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求篇音樂論文 花城版的高中音樂書上的情感之聲和民歌的
民族聲樂藝術的情感表現更新時間:2009-12-16 14:32:56 作者:樊鳳龍 來源:校園論文網 點擊數:9 列印本頁 加入收藏【論文摘要】民族聲樂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非物質重要遺產之一。在本文中,筆者討論了深入研究表演作品、藉助戲曲表演抒發情感這兩條提高民族聲樂藝術情感表現的有效途徑。【論文關鍵詞】民族聲樂;情感表現民族聲樂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非物質重要遺產之一。民族聲樂的發展歷史可以追溯到遠古時代,時至今日,已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1]:1)啟蒙時期——遠古到隋唐;2)發展時期——宋元明清;3)成熟時期——民國至現代,將中西兩種演唱方式融合,形式了較為系統的演唱方法。經過漫長的發展,民族聲樂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和魅力,這其中包括民族聲樂的審美特徵與審美標准、演唱的理論技法、演唱的情感表現等等,中國音樂學院著名的金鐵霖教授,曾把聲樂藝術歸結為七個字:「聲、情、字、味、表、養、象」[2],對這些問題進行有序梳理對我國民族聲樂的進一步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聲樂藝術是通過優美動聽的旋律,歌者婉轉悅耳的音色來表達思想感情的一門藝術,民族聲樂更是如此。千百年來,有很多人都研究了聲與情之間的關系,例如漢代劉安的《淮南子》中就曾記載:「韓娥、秦青、薛譚之謳,憤子志,積於內,盈而發音。」[3]《樂記》中也記載:「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於中,故形於聲。」[4]由此進一步說明了,音樂是情感表達的一門藝術,聲樂藝術需聲情並茂,以聲傳情,寄情於聲,聲請融合。那麼,如何正確地、恰如其分地通過聲樂表現情感呢? 筆者認為,有以下兩個方面進行嘗試:1.深入研究表演作品著名聲樂理論家凱薩利曾說:「如果歌者獻出足夠的時間和思想來分析他的歌曲,並充分發揮他的想像力……他將及時發展出一種敏銳的機能,從而他將能夠進入與作家創作某特定作品時的、多少有些相似的心理狀態。」[5] 熟悉、了解並真正理解作品是詮釋好民族歌曲的重要前提。首先,歌者應該熟悉並認真研讀作品。由於業界受到「聲樂技術第一」觀念的長期誤導,很多歌者都把重心放在了一味追求聲樂技巧,只注意聲音的練習,而忽略了「聲樂作品」這一演唱所要依託的根本,結果演唱時吐字不規范、音樂不準確等現象頻頻發生,嚴重歪曲了作品的真實面貌,作品應有的藝術價值也一落千丈。[6]這也就致使許多歌者演唱時,表情做作,眼神里、形體上都不能得到應有的表現,演唱沒有真情實感,更不用說細膩地表達作品內涵,也就打動不了觀眾。歌詞是歌曲的情感內涵表達的重要依據和途徑,「語言是思想的直接體現,人物、事物、景物的種種表現,抒情、敘事、詠嘆的種種變化,喜怒哀樂的種種表情等等,無不都是通過語言表達的結果。」[7]因此熟悉掌握歌詞的具體內容,加深對歌詞的理解和感受,是歌者所必須進行的功課,也唯有對歌詞有了深入的理解,才能恰如其分的詮釋民族聲樂藝術的情感內涵,真正做到聲樂藝術的傳情達意。例如雲南民歌《小河淌水》最初的元素是青年女子思戀遠方戀人的山歌小調。表現女青年對愛情的執著追求。這首歌曲的歌詞很口語化,這是民歌的普遍特徵。各地口語的區別同時顯示出該口語所在地的環境及內涵。「月亮出來『亮汪汪』」,是很南方口語化的語言,同樣的語句在南方,特別是雲南地區口語中是很常見的,不但忠實記錄了山歌抒情歌唱的自然環境,而且成為了加強情感表達的特殊調式。同時成就了《小河淌水》藝術表達的特殊魅力。第二,必須諳熟作品的旋律變化。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是美的展現,而旋律是音樂作品的靈魂,音樂作品通過旋律來使人聽者感受其中的意境與情感,通過對旋律、節奏和力度的體會來展開想像。旋律是歌曲中詞的抒情基礎,是詞的深化和發展。故此,歌者需要重視歌曲旋律的重要性,要深刻理解旋律的起伏與變化,關注曲譜的每一個結構和每一個細節,從宏觀上全面把握作品的風格和特徵,從微觀上細膩地了解每一處變化,反復琢磨研究,從而真正領悟作品的情感變化,激發內心的真實情感。只有先感動自己,才能去感動別人。「民族聲樂作品的抒情性和旋律性都很強,極富表現力和感染力,具有鮮明的個性特色和民族風格,對旋律的把握是反映作品體現情感的重要手段。」[8]例如陝西民歌《走西口》曲調高亢、悲愴,情感真摯、纏綿,表現了就社會陝西、山西一帶貧苦勞動人民迫於生計,背井離鄉,外出謀生,春去秋回,甚至有去無回的悲慘景象,鮮明的曲調個性,蘊含了豐富的情感表現力和藝術張力。第三,深刻地理解作品,進行角色設計。一首演唱作品的思想內涵,角色把握都需歌者進行深入的研究,需要根據作品的時代背景、環境背景、人物背景進行一定的場景設計和角色設計。浙江民歌《採茶舞曲》保持了民間採茶歌舞的基本風格,採用民族的五聲徵調式,又有調式交替的素材,旋律優美流暢,曲調歡快、跳躍,表現了種茶、採茶的歡樂情緒。歌者在演唱的時候可以想像自己置身於茶園之中,與眾多採茶姑娘一起歡樂採茶,快樂聊天,歌曲中逗趣性的樂句,如一問一答,似年輕人在相互嬉戲,像老年人對豐收的贊美,再現採茶姑娘青春煥發的風貌。2. 藉助戲曲表演抒發情感「情動於中而形於外,適當的形體動作有助於情感的表達,這對歌唱者是必要的。」[9] 著名音樂家舒曼也說:「只能夠發出空洞的音響,而沒有適當的手段來表達內心情緒的藝術乃是渺小的藝術。」中國音樂學院教師吳碧霞曾說:「我的表情與身體會不自覺地隨著心中感情而動作。俄羅斯藝術歌曲《夜鶯》我已演唱過多次,隨著演唱技巧的提高,在許多公開演出中,我試圖在花腔部分配合眼神的動作來表現夜鶯的靈巧輕盈……一般說來,好像外國作品不主張有過多的外在動作參與,但是台上的我卻收到了極佳的效果……」[10] 著名指揮家的托卡尼尼也說過:「一個學音樂的人,不管演唱技巧是如何高明,如果缺乏情感的表達,他不是藝術家,而是藝術匠人,匠人滿街都是,而藝術家卻在百人中難找一個人。」[11]由此可見,表演對歌曲的詮釋非常重要。而戲曲表演則是歌曲演唱表演的基礎之一,除了聲音以外,演員還要精確、鮮明地刻畫人物的外形和神韻,以形傳神、以形傳情。戲曲表演中十分注重眼神的運用,《梨園原》中清代著名藝人黃幡綽寫道:「凡作各種狀態,必須作眼先引」,並進一步指出只有運用靈動閃亮而又有力度的「眼神」,才能把深藏在內心的各種不同情感,使其外化展現,從而生發出干變萬幻的面部神態來。[12]動作在歌唱表演中同樣重要,要靈活運用各種肢體語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思想情感,舉手投足時間將內涵與表象交融於一體,創造出鮮活的藝術形象和獨特的意境,提高表演的藝術感染力,達到完美的藝術效果。民族聲樂受到民族文化與生活的深刻影響,因此,更加追求藝術表演的真實性與貼近性,也就更加重視表演的作用。眼神的恰到表現,可以使歌者的情感,作品的思想從中反映出來,加之適當的形體動作,整個民族聲樂表演才能聲情並茂、扣人心弦、深入人心。例如,四川民歌《太陽出來喜洋洋》曲調優美,歌詞朗朗上口,是我國各民族優秀民歌代表作之一,在跳躍俏皮的旋律中感恩太陽為人類帶來了能量、歌唱太陽為世界送來了光明。在演唱這首歌曲時,歌者不僅需要有高亢、激昂的歌聲,眼神要充滿喜悅希望,充分表現出勇往直前的樂觀風貌和歡樂喜慶的氛圍。此外,歌者也要充分運用咬字吐字等演唱技巧來表現音樂作品的內涵,體現音樂作品的情感特色。歌唱是以歌聲為媒體,以各種樣式的題材為內容,以傳達歌曲作者以及歌唱者思想與感情為目的的藝術活動。演唱者必須盡力調動自己能夠掌握的一切藝術技巧,力求達到藝術作品內容與形式的高度統一。聲樂演唱如果不能憑借藝術家嫻熟的技術達到形式上的完美,任何好的作品都會黯然失色。尤其是民族歌曲,民族唱法十分強調語言的音樂的關系,講究根據演唱語言的發音規律來處理發聲、共鳴、行腔,講究字音的五音、四呼、出聲、歸韻、收聲,民族唱法具有濃郁的中華民族氣質、個性、風格。[13]當然,歌者還要不斷加強自身的文化理論修養,豐富自身的社會體驗,提高自身的舞台經驗,只是如此,才能將演唱作品內容用技術性、藝術性相結合,才能真正做到聲情結合,以聲動人,以情感人,從而獲得良好的藝術效果。 【參考文獻】[1]胡紅.論中國民族聲樂藝術中的情感表達[J].美與時代,2008,(9).[2]「金氏唱法」的秘訣[N]. 中國文化報,2008-12-30.[3]劉安.淮南子[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4]蔡仲德.《樂記》論辯[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3.[5] [7]宋天宇.淺談民族聲樂演唱中的藝術表現[J].世界華商經濟年鑒,2008,(4).[6]唐明務.聲樂演唱不能忘「本」[ J].人民音樂,2007,(11).[8]朱婕平.聲樂表演藝術的再創作———民族聲樂作品的感情處理與表現[J].科教文匯,2006,(3).[9]劉朗主編.聲樂教育手冊[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10]吳碧霞.「魚」與「熊掌」能否「得兼」[J].《怎樣提高聲樂演唱水平》(二)中央音樂學院學報編緝部編,北京:華樂出版社[M],2005.[11]呂雲路.義大利發聲方法幾項重點問題[J].劉朗編《聲樂教育手冊》,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1995,第94頁。[12]張鴻雁.論戲曲表演的「眼神」[J].黃梅戲藝術,2008,(2).[13]韋惠.淺析教學中民族聲樂的演唱技巧[J].科教創新,2008,(7).作者簡介:樊鳳龍(1975--),女,江西財經大學藝術與傳播學院音樂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