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音樂的起源
人類社會究竟從什麼時候開始,已經無法考察。但是早在人類還沒有產生語言時,就已經知道利用聲音的高低、強弱等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和感情。
隨著人類勞動的發展,逐漸產生了統一勞動節奏的號子和相互間傳遞信息的呼喊,這便是最原始的音樂雛形;當人們慶賀收獲和分享勞動成果時,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達喜悅、歡樂之情,這便是原始樂器的雛形。
(1)音樂的起源教案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詩歌」是不分的,即文學和音樂是緊密相聯系的。現存最早的漢語詩歌總集《詩經》中的詩篇當時都是配有曲調,為人民大眾口頭傳唱的。
這個傳統一直延續下去,比如漢代的官方詩歌集成,就叫《漢樂府》,唐詩、宋詞當時也都能歌唱。甚至到了如今,也有流行音樂家為古詩譜曲演唱,如蘇軾描寫中秋佳節的《水調歌頭》還有李白的《靜夜思》。
中國古代對音樂家比較輕視,不像對待畫家,因為中國畫和書法聯系緊密,畫家屬於文人士大夫階層,在宋朝時甚至可以「以畫考官」(其實也是因為宋徽宗個人對繪畫的極度愛好)。樂手地位較低,只是供貴族娛樂的「伶人」。唐朝時著名歌手李龜年也沒有什麼政治地位,人們知道他常出唐詩中,受人贊揚。
中國古代的「士大夫」階層認為,一個有修養的人應該精通「琴棋書畫」,所謂的「琴」就是流傳的古琴。不過古琴只限於士大夫獨自欣賞,不能對公眾演出。古琴音量較小,也是地位較高的樂器。
B. 音樂的起源是什麼
音樂不僅是藝術門類的一脈,而且是作為人類的一種社會現象,是伴隨著人類的出現而產生的;或者更確切的說。它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
既然是一種社會現象,那麽他就一定存在著自身的因起淵源。古往今來諸多音樂史家對音樂的起源作出不同的研究與論說,從而歸納出六中不同的見解,這六種見解,似乎囊括了人類社會的一切宗教,情感。勞動等現象可謂是集科學性,娛樂性與故事性為一體的深刻見解。
這第一種音樂源說被科學家們稱之為「異性求愛說」;這種說法是英國著名的生物學家達爾文提出的。這一學說曾在當時轟動一時。達爾文認為史前動物常常是以鳴叫聲來追求異性的。他們的聲音越優美則越能吸引異性,於是動物們紛紛竟相發出婉約優美的聲音來得到對方的青睞,這種鳴聲。特別是鳥類的鳴聲已具有樂音或節奏的因素。因此,達爾文由此聯想到音樂的起源,認為聲音是在語言產生之前便具有的。原始部落中有些民族的歌就是模仿各種鳥類的鳴叫聲,動人的啁啾,起伏的旋律感,從而形成動聽的民歌傳唱百世。
關於音樂起源中主張此說的代表人物是奧地利音樂學者瓦勒謝克(1860-1917)和西德的經濟學者布赫(1847-1930)。瓦勒謝克在其著作《原始音樂》中認為音樂的起源是由非洲原始民族在戰爭狩獵時的舞蹈及強烈節奏的伴奏而發展而來的。布赫則在其著作《勞動與節奏》中將音樂的起源歸納為人類的集體勞動,且有系統的收集了從古代到現代的歌謠及南洋原始民族的各種勞動歌曲287首,來研究勞動與節奏的關系,將音樂起源歸結於在原始社會的集體勞動中,他們為了求得統一及效率所產生的節奏。
從漢武帝時開始,樂府越來越龐大,起初宴會娛樂,不過歌童歌女70人演唱,另有樂隊伴奏,規模並不算大。但是到後來樂府屬下已有八百多人,所以到公元前7年,就不得不取消樂府,但被裁撤的卻大都是各地的演唱演奏人才,剩下的小部分則被分配入「太樂」,改從事雅樂活動。但二百年間,尤其是漢武帝以後的一百年間,樂府的影響是極大的,後代雖無樂府的名目,但基本上有著相應的建置,而且後代把與樂府搜集的歌謠相似的歌體也都稱之為「樂府」。
C. 中國專業音樂教育的起源,發展與反思
關於人類社會音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非常古老的洪荒時代。在人類還沒有產生語言時,就已經知道利用聲音的高低、強弱等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和感情。隨著人類勞動的發展,逐漸產生了統一勞動節奏的號子和相互間傳遞信息的呼喊,這便是最原始的音樂雛形;當人們慶賀收獲和分享勞動成果時,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達喜悅、歡樂之情,這便是原始樂器的雛形。
a、弦樂器起源的傳說
墨丘利(Mercury)是希臘神話中諸神的使神。有一天他在尼羅河畔散步,無意中踩到一個東西,那東西發出了美妙的聲音。他拾起來一看,原來是一個空龜殼內側附有一條乾枯的筋。於是墨丘利從中得到啟發,發明了弦樂器。後人考證弦樂器出現在墨丘利之前,但弦樂的發明有可能正是從此得到了啟發。
b、管樂器起源的傳說
在中國古代,距今五千年前的黃帝時期有一位叫做伶倫的音樂家,傳說中他曾進入西方昆侖山內采竹為笛。當時恰有五隻鳳凰在空中飛鳴,他便合其音而定律。雖然這一傳說並不完全可信,但把它作為管樂器的起源也未嘗不可。
原始時代的人類,他們的勞動生活,可以說是和音樂為伴而開拓發展,兩者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音樂是直接從人類的勞動生活中產生出來的。
3.中國古代音樂
黃帝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君王,他在五千年前就創造了歷法和文字。當時,除了前述的伶倫之外,還有一位名叫「伏羲」的音樂家。據說伏羲是人首蛇身,曾在母胎中孕育了十二年。他彈奏的琴本來有五十根弦,但由於音調過於悲傷,黃帝把他的琴斷去一半,改為二十五弦。
在黃帝時代的傳說中,還有一位名叫神農的音樂家,據說他是牛首蛇身。神農曾教人耕作五穀,曾遍嘗百草而發現醫葯,還曾經創造了五弦琴。因此可以理所當然地設想,當時的音樂的是五聲音階。
在中國古代,有關音樂方面的書籍不下三百種。孔子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教育家,同時又是一位音樂家,他曾寫過許多論述音樂的隨筆,我們可以在論語中看到他對音樂的一些評論。孔子在古琴方面的造詣很高,他能自己作曲,並把悲哀與歡樂付諸琴韻之中。孔子把琴藝親自傳授給弟子,在他的三千弟子中,通六藝者就達七十二人。他的教學內容,可稱為「詩、書、禮、樂」。「禮」是謂理天地陰陽之秩序,「樂」即取得和諧。在孔子的哲學中,道德與音樂居於同等地位,他提倡的是以音樂來提高品德。
另一方面,中國古代的宮廷音樂多為舞樂,即融詩、舞、音樂於一體,與今天的舞蹈是完全不同的。
4.埃及、阿拉伯的古代音樂
古埃及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在金字塔內石壁的雕刻上,我們可以看到音樂演奏者的行列,從而想像出當時演奏音樂的盛況。雕刻中有以手指彈奏的豎琴狀弦樂器,還有各種笛類樂器。
阿拉伯等地區的器樂也相當發達,很早以前他們就開始使用在一個八度之間分為十七個音名的特殊音階了。
5.希臘古代音樂
希臘音樂的起源也籠罩著一層神秘的色彩。傳說中阿波羅神主管音樂,下轄九位繆斯(Muse)女神,因此音樂也稱為Music或Musik。在希臘樂器中,有一種叫做阿烏洛斯的V字型雙管笛,還有一種叫做里拉(Lyra)的手琴,齊特爾(Kithara)則是一種類似吉它的弦樂器,這些樂器都是從埃及或阿拉拍傳入的。
6.純律的產生
公元前六世紀,古希臘大哲學家和數學家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用一種稱為弦琴(Monochord)的單弦樂器,首先解釋出純律理論,根據弦的長度計算出了當時所使用的一切音程。
中世紀音樂
一、基督教與中世紀的音樂
中世紀時代的歐洲,教會比國家或其它社會集團,都有更強大的統治權力。在那個時代,包括哲學的各種學問和藝術都為教會服務,中世紀的音樂由於基督教而取得了不尋常的發展。在教會音樂中,開創了復調音樂的形式並完成了對位法。最初印刷樂譜,是教會為了作彌撒而用的。鍵盤樂器的興起以至其教授法,沒有一件事能夠離開教會而產生。從音樂的全部理論到記譜法,以至合唱、合奏,多半都是中世紀教會的遺產。今天的交響樂和歌劇的內容雖然絕大部分是描寫世俗的,也不能說與中世紀的教會無關。
教會音樂,最初大概是原封不動地採用了從猶太王國傳來的形式,即歌唱聖詩、朗誦聖經,可以想像是純粹的聲樂。宗教音樂歷來以聲樂為主,這是因為聲樂有歌詞。與此相反,器樂主要是作為世俗音樂而得以發展起來的。
二、羅馬式音樂
「羅馬風格」一詞主要來自那個時代的建築用語。羅馬式音樂是世界藝術史上最偉大的紀念碑式遺物之一。這種音樂既無和聲也無伴奏,其特徵是以齊唱形式為主,通過教堂天井的迴音產生庄嚴的和聲感,其純朴、清麗的宗教感情與羅馬風格的教堂建築是完全一致的。
羅馬式音樂是中世紀這一時期的重要音樂形式之一,其代表當首推格雷戈里聖詠(Gregorian Chant),這是典型的天主教音樂。在漫長的中世紀里,音樂方面起了最重要作用的正是格雷戈里聖詠,它是純粹的單旋律的歌唱。在格雷戈里聖詠中,已經有多利亞調式、弗利幾亞調式、里第亞調式、混合里第亞調式等四種教會調式及其變格調式。到了十六世紀,出現了伊奧尼亞調式及愛利亞調式,進而形成今日的大、小調音階。在格雷戈里一世時代,已經在羅馬設立了稱為「歌唱班」的教授聖詠的學校,這可看作是世界上最早的音樂學校之一。
安普羅修斯(Ambrosius,340-397)聖詠則收集了在教會中所唱的歌曲,為教會音樂制定了由七音組成的四種教會調式音階,還創造了對唱的形式等。在聖詠中,歌詞與語言的語勢、聲調的高低和節奏的關系以極為理想的形式得到解決,它們非常自然而完善地表現了宗教感情,可以看作是到這一時代為止的音樂藝術的總結。
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
一、哥特風格和文藝復興
從十三世紀中後期到十四世紀,歐洲社會進入文藝復興時期,北歐興起了哥特風格的藝術,哥特風格表現得最明顯的是在建築方面。在音樂中,哥特風格從未明確地形成為代表一個時代的形式,但起始於奧干努姆(Organum)的復調形式,相當明確地表現出哥特風格的特徵。在十二世紀時期的許多經文歌中,除了庄嚴的格雷戈里聖詠的固定旋律之外,還有採用舞蹈旋律和愛情歌曲的旋律,配以不同的歌詞和拍子共同歌唱的形式。
二、文藝復興與音樂
音樂上的文藝復興,略晚於其他文藝形式如文學、美術等。有代表性的作曲家,首先可以舉出弗朗切斯?蘭迪諾(Francescl Landino,1325(?)-1397),他採用了同時歌唱三種不同歌詞的這一大膽手法,留下了許多牧歌和敘事曲。杜法伊(Guillaume Dufay,1400-1474)則完成了四聲部手法。奧干努姆(Organum)的復調手法,更導致了以巴赫為頂峰的對位法理論的完成。
從十一世紀末葉到十三世紀末葉,歐洲發生了十字軍東征事件。這一歷史事件對於東西方文化交流起了巨大的影響,在音樂上的顯著表現是出現了游吟詩人、游吟歌手、抒情歌手等人物,所唱的詩歌內容有情歌、敘事詩式的故事、自然的贊美詩以及宗教或道德方面的內容等等。作為樂器則使用類似豎琴那樣的小型手琴或古提琴族內的樂器。
1.對旋律、節奏、和聲和樂器學的新形式的實驗反映出新的能源形式和各種新的機械發明對現在和未來生活的有力影響。
2.對音樂的民族性格的更大強調,伴隨著更廣闊的國際聽眾,導致所有國家的人民之間更深刻的了解。
3.通過運輸、交通和音樂復制工作手段的繼續進步而不斷成長著的潛在聽眾。
4.音樂教育的普及不僅協助那些在音樂上有天賦才能的人們達到最高的發展,而且也使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分享未來音樂的光榮奇遇。
D. 音樂起源
現在我們說起音樂,毫無疑問是把它當作一個藝術品種,但這並不符合音樂最初發生時的情形。首先,我們需要弄清楚什麼是藝術。格羅賽在他的《藝術的起源》中說,藝術是一種社會現象和社會機能。從現在我們所看到的一些藝術遺跡(建築、美術、舞蹈甚至音樂場所或用具)和已有的研究結論來看,這個表述是准確的。那麼,在藝術的活動過程中,有一種情感因素;藝術中所具有的情感大半是愉快的,所以審美活動本身就是目的。與藝術活動相近似的是游戲,游戲也是審美的活動,但和實際活動一樣追求外在的目的,又因含有愉快的因素而不同於實際活動。藝術,只有藝術,才只注重活動的本身,而不關注無關緊要的外在目的。
如果說,人類的活動主要分為實際活動、游戲和藝術活動這樣三種類型,作為藝術活動,它的整個過程或者它的結果就是要引起審美感情,而且這個結果,即創造的對象與其創造者的意向同一。那麼,我們審視原始藝術的各種品種,會發現多數藝術品種起初並不是因審美的目的而產生的,更多則是有清晰的實用目的。無論用具裝潢或人體裝飾,它們最初產生的原因主要還是出於實用目的的。一件被打磨得光滑平整的工具,首先是用起來更順手;一個畫有紋樣的陶罐是為了用作盛具;人體塗上色彩或紋樣是為了表達某種意義或具有某種力量,這似乎與藝術的定義相夫,但當事人認為那色彩或紋樣會使他在戰場上更勇武,更有威懾力,而不是這色彩或紋樣本身有意義。當然使用一件被修整過的工具或刻有線條的用具也會給人帶來快感,但這是次要的慾望。
那個著名的西班牙阿爾塔米拉山洞中的石窟壁畫為什麼要畫在洞窟中最暗的地方?當時冰雪覆蓋大地,為了躲避寒冷,原始人類都居住在洞穴中,所以在遠古的洞穴中留存下他們的繪畫和雕刻創造。原始人沒有現代人那麼多閑工夫去欣賞藝術,他們作畫都是為了生存的實用。人類學的觀點認為,原始人出獵前,為了保證打獵成功而舉行狩獵儀式,這種儀式是一種巫術。或許原始人相信繪畫具有魔力,畫什麼就能征服什麼。關於阿爾塔米拉山洞中的岩畫,一個很能讓人信服的猜測就是出於早期巫術的觀念:對野獸的害怕導致對野獸的崇拜,以至於將之神化。在黑暗的石窟中,史前人對著繪滿野獸的岩壁禮拜,族中長老可以對野獸圖像施以妖術,以便獵手出獵時可以滿載而歸。無論這個猜測是否合理,把這滿壁的野牛、豺狼畫在讓人看不到的地方肯定不是因為藝術的目的。
舞蹈更多是為了加強和擴張部族的團結或者有助於性的選擇。那麼,音樂呢?從已有的記載來看,音樂最初是和舞蹈、詩歌緊密結合的,甚至是三者不可或缺地、自然地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出土於青海大通上孫家寨遺址的彩陶盆,陶盆的內周繪制著五人一組的集體舞蹈圖,富有動感的舞姿表明了是在同一節奏下舞蹈。舞者頭上和身後都有一小節下垂的飾物,看上去像是為了裝扮成鳥獸。到比如,《呂氏春秋·古樂篇》中有段記載:「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一曰《載民》;二日《玄鳥》;三曰《遂草木》;四曰《奮五穀》;五日《敬天常》;六曰《達帝功》;七日《依地德》;八曰《總禽獸之極》。」這描述的是一個叫葛天氏的遠古氏族,操著牛尾,踏著腳步,他們所唱的八首歌曲,分別為歌頌負載人民的地面、作為圖騰標志的黑色大鳥,祝福草木順利生長,祝福五穀繁盛,表達尊重自然規律的心願,述說發揮天帝功能、依照地面氣候變化情況而勞作的願望,要使鳥獸繁殖達到最高限度。這個例子表明在那個時候,人們創造這種音樂舞蹈和詩歌結合的形式,是帶有原始宗教和巫術性質的樂舞,其意義在於祈禱天地自然和圖騰護佑,獲得理想的收成。
出自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文化,最遠可上溯到新石器時代後期,即銅器與銅石並用時代。它包括旁遮普省的哈拉帕(Harappa)和信德省的摩亨佐·達羅(Mohen jo—Daro),這些地區現屬巴基斯坦。經過對摩亨佐·達羅的三個古城遺址的發掘,發現其歷史分期為上下數層。歷史最早的一層約公元前3300年,其次是約公元前3000年,最晚的一層約公元前2700年。這里有一件最惹人注目的青銅舞女雕像,盡管是青銅的,但那彎曲的雙腿卻彷彿隨著舞者在自申地運動。她全身裸露,左臂佩戴許多精巧的圍環,似乎手腕一動,就會發出環佩碰撞的清脆聲音。她右臂支於腰際,左臂自然前垂,左腿稍稍抬起,像一個熟練的舞蹈演員在舞罷間歇中的姿態,更像是舞動時的一個瞬間。她略微抬起的頭部和微張的嘴,也彷彿在歌唱。這具4000多年前的雕像雖然肢體結構不明朗,缺少曲線,卻以動態見長。怎能想像這只是無聲的舞蹈呢?
在遠古時代,音樂和舞蹈、詩歌在外形上有如此緊密的關系,但音樂的內在本質卻是完全不同的。它天生就有藝術的稟賦,無論音樂行為是為祈禱還是壯威,在進行過程和目的的實現上都是以表達快感、獲得快感為核心,有著不可替代的魅力和影響在存在形式上也天生就有內在結構的規律,即樂音與樂音之間有著特定的音聲組織規律。它所引起的生理、心理反應是舒適的、愉悅的,能獲得快感的。音樂既然有著天生的藝術特質,也就最容易完形為一種真正的藝術品種。通過人為的方法可以把音樂與其他形式剝離開來,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品種。現在我們所知道的最早的一部樂舞《夏龠》入是歌頌大禹治水之功的音樂、舞蹈、詩歌三者合一的藝術作品:「禹立,勤勞天下,日夜不懈。通大川,決壅塞,鑿龍門,降通漻水以導河,疏三江五湖,注之東海,以利黔首。於是命皋陶作為《夏龠》九成,以昭其功。」(《呂氏春秋·古樂篇》)《夏篇》這部最早的藝術性樂舞產生於4000年以前,用一種叫龠的管樂器作為主要伴奏樂器。這個作品不僅是歌、舞、樂集合在一起互不可分,而且是為當代帝王歌功頌德,這反映出藝術內容的本質變化,也體現了進入階級社火後的社會結構。它和早期葛天氏人歌唱萬物,樸素實用地表達祈福明志的儀式活動是完全不同的。
E. 音樂的起源與發展
1、關於人類社會音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非常古老的洪荒時代。在人類還沒有產生語言時,就已經知道利用聲音的高低、強弱等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和感情。隨著人類勞動的發展,逐漸產生了統一勞動節奏的號子和相互間傳遞信息的呼喊,這便是最原始的音樂雛形;當人們慶賀收獲和分享勞動成果時,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達喜悅、歡樂之情,這便是原始樂器的雛形。
2、古代的兩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是重要的人類文化發祥地之一。當時富饒的美索不達米亞地區(今伊朗、伊拉克一帶),在公元前四千年已有了較為發達的音樂。當時生活在這一帶的蘇美爾人已有了類似豎琴式的樂器和幾種管弦樂器。
3、在當時的宮廷里已產生了專業的歌手和較大型的樂隊。後來,這些較先進的音樂文化逐漸流傳到埃及、希臘、印度和中國等古老的國度,並在這些地區得到了進一步的不同形式的、具有民族色彩的發展。雖然各民族、各地區的音樂發展不盡相同,但其基本的發展方向都是由世俗音樂逐漸趨向於宗教音樂。
(5)音樂的起源教案擴展閱讀
音樂是一種能夠產生共鳴效果的聲頻,出自人類本體的最初生命運動,它們伴隨人類產生而產生,伴隨人類起源而起源,伴隨人類發展而發展。它們不是人類身外之物,也不是人類最初的物質生產,而是一開始就是一種富有情感的感於外物存在的人類最初精神活動的產物。
音樂也是反映人類現實生活情感的一種藝術(英文名稱:music;法文名稱: musique;義大利文:musica)。
音樂可以分為聲樂和器樂兩大類型,又可以分為古典音樂、流行音樂、民族音樂、鄉村音樂、原生態音樂等。在藝術類型中,音樂是比較抽象的藝術。音樂從歷史發展上可分為中國古代音樂和西方音樂。中國古代理論基礎是五聲音階,即宮、商、角、徵、羽,而從西方傳過來的是七聲音階。
音樂讓人賞心悅目,並為您帶來聽覺的享受。一般一首音樂時長在3分28秒左右,讓人更加享受每首音樂的時間。
F. 音樂的起源
早在人類還沒有產生語言時,就已經知道利用聲音的高低、強弱等來表達回自己的意思和感答情。隨著人類勞動的發展,逐漸產生了統一勞動節奏的號子和相互間傳遞信息的呼喊,這便是最原始的音樂雛形;
當人們慶賀收獲和分享勞動成果時,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達喜悅、歡樂之情,這便是原始樂器的雛形。
古代音、樂有別,後渾稱「音樂」,指用有組織的樂音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藝術。
(6)音樂的起源教案擴展閱讀
中華民族音樂的蒙昧時期早於華夏族的始祖神軒轅黃帝兩千餘年。距今六千七百年至七千餘年的新石器時代,先民們可能已經可以燒制陶塤,挖制骨哨。(河南舞陽縣賈湖遺址的骨笛溯源於距今8000年左右,是全世界最古老的吹奏樂器。
其中的一支七孔骨笛保存得非常完整,專家們進行過實驗,發現仍然能使用該骨笛演奏音樂,能發出七聲音階。但中國古代基本上只使用五聲音階。)這些原始的樂器無可置疑地告訴人們,當時的人類已經具備對樂音的審美能力。
G. 音樂藝術起源的幾種學說
有勞動說、性慾說、社會組織說、語言說、模仿說、游戲說、巫術說、情感或娛樂說、節奏說、多遠說等等。
具體如下:
1、勞動說
藝術的勞動起源說,在我國文藝理論界是占據主導地位的理論,這一學說認為藝術起源於生產勞動。
2、性慾說
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C.R.Darwin﹐1809──1882年)認為音樂源於史前動物﹐特別是鳥兒吸引異性的鳴叫聲。
音樂越優美越能吸引異性。此為音樂起源之「性慾說」的肇始。
3、社會組織說
此說的重要人物是德國心理學家斯冬普(Carl Stumpf,1848-1936)。
他在其著作《音樂的起源》中提到原始人類為了與遠方的聯絡,通過相互喊叫所發出的聲音若保持一定的時間,就變成了音樂。
4、游戲說
這種說法認為,藝術活動或審美活動起源於人類所具有的游戲本能。
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是由於人類具有過剩的精力。
另一方面是人將這種過剩的精力運用到沒有實際效用、沒有功利目的的活動中,體現為一種自由的「游戲」。
5、語言說
有人認為音樂起源於語言音調的抑揚頓挫。
音樂是指有旋律、節奏或和聲的人聲或樂器音響等配合所構成的一種藝術。
世界八大藝術之一。
古代音、樂有別。《禮記·樂記》:「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後渾稱「音樂」,指用有組織的樂音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藝術。《三國·吳志·周瑜傳》:「 瑜 少精意於音樂,雖三爵之後,其有闕誤, 瑜 必知之,知之必顧」。《前漢書平話》卷下:「帝至棘門 ,左翼將 徐邁 以音樂迎之,送帝至 霸陵橋 上」。 溫承訓 《動人的音樂》詩:「真的,音樂是人們感情的語言」。
人類社會究竟從什麼時候開始,已經無法考察。但是早在人類還沒有產生語言時,就已經知道利用聲音的高低、強弱等來表達自己的意思和感情。隨著人類勞動的發展,逐漸產生了統一勞動節奏的號子和相互間傳遞信息的呼喊,這便是最原始的音樂雛形;當人們慶賀收獲和分享勞動成果時,往往敲打石器、木器以表達喜悅、歡樂之情,這便是原始樂器的雛形。
音樂(抽象藝術)_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