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音樂課堂的幾種課型(杜郎口中學)
歌唱課是音樂教學課社的重要課型,唱歌教學注意調動每一個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培養學生演唱的自信心,使他們在歌唱表現中享受到美的愉悅、美的熏陶。音樂教材中學生面對的只是一張簡單歌譜,讓學生去唱,去預習,真是對於我們學生有些難度,因為教材中一般是藝術歌曲,不是非常易唱、易學的現代通俗歌曲,針對這種情況,一般是這樣設計課堂環節的:(1.)出示本節課的目標,一般圍繞情感,技能,知識去制訂三維教學目標,如《給未來一片綠色》這首歌曲,情感目標:通過多媒體可見保護地球,熱愛大自然的意識,技能目標:把握主旋律,知識目標:休止符在旋律中的運用。(2.)多媒體播放,出示幻燈片(大自然風景 )配製優美的音樂,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3.)歌曲教學:以帶著問題的形式,讓學生去理解問題,分析作品,感知音樂,通過范唱,摸唱,聽唱等方法,讓學生把握旋律,把與本歌曲有關的知識在歌曲的學習中處理,(4.)達標側評:邊展示,邊反饋環節,給學生表演的舞台,以組為單位(多種形式出現如獨唱,齊唱,男女合唱,對唱)展示給同學們,並給即使點評,在展示的同時解決難點(5.)拓展部分:暢所欲言。談本節課的感受,收獲,或通過歌曲你想到哪些?如歌曲《給未來一片綠色》,通過學習演唱歌曲,你們怎樣保護大自然,用怎樣的方式去表現。(6、)課堂小結。
❷ 音樂課的活動性用什麼教學方式來進行體現的
新課程環境下的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大膽創新,學生個性張揚,課堂教學呈現出勃勃生機。然而靜下心來反思,存在一些與新課程「貌似神離」的現象。因此,我們必須以音樂為載體,以豐富的內容、形式和情感為主要過程,體現課堂的音樂性,同時體現音樂課程的本質。
【關鍵詞】
新課程環境下的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大膽創新,學生個性張揚,課堂教學呈現出勃勃生機。然而,靜下心來反思,存在一些與新課程「貌似神離」的現象,如:過分注重「學科綜合」,迷失「音樂本色」;過分創導「興趣氣氛」,缺乏「技能支撐」;過分追求「音樂創造」,遺忘「即興模仿」。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源於對新課程理念的理解不到位,必須引起我們的重視。面對音樂課堂所流露出的現象,我們不禁深思:什麼才是優秀的音樂課?如何更好地體現音樂課堂的音樂性?如何杜絕那些華而不實的東西。
一、音樂課堂本位缺失的具體表現:
鏡頭一:過分注重「學科綜合」,迷失「音樂本色」
新課程提出綜合是基礎教育的一種基本理念。是現代教育的一種發展趨勢,是學科體系向學習領域的伸展。在另一方面,作為藝術的一個主要的門類,音樂也同廣泛的文化領域有著天然的密切聯系,這也使得音樂課程同其他非藝術課程之間的相互融合成為可能。但是音樂課程的綜合,是要以音樂為本的綜合。在音樂課程中貫徹綜合原則應該突出學科特徵,應該體現音樂學科本位的基礎之上的綜合。如小學各門課程中,語文、美術、體育等都或多或少與音樂有著一定的聯系,這也使音樂教學和這些課程之間的聯系成為可能。但是,這並不是我們進行大雜燴式綜合的理由。
案例一:在許多音樂教研課中,多數是音樂學唱歌曲課,都出現朗誦歌詞的現象。如:學唱《甜甜的秘密》 一課中,在學完歌曲旋律後,教師說:「下面讓我們帶著感激的心情有感情地來朗誦歌詞。」隨後學生就開始語文課中的朗讀了,讀完後,教師又說:「同學們讀得不錯,但感情還不夠,再來一遍!」……像這樣的課聽到過許多次。
試問:沒有了音樂本體,突出了學科之間的綜合,突出了活動性,課堂表面呈現出學生的多才多藝,這難道就是我們所追求的課堂教學理想境界嗎?
評析:此案例中教師實踐學科綜合的精神固然可貴,但方式和形式是值得商榷的。我們應該把握好「綜合」的尺度,音樂課就是音樂課,應該有本學科的學科特點。
鏡頭二:過分創導「興趣氣氛」,缺乏「技能支撐」
案例二:這是一節新歌教學課,教唱《草原就是我的家》。導入新課時,老師問:「你們喜歡乘火車嗎?」「喜歡!」「現在老師要帶大家乘著火車,唱著歌兒到內蒙古大草原旅遊。」學生們的情緒一下就被調動了起來,並且非常投入地模仿小火車的節奏和音響效果。到了目的地,老師一會兒讓學生學習小騎兵騎馬的舞步,一會兒讓學生學跳擠奶舞。音樂教室成了歡樂的海洋,學生們開心極了。此起彼伏的歡笑聲不絕於耳,音樂在其中只是作為背景音樂點綴。一節課下來,會唱《草原就是我的家》這首歌的只有寥寥數人,學生們關注和體驗的僅僅是這一活動的過程所帶來的表面上的快樂而非音樂本身。
試問:沒有了以音樂要素為重點的技能訓練,突出了學生的興趣,課堂表面呈現出一派熱熱鬧鬧的景象,這難道是我們所追求的課堂教學理想境界嗎?
評析:新課程指出:要讓學生從「會學音樂」至「學會音樂」。如果沒有一定的音樂技能作為支撐,那是不可想像的。此案例中,教師過分追求以音樂興趣為動力、重視音樂實踐這些原則,凸顯了音樂的趣味性、娛樂性,卻忽視了音樂的「魂」 ----音樂性,這一音樂中最本位的東西,喧賓奪主地上音樂課,效果可想而知。誠然,興趣是學習音樂的基本動力,是學生與音樂保持密切聯系的根本途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通過各種生動的音樂實踐活動,創設愉快的音樂情境,以充滿情趣的音樂形象和豐富多彩的旋律、節奏、音色、和聲等,動之以情,感之以行,曉之以理,培養和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使學生在樂中學,學中樂,並由此而享受音樂,用音樂來美化人生。但如果純粹是表面上、形式上的為興趣而興趣的教法,那學生審美能力的提高將是一句空話。因此,作為一線教師,重要的是要擺正音樂教育思想,深入領會新課改在音樂知識和技能教學方面的「淡化」而非「弱化」的思想,嚴把「度」字關。
鏡頭三:過分追求「音樂創造」,遺忘「即興模仿」
案例三:聽過一節學唱課《過新年》。播放《龍咚鏘》後,學生通過律動、伴奏等活動來熟悉歌曲,並引導用自己創造的方法為歌曲伴奏,用自己設計的舞蹈動作來表現歌曲。進而教師問:「還可以用什麼方式來表現歌曲?」課堂上雖然熱熱鬧鬧,但回頭看看,真正屬於音樂范疇的東西有多少,學生通過實踐,真正學到的是什麼?
試問:脫離了音樂的范疇,課堂表面呈現出學生創作熱情的高漲,這難道也是我們所追求的課堂教學理想境界嗎?
評析:我們要正確處理創造與模仿的關系。小學生的音樂創造活動常常是從模仿開始的,模仿是音樂創造的必由之路。通過模仿,可能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進行創造學習。而即興創造是指學生根據當時的感受而產生的一種音樂創造行為,是事先不必做准備的臨時創作,它往往與即興表演聯系在一起。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重視即興創造的運用。
二、回歸音樂教學本位的策略
「回歸」是指要恢復音樂教育本來的面貌。音樂課要體現本體性,即音樂教學要以音樂為本。音樂教育是以審美為核心的教育,如何更好地回歸音樂本位的教學,具體的策略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課堂上慎用「音樂表演」
音樂課堂教學應該是不斷激發學生興趣的過程。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好奇、好動、模仿力強。在音樂教學中,針對他們的心理特徵,教師恰到好處的運用表演法,讓學生扮演音樂中的人物角色,能夠拉近學生與音樂的距離,有利於學生比較深入理解音樂,在音樂活動中獲得審美的愉悅。然而近幾年來,特別是開展新課程實踐活動以來,這種表演法常常見諸於音樂課堂中,逐漸成為一種音樂教學的時尚,很多音樂教師競相使用,樂此不疲。為了克服上述這些做法,還音樂課堂以音樂為本,在具體實施中我們應該注意以下兩方面:
⒈不能把音樂與表演劃等號
在教學中,要擺正兩者之間的主次關系,做到表演是對音樂理解後情感自然地流露、動作自發的表現,而絕不能牽強與附會,也不能由此而形成以種思維定勢,漸而步入一種程序化教學。
⒉不能「你想怎麼做就怎麼做」
在新課標下的音樂公開課上,聽的最多的就是教師充滿柔情的鼓勵話「你想怎麼做就怎麼做」。初聽起來,似乎很重視學生的自主性,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其實若教師不能經常性地給予一定的知道,一味聽任學生「自由」發展,學生就不會有多大的進步。雖然學生們在這一過程中得到了一定的快樂,但這種快樂對於真正的音樂新課堂來說是沒有意義的。
(二)既關注音樂的本位又體現學生的自主
《中國音樂教育》上曾刊登到:美國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在器樂排練課中觀察哪個人在排練中出了錯,出了什麼錯?每個人都專心地看排練,練習的人也不敢怠慢。而後,教師問:「剛才問題出在哪?」於是,學生踴躍的發言。在這位美國教師的音樂課堂上學生不是一個被動的、消極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一個主動的,積極的知識探究者。當排練出現問題時,學生神態專注、觀察積極、思維活躍:「他們演奏前沒有和鋼琴對音、調弦!每個和弦下去之前,他們沒有對視做眼神交流!」他們在發現中學會獲得知識技能,在獲得知識中學會發現。
學生親自參與切身體驗,他們自己專心地尋找排練中的錯誤,教師沒有告訴學生什麼,也不要求學生說出樂曲的曲名、節奏、創作背景、樂曲的分段、情緒特點,什麼場景等等……這些都不是教學的最終目的,課堂教學不僅僅在於傳授什麼,更重要的是在於使人人得到參與體驗。這些內容學生都是親自參與的過程中感受和體驗的。只有切身貼己的實踐體驗,知識才會彌久不忘;只有切身貼己的情感體驗,方法才能駕輕就熟。
(三)不使學科綜合顧此失彼
音樂的綜合性學習,是基於音樂學科本身的特點和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是以音樂為本的綜合。 在實際的教學中,往往出現偏離音樂本位的綜合。在音樂課中體現學科綜合性,我們應根據學習目標而做出合理選擇,還要做到適可而止。
突出學生在課堂中參與性、愉悅性、情感性的同時,不忘把音樂的本體性放首要位置,還需要我們做出更大地努力。要正確處理技術,藝術,審美,育人之間的關系,要制定相應科學的音樂教育評價體系。新課改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必須正真領會新課程改革的實質,立足於當前基礎教育領域所持有的實際情況,不能一蹴而就,更不應該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因此,作為一位從事音樂教育教學的工作者,仍然應該不斷地學習和研究,爭取讓理解課改的基本精神,擺正音樂教學本位的思想,不斷在教學中進行反思。只有這樣,才能在課改這條航線上經受風雨的洗禮,從搖擺走向平衡。
❸ 如何發揚普通高校學生的優勢,享受音樂賞析課
我國普通高校音樂教育起步較晚,現階段普通高校音樂欣賞課在教材建設與選用、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的改革、課程評價機制的構建、師資素質的提升上都存在一些問題,對這些問題進行探討和研究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音樂欣賞課作為大學文化素質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普遍性和易操作性,是普通高校實施音樂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普通高校音樂教育培養目標不同於專業音樂教育。它的主要任務是,通過藝術課程和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文化藝術活動, 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文化素養。而且教育對象與大學的其他主體專業不同,主要有選修課學生、藝術特長生、函授生三個層次之分,音樂基礎參差不齊,學科背景也各異。培養目標的特殊性和教育對象的層次性,決定了音樂欣賞課程需要有一個合理的定位和規劃。目前,該課程在教材、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課程評價機制、師資素質的提升上仍存在一些有待探討的問題。
一、教材選用和教學內容的優化
(一)應擇優選用教材
為確保教材質量,選用全國高校通用和公認的優質教材尤為重要。比如,教育部評選的全國普通高校優秀教材、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列入「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設和改革計劃」的規劃教材或重點教材、教育部推薦教材、獲省部級以上獎勵的教材、近三年新出版且同行公認的優秀教材等。音樂欣賞課的教材應主要從上述幾類教材中擇優選用,任課教師要嚴把教材質量關。
(二)應研究和處理教材
教材作為實施課程的依據和載體,是最基本的素材性課程資源。其開發和利用的重點就在於研究和處理教材。目前大學音樂欣賞教材在內容上普遍缺少多學科滲透、時代感不強、知識的連續性和系統性不夠等方面的不足。對所選教材作進一步的研究,根據實際教學的需要,在教學內容上進行一定的拓展、更新,打破教材的局限性,彌補教材的不足,是很有必要的。
二、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的改革
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的改革,不能一味地否定傳統,而應該在適當保留並完善傳統的基礎上,努力探索由知識傳授型向多元立體化的轉變,實現融技能、鑒賞、現場展示相結合的多元立體教學。對較高水平的學生,還可展開研究性教學,為學生自主發展和綜合素質提高創造條件。
(一)綜合教學形式,優化課堂教學
在音樂教育史上產生重大影響的許多教學法均注重教學形式的綜合。如奧爾夫教學法注重音樂與舞蹈、動作、語言的綜合;達爾克羅茲教學法注重每門課程本身不同形式的綜合。到了本世紀初,綜合性教學方式更為普遍。如德國黑森州小學音樂教學大綱中就專門提出:除聆聽和表演音樂以外,與音樂打交道的方式還有以下幾種:1.在圖畫中和用圖畫與音樂打交道(通過畫畫表達自己的想像,接受所聽的音樂形象化的聯想,用圖畫將音樂的結構和元素表現出來);2.在身體律動中和用身體律動與音樂打交道(律動游戲、情節表演、啞劇表演、舞蹈等);3.在語言中和用語言與音樂打交道(討論音樂、寫詩文說明音樂、將音樂轉化為語言、將語言轉化為文字等)。Jerome J Hausman在他的《Arts and the Schools 》中談到:「就像語言教學能把聽、說、讀、寫綜合起來一樣,藝術教學也可以把視覺藝術、聽覺藝術、觸覺藝術等融為一體。」教學形式的綜合,能調動學生的多種認知渠道,發掘學生各種潛能,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立足傳統,向現代邁進
現代教育技術的飛速發展和網路技術的廣泛應用,使課程與教材的內涵和外延發生著巨大的變化,人類理解、接受知識的模式,學習的途徑和方法也都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在傳統施教方法中,知識的傳授注重循序漸進,這是傳統教學方法的優越性,同時也是其局限性,音樂教師應站在素質教育的高度,來看待大學音樂欣賞教學的問題。音樂欣賞課既要豐富學生的知識,更要引導學生把握學科的思維方法和研究方法,要留給學生需要的思維空間。除了教學過程中利用多媒體進行各種音像、圖畫、文字等文件輔助教學活動外,教師還應多以小論文的形式布置作業, 指導學生到圖書館、internet 上去收集相關資料,然後回到課堂上來討論;或是利用校園網路中教師的網站為學生進行課後的知識鞏固、延伸和拓展。培養他們獨立性、創造性思維以及運用掌握的信息來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擴大對外交流,追求教學實效
普通高校音樂欣賞課與其他公共藝術課之間的交流不深入,與學校其他主體專業之間的交流不充分,校際之間的交流不頻繁,與國內社會文化及國際間的交流更為稀少,在對外交流上突顯出相對的自閉性。這既不利於音樂藝術教育自身的活水流動,不利於服務社會,也不利於學校的整體發展。音樂藝術教育處於校園文化乃至社會文化的前沿,普通高校音樂欣賞課應積極開展與其之外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增強課程間的聯系和綜合,不斷吸納音樂藝術的最新成果,吸納普通高校自然學科、人文學科以及音樂專業院校在教學思路、教學方法上的先進成果和經驗,才能源源不斷向學生、向社會傳遞和滲透它的精神、思想。在這種吐納的過程中,音樂藝術作品的創造和教育與其對象之間才能形成雙向迴流。
(四)有別施教的兩面性
在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中,高校教學管理的制度化、標准化,應該說在建立科學、先進的管理模式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些負面的影響。比如,教學安排太強調規范性,不區分知識背景結構,不區分學科,不區分新、老教師的差異,同樣的要求,同樣的標准。一些不必要的條條框框束縛了教師們的創造力,影響了他們的積極性。我們提得較多的是對學生的因材施教,要求針對學生的不同特點實施有針對性的教學。但教學環節中的差異性和可塑性不僅僅表現在學生方面,針對各具特點的教師,是否也該有別施教呢?例如,知識背景深厚的教師可以以培養學生理性、邏輯和研究能力入手,開展研究型教學;操作、組織能力較強的教師則可開展實驗型教學,培養學生形象、整體、操作技能等。教師應承認差異、揚長避短,在統一性、規范性下尋找多樣性。
三、量化評價指標和多元化的評價形式
由於音樂教育觀念、教育目標的轉變都會影響對教學的評價, 同時恰當的教學評價會對課程建設、對教育觀念轉變起到促進作用。根據目前對普通音樂教育「建立評價指標多元、評價形式多樣, 既關注結果, 更重視過程的評價體系」的趨勢,在動態的教學過程中應努力探索、完善課程評價機制,促進學生的發展,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
(一)量化教學方法評價指標體系
教學質量評價標准中,教學方法評價指標模糊,在注重教學方法的改革與發展方面明顯力度不夠。評價中,仍主要看板書是否工整,層次是否清晰等;對是否融匯學科前沿知識、引入自己的科研成果,具體方法的多樣化、個性化等方面多為空白。筆者認為,很有必要量化教學方法評價標准,增加教學方法評價標準的確定性、可操作性,能使教學評價體系朝立體化、制度化、標准化發展的同時,各個層次評價體系的構建更為完備,之間的發展更為均衡。
(二)建立全面的音樂藝術教育的考核、評價系統
建立全面的音樂藝術教育的考核、評價系統,從教學工作量、對學生藝術團體的指導、參與學校及社會藝術實踐活動、學生學習成果、學術研究水平等方面設立相應指標,考核評價普通高校音樂藝術教師業績,旨在調動其由狹隘的專業教育向綜合素質教育轉變中的積極性,發揮主導作用。
(三)評價形式多元性和組合的多樣性
音樂審美感受力評價和理論知識評價相結合,在對其感受能力評價的基礎上,可採取口頭分析、寫小論文等形式來促進理論分析能力的提高。
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注重學習過程和學習態度的考察,促進學習積極性的發揮。可採用課堂問答、討論,學習調查問卷、單元作業、課程論文、筆試等方式反饋學習效果,進行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既了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又關注學生學習目標完成的質量和程度,以量化評價和質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對學生做出整體性的學習評價。
四、全面提升師資素養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如果教師業務精良且頗具開拓創新精神,培養出合格、優秀的人才就具備了重要前提和必要的條件,教育事業持續健康發展才有充分的保障。
(一)提高學歷層次和業務素質
面對學科背景各異的教學對象, 綜合性大學音樂欣賞課要求音樂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業務能力, 自身在歷史、天文、地理、繪畫、建築等方面的文化底蘊也極為重要。因此,教師要有探索意識和學習能力,不斷提高學歷層次、拓寬知識結構。同時,通過進修、訪學等多種方式勤奮鑽研音樂表演技藝,積累豐富的演唱、演奏曲目。積極拓展各種渠道,為提升專業業務素質、藝術能力、表演能力和教學技能創造條件。
(二)科研教學相長和加強學術交流
科研要聯系教學、服務教學、促進教學;教學亦激發科研、激發創造,教學科研互補、教學科研相長。同時,應加強學術交流,擴展視野,了解本領域最新學術動態,有利於在前沿領域開發新的研究課題。
(三)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和教育技術的最大優勢
雖然近幾年電化教學已有很大發展,多媒體教室的設備也越來越先進、齊全,但沒有現代教學理念,光靠改善硬體條件根本無法取得應有的教學效果。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應用的立足點是,「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學環境和有利的學習工具。」①我們應該認識到現代信息技術的巨大作用,又要看到它的本質。音樂教師不僅要熟練掌握多媒體技術,更重要的是要探索信息技術與音樂教學的結合點,應具備充分開發和利用網路資源,多層面拓寬、挖掘音樂欣賞教學深度的能力。只有根據課堂需要,制定出合理的教學設計,才能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最大優勢。
結語
音樂欣賞教育不僅是普通高校實施音樂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更是傳承人類文化藝術結晶的最佳途徑之一。音樂教育本身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具有其他學科教育所不能比擬的特點,如何充分發揮音樂在培養大學生全面發展中的功能, 掌握時代的脈搏,關注社會變革,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是音樂教育工作者需要長期探討的課題。
❹ 舞蹈論文題目哪個好寫
舞蹈服飾與民族舞蹈相融的藝術探析
普及型舞蹈人才培養中的生態式舞蹈教育研究
「單元式」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法研究
學科建設視野下的少數民族舞蹈文化傳承
當代中國社區文化建設背景下的群眾舞蹈文化研究
民族舞蹈技術技巧的課程設置及應用研究
當代美國舞蹈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舞蹈文物及其文化表達
中國朝鮮族專業舞蹈教育歷史、現狀及其展望研究
綜合類藝術院校舞蹈表演專業人才教育現狀與對策探究
民族民間舞蹈表演人才的基本功訓練探究
對蘭州市業余體育舞蹈開展的分析報告
高等師范院校免費師范生舞蹈教育研究
高職院校公關禮儀類專業舞蹈課程教學的現狀與實施對策
對當前中國校外兒童舞蹈教育發展的思考
淺析江南舞蹈素材在創作中對人物形象的刻畫和運用
海峽兩岸舞蹈創作比較研究
舞蹈創作主體與文本研究
我國體育舞蹈拉丁舞運動員比賽服裝色彩研究
普通高校女大學生形體舞蹈課程設計研究
布依族喪葬儀式舞蹈研究
關於舞蹈藝術教育的調研報告
營銷理念中的普通高校舞蹈學專業課程建設研究
敘事性舞蹈創作分析與研究
有寓意的群舞調度與舞蹈主題
論舞蹈思維的意義
民族舞蹈題材水墨畫研究與創作
解讀舞蹈「大頭和尚逗柳翠」
舞蹈作品與文學作品
動作捕捉技術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舞蹈的數字化保護
論武夷文化中的「茶」舞蹈元素
莆仙戲曲元素在舞蹈創作中的運用
探戈舞蹈的源流與演變
體育舞蹈專業學校形體訓練課程現狀調查與分析
入華粟特人墓葬壁畫圖像研究及其舞蹈編創實踐
論舞蹈美育與「整體教育」
淺析校園舞蹈作品中內容美與形式美的統一
我國體育舞蹈教師繼續教育研究
舞蹈純粹性內涵實質研究
探究閩南民間舞蹈作品創作的「窘況」及對策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課堂教學鋼琴伴奏創編研究
舞蹈治療對於智障兒童交往能力的干預研究
舞蹈道具在舞蹈創作中的作用
中國舞蹈與戲曲舞蹈之關系
論舞蹈元素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滲透價值與實施方略
舞蹈藝術「舞蹈感覺」內涵及其形成與發展的影響因素
實踐與理論的穿越、對話
審視 實踐 創新
中外優秀拉丁舞選手舞蹈風格差異性研究
中國舞蹈等級考試評估標准研究
17世紀美國舞蹈教育研究
我國高校舞蹈課的推廣與普及研究
舞蹈意境初論
長春地區普及型舞蹈教育模式探究
論舞蹈劇目教學音樂運用的管見
國內外優秀拉丁舞蹈選手倫巴舞蹈關鍵技術的研究
從現存漢畫像石(磚)資料中看兩漢時期的舞蹈活動
高中舞蹈教學現狀及音樂選修課「音樂與舞蹈」教學初探
體育舞蹈對女大學生身心健康水平的影響
壯族民間舞蹈的教育傳承現狀及研究
論西漢皇室舞人的舞蹈藝術
執著地追求 大膽地探索
論太極文化對中國舞蹈文化的影響
學前舞蹈教育現狀的調查與研究
關於舞蹈音樂的應用與選擇的研究
5-6歲兒童自由舞蹈表現特點研究
舞蹈創作手法的運用與研究
湖南省體育舞蹈發展現狀與對策的研究
朝鮮族與蒙古族頭頂道具舞蹈的比較之考
吳曉邦舞蹈教育思想初探
武漢市少兒舞蹈培訓機構發展現狀及價值研究
體育舞蹈文化在我國的傳播及發展研究
論舞蹈在河南豫劇現代戲中的運用
從《水墨》探析多種舞蹈語匯融入體育舞蹈表演性作品中的研究
延邊少兒舞蹈考級教育現狀研究
浙江省普通高校體育舞蹈開展現狀調查研究
中國專業舞蹈教育現狀及分析研究
舞蹈教育的倫理審視
安徽省體育舞蹈開展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
數字化舞蹈藝術的特徵表達與視頻檢索技術
山東省高校體育舞蹈專業學生培養的研究
音樂融存於身體之中
雲南高校舞蹈編導人才培養淺論
北京市朝陽區小學體育舞蹈開展現狀與對策研究
高校體育舞蹈課程開展現狀與對策的研究
音樂表現手段對舞蹈作品創作的作用
從傳播學視角探討體育舞蹈的推廣策略研究
對北京體育大學舞蹈劇目《舞俠》編創的分析與研究
鋼琴伴奏在新疆高校舞蹈專業集訓中的運用研究
延邊「非遺」舞蹈關照下的朝鮮族學院派舞蹈創作
四川省高師體育舞蹈開展現狀研究
黑龍江地區鄂倫春族舞蹈文化的研究
長春地區普通高校舞蹈教育教學研究
即興舞蹈與幼兒舞蹈教育
內蒙古科爾沁地區薩滿舞蹈研究
中國傳統舞蹈的儀式性特徵及其對當代傳統舞教學的啟示
論舞蹈藝術的審美特徵
我國體育舞蹈開展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
體育舞蹈表演性音樂的編輯原則與方法
長沙市普通高校體育舞蹈課程開展現狀的調查研究
廣西高校體育舞蹈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分析研究
「念動訓練法」對舞蹈基本功技術技巧訓練的輔助作用
關於舞蹈的思考
陝西省理工科高校體育舞蹈課程開展狀況的調查分析與對策研究
中國芭蕾舞劇作品中音樂與舞蹈的民族性融合
我國高師舞蹈教育專業舞蹈課程設置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漢族民間舞蹈的祭祀性
關於四川師范大學舞蹈教育專業本科課程結構的問題研究
❺ 什麼是體驗式訓練課程與傳統訓練課程有什麼區別
傳統教育從小學到大學所接受的「增加知識學習」「邏輯思維學習」專「增強技能學習屬」等以提升IQ為主的傳授式學習,都統稱為「腦訓」。
心訓,是心智訓練的簡稱,心靈智慧訓練,或者說SQ(靈商)訓練,是心靈成長課程的一種,主要由美國、日本、印度、德國等心靈成長課程較發達的國家傳入。目前,被媒體譽為「中國心訓第一人」的林A導師,是中國心訓研究院首席研究員。他整合開發的「發掘自己心訓」和「商業領袖心訓」是國內「心訓」課程的代表,其特色以覺察式、感悟式、體驗式學習為主,讓學員有效打開心扉、清洗心靈、遷善心態、提升心智。
❻ 什麼叫體驗式課程
以IT培訓為例,即免費先上幾個課時,主要是讓你感受學習的模式與環境還有教學方式是否適合你。
❼ 高校教師將音樂課搬到海邊,你對這種教育方式怎麼看
唱歌很多人都非常喜歡,可以減少我們的壓力,同時能夠給我們帶來美的享受,而且很多歌曲還會帶給迷惘的我們帶來鼓舞。青島高校教師將音樂課搬到海邊這吸引了大家的注意,老師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難道又是一次炒作?大家都比較困惑。我思考了很久,說說我的看法,分享一下我的觀點,希望給大家帶來幫助。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書本上得來的內容終究是有限的,只有自己去真切的感知,去體會,才能體會到那些書本上得不到的知識和內容,而人生當中最重要的就是我們的經歷,這樣的教育方式在我看來真的非常有意義,也能給學生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