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如何重視音樂欣賞課的開展
高等學校的學生,不僅要學習好專業知識,同時更應該要提高各方面的素質。有人說,我國大學生的素質不但月發達國家比有差距,甚至與某些發展中國家比也有差距,事實上,我國大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方面的學習成績,不會比發達國家差,問題可能就出在大學生的全面素質以及綜合表現出來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上,所以我們更應該要在全面素質上下功夫。
在我們的教育方針「德、智、體、美」中,美育應當貫穿整個教育的全過程,在學校的美育中,音樂和美術教育尤為重要。這完全是正確的。而藝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內容,音樂教育和美術教育都是藝術教育最主要、最主要的方式和內容。
一、目前大學音樂教育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
本文所要討論的「音樂欣賞」並不等同於培養專門藝術人才的專業教育,而是指提高普及學生的文化修養、鑒賞能力、審美情趣等全面素質。當前,我國各高校的音樂藝術教育能力還比較薄弱,大學生中普遍存在著音樂知識貧乏、感受音樂和鑒賞音樂的能力比較差的現象.大部分學生還是很喜歡音樂的,由於地域、環境或學校重視程度等因素,導致大學生在進高校之前所受的音樂教育存在著相當的差異,但總體來說還是表現出了非常薄弱的音樂素質,特別是在填空題的部分其調查結果是令人擔憂的。這些現實存在的問題,都導致了音樂課程不能很好的發揮其美育的功能,而如何把音樂素質教育的現實價值發揮到最大化,如何使學生在短暫的音樂學習過程中實現真正的審美價值觀的提升、欣賞層次的提升;並最終實現綜合素質的提升是值得研究和探討的。
二、音樂欣賞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的影響
(一)通過音樂欣賞課培養學生認識美、發現美的能力
音樂是一門特殊藝術,它既能細膩准確地反映人的情感,又能開啟學生智力和大腦思維。音樂教學是全面豐富的,教師不僅要教學生們唱歌,還要講授基本樂理知識,讓他們用音樂的語言去欣賞和學習音樂,並激發其去主動地追求美、感受美。如在欣賞中國交響樂《梁祝》時,要求學生大膽聯想,隨著樂曲的發展進行合理性思維。隨著音樂的發展,學生呈現的「喜、怒、哀、樂」等表情,恰恰反映了其對善惡分辨的理性思維和發現美、追求美的能力。而這些對美的體驗與感知,正是通過音樂欣賞,由內心的體驗而外露於表情的。
(二)通過音樂欣賞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為大學生能力的培養提供了智力保證
欣賞者要在頭腦中塑造完整的音樂形象,就必須藉助於想像進行再創造,這種再創造完全是由欣賞者主觀控制的。如果說作曲家是一度創作,演唱(奏)家是二度創作,那麼欣賞者便是三度創作。欣賞者在已有的感知材料上進行重新組合、合理加工,使其在大腦中創造出新的形象。
由於每個人的先天遺傳情況不同,所以人的思維能力會具有與生俱來的差異,但無論如何,大腦思維能力的形成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後天的學習和訓練。如果進行音樂欣賞的訓練,不僅能提高人們的樂感,而且會有益於他們的運動控制、記憶能力和思維發展,使腦的功能得到更多的開發。
(三)通過音樂欣賞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品質,達到德育教育作用
音樂是人類最古老、最具有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是人類通過特定的音響,表現與交流感情和思想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方式,是人類精神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音樂在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一直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向學生展示這些優秀作品的同時正是通過知識傳授、環境熏陶等教育的過程,使其內化為學生自身的人格、氣質、修養,成為他們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的過程。近、現代中國的革命歌曲更是鼓舞了幾代人,為祖國的解放、人民的富強,拋頭顱、灑熱血,獻出自己的寶貴生命。通過對這些作品的賞析,完全可以達到音樂的德育教育作用。
(四)擴大了學生的人文知識,加強文化底蘊
古今中外的音樂珍品浩如煙海、絢麗多彩,如果僅僅是靠學生演奏和演唱音樂作品,是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的。而音樂欣賞教學,可以使學生較為全面地了解並學習人類音樂寶庫中的珍品。其次,音樂作為人類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它是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和智慧結晶。音樂藝術和文學、地理、歷史、戲劇、舞蹈、繪畫、社會生活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同時在欣賞當中,需增加多元的思考和多維的視角,識別各種不同風格以及不同文化傳統下的音樂特色,認識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形態下的音樂異同,體會東、西方音樂文化的區別。
綜上所述,音樂欣賞對於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高校教育中,尤其要重視音樂欣賞課的開展,同時學校也要盡全力為大學生營造這種文化氛圍,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加大對高雅音樂,優秀作品的獎勵力度,對格調低下、思想水平不高的音樂作品加以控制,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使音樂健康發展,也使更多的大學生群體接觸到優秀的音樂作品,從而達到促進學生審美素質、德育素質的提高,有利於學生智力的開發和知識面的擴展以及創造力的培養。
② 簡述音樂欣賞的作用和意義
1.有益於陶冶情操
優秀的音樂作品,無論是聲樂作品還是器樂作品,都是內容與形式、思想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統一,有著強大的藝術感染力和深刻的教育力量,能夠帶給賞析者藝術造詣的升華,使其道德情操得到進一步的提升。賞析者在審美的氛圍中會不知不覺受到音樂形象的感染,自然而然地受到教育和啟迪,產生樂觀向上的思想情感,剔除思想意識中不健康、不正確的成分,逐漸變得高尚起來,進而形成較高的音樂文化修養及完美的人格。
2.有益於提高審美能力
優秀音樂作品是人類的藝術財富、人文精髓,能夠使審美活動帶有鮮明的傾向性,引導賞析者建立正確的審美觀,消除錯誤的審美觀,從而使其受到教育和啟迪。美的觀念是同人們的道德觀念緊密相連的,它反映著人們的世界觀,所以賞析者進行音樂賞析時,實際上是在接受一種道德觀、價值觀,其影響極為深遠。賞析者通過對音樂作品體裁、題材、形式、風格、內容思想性,作曲家創作意圖,具體的表現手法等諸多方面進行深入細致地分析,逐漸准確地把握住作品的音樂形象,領會作品中的人文情懷,汲取音樂藝術的精髓,養成審美鑒賞與辨別能力,從而提高審美能力。
3.有益於培育創造性思維
由於音樂語言往往帶有一定的模糊性、求異性和不確定性,總是有意無意地留下了許多空白,因而音樂賞析需要藝術想像力,讓賞析者去延伸拓展,去捉摸思考,否則便難以轉化為具體可感的形象世界,更不能從賞析中得其境界。音樂賞析不僅需要藝術想像力,而且也發展藝術想像力,它是一種積極主動的藝術再創造活動,而不是被動、消極的感知。音樂賞析的過程是一個不斷探索、創造的過程,其間所形成的思維方式主要是為了達到對音樂作品內涵的深刻感受、體驗和創造,要藉助儲存的知識和經驗,也要運用聯想、想像等思維手段,這就使賞析者的智力得到開發,思維更加靈活和敏捷,從而培育創造性思維。
③ 哪些人對音樂欣賞課的重要性進行研究
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已成為當前普教界的一個中心議題.素質教育是針對我國基礎教育的長期教育實踐中提出的一種教育改革的理念.其目的在於真正落實我國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求得每一個學生的"學力成長"與"個人成長";其宗旨在於提高全民族的素質.那麼,如何在音樂欣賞課中進行素質教育呢 素質教育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以師生合作為基礎的不斷優化教育環境的教育.因此,我認為上好音樂欣賞課關健就在一個"情"字,圍繞著"情"展開以下幾個環節的教學:
創設情境—激情
這是教學過程中的第一個環節,是讓學生在感性接觸教材的同時,獲得教學材料的誘因化刺激,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動力.各種教學活動,都有一個讓學生感性接觸教材的過程,為隨後的理性加工作準備.而以何種方式呈現教學材料讓學生接觸,則是影響教學效果的一個重要因素.著名教育家杜威說過:"為了激發學生的思維,必須有一個實際的經驗情境,作為思維的開始階段."因此,在進行小學音樂欣賞教學時,設計恰當的情境是非常必要的.
創設情境的方式很多,可以講故事,放影碟,也可以利用掛圖等等.恰當的情境設計可以營造與樂曲相適應的氣氛,使學生做好欣賞樂曲的心理准備.如:在教《黃河大合唱》時,我採用放VCD創設情境的方法,使學生從直觀的視聽形象中感受樂曲所要表現的情緒,幫助學生理解音樂,激發學生欣賞音樂的慾望,並與樂曲產生共鳴.另外,教師的語言要確切,簡潔,使學生產生欣賞的急切慾望,這樣,欣賞教學才能取得較好效果.
初聽樂曲-入情
這一環節是讓學生在對教學材料進行理性加工的同時,獲得情感上的陶冶,以冀情知共同深化,必然要從感性認識升到理性認識,從認知初步加工到深度加工.因此,這是教學過程中最核心的部位.初聽一首樂曲,學生很難對它有深刻理解,但對樂曲的情緒是喜是憂,是優美還是沉重等,大多數學生能准確地判斷.這時教師再利用語言,動作或面部表情等對樂曲所表現的情緒及內容做簡要提示,就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音樂.教師可放映有關的風景,動畫,電影等,並提示引導學生做動作,感受音樂.在這個環節中,學生的情感很重要,教師要幫助學生進入所規定的音樂情境.而這一切又會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教學材料的理性認識,提高學生認知的積極性,一步步進入情知互促的意境.
分析音樂-解情
根據情感教學心理的研究,不僅在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教師和學生身上富有情感,而且在冷冰冰,無聲的教材中也蘊涵的各種情感因素的積極作用,使學生獲得情感上陶冶.皮亞傑在《兒童的心理發展》中說:"興趣,實際上就是需要的延伸."當學生對樂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產生了初步的情感共鳴時,教師可因勢利導地對樂曲的主題思想,樂曲的結構,樂曲的速度與力度等要素進行分析,可以運用講解的方法,也可以在分段欣賞樂曲時進行討論,要根據各年級學生的特點來確定分析深度,不必面面俱到.
四,啟發再創造-動情
這是最後一個環節,是讓學生在鞏固,應用認知成果的同時,促進學生欣賞能力在層次上發展.在前幾個環節中,都注重情知兩方面的交融,互促,發揮了情感積極作用,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另外,也應該讓學生在應用,拓寬和延伸過程中進一步嘗到學習活動的樂趣.學生聽懂了一首樂曲,並不是欣賞課的結束,還應啟發他們對樂曲進行再創造.雖然小學生的認知能力淺,知識面窄,但他們的再創造卻能使音樂欣賞教學取得滿意的效果.如:用表情和動作表現所聽到的音樂;用打擊樂器為樂曲或樂曲主題旋律伴奏;自己繪出圖畫表現樂曲的基本情緒和內容等,從而鞏固學習成果,加深印象,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
以上這四個環節雖無明顯界限,但又各有區別."情"是貫穿各環節和主線,抓住了"情"也就等於掌握了順利完成音樂欣賞教學中進行素質教育任務的勝券,也就能在教育中發展學生的素質,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生素質,培養學生的能力.
④ 談談為什麼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學生的聆聽,欣賞與表現活動
音樂欣賞主要是通過聆聽音樂、表現音樂和創造活動為主的審美活動,使學生充分感受、體驗蘊含於音樂形式中的美和豐富的情感,為音樂所表達的情感所吸引,並通過參與、體驗、表現和創造活動與音樂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從而陶冶性情,完善人格。美國音樂教育家默塞爾與格連在《學校音樂教學心理學》一書中指出:「音樂欣賞課可以說是音樂教育中,設法引起兒童對音樂的愛好,並使這種愛好更深、更有智慧的一種力量。」
它既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覺能力和音樂記憶力,又能夠豐富學生對音樂的聯想力和想像力,還能增強學生對情感的體驗能力及音樂直覺能力,從而培養學生音樂興趣、開闊音樂視野、豐富情感世界。
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怎樣引導學生對欣賞曲的情感內涵和音樂表現形式整體把握,去快樂地體驗、發現、創造、表現和享受音樂美的過程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大難題!在小學音樂欣賞課中,我通過嘗試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構建「自主、合作、創造」的教學模式,優化欣賞教學,使學生真正成為審美活動的主體。在音樂欣賞課的教學中,嘗試了以下一些淺顯的做法。
一、讓學生帶著問題去「聆聽」
學生在感受、體驗音樂的過程中,安靜聆聽是最關鍵的一個環節,學生逐步增加對各種音樂要素的敏感反應以及各種音樂要素相互作用後產生的藝術表現力,仔細聆聽起著關鍵的作用。那麼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安靜的聆聽音樂,發現和挖掘音樂中的音樂要素,在分析處理樂曲的力度、速度、音色等表現要素上下工夫,注意因材施教,並滲透於各個教學活動之中。讓學生在親身感受音樂的活動中積累知識,提高技能,這一點是提高學生音樂欣賞能力的關鍵。
二、聆聽音樂,讓學生自由地「畫」
音樂欣賞課不一定只坐在那兒聽,可以適當地讓學生動起來。學科綜合是一個讓學生動起來很有效的辦法,正如音樂新課標所說:「音樂教學的綜合包括音樂教學不同領域之間的綜合;音樂與舞蹈、戲劇、影視、美術等姊妹藝術的綜合;音樂與藝術之外的其他學科的綜合。在實施過程中,應把握好以音樂為教學主線,通過具體的音樂材料構建起與其他藝術門類及其他學科的聯系。用其他學科的內容來加強對音樂的感受、體驗,把握好「度」讓它更有效地為音樂欣賞課服務。在我給學生欣賞一段音樂時,會讓學生邊聽邊用相應的圖示表現出來,讓學生們根據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創造性地畫出適合音樂情感的線條、圖像、色塊等等,這種教學方式有其獨特的審美教育的作用,比老師講述給學生音樂的內涵以及情感更能激發學生對音樂本身的喜愛,也更能說明學生的內心世界對樂曲的理解。
三、激勵學生充分地「演」
音樂和舞蹈是擅長抒情的藝術,舞蹈在創作表演過程中總是離不開音樂的。舞蹈通過動作來表現音樂的形象、情緒、旋律等,它具有可視性,能更直觀地被人感知,能更形象地解釋音樂,使人更容易感受、體驗、理解音樂,從而達到欣賞、感知音樂的目的。動是學生表達自己對音樂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最喜愛的方式。在欣賞樂曲後,給學生創造動的機會,讓他們用自己喜歡的動作來表達自己對樂曲的理解,充分利用他們好動的特點,動靜結合,通過動來激發他們欣賞音樂的興趣,引導他們加深對音樂形象的聯想和對樂曲的理解,在參與中得到愉悅和美感。例如,在欣賞《打字機》時,請學生隨著音樂有節奏地模仿各種各樣的打字動作,來表現樂曲的節奏,在用打擊樂來表現樂曲速度的快慢。還可以結合故事欣賞音樂,結合音樂來進行情節性的故事表演。在欣賞《鴨子拌嘴》過程中,當學生知道樂曲分四部分:清晨出窩、鴨子拌嘴、鴨媽媽勸架
、友好回家,老師提問:「根據這四個情節,怎樣表演?」學生說:「老師扮演鴨媽媽,兩個小朋友扮演拌嘴的小鴨。」然後集體逐段討論,逐段表演。接著,請小朋友以三人為一組分配角色、戴上頭飾。音樂一起,全體學生情不自禁地表演起來。而我由感而起:面向全體學生,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增強了情感體驗,培養了學生對音樂形象的表現力。再如《胡桃夾子》,鮮明的音樂形象、有趣的故事情節、個性化的音樂主題,使學生能夠自覺主動地走進音樂,喜愛音樂。全身心地投入在感受和體驗的音樂表演氛圍中。
四、將現代化教學手段巧妙地運用於教學中
音樂欣賞課,最直接的手段就是通過聆聽去辨別、去感悟、去想像,通過眼睛去發現、去尋找、去進行創造性體驗。這種讓學生既看得開心又聽得過癮的多媒體教學手段若運用得巧妙,是會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的。如《西洋管弦樂器組中的木管樂器組》一課,知識性和欣賞性都很強,對於小學二年級的學生來說難度大了點。為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教師可以採用了多媒體電教手段:將木管樂器組的樂器變成了四兄弟,它們一個一個地出現在電視畫面上介紹自己,它們一會兒說,一會兒「唱」,一會兒又擁抱在一起「合唱」,孩子們的眼睛和耳朵都忙壞了。可見,現代化教學手段的影響力之大。
總之,在小學音樂欣賞教學中,老師應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以學生為主體,老師積極引導,尋求最恰當的教學途徑,優化音樂課堂結構,全面提高音樂素質,使學生具有對音樂的感受力、理解力、表現力。音樂欣賞教學是一個由淺入深、逐步提高的過程。教師如何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讓學生更快地融入體驗音樂的情緒,發揮想像的空間,能說則說,能舞則舞,能奏則奏……充分發揮學生專長,張揚學生個性,培養學生音樂興趣,使學生真正成為欣賞課的小主人,是我們每位音樂老師都值得深思並努力去探討的課題。
⑤ 音樂欣賞 對大學生的意義
音樂欣賞因為其音樂本身所具有的美育功能而成為高校實現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培育創新性人才高素質人才的有效途徑之一,但因長期以來積累的一些舊觀念、舊思想,如:本專業知識是衡量大學生成才的惟一標准,音樂教育只是旁門左道、可有可無等。使音樂教育在高等院校,尤其是在非藝術院校里的推廣與普及步履艱難。但是音樂欣賞、音樂基礎知識、中外歌舞劇賞析等科目的開設在學生中受到了歡迎和喜愛。
高等學校的學生,不僅要學習好專業知識,同時更應該要提高各方面的素質。有人說,我國大學生的素質不但月發達國家比有差距,甚至與某些發展中國家比也有差距,事實上,我國大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方面的學習成績,不會比發達國家差,問題可能就出在大學生的全面素質以及綜合表現出來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上,所以我們更應該要在全面素質上下功夫。
在我們的教育方針「德、智、體、美」中,美育應當貫穿整個教育的全過程,在學校的美育中,音樂和美術教育尤為重要。這完全是正確的。而藝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內容,音樂教育和美術教育都是藝術教育最主要、最主要的方式和內容。
一、目前大學音樂教育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
本文所要討論的「音樂欣賞」並不等同於培養專門藝術人才的專業教育,而是指提高普及學生的文化修養、鑒賞能力、審美情趣等全面素質。當前,我國各高校的音樂藝術教育能力還比較薄弱,大學生中普遍存在著音樂知識貧乏、感受音樂和鑒賞音樂的能力比較差的現象。我們經過調查結果表明,137個同學當中有85%的同學愛好音樂,城市和農村分別佔了86%和85%。有24%的同學只是偶爾上音樂課,13%的同學在中學時的音樂課基本不上。來自城市的同學中有66.7%認識簡譜,而農村的同學只有42.5%,但來自城市的同學認識五線譜遠遠多於農村同學。此外,城市的同學中有聽過音樂會的遠遠多於來自農村的同學,分別佔了38.9%和10.5%,但不管是城市還是農村,大多數同學沒有聽過音樂會。
然而在問卷的填空題的部分顯示,能正確寫出三名以上外國音樂家的有42人,佔30.7%,能正確寫出三個以上外國音樂家代表作品的有15人,僅佔10.9%。能正確寫出三名以上中國音樂家的有32人,佔23.4%;能正確寫出三個以上中國音樂家的代表作品的有16人,僅佔11.7%。能寫出三首以上最喜歡的樂曲的只有33人,佔24.1%;值得注意的是,有26個人一首樂曲也寫不出來。
從以上調查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還是很喜歡音樂的,由於地域、環境或學校重視程度等因素,導致大學生在進高校之前所受的音樂教育存在著相當的差異,但總體來說還是表現出了非常薄弱的音樂素質,特別是在填空題的部分其調查結果是令人擔憂的。這些現實存在的問題,都導致了音樂課程不能很好的發揮其美育的功能,而如何把音樂素質教育的現實價值發揮到最大化,如何使學生在短暫的音樂學習過程中實現真正的審美價值觀的提升、欣賞層次的提升;並最終實現綜合素質的提升是值得研究和探討的。
二、音樂欣賞對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的影響
(一)通過音樂欣賞課培養學生認識美、發現美的能力
音樂是一門特殊藝術,它既能細膩准確地反映人的情感,又能開啟學生智力和大腦思維。音樂教學是全面豐富的,教師不僅要教學生們唱歌,還要講授基本樂理知識,讓他們用音樂的語言去欣賞和學習音樂,並激發其去主動地追求美、感受美。如在欣賞中國交響樂《梁祝》時,要求學生大膽聯想,隨著樂曲的發展進行合理性思維。隨著音樂的發展,學生呈現的「喜、怒、哀、樂」等表情,恰恰反映了其對善惡分辨的理性思維和發現美、追求美的能力。而這些對美的體驗與感知,正是通過音樂欣賞,由內心的體驗而外露於表情的。
(二)通過音樂欣賞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為大學生能力的培養提供了智力保證
欣賞者要在頭腦中塑造完整的音樂形象,就必須藉助於想像進行再創造,這種再創造完全是由欣賞者主觀控制的。如果說作曲家是一度創作,演唱(奏)家是二度創作,那麼欣賞者便是三度創作。欣賞者在已有的感知材料上進行重新組合、合理加工,使其在大腦中創造出新的形象。
由於每個人的先天遺傳情況不同,所以人的思維能力會具有與生俱來的差異,但無論如何,大腦思維能力的形成和發展在很大程度上要靠後天的學習和訓練。如果進行音樂欣賞的訓練,不僅能提高人們的樂感,而且會有益於他們的運動控制、記憶能力和思維發展,使腦的功能得到更多的開發。
(三)通過音樂欣賞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品質,達到德育教育作用
音樂是人類最古老、最具有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是人類通過特定的音響,表現與交流感情和思想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方式,是人類精神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因此,音樂在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一直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5]向學生展示這些優秀作品的同時正是通過知識傳授、環境熏陶等教育的過程,使其內化為學生自身的人格、氣質、修養,成為他們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的過程。近、現代中國的革命歌曲更是鼓舞了幾代人,為祖國的解放、人民的富強,拋頭顱、灑熱血,獻出自己的寶貴生命。通過對這些作品的賞析,完全可以達到音樂的德育教育作用。
(四)擴大了學生的人文知識,加強文化底蘊
古今中外的音樂珍品浩如煙海、絢麗多彩,如果僅僅是靠學生演奏和演唱音樂作品,是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的。而音樂欣賞教學,可以使學生較為全面地了解並學習人類音樂寶庫中的珍品。其次,音樂作為人類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它是人類寶貴的文化遺產和智慧結晶。音樂藝術和文學、地理、歷史、戲劇、舞蹈、繪畫、社會生活等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同時在欣賞當中,需增加多元的思考和多維的視角,識別各種不同風格以及不同文化傳統下的音樂特色,認識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形態下的音樂異同,體會東、西方音樂文化的區別。
三、在高校中實現以音樂欣賞和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教育相結合的有效途徑
針對大學生音樂知識薄弱的現狀,必須加強音樂素質教育,彌補中小學音樂教育的不足和城市農村學生的差距。各高校一方面要開設音樂欣賞類的選修課,增長大學生的音樂知識,提高音樂素質,另一方面,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為大學生提供音樂實踐的場所,陶冶情操、凈化心靈,要加強引導,讓大學生多欣賞古典音樂和民族音樂,提高審美情趣和創造美、鑒賞美的能力。同時,還要讓學生自己參與到這些經典的音樂作品中來,結合愛國主義教育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
(一)掌握音樂知識是培養音樂欣賞能力的基礎
音樂基本知識是音樂的語言,掌握豐富的音樂理論知識對培養大學生的欣賞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音樂知識越豐富,音樂欣賞能力也就越強,水平也就越高。欣賞曲目從內容到形式應是從易到難,從小到大,從民族到西洋,從聲樂到器樂,從標題音樂到無標題音樂,而目前一些學校尚未做到這些。音樂表現情感不僅在形式上受到理性化規范,音樂的情感內容也是經過藝術概括和提煉的產物,不是任何自然情感的流露都能成為音樂作品的內容,只有那些帶有社會普遍性而非純粹個人的、偶然的情緒才能引起人們的共鳴。例如,柴可夫斯基《悲愴》中的苦悶求索,中國名曲《春江花月夜》中的典雅纏綿,劉天華《光明行》中的昂揚雄壯,都表達了人們普遍的情感體驗,並且是具有社會文化內涵的理性情感,在這類優秀音樂作品的陶冶下,人的情感會得到升華。
(二)增強感性經驗的積累是培養音樂欣賞能力的關鍵
首先,音樂欣賞能力的養成最直接、最關鍵的就是多聽,多接觸民族音樂。這樣,一方面可以擴大大學生們的藝術視野,多方面提高欣賞心理素質和水平,同時還可以使大學生們從比較和鑒別中提高音樂欣賞能力,提高對音樂的愛好和興趣。其次,音樂的抽象形式本身就積淀了民族精神、時代精神、甚至哲理思考。經常進行音樂欣賞,能提高直觀理解力,從音樂中「品」出它的深層蘊涵。例如從貝多芬充滿矛盾的交響音樂中「品」出追求自由、平等、博愛的時代精神;從中國民間樂曲《老六板》清新悠揚的旋律中「品」出中國老百姓樂觀的思想感情。總之,音樂欣賞能提高人們「心領神會」的本領。
(三)應提高自身文化藝術修養,促進音樂欣賞能力的提高
音樂欣賞能力是文化藝術修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文化藝術又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一個人音樂欣賞能力和水平。欣賞者的音樂欣賞水平因人而異,不但受個人音樂文化知識水平的限制,還要受欣賞者總體文化與藝術修養、甚至生活閱歷等多種因素的制約。因此,需要欣賞者具備一定的文化素養、知識結構與人格修養。例如對柴可夫斯基鋼琴套曲《四季》的欣賞,有人就只能得到一些畫面想像和各種隨音響律動產生的情緒感染。然而,《四季》中那些憂傷的調子中所包含的深刻內涵:一個嚮往自由光明的俄國知識分子苦悶、彷徨的心境;哀嘆時光流逝;對生命意義發出疑問等豐富的意蘊,如果沒有相應的文化素養和思想境界,是難於體會的。
(四)大學生應積極參加學校舉辦的文化藝術活動
如參加校園歌手大賽、合唱比賽、民族音樂文化節等活動,也是一個人文化修養的積累。特別是學校,尤其應該為學生提供這樣的機會,比如多舉辦一些藝術歌曲的欣賞、交響音樂會或音樂講座等一系列高雅藝術活動。音樂欣賞,除了通常的音樂會、音樂講座外,還有如音樂電聲欣賞;在慶典大會上聆聽作為儀式的音樂;陶醉在自己演唱的「卡拉OK」之中;看著銀(屏)幕上的畫面,耳邊響起動人的音樂;甚至在舞池中,隨著悠揚的音樂翩翩起舞,都可以說是音樂欣賞的不同方式。總之,大學生要想成為一名水平較高的音樂欣賞者,就必須不斷豐富自己,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生活體驗,以促進音樂欣賞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四、結語
綜上所述,音樂欣賞對於大學生綜合素質教育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高校教育中,尤其要重視音樂欣賞課的開展,同時學校也要盡全力為大學生營造這種文化氛圍,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加大對高雅音樂,優秀作品的獎勵力度,對格調低下、思想水平不高的音樂作品加以控制,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使音樂健康發展,也使更多的大學生群體接觸到優秀的音樂作品,從而達到促進學生審美素質、德育素質的提高,有利於學生智力的開發和知識面的擴展以及創造力的培養。
⑥ 為什麼要學音樂欣賞
音樂欣賞這門課程很廣泛,學音樂的人要是不懂得欣賞的話,那他演奏的曲子將會是一杯白開水。可想而知它其實和重要。略懂音樂欣賞的他可以聽出其中的意境,或者是自己的情感。每種音樂都有著不同的表現力,音樂欣賞包含著所有聲樂,舞蹈,西洋樂跟民樂。自己可以不用會某些但都懂。就想樓上所說吧
讓自己變得優雅
⑦ 音樂鑒賞課的作用與意義
音樂鑒賞課的作用與意義:
陶冶情操,豐富精神世界。 系統性的培育一個人對音樂的領悟能力,開發個人對音樂的興趣及愛好
音樂欣賞,顧名思義,是欣賞者通過聽覺對音樂進行聆聽,並從中獲得音樂美的享受、精神的愉悅和理性的滿足的活動。音樂欣賞是一種最直接、最具體的審美教育活動。它以一定的音樂為審美對象,以參與欣賞活動的人為審美主體,形成一種特殊的審美觀。通過這種對音樂的聆聽,實現對音樂美的感受和鑒賞。從音樂實踐的總體來看,音樂欣賞的存在不是可有可無的。正如美國音樂學家默塞爾所說:「音樂欣賞在一定意義上是音樂活動的基本形式,是作曲家和演奏家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 它與其他的藝術形式有著本質的區別,音樂是以聲音來表達內心情感的藝術,人世間的喜怒哀樂都可以找到相應音樂來表達。一切音樂都可以給人聽覺上的愉悅感。音樂是最富於情感的藝術。但音樂的情感不是任何人都能准確、深刻感受到的,更不是任何人都能恰當地表現出音樂情感的。這主要是因為音樂的情感不單是人的本能生理現象,而是一種高級的、社會性的美感。
但是,對音樂的欣賞並不神秘和困難,只要大腦、聽覺健全的人都能欣賞音樂。但要真正理解音樂作品、把握住作品的內涵,並引起相應的共鳴,就需要有一定的方法和具備相應的知識,並經歷一個長期反復聆聽和學習的過程。馬克思說:「對於不辨音律的耳朵說來,最美的音樂也毫無意義。」德國音樂評論家舒曼也說過:「發展聽覺是最重要的事情,要早點學會辨別調性和個別的音。」「要及早注意各種樂器的聲音和性質,把它們的獨特音色深深地銘刻在聽覺記憶里。」這種感知能力的獲得,只有通過欣賞的實踐才能提高。
初中音樂欣賞課是一門新的課題,在擔任初中音樂教學的幾年中,我一直在探索適合初中音樂課的上課方法,我個人認為音樂欣賞在音樂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通過欣賞課不僅使學生學到多方面的知識,更能獲得精神上的享受,提高審美情趣,同時也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所以,音樂欣賞是欣賞者對音樂作品的審美活動,也屬於一種創造性的精神活動。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對於祖國下一代的美育教育日趨倍受人們的關注。新課程改革標准指出「音樂教育以審美為核心,主要作用於人的情感世界。」如果學生缺乏最起碼的體驗感受音樂美的音樂欣賞能力,就談不上產生情感共鳴,更談不上凈化心靈,陶冶情操了。因此,在教學中一定要重視音樂欣賞課並上好欣賞課。
⑧ 音樂鑒賞課的目的是什麼主要學習什麼
前,新課改的要求老師和學生的關系是互相學習互相探討的關系。不像以前,只是老師滿堂灌。對高中音樂鑒賞課的要求更進了一步,現在的音樂鑒賞課不只是有關音樂知識外,往往還涉及到文學、歷史、美術、地理等方面的知識。因此,僅靠我們學過的音樂知識還是遠遠不夠的。這就需要音樂教師在鑽研教材的同時,廣泛涉獵有關方面的書籍,博聞拓記,拓寬自己的知識面,提高我們老師自身文學,藝術素養,並熟練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去,豐富教學內涵,提高教學層次,徹底改變音樂鑒賞課只是老師講同學們聽的這種落後模式,使學生參於到課堂中來,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辦。
音樂鑒賞課更是一門「聽」的藝術。什麼樣的音樂都離不開「聽」。「聽」是一種音樂作品,我們既要在聽的進程中讓感官得到愉悅,又要使精神得到升華,感性和理性進行完美的結合才是我們「聽」的根本意義所在。因此,要達到欣賞音樂的真正目的,就不能把對音樂的欣賞停留在表面上、感官上進行。而應該深入到樂曲的音響結構及各種形式因素上去。也只有這樣才能准確地把握音樂作品的「內涵」,真正地聽懂音樂。要做到這一點,首先應對一部音樂作品反復地聽。多聽是培養音樂鑒賞能力的關鍵。我們的雙耳不僅在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中發揮作用,而且還要具很強的審美感受能力,這一能力與生俱來,反復地聽,會給我們的聽覺製造接觸音樂的機會,我們的音樂聽覺就會得到發展。同時,音樂具有很強的時間性,構成音樂作品的那些音響瞬間即逝,這些聲音以單音或多音組合的方式,先後展現給我們的聽覺。多聽,大腦中的記憶就會把聽覺中的印象慢慢綜合起來。聽的次數越多,印象越深,印象越深我們對音樂作品的感性體驗也就越深。所以,提高了音樂的記憶力,欣賞音樂的能力就有了較大的進步。
現在的高中音樂鑒賞課涉及到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風格,不同流派,不同層次的音樂,我們在欣賞中提高,在比較中進步,在音樂中感受。其欣賞價值,文化價值都是不容忽視的,廣泛地汲取人類一切音樂文化成果中的養分,不斷地拓寬我們的聽覺的感受領域,是提高和完善我們音樂欣賞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
音樂鑒賞是學生在聽覺感知,情感體驗,想像聯想,創造性思維等心理活動融為一體的音樂審美實踐活動。學生的審美能力就是在這種獨特的藝術活動過程中培養和熏陶出來的。
當前,新課改的要求是要讓學生去實踐獲得真知。所以,我們老師應該讓學生自己多實踐發揮他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能夠自己欣賞作品並能夠評價作品。老師在其中只不過起著引導作用。記得前些年,社會上流行的低淺音樂,低級趣味較濃的流行音樂,甚至是庸俗不堪的音樂或是些「狂歌」等一些格調不高的、藝術性差的音樂,使正在成長發育的學生誤以為這是「音樂藝術的時代性」,而那些優美的,藝術性高的抒情歌曲在學生看來總是平淡無味,深入不下去。那麼,培養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關鍵是要使學生劃清真善美與假惡丑的界限,掌握分辨是非的標准。一部音樂作品,如果學生要有能力去評價判斷它的社會價值及藝術價值,學生就必須能夠從音樂作品的題材、內容、體裁、風格等方面分辨出什麼是美和什麼是丑的。因為這是衡量音樂作品的社會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基礎。因而學會這些,只有通過音樂欣賞課這條途徑,並且把研究音樂作品的題材、內容、體裁、風格、情緒、曲式等表現手段這一環節作為音樂欣賞教學中提高學生審美能力的關鍵環節,使學生掌握有關的知識、技能,深入地認識音樂作品的內容美、形式美、情緒美、表現美,進而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和評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