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在小學音樂課中實施德育教學
小學音樂是小學藝術教育的重要課程。小學生正處在成長的關鍵時期,因此,在音樂教學的同時,教師要充分利用音樂課程資源,有效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使學生在情感、品格和心靈上受到有益的影響,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
首先,教師要利用好音樂教材,挖掘教材可以利用的德育因素,對學生進行道德品質教育。因此,教師在上每一節課之前,要吃透教材,挖掘教材,做到心中有數。比如在教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我的祖國》、《小英雄王二小》等類型的歌曲時,通過各種教學資源,比如聲像、故事,甚至影視資料,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把德育教育滲透到每個學生的心中。
其次,利用音樂教材歌曲內容的特點,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在教授音樂的過程中,利用歌詞內容,再配合聲像、語言以及各種道具,展開合理想像,使學生在音樂學習過程中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和全面的感官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願望,學會歌曲的同時,深刻體會歌曲的情感。
《音樂課程標准》特別提出:「音樂教育應寓思想教育於音樂藝術之中。要注意音樂知識教學、音樂能力培養,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如小學音樂《靜靜的夜》,一開始教師可運用聲、像結合的動態畫面,讓學生聆聽《搖籃曲》,用心體會歌曲安寧、舒適的意境和母親對孩子真摯的愛心。同時,在老師有感情的朗讀中,讓學生用輕柔的動作表現自己感受到的情感和意境,從而為學習歌曲《小寶寶睡著了》做好鋪墊,在這首歌的結尾句處理方式上,還可讓學生說一說,再試唱各小組的設計,體驗創設成果的愉悅,最後根據這首歌曲的意境,讓學生用碰鍾輕輕的敲擊為歌曲伴奏。通過這樣的教學,讓學生知道這首歌曲的情感所在,再不會隨聲附和地喊歌,而是有聲有色、有情有韻地歌唱,歌唱時情感的處理會恰到好處,表達了歌詞的意義,唱出了歌曲的感情,達到了教學目的。
第三,利用不同的教學形式,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比如在識譜教學中,根據音符的變換,讓學生感知不同的音符不同的表現形式可以組成不同的旋律,明白在音樂中,音符不像數字,音符沒有大小,沒有主次。只要組合,合理的組合,就能產生美妙的旋律,從而告訴學生,我們每個人的地位是平等的,只要在生活學習中願意和別人合作,都能創造出自身的最大價值。同樣,這種合作教育的滲透,也可以在合唱教學中讓學生去領會。只要很好的和大家合作,就能唱出美妙的歌曲。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它是人類最美的語言,也是表達情感的特殊方式。因此,在音樂審美教育的過程中,同樣可以滲透德育教育。比如在音樂欣賞課上,讓學生根據不同的音樂,感受情感的豐富多彩,明白音樂表達的情感也有喜怒哀樂。讓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體會音樂的情境,感受到音樂給我們帶來的美。在欣賞中,可以讓學生拍手,可以聽一段音樂,談一談自己的感受,說出自己的聯想。學生會在這種動態的環境下,投入音樂活動,體驗音樂帶來的情感。從而讓學生感受美,體會美,以達到創造美的目的。
情感是音樂教學的紐帶,也是音樂教學的生命線。《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音樂教學大綱》(修訂稿)明確指出:「音樂教育是基礎教育有機組成部分,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對於陶冶情操,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高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增進身心健康,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教師在音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同時,作為音樂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音樂課深入挖掘音樂歌曲的德育因素,揭示音樂情感,讓學生更好的感受和體驗,從而受到陶冶,受到影響,受到啟發,受到鼓舞,最終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
㈡ 如何在小學低年級音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百度文庫
小學的音樂教育是學校藝術教育的一門重要課程。它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核心,具有豐富而深刻的德育內涵。在素質教育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其特點是:知識面廣、綜合性強、既有內容廣泛的政治、地理、歷史、民俗等知識的傳授,又有嚴格的節奏、聽音、視唱、發聲、演奏等技能技巧的訓練,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綜合素質,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的最佳途徑。正如列寧指出:「音樂是對人民進行教育的有力工具」。
一、在教學准備中滲透德育教育
教學的准備關鍵在對教材的分析,教師應當積極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課都能有德育的側重點。在我們的小學音樂教材中,有的教材具有明顯的思想教育目的,如:《我們多麼幸福》、《國旗國旗我愛你》等。豐富的德育內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師在備課時去挖掘、發現。作好教具、課件等其他的教學准備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國旗國旗真美麗》欣賞教學中,我就准備了一面五星紅旗放在新課的引入階段進行展示,此外我還查找了三代領導人近十張關於開國大典的照片,通過課件的展示讓學生邊欣賞音樂邊看照片,同學們既有聽覺又有視覺的感受,對他們更深切理解歌曲的情緒給予很好的幫助。
二、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教育
在一節優質課中,教學過程是精粹,在此環節中體現德育教育最忌空洞說教,應該注重德育教育的實效性。原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曾指出:「德育工作的實效性是德育工作生命力的重要體現。」作為教師就要認真設計教學中的各個環節,使德育滲透在教學的全過程。不追求形式生硬說教,要見縫插針聯系實際。把情感做為主線來貫穿整節課。同時音樂教師還應該注重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養成正確的音樂學習習慣。
三、在音樂感受中滲透德育教育
《音樂課程標准》明確提出:「音樂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還特別提出:「音樂教育應寓思想教育於音樂藝術之中。要注意音樂知識教學、音樂能力培養,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
作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樂教育,它對於陶冶情操、品行修養,樹立正確的審美觀起到獨特的作用,教師應緊緊抓旋律、節奏、音色、拍子等音樂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誘導學生進入音樂意境,抒發美好的情感。讓學生在理解美、表現美、鑒賞美中培養高尚的情操和道德。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它充分利用鮮明的節奏、優美的旋律、美妙的音色來表情達意,因而能直接觸動學生的情感,震撼學生的心靈,對學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觀念的滲透和影響是很大的。 轉
四、在學習評價中滲透德育教育
在以往音樂課的學習評價中,教師往往讓幾個學生組成一組選唱一首歌曲,打上一個等級草草了事。這樣不僅沒有起到綜合評價作用,更重要的是嚴重淡化了學習評價對學生的教育功能。
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愛好與情感反應,音樂實踐活動中的參與態度、參與程度、合作願望及協調能力,音樂的體驗與模仿能力、表現能力,探究音樂的態度與創編能力,對音樂與相關文化的理解以及審美情趣的形成等。都是我們評價應包含的內容或要素,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對美的追求。
五、在教學手段中滲透德育教育
將音樂與文化融合起來,把古今中外音樂家傳記,名人與音樂,音樂與歷史、地理、體育的關系用故事形式講給學生聽或讓學生來講,會在學生幼小的心靈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律動、歌表演,這是兒童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特別受中低年級同學的喜愛。
《新課標》中要求學生能夠「當眾、自信、有表情地歌唱和表現」。學生在自由表現的過程中,不僅獲得了成功的喜悅,同時培養了自信與勇氣以及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有效而新穎的教學手段,有助於學生養成群體意識和協作精神。
六、在「三結合」教育中,滲透德育教育
學生的教育離不開家庭和社會的支持和配合,因此,德育工作必須密切和家庭、社會的聯系,積極推進「三結合」教育,廣開渠道,努力營造「大德育」氛圍,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㈢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
結合教材進行德育教育就可以了,但如果平時看見學生的表現即使不是班主任也應進行教育。
㈣ 談如何在小學音樂中實施德育教學
摘要:音樂是一門情感藝術,音樂總能輕易地就讓人的情感產生共鳴。音樂藝術是音樂
教育的基礎,音樂具有獨特的藝術形式,其優美婉轉的旋律、美妙動聽的聲音總能夠打動聽眾的心扉,凈化聽眾的心靈,這是其他學科所無法替代的。隨著時代的發展,教學的改革。小學音樂的教材內容也越來越豐富、越來越貼近人們的日常生活,也越來越注重音樂教學中的德育教學。在音樂教育中,教師應該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注重對學生德育的教導,不僅要提高學生的音樂水平,更要注重其思想素質,人生價值觀的引導。結合當今小學音樂教學的教學模式,淺談如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開展德育教學。
關鍵詞:音樂教學;德育教學;創新教學
在小學的基本課程中,音樂是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良好的音樂教學有利於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對學生未來的學習和成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學音樂教學中融入德育教學,以愛國主義為德育教學的主體,開展豐富深刻的德育教學,注重對小學生的行為素質和思想素質的培養。這樣將德育教學融入小學音樂教學中,在進行音樂教學的同時將德育思想融入其中,讓學生在學習音樂技能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正確的思想價值觀。所以說,將德育教學融入小學音樂教學中對全面提升小學教學的教學質量和學生的人生發展都有非常積極的重要意義。
㈤ 怎樣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滲透德育
一、深入作品,寓德育於音樂教學之中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初中音樂教學大綱》明確提出:「音樂教育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還特別提出:「音樂教育應寓思想教育於音樂藝術之中。要注意音樂知識教學、音樂能力培養,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 因此,教唱一首歌(樂)曲之前,教師首先要深入作品,對作品進行深刻的理解,緊抓旋律、節奏、音色、拍子、曲式和聲等音樂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誘導學生進入歌(樂)曲意境,抒發美好的情感。讓學生在理解美、表現美、鑒賞美中培養高尚的情操和道德。
二、創設情境,寓德育於音樂教學之中
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實踐為主線的教學原理,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尤為重要。這就要求音樂教師在課堂上盡量採用開放式教學,努力創設生動活潑、新穎愉快的學習氛圍,讓學生沐浴在優美的情境里,充分地感受美,情感得到激發和深化。
三、鑽研教材,寓德育於音樂教學之中
課堂講授是學科教學滲透德育的主要途徑,授課時應力求融知識傳授、能力培養、智力開發、思想教育於一體。因此,在音樂教學中,課前必須鑽研教材、深入備課,既要弄清教材的知識內容,又要對教材的德育因素深入體會,選擇好教學與思想教育的最佳結合點,採用各種教學手段及時捕捉時機,適時點撥並恰如其分地引導,達到既教書又育人的效果。例如結合教材講音樂故事,將古今中外音樂家傳記、名人與音樂、趣聞軼事、作品珍聞等用故事形式講給學生聽或讓學生講,在學生幼小的心靈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激發學生各種美好的感情,提高他們對生活中真與假、美與丑、善與惡的識別能力。
四、見縫插針,寓德育於音樂教學之中
要推進素質教育,就必須把素質教育的各個要素滲透到各學科的教學中去,做到既教書又育人。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認真設計教學中的各個環節,把德育貫穿和滲透到音樂教學的全過程中。不追求形式生硬說教,要見縫插針聯系實際,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真正使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音樂課在知識學習、能力培養的同時,寓德育於音樂教學之中 是必要的、有優勢的。但千萬不能把音樂課上成思想政治課,失去了音樂課的審美性、藝術性。
㈥ 如何在音樂教學中滲透德育
音樂教育被賦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使命,正以她日益嶄新的面貌,確立了在學校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位置。音樂是一門情感的藝術,音樂教育是以音樂藝術為手段,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因此,在音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深刻而有力的,也是十分必要的。一首歌(樂)曲中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情感,作為音樂教師,應利用音樂學科的特殊性,深入挖掘出音樂歌曲中內在的思想情感教育因素,採用「輸液灌滴」、「潛移默化」的方法,把這些思想情感充分地揭示給學生,讓他們更好地感受、體驗和表現,並從中在情操上受到陶冶,道德上受到影響,心靈上受到啟迪,乃至意志上受到熏陶、感染,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德育境地。 我國小學音樂教學實踐不難發現這樣一個現象:許多教師把教學目標重點放在了音樂知識的認知上和音樂技能的訓練上,但從教育、心理角度、從學生的特點、教學大綱要求和實施素質教育的高度來審視小學音樂教學時,就不難看出,培養學生的感受力、審美力、表現力及創造力的同時,在感情上感悟音樂中陶冶情操進行德育教育,才是小學音樂教學追求的主要目標。因此,認知活動和技能訓練活動雖是主要教學內容,但感悟音樂進行德育教學才是小學音樂教學的首要追求。 從小學音樂教學目的來看,該課程的開設決不是為了培養一個個音樂家,而是為了讓學生,是未來的公民獲得一定的音樂素質和得到一定的審美觀點,是從建夠「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素質結構的角度來設置的,因此,音樂既不是對受教育者進行智育的客體,也不是受教育者獲得生存的手段的教育內容,而是讓學生在受教育是獲得音樂知識和道德品質等方面的教育。下面我來談談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的幾個方面。一、歌曲學唱中滲透德育 俄國大文豪契可夫說:「歌聲是太陽,沒有歌聲的生活就象沒有太陽的生活一樣蒼白,淡化」。學習唱歌和歌曲欣賞是學校音樂教育中的重要環節之一,它是學習者情感的表達,靈魂的體現。當學生對其樂作品產生強烈的情緒時,就會潛移默化地提高他們的道德修養和思想境界。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浸透他們的心脾。如在學唱歌曲《拍手拍手》時,首先問學生會在什麼場合下出現掌聲?掌聲能表達什麼情感?再學唱歌曲,讓學生了解歌曲內容。在學唱歌曲時,讓學生為唱的好、表演的好的同學拍手,為上課認真的同學拍手,學會拍手的意義,讓學生在音樂的熏陶下歌唱「團結、友誼」、「發揚文明新風」。二、樂曲欣賞中滲透德育 樂曲欣賞是音樂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之一,其目的是培養學生通過聽覺聆聽音樂作品,從中獲取音樂美的享受,滿足精神的愉悅和理性的提升。然而,音樂以其音響的魅力,給人以各種美的感受。它的旋律在起伏變化,抑揚頓挫,迂迴曲折中,在動與靜、高與低、快與慢、緊與松的對比組合中無一不蘊涵美的因素,顯現出它獨有的魅力,從而喚起人們對美的追求和嚮往,激起人們感情的波瀾。它以其音響本身的美,去滋潤孩子們的心田,並在樂曲欣賞中容入愛勞動、愛集體、愛生活愛祖國等的德育教育,陶冶他們的情操。 如這學期在欣賞歌曲《彩橋架到台灣島》和《東方明珠》時,先讓學生去復習上學期學過的《國歌》。學生知道它是中華民族形象的標志,聯想到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他們可以說出許多:中國的今天、明天、中國的改革開放......今天對祖國說話的是澳門,三百年長久的呼喚,「祖國母親我要回來」。包含著酸甜苦辣。喜淚掛在笑臉上,奮斗抗爭、渴望,隨著音符的跳動從心底里流淌出來。香港的呼喚,讓祖國母親看到《東方明珠》今天更加美麗。但是,還有一個子女日夜牽掛著母親的心。「海龍王」你能架起彩橋,把鼓浪嶼和基隆港連起來嗎?鄭成功的子孫們面對台灣,遙想當年「雄風」。「快快見到」的急切心情感染著學生,這情,是母子情、思戀情、思歸情,通過歌曲的教唱和欣賞,誰不受到感染,他們聽著、唱著、愛國之情由然而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他們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得以提升,道德情操隨之升華。拉近了教材與學生的距離;拉近老師與學生的距離;拉近了學生與社會、與生活的距離。因此不難看出,這節課讓學生得到了充分的愛國教育。 又如在欣賞《森林的歌聲》和《蔭中鳥》時,引導學生聽辨樂曲中各種小動物、各種鳥鳴叫聲等,並讓學生學各種動物及鳥叫聲,此時此刻,樂曲的魅力與學生的心靈在碰撞在交融,獲得了相得益彰的最佳效果,與此同時,教師要因勢利導見機而行,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並指導學生在今後欣賞音樂作品中,要多聽、多想,用心去感受,去領悟、去體會樂曲所表現的音響美、音色美、配器美、直體美、和諧美、意境美以美怡心。三、音樂實踐中滲透德育 音樂是對青少年思想教育的自律工具,也是實現德育功能的重要途徑。音樂作品的藝術性和思想性融為一體,隱性的德育教育因素潛移默化相互滲透。如在課外合唱、器樂合奏排練中,因合唱隊,樂隊由多人組成。相互間協同配合很重要,不但要求大家唱、奏要整齊,而且要求必須齊心協力才能表現好作品,在整齊的基礎上特別強調多聲部的唱、奏不僅聲部直體諧和,而且更講究方方面面的協調配合,才能把藝術性很強的聲樂和器樂作品完美地表現出來。在此基礎上,教師因勢利導,對學生進行集體主義教育。「以美導行」在這里所產生的效果,是最直接、最有說服力的事實。由此不難看出,集體主義意識在合唱、合奏音樂活動中是何等的重要。相互配合協調這種顯性意識正是我們學校德育教育中重要的內容。以音樂培育學生的心靈美、以音樂啟發學生的智力、以音樂呼喚學生的情感、以音樂進行德育教育,在這特定的環境下得以淋漓盡致的展示。 綜上所述,學校的德育教育,它不應該是應試教育的遮羞布,不是裝飾名牌學校的廣告牌!不是掛在校長嘴邊動聽的詞燥,也不是校園牆壁上華麗的標語,更不是學校升學率的代詞......。那麼,它究竟是什麼呢?筆者認為:它應該是學生創新思維的動力,是個性發展的催化劑,是培養人格的工具,是勾勒宏偉藍圖的色彩,是國民整體素質的集中體現,是課堂上春雨潤物的悉心交融、是開闊視野的明鏡。它能折射出美德育教育絢麗多彩的畫卷;它能編織出德育教育五光十色的彩環;它能堆砌出德育教育百年樹人的大廈;它能譜寫出壯麗人生的不朽樂章.....作為學校美德育傳播者和奠基人的音樂教師,應該明白新世紀角色轉換的道理,主動去感受、體驗、觀察、比較、分析、明確自己在課改中的位置。不僅要挖掘音樂教材中美的各種因素,而且還要善於啟發誘導學生以美導行,使他們在學校德育教育活動的實踐當中,自己去認識美、體驗美、掌握美、表現美、創造美。 也許,我的「紙言片語」僅是盲人摸象,無法窺探音樂課程標准改革的全貌,但我們力求走進新課程,去感悟新課程改革那如火如荼的氣息,去接受新課程改革那春風化雨般的洗禮,去加入新課程改革那轟轟烈烈的行列,去吮吸新課程改革那點點滴滴的精髓。
㈦ 如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
小學的音樂教育是學校藝術教育的一門重要課程。它以愛國主義教育為核心,具有豐富而深刻的德育內涵。在素質教育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其特點是:知識面廣、綜合性強、既有內容廣泛的政治、地理、歷史、民俗等知識的傳授,又有嚴格的節奏、聽音、視唱、發聲、演奏等技能技巧的訓練,是培養學生綜合能力、綜合素質,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質的最佳途徑。正如列寧指出:「音樂是對人民進行教育的有力工具」。
一、在教學准備中滲透德育教育
教學的准備關鍵在對教材的分析,教師應當積極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做到每堂課都能有德育的側重點。在我們的小學音樂教材中,有的教材具有明顯的思想教育目的,如:《我們多麼幸福》、《國旗國旗我愛你》等。豐富的德育內涵和深刻的哲理需要教師在備課時去挖掘、發現。作好教具、課件等其他的教學准備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國旗國旗真美麗》欣賞教學中,我就准備了一面五星紅旗放在新課的引入階段進行展示,此外我還查找了三代領導人近十張關於開國大典的照片,通過課件的展示讓學生邊欣賞音樂邊看照片,同學們既有聽覺又有視覺的感受,對他們更深切理解歌曲的情緒給予很好的幫助。
二、在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教育
在一節優質課中,教學過程是精粹,在此環節中體現德育教育最忌空洞說教,應該注重德育教育的實效性。原國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曾指出:「德育工作的實效性是德育工作生命力的重要體現。」作為教師就要認真設計教學中的各個環節,使德育滲透在教學的全過程。不追求形式生硬說教,要見縫插針聯系實際。把情感做為主線來貫穿整節課。同時音樂教師還應該注重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養成正確的音樂學習習慣。
三、在音樂感受中滲透德育教育
《音樂課程標准》明確提出:「音樂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還特別提出:「音樂教育應寓思想教育於音樂藝術之中。要注意音樂知識教學、音樂能力培養,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
作為美育手段之一的音樂教育,它對於陶冶情操、品行修養,樹立正確的審美觀起到獨特的作用,教師應緊緊抓旋律、節奏、音色、拍子等音樂要素所塑造的形象,誘導學生進入音樂意境,抒發美好的情感。讓學生在理解美、表現美、鑒賞美中培養高尚的情操和道德。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它充分利用鮮明的節奏、優美的旋律、美妙的音色來表情達意,因而能直接觸動學生的情感,震撼學生的心靈,對學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觀念的滲透和影響是很大的。 轉
四、在學習評價中滲透德育教育
在以往音樂課的學習評價中,教師往往讓幾個學生組成一組選唱一首歌曲,打上一個等級草草了事。這樣不僅沒有起到綜合評價作用,更重要的是嚴重淡化了學習評價對學生的教育功能。
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愛好與情感反應,音樂實踐活動中的參與態度、參與程度、合作願望及協調能力,音樂的體驗與模仿能力、表現能力,探究音樂的態度與創編能力,對音樂與相關文化的理解以及審美情趣的形成等。都是我們評價應包含的內容或要素,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對美的追求。
五、在教學手段中滲透德育教育
將音樂與文化融合起來,把古今中外音樂家傳記,名人與音樂,音樂與歷史、地理、體育的關系用故事形式講給學生聽或讓學生來講,會在學生幼小的心靈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律動、歌表演,這是兒童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特別受中低年級同學的喜愛。
《新課標》中要求學生能夠「當眾、自信、有表情地歌唱和表現」。學生在自由表現的過程中,不僅獲得了成功的喜悅,同時培養了自信與勇氣以及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有效而新穎的教學手段,有助於學生養成群體意識和協作精神。
六、在「三結合」教育中,滲透德育教育
學生的教育離不開家庭和社會的支持和配合,因此,德育工作必須密切和家庭、社會的聯系,積極推進「三結合」教育,廣開渠道,努力營造「大德育」氛圍,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