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初中音樂教學論文 真是「雙基」惹的禍嗎關於中小學音樂「雙基」教學的幾點思考
真是「雙基」惹的禍嗎?——關於中小學音樂「雙基」教學的幾點思考【文章摘要】隨著我國中小學音樂教育形勢、教學觀念的變化,以前倍受重視的音樂「雙基」教學,在時下受到了諸多批評。文章由此引出了幾點思考:
①為落實「雙基」而教「雙基」,導致喧賓奪主,教學中心偏移。
②以專業培養方式對待興趣培養,導致定位過高,知識繁難。
③固守傳統、死搬模式,導致教學方法單一,課堂收效低。
①准確定位,擺正「雙基」在音樂教學中的位置。
②據實取材,合理選擇教學內容。
③因勢利導,合理設計教學方法。
【關鍵詞音樂教學 雙基 教學方法 教學內容提起「雙基」教學,恐怕所有從事教育、教學工作的人都再清楚不過了。它是「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教學的簡稱,其內容包括基礎知識的傳授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兩個方面。在已往的幾十年中,它在中國教育教學活動中(尤其是基礎教育階段)倍受重視。音樂教學也不例外,基本樂理、視唱練耳、歌唱技巧等「雙基」內容在教學中倍受「照顧」。然而,曾幾何時,人們發現音樂課教學走進了一個令人迷惘的怪圈:音樂課得不到學生應有的喜愛和重視;喜歡音樂而不喜歡音樂課的現象普遍存在……尤其是新《中小學音樂教學課程標准》標頒布以來,人們開始反思音樂課教學中的種種弊端。於是「雙基」教學又成了人們批評的主要對象:「雙基」教學使音樂課的特色得不到突出;「雙基」教學扼殺了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雙基」教學是現代中小學音樂教育的一大「誤區」……等等文章、言論接踵而來。
關於「雙基」,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現代教育學》中有這樣一段陳述:基礎知識是構成各門學科的基本事實及其相應的基本概念、原理及法則,它是一門學科的基本框架,有了這一框架,一門學科也就基本成形。技能,是指運用所掌握的知識去順利完成某種實際任務的能力,每一門學科中,都包含著一些最主要、最常用的技能,這些就是基本技能。
中小學音樂教育屬於基礎教育范疇,而基礎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學生在這一階段學習各門學科的基本常識並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為將來的工作、學習、生活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創造一個良好的基本條件。我們中小學音樂教育的目的是把學生培養成終身喜歡音樂的人,無可否認,我們中小學生長大後肯定大多數不會從事專業音樂工作,但是作為一個音樂愛好者也需要具備一些最起碼的音樂常識和技能,就像一個足球迷,他連什麼叫越位;什麼叫角球;什麼是犯規都不知道,就無法真切地欣賞足球比賽,也就不能算是一個真正的「球迷」。因此,掌握一定的音樂基本常識和基本技能是一個音樂愛好者的基本要求,也是實現中小學音樂教育最終目的的必備條件。如果沒有讓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學到應有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那將會使他們遺憾終生。大學時我的老師曾給我們講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個中國留學生到國外留學,一天,幾個外國同學拿著一份樂譜對他說:你會唱這首歌嗎?由於這位留學生一點都不會識譜,因此,他老實地說:我不會。這幾個學生驟然大笑起來,然後輕蔑地對他說:這是你們中國的國歌!這個留學生頓時感到無比的羞辱和憤怒,卻又無言以對……是呀!搞惡作劇的外國學生固然可惡,但是,如果這位留學生稍有一點識譜能力也不會出現這種難堪,這不僅是他個人的恥辱,也是中國音樂教育的遺憾!
另外,從學生發展的角度上看,青少年時期是人類大腦及神經系統發展的重要時期:腦重量迅速增加;腦功能迅速發展;神經系統進一步完善。這一時期也是人們學習的最佳時期。那麼在這一時期把握好音樂的「雙基」教學的話,很多知識很容易形成記憶,很多基本技能訓練在這一時期也比成年後更容易掌握。這就像孩子們學語言、練習閱讀一樣,如果錯過這一黃金時期,今後就是花上成倍的時間來補學,也不一定有好的效果。
由此可見,在中小學音樂教學中 「雙基」教學是需要的,也是必要的。它對於完成音樂教學,實現音樂教育目標以及學生的個人發展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任何教學內容,如果在教學中處理不當的話,即使其內容多麼的好,意義多麼的重要,都無法體現其真正的價值——音樂「雙基」教學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由於多年以來的教育觀念、教學方法等諸多原因,「雙基」教學確實在某些方面給音樂課堂教學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初步歸納了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①為落實「雙基」而教「雙基」,導致喧賓奪主,教學中心偏移;
音樂課是人文學科的一個重要領域,音樂教育的核心為審美。師生在音樂的「教」與「學」過程中共同體驗、發現、創造、表現和享受音樂美,並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然後,在這基礎上再把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即「雙基」)的學習有機地滲透在音樂藝術的審美體驗之中。因此,教學的重點應放在音樂的審美上,教學過程中應更多的體現一些純音樂的東西。
2. 關於怎麼上好一節小學音樂課的論文或上
一、通過自然界豐富的音響世界,培養學生的認識能力與感受能力
音樂是一門聽覺藝術,音樂形象通過節奏、節拍、曲調、調式、調性、和聲、曲式等音樂要素來塑造音樂所表達出的思想感情,通過人的聽覺器官而引起各種各樣的情感反應。因此,對音響的感受是一切音樂活動的基礎,通過不同形式與手段對學生進行音樂感受能力的培養尤為重要。大千世界的音響有著豐富的表現力,如風雨聲、雷電聲、鳥鳴、狗吠、馬嘶、獅吼、濤聲、流水聲、機器馬達的轟鳴聲、戰場上的槍炮聲、抑揚頓挫的叫賣聲……作曲家們為表現這些豐富音響和自身感受而創作了大量的音樂作品,來表現不同的音樂形象及情感,如《動物狂歡節》《雷電波爾卡》《騎兵進行曲》《十面埋伏》《野蜂飛舞》《百鳥朝鳳》等中外名曲。教學中,有的音樂教師指導學生聆聽這些作品,讓學生感知音樂與大千世界的密切關系,感知大千世界豐富的音響和音樂所富有的特殊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打開想像的心窗,利用各種生活物品,自己動手製作模擬大千世界音響的「樂器」進行表演。在教師的啟發、鼓勵下,有的學生將塑料紙揉成團,放在掌心裡揉搓,使其發出「刷刷刷」的聲音,用來模擬瀟瀟細雨的聲音;有的學生手握塑料飲料瓶發出「咔吧、咔吧」聲,模擬雷聲;有的拿來一節竹子做成竹哨,吹出美妙的鳥叫聲;有的用空易拉罐裝進沙粒,用膠布封口,代替沙罐搖出「沙沙」的節奏;還有學生用倒扣的小塑料桶或空蛋糕盒子來代替「架子鼓」敲擊出不同的節奏;也有學生用碗或茶杯深淺不一地裝上水,用筷子敲擊出簡單的樂句……這些信手拈來的普普通通的生活物品,被孩子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賦予了新的概念,雖然簡單、沒有固定音高,但卻在孩子們的音樂啟蒙中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作用。
二、引導學生欣賞音樂,啟發他們豐富的想像力,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
音樂具有「有聲無形」的藝術特點,人們對音樂內涵的感知比較抽象。但是,音樂的各種要素組合起來,所表現的內容、塑造的形象、表達的情緒,總是能被人們所感知,這就是音樂的魅力。在這一方面,有的教師充分利用音樂的各種表現手段,啟發學生利用想像力將所聽到的音樂用語言描述出來,同時也描述出了自己對音樂的感受。
課例:欣賞《種海菜》(小學)。
《種海菜》是電影紀錄片《潛海姑娘》的主題音樂。影片描寫秀麗的南海風光、奇特的海底世界以及一群潛海姑娘緊張而愉快的生活情景,展現了潛海姑娘的精神風貌和高尚情操。
為檢驗學生的音樂感知力,教師在不告訴學生音樂背景、曲名的情況下,讓學生先用心聆聽這段音樂,聽一聽音樂中描繪出什麼景象,展現出什麼樣的意境。聽完音樂後,教師提問:在聽音樂的過程中,你的腦海中曾經浮現出什麼樣的景像和意境?學生的回答五花八門:有大海、輪船、海鷗、大草原,有的說彷彿來到春天的田野里放風箏,還有的學生說看到了夜空里的星星和月亮……
接下來讓學生翻開課本找到這一課,課本上有一幅兒童潛水的插圖。教師介紹了音樂作品及作者之後,告訴學生這是電影的主題音樂,請同學們根據自己對音樂的感受,每人為這段音樂做一個標題。
學生興致很高,除了意思重復或相近的,學生共為這段音樂「製作」了68個標題,其中與海有關的佔95%。如:《遨遊大海》《你好!大海》《海底世界多美麗》《五光十色海底世界》《海面上的海鷗》《海底世界真奇妙》;有一些標題極富想像力和詩意,如:《彩虹》《美麗的夢》《太陽下的跳躍》《我坐上了輪船》,等等。
教師對學生豐富的想像力和貼切的語言表達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學生對老師給予的贊賞興奮不已。這表明,只要細心引導,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能力是會得到發掘和提高的。同時,教師則需要尊重學生的純真天性和獨立感受,對學生敢於表達自己獨特的審美體驗給以鼓勵。
三、結合各種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培養學生的音樂感受能力
音樂、舞蹈、詩歌、繪畫是文學藝術范疇中的幾種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它們各有其表現特徵,但相互間又有著密切的內在聯系,在審美意義、表現手法方面有著許多相同之處,其目的是一致的。音樂、詩歌有聲無形,而繪畫、舞蹈則有形無聲,它們相互結合後的表現形式更加完美。
課例:欣賞《乘著歌聲的翅膀》
該作品原是德國作曲家門德爾松以德國詩人海涅的詩為歌詞而創作的一首藝術歌曲,作品富有詩意,充滿了自由幻想的浪漫色彩,後被改編成管弦樂作品。
課堂上先是播放這段音樂,在樂曲聲中,教師飽含深情地朗誦了海涅的詩,並踏著音樂的節奏輕盈地跳起了華爾茲,讓學生直觀感受音樂舞蹈與詩歌融合一體的完美與和諧,在有聲有形中加深了對音樂表現內容的理解。
在教師的啟發下,學生對音樂作品所表達的情緒和意境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後,挑選部分學生在教師帶領下隨著音樂即興輕歌曼舞,有位女生還忘情地舞動起自己的紗巾,陶醉在美妙的音樂中。
在這次音樂活動中,教師給學生布置了一項課外作業:結合自己對音樂作品《乘著歌聲的翅膀》的感受寫一首小詩。有三分之二的學生完成了作業。隨後,教師挑選出部分學生,在音樂課上伴隨著音樂,朗誦他們自己創作的詩歌。他們用稚嫩的聲音,朗誦他們稚嫩的作品,自豪和成就感寫在臉上。一些沒有交出作業的學生受到了強烈的感染,情不自禁地即興創作,濃烈的藝術氣氛彌漫在課堂上。
這情形印證了教育家卡亞爾所說的話:藝術感受體驗總是要通過一種動態的而非靜態的態度,無論是對藝術家本人還是對觀賞者,我們不可能身處於藝術形式的王國中而不參與到這些形式的創造活動中去。這次觀摩教學,令我們音樂系的學生感受到很大啟發。一線任課教師形式新穎的音樂課,從某種意義上講,較好地詮釋了《音樂新課標》的基本內涵,做到了基礎音樂教育應將對學生音樂感受能力的培養放在首位。
在對學生音樂感受能力的培養上,我認為,以下幾點值得總結和借鑒。
一是教育者應重視每一受教育的個體。作為教師,對學生的音樂啟蒙教育要有耐心,要從學生對音樂的最初的感知水平開始,因勢利導,循序漸進,不否定任何一個學生。
二是教師應善於啟發,讓每個學生都有一雙「感知音樂的耳朵」。讓學生學會欣賞,是培養學生聽覺、感受音樂的前提。過去曾片面認為,中小學音樂課就是教一首新歌、識幾個音符,音樂欣賞不是這個年齡段所能感受的。事實證明:只要不斷啟發,學生還是能夠懂得欣賞音樂的。學會欣賞,將帶給學生音樂感知的快樂,在這一點上,教師的循循善誘尤為重要。
三是教師要善於利用綜合藝術,通過各種藝術門類來引導學生感受音樂。教師在課堂上用肢體語言幫助詮釋音樂,其教學手段變音樂的無形為有形,變抽象為形象、直觀、鮮活,極易帶動和感染學生參與親身體驗並獲得感受。
四是鼓勵學生參與音樂的創作過程。藝術教育的目標並不是讓每個學生都成為藝術巨匠。挖掘學生的音樂潛質,鼓勵學生參與音樂創作是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知過程的重要方面,音樂教師要善於對學生的音樂創造給以鼓勵和獎賞。
五是音樂教師自身應具備較高的音樂素質及綜合素質,要有與時俱進的教育新理念。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專業功底,還必須順應時代的發展,不斷更新知識,要有獨創性和知識包容性。
綜上所述,幫助學生建立音樂與人的情感聯系、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應該說是基礎音樂教育的最基本的目的。
3. 中小學音樂教學中怎樣選擇和運用音樂教學方法 論文
比較是人們常用的一種鑒別方法.在音樂教學中也可以用「比較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本文擬從視唱、欣賞教學及歌曲處理等幾個方面探究比較法在 經過念、擊、聽的過程,學生就能領會它們之間的不同音樂教學中的運用.
4. 淺談中小學音樂欣賞課中的人文式教育的論文怎麼寫
相關範文:
談音樂欣賞課對素質教育的影響
內容摘要:藝術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藝術教育中的音樂欣賞課對青年學生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同時也能激發學生的情感,提高審美素質,發展形象思維,啟迪創新精神。要努力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水平,促進其身心健康發展。
關 鍵 詞:音樂欣賞課 素質教育 藝術教育
加強青年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是我國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的現代化人才的需要,也是面向21世紀改革傳統教育思想和人才培養模式,實現由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的重要措施。那麼,如何培養人才,培養什麼樣的人才以適應21世紀的人才需求呢?其共識是:在對學生進行理論技能教育的同時,還應注重對學生能力和素質的培養,使其成為既牢固掌握專業本領,又具有廣博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和較高修養的高素質人才。基於上述認識,國家教育部在全國倡導開展學生文化素質教育,提出重視和加強學校美育和藝術教育,並把藝術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把藝術教育擺到了一個相當重要的位置。這無疑是一個十分英明且具有深遠意義的重大舉措。
一、藝術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
原因是多方面的,歸納起來主要有:第一,當前的教育狀況是藝術教育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許多學校甚至還沒有開設藝術教育課程,這是造成學生素質發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二,藝術教育,特別是音樂教育中的音樂欣賞課,以介紹音樂寶庫中的精品為主要內容,最易於向「德、智、體」三方面滲透,並對「德、智、體」具有輔助和促進功能,使四育協調發展。它主要通過聆聽和講解的方式,如閱讀分析總譜和介紹有關背景材料來幫助學生欣賞音樂,去感受音樂的美,理解音樂作品的內涵。它不僅能豐富學生的音樂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增強學生的音樂感受能力,豐富他們的思想感情,陶冶高尚的情操,提高審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學會感受美、欣賞美,並進一步創造美,是每個人提高自身情操和文化修養的需要,也是衡量一個人綜合素質的重要標志之一。第三,實踐及有關科研成果證明:音樂對人的智力素質和非智力素質的獲得與形成,有著極有成效並且不可替代的作用。智力是人才的首要標志。智力素質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智力素質包含多種內容:感知、記憶、想像、專注、敏捷等等,而這些能力是可以通過音樂活動來幫助獲得的。無論是科學家的發明創造,還是學生對知識技能的掌握,都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綜合反映。而非智力因素往往直接關繫到科學家創造活動的效率、價值和成敗。所以非智力素質的培養也是十分重要的。非智力素質包含多種內容,如意志、性格、理想、世界觀、體質、美感等等。實踐證明,音樂對這些素質的形成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音樂欣賞課對素質教育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原文地址(由於限制):
http://www.govyi.com/lunwen/2009/200901/286889_2.shtml
參考文獻
[1]科普蘭.怎樣欣賞音樂[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4.
[2]上海音樂出版社.音樂欣賞手冊[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1.
[3]戴里克·柯克.音樂語言[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
僅供參考,請自借鑒
希望對您有幫助
5. 淺談如何上好一節音樂課 的論文怎麼寫,從什麼角度去寫,老師要求題目不能大
論文字數8千或1.2萬字。
論文題目應該有個范圍吧!
6. 誰知道<<淺談音樂課的重要性>>這個論文的出處
淺談小學音樂課識譜教學
識譜唱譜是音樂課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但課堂上能使孩子們興高采烈的往往是唱歌、律動、游戲,一旦讓他們識譜,頓感索然無味,課堂氣氛也會出現冷場,音樂情感美的熏陶無從談起。
音樂新《課標》指出: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識譜能力,規定了不同學段不同的要求。因此,識譜教學要符合音樂學習的規律,它是學習音樂的工具和手段,而不是音樂教育的目標。那麼在音樂教學中如何有效的使用這個「工具」呢,我根據自己一些教學實踐,反思如下:
一、用先唱歌後識譜的方法強化聽覺
音樂學習的各個方面都涉及到聽覺的作用,識譜的基礎也應該首先放在聽覺能力的培養上。聽得多了,就自然會有一些音高的感覺,有了先入為主的音高再唱簡譜,學生更容易掌握音準的概念。所以,我提出先唱歌後識譜。
如:在一節唱歌課中,當學生走進音樂教室時,我用的音樂就是今天要學的歌曲,並讓學生和著音樂做簡單的律動,使學生對音樂有了聽覺上的印象,為下一步學好歌曲作好鋪墊。然後讓學生欣賞歌曲、感受音樂,從而激發起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再通過讓學生唱歌,在不知不覺中解決了歌譜中的難點,使學生在識譜時降低難度,讓學生感覺識譜並不太難,從而增強其自信心,加深對音樂的熱愛。然後,再通過對歌譜的視唱、理解,又反作用於唱歌,使演唱更加完美。先唱歌後識譜就是先讓學生放下心理負擔,讓學生先唱唱歌,用自己的聲音去表現音樂,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感到這節課是輕松愉快、有所「成就」的,而且有表現自我的空間。
一位學生這樣講到:「以前,老師總是對我們進行視唱練耳訓練,班上僅有幾位會樂器的同學唱還可以,其他人都不行,太難了,我對這一點兒也沒興趣,可是現在我們先唱歌後識譜,才上兩節課,我就會唱《白楊和小河》這首歌的歌譜,我感到非常高興。」
二、利用創編旋律來提高識譜能力
創造性能力的培養應該貫穿於音樂學習的各個環節,識譜教學也不例外。創造性地探索節奏、音響、旋律等音樂基本要素的各種變化和重新組合,以即興活動的方式給學生發揮創造想像的空間和機會。
例如:六年級上冊歌曲《黨的關懷親親的哩》。這首歌曲具有鮮明的民歌特點,所以在學唱新歌之前,我將樂曲中的旋律順序打亂,以短小動機為單位排列在一起,先讓同學們聽每組動機的音高,在根據自己的感覺重新排列成流暢的旋律,並一起彈唱。這樣,以聽為先導,創編為手段,然後再讓大家來聽一聽,唱一唱,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識譜能力,也大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
其實,創編旋律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豐富的創編形式能讓同學們在樂趣與自己的成就感之中學習簡譜,並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樂器進課堂提高識譜興趣
樂器進課堂是識譜教學的最佳實踐活動,學習樂器演奏的過程同時也是識譜的過程。學生在這個學習過程中不僅能正確地演奏出各種音符的時值、音高,還可以通過反復的演奏達到聽音訓練的作用。在潛移默化中建立起准確的音高概念,有效的增強識譜的能力和興趣。但目前這種方法在實施的過程中還是有一定難度的,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的完善,同時也需要學校、社會各個方面的配合與協調。
總之,在提高綜合素質的今天,小學音樂教育對識譜的要求是:「立足課堂,面向全體。」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把理性的識譜從感性入手來教,融入音樂實踐活動,形象生動,深入淺出。利用識譜這個學習音樂的好工具,培養學生的音樂感知能力、表現能力、鑒賞能力、創造能力。讓每個孩子真正的走入音樂,去尋找,去探索,去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