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音樂課的重要性
首先音樂課是作為提高學生素養的一種途徑,有助於學生在了解生活,感悟生活,培養信心和啟發智慧有重要作用,不過現在非專業學校僅僅停留在接觸一下和淺嘗即止,很多畢業班以耽誤學業為借口排除藝術課,這也是現在國家最現實的情況,殊不知這樣也失去了發現人才的途徑和放鬆學生壓力的途徑
⑵ 誰知道<<淺談音樂課的重要性>>這個論文的出處
淺談小學音樂課識譜教學
識譜唱譜是音樂課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但課堂上能使孩子們興高采烈的往往是唱歌、律動、游戲,一旦讓他們識譜,頓感索然無味,課堂氣氛也會出現冷場,音樂情感美的熏陶無從談起。
音樂新《課標》指出: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識譜能力,規定了不同學段不同的要求。因此,識譜教學要符合音樂學習的規律,它是學習音樂的工具和手段,而不是音樂教育的目標。那麼在音樂教學中如何有效的使用這個「工具」呢,我根據自己一些教學實踐,反思如下:
一、用先唱歌後識譜的方法強化聽覺
音樂學習的各個方面都涉及到聽覺的作用,識譜的基礎也應該首先放在聽覺能力的培養上。聽得多了,就自然會有一些音高的感覺,有了先入為主的音高再唱簡譜,學生更容易掌握音準的概念。所以,我提出先唱歌後識譜。
如:在一節唱歌課中,當學生走進音樂教室時,我用的音樂就是今天要學的歌曲,並讓學生和著音樂做簡單的律動,使學生對音樂有了聽覺上的印象,為下一步學好歌曲作好鋪墊。然後讓學生欣賞歌曲、感受音樂,從而激發起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再通過讓學生唱歌,在不知不覺中解決了歌譜中的難點,使學生在識譜時降低難度,讓學生感覺識譜並不太難,從而增強其自信心,加深對音樂的熱愛。然後,再通過對歌譜的視唱、理解,又反作用於唱歌,使演唱更加完美。先唱歌後識譜就是先讓學生放下心理負擔,讓學生先唱唱歌,用自己的聲音去表現音樂,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感到這節課是輕松愉快、有所「成就」的,而且有表現自我的空間。
一位學生這樣講到:「以前,老師總是對我們進行視唱練耳訓練,班上僅有幾位會樂器的同學唱還可以,其他人都不行,太難了,我對這一點兒也沒興趣,可是現在我們先唱歌後識譜,才上兩節課,我就會唱《白楊和小河》這首歌的歌譜,我感到非常高興。」
二、利用創編旋律來提高識譜能力
創造性能力的培養應該貫穿於音樂學習的各個環節,識譜教學也不例外。創造性地探索節奏、音響、旋律等音樂基本要素的各種變化和重新組合,以即興活動的方式給學生發揮創造想像的空間和機會。
例如:六年級上冊歌曲《黨的關懷親親的哩》。這首歌曲具有鮮明的民歌特點,所以在學唱新歌之前,我將樂曲中的旋律順序打亂,以短小動機為單位排列在一起,先讓同學們聽每組動機的音高,在根據自己的感覺重新排列成流暢的旋律,並一起彈唱。這樣,以聽為先導,創編為手段,然後再讓大家來聽一聽,唱一唱,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識譜能力,也大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
其實,創編旋律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豐富的創編形式能讓同學們在樂趣與自己的成就感之中學習簡譜,並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樂器進課堂提高識譜興趣
樂器進課堂是識譜教學的最佳實踐活動,學習樂器演奏的過程同時也是識譜的過程。學生在這個學習過程中不僅能正確地演奏出各種音符的時值、音高,還可以通過反復的演奏達到聽音訓練的作用。在潛移默化中建立起准確的音高概念,有效的增強識譜的能力和興趣。但目前這種方法在實施的過程中還是有一定難度的,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的完善,同時也需要學校、社會各個方面的配合與協調。
總之,在提高綜合素質的今天,小學音樂教育對識譜的要求是:「立足課堂,面向全體。」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把理性的識譜從感性入手來教,融入音樂實踐活動,形象生動,深入淺出。利用識譜這個學習音樂的好工具,培養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表現能力、鑒賞能力、創造能力。讓每個孩子真正的走入音樂,去尋找,去探索,去創造。
⑶ 音樂欣賞 對大學生的意義
音樂欣賞因為其音樂本身所具有的美育功能而成為高校實現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培育創新性人才高素質人才的有效途徑之一,但因長期以來積累的一些舊觀念、舊思想,如:本專業知識是衡量大學生成才的惟一標准,音樂教育只是旁門左道、可有可無等。使音樂教育在高等院校,尤其是在非藝術院校里的推廣與普及步履艱難。但是音樂欣賞、音樂基礎知識、中外歌舞劇賞析等科目的開設在學生中受到了歡迎和喜愛。
高等學校的學生,不僅要學習好專業知識,同時更應該要提高各方面的素質。有人說,我國大學生的素質不但月發達國家比有差距,甚至與某些發展中國家比也有差距,事實上,我國大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方面的學習成績,不會比發達國家差,問題可能就出在大學生的全面素質以及綜合表現出來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上,所以我們更應該要在全面素質上下功夫。
在我們的教育方針「德、智、體、美」中,美育應當貫穿整個教育的全過程,在學校的美育中,音樂和美術教育尤為重要。這完全是正確的。而藝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內容,音樂教育和美術教育都是藝術教育最主要、最主要的方式和內容。
一、目前大學音樂教育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
本文所要討論的「音樂欣賞」並不等同於培養專門藝術人才的專業教育,而是指提高普及學生的文化修養、鑒賞能力、審美情趣等全面素質。當前,我國各高校的音樂藝術教育能力還比較薄弱,大學生中普遍存在著音樂知識貧乏、感受音樂和鑒賞音樂的能力比較差的現象。我們經過調查結果表明,137個同學當中有85%的同學愛好音樂,城市和農村分別佔了86%和85%。有24%的同學只是偶爾上音樂課,13%的同學在中學時的音樂課基本不上。來自城市的同學中有66.7%認識簡譜,而農村的同學只有42.5%,但來自城市的同學認識五線譜遠遠多於農村同學。此外,城市的同學中有聽過音樂會的遠遠多於來自農村的同學,分別佔了38.9%和10.5%,但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大多數同學沒有聽過音樂會。
然而在問卷的填空題的部分顯示,能正確寫出三名以上外國音樂家的有42人,佔30.7%,能正確寫出三個以上外國音樂家代表作品的有15人,僅佔10.9%。能正確寫出三名以上中國音樂家的有32人,佔23.4%;能正確寫出三個以上中國音樂家的代表作品的有16人,僅佔11.7%。能寫出三首以上最喜歡的樂曲的只有33人,佔24.1%;值得注意的是,有26個人一首樂曲也寫不出來。
從以上調查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還是很喜歡音樂的,由於地域、環境或學校重視程度等因素,導致大學生在進高校之前所受的音樂教育存在著相當的差異,但總體來說還是表現出了非常薄弱的音樂素質,特別是在填空題的部分其調查結果是令人擔憂的。這些現實存在的問題,都導致了音樂課程不能很好的發揮其美育的功能,而如何把音樂素質教育的現實價值發揮到最大化,如何使學生在短暫的音樂學習過程中實現真正的審美價值觀的提升、欣賞層次的提升;並最終實現綜合素質的提升是值得研究和探討的。
二、音樂欣賞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的影響
(一)通過音樂欣賞課培養學生認識美、發現美的能力
音樂是一門特殊藝術,它既能細膩准確地反映人的情感,又能開啟學生智力和大腦思維。音樂教學是全面豐富的,教師不僅要教學生們唱歌,還要講授基本樂理知識,讓他們用音樂的語言去欣賞和學習音樂,並激發其去主動地追求美、感受美。如在欣賞中國交響樂《梁祝》時,要求學生大膽聯想,隨著樂曲的發展進行合理性思維。隨著音樂的發展,學生呈現的「喜、怒、哀、樂」等表情,恰恰反映了其對善惡分辨的理性思維和發現美、追求美的能力。而這些對美的體驗與感知,正是通過音樂欣賞,由內心的體驗而外露於表情的。
(二)通過音樂欣賞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為大學生能力的培養提供了智力保證
欣賞者要在頭腦中塑造完整的音樂形象,就必須藉助於想像進行再創造,這種再創造完全是由欣賞者主觀控制的。如果說作曲家是一度創作,演唱(奏)家是二度創作,那麼欣賞者便是三度創作。欣賞者在已有的感知材料上進行重新組合、合理加工,使其在大腦中創造出新的形象。
由於每個人的先天遺傳情況不同,所以人的思維能力會具有與生俱來的差異,但無論如何,大腦思維能力的形成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後天的學習和訓練。如果進行音樂欣賞的訓練,不僅能提高人們的樂感,而且會有益於他們的運動控制、記憶能力和思維發展,使腦的功能得到更多的開發。
(三)通過音樂欣賞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品質,達到德育教育作用
音樂是人類最古老、最具有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是人類通過特定的音響,表現與交流感情和思想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方式,是人類精神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音樂在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一直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5]向學生展示這些優秀作品的同時正是通過知識傳授、環境熏陶等教育的過程,使其內化為學生自身的人格、氣質、修養,成為他們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的過程。近、現代中國的革命歌曲更是鼓舞了幾代人,為祖國的解放、人民的富強,拋頭顱、灑熱血,獻出自己的寶貴生命。通過對這些作品的賞析,完全可以達到音樂的德育教育作用。
(四)擴大了學生的人文知識,加強文化底蘊
古今中外的音樂珍品浩如煙海、絢麗多彩,如果僅僅是靠學生演奏和演唱音樂作品,是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的。而音樂欣賞教學,可以使學生較為全面地了解並學習人類音樂寶庫中的珍品。其次,音樂作為人類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它是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和智慧結晶。音樂藝術和文學、地理、歷史、戲劇、舞蹈、繪畫、社會生活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同時在欣賞當中,需增加多元的思考和多維的視角,識別各種不同風格以及不同文化傳統下的音樂特色,認識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形態下的音樂異同,體會東、西方音樂文化的區別。
三、在高校中實現以音樂欣賞和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相結合的有效途徑
針對大學生音樂知識薄弱的現狀,必須加強音樂素質教育,彌補中小學音樂教育的不足和城市農村學生的差距。各高校一方面要開設音樂欣賞類的選修課,增長大學生的音樂知識,提高音樂素質,另一方面,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為大學生提供音樂實踐的場所,陶冶情操、凈化心靈,要加強引導,讓大學生多欣賞古典音樂和民族音樂,提高審美情趣和創造美、鑒賞美的能力。同時,還要讓學生自己參與到這些經典的音樂作品中來,結合愛國主義教育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
(一)掌握音樂知識是培養音樂欣賞能力的基礎
音樂基本知識是音樂的語言,掌握豐富的音樂理論知識對培養大學生的欣賞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音樂知識越豐富,音樂欣賞能力也就越強,水平也就越高。欣賞曲目從內容到形式應是從易到難,從小到大,從民族到西洋,從聲樂到器樂,從標題音樂到無標題音樂,而目前一些學校尚未做到這些。音樂表現情感不僅在形式上受到理性化規范,音樂的情感內容也是經過藝術概括和提煉的產物,不是任何自然情感的流露都能成為音樂作品的內容,只有那些帶有社會普遍性而非純粹個人的、偶然的情緒才能引起人們的共鳴。例如,柴可夫斯基《悲愴》中的苦悶求索,中國名曲《春江花月夜》中的典雅纏綿,劉天華《光明行》中的昂揚雄壯,都表達了人們普遍的情感體驗,並且是具有社會文化內涵的理性情感,在這類優秀音樂作品的陶冶下,人的情感會得到升華。
(二)增強感性經驗的積累是培養音樂欣賞能力的關鍵
首先,音樂欣賞能力的養成最直接、最關鍵的就是多聽,多接觸民族音樂。這樣,一方面可以擴大大學生們的藝術視野,多方面提高欣賞心理素質和水平,同時還可以使大學生們從比較和鑒別中提高音樂欣賞能力,提高對音樂的愛好和興趣。其次,音樂的抽象形式本身就積淀了民族精神、時代精神、甚至哲理思考。經常進行音樂欣賞,能提高直觀理解力,從音樂中「品」出它的深層蘊涵。例如從貝多芬充滿矛盾的交響音樂中「品」出追求自由、平等、博愛的時代精神;從中國民間樂曲《老六板》清新悠揚的旋律中「品」出中國老百姓樂觀的思想感情。總之,音樂欣賞能提高人們「心領神會」的本領。
(三)應提高自身文化藝術修養,促進音樂欣賞能力的提高
音樂欣賞能力是文化藝術修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文化藝術又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一個人音樂欣賞能力和水平。欣賞者的音樂欣賞水平因人而異,不但受個人音樂文化知識水平的限制,還要受欣賞者總體文化與藝術修養、甚至生活閱歷等多種因素的制約。因此,需要欣賞者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知識結構與人格修養。例如對柴可夫斯基鋼琴套曲《四季》的欣賞,有人就只能得到一些畫面想像和各種隨音響律動產生的情緒感染。然而,《四季》中那些憂傷的調子中所包含的深刻內涵:一個嚮往自由光明的俄國知識分子苦悶、彷徨的心境;哀嘆時光流逝;對生命意義發出疑問等豐富的意蘊,如果沒有相應的文化素養和思想境界,是難於體會的。
(四)大學生應積極參加學校舉辦的文化藝術活動
如參加校園歌手大賽、合唱比賽、民族音樂文化節等活動,也是一個人文化修養的積累。特別是學校,尤其應該為學生提供這樣的機會,比如多舉辦一些藝術歌曲的欣賞、交響音樂會或音樂講座等一系列高雅藝術活動。音樂欣賞,除了通常的音樂會、音樂講座外,還有如音樂電聲欣賞;在慶典大會上聆聽作為儀式的音樂;陶醉在自己演唱的「卡拉OK」之中;看著銀(屏)幕上的畫面,耳邊響起動人的音樂;甚至在舞池中,隨著悠揚的音樂翩翩起舞,都可以說是音樂欣賞的不同方式。總之,大學生要想成為一名水平較高的音樂欣賞者,就必須不斷豐富自己,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生活體驗,以促進音樂欣賞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四、結語
綜上所述,音樂欣賞對於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高校教育中,尤其要重視音樂欣賞課的開展,同時學校也要盡全力為大學生營造這種文化氛圍,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加大對高雅音樂,優秀作品的獎勵力度,對格調低下、思想水平不高的音樂作品加以控制,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使音樂健康發展,也使更多的大學生群體接觸到優秀的音樂作品,從而達到促進學生審美素質、德育素質的提高,有利於學生智力的開發和知識面的擴展以及創造力的培養。
⑷ 簡述音樂教學中強調音樂實踐的重要性
音樂專業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它需要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實踐中總結,在實踐中提高;需要學生反復地進行技能、技法的訓練,而訓練的結果又必須通過舞台及其表演形式來檢驗。因此,在高中音樂教學中採用藝術實踐的方式,不僅僅是教學方式的改變,更是教師音樂教學理念上的重大轉變。
一、轉變對高中音樂教學中藝術實踐教學的認識
音樂教育是人的教育。在音樂教育中,音樂只是手段,教育人、培養人才是目的。但是,長期以來,音樂課上教師一味強調「音樂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不厭其煩地、長時間地講解樂理知識、進行枯燥的音樂技能訓練,你教我唱、我講你聽的「填鴨式」的教學方式是課堂教學普遍採用的方法。這種本應該用心靈和情感去感悟的音樂課卻上成和其他學科同一模式的知識傳授課,致使學生失去對音樂的學習興趣,這種「以教師為中心、以知識為本、把學生當客體」的做法嚴重阻礙了學生創造性的有效發揮,從而影響了其個體的完善。還有學校的領導、老師及學生和家長忽視了音樂教學中藝術實踐這種教學方法的重要作用,導致各方在具體的音樂藝術實踐教學中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
為了使藝術實踐能真正提高學生的實踐水平,需要轉變原有對藝術實踐教學的認識。學校領導應該加大對藝術實踐教學的投入,在教學安排上給予藝術實踐教學更多的時間,因為在藝術實踐教學中需要用到表演道具和表演場所,所以學校應該為學生營造一種充裕的學習環境。教師應該不斷加強自身的藝術實踐表演,只有這樣才能在教學中,不斷革新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藝術實踐的教學中,最重要的就是轉變學生對藝術實踐的認識,應該讓學生認識到藝術實踐教學的重要作用,在平時的教學中,應多鼓勵學生參加藝術實踐活動。
二、學生參加音樂藝術實踐活動的必要性
我校作為國家級重點、全國職業教育先進單位、藝術類高考連續十三年位居洛陽市第一的中職院校,在音樂專業藝術實踐教學方面取得了許多優異的成績。學校開展藝術社團三十多個,還確立了以「學科理論為指導,藝術實踐為基礎,素質教育為核心,面向世界為目標」的工作思路,突出學生藝術實踐在學生教育工作中的關鍵作用和地位。而音樂藝術實踐是一種具有創新意識的活動,學生在活動中可以得到表現自己和自我實現的機會,體驗多方面、多層次與音樂打交道的方式,從而發展自己的創造力。普通高中音樂專業藝術實踐活動不但能使學生得到實踐鍛煉,提高音樂教育能力和組織能力,也能使學生逐漸克服上舞台的「怯場」心理,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同時也能夠活躍校園文化生活。
通過藝術實踐不僅可以讓學生對現實社會的經濟、政治環境有更深刻的了解,還對學生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同時通過藝術實踐中的競爭與合作,不僅能鍛煉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還能提高學生的道德情操,對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也具有重要作用。
所以,我們應牢固樹立素質教育的目標體系,在高中音樂教學中,注重經常性地結合教學實踐,總結經驗教訓,刻苦鑽研本職業務,不斷開拓進取,開展多種音樂藝術實踐活動,高標准、嚴要求地搞好音樂專業教育,使之相互作用,提高學生的素質教育。
三、藝術實踐活動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
「藝術實踐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學生通過參加藝術實踐活動,能夠檢驗專業學習的效果,同時又能培養與社會、人群交往溝通的能力、奉獻精神、組織紀律性、組織管理能力等。在藝術實踐活動中,學生的專業素質、精神風貌、集本榮譽感、組織紀律性、團結協作能力等得到培養和鍛煉。比如,我校每年一度的體育節大型文藝匯演,團體操、社團風采等參演規模達四五百人,音樂專業各年級的的藝術實踐,學校的品牌文化——春節晚會等一台台節目的演出就是一個綜合性的大工程。從整體的策劃、節目的統籌,舞台的布置及燈光、音響、服裝、道具,到節目的組織、銜接、協調,舞台的監督、報幕、催場等等,需要台上台下、台前台後的協調一致和共同行動。可以說,每次演出的成功都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是集體力量的展示。在這一實踐過程中,就好似春雨潤物細無聲,不知不覺中培養了學生集體主義
精神、相互合作意識及克服困難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和工作責任心,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
四、藝術實踐活動能體現和實現學生的自我價值
成功的體驗是學生獲得自我價值感的基礎。藝術實踐活動作為音樂專業學生專業技能、技法與能力培養的重要教學環節,能讓學生在活動中掌握各種綜合能力,得到體驗成功的機會。我校的每次藝術實踐活動都需要長達兩三個月的准備時間,而且形式多樣化。比如:歌唱類有(獨唱、二重唱、對唱、聯唱、合唱等),舞蹈類由(獨舞、雙人舞、三人舞、群舞等),語言類有(小品、相聲、雙簧)等。多樣化的形式給學生帶來了頗高的積極性,也給學生展現自我才藝、體現自我價值提供機會和平台。
只有通過多次藝術實踐的演出,學生們在舞台上的表演和表現才能從緊張到自如,從稚嫩到成熟,才能讓學生在活動中建立自信心,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感受成功的快樂。只有讓學生樹立參與藝術實踐活動的正確動機才能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才能產生活動的良好效果,才能發揮音樂技能技法教育的作用,才能充分體現學生的自我價值。如我編排的舞蹈《春喜》,裡面有搬腿、站下腰、翻身等比較難的動作技巧,學生們不怕吃苦,相互鼓勵,每個人都能精彩完成。最後在演出時同學們的優美舞姿、迷人的表情,贏得了一致的好評和熱烈的掌聲,還代表學校參加了縣春節晚會榮獲一等獎,在全國「文明風采「活動中榮獲省二等獎。每個學生都在活動中能充分運用自己的知識與能力,展示自己的才華,體驗自我價值,並能給予正確客觀地評價,使學生體驗自我價值及實現價值後的愉悅。只有這樣藝術實踐才能在音樂教育中發揮自己的作用,為培養合格的音樂人才奠定基礎。
綜上所述,我認為藝術實踐活動是高中音樂專業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學生專業技能、技法學習和能力素質的重要途徑。同時藝術實踐還延伸了課堂教學的內涵,更好地改善了教與學、課內與課外及學生管理的關系,提高了音樂專業教師的參與性和創新能力,促進了教師業務素質的提高和發展。所以,在音樂教學中,要想取得理想中的教學效果,就必須在教學中採取可行的藝術實踐教學方法,明白藝術實踐教學的重要性,並在實踐教學中不斷地探索新的、有效的教學方法,最終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⑸ 音樂教學的重要性
樂器課堂hiyue
樂器課堂hiyue
2016年07月28日
音樂對人的素質的影響是極深遠的,在培養人的問題上,音樂既是手段,也是目的。為了上好音樂課,根據當代學生的心理特點,並結合我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在音樂課上調動學生的積極情緒是至關重要的。如何開展職業中專學校的音樂教學,將音樂課的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我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音樂教育的重要性
古今中外無數事例證明,音樂教育對於人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不乏科學家創造發明受益於音樂的趣事。我們在進行素質教育時,沒有音樂教育是不可行的,再加上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來自偏遠農村,從小沒有接受過正規的音樂教育,有的連基本樂理都不知道,更不用談高深的交響樂。有的學生連《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的曲作者是誰都不知道,嚴重欠缺的音樂教育對學生成長、成才是不利的。進行音樂教育是一項勢在必行的工作。大科學家愛因斯坦是小提琴愛好者,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也是音樂愛好者,前任副總理李嵐清是歐洲音樂史的專家,這些事例說明一個人的成功是離不開音樂教育的。
二、組織情趣教學
音樂教育對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對陶冶情操提高科學素養,培養良好的意志品質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推進素質教育為音樂教育的發展開辟廣闊的天地,音樂教育正面臨著建國以來難得的發展機遇,我國經濟的不斷繁榮,為音樂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在音樂教育愈來愈被全社會重視的今天,音樂工作者要不斷地提高自我的素質,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在音樂教學中,學生們常被抽象的音樂知識性和單調的技能訓練所困擾,學生就喪失對音樂的興趣,我們可以使用一些音樂律動,使他們對音樂課產生濃厚的興趣,比如對於刻板的音樂節奏訓練,就可把節奏訓練設計為「有聲」練習,節奏配合拍手、跺腳、捻指,拍肩等輔助動作,把枯燥變為豐富,學生自然而然的在游戲中就掌握了應該掌握的節奏。
三、寓教於樂
音樂教學要兼顧學生的興趣愛好,盡力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作為一個教師,最終的目的是要教書育人。要注意方式方法,不是板著面孔的政治說教和強制高壓,而應該潤物細無聲,潛移默化寓教育於娛樂之中,作為一個音樂老師尤其如此。本人在音樂教學實踐中,除了正常的音樂教學外,為了密切配合學校的中心工作,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每當新生到校,我總要教新生學會唱由我作詞作曲的「校歌」,以便讓新生了解學校,愛校如家;培養學生「令行禁止紀律嚴明」的氣質,我總要教《軍中綠花》、《軍營男子漢》等歌;讓新生到新環境安心學習和睦相處,我總要教新生學會電視劇《紅十字方隊》主題歌「相逢是首歌」;讓學生樹立社會公德,知榮明恥,我總要教學生唱會胡錦濤作詞的《八榮八恥歌》;營造全校學生尊師重教的氣氛,我總要教唱《師頌》;當將要走上就業崗位時,我要教學生唱吳奇隆首唱的《祝你一路順風》,送上老師對學生的念念不舍之情和深深的祝福!潛移默化中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
四、情感體驗
情感是人對客觀現實的一種特殊的反應形式。它是人對待外界事物的態度,是人對客觀現實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體驗。從藝術價值上看,音樂是最富情感的藝術,是最容易激發和調動情感的,並能很好地體現個人的修養。情感體驗是可以獲得和培養的。情感體驗是引導式與自然流露相配合,與音樂緊密相聯,突出了學生的主體作用。產生了情感的呼應,就有了對音樂知識內容的積累,對音樂興趣的提高,從而尋找到適合於自己,並與自己性格相吻合或有差異的音樂去聆聽,感悟。音樂雖然是聽覺藝術,然而在音樂欣賞中如果能結合視覺功能,發揮視聽能感的作用,創設音樂情景,那麼學生對音樂的理解會更容易些,更深刻些。視聽結合,學生猶如身臨其境,不僅感受到音樂美,還享受到劇情美,背景美,語言美,形體美。學生的聽覺、視覺、思維和情感同步。老師要走出單純演講的角色,成為學生的激勵者、促進者、指導者、協調者,而不是一個好與壞,錯與對的評斷者。才能讓學生敢想、敢說、敢創新,才能做到積極參與教學。學生的求知慾望極強,這是由他們的年齡特點所決定的。
五、提升教師的人文素養
通過科學的評價,有效地促進學生發展,激勵教師進取,完善教學管理,推動音樂課程的建設與發展。要求教師在上課時,要隨時發現學生的閃光點,讓每一個學生都有的「優」的機會,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在欣賞樂曲《瑤族舞曲》時,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因材施教,給每一個學生創造得「優」的機會。對於表現出色的學生,教師會問一些很專業的問題「:樂曲的主題旋律是什麼?三個主題旋律的速度是怎樣的?」而對於平時不喜歡回答問題的同學,教師就會問一些比較簡單的問題:「請同學們注意傾聽樂曲的速度變化,聽到用手勢表示,如:漸慢時伸出一個手指,漸快時伸出兩個手指。」一旦發現學生能夠正確表達樂曲的意思,教師立刻送給學生一個激勵性的動作或肯定性的語言。採用這樣的教學方法,既使學生系統的掌握了所學知識,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自主學習的動力。
音樂大門的開啟,要靠教師選擇好鑰匙。情感的調動和培養則是教學中最好的選擇。音樂教學要貼近學生,音樂教師則應同學生一起享受喜怒哀樂。音樂教育對人們的智能開發、性情的養成所產生的綜合影響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是可以培養人積極向上的精神,純潔優雅的風格,能使人心靈得到凈化,人格得到提升。
音樂教育的重要性
⑹ 音樂鑒賞課的作用與意義
音樂鑒賞課的作用與意義:
陶冶情操,豐富精神世界。 系統性的培育一個人對音樂的領悟能力,開發個人對音樂的興趣及愛好
音樂欣賞,顧名思義,是欣賞者通過聽覺對音樂進行聆聽,並從中獲得音樂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悅和理性的滿足的活動。音樂欣賞是一種最直接、最具體的審美教育活動。它以一定的音樂為審美對象,以參與欣賞活動的人為審美主體,形成一種特殊的審美觀。通過這種對音樂的聆聽,實現對音樂美的感受和鑒賞。從音樂實踐的總體來看,音樂欣賞的存在不是可有可無的。正如美國音樂學家默塞爾所說:「音樂欣賞在一定意義上是音樂活動的基本形式,是作曲家和演奏家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 它與其他的藝術形式有著本質的區別,音樂是以聲音來表達內心情感的藝術,人世間的喜怒哀樂都可以找到相應音樂來表達。一切音樂都可以給人聽覺上的愉悅感。音樂是最富於情感的藝術。但音樂的情感不是任何人都能准確、深刻感受到的,更不是任何人都能恰當地表現出音樂情感的。這主要是因為音樂的情感不單是人的本能生理現象,而是一種高級的、社會性的美感。
但是,對音樂的欣賞並不神秘和困難,只要大腦、聽覺健全的人都能欣賞音樂。但要真正理解音樂作品、把握住作品的內涵,並引起相應的共鳴,就需要有一定的方法和具備相應的知識,並經歷一個長期反復聆聽和學習的過程。馬克思說:「對於不辨音律的耳朵說來,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德國音樂評論家舒曼也說過:「發展聽覺是最重要的事情,要早點學會辨別調性和個別的音。」「要及早注意各種樂器的聲音和性質,把它們的獨特音色深深地銘刻在聽覺記憶里。」這種感知能力的獲得,只有通過欣賞的實踐才能提高。
初中音樂欣賞課是一門新的課題,在擔任初中音樂教學的幾年中,我一直在探索適合初中音樂課的上課方法,我個人認為音樂欣賞在音樂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通過欣賞課不僅使學生學到多方面的知識,更能獲得精神上的享受,提高審美情趣,同時也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所以,音樂欣賞是欣賞者對音樂作品的審美活動,也屬於一種創造性的精神活動。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對於祖國下一代的美育教育日趨倍受人們的關注。新課程改革標准指出「音樂教育以審美為核心,主要作用於人的情感世界。」如果學生缺乏最起碼的體驗感受音樂美的音樂欣賞能力,就談不上產生情感共鳴,更談不上凈化心靈,陶冶情操了。因此,在教學中一定要重視音樂欣賞課並上好欣賞課。
⑺ 簡述音樂欣賞的作用和意義
1.有益於陶冶情操
優秀的音樂作品,無論是聲樂作品還是器樂作品,都是內容與形式、思想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統一,有著強大的藝術感染力和深刻的教育力量,能夠帶給賞析者藝術造詣的升華,使其道德情操得到進一步的提升。賞析者在審美的氛圍中會不知不覺受到音樂形象的感染,自然而然地受到教育和啟迪,產生樂觀向上的思想情感,剔除思想意識中不健康、不正確的成分,逐漸變得高尚起來,進而形成較高的音樂文化修養及完美的人格。
2.有益於提高審美能力
優秀音樂作品是人類的藝術財富、人文精髓,能夠使審美活動帶有鮮明的傾向性,引導賞析者建立正確的審美觀,消除錯誤的審美觀,從而使其受到教育和啟迪。美的觀念是同人們的道德觀念緊密相連的,它反映著人們的世界觀,所以賞析者進行音樂賞析時,實際上是在接受一種道德觀、價值觀,其影響極為深遠。賞析者通過對音樂作品體裁、題材、形式、風格、內容思想性,作曲家創作意圖,具體的表現手法等諸多方面進行深入細致地分析,逐漸准確地把握住作品的音樂形象,領會作品中的人文情懷,汲取音樂藝術的精髓,養成審美鑒賞與辨別能力,從而提高審美能力。
3.有益於培育創造性思維
由於音樂語言往往帶有一定的模糊性、求異性和不確定性,總是有意無意地留下了許多空白,因而音樂賞析需要藝術想像力,讓賞析者去延伸拓展,去捉摸思考,否則便難以轉化為具體可感的形象世界,更不能從賞析中得其境界。音樂賞析不僅需要藝術想像力,而且也發展藝術想像力,它是一種積極主動的藝術再創造活動,而不是被動、消極的感知。音樂賞析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探索、創造的過程,其間所形成的思維方式主要是為了達到對音樂作品內涵的深刻感受、體驗和創造,要藉助儲存的知識和經驗,也要運用聯想、想像等思維手段,這就使賞析者的智力得到開發,思維更加靈活和敏捷,從而培育創造性思維。
⑻ 學習音樂教育的重要性
可以肯定地說,音樂不但能啟發人們的創造性思維,而且還會使人保持長時間的興奮而不知疲倦。有一位學生原來學習一個小時就感到疲勞,後來邊聽音樂邊學習,堅持3—4個小時的學習,注意力也不致分散,而且也不知疲倦,後來他在不聽音樂的情況下也能堅持長時間地學習了。從這一點上講,聽音樂對學習是有積極作用的。
美國哈佛大學專家在研究中發現,清醒和睡眠都開始於腦神經干,那裡排列著一種特殊細胞———網狀細胞,或稱「清醒細胞」,它經常向大腦皮層發出使之清醒的信號。但是,這種清醒細胞需要有一定壓力,才能長時間處於活躍狀態,而黑暗、安靜和單調的氣氛只能起到減弱壓力的作用,隨著壓力的不斷減弱,睡眠就開始了,這就是為什麼過分安靜與單調容易使人犯困的原因。因此,我認為為了使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保持清醒狀態,就應該設法向大腦的「清醒細胞」發出「警覺的信號」,也就是向「清醒細胞」施加壓力,那麼,最好的辦法,當首推音樂。
但是,催眠曲不能採用,因為它旋律單調,節奏緩慢,只能對「清醒細胞」起減弱壓力的作用,容易使人入睡。那些過於輕飄的「靡靡之音」也不宜採用,因為它可使人精神不振。流行歌曲更不能採用,因為它有一定思想意義的歌詞,這些歌詞能引起與學習任務無關甚至有害的思維活動。根據科學實驗,最好是採用那些對大腦「清醒細胞」壓力適中,旋律健康,音質優美,節奏快慢協調的抒情性較濃的輕音樂。這種音樂能促使大腦「清醒細胞」處於活躍狀態,而不使人思睡,而且能使人情緒愉快,精神振奮,有益於學習,有益於身心健康。實這個問題的解決,需要根據學習原理、心理學、心理生理學來解釋。
首先,學習是一種積極的腦力勞動,學習需要一個可以提供頭腦積極運動的環境。過於吵鬧的環境會使人的感覺遲鈍,同樣,過於安靜的環境也不利於學習。一般說來,比較理想的學習環境,要求聲音不可以超過50分貝,比較理想的是在睡眠環境下,即30——40分貝。那麼太安靜了,以到於一點背景聲音都沒有了好不好呢?不好。因為過於安靜的環境會使人產生一種潛意識的恐懼,反而會影響學習。
第二,學習需要較多的腦力資源,聽音樂也要佔用一定的腦力資源。試想,如果你用心聽音樂,那麼,你還能全心全意地學習嗎?當然不能。那是不是就不能放音樂了呢?也不是這樣說。其實就像剛才所說的。音樂可以作為一種背景聲音。但並不是很來「聽」的,而是作為一種背景聲音。因為,同樣的背景聲音,和諧的聲音比無規律的聲音更能促進學習。
第三,從生理上來說,人體處於輕快和諧的聲音環境中,人的身體會隨之放鬆,會感覺到兩個情況:一種是昏昏欲睡,一種是精神怡爽。不同的人,不同的條件下會有不同的反應,不能一概而論。根據生理心理學,人的生理會影響人的心理,當人處於精神怡爽狀態時,思維會比較清晰;當人處於昏昏欲睡的狀態時,思維會比較慢,並且准確性不高。
第四,輕而稍慢的音樂佔用人腦資源較少;激烈的、快的音樂佔用人腦資源較多。還有就是兩種腦力活動同時發生時,兩者會相互影響。同樣表現為兩種情形:相互促進和相互干涉。當兩種腦力活動性質過於同一或相差過大時,會相互干涉。只有當兩種腦力活動關系中等時,兩者才會相互促進。
第五,還要注意一點就是「潛意識學習」,也就是說,在我們有意識地學習的同時,我們的潛意識也參與了學習。這種學習不為我們所意識,但在再現和再認的時候越起了很大的作用。學習時放音樂,有可能會干擾「潛意識學習」。
第六,學習和回憶之間遵循一種原理——「情境的熟悉性」。當人回憶時的情境和學習時的情境有較多相似之處時,回憶較容易。學習時放音樂,考試時當然不能放音樂了。這樣就人為地創造了兩者情境的不一性。從理論上來說,當然是不利於學習的。不過也有這樣一種情況,那就是,因為音樂不是學習時的唯一情境因素,再有就是這種情境的熟悉性當然不能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回憶的質量,如果學習時放音樂使學習的質量提高了,那麼,即使在回憶時有這么一點不同,但綜合起來,卻可以促進學習的效果。
綜所上述,放不放音樂其實不能一概而論,而要看環境、學習的性質、音樂的性質、人的心理特點、學習習慣等方面來確定的。這也就是為什麼有的人放音樂可以促進學習,而有的人卻得到相反的效果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