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歌唱的情感投入與方法
感情投入是一個復雜的問題。
首先你的技巧要過關,技巧不只是你說的內高音,還有很多細節,包括容音色的控制,節奏和音準,氣聲、顫音、咬字……都是唱功的組成部份。
如果技術真的過關了,那麼可以先從模仿學習入手。先分析一下你要唱的那首歌是什麼樣的情緒,然後找一批類似情緒的歌曲來分析,看看那些歌手是怎樣處理的。聽的時候一定要細致,怎樣咬字什麼地方換氣,何時輕何時重,都要注意到,然後再選擇適合自己的東西來學習。
關鍵是,一定要避免這個誤區:心裡有感情歌聲就能帶感情。這句話從原則上講沒錯,但沒有任何實踐上的可行性。你不是心靈感應大師,不可能把你心裡的想法直接傳達給聽眾,真正有效的傳遞媒介,就是你的歌聲,歌聲中的每一個細節,基礎就是你的技術。「技術不是萬能的,但沒有技術是萬萬不能的」,這就是我要告訴你的最核心的東西。
㈡ 淺析怎樣在音樂課堂中注入情感教育
音樂課堂教育應努力從學生的認識水平出發,更多的培養學生美好、高尚的情操和回豐富的情感,健全答的人格。利用音樂教育讓學生多感知、多想像、多體驗,多創造美的情感。並充分運用課堂教學中師生雙方直接或間接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認識美、創造美的慾望,讓學生的情操受到陶冶,完成美感的實現。情感是音樂教學的紐帶,情感是音樂課堂的靈魂。在中小學音樂教學中,只有牢牢把握好這條紐帶,做到以情感人、以情動人、以情育人,才能使音樂課成為學生喜愛的課,才能讓學生真正在音樂課中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
㈢ 如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情感培養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音樂像一縷和煦的春風,一滴甘甜的雨露,悄悄地滋潤人們的心靈,開啟人們的心智。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1)說明大的道德品質修養要從文藝開始,以德為准繩,最後體現於具有音樂的涵養,它深刻地揭示了音樂教育有修德的社會功能。
作為「人類情感藝術」的音樂,蘊涵潛移默化的高尚情操。聲情並茂的音樂藝術是塑造學生靈魂的有力手段,對學生的精神起著激勵、凈化、升華的作用,逐漸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那麼,如何引導學生走進音樂、熱愛音樂?如何讓他們在音樂中感到美的內蘊、得到美的啟迪、受到美的教育?我認為以情感人,充分發揮音樂教學的情感效應,是上好音樂課的有效方法。
一、音樂藝術最大特性——情感性
情感是人們對客觀對象所持的態度和體驗,音樂就是一種情感的藝術。情感性是音樂藝術中最大的特點。哲學大師黑格爾這樣評述音樂情感性:「音樂能表現一切各不相同的特殊情感,靈魂中的一切深淺不同的歡樂、喜樂、諧趣、任性和興高采烈,一切深淺不同的焦躁、煩惱、憂愁、哀傷、痛哭和惆悵等等,乃至敬畏崇拜和熱愛之類的情緒都屬於音樂表現所特有的領域。」可見,音樂和人的感情有著多麼的緊密的關系!那句「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傳神的描述了被韶樂弄得神魂顛倒的孔先生;陸游的「情知言語難傳恨,不是琵琶道的真」與王士熙的「莫對琵琶思往事,聲聲彈出斷人腸」都是描述音樂以情感人的佳句 。因此我們在音樂教學中,要抓住音樂藝術情感性,以情感動孩子,以樂感染孩子,充分調動他們的音樂興趣,在情感教學中引導他們走進音樂美的世界。
二、音樂情感教學的傳遞者與共鳴人
1、音樂情感教學的傳遞者——教師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者,同時也是情感的傳遞者。在音樂課堂上,教師激情四射才能感染學生。每一個音樂作品都包含豐富的思想情感,教師要以自己的情帶動學生的情,採用各種教學手段使學生深刻地理解音樂的思想情感,以達到師生情感上的共鳴。因此,首先教師應認真備課,對音樂作品的風格、內涵、思想性、藝術性等具有充分的理解。先做音樂作品欣賞者,再做音樂作品傳播者。其次,教師要善於調動學生的情感。以豐富的語言;動人的演唱;精彩的課件等方式生動豐滿地塑造作品形象,努力培養學生聆聽音樂、表現音樂的興趣。
2、音樂情感教學的共鳴人——學生
「音樂如感情一般,有波濤洶涌的時刻,也有寧靜溫和的時刻;有狂暴,也會安靜,它就象我們的情緒,能象徵、能反映、能傳達……」(2)因此,在音樂教學中要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領略音樂作品的豐富情感。首先要讓學生在情感上獲得共鳴,在作品中找到自己的生活感受:或喜、或悲、或怒、或郁;讓學生在聆聽音樂的同時,以自己的心態來補充、來聯想,使學習音樂由簡單的感知上升為理性的情感升華,激發學生各種美好的情感,提高他們對真善美的識別能力,培養豐富的情感,塑造美好的心靈。只有學生的情感和音樂的情感產生共鳴,學生才會在音樂的教與學中受到美的感染、美的教育。《琵琶行》中,一曲琵琶獨奏,令「滿座重聞皆嘆息」,而「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足見聆聽者與作品的情感共鳴是多麼感人。
三、情隨音至,潤物無聲——情感體驗法
音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一堂成功的音樂課、一首好的音樂作品,對學生都是一次美的熏陶。我們要在各種音樂實踐活動中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使學生在音樂中感受美、理解美、創造美,提高審美情趣,陶冶美好的情操,起著很好的美育教育效果。
1.「以聲帶情」法
「歌唱是學生進行藝術實踐,表現音樂的重要手段,是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3)也是學生最易於接受和樂於參與的音樂表現形式。在各項教學內容中,歌唱教學佔去課堂教學大部分時間,其他教學領域也大都配合歌曲的學習進行。
「以情帶聲,聲情並茂」是我們在歌唱教學中期望達到的主要目標。在教學中創設與歌曲內容相適應的教學情景,並以教師飽滿的激情范唱歌曲,或用器樂如鋼琴、提琴、笛子等演奏歌曲,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學生把握歌曲的基本情緒和風格,進而引導學生用音樂表現手段來表達歌曲的情感與風格。在歌唱教學中,還要重視音樂資料的選用,盡可能地選用優秀歌唱家的演唱磁帶、CD、VCD等,讓學生真正能在美的聲音、美的旋律中得到美的熏陶。
2.「欣賞入情」法
欣賞教學是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調動學生音樂情感、擴大音樂視野、發展音樂感受能力的有效途徑。小學欣賞教學要適應學生活潑好動、注意力難以持久的特點,盡量採用綜合性的音樂欣賞活動,引導學生調動身體的各種感官,
全身心地「投入」音樂。圍繞欣賞音樂,結合音樂的各種要素,採用歌唱、演奏、身體動作和表演等方式,
㈣ 如何培養小學音樂中的 情感教育
音樂是最善於表現人們的情感,引起情感共鳴的藝術形式。古人雲: 「感人心者,莫先於情」。教師只有充分運用「情感」這一因素,以情激情,以情施教,利用情感資源點燃學生對音樂的情感之火,啟發學生的情感資源,才能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領會理解音樂作品所表達的情感,使學生在情感的氛圍中感受音樂,從而提高課堂的效率。
在教學中,我們要運用多種方法,豐富學生音樂情感體驗,引領學生走進音樂世界。
一﹑深化音響感知,豐富學生情感體驗
音樂作為一種音響藝術,對其感知必須通過聽覺來進行。聽覺是感知音樂和理解音樂的前提,是音樂藝術實踐中最重要的過程。通過聆聽音樂﹑表現音樂,使學生充分體驗蘊涵於音樂音響形式中的美和豐富的情感,並產生強烈的藝術共鳴。
在音樂教學中,無論使唱歌課還是欣賞課,都應遵循聽覺藝術和感知規律,注重以音樂為本,從音響出發,以聽為中心,立足於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覺感知。音質清晰﹑悅耳的音響可以給人帶來愉悅,並誘發美感的產生。樂曲的情感有長有短﹑有明有暗,通常與節奏﹑節拍﹑力度﹑調式﹑調性等音樂要素配合運用,從而塑造出千變萬化﹑絢麗多彩的音樂形象。學生從聽音樂中已經感受到作品的豐富多彩和音樂多樣的表現手段,諸如不同的速度﹑力度﹑音調﹑節奏﹑音色等等,正因為不同音樂元素的組合,樂曲所產生的效果﹑意境也就不同。通過欣賞,使學生較為准確地感受不同的音樂作品所表達的不同內容﹑意境和思想感情。
如在欣賞《長江之歌》時,播音員那富有感情的解說,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母親河的勃勃英姿和哺育萬物的情操。當高昂起伏的《長江之歌》響起時,學生會情不自禁地贊美長江﹑歌唱長江。「音樂內涵的多義,情感的豐富,意向的飄浮不定,讓人在多次重復的欣賞中引起不同的想像﹑聯想,獲得種種不同的感受。音樂形式的復雜﹑豐富,音響在時間中的不斷變化伸展,也會使欣賞者在反復的聆聽中獲得多層次的審美感受。」可見只有反復聆聽﹑多次體驗,才能想像出音響背後多彩的畫面,才能體驗到音符串起的各種情感,才能獲得豐富的音樂感知。
二﹑深化視覺感知,發展學生情感體驗
音樂形象以模擬﹑象徵等手法,把人們的生活現象用音響表達出來。在音樂教學領域藉助繪畫的視象性﹑具體性,能讓學生眼觀耳聞,產生聯想﹑擴展思維,如身臨其境般在愉快的氣氛中更好地理解音樂情感。
在學生欣賞﹑歌唱﹑視唱﹑簡單音樂創作中常用「音畫合壁」的教學形式幫助學生體驗音樂情感。小學低年級課本中老牛﹑公雞﹑小鳥並在同一畫面,學生可以形象地領悟高音﹑音色概念。欣賞柴科夫斯基的「四小天鵝舞曲」,若運用芭蕾舞劇《天鵝湖》的畫片﹑幻燈或教兒童回憶影視中曾經看到的四隻小天鵝天真活潑的舞蹈形象,這些視覺的表象有助於兒童用聽覺來感知舞曲旋律﹑節奏﹑情感的變化。要在音樂的海洋中自由遨遊,還需要進行更高層次的音樂視覺感知,即經過長期聽覺體驗的積累,產生不同程度的內心聽覺,可以不用直接唱(奏)和聆聽音樂作品,通過讀譜,根據譜例的節奏節拍﹑旋律﹑力度速度及風格的變化引發聯想,內心即產生了對某個音樂形象的體驗。如有經驗的指揮家﹑演奏家在演出之前,總要靜心讀譜,從視覺上感知音樂,進而在演出中完美地用頭腦駕馭,用技巧來表達音樂情感。
小學音樂教材的音樂作品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名曲,通過譜例的視覺直觀形象,能加深學生對旋律所表現的音樂情感的記憶和理解,如果能從小學中高年級開始,持久地引導學生在視覺感知中體驗這些音樂作品的深邃情感,就能較深入地體味並挖掘旋律的美感。如教唱舒伯特的《搖籃曲》,歌曲的旋律美感﹑母子情深,首先可以從視覺中體驗到;歌譜(五線譜)給人的視覺印象如同母親搖著孩子安睡的律動一起一伏,由此知道此曲表現的是一種輕柔舒緩﹑安詳慈愛﹑優美靜謐的音樂情感。
三﹑通過聯想升華,強化學生情感體驗
在理解音樂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能夠積極思維,進入音樂作品留給我們的藝術蘊含點。通過聯想﹑升華,加深對音樂作品的領悟與理解,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與想像力。
例如,在教學生唱《翅膀》後,我讓學生分組討論歌曲為何以「翅膀」為歌名。四年級的學生很有思想,他們討論的結果是:「太陽」「春風」「黃河」「理想」「知識」雖然沒有翅膀,但這是用擬人的手法,給它們「安」上翅膀,使歌曲顯得更加形象﹑生動。你看學生說得多好,接下來我又問:我們要擁有什麼樣的翅膀才能飛得更高更遠?學生說:我們一定要擁有「知識」「理想」這兩副翅膀才能飛得更高更遠,將來才能成為國家的棟梁。瞧!學生的回答多麼精彩。實際上「創造」也就是指學生在鞏固﹑應用﹑認知﹑成果的同時,向更高一個層次發展,是學生在應用﹑拓寬和延伸得活動中嘗到學生活動的樂趣和滿足,進而陶冶了他們的情操。
總之,教師應發揮音樂學科的優勢和優點,在實施情感教學的過程中,創設具有真情實意的教學意境,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情感資源,抓住情感教學的要點,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體驗音樂的美感,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使學生在情景交融的課堂中愉快地學習。
㈤ 如何在音樂教學中運用情感教育
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關注教育過程中學生的態度、情緒、 情感以及信念,以促進學生的個體發展和整個社會的健康發 展,使學生身心感到愉快,是個體發展和社會進步的必然選 擇,它要求教育活動既要重視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又要關注 學生情意能力的質量。音樂學習的根本機制是讓學習者融入音 樂、感悟音樂,只有讓學生對音樂有了自己的情感體驗,才能 達到音樂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理想境界。 音樂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且還原於生活,也就是對現 實生活的反映。在音樂課中,對學生進行貼近生活的情感教育 是激發學生學習音樂興趣的前提。在學習中感受生活,體驗多 彩的音樂生活,激發出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為學生的情感調 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感受音樂的強弱過程中,讓學生在自 己的身邊尋找音的強弱,用自己的肢體、聲音、生活中的物品 打擊等來感受、體會聲音的強弱,感受音的強弱,並進行打鼓 游戲,讓學生隨著鼓聲的強弱跳動,更深刻地感受不同強弱的 聲音的效果。 聲音和情感必須是一個完美的整體,在歌唱藝術中,歌唱 情感和聲樂技巧是藝術和技術的結合,情感的表達是歌唱的目 的;而歌唱的技巧是情感表達的手段,兩者完美結合,才會達 到藝術的最高境界,才能夠生動感人。只有「情真意切」的歌 唱,才能使聽眾受到感染,產生共鳴。再好的聲音,缺少了真 實的情感,也會顯得蒼白無力。情促聲,聲傳情。表達感情是 人的能動反映,情感為歌的生命之魂。動了情,有了情,才會 唱得投入,才能帶給聽眾美的享受,才能讓音樂成為滋潤人們 心田的甘露。 聲樂藝術是一門知識性與實踐性相結合的學科,掌握了知 識本領還需要通過音樂實踐來驗證和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情 感的表達是通過許多具體的手段來表現的。演唱時,外部形態 的表演是重要的一方面,但更為重要的是內心思想感情的理解 和把握。因此,不論是演唱歌劇中的一個角色或是一首詠嘆 調,還是演唱藝術歌曲或是民歌,都需要進行角色的設計。一 般來說,一個人對與自己生活關系密切的但自己又不知道、不 理解的東西會比較感興趣。分析學生的年齡特徵和學習特點, 把握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生活經歷,並及時准確地調動學生的這 些經驗和經歷,是提高學生音樂學習興趣的關鍵。調動學生的 學習興趣需要合適的教學內容,同時也需要合適的呈現方式。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盡可能多地創設情境,為學生的情 感表現提供充分的活動時間和空間。導入新課,設置驅動情 境,吸引學生參與課堂活動;講解新知,設置懸念情境,調動 學生移情其中,激發積極思維。音樂是一種具有極強抒情功能 的藝術形式。它有自己豐富的語言,鮮明的形象,廣遠的意 境,能使學生獲得比其他藝術形式更為豐富、更為主動的感 受,從而激發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師生的良好互動為歌曲的學 習做了很好的鋪墊。另外,聲樂演唱中的激情也很重要,它是 推動音樂想像力的動力。處於激情狀態下的歌者往往能展開想 象的翅膀,將歌曲所塑造的音樂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現在聽者腦 海中,從而使演唱者的情感有所依附,歌聲也就更具感染力。 運用音響、音像資料,讓學生眼觀耳聞,產生聯想、擴展 思維,通過學生的聽覺和視覺感知來進行音樂情感的體驗,對 音樂教育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培養學生對速度、力度聽覺感 知可有效地讓學生在動靜之間、張弛之間領會音樂情感,正確 地領略音樂的節律和氣韻,並感受隱藏於聲音之中的思想和情 感。學生具有了音樂的耳朵,就能領悟到音樂語言諸要素所表 達的情感。 利用音樂的節奏和歌曲旋律,激發學生的情感。我們在掌 握歌曲的節奏時,既要做到准確穩定,更需要富有動感,充滿 活力。那些看似簡單的節拍特點,在歌曲演唱的實踐中卻未必 容易做到。甚至常常被演唱者所忽視,致使歌曲的演唱缺少基 本的律動感。而曲作者對調式,調性的運用直接影響歌曲的基 本情緒。歌曲具有各種不同的曲式,我們要對不同的段落做不 同的處理。歌曲之所以美妙動人,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它時而 高亢,時而低沉,時而委婉,時而激越的旋律線。 調動聯想,加強情感升華。要做到形象思維與情感體驗相 結合。學生可以以文學語言為依託,以文學形象的指向來引發 簡單的聯想與形象,以達到情景交融的境界。同時,更要通過 各種教學形式和方法,啟發學生的抽象思維,鼓勵思維的創造 性、發散性與個性化,通過樂曲和歌詞,調動學生潛在的意 識,讓學生進行聯想,讓想像插上音樂的翅膀飛翔,飛向學生 心底神往的境界。同時,要充分發揮音樂想像力。音樂情感教 學自然離不開想像力,離不開創設情境。想像力是聲樂演唱中 表現情感最重要的心理因素,也是一個歌唱者才華的體現。有 的歌者在演唱時始終「面無表情」,最重要的原因是沒有發揮 音樂想像力,這樣是不能確切表現歌曲情感的。 融入個性的情感教學是情感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個性是 屬於個人的,沒有個性完全相同的人。包括人的智慧、觀點和 表現。所以,老師在教學中形成自己的情感教學個性,用這些 個性澆灌著一顆顆幼小的心靈,這才是老師們引以為榮的事情 總之,在新課程背景下的音樂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情感教育,讓每位學生自始至終都保持良好的心境,養成高尚的情 操。讓學生們快樂地學習音樂,自由地體驗音樂。願更多多彩 的音符進入到每個學生的心靈,在學生的心間歡快地流淌。
㈥ 如何在音樂教學中實施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音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際教學中,大部分音樂教師非常注重情感教育。但由於對音樂作品的理解不一致,挖掘的深淺也就不一致,特別是情感教育切入點的不同,其教育效果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因此,音樂教學中,選准情感教育的切入點,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課堂教學情趣、拓展教學想像空間、加深對音樂的情感體驗都有積極的意義。下面結合自己在教學中的點滴體會,談一談在音樂教學中如何進行情感教育?
一、利用欣賞教學引發情感
音樂是聽覺藝術,它的首要特徵是「聽」。沒有音樂的耳朵,再美的音樂也變得毫無意義。要想使學生從中得到美的熏陶,得到情感體驗,音樂欣賞教學是有效途徑,同時也是最好的陣地。那麼,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我們應注意突出音樂學科的特點,遵循聽覺藝術的感知規律,給學生提供多元的聽覺內容,讓學生在聽音樂和感知音樂的過程中學習音樂。用多彩的音樂去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引導學生步入這蘊涵著豐富情感的世界。
以優秀的民族音樂來講,優秀的民族音樂是人類數千年的智慧結晶,作為一個民族的寶貴的文化遺產,它理應是音樂課的重要教學內容。要讓每個學生真正喜愛民族音樂,就得讓學生從音樂中去感受一個民族燦爛的文化和濃厚的民族情感。這就需要通過廣聽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來跨越時空感受不同時代和不同民族的情感及精神世界。如《青藏高原》就是一首具有濃郁藏族民族風格的歌曲;又如《新疆好》則是一首飄逸著濃郁瓜果香的新疆民歌。只要我們能給學生提供豐富的聽覺感受內容,我國的民族音樂就一定會受到學生的喜愛,就一定能喚起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喚起學生對祖國民族音樂的熱愛之情。
二、情感體驗可以學生對欣賞曲的理解
從心理學上講,情感是人對客觀現實的一種特殊的反應形式、它是人對外界事物的態度,是人對客觀現實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體驗。從藝術價值上看,音樂是最富有情感的藝術,是最容易激發和調動情感的,並能很好地體現個人的修養,從實踐教學中,情感體驗是可以獲得和培養的。因此,在普通中學的音樂欣賞課中,學生可以通過大量的音樂實踐得到情感的體驗、抒發,產生一定層次的認識、評價、鑒賞的能力,提高學生的音樂審美修養水平。如:在欣賞《北京喜訊到邊寨》時,通過聽覺器官,得到的音響效果,直接與人的生活經歷相撞擊,得到對作品的理解、分析,產生對人的影響,還會產生時空的超越,使欣賞者遠離此情此景,身臨音樂中所表現出的那個環境與時代,能夠與表現的內容同呼吸,共命運,共同體驗。用自己的情感去思考,得到新的結論(自己認為滿意的結果)等等。情感體驗疏通了教師與音樂、學生與音樂、教師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產生的情感響應就有了音樂知識內容的積累,音樂興趣的提高,尋找到適合自己,並與性格相吻合的差異的音樂去聆聽、頓悟。中學音樂欣賞課在目前課時少、內容少的情況下,情感體驗教學就更為重要了。音樂大門的開啟,要靠教師選擇好鑰匙,情感的調動和培養則是教學中最好的選擇。下面是我校張健同學,在七年級音樂課即將結束後寫在日記上的個人體會:「音樂欣賞課給了我很多以前聞所未聞的音樂知識,但說實話,使我記憶猶新的並不是貝多芬、莫扎特、肖邦傳奇的音樂創作經歷和膾炙人口的名曲,而是我沉浸在每部樂曲中那難以名狀的感覺:那似乎是一次次聖殿中的洗禮,洗去我心靈上的各種而產生的灰燼,洗出自然的亮色和心靈的一片凈土;又彷彿是一次次母女般的交談,那麼親切,那麼真實,你盡可以傾吐所有的煩惱和不快,你可以得到最誠懇的勸導和開導甚至超出你所預計的。提起音樂,我總覺得有很多心得,很多感觸,但確實無法用語言准確表達,但我將永遠不變那顆――愛樂心」。這是一名普通中學生發自內心的人獨白。個人的情感已與音樂相融被吸收化作一股清泉自然地流淌,由此足見情感體驗在音樂欣賞教學中的魅力所在
三、升華情感,凈化心靈
列寧曾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真理的追求。」所以,在音樂課本中:進行情感滲透,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健全學生的人格,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是音樂課最核心的目標。眾所周知,《梁祝》是一個千古傳頌而又凄美的愛情故事。對於「愛情」這個中學生敏感的話題,我在《梁祝》一課教學中不迴避這個問題,而是從正面引導學生認識人們對自由愛情的嚮往,對高尚純真愛情的歌頌及對封建禮教壓制人性的鞭撻。為了揭開這個故事的神秘面紗和滿足學生的求知慾,也為了使學生的情感進一步得到升華,我把故事的結局進行了拓展,留給學生兩個問題進行討論: 1.故事的結尾為什麼會出現《化蝶》這一情節?2.《梁祝》故事為什麼流傳至今?學生爭論不休,各抒己見,其實結果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梁祝》的傳奇性已經深深的觸及到學生的內心,引發了他們無限豐富的想像,激發了他們的好奇心、同情心和共鳴,從而使他們的心靈在音樂聲中得到了潤物無聲般地凈化。
總之,音樂課堂教育應努力從學生的認識水平出發,更多的培養學生美好、高尚的情操和豐富的情感,健全的人格。利用音樂教育讓學生多感知、多想像、多體驗,多創造美的情感。並充分運用課堂教學中師生雙方直接或間接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認識美、創造美的慾望,讓學生的情操受到陶冶,完成美感的實現。情感是音樂教學的紐帶,情感是音樂課堂的靈魂。在中小學音樂教學中,只有牢牢把握好這條紐帶,做到以情感人、以情動人、以情育人,才能使音樂課成為學生喜愛的課,才能讓學生真正在音樂課中得到美的享受和陶冶!做到心中有音樂,心中有學生,為學生們插上音樂夢想的翅膀,讓我們的情感與音樂一起翱翔。
㈦ 談小學音樂教學中的情感培養 怎樣寫好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音樂像一縷和煦的春風,一滴甘甜的雨露,悄悄地滋潤人們的心靈,開啟人們的心智。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1)說明大的道德品質修養要從文藝開始,以德為准繩,最後體現於具有音樂的涵養,它深刻地揭示了音樂教育有修德的社會功能。
作為「人類情感藝術」的音樂,蘊涵潛移默化的高尚情操。聲情並茂的音樂藝術是塑造學生靈魂的有力手段,對學生的精神起著激勵、凈化、升華的作用,逐漸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那麼,如何引導學生走進音樂、熱愛音樂?如何讓他們在音樂中感到美的內蘊、得到美的啟迪、受到美的教育?我認為以情感人,充分發揮音樂教學的情感效應,是上好音樂課的有效方法。
一、音樂藝術最大特性——情感性
情感是人們對客觀對象所持的態度和體驗,音樂就是一種情感的藝術。情感性是音樂藝術中最大的特點。哲學大師黑格爾這樣評述音樂情感性:「音樂能表現一切各不相同的特殊情感,靈魂中的一切深淺不同的歡樂、喜樂、諧趣、任性和興高采烈,一切深淺不同的焦躁、煩惱、憂愁、哀傷、痛哭和惆悵等等,乃至敬畏崇拜和熱愛之類的情緒都屬於音樂表現所特有的領域。」可見,音樂和人的感情有著多麼的緊密的關系!那句「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傳神的描述了被韶樂弄得神魂顛倒的孔先生;陸游的「情知言語難傳恨,不是琵琶道的真」與王士熙的「莫對琵琶思往事,聲聲彈出斷人腸」都是描述音樂以情感人的佳句 。因此我們在音樂教學中,要抓住音樂藝術情感性,以情感動孩子,以樂感染孩子,充分調動他們的音樂興趣,在情感教學中引導他們走進音樂美的世界。
二、音樂情感教學的傳遞者與共鳴人
1、音樂情感教學的傳遞者——教師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者,同時也是情感的傳遞者。在音樂課堂上,教師激情四射才能感染學生。每一個音樂作品都包含豐富的思想情感,教師要以自己的情帶動學生的情,採用各種教學手段使學生深刻地理解音樂的思想情感,以達到師生情感上的共鳴。因此,首先教師應認真備課,對音樂作品的風格、內涵、思想性、藝術性等具有充分的理解。先做音樂作品欣賞者,再做音樂作品傳播者。其次,教師要善於調動學生的情感。以豐富的語言;動人的演唱;精彩的課件等方式生動豐滿地塑造作品形象,努力培養學生聆聽音樂、表現音樂的興趣。
2、音樂情感教學的共鳴人——學生
「音樂如感情一般,有波濤洶涌的時刻,也有寧靜溫和的時刻;有狂暴,也會安靜,它就象我們的情緒,能象徵、能反映、能傳達……」(2)因此,在音樂教學中要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領略音樂作品的豐富情感。首先要讓學生在情感上獲得共鳴,在作品中找到自己的生活感受:或喜、或悲、或怒、或郁;讓學生在聆聽音樂的同時,以自己的心態來補充、來聯想,使學習音樂由簡單的感知上升為理性的情感升華,激發學生各種美好的情感,提高他們對真善美的識別能力,培養豐富的情感,塑造美好的心靈。只有學生的情感和音樂的情感產生共鳴,學生才會在音樂的教與學中受到美的感染、美的教育。《琵琶行》中,一曲琵琶獨奏,令「滿座重聞皆嘆息」,而「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足見聆聽者與作品的情感共鳴是多麼感人。
三、情隨音至,潤物無聲——情感體驗法
音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一堂成功的音樂課、一首好的音樂作品,對學生都是一次美的熏陶。我們要在各種音樂實踐活動中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因素,使學生在音樂中感受美、理解美、創造美,提高審美情趣,陶冶美好的情操,起著很好的美育教育效果。
1.「以聲帶情」法
「歌唱是學生進行藝術實踐,表現音樂的重要手段,是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3)也是學生最易於接受和樂於參與的音樂表現形式。在各項教學內容中,歌唱教學佔去課堂教學大部分時間,其他教學領域也大都配合歌曲的學習進行。
「以情帶聲,聲情並茂」是我們在歌唱教學中期望達到的主要目標。在教學中創設與歌曲內容相適應的教學情景,並以教師飽滿的激情范唱歌曲,或用器樂如鋼琴、提琴、笛子等演奏歌曲,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學生把握歌曲的基本情緒和風格,進而引導學生用音樂表現手段來表達歌曲的情感與風格。在歌唱教學中,還要重視音樂資料的選用,盡可能地選用優秀歌唱家的演唱磁帶、CD、VCD等,讓學生真正能在美的聲音、美的旋律中得到美的熏陶。
2.「欣賞入情」法
欣賞教學是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調動學生音樂情感、擴大音樂視野、發展音樂感受能力的有效途徑。小學欣賞教學要適應學生活潑好動、注意力難以持久的特點,盡量採用綜合性的音樂欣賞活動,引導學生調動身體的各種感官,
全身心地「投入」音樂。圍繞欣賞音樂,結合音樂的各種要素,採用歌唱、演奏、身體動作和表演等方式,「參與」到音樂中去,如唱一唱欣賞曲的主題或主要片段、用樂器演奏欣賞曲的主題或片段,結合音樂進行表演和舞蹈動作,隨音樂擊拍、腳踏、拍手、做各種即興動作等。我們應該採用這種綜合性的、生動活潑的欣賞教學方法,避免欣賞教學單純依靠聽覺、過多講述,使欣賞教學產生死板乏味的現象。
3.「創作動情」法
音樂本身是一門極富創造性的藝術。它能為學生提供發展創造精神和創造能力的機會。古今中外的科學家、思想家、政治家、藝術家都是音樂藝術的愛好者,音樂對人的意識和思維的催發作用在他們身上得到了神奇的體現。如孔子、愛因斯坦、托爾斯泰等,他們都與音樂結下了不解之緣,不僅在音樂中獲得了高尚的情感、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他們在音樂的靈感誘發中,使自己的思維得到了充分的活動和梳理,激發大腦的興奮點,把思維引向深處。愛因斯坦說過:「我如果沒有青少年時代的音樂教育,就不可能有我現在這些科學成就。」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因他愛人蔣英是著名音樂家,家庭音樂的氛圍使他接觸到很多優秀的音樂,他感慨地說:「正是這些音樂使我避免了機械唯物主義的束縛」。錢老正是從音樂中獲得啟迪,成就了他的科學夢想。
創造意識,對於每一個孩子來說,幾乎是一種天生的本能。當孩子來到這個世界,置身於豐富多彩、色彩斑斕的人類環境,便有無數個問號和「為什麼」在心中萌生:天為什麼是藍的?魚兒為什麼生活在水裡?爸爸為什麼長鬍子?等等。他們在尋求各種問題的答案的過程中,會生動的編唱一首歌,編講一個故事,即興畫一幅畫,跳一段舞,並把真摯美好的情感完全寄託在其創造的「作品」里。在沒有任何陳規束縛的想像中,獅子變成了人的夥伴,大海里隱藏著一個藍色的宮殿,稻草人和麻雀開始對話,星星在眨眼,月亮在梳妝……創作活動讓他們與音樂產生共鳴,在共鳴中體會音樂的情感。
樂由情而發,情由樂而動,音樂與情感有著密切聯系。因此在音樂教學中強調以情感人,以樂動人,以美育人的情感教學是非常必要的,同時也是音樂教學中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只有讓學生在濃厚的情感教學氛圍里,在音樂與師生的情感互動中,探索音樂之美,感受音樂之情,才能讓學生在音樂教育中聽之音、動之情、感之形、曉之理,從情感的共鳴中找到美的體驗,得到美的升華。
讓音樂之聲去開啟人們的智慧,陶冶人們的心靈,讓我們的孩子在音樂教育的春風中健康成長,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