媒體仍起中介作用。
但願每位教師能不斷超越自我,在運用多媒體教學中,完成觀念的轉變,使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真正達到最優化,使課堂教學改革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