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幼兒園音樂活動游戲化討論的問題是什麼
一、關於幼兒園音樂教學活動的類型 2012年月,在四川成都召開了第八屆全國幼兒園音樂教育觀摩研討會,與《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相呼應,本屆研討會的主題是「我學習,我成長,我快樂」。在這次研討會上,針對幼兒園音樂教學活動的類型,南師大許卓婭教授提出了新的看法,那就是:在倡導教學游戲化的背景下,把幼兒園音樂教學活動劃分為歌唱、律動及奏樂三種類型更為恰當(傳統上分為歌唱活動、韻律活動、音樂欣賞活動、打擊樂活動和音樂游戲五類)。 對這樣的分類方法,我是非常贊同的。一方面,因為音樂活動是一種藝術活動,藝術活動離不開欣賞、感知、體驗、表現、創造等過程,也是就說,所有的音樂活動都應該蘊含音樂欣賞的體驗,如歌唱、韻律、打擊樂活動,前期都離不開對音樂的欣賞。另一方面,從幼兒的學習特點來看,幼兒的學習應該是游戲化的,反過來說,好的游戲本身就是學習活動,所有的音樂教學活動本身就應該是一種游戲活動。所以,把幼兒園音樂活動劃分為歌唱、律動及奏樂三種類型,並非不要或不重視音樂欣賞和音樂游戲,而是更加強調對音樂的感知和音樂教學的游戲化。 二、關於幼兒園音樂教學活動目標的制定 說到音樂教學活動目標的制定,很多老師都覺得難以把握,主要是對音樂知識技能學習目標的「度」較難把握,如何兼顧目標的全面性也較難處理。對此,許卓婭教師就「設置促進幼兒全面發展的音樂教學活動目標」這一問題,做了詳細而生動的闡述。許教授認為,教學目標設置的第一重要原則是:使音樂活動真正能夠成為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發展的媒介。這個觀點,其實也提示我們,任何領域的教學活動,其最終落腳點都是促進個體(幼兒)的全面和諧發展。為了落實這個目標,音樂教學活動應力爭突出幼兒在以下幾方面的發展要求:(1)獲得音樂知識、技能與發展學習品質;(2)獲得學習技能、策略與發展學習品質;(3)發展情感以及積極的個性、社會性品質。這樣的目標內容,應該是非常全面的。至於具體怎麼表述每一塊的目標,許教授都列舉了一些實例,對教師提出和撰寫音樂活動目標是很有指導意義的。 一是目標要具體明確,體現審美要求。如:在第一塊「獲得音樂知識、技能與發展學習品質」目標內容上,教師首先要審視音樂作品蘊含的音樂、舞蹈技能;思考、體驗這些知識、技能在該作品中的審美含義;還須慎重推敲,在何種程度上操作才能使這些知識技能對本班幼兒產生有真實意義的挑戰。就拿中班歌曲《小熊過橋》來說吧,在面對歌曲中的休止符,很多老師只會提出「唱好歌曲中的休止符」的目標要求,這樣的處理過於簡單、籠統。而審視一下休止符在兩段歌曲中的不同審美意義,我們就能發現,第一段的休止符表現的是小熊緊張、害怕的心理,第二段的休止符則表現了媽媽鼓勵小熊不要害怕的堅定語氣。所以,我們不妨把第一條目標改為「進一步理解和表現休止在歌曲中的含義,嘗試用較弱力度的停頓和較強力度的停頓分別表現小熊害怕及媽媽鼓勵時的不同語氣和心情。」這樣的目標,細致而有操作性,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就能關注到幼兒演唱歌曲時的審美表現,而不會僅僅停留於讓幼兒「學會演唱」這一很淺的層面。 二是目標要指向於幼兒學習能力和學習品質的培養。印象很深的是一個小班的音樂活動「數豆豆」,其第二條目標就是「通過觀察游戲玩法,分辨並逐步掌握游戲的規則和變化」。這條目標中,蘊含的學習能力是「會觀察、會發現」,能夠「分辨變化」並掌握規則,而「觀察、發現、分辨」的背後是要求幼兒能夠專注於活動,專注是一種良好的學習品質。《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提出要「重視幼兒的學習品質」,幼兒對活動有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在活動中積極主動、認真專注、不怕困難、敢於探究和嘗試、樂於想像和創造等,都是良好的學習品質。 三、關於教學過程中游戲手段的運用 幼兒園音樂教學游戲化的目的,就是為了將「不好玩的教學活動變得好玩一些」,而「游戲化」的關鍵在於「化」,即在具體的音樂教學活動中將一些「游戲形式」轉變為能夠讓幼兒樂此不疲、流連忘返的「游戲狀態」,在游戲中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好勝心和愛美之心
㈡ 幼兒園音樂活動應注意哪些衛生問題
發聲方法,不要讓幼兒大喊大叫,聽力培養要注意提供樂聲的音準、節奏感和美感
㈢ 幼兒園音樂課程評價的四個基本問題是什麼
音域 拍子 結構 節奏元素
㈣ 幼兒園教師在音樂教學中會遇到哪些問題
剛走出校門的新教師總是滿懷信心地想在幼兒園里大展身手,但孩子們送給她們的「見面禮」總弄得她們尷尬又無所適從。也許不同的新老師面對的困境不盡相同,但經過觀察並結合自身的經驗在幼兒音樂教學方面,我認為新教師普遍存在這樣一些問題。 一、著重於內容的完成而忽視幼兒的需要 新教師上音樂課往往首先想到的是要教什麼內容?怎樣教的問題,而忽視對幼兒的現有水平,特點,需要,興趣等方面的認識和把握,這就導致兩個方面的結果。首先,教學內容的難度過高或過低,教學方法不夠靈活,幼兒玩起來不夠「過癮」。記得我第一次組織中班幼兒開展音樂活動是學唱新歌「好娃娃」,為了讓他們理解並記住歌詞,我借來了頭飾讓小朋友扮演節爺\奶奶等人物。教學過程中我也努力做到聲情並茂,結果的確達到了學會唱一首新歌的目標,但是整個過程孩子們都沒有離開過椅子,他們的熱情和好動的天性並沒有得到發揮。現在想起來,頭飾的提供雖合內容,但孩子們對爺爺\奶奶等角色已經非常熟悉了,所以這個道具,失去了其應有的作用。第二次我組織的一個教學內容是「說反歌」雖然歌詞幽默有趣,能激起幼兒興趣和熱情,但是無論我用什麼方法教,他們都掌握不了整首歌的節奏內容的難點是中介決不了,孩子的興趣始終停留在「你把襪子穿在耳朵上嗎?」一句的可笑上,活動早早收場後來我看完資料才知道這首歌只適合大班的幼兒,我把它選為中班的內容缺沒有考慮到孩子的年齡特點和現有水平,提取其中的精華部分並改編為中班孩子玩的活動,效果自然不佳。我響無論是教學方法還是內容,都不能脫離孩子的實際,備課時要考慮孩子的實際情況,備孩子跟備內容同等重要。 其次,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只注重過程和教的內容,忽略了幼兒在其中的表現,幼兒往往被我們牽著鼻子走。我們或許看不到孩子,或許看到了卻不會去調整。我曾去觀摩過一位小班新老師的一節音樂課。她存設計一節AB段結構的音樂欣賞活動「小魚和鯊魚」的時候,准備了一張很逼真的沙鯊皮讓另外一位老師穿著來扮演鯊魚,形象十分逼真,效果也很明顯:當音樂晌起,鯊魚出來的時候,扮小魚的孩子有的就被嚇哭了,硬拉著老師的衣角不放。當第一遍欣賞結束後,老師並沒有針對這種情況改變鯊魚的形象,而是拉著嚇哭了的孩子繼續重復進行游戲。可以想到,當鯊魚再出來的時候,淚水末乾的孩子又哭了起采,那時候孩子們的心思已不在音樂上而只在那隻可小白的鯊魚上了。我想音樂欣賞活動應該是著眼於幼兒對音樂的感受力,表現力和創造力等基本素質的培養,道具和活動形式的採用都是為目標服務的,是可以因當時的需要而作適當調整的。可是作為新教師,因為經驗的缺乏,往往是不知道或不敢去調整,硬是按原來的計劃進行下去,效果往往就不盡如人意。 二,著重於游戲的組織而忽視了音樂的功能 許多新教師都知道愛玩游戲是幼兒的天性,所以在音樂活動中也會嘗試用游戲化的方式去開展活動,去調動幼兒的積極性。但是在開展的過程中卻往往出現一種意想不到的結局,那就是讓幼兒動起來了,卻沒法讓他們靜下來,游戲中找不到音樂,游戲與音樂脫離了。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多數是由於老師太急,在幼兒還未充分感受音樂,分辨音樂性質時就讓他們進入游戲當中,幼兒一進入角色,興奮點就全集中在好玩的游戲里了,耳朵里根本沒有音樂。既然是音樂活動,那麼我們就應該著眼於讓幼兒從音樂中獲得興趣。只有當音樂活動真正以音樂的美感感染幼兒,使幼兒有能力在自己的音樂實踐中真正體會到音樂的美時,幼兒才能真正產生對音樂的濃厚興趣,並繼續保持下去。在這里,當然不是要把游戲藏起來,游戲可以貫穿活動的始終,但每一步都必須為目標服務,活動的幅度宜由小到大,一步步引導幼兒去感受音樂,理解音樂。如在音樂區裡面我用兩只手指做游戲引導幼兒欣賞樂曲「撥弦』,效果就比第一次迫不及待地讓他們進入「狐狸和小狗」的角色里去欣賞好很多,孩子既能被吸引到手指游戲中來,又能用有意注意去傾聽音樂,音樂與游戲統一起來了,效果自然好。 三、語言不夠精簡,要求不明確 在我的經驗中,這一點是許多新教師的通病。適當,確切的語言在音樂活動中本來能夠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但是我們很少去考慮應該怎樣運用這一工具。所以在進行活動的時候就容易出現說太多話的現象,說完要求又說內容,而講解內容的時間有時候比歌唱或演奏的時間還要長,把音樂課變成了語言課。教師在開展音樂活動前,提要求的語言精簡,要求要明確,再配合恰當的體態語言,孩子自然能領會教師的要求。這一點我覺得煙墩路幼兒園的彭園長在教大班幼兒的集體舞時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集體舞教學本來是有很多要求需要老師去講解的,但彭園長很巧妙地把要求和講解化成「向前走,肩並肩,背靠背」等簡潔的言語,然後結合動作的示範,孩子很快就領會了要求。我想,這或許就是教育的藝術所在吧! 當然,新教師在音樂;舌動中之所以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是因為我們經驗不足,所以不足為奇。但是,本著對幼兒負責的態度,同時為了自己能更快地把音樂活動組織得得心應手,每一個新教師都需要提高自己的能力,努力把適應期縮短。在我看來,主要可以從這兩個方面著手。 首先是多聽、多留意。 這是教師提高自身音樂素質的必要途徑。我們知道,幼兒音樂教育,是以音樂為手段開展的教育。教師自身的音樂素質,是直接影響幼兒音樂教育質量的重要因素。教師如果能准確地識別音樂作品,那麼就能正確地選擇出適合幼兒學習的音樂作品;教師如果能敏銳地察覺出作品裡蘊含的各種教育價值,那麼就能較有效地將音樂作品的教育潛力轉化為幼兒的發展;教師的音樂表現力越強,則幼兒所受到的音樂熏陶就越完美。為此,新教師必須努力提高自身的音樂素質。而我們感受音樂的重要途徑就是聽,多聽,多留意身邊的音樂,我們對音樂的感受力和敏感性就會自然增強。 其次是多看,多分析,多移植。 我們都是明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道理。對於新教師來說,在適應的過程中多學習他人的經驗就更重要了,這可以縮短我們摸索的過程。我們可以通過現場觀摩並參加課例評析活動來豐富自己的經驗,也可以拿別人的課例錄像來觀看,分析其組織意圖並嘗試進行移植,以旁觀者和當局者的不同身份去感受,去找出差距。還可以把自己上課的過程拍成錄像,再從旁觀者的角度去看自己的一言一語\一舉一動,並評價自己的活動組織和控制,這能很清楚地讓我們意識到很多問題,快捷地提高自己多方面的能力。
㈤ 各年齡段幼兒音樂技能存在哪些問題
~2歲孩子音樂方面發展有什麼特點
音樂作為一種聽覺交流方式,它可以被包括嬰兒在內的各種年齡的各種人所利用。嬰兒很注意他們周圍環境中的音樂,並能很快將它與別的聲音相區別。正如從充滿各種聲響刺激的環境中區分出音樂之聲的過程一樣,嬰兒最初是把自己的聲音從其他聲音中區分出來,並運用自己的聲音和別人發生聯系。嬰兒模仿聲音時,其樂無窮。許多嬰兒要度過很長時間的「聲音游戲」期。嬰兒的音樂行為不僅僅限於對聲音模仿和注意聽音樂,6個月時,孩子開始以明顯的動作對聽到的音樂進行反應。可以說,在生命的最初兩年中,孩子從接受者發展到參與者,從參與者發展到創造者,從傾聽聲音發展到製造聲音再發展到創造音樂。
由於孩子最初的注意是區別辨認音高和音色,所以成人應該為孩子提供多方面的音高和音色的樂器:撥浪鼓可以成為孩子的第一個樂器,它可以用各種不同材料製成,為孩子提供聲音刺激的體驗;音樂盒能提供有意思的對照鮮明的音高和音色;照顧孩子的工作可以為成年人提供許多機會和孩子進行節奏上的、旋律上的交流,如給孩子唱搖籃曲,家長自己創造節奏、小調也是很有意思的;音樂錄音,並不只是作為背景音樂,而是要挑選一個合適的機會給孩子聽,給孩子明顯的享受和快樂。總之,要提供給孩子這樣一個環境,即音樂是與每日生活相聯系的,是受重視的,這也是孩子音樂興趣和音樂意識發展的第一步。
2~4歲孩子音樂方面發展有什麼特點
孩子到2歲時,絕大多數都開始學說話,這對他們音樂意識的覺醒以及對音樂的積極反應都有很大影響。雖然他們注意力的空間簡單有限,他們參加集體活動的興趣受到限制,但他們都是相當持久的音樂創造者。他們喜歡唱,喜歡以節奏律動探索和試驗,他們對樂器和由各種物體發出的聲音的音色表現出極大興趣。當聽到音樂時,會表現出相當專注的態度,他們吸收著各種聲音和動作的絕大部分,音樂反應力的程度不斷擴大,音樂給他們自由和機會,他們就是聲音的自然探索者。
大多數2~3歲孩子能唱歌,這時的唱歌大多是發自本能的,往往出現在個體的語言游戲或旋律探索體驗時。自然歌唱的音域在中央C之上的dl到a1,這個音域似乎是他們最舒服並適用的。他們常常唱些歌曲片段。這段時期是他們「復制」歌曲能力的較強階段,許多3歲孩子能完整、准確唱出一首歌曲並且會發展歌中的主要部分。學習有旋律感地唱歌,必須以鼓勵孩子去對音樂的聲音進行探索、試驗以及培養控制聲音作為基礎。學習唱歌是逐漸地、自然地產生在一個允許並有助於音樂才能成長的環境之中,而且它與幼兒其他方面的發育是密不可分的。
2~3歲的孩子經常保持著以一種類型的動作貫穿於一個節奏的體驗,動作的不斷重復幫助他們發展對音樂拍子和動作之間關系的感知理解力。到了3歲,許多孩子已經獲得了一些在一定限制的時間內,以相一致的動作去配合節奏刺激的能力。由於動作越來越協調,也不斷增加了控制節奏的反應能力,3歲的孩子更樂意在他們的動作反應中,利用空間或以各種各樣的身體動作來試驗。他們需要機會去獲得一個動作的內容和含義,並在其創作中加以使用。
這階段的孩子對樂器有很大的興趣,應允許孩子自由地使用樂器。他們對一種樂器的興趣是多方面的,所以,在任何使用樂器的指導活動開始之前,可以引導孩子觀察、比較其外觀、形狀和聲音的可能性。不應期望孩子能運用樂器與音樂保持相一致的拍子,但是要鼓勵他們參加器樂活動,為的是培養他們的興趣和拓寬他們對音調和節奏方面的體驗。
4~6歲孩子音樂方面發展有什麼特點
4歲孩子的口頭語言得到了快速發展,他們能很好地使用語言並開始懂得詞語的幽默含義,且喜歡朗誦簡單的歌曲和短小的詩歌。孩子的這些詞語方面的興趣給家長提供了將音樂和語言融合在一起的機會,表現出以下特點。
(1)唱歌時對旋律的理解。隨著語言能力的發展,孩子唱歌的音域得到擴展,但許多孩子對唱較高音域的歌曲還有困難。由於語言理解力的增強,大些的孩子已能開始區分和組織有關音樂基本要素的概念,如旋律、節奏、力度、曲式。而這些概念要求通過許多方面的經驗——視覺的、觸覺的、動作的暗示,並伴之以聽覺來進行教學。如,當家長在鋼琴上演奏出向上或向下旋律時,要求孩子聯想向上或向下的動作方向,並伴之以「上樓」或「下樓」的詞語。這樣訓練之後,當家長再使用鋼琴來表現旋律的進行方向時,要求孩子以動作進行反應,幾乎所有的孩子都能准確反應。但是,如果視覺上的提示和動覺上的表演被限制時,孩子幾乎很少能准確地配合。
(2)動作和節奏的體驗。4~6歲孩子肌肉的協調能力發展了,孩子們更有興趣去進行節奏活動中空間與動作的體驗。孩子喜歡跑、跳、爬、登高、扔球、抓球以及有節奏地唱歌,並樂意為音樂」編」舞,更樂意把音樂動作化、戲劇化。5歲時,大部分孩子能將自己的動作與節奏刺激相協調一致。識別和表達音樂中拍子和跟拍的能力,構成了孩子對音樂中節奏要素理解的基礎。所以,必須幫助孩子培養一種有規律的動作感覺。隨著4~6歲孩子對拍子的知覺能力和音樂表達能力的日益增長,他們所具備的最基礎的節奏概念,應包括如下內容:穩定的拍子感;節奏的拍子可以快、慢、漸快或漸慢;節奏型可以由快和慢拍子聯合組成;用歌詞也可以組成節奏;某一拍可能是重音,這個重音將在兩拍或三拍為一組的節奏中起作用;一首歌曲有節奏骨架,很多歌曲可以在排除了音高、旋律或歌詞等因素之外,僅靠它的節奏骨架來識別。
通過動作、使用樂器或觀察鍾擺、節拍器等視覺練習可培養幼兒的節拍感覺。游戲和活動都伴之以短小的歌曲、節奏律動或一些有替換詞的兒歌,用來加強肌肉的技能訓練。包括手和胳膊動作、手指動作、腿和腳的動作,要求孩子對某一首歌曲或曲調以適當的節奏性動作加以反應,其中包括一些有方向性的動作。在孩子的合拍能力中,速度也是一個重要因素。在節奏體驗中,快些的速度較容易些,大些的孩子能分辨和表達出速度的變化,他們還能理解快與慢的聲音是如何連在一起而組成了節奏型,並以拍手、擊鼓來表達節奏型的意義。對於基礎的節奏概念和技能發展的關鍵期是9歲之前,所以4~6歲這段時期是重要的。
(3)樂器演奏的體驗。樂器提供了一個對所有音樂要素的視覺、觸覺和動覺的體驗。以富於想像的方式使用樂器,還能幫助孩子在他們自己的理解水平上去發現作曲家們如何利用樂器去創作。不僅如此,樂器給孩子提供了一個判斷其中所涉及的音色、力度、音高、節奏、速度和其他音樂要素的機會。這階段的孩子對音色的理解,應包括以下內容:獨特的音色是由不同的樂器或不同的發聲方法造成的;樂器可以通過各自不同的獨特音色鑒別和認知;當樂器或聲音以不同的方式被演奏或創造時,它們能發出強、弱、高、低不同的變化。可以提供機會幫助孩子發現、鑒別、描述他們所聽到的聲音,利用樂器來理解音色。可以這樣提問:「什麼樣的聲音像雨滴落在屋頂?應用多快的速度演奏?」「熊在樹林中怎麼走路?它的聲音應該多響?」「一隻啄木鳥啄樹木,聲音是快還是慢?」大些的孩子在理解音高概念方面,如音的高、低、上行、下行、級進、跳進、平行,可以利用鋼琴來輔助學習。
(4)音樂的欣賞。這階段的孩子有更持久的興趣和更專注的注意態度去聽有細節的故事和音樂。研究結果表明,5歲的孩子表現了聽覺能力上的有意義獲得,包括跟隨音樂旋律方向的能力、分辨聲音的能力以及集體聽音樂時注意力跨度的延長,可以從最開始的20分鍾逐漸延長到50分鍾。注意力使孩子在邊聽音樂邊表演動作時,更仔細地聽音樂。沒有表演的聽音樂,也是重要的。然而,為喚醒孩子的音樂興趣,這種將聽、動作、戲劇性表演相聯系的方法應是重要的方式。通過孩子的積極參與,每個新的音樂概念都會得到加強。事實上,聽音樂的兩個最重要的因素是啟發孩子「注意聽」並「積極參與」。
㈥ 幼兒音樂欣賞活動設計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在音樂欣賞的過程中,教師要仔細的觀察幼兒的感受能力,注重整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相結合的原則,靈活的進行教學活動。 幼兒是受教育者,是欣賞活動的主角,教師只是作為一個引導著和支持者。幼兒存在個體差異,在欣賞能力方面和理解音樂的能力方面有著不同的看法和觀點,作為教育者的我們要密切的關注幼兒,切忌自我陶醉而忽略幼兒的感受。要通過多種方法激發、引導幼兒將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說出來,以求師生互動,產生共鳴。對於相同的音樂,教師有自己的欣賞思路,在引導幼兒的同時切忌否定幼兒的欣賞思路,要善於傾聽,不可以將欣賞活動理解的太死板。活動中應當鼓勵幼兒大膽的表達,敢於表達的幼兒至少說明他們認真地欣賞了、思考了,對於沒有進入欣賞狀態的幼兒也要多引導、提問,激發他們的欣賞興趣,並及時地對其進步表示肯定和鼓勵。但是對於表達不夠准確、對樂曲感受在理論上有偏差的幼兒也要及時地給與指正和正確引導,使他們的欣賞能力得到提升。在活動結束時,教師還應該善於總結、評價,給幼兒在活動後的思考留有充分的空間,鼓勵幼兒用多種思維感受作品,多聽、多欣賞,不斷的擴寬自己的欣賞空間,從而提升 對音樂的欣賞能力。 音樂欣賞是一種美的教育,不但可以提升幼兒對音樂的理解感受能力,還能夠使幼兒的審美情趣得到提升。作為一名幼兒教育工作者, 只有在實踐中不斷的摸索、總結,善於學習、思考和積累,才能使音樂欣賞教育不斷創新,不斷發展! 音樂欣賞教學在幼兒園音樂教學中是比較有難度的領域之一,這個問題一直讓幼兒教育工作者為之困擾並大膽嘗試努力探究,去尋找適合幼兒教育教學特點的欣賞方法和途徑。在日常教育教學工作中,我通過兩年音樂教育得大膽實踐,並從中獲得了許多有益的經驗和方法,現就音樂欣賞方面得教學經驗做一交流。 一、音樂教育與音樂欣賞之間存在的區別和聯系。 早在20世紀初期,美國著名的兒童音樂教育心理學學者詹姆斯.慕賽爾就在其音樂教育名著《學校音樂教學的心理學》一書中指出:在普通學校中,音樂教育就是欣賞教育,就是為欣賞而進行的教育。在這里,欣賞即為:懷著由衷的欣喜熱愛之情,自動追求從音樂中獲得自我滿足和自我實踐的過程。好的音樂作品自然對幼兒形成一種有內而生的吸引力,對幼兒形成一定的影響力,自然而然的讓幼兒從感知的水平上升到欣賞的層次。雖然如此,我還是認為音樂教育和音樂欣賞教育從不同程度上存在差異。音樂教育的范圍很廣,它涵蓋了音樂欣賞,每一個音樂都可以被人們所感受、所理解,從這個過程中,人們可能對於不同的音樂作品有了不同的看法和思想,他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欣賞。這樣一來,音樂作品都可以被欣賞,當然欣賞的層次會因為作品的變化而不同。然而音樂欣賞活動中的音樂作品又有了更高層次的要求,被欣賞的音樂作品只需要學習者認真地感受、欣賞,並不一定要完整的學習、歌唱、記憶和表演。兩者之間存在不同的學習目標和教學方法的不同。音樂作品的選擇和欣賞作品的選擇也會存在不同的選擇區域,相對來說,欣賞作品選材范圍要廣泛一些,不但可以選擇音樂教學中的歌曲、表演唱、律動、游戲,還可以選擇幼兒所不能夠表演、演唱的中外樂曲例如《四小天鵝》、《梁祝》等,不同題材的音樂形式也可被幼兒所了解和欣賞,如地方戲、搖滾樂、輕音樂等等。這樣,要求我們幼教工作者在選擇音樂作品時要一定要慎重、仔細分析,並要結合本班幼兒的具體情況選擇適當的教育教學方式方法。 二、進行音樂欣賞教育對教師有嚴格的要求。 在進行音樂欣賞教育之前,對我們進行組織教學的老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一)要求 教師具備豐富的音樂知識,能夠對音樂具備初步的賞析能力。 音樂欣賞不單單含括了音樂知識,還包括豐富的舞蹈、韻律及歌唱能力方面的要求。只有教師擁有了良好的音樂綜合能力,才能夠對音樂作品進行細致的分析理解,才能夠通過舒適的歌唱、協調的動作和富有個性的表述、表現展示音樂的魅力,從而感染音樂中的幼兒,使他們得到老師的引導和提示從而提高自身的欣賞能力和水平。 (二)教師要考慮到作品的可欣賞性和欣賞價值。這是我們在選材時應考慮到音樂對幼兒的可感性、可接納性。 對於音樂作品在形式上是否鮮明突出、結構是否方整、長度是否適宜、可參與性是否充分等都顯得至關重要。許多音樂作品很優美,但卻因為過長過大而很難進入幼兒音樂欣賞作品的行列。這需要我們教師進行認真地分析和節選,選擇作品中比較長見的樂段或節奏變化明顯的樂段進行提煉,並與幼兒實際情況相結合,例如《梁祝》是被我們所熟知的樂曲,它的幾個樂段分別講述了不同的故事情節,我們將「化蝶」一段提出來,便可以讓小班幼兒通過觀摩教具「蝴蝶」的翩翩起舞結合樂曲優美、緩舒的旋律展開想像和模仿,既滿足了幼兒欣賞的需求,又符合幼兒善於模仿的特點,從動靜交替中達到教學目標。另外也有一些音樂被幼兒所感知,但他們卻只能夠感受音樂的表層,無法觸及音樂的深處,這需要我們老師及時地抓住幼兒興趣,進行良好的引導,把復雜的、不利於幼兒的因素進行過濾,通過一定的方式發現作品種適合幼兒學習的部分進行引導。例如前一陣十分流行的成人歌曲《老鼠愛大米》和《兩只蝴蝶》,孩子們受周圍環境的影響大都會唱並喜歡在班級中隨口吟唱。我隨即抓住孩子們的興趣點,將這兩首歌中適合幼兒並容易被他們理解和接受內容進行欣賞:《老鼠愛大米》的歌碟中背景動畫講述了兩個小蝸牛之間的離散故事,因為一次互相幫助使兩個蝸牛成為好朋友。一天它們中的一隻被人類帶走了,這次離別使對方痛苦萬分並日夜找尋、思念對方。從這里可以教導孩子們朋友之間要互相幫助,友好相處真誠相待,向小蝸牛一樣和睦。《兩只蝴蝶》也可以用同樣的方法引導幼兒將成人化的歌詞進行幼兒化的理解,將歌曲中原本描寫愛情的詞彙轉化為描寫友情的句子,這樣,經過教師過濾後的音樂作品便很容易被 幼兒所接受和理解,同時也減少了家長對於幼兒常成人流行歌曲的困惑和阻撓。一些好的作品總是被大家所認可和接受,孩子們的欣賞也會受到成人的影響。當然,這一切少不了老師的認真、思考、推敲、提取、升華的過濾過程。 三)善於分析樂曲的曲風和節奏、旋律的特點,選擇適當的方式進行引導,使幼兒在不知不覺中一步一步走近作品中去,從而身臨其境的感受音樂的魅力。 許多音樂作品被人們賦予固定的形象,從而使人們更加形象生動的感受作品所表現的情感。例如《小兔跳》樂曲中,以歡快的跳音和優美的快節奏跳躍的旋律進行表現,是我們自然而然的就會在腦海中形成兔跳的畫面。而在《小熊吹喇叭》的樂曲中,就可以通過左手低沉的鋼琴伴奏感受到小熊的笨拙可掬的可愛模樣。在《小燕子》的樂曲中,用優美的琶音進行伴奏,使整個樂曲舒緩、優美、流暢,從而使聽者感受到燕子優雅的飛行姿態和穿梭在綠意昂然的春天景色里的情景。 (四)對於多段式的變化明顯的樂曲,教師要.擴寬思維,靈活的運用多種方式把樂曲進行不同的環節劃分,從而使樂曲更加易懂,富有生命力。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要注意的是,我們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幼兒理解作曲者的一般應用曲式作為音樂表現手段的意圖,我們應該更多地去關注音樂本身的音樂形象,而並不是要著意的去從音樂中找出某種畫面來。不同的樂曲擁有不同的結構特點,有ABC……主置結構、ABA再現結構、ABACA……循環結構、AAAAA變奏結構、ABCAB奏鳴結構等等。教師可以先對音樂進行仔細的品味和分析,找出它的結構特點,從而進行 「量體裁衣」
㈦ 幼兒教師的基本音樂素養有哪些方面
一、幼兒教師要掌握一定的音樂理論基礎知識
幼兒教師的音樂理論素質水平直接影響著幼兒園的音樂教學水平,這是對幼兒進行音樂素質教育的基礎。由於幼兒教師的來源和接受專業教育的層次不同,她們的音樂理論水平也是不平衡的。我們強調對幼兒教師進行音樂理論素質培養,而不是讓幼兒教師達到音樂家的水平。幼兒教師只要能夠掌握一定的音樂理論知識,並能夠運用這些理論研究幼兒園的音樂教育就可以了。「音樂教師應該具有較高的音樂理論素養,」這是許多幼兒教育專家的共識。所以,幼兒教師應該加強音樂理論的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音樂理論水準,並在學習音樂理論的過程中學習一些教育利學的理論,使音樂教育能夠在教育科學理論的指導下產生最佳的教育效果。
二、幼兒教師要掌握正確的發聲方法和技巧
三、幼兒教師要具有分辯音準節奏正誤及音質優劣的素質
第三,教師應熟練地掌握咬字、吐字規律。歌曲是語言和曲調相結合的一種藝術形式,
四、教師應具備一定的樂器演奏能力,尤其是鍵盤樂器
五、教師應該掌握正確指揮音樂的技能技巧
綜上,作為工作在幼教崗位上的音樂教師,必須勤奮工作努力培養出具有較高音樂素質的未來幼兒教師;而各類幼兒園也必須對教師的音樂素質進行全面訓練,才能使其掌握音樂教育的藝術精髓,才能使幼兒園的音樂教育水平不斷提高。
㈧ 當前幼兒園藝術教育存在哪些問題
當前幼兒藝術教育中的存在問題 (一)家庭教育的誤區 如今,越來越多的家長想讓孩子增加一些藝術細胞,便糊里糊塗地給孩子報名打著「藝術特色」的牌子的幼兒園,即便幼兒園沒有開設藝術教育課程,家長也會想盡辦法把孩子送到各式各樣的特長班去,希望孩子能在這樣的課堂上受到藝術的感染和熏陶。 1、藝術教育等同大雜燴 很多家長對藝術教育根本弄不明白,他們認為,藝術教育就是讓孩子學到課堂之外更多的東西,還給孩子報名參加各種各樣的課外興趣班,如「國畫」、「小提琴」等,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從這樣的教育中成為全才,完全忽視了孩子真正的興趣所在,使得藝術教育成為一個快樂的出發點,到最後卻成為孩子沉重的負擔。 2、藝術教育成了技能訓練; 很多家長知道重「術」不重「道」是現在藝術教育中最常見的通病,但還是不自覺地拿彈得好不好、畫得像不像等作為孩子藝術教育成果的衡量標准,而忽視了孩子藝術修養審美情趣的提高,不少家長都認為藝術教育是教育的附屬名,學好藝術可以為各類考試添加籌碼等,使藝術教育成了技能訓練。 3、拿專業水平要求孩子。 我們知道,藝術教育的核心內容就是給孩子樂趣,並不是讓孩子過早地達到專業水平。但有些家長想當然地認為把孩子教得水平越高越好,從而拿一套專業人員的標准來衡量藝術教育的成果,而忽視了藝術教育和純粹的專業人才培養之間的不同,專業人才的培養方法固然可以更快地提高孩子的藝術水平,但這和幼兒教育階段的藝術教育的初衷並不一致。 (二)幼兒園教育存在的誤區 藝術教育是幼兒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幼兒天生就有熱愛和探索藝術活動的傾向,只是這種自然傾向被後天非自然的強化和訓練,大多無法繼續保持,往往被限制甚至被扼殺。主要表現在: 1、指導思想方面傳統落後 (1)技藝訓練為中心 長期以來,許多幼兒教師已經形成一套以技藝訓練為中心的外顯或內隱的觀念和行為模式。這些教師在幼兒藝術教育活動中,無論是在制定教育活動目標、設計教法,還是組織教學,都自覺或不自覺地把注意力集中在技藝訓練的目標上。他們重視幼兒的正確描寫、製作和表演能力,卻忽視幼兒自身對藝術的感受和表達,這就扼殺了幼兒的藝術潛能和創造力。 (2)教師為中心 當前,我們的幼兒藝術教育活動仍然跳不出幼兒圍繞教師轉的怪圈。「教師讓我這樣做,我就這樣做」的現象仍然十分普遍。教師是絕對的權威,是萬能的知識技能的傳播者。教學活動由教師支配,教師讓幼兒觀察、模仿、記憶及回答事前教師准備好的問題,幼兒只能在裡面打轉轉、不能跳出來,即使是跳出來了,教師又馬上拉回去,幼兒只能被迫放棄個人「異端」的想法和探索行為。這種「以教師為中心」的觀念只會扼殺幼兒的創造力,對幼兒的成長在害無益。 (3)知識為中心 傳統的知識觀認為教學就是用知識去填滿「全庫」(腦),學習就是獲取知識。知識是對經驗、事實、規則等的認識,而這種認識的真理性是絕對的、唯一的、靜止的,甚至是終級的。在幼兒藝術教育活動中,部分教師就深受這種傳統知識觀的影響,在教學中採取灌輸式教學,強調對知識的記憶、模仿和重復性的練習,造成培養出來的孩子膽子小,教師沒講過的不敢想、不敢做,幼兒又怎麼能發明、又怎麼能創新呢? 2、有失公正、兩極分化大 在以往我們的幼兒教育中確實存在著許多在失公正的地方。特別在幼兒藝術教育中,這種現象尤為嚴重。老師偏愛那些模仿力強、很會領悟教師意圖的幼兒,把他們歸為能力強的有才藝的一類。教師對他們另眼相看,指導得更為詳盡。而一些所謂「能力差」的幼兒,教師總認為他們是很難「開竅」的,就聽之任之、放手不管了。這樣就造成「好得更好」、「差得更差」,兩個極端對幼兒的成長是極為不利的。 3、教學模式呆板 在傳統的藝術教育中,不能不承認,我們是沿著反幼兒發展規律之道而行的,從入園就把孩子置之「依樣畫葫蘆」的寫實樊籬,老師先常常在黑板上畫個範例,要求照葫蘆畫瓢,稍有出格,便加以制止和批評,過分強調知識技能的掌握,如圓畫得圓不圓、線條畫得直不直等。最後是展示作品,幼兒互相欣賞(比誰畫得像)。這種藝術教育的後果是幼兒藝術感受能力下降,直覺整體的審美方式遭到破壞,審美經驗極度缺失。這種教育模式下教出來的幼兒往往也很呆板,作品千篇一律。
㈨ 幼兒園歌唱活動設計中應注意哪些問題
幼兒園歌唱活動是幼兒非常喜愛的活動之一。在活動組織時,教師必須結合幼兒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教育理論、教學方法,創造性地開展歌唱活動,千萬不能生搬硬套。 (一)教師熟悉教材 (二)新歌學習 在設計一首新的歌唱活動時,基本分為五個步驟:即學習歌詞、節奏練習、旋律練習、分音教唱、整首歌曲教唱。 幼兒園的歌...唱活動區別於少年兒童與成人的歌唱活動,在歌唱活動中利用音樂娛樂性特點,吸引幼兒在玩中學,在樂中學,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中促進幼兒的音樂能力,使幼兒對歌唱產生更廣泛的興趣。 常用的新歌學習活動的設計與組織、知道方法有以下幾種: 1.故事導入法 幼兒歌曲內容簡單,篇幅短小,一首歌曲四、五句歌詞就能塑造一個十分有趣的音樂形象或講述一個有趣的故事。用故事導入法,可以把歌曲內容通過故事的形式較詳細地呈現在孩子面前,讓幼兒更加具體、形象地了解作品,熟悉歌詞,引導幼兒身臨其境地融入作品之中,與作品產生共鳴。例如,教唱《小紅帽》這首歌曲時,教師可以將歌曲內容以生動的故事教書給小朋友。 2.游戲導入法 根據歌曲作品的內容涉及有趣的游戲,制定與歌曲內容相符合的游戲規則,讓幼兒在游戲當中學習歌曲。例如,歌曲《小小雞》表現地是一群小雞帶著小帽子,背著小書包在草地上玩耍越走越遠,雞媽媽後來發現小雞不見了,傷心地哭了,邊哭邊喊「小小雞快快回家吧」。游戲時,教師帶著頭飾扮演「雞媽媽」,幼兒扮演「小雞」,在游戲中反復熟悉歌曲,理解歌曲內容。 3.節奏導入法 任何音樂都離不開節奏,豐富多變的節奏構成了美妙無比的音樂。幼兒歌曲具有旋律優美動聽、節奏鮮明、形象生動的特點,掌握了節奏,歌曲學習就成功了一半,尤其是對於節奏稍復雜的歌曲,節奏練習就顯得更重要了。 例如,歌曲《蝴蝶花》中出現了四、八分節奏、有浮點四分節奏、切分節奏、後十六分節奏。教師在歌唱這首時,把這些有趣的節奏提出來引導幼兒通過邊拍手、拍腿、跺腳等動作來感受不同的節奏型,幼兒掌握這些節奏後再教唱時就容易的多了。 (三)復習歌曲 組織幼兒在復習歌曲時應讓幼兒在愉快、有興趣的情境下進行,避免單調重復練習。 (1)用表演唱的形式復習歌曲。 (2)變換演唱形式復習歌曲。 (3)用游戲的方法復習歌曲。 (4)利用其他活動形式復習歌曲。 音樂活動中滲透在其它各類活動中,教師在歌唱新歌以後,利用其它活動來幫助幼兒復習歌曲,效果會更好。例如:歌曲《春天來了》在美術活動中,教師可以帶領幼兒畫春天的花園,將歌曲內容用美術形式表現出來幫助幼兒理解歌曲,記住歌詞。 (四)創造性歌唱活動 1.創編歌詞,例如:歌曲《打電話》教師在引導幼兒在創編歌詞,可以讓幼兒發揮想像力,創造性的編出很多不同的歌詞內容,如:「你在哪裡呀?」可以回答「我在汽車上,我在公園里,我在外婆家」等等。2創編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