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運用肢體語言激發學生的音樂創造力
肢體語言就是通過身體的動作與接觸而進行的感情交流,它的意義在於通過運用身體動作來表達思想感情和行為意向的一種無聲語言。它的特點之一是無聲,特點之二是運動。看似無聲的肢體語言卻像情感的大力士,能深刻地表現很多有聲語言難以表達的思想和情感。
通過長期的音樂教學實踐,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生理及心理特徵和小學生音樂教學的要求與特點,對小學音樂教育如何運用肢體語言進行了實踐和探究,從中得出這樣的結論:運用肢體語言對提高小學生的音樂能力與發展音樂的興趣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小學音樂教學中運用肢體語言的作用
1、運用肢體語言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運用點頭、拍手、晃身、唱歌、跳舞等肢體語言形
式來學習音樂是一種有價值的音樂課堂教學形式。學生在沒有掌握言、詠、歌等多種方法時候,手舞足蹈的肢體語言就是他們運用最多的一種表情達意的方法,它可以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盡情地表現。例如,我在教學六年級歌曲《歌聲與微笑》時,我將孫悅演唱的《幸福快車》安排在課的開始部分,首先是讓學生聽賞,學生先是被動感活潑的旋律,動人心弦,引人深思的唱詞感染。我趁熱打鐵、隨樂舞動,學生們從試聽感官中接受到了我傳遞的信息,表現的躍躍欲試。在這個基礎上我安排二遍聽賞,讓學生們跟唱並跟著我舞動,課堂氣氛一下子就活躍了。孩子們的表情喜悅、放鬆,簡單的律動讓孩子們的身心走進了音樂,有了這個鋪墊,我開始了《歌聲與微笑》的歌曲教學,這節課出奇的順利,學生們也從音樂中體味到什麼是幸福,如何讓自己成為一個幸福的人,怎樣用歌聲把內心的幸福和快樂通過歌聲傳遞給別人。
2、運用肢體語言能增強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和表現力
如果說音樂課堂教學是一所房子,那肢體語言就好比是這所房子的一扇門,通過這扇門就可以了解房子的內部。肢體語言的創設不是單純化為了表演而表演,它可以為音樂提供素材,進行感情的表現。如在鑒賞音樂時,首先,可以體驗作品所含的情感,對作品的情感情緒作出判斷。例如:歡樂、悲傷、雄壯、憤怒、柔美等,因為肢體語言是情感的表現,在音樂欣賞教學中則可以用肢體語言帶動學生的情緒變化。例如:我在教唱二年級歌曲《春天來了》這首歌時,我採用了表情律動來讓孩子們體驗春天來了的活潑的情緒。孩子們唱歌總是
不能一下子進入歌曲的情緒,我便對孩子們說:人們高興時有什麼表情和動作?,孩子們又跳、又笑好不開心,我緊接話題:那春天來了小朋友們高興嗎?,大家的回答當然是高興!,我說:那你們應該怎樣用肢體語言來表現?,看到孩子們創新的肢體語言把歌曲的意境表現的貼切入微,我繼續深入,下面就該讓我們帶著這種高興的情感來演唱歌曲《春天來了》,孩子們的歌聲和伴奏帶里的歌聲一樣的完美,收到的效果非常好。
3、運用肢體語言強化學生的音樂想像力和創造力
小學音樂學科是培養學生想像力和創造力的有效載體,所以在培養學生創新的同時,可以積極運用肢體語言來表現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想像與創新的關系是相互關系,相互促進的。想像是創新的前提,創新又以想像為基礎。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應該從自身的學科特點出發,運用肢體語言的途徑,實施想像,創新教育,創設新氛圍,讓學生大膽表演。音樂之美在於各人有各人的感受,同樣的樂曲,各人聽來,所獲得的音樂形象各不相同。所以學生在學習音樂時,要對音樂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動,這樣才能投入到美妙奇異的音樂大世界中。
教師在課堂中可以放手大膽讓學生去動、去玩、去實踐、去感悟音樂,同時培養肢體語言協調能力,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創新的個性和能力。例如:在欣賞的過程中,讓學生用肢體語言表達自己所感受的音樂內容,既增強了學生的形象記憶,又能清晰地理解作品所表達的內容。《阿細跳月》這首曲節奏感很強,我讓學生聽著音樂然後
自己創編與音樂相符的任何肢體語言表現節奏,學生非常感興趣,而且創造出的節奏非常新穎、有趣,課堂氣氛很活躍。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玩得很開心。我有時在課的最後留幾分鍾讓學生玩游戲,我會選擇學過的適當的音樂,讓學生根據歌曲和我的要求做動作。當音樂響起時,學生可以在教室內任意創作動作,並隨意走動;如果音樂停止,可以請學生維持音樂靜止時的動作,也可以用某個指定的動作靜止,甚至可以做機器人的動作。做快動作、慢動作等。直到音樂再次響起時,再繼續創造動作,或滑稽、或優美、或跳躍、或笨重,教室內充滿歡聲笑語。學生在音樂的響響停停中,自然地跟隨音樂節奏律動。雙方在輕松的氛圍中完成教學任務,又培養了學生肢體創作能力,以及音樂感受能力。經常練習,學生的音樂感受力能不提高嗎?課堂教學中我們應該以學生為主,教師起引導作用,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利用小學生好動、喜歡游戲的特點,讓其主動參與到音樂活動中,從多個側面感受音樂。學生要通過自己對音樂的理解進行創造性地表演,這樣不僅給學生提供了表現自己特長的機會,而且鍛煉了大膽、勇敢、活潑的性格,一改原來的音樂課堂拘謹的氣氛,使學生受到美的感染,得到美的享受。
二、小學音樂教學中運用肢體語言的策略
1、藉助肢體語言學唱歌曲
剛進學校的一年級學生,在上音樂課時表現的很被動,採用的是老師唱一句學生跟唱一句,學生的興趣不濃。例如:在教授一年級教材中《其多列》這首歌曲時,他的歌詞特別難記,我用肢體語言幫
助學生記歌詞。在學生初聽這首歌時,我根據歌詞的內容律動,如上山坡去撿竹葉這句,我做了兩個動作,學生很快就理解了,而且還知道了上山坡和撿竹葉兩個動作的肢體語言的表現,真是一舉兩得。學生在學唱的時候興趣很濃,還和我說他們可以用不同的動作表現這段歌詞呢!在學習《不要再麻煩媽媽》這課時,學生很容易就把歌詞學會了,但總是唱不出感情。我意識到不能很深奧地和二年級小朋友說讓他們很有感情地唱,他們理解不了。於是,我讓他們自己動手穿衣服、疊被子、梳頭發、穿鞋襪。讓他們理解這些本來是媽媽在百忙之中幫他們做得事情,現在自己做了,就可以讓媽媽歇會兒,於是孩子對媽媽親切地說(唱):媽媽媽媽您歇會兒吧!學生情不自禁地跟著親切地唱起來,效果非常好!我趕忙表揚,說媽媽聽了你們的歌唱心裡一定樂滋滋的!然後,我們繼續加油!,現在,我來做媽媽,你們再表演一遍好嗎?他們邊唱邊表演,氣氛非常好。
2、藉助肢體語言進行欣賞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真正的教育智慧在於教師保護學生的表現力和創造力,經常激發他們體驗學習快樂的願望。以律動舞蹈帶動聽覺欣賞,就是邊聽音樂邊用動作來表現音樂,使學生的思維在動作的支配下處於興奮狀態,在引出學生的情感共鳴之後,可以鼓勵學生進行藝術創新,引起感情的升華,從而鼓勵學生用各種方式進行多音樂的再創造。比如:在欣賞《草原小奇兵》時,我讓學生先聽聽歌曲裡面的變化,學生會說歌唱的力度有強弱,我就問學這種變化你感覺到了什麼?他們又說好像馬跑近了,又跑遠了。為了讓他們更好地感受
❷ 關於奧爾夫的聲勢動作
是聲勢動作。
聲勢是使用身體當作樂器,通過身體的動作發出聲響的一種手段。
基本動作是拍手、拍腿、跺腳、捻指。
❸ 如何培養小學生節奏感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音樂節奏感
關鍵詞 音樂;課堂教學;培養;節奏感
旋律、節奏、音色、和聲是音樂的四大基本要素,而其中節奏是音樂構成的第一要素。德國著名的音樂教育家奧爾夫說:「兒童的音樂教育應先從節奏教學開始。」因此,對於小學生而言,培養其音樂節奏感,並訓練好節奏是學好音樂的前提與基礎。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我們也曾或多或少的將節奏訓練作為教學內容納入到音樂課堂教學中,但那也只是蜻蜓點水,一帶而過,並沒有真正有計劃、有目的地對學生進行系統性節奏感的訓練。因此,學生上了幾年的音樂課後,還是不能准確的拍擊出一條完整的節奏,更不能准確地唱好一首歌曲。由此我開始思索:要培養學生的節奏感,首先要幫助他們建立起良好的內心音樂節奏感。而內心音樂節奏感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培養和建立起來的,它需要通過較長時間有步驟、有計劃地培養和訓練才有成效。
一、傾聽生活中的聲音,感知節奏
音樂是一門聽覺藝術,音樂節奏感與聽覺有著必然的聯系。因此,首先應讓學生掌握用聽的方法來探索節奏的本領。大自然中有很多豐富奧妙的聲音,如火車長鳴,百鳥歡唱,狂風吼叫,雷雨交加......我們可以充分挖掘出來並將其帶進音樂課堂,讓學生仔細聆聽,並引導學生發現這些聲音變化的規律性。如快、慢、輕、重及清脆、沉重、輕柔、悲憤等等。當學生們已經傾聽和認知大量聲音後,再告之這些有規律的聲音便是節奏。再如:張老師設計的一年級《快樂的一天》一課中,她將一位一年級小學生從清晨鬧鍾鬧醒-聽著鳥兒叫上學-認真上課-課間玩打手槍的游戲-晚上安靜睡五個場景作為整節課的教學主題,在不同場景中都設計一種不同的節奏型,並運用不同的游戲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其中,這樣的教學設計既激趣,效果又明顯。
二、藉助肢體語言,體驗節奏
肢體語言就是通過身體的動作來表達對音樂的感受的一種方式。依據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的年齡特點,如能將其恰當地運用到小學低年級音樂課堂教學中,並藉助它們讓學生表現和體驗節奏,便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節奏感。柯達伊的教學法中正是採用變化多樣的肢體語言在音樂聲中引導學生做各種不同的游戲,以此來培養學生的節奏感、韻律感,提高學生音樂感悟力、音樂表現力。
1.聲勢
「聲勢」是用最簡單身體動作的聲音進行的節奏組合活動,是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中動作節奏訓練活動之一。最基本的動作是:跺腳、拍腿、拍手和捻指。「聲勢」可以培養兒童的節奏感和對不同音色的感受,訓練學生准確的聽覺、敏捷的反應、記憶力和節奏的句式感。如:我在執教研討課《奇妙的音樂》一課中,就充分利用聲勢來引導學生辨別拍號和體驗音的長短。我們知道,辨別拍號的關鍵是對音的強弱關系有正確的認識,聽辨出強拍與弱拍。一年級學生主要學會辨別2/4拍、3/4拍。課中,我沒有對學生進行枯燥的基本拍號樂理知識的灌輸,而是引導孩子們聽到強拍雙手擊掌,弱拍時輕輕拍擊左手掌;遇到弱拍休止時,則可以採用攤掌或握拳來表示。當學生掌握基本的節奏強弱規律後,我先組合節奏句式讓學生拍奏出來,然後學生分小組組合後再練習拍擊。等到學生熟練掌握後,我出示《兩只老虎》的歌曲用柯達伊教學法來引導學生邊視唱邊做柯達伊手勢,以此來加強學生節奏感和音準的練習。當遇到休止符時,我讓學生自己設計不同的動作來區分,有的學生握拳,有時學生攤掌,還有的學生雙手在胸前搭成小屋狀。這種用相應的聲勢動作來表示節奏中的不同時值的反復練習,會逐漸使節奏符號、聲勢與相應時值之間建立穩定的認知聯系、形成記憶。有助於幫助學生體驗音的長短、建立節奏感覺、掌握節奏准確。以上的兩種教學方法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也逐漸成為我們引導學生聽辨音樂拍號和體驗音的長短的固定使用法。
2.律動
律動是用簡單的身體動作表現音樂,它對學生節奏感的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應在音樂課堂中創設條件,讓學生能運用各種身體動作來體會音樂,增強其節奏感。在一、二年級的音樂課堂教學中,我首先有意識的讓學生體會音樂延續、終止及快慢強弱,然後給學生欣賞一些節奏感較強的樂曲,啟發、引導他們根據音樂設計動作。學生們根據節奏發揮想像:聽到進行曲節奏的音樂模仿軍人走正步,聽到輕柔的樂曲就學小鳥飛等等。在節奏音樂活動中,孩子善於用肢體語言來體驗節奏,我就讓他們來個「全身」總動員:頭、肩、腰、口、手、腳都活動起來。這樣的節奏練習,學生始終處於積極主動的狀態中,他們經過本身肢體動作的表演,不但獲得了情感上的滿足,並且表現力也得到了相應的培養。
當然,肢體語言還包括指揮、舞蹈、表演等等,只要我們做個教學中的有心人,合理、恰當的將其運用到我們的教學課堂之中,必定會讓我們的課堂教學更加生動、活潑、扎實、有效。
實踐證明,這些在課題研究中總結出來的教學方法切實有效地培養了學生節奏感,學生們也對音樂有了更深層次的感受與體驗。嘗到課研的艱辛與甜蜜後,讓我更加堅信,只要我們遵循藝術教學規律、吃透新課標理念,扎實有效的開展音樂課堂教學與研究,必定會大力推進我們音樂教學改革,提高我們的教學實效,從而培養一批真正會聽、會唱、會體驗音樂的學生,更會促進音樂教師的專業成長。
❹ 如何讓音樂課堂「動」起來
如何讓音樂課堂「動」起來
踏上音樂教師崗位已經12年了,而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如何讓學生在音樂課堂中動起來。下面我要說的是我的一些教學經驗和意見。
一直以來,我們都是以傳統教學中教師牽著學生走,學生圍繞教師轉。這是以教定學,讓學生配合和適應教師的教。長此以住,學生習慣被動學習,學習的主動性也漸漸消失,再加上音樂課本上的歌曲不動感,使得很多學生對音樂課失去了興趣,有的甚至不願意開口。
音樂課一定要讓孩子們大膽地「動」起來。讓學生動手也要動腦,使學生的學習由被動變為主動,讓他們積極的參與進來。真正的去音樂世界裡邀游,得到美的享受。
農村的小孩與城裡的小孩最大的差別就是小學生不敢也不願動,要麼就亂動。上音樂課時沒有活躍的氣氛。他們膽小、怕羞,沒有自信。特別是高年級的學生,齊唱得好好的,但要求個別表演時,竟沒有一個人上台演唱,問起來誰都說不好意思。但低年級的就不一樣。上學期我上二年級的《孔雀輕輕跳》,為了提高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我編了幾個簡單的傣族舞蹈動作,學生們都很喜歡,可當我叫他們表演的時候,有的學生竟然要站在椅子上跳,弄得我差點就控制不了場面了。誰都知道舞蹈動作活躍課堂氣氛,也可以給孩子們多點時間和空間進行自由思考、討論,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可不是每一個年級,每首歌曲都可以使用的,我們只能根據不同年級,不同歌曲特點來把握。
高年級的學生對節奏有一定的基礎,可不好意思動。孩子們也有自尊心,怕表現不好,其他同學會笑話。首先老師先表演,然後再叫一些基礎好的上來表演。其實,學生做得好不好不 是主要的,最重要的還是學生樂於參與。四年級的《盪鞦韆》曲子短節奏又歡快,學生特別喜歡這首歌。我看學生很好的掌握了這首歌,就要求幾個學生上來表演了,剛開始是點名的,後來其他同學看沒什麼壓力也就爭著要表演。當然這時候只有課堂紀律好的才能表演。為了能表現自己,學生們都能安心等待,希望下一個能是他。
低年級的學生「好玩」,教師要充分利用他們這特點激發他們對音樂的興趣。「好玩」是學生興趣的一種表現形式,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學玩結合,符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我在設計這課時,為了結合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心理特點,讓他們在玩樂中主動地去感受一些音樂現象,了解有關音樂知識,培養一定的感悟音樂的能力,充分體現玩的科學性。在教學活動中,我抓住學生的好奇心設計了幾種游戲,讓學生大膽去參與,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漸強、漸弱」的運用。這樣,又一次激起了學生探究知識的興趣,使課堂「活」起來。如在上《郊遊》中為了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先是以故事形式導入,再要求學生把歌曲用表演的形式展現,這時他們都感到非常有趣,於是我便挑選了平時比較幽默的學生扮演歌曲中的人物,讓學生自由發揮。這幾位學生的即興表演,都演得十分貼切,動作也非常恰當,似乎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其他的同學也看得十分投入,也就在這演戲看戲的過程中,同學們對歌曲有了最深刻的理解,也學會了如何在音樂課中「動起來」。
以上是我個人的一些教學經驗,下面我還有一些建議想說說。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說過奧爾夫音樂,以前我在當幼教的時候就接觸過,覺得很不錯。那時候幼兒園也是剛剛接觸奧爾夫音樂教學法,當時去學習的時候我就在想,這個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太好了,不僅能玩而且還能學,很開心的,教的不累學的也不累。
那麼什麼是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呢?奧爾夫教學法是一種先進而獨特的音樂教學法。它用兒童喜聞樂見的形式如說兒歌、拍手、做游戲、講故事、唱歌等,培養兒童的樂感,尤其是節奏感和聽力,使兒童能夠感受音樂帶來的快樂,熱愛音樂。傳統小學音樂教育失落了「音樂」這一特殊的藝術形式的創造特質,卻以傳授音樂知識、訓練音樂技能為主要的教學目標,以教師為中心,以教材為教學重心,把音樂教育禁錮在固定的區域內,使學生常常處於被動地位,創新的意識和熱情受到極大的抑制。
其實,每個兒童天生都是一個音樂家,每個兒童都喜歡在樂海中暢游。奧爾夫認為:表達思想和情緒,是人類的本能慾望,並通過語言、歌唱、舞蹈等形式自然地流露,自古如此。
孩子的生活經驗沒有受太多的社會影響而定型,因此他們天然的具有對音樂的創造性。在看到一幅圖畫後,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用音樂去表達,通過簡單的樂器即興演奏、即興表演,使孩子也從事藝術家的工作,用音樂去挖掘、去創作、去發揮想像力。當沒有樂器時,他們能用手、腳、筷子、報紙等代替音樂進行演奏,充分體現對樂器的創造性。
記得有一次上舞蹈課沒電,不能播放音樂,但不能因為這個停課,怎麼辦呢?突然我想到了奧爾夫音樂,這下有了。那節課我就給學生即興,這個即興叫「拍拍」。用手用腳拍都可以,想怎麼拍就怎麼拍,但是要根據老師的節奏快慢輕重來。剛開始我以為學生會不知道怎麼做,真沒想到他們即興得很好,很有創造性。有的用手拍屁股,有的用手拍額頭,有的還在其他同學身上拍拍,有的還用上了腳,有的……各式各樣什麼姿勢都有。下課後有幾個學生就跑過來跟我說:「老師,下節課我們還這樣上好嗎?」
不管是舞蹈律動,游戲,還是奧爾夫音樂,只要我們用童心、愛心與學生交流、體驗、碰撞、交融,孩子的天性就會表露出來。孩子的天性就是好奇、好動、在跳跳、唱唱、玩玩等活動中激發兒童對音樂的興趣、參與的願望和熱烈的情感,讓學生在音樂課上動起來,在教學設計和教學目標的定位上就以孩子為中心,多穿插點游戲、或是動作之類的來做音樂的律動,感染學生、帶動學生進入學習音樂的最大興趣,多跟孩子們舞動起來,因為音樂課是活躍的。
❺ 聲勢活動是來自哪國的有誰創立的音樂教育體系中所倡導的
是聲勢動作。
聲勢是使用身體當作樂器,通過身體的動作發出聲響的一種手段。
基本動作是拍手、拍腿、跺腳、捻指。
❻ 如何運用奧爾夫聲勢教學法提高幼兒教師的音樂素養
隨著社會的進步,廣大音樂教育工作者對國外多種類型音樂教學法進行了研究,其中「奧爾夫教學法」引起了的人們極大關注,很多音樂教師已將其試用於教學,實踐已經證明,這種教學法有著極大的優越性,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一 、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及教法
德國當代偉大的音樂家、指揮家和教育家卡爾.奧爾夫( carl · orff1895 — 1982 )所創立的「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於
20世紀20年代中期初步形成,在20世紀中葉獲得了空前的發展,目前已成為當今世界最著名、影響最廣泛的三大音樂教育體系之一。這是一個獨創的音樂教育
體系。它賦予音樂教育以全新的反傳統的觀念和方法,已經對許多國家和地區的音樂教育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包括了五種教學方法,分別是:節奏朗讀教學法、律
動教學法、聲勢教學法、器樂表演教學法、創作教學法,其中聲勢教學法是值得我們關注和研究的教學法之一。
二、聲勢教學法及內容
聲
勢教學法是奧爾夫教學體系中獨特的教學方法,在具體實施過程中,要求學生用簡單而原始的身體動作發出各種有節奏的聲音,如:拍手、拍腿、跺腳等方式進行節
奏練習。這種聲勢教學法對學生的聽辨能力、反應能力、記憶能力、節奏感以及對學生進行音樂創造能力的培養具有非常大的意義。聲勢教學法在音樂教學中的具體
實踐內容有:
1、節奏模仿。可以是師生間的也可以是學生之間的。模仿的節奏可重復做,標準是學生對節奏是否掌握。模仿的節奏也是有見到到復雜,慢速到快速,要適時為止,時間不要過長,否則學生的興趣減弱,就失去了教學的意義。
2、接龍游戲。在模仿訓練的基礎上做進一步的節奏訓練。這種訓練方法最能提高學生的反應能力、記憶能力、和即興創作能力。練習時學生根據教師的速度進行節奏連接,學生可以模仿教師的節奏,變換不同的動作,也可以自由創作。
3、節奏創作。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創編。當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節奏詞彙時,這一練習是很容易達到的。學生能夠創作出多種聲勢節奏型,但教師分組時要注意學生的搭配,避免出現小組之間過大的差距而影響一部分學生的積極性。
4、用聲勢為音樂旋律伴奏。這是奧爾夫音樂教育方法中最具特色的多聲部音樂教學的內容與形式,這種訓練方法應用最自然,最能體現音樂原本性的「固定音型」手法,不但掌握起來更加容易,而且培養了學生學生自身的身體協調性,同時還培養了學生間的合作能力、對多聲部音樂的參與理解能力。
本文通過對歌曲《其多列》的分析,從而更直觀,更透徹,更深入的去領略和探討奧爾夫聲勢教學法在音樂教學中的運用。
三、奧爾夫聲勢教學法在《其多列》 中的運用
奧爾夫教學法明確指出:「教學的結果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教學過程。當老師給學生某個任務的時候,他怎麼做並不重要,盡可能讓他們按照各自的條件,方式,意願做。這樣才能學得主動,發揮想像力和獨創性。重要的只是『做』的本身。怎麼做,做得好不好那到無關緊要,他如果不去做,那就是教學的失敗。」本著這樣的指導思想,在課堂教學中,結合教材和學生學情進行教學。讓孩子都參與到音樂中去。 結合教材對歌曲進行分析的目的是為了從整體上把握作品的藝術形象,在學習一首歌曲之前,我們都要對歌曲以及學生的學情進行分析。
歌曲《其多列》是人音版一年級上冊音樂第二單元「快樂的一天」中的演唱歌曲,是一首雲南哈尼族民歌,歌曲為五聲羽調式,2/4拍,全曲由兩個樂句構成。旋律以do mi soI 三個音為主。歌曲短小,精練,音樂形式鮮明,旋律多為級進,節奏變化不大,簡單上口,便於演唱。歌中通過對哈尼族兒童「上山撿竹葉」、「砍竹筒」、「背上彩色書包去上學」等勞動、學習生活的描述,表現了哈尼兒童熱愛生活,熱愛勞動的活潑性格。
一年級學生進入小學學習,新的學習和生活對孩子們來說充滿了好奇和有趣。學生從整體水平上看相差不是特別明顯,對音樂的學習積極性非常高,但由於本校地處農村學校,學生的知識面普遍較窄,音樂素質相對較弱,學生對音準、對歌曲的接受能力和音樂表現能力方面相對較弱,同時他們年齡小,好動、易興奮、易疲勞,注意力容易分散,自律性不強,尤其是剛入學時,40分鍾的課堂學習對於他們來說真的很難!所以在教學中一定要注意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將奧爾夫聲勢教學法運用到音樂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調動多種感官,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讓學生在輕松、愉快地氛圍中接受音樂的美感與音樂知識。
歌曲《其多列》短小,精練,節奏感強,且簡單易學。在學唱歌曲之前,教師可讓學生模仿我們打出歌曲的節奏,學生通過模仿,都會打《其多列》的節奏後,教師可將速度加快,由簡單到復雜: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x /x x x /x x x /
學生完全掌握節奏後,教師可在模仿訓練的基礎上做進一步的節奏訓練。學生根據教師的速度進行節奏連接,學生可以模仿教師的節奏,變換不同的動作,可加入拍手或跺腳等動作:
噠噠 噠/噠噠 噠/噠噠 噠噠/噠噠 噠 /噠噠噠噠/噠噠噠/噠噠 噠/噠噠 噠/
在學生充滿學習熱情的同時,將歌詞帶入,用手打出節奏並更著節奏念出歌詞:
其多列,其多列,上山 坡去 撿竹 葉,帶上 長刀 砍竹 筒,其多列,其多列。
其多列,其多列,大路 旁的 小樹 葉,隨風 吹動 隨風 揚,其多列,其多列。
其多列,其多列,彩色 書包 背身 上,高高 興興 上學 去,其多列,其多列。
最後再加入旋律。當學生能夠正確的演唱歌曲後,就可以將奧爾夫聲勢教學法中的節奏創作和用聲勢為音樂旋律伴奏加入其中對歌曲進行創編。如:
旋律x x 0 /x x 0 /x x x x /x x x /xx x x /x x 0/x x x /x x 0 /(拍手)
0 0/ 0 0/x x x x /x x x /xx x x /x x x /0 0/0 0/(拍腿)
0 x / 0 x /0 0 / 0 0 /0 0 / 0 0 /0 x / 0 x / (跺腳)
歌詞
其多列,其多列,上山 坡去 撿竹 葉,帶上 長刀 砍竹 筒,其多列,其多列。
奧爾夫強調體感,以人的自然性為出發點,發掘人體內的音樂性。他說:「要以身體奏樂,並把音樂移置於軀體之中。」他認為:音樂來自動作,動作來自音樂。他
從孩子們自發的音樂活動中發現音樂與動作是不可分離開來的領域。因此,他教材的形式有配樂游戲,舞蹈等聯系兒童的體驗,我感覺對於小學生來說,大幅度地誇
張的表演他們有點難為情,但是做一些簡單的律動,聲勢,音樂游戲,他們還是特別喜歡的。音樂教學不可避免要進行技能訓練,要有操作。奧爾夫聲勢教學法可以
更有效的幫助我們使這些內容的教學有樂趣、有創造性,並真正具有音樂性,這也是音樂教學作為審美教育的一個重要課題。
總之,奧爾夫聲勢教學法通過孩子喜聞樂見的形式,不僅學習了音樂,更是通過音樂,開發了孩子多方面的能力,更挖掘了孩子的潛能。
❼ 如何培養學生音樂課上即興創作法能力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創造能力的創造教學理念日趨受到廣大教師的重視。音樂是創造性最強的藝術之一。音樂課堂為發展學生的創造力提供了廣闊的舞台空間。在《全日制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准》中,將音樂創造教學作為音樂學習的重要領域之一,並提出:音樂創造教學包括兩類學習內容,其一是發掘學生潛能的即興創作活動。其二是運用音樂材料創作音樂。
筆者在最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中,注重對音樂課的即興創作教學進行了探索。即興創作一般是指學生根據當時的感受而產生的一種音樂創作行為,是事先不必作醞釀及准備的臨時創作。即興創作經常與即興表演聯系在一起,二者相輔相成。在音樂課上,它表現出的最大特點是富於激情,反應快捷,現場發揮靈活多變、表情自然流暢。正因為它具備的這些特點,學生對參與即興創作活動表現了極為濃厚的興趣,並在不斷的創造性實踐中培養了興趣、能力,增強了自信,發展了個性。下面結合教學實踐,對音樂課的即興創作教學作幾點思考論述. 一、循序漸進、培養能力
隨著小學生心理、生理的發展,不同年齡的兒童在音樂能力方面都有不同特點。有調查資料表明,小學生的音樂能力每年都在迅速發展。筆者在實踐中發現,依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特點,循序漸進地在音樂課中進行即興創作活動,既保持了興趣,又培養了創造能力。
小學低年級學生,通過「游戲」對音樂的體驗有了顯著的增長。這個時期是對節奏的感受力迅速增長的時期,也是聽覺最敏感的時期,憑感覺把握音樂,用耳朵去感覺記憶,對音樂節奏和旋律,可以通過身體動作做出反應。筆者認為:根據低段學生的這一些音樂審美心理特徵,通常教師可以設計,引導學生作一些淺顯的音樂即興創作,其內容和方法有:
1.即興歌表演。從幼兒開始,孩子們就喜歡模仿各種動作表演,低年級的許多歌曲都富有趣味,且易表演,在唱歌或聽音樂時進行即興動作表演是很受孩子喜愛的。
2.即興節奏短句問答。學生們都熟練感受了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的時值後,可引導學生即興創編2小節的節奏短句進行互相問答。再如,學習了四分休止符後,學生還可以設計含四分休止符的的節奏短句,在創造和發現中,學生保持著興奮和興趣。
3.即興簡單旋律的創作。學了「5」、「3」、「1」這些簡單音符後,教師可引導學生自己即興唱出由這些簡單音符組成的旋律。教師可規定一個節奏型,也可不規定節奏。
4.即興編歌詞。例如,將學生自編的旋律唱熟後,可以即興編配歌詞。也可以將原有的歌詞進行即興改編。
小學中年級是兒童發展音樂感知能力的最佳時期。由於兒童身心迅速發展,同時運動覺、聽覺增強、節奏表現、旋律表現更加豐富,他們視覺的發展逐漸優於聽覺,有助於識譜能力的提高,他們手指功能發達,促進學習樂器的能力提高,他們的協調性提高,能有效地促進合唱、合奏開展,根據這一時期的學生特點,教師可在原有的基礎上對學生提高要求,在音樂課上設計這樣一些即興創作活動。
1.即興創編2-4小節的節奏短句。這種創作活動特別適合於學生剛學會某種節奏型。例如學習含附點八分音符節奏時,請學生創編的節奏短句必須含有這個剛學的節奏,這樣可以使學生有興趣地感受和鞏固。
2.即興創編為歌曲伴奏的固定節奏型
3.即興創編同音樂或歌曲情緒一致的律動或舞蹈並參與表演
4.運用所學樂器即興創編旋律問答句
小學高年級學生身心繼續增長、運動覺、聽覺、智力、理解力、表現力繼續增強。這一時期是音樂情感得到進一步陶治和發展時期。他們對音樂音色變化,音色組合產生的音響效果、豐富的和聲變化和表演變化都感興趣,能感受到旋律的反復、變化、對照和樂曲的整體結構,逐漸表現出對具有豐富表現力的樂曲愛好。依據高年級的學生特點音樂課上的即興創編活動有:
1.為歌曲即興創編前奏或尾聲
2.為歌曲即興創編及選擇伴奏樂器其伴奏音型
3.即興編唱生活短句或詩詞短句
4.運用不同的音源及不同的音樂表現形式,即興創編音樂故事或生活情景,並參與表演。
即興創作一定要從學生的能力、水平、審美、特徵出發,盡量減低創作的難度。活動的設計如果適合學生生理、心理發展水平,適應學生音樂學習的基礎,他們在參與即興創作時,就會體現出輕松、愉快的心情,並體驗到創造成功的喜悅和滿足感,而且學生的創造力也得到了不斷發展。相反,如果學生感到即興創作的內容很難做到或做好,就會產生消極,畏難情緒,就很難達到預期效果。
二、正確評價、增強自信
音樂課的創造教學於,旨在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由於即興性活動事先沒有準備醞釀、排練、設計,沒有時間反復推敲、修改,創造的結果顯得粗糙、稚嫩,不成熟是難免的。但是正是這種不成熟的創造蘊含著豐富的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因此,不能以「成果的優劣和水平的高低」作為評價即興創作活動質量的依據。否則,將會極大打擊學生的創作熱情和自信心。
音樂教育對音樂興趣培養的關注,必然帶來了教學評價的改革,新課程標准提出了建立既關注結果更重視過程的評價體系,無疑也提醒了我們,評價學生,應該關注他們的參與積極性,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關注他們的心理變化和能力發展。教師作為合作夥伴要與學生共同體驗他們創作成功的喜悅,並對他們創造性的發揮予以充分的肯定,這不但使學生對音樂創造活動更感興趣,而且也極大增強了他們的自信心。
三、面向全體、注重個性
義務教育階段音樂課的任務,不是為了培養音樂的專門人才,而應該面向全體學生,使每一個學生的音樂潛能得到開發並使他們從中受益。與此同時,每個學生都有權利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學習音樂、參與音樂活動,表達個人的情智。例如設計一個表現四分休止符的動作,有的孩子用拍腿表示,有的孩子用握拳表示,也有的孩子喜歡用插腰表示等等,我們都應予以肯定,鼓勵學生的求異思維、個性表演。再如即興表演歌曲,我們會發現許多孩子表演的動作都不盡相同,筆者認為,教師大可不必去規定表演的動作,而應該讓孩子學會欣賞不同的表演風格、個性並對孩子的個性表現予以充分肯定,我想,即興創作這種生動活潑,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一定能為學生發展個性提供很大的舞台空間。
探索音樂課的即興創作活動,我們不難發現即興創作的「好處」多多。首先,它不必依據事先設計的樂譜和事先的排練,較少技術負擔。其次,即興性活動比較能夠靈活自如,自由地表達感情。再則,即興創作有利於發展學生敏捷的思維,快速反映的能力。既然如此,筆者也建議廣大同行,音樂課的創作活動盡量多地採用即興性的創作活動,並期待著結出豐碩的教學成果。
❽ 聲勢在奧爾夫音樂課堂中怎樣運用
聲勢來是用身體作為樂器,通過身體自動作發出聲響的一種手段,它是人類宣洩、表現、交流情感最原始、最直接的方式。每個兒童都能自然地使用。
它是由拍手、跺腳、拍腿、捻指等動作組成的。運用聲勢,無須藉助抽象的概念,復雜的邏輯思維,高難的技能技巧,更無須任何教具、樂器,每個幼兒都自然的會使用。聲勢訓練對培養幼兒的節奏感、聽辯能力、反應能力、記憶能力以及創造性能力是一種非常好的方法,也是入門基礎訓練的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