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和諧之美意思是什麼
和諧符合美的本質要求。柏拉圖認為協調就是美。和諧之聲悅耳回,和諧之畫爽目答,和諧的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和諧的社會人們舒心愉悅,社會發展迅速。和諧之美不僅僅是賞心悅目的,它的引人之處還在於其對人有著強烈的感召力。
B. 如何體現音樂教育中的審美核心
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把美育正式列入教育方針,從而明確了美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這對於作為實施美育重要途徑的基礎音樂教育,無異於撲面而來的春風。它的重要意義在於,將極大地提高音樂教育實施美育的主動性、自覺性,有利於音樂教育真正地實現以審美為核心。
以美育為基本屬性的音樂學科,在其教育、教學形式與過程中,與其他學科有著顯著的區別,那就是:淡化教育活動中那種赤裸裸的知識傳遞過程,代之以師生雙方主動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動,並視這種活動本身為教育目的之一。羅丹說「藝術就是感情」。音樂美,即是一種特殊的情感表達方式。基礎音樂教育作為美育的重要途徑,其特質就是情感審美。情與美的這種不解之緣,決定了基礎音樂教育的根本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由於受傳統學科教育體系的影響,音樂教學很容易產生與音樂審美相悖的現象。諸如從樂譜和音符入手的識譜訓練,從時值出發的節奏訓練,著眼於音程、和弦的聽覺訓練等等。這種理性的、枯燥的機械操練,不可能使學生產生審美體驗,學生厭煩這類學習是必然的。正確的途徑應該是:把音樂教學作為一個審美感知和審美發現的過程。影響音樂審美的要素很多,下面我們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環境等方面作簡要分析:
l. 音樂教學內容的審美因素
音樂教學內容是音樂教學的依據,是學生獲得音樂審美感受和體驗的客觀條件。因此,選擇具有欣賞價值,能夠喚起美感的歌曲和樂曲作為音樂教材是極其重要的,它是實現音樂教學審美為核心的基礎和前提。
音樂教材的審美因素包括:立意美、情境美、音韻美、曲調美、配器美、伴奏美等。比如一首好的歌曲教材總是貼近學生的生活,表達孩子們的心聲:或是蘊含著一個美好的寓意,或是抒發一種溫馨的心曲,或托出一個美麗的夢幻,或展現一片熾熱的情懷。這種立意與情境之美對學生有著深刻的感染力,會使之心靈萌發美的種子。同時,好的歌曲教材還應具備「動聽」、「耐唱」的特點,只有優美的曲調,才能產生動人、感人的藝術魅力,使學生聽了還想聽,唱了還想唱,百聽不厭,百唱不煩。這種曲調和音韻美磁石般地吸引著學生,久而久之,自然就形成了「潤物細無聲」的審美功效。音樂欣賞教材要體現經典性與文獻性,展示人類音樂文化的精萃,展示美的結晶。器樂教材「美」的著眼點則在於簡潔、洗練地編配方面,通過配器,顯示其音色、織體的豐富之美,變化之美、和諧之美。
音樂教師要善於發現和挖掘音樂教材的審美因素,將自己的音樂審美體驗積極地溶入對教材的分析、處理之中,形成強烈而濃郁的音樂審美動力和審美渴望。
2. 音樂教學方法的審美原則
音樂教學作為審美教育的一種方式和手段,有著與一般學科不同的教學方法。主要體現為:從感性入手,以情動人,以美感人,重視教育的潛效應。概括地說,它遵循著下面一些原則:
(1)參與性原則 音樂教學的參與原則的基本涵義是: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育者創設良好的音樂藝術與教育氛圍,盡可能地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全身心全方位地參與音樂實踐活動,從而使他們獲得音樂審美體驗。
對於中小學生而言,在一定程度上,音樂藝術主要還不是一門知識,而是一種內心體驗,一種音樂審美愉悅的體驗,而沒有親身參與到音樂活動之中的人,是不可能獲得這樣一種體驗的。因此,音樂教學過程應該是一個在教師啟發和指導下學生參與體驗音樂的過程,沒有學生主體的參與,就難有真正的音樂教學。
音樂藝術在很大程度上說就是那種「只能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僅憑教師口頭傳授,而沒有學生的親身參與和體驗,哪怕是音樂知識、音樂技能技巧,學生也是很難真正理解和掌握的,更不用說對音樂作品的欣賞與再創作了。只有當學生參與到音樂活動之中,與音樂融為一體,自己主動地去探尋、領悟、體驗時,對音樂知識技能的真正理解和掌握,特別是對音樂的欣賞與創造,才會成為可能。
貫徹參與原則進行音樂教學,要求教師盡量地把音樂教學過程設計成一個個有利於學生主動參與的音樂活動,包括音樂鑒賞活動、音樂表現活動、音樂創作活動等,同時將有關的音樂基本文化知識內容融進音樂活動之中,讓學生順帶地學習。在音樂教學的活動中,要確保學生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學生是活動的主角而不只是觀眾,教師是策劃人和欣賞者而不是裁判員或評委。教師應為學生的參與活動創造良好的物質環境,把學生從那種聽講式、沒有多少移動餘地的座位中解放出來。
(2)情感性原則 音樂是情感藝術,音樂給人情感的移入比其他藝術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地進入人的情感世界。審美教育從本質上講是一種情感教育。情感,是音樂審美過程中最活躍的心理因素,是音樂審美感受的動力和中介。在音樂教學中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則,不時點燃學生的情感火花,會有效地打開學生的心靈之窗,使其在情緒的勃發與激動中,享受美感,陶冶淑性。
師生之間和諧的情感交流是音樂教學優化審美功效的重要標志。藝術不能容忍說教,審美不能依靠灌輸,施教者與受教者憑借音樂審美媒介交流審美信息,這里沒有智力教育和道德教育那種權威性和強迫性,教學雙方完全是一種平等的關系。建立這種良好教與學的關系的關鍵在於施教者,音樂教師應把感情的紐帶首先拋向學生,創造一種平等民主,相互交流的教學氣氛。
(3)愉悅性原則 音樂作為人類最主要的精神食糧,人們之所以需要它,是因為它能夠給人以愉悅,以享受,能使人在精神上產生愉悅和美感。可以說,審美愉悅性,是音樂藝術的本質特徵之一。正是因為音樂具有愉悅性,人們才可能在心情舒暢的前提下去主動參與音樂審美活動。所以說,保持學生的良好心境,使學生充分感受音樂的愉悅,這既是音樂教學能否獲得成功的一個前提條件,也是音樂教學的目的之一。
音樂教學的愉悅性是審美教育發生情感體驗和優化效應的心理機制。當學生處於愉悅狀態的時候,最有利於形成優勢興奮中心,使「學習是一種艱苦勞動」披上一層樂於主動接受的色彩。這種變「苦學」為「樂學」的狀況,最適於在音樂教學中體現,這就是所謂「樂(音樂)即是樂(快樂)」的道理。音樂教學方法的趣味化和游戲化,不僅給學生帶來極大的快樂,而且會使他們對音樂發生濃厚的興趣,使「要他唱」變為「他要唱」,進而產生持久的音樂學習動力。
心地體會: 音樂教學環境的審美特點
音樂教學環境的審美特點,其特徵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聽覺環境和視覺環境的優美,二是兩者間的和諧。這是創造良好音樂教學氣氛和情境的外部條件。
音樂是聲音藝術,音樂教學的基本手段之一是聆聽。音響美,是創造良好聽覺環境的關鍵因素。音質清晰、悅耳的音響給人的聽覺帶來快感,並誘發美感的產生。而糟糕的音響則使人生厭、煩躁。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應力避不良的音響產生,諸如錄音機的音量過大,音質過尖,或不等音樂結束就「啪」的一聲中斷放音,彈奏音律欠準的鋼琴、風琴,讓學生吹奏由於簧片腐蝕而噪音疊出的口琴……等。
一個美好的視覺環境對音樂教學也是重要的。音樂教室的布置應優雅、藝術化。座位的安排與樂器的擺放應富有新意,誘人遐想。歌片、掛圖應具有視覺欣賞的意義。其他教學手段(幻燈、錄像、多媒體等)的運用無不應遵循努力創設一個審美氣氛與情境的原則。
C. 音樂的和諧之美是什麼文體
原本具有差異性的不同事物融合在一起並能使人受到感官上的享受。例如舞台上的燈光、舞蹈、音樂等不同的事物組合在一起供人欣賞,這就是和諧之美。
D. 基礎音樂教育中,應如何體現以審美為核心-解讀新音樂課程標准
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把美育正式列入教育方針,從而明確了美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這對於作為實施美育重要途徑的基礎音樂教育,無異於撲面而來的春風。它的重要意義在於,將極大地提高音樂教育實施美育的主動性、自覺性,有利於音樂教育真正地實現以審美為核心。 以美育為基本屬性的音樂學科,在其教育、教學形式與過程中,與其他學科有著顯著的區別,那就是:淡化教育活動中那種赤裸裸的知識傳遞過程,代之以師生雙方主動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動,並視這種活動本身為教育目的之一。羅丹說「藝術就是感情」。音樂美,即是一種特殊的情感表達方式。基礎音樂教育作為美育的重要途徑,其特質就是情感審美。情與美的這種不解之緣,決定了基礎音樂教育的根本方式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由於受傳統學科教育體系的影響,音樂教學很容易產生與音樂審美相悖的現象。諸如從樂譜和音符入手的識譜訓練,從時值出發的節奏訓練,著眼於音程、和弦的聽覺訓練等等。這種理性的、枯燥的機械操練,不可能使學生產生審美體驗,學生厭煩這類學習是必然的。正確的途徑應該是:把音樂教學作為一個審美感知和審美發現的過程。影響音樂審美的要素很多,下面我們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環境等方面作簡要分析: l. 音樂教學內容的審美因素 音樂教學內容是音樂教學的依據,是學生獲得音樂審美感受和體驗的客觀條件。因此,選擇具有欣賞價值,能夠喚起美感的歌曲和樂曲作為音樂教材是極其重要的,它是實現音樂教學審美為核心的基礎和前提。 音樂教材的審美因素包括:立意美、情境美、音韻美、曲調美、配器美、伴奏美等。比如一首好的歌曲教材總是貼近學生的生活,表達孩子們的心聲:或是蘊含著一個美好的寓意,或是抒發一種溫馨的心曲,或托出一個美麗的夢幻,或展現一片熾熱的情懷。這種立意與情境之美對學生有著深刻的感染力,會使之心靈萌發美的種子。同時,好的歌曲教材還應具備「動聽」、「耐唱」的特點,只有優美的曲調,才能產生動人、感人的藝術魅力,使學生聽了還想聽,唱了還想唱,百聽不厭,百唱不煩。這種曲調和音韻美磁石般地吸引著學生,久而久之,自然就形成了「潤物細無聲」的審美功效。音樂欣賞教材要體現經典性與文獻性,展示人類音樂文化的精萃,展示美的結晶。器樂教材「美」的著眼點則在於簡潔、洗練地編配方面,通過配器,顯示其音色、織體的豐富之美,變化之美、和諧之美。 音樂教師要善於發現和挖掘音樂教材的審美因素,將自己的音樂審美體驗積極地溶入對教材的分析、處理之中,形成強烈而濃郁的音樂審美動力和審美渴望。 2. 音樂教學方法的審美原則 音樂教學作為審美教育的一種方式和手段,有著與一般學科不同的教學方法。主要體現為:從感性入手,以情動人,以美感人,重視教育的潛效應。概括地說,它遵循著下面一些原則: (1)參與性原則 音樂教學的參與原則的基本涵義是: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育者創設良好的音樂藝術與教育氛圍,盡可能地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全身心全方位地參與音樂實踐活動,從而使他們獲得音樂審美體驗。 對於中小學生而言,在一定程度上,音樂藝術主要還不是一門知識,而是一種內心體驗,一種音樂審美愉悅的體驗,而沒有親身參與到音樂活動之中的人,是不可能獲得這樣一種體驗的。因此,音樂教學過程應該是一個在教師啟發和指導下學生參與體驗音樂的過程,沒有學生主體的參與,就難有真正的音樂教學。 音樂藝術在很大程度上說就是那種「只能意會,不可言傳」的東西,僅憑教師口頭傳授,而沒有學生的親身參與和體驗,哪怕是音樂知識、音樂技能技巧,學生也是很難真正理解和掌握的,更不用說對音樂作品的欣賞與再創作了。只有當學生參與到音樂活動之中,與音樂融為一體,自己主動地去探尋、領悟、體驗時,對音樂知識技能的真正理解和掌握,特別是對音樂的欣賞與創造,才會成為可能。 貫徹參與原則進行音樂教學,要求教師盡量地把音樂教學過程設計成一個個有利於學生主動參與的音樂活動,包括音樂鑒賞活動、音樂表現活動、音樂創作活動等,同時將有關的音樂基本文化知識內容融進音樂活動之中,讓學生順帶地學習。在音樂教學的活動中,要確保學生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學生是活動的主角而不只是觀眾,教師是策劃人和欣賞者而不是裁判員或評委。教師應為學生的參與活動創造良好的物質環境,把學生從那種聽講式、沒有多少移動餘地的座位中解放出來。 (2)情感性原則 音樂是情感藝術,音樂給人情感的移入比其他藝術有力得多,能更直接更有力地進入人的情感世界。審美教育從本質上講是一種情感教育。情感,是音樂審美過程中最活躍的心理因素,是音樂審美感受的動力和中介。在音樂教學中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則,不時點燃學生的情感火花,會有效地打開學生的心靈之窗,使其在情緒的勃發與激動中,享受美感,陶冶淑性。 師生之間和諧的情感交流是音樂教學優化審美功效的重要標志。藝術不能容忍說教,審美不能依靠灌輸,施教者與受教者憑借音樂審美媒介交流審美信息,這里沒有智力教育和道德教育那種權威性和強迫性,教學雙方完全是一種平等的關系。建立這種良好教與學的關系的關鍵在於施教者,音樂教師應把感情的紐帶首先拋向學生,創造一種平等民主,相互交流的教學氣氛。 (3)愉悅性原則 音樂作為人類最主要的精神食糧,人們之所以需要它,是因為它能夠給人以愉悅,以享受,能使人在精神上產生愉悅和美感。可以說,審美愉悅性,是音樂藝術的本質特徵之一。正是因為音樂具有愉悅性,人們才可能在心情舒暢的前提下去主動參與音樂審美活動。所以說,保持學生的良好心境,使學生充分感受音樂的愉悅,這既是音樂教學能否獲得成功的一個前提條件,也是音樂教學的目的之一。 音樂教學的愉悅性是審美教育發生情感體驗和優化效應的心理機制。當學生處於愉悅狀態的時候,最有利於形成優勢興奮中心,使「學習是一種艱苦勞動」披上一層樂於主動接受的色彩。這種變「苦學」為「樂學」的狀況,最適於在音樂教學中體現,這就是所謂「樂(音樂)即是樂(快樂)」的道理。音樂教學方法的趣味化和游戲化,不僅給學生帶來極大的快樂,而且會使他們對音樂發生濃厚的興趣,使「要他唱」變為「他要唱」,進而產生持久的音樂學習動力。 3. 音樂教學環境的審美特點 音樂教學環境的審美特點,其特徵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聽覺環境和視覺環境的優美,二是兩者間的和諧。這是創造良好音樂教學氣氛和情境的外部條件。 音樂是聲音藝術,音樂教學的基本手段之一是聆聽。音響美,是創造良好聽覺環境的關鍵因素。音質清晰、悅耳的音響給人的聽覺帶來快感,並誘發美感的產生。而糟糕的音響則使人生厭、煩躁。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應力避不良的音響產生,諸如錄音機的音量過大,音質過尖,或不等音樂結束就「啪」的一聲中斷放音,彈奏音律欠準的鋼琴、風琴,讓學生吹奏由於簧片腐蝕而噪音疊出的口琴……等。 一個美好的視覺環境對音樂教學也是重要的。音樂教室的布置應優雅、藝術化。座位的安排與樂器的擺放應富有新意,誘人遐想。歌片、掛圖應具有視覺欣賞的意義。其他教學手段(幻燈、錄像、多媒體等)的運用無不應遵循努力創設一個審美氣氛與情境的原則。
E. 《和諧之美,美在和諧》這個作文怎麼寫啊
和諧之美 那美麗的鮮花,因為有了綠葉的依偎,才顯得清純和鮮潤;那藍藍的天空,因為有了白雲的打掃,才顯得靜穆和安詳;那寬廣的大地,因為有了萬物的擁吻,才顯得和平和馨香。而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社會,甚至一個國家,不也是因為互相依存,互相映襯,互相促進,一起共同發展,才呈現出那五彩斑斕的和諧嗎?和諧猶如一幅畫,好似一首歌曲。和諧產生美麗,和諧生發了力量。 和諧不是強行的,而是順其自然的。不和諧的生活不會產生共鳴,無法演奏生活美好的樂章!和諧不是停滯,也不是凝固的,而是一種積極的前進的狀態。在一個地方,今天和諧了,明天又會被新的矛盾所打破;我們又要做新的努力去爭取達到新的更高的和諧。 和諧之美在於寬容。因為擁有寬容才有和諧。因為擁有寬容才有和諧。寬容是人類情感中的種子,她能在人類的心靈這片凈土上紮根發芽,再愛的保護下茁壯的成長。寬容之心是多麼偉大的,她能夠熄滅怒火,她能感化邪惡播散善良,她能夠無私奉獻,從不計較。她讓我們享受陽光一般的溫暖。雨珠一般的滋潤——寬容之和諧,竟妙不可言。 誠信是一顆珍貴的鑽石,是和諧之美的結晶。誠信好過一支玫瑰,在花園之中,她是最美的,美得妍艷欲滴;美得熱人心潮;美得高尚;美得完美無瑕。有了誠信之後,和諧的美足以體現了! 和諧之美絕不容忍名利所縛,只有淡泊名利才可以稱為和諧之美。老鷹是為了搏擊長空而在天空自由翱翔,而不是為了炫耀自己的羽翼因此無限的天空賜予了它自由快樂的空間;風帆只為乘風破浪而在海中搏擊. 有一種美,給生命帶來溫暖,和諧之美——無時無刻與我們現在,只是沒有人留意到,而我卻在無意中有所發現。我相信大家都聽過這句話:「親善產生幸福,文明帶來和諧。友誼是一種和諧的平等。」
F. 《和諧之美》這篇文章怎樣寫
和諧看不見摸不著,但它存在於日常生活中我們每一個會心微笑的背後。和諧是一種恬靜的大美,是一種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力量。
俞伯牙與鍾子期之間的和諧讓人心嚮往之。兩人情感的相得益彰與默契激發出來了俞伯牙的藝術靈感與激情,更重要的是這種情感共鳴在精神層面上成了俞伯牙堅持下來的動力——也是他唯一的動力。他們彼此間情感的和諧成就了俞伯牙高山流水獨一無二的音樂,更是帶來了攝人心魄的唏噓感動,無數人千百年來的傳誦。 中國古代文人研究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亦是一種和諧之美。戲水游魚旁的蠅頭小楷所完成的恰是點睛之筆。藝術講究觸類旁通博採眾長而融會貫通,集百家之長揉合而成的和諧具有更深層次的可閱讀性。蘇東坡是文學家、書法家;齊白石是書法家、畫家;江南第一才子唐伯虎更是多才多藝。並且藝術多樣性並不是簡單的相加,它們在和諧的境界中被藝術家信手拈來,相互補充彼此增色而渾然天成。正是這種藝術的和諧成就了這些藝術家,更是成就了中國各代文學藝術永不退色的魅力。
一曲梁祝使得多少代人潸然淚下,是什麼給了它經久不衰的力量?情感與音符的完美交融在鱗次櫛比的新舊文化中突顯著它的光芒。民樂、交響樂,人們不斷用新的方式演繹著心中的經典,將時代賦予的新理解盡情表達,將和諧推向了新的極致。千年的進步在這里融為了瞬間的歌聲。 和諧鼓勵個性、引導共存;尋求多變、制定約束;探求最佳、勉勵各色,所以說,它是一種處變不驚的大美。而「創建和諧社會」的號召決不是什麼空口號,它所號召的「和諧」恰是最貼近日常生活的細節之處。譬如排隊禮讓、互幫互助、勤儉節約,這些最平常的生活瑣碎,卻從小見大地成了和諧關鍵。和諧之美雅俗共賞,而又具有著屹立不倒的力量。
和諧是生活的黃金分割點,它勉勵你、修飾你、成就你。和諧之美將成就時間的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