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舒伯特F小調幻想曲創作背景
提到四手聯彈,就不得不提到舒伯特這位作曲家,終其一生短短的三十一歲,
卻在四手聯彈的領域成為最多產的作曲家。根據原典版所發行的舒伯特四手聯彈全
集,足足有四大冊之多,他在開拓四手聯彈曲目之用心可見一般,也難怪有音樂學
者將他視為塑造四手聯彈典型的創始者。
盡管之前莫札特也曾創作了一些供他與其姊彈奏,演出的四手聯彈曲,然而舒伯特
卻以其豐富的創作將四手聯彈打入家庭,沙龍音樂會,以及一些正式的演出中,舒
伯特於斯之貢獻實為功不可沒。盡管如此,時至今日,四手聯彈的存在仍處於一個
十分曖昧的狀態。相對於雙鋼琴,它不若雙鋼琴所能展現的巨大聲響效果,及其不論
是融合交織或互相較勁抗拒的不同個性,四手聯彈所更加需要的是互為一體的感受
以及齊一的音樂語言。在一架鋼琴上,兩個人近距離地分享著一套鍵盤兩個踏瓣,
若不是互相了解,互相傾聽,甚至調和彼此的呼吸,是沒辦法創造出一派渾然天成
的音樂的。正因為其親密性,也因為其所要求的絕對融合,在現今的演出舞台上實
屬衰微的一部。而在現今的演出追求感官刺激的大趨式下,如此精緻的珍寶,漸漸
地又回歸到家庭中及一些小型的演出場合堙A人們也因此失去了許多品嘗這甘美醍
醐的機會了。
盡管舒伯特創作了如此可觀的四手聯彈作品,可是時至今日仍常被演奏的作品
也僅止於其中的六七首,在這當中最著名的當屬幻想曲D.940 Op.103 這闕作品了。
這首創作於舒伯特去世前五個月的"巨作",融合了舒伯特在藝術歌曲以及器樂曲上
的一貫語法,兼具了奏鳴曲以及幻想曲的成分。全曲可概略分為四個部分,由第一
個主題貫串其中,是四手聯彈曲目中,單一樂章最長的作品之一,全曲演奏時間約
在18分鍾上下。
淡淡的哀愁從f小調流泄而出,如此迷人的主題,讓人的心神就在音符的流動中被勾
攝而去,Primo與Secondo之間的對話,更是極盡纏綿,一點點的激動
,一點點的思緒起伏,一切都是點到為止。在心湖中一點一滴地發酵蘊釀,舒伯特
巧妙地運用了大小調的轉換來改變樂曲的氣氛。
休止符的出現,更帶出一股欲言又止的感受,在改以三連音伴奏型態的主題再現後,
漸漸地引入第二段的Largo。調性再度轉入小調,雙附點的和弦以及八度的顫音交織
出不安與猶疑。
升f大調甜美的旋律適時的承接,讓人忘卻了先前的煩憂。Primo高音的聲部與Secondo
低音的聲部對唱著,宛若款款情話。不安的主題再次浮現,指引著全曲奔向自由輕
快的快板樂段,帶有波希米亞 Furiant 舞曲曲風的三拍子快板樂段,掙脫了先前的
束縛。輕盈地奔走著,轉至大調的樂段恰似三重奏般競逐著,熱鬧無比。這一大段
活潑的樂段帶來了無窮的生氣,讓人心情亦為之開朗了起來。
哀愁的第一主題再次出現,這次發展出令人意想不到的Fugue型式。一層一層的交錯
疊織,漸漸將曲子推向最高潮。一架鋼琴在二十根手指的驅使下,綻發出宏大的音
響,所有的愁韻在此傾泄而出。在八度和弦與三連音的敲擊之下樂曲戛然而止,一
切的一切仍飄盪在那空氣中。起始的第一主題再次出現作了全曲的最後回顧。曲末
難掩內心的激動,氣氛再次為之升高。但最後仍在三個f小調的和弦壓制下,一切歸
於平靜.…..
D.940 儼然已為四手聯彈的"國歌"之一,樂譜極易購得,原典版有大全集,
Shirmer's亦發行了舒伯特四手聯彈的選集;此外國際版(International Edition),
以Dover也都有此曲之樂譜發行,尤其是Dover的版本,又是一個便宜又大碗的選擇。
關於錄音,幾乎一些世界知名的鋼琴二重奏搭檔都曾灌錄過此曲,在此僅列出一些
在現今市場上較易購得的版本。
1. Email & Elena Gilels這對父女的演出,可在最近DG所發行的,兩張一套
CD中尋獲。
DG 449 322-2
2. Louis Lortie & Helene Mercier這對關系"曖昧"的二重奏,在Chandos的
錄音亦不難尋獲。
Chandos Chan 9162
3. Paul Bara-Skoda & Jorg Demus兩位長期搭檔的維也那學院派鋼琴家,
當初搭檔的組合就是靠舒伯特牽的紅線;所灌錄的舒伯特,自然算是拿手曲目。
Valois V4622
4. Sviatoslav Richter & Benjamin Britten兩位星光閃閃的鋼琴家,在1967
年Aldeburgh Festival臨時成軍的現場演出,速度快人一等,默契有待加強。
Music & Arts CD-722
5. Karl Ulrich Schnabel & Joan Rowland 兩位教授與助理的搭檔,在知名發
燒廠牌Sheffeld Lab亦灌錄過此曲,Karl頂著老爸Arthur的名號,表現平平;錄音的
動態過度的塑造,讓人感到不適。
Sheffeld Lab 10054-2-F
6. Christian Ivaldi & Noel Lee這兩位老搭檔,在Arion錄下了,四張Schubert
Duet Works的CD,極富"學術價值",然而所費不貲。
Arion 268038
7. Christoph Eschenbach & Justus Franz最近在出版了4張低價的舒伯特鋼琴
二重奏作品。
EMI7243 569770 20
8.Alfons & Aloys Kontarsky在DG有張低價版的CD
DG453 675-2
9. Duo Crommelync 此外前年自殺身亡的Duo Crommelync亦於Claves灌錄過此
曲。然目前只見於目錄上,尚無法購得,至為可惜。
10. Murray Perahia & Ra Lupu
B. 誰知道舒伯特的《小夜曲》表達講述的是什麼
舒伯特則是純粹具有浪漫主義精神的第一位作曲家,他的作品滲透的發自肺腑的抒情性格
,直接開創了浪漫主義時期最主要的風格特點。舒伯特的歌曲如《音樂瞬間》《小夜曲》等具有與大型作品(如奏鳴曲)同等重要的價值,這種單樂章的中小型曲體成為浪漫主義時期十分普遍的音樂曲式結構。從舒伯特的音樂中,我們感受更多的是他內省性的自我對話。
著名的《小夜曲》,是舒伯特短促的一生中最後完成的獨唱藝術歌曲之一,也是舒伯特最為著名的作品之一。舒伯特的《小夜曲》旋律優美、情感純真、格調高尚,充滿了生活的希望,以其深情、優美為全世界人所贊賞。說起它的創作過程,卻是出人意料。
舒伯特的《小夜曲》旋律優美、情感純真、格調高尚,充滿了生活的希望,堪稱所有小夜曲中最優秀的一部,被稱為他的「天鵝之歌」。
作為西洋樂曲體裁之一的"小夜曲",都以愛情為題材,這首《小夜曲》也不例外。"我的歌聲穿過黑夜輕輕飄向你......",在鋼琴上奏出的六弦琴音響的導引和烘托下,響起了一個青年向他心愛的姑娘所做的深情傾訴。隨著感情逐漸升華,曲調第一次推向高潮,第一段便在懇求、期待的情緒中結束。抒情而安謐的間奏之後,音樂轉入同名大調,"親愛的請聽我訴說,快快投入我的懷抱",情緒比較激動,形成全曲的高潮。最後是由第二段引伸而來的後奏,彷彿愛情的歌聲在夜曲的旋律中回盪。樂句之間出現的鋼琴間奏是對歌聲的呼應,意味著歌手所期望聽到的回響。這里選用的是改編後的鋼琴伴奏的小提琴獨奏曲,雖無歌詞,但同樣能體會到這首小夜曲中表現出的真摯而熱烈的感情。舒伯特的音樂是與詩歌完美的結合統一,可見,浪漫主義音樂是尋求與其他藝術,特別是文學的溝通。他的藝術歌曲創作,使這一音樂體裁被提高到與歌劇、交響樂、室內器樂同樣高的水平。他的歌曲創作手法及其旋律進行和音調,被認為對於浪漫主義音樂語言的形成起了歷史性的作用。
浪漫主義音樂的民族性、民主性、人民性、抒情性、幻想性、新精神,那種反對外族侵略和民族壓迫,反對封建統治和民族分裂,那種力求真實地表現普通人的精神面貌、社會道德、審美觀和理想,那種崇尚理性的古典主義不同,浪漫主義崇尚感性,注重揭示人類精神和內心世界,那種但在政治上、思想上和道德觀念上反對因襲守舊,而且在音樂體裁上,形式以及創作手法諸方面,都進行了大膽的革新,從而發展和豐富了人類的音樂文化精神在舒伯特的《小夜曲》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C. 舒伯特音樂作品有那些
《美麗的磨坊少女》、《野玫瑰》、《普羅米修斯》、《魔王》、《鱒魚》、《菩提樹》、《天鵝之歌》、《未完成交響曲》、《死神與少女》、《鱒魚》、《冬之旅》、《流浪狗》等等。
1、《美麗的磨坊少女》
美麗的磨坊少女敘述了一個十七八歲的天真少年對愛情的憧憬與幻滅的過程。流浪的少年在河邊磨坊邂逅了磨坊主人的女兒,因著她的美麗,他不再流浪,期盼這份蘊藏在心中的情感有個美好結局;怎奈這份憧憬卻讓一個突然到來的獵人粉碎。
痴情少年抱著患得患失、又愛又恨的復雜心情開始放逐自己,他沿著河岸走下去,愛情的幻滅讓他痛不欲生,最後只好殉情,投入小溪流的懷抱中。舒伯特筆下的樂聲,便把這出精緻的「歌曲小說」經營得非常感人。
舒伯特在創作之時,賦予每一個角色固定的調性。例如小溪流用G大調表示,這條溪流引他進入一個愛情的漩渦,聽過他的低聲細訴,也提供他生命的最後歸宿。心情愉快時表現磨坊用C大調,哀傷時則用C大調的關系小調A小調。描述愛情的幸福時一定是A大調,獵人的出現則用C小調。
2、《死神與少女》
《死神與少女》(亦稱《d小調第14號弦樂四重奏》),一部由奧地利作曲家弗朗茲·舒伯特(Franz Schubert)創作的弦樂四重奏,共分為四大樂章。這首四重奏,d小調,作品編號D810,因第二樂章主題旋律與舒伯特1817年創作的歌曲《死神與少女》類似而具標題。作於1824-1826年,1826年2月1日在維也納約瑟夫·巴爾特的家中首演。
3、《冬之旅》
舒伯特的《冬之旅》是德國藝術歌曲文獻中最重要的連篇套曲,其在詩與音樂的完美結合、聲樂與鋼琴的相互補充、音樂優美與深度兼顧等方面都達到了一個頂峰。
能與之相提並論的只有《美麗的磨坊女》和舒曼的《詩人之戀》、《婦女的愛情與生活》和《連篇套曲Op.39》,但在規模上都不如它龐大豐滿。為了表達原詩的情感,作曲家在節奏、旋律、織體、調性方面都根據原詩的情緒進行了處理。使其在情感上產生更強的感染力。
4、《魔王》
舒伯特根據歌德的同名詩所創作的敘事曲。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是著名的浪漫樂派作曲家,他一生創作了600多首歌曲,開創了藝術歌曲發展的新紀元。《魔王》作為他重要的代表作品,有著較高的藝術價值。本文試從多個角度討論作品中各音樂要素的特點,淺析該作品創作的風格特徵。
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根據歌德同名詩創作,作於1815年。當時作者只有18歲,這首敘事曲被編為作品第1號。全詩的故事情節:父親懷抱發高燒的孩子在黑夜的森林裡騎著馬飛馳,森林中的魔王不斷引誘孩子,孩子發出陣陣驚呼,最後終於在父親懷抱中死去。
歌曲採用通譜手法,一氣呵成,氣勢宏大。詩歌中敘述者、父親、孩子及魔王四個不同角色由不同的音調體現出來。作者充分展示了戲劇性的情節,如鋼琴伴奏模擬馬蹄疾奔的節奏貫穿全曲,低音奏出的風聲描繪出夜幕中的森林冷風颯諷、咄咄逼人的情景,烘托出沉悶恐懼的氣氛。作者還以小二度上行模仿孩子的驚呼,形象地刻畫出孩子愈加驚恐的神情。
5、《鱒魚》
《鱒魚五重奏》, "歌曲之王"舒伯特在1817年創作了著名的藝術歌曲《鱒魚》。這部為鋼琴與大、中、小提琴和低音提琴所做的作品共分五個樂章,以第四樂章最為著名。在原作的歌曲中,作者先以愉快的心情,生動描繪了清澈小溪中快活游動的鱒魚的可愛形象;
而後,鱒魚被獵人捕獲,作者深為不滿。作者用分節歌的敘事方式表達了他對鱒魚的命運無限同情與惋惜的心情,揭示了歌詞深刻的寓意:善良與單純往往要被虛偽與邪惡所害。
舒伯特這首A大調五重奏與通常的鋼琴五重奏不同,不是那種鋼琴加弦樂四重奏的標准形式,而是鋼琴與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和低音提琴這樣四件弦樂器的組合,亦即比標准形式少了第二小提琴,而以低音提琴取代。再者,這首曲子有五個樂章,這一點也與眾不同。因為第四樂章是採用舒伯特本人的歌曲《鱒魚》的旋律而作主題與變奏,所以此曲俗稱《鱒魚五重奏》。
D. 貝多芬與舒伯特
貝多芬是古典主義的里程碑式的人物,舒伯特是純粹浪漫主義的開山鼻祖。讀懂了貝多芬與舒伯特,就基本上讀懂了古典音樂最重要的兩大流派。
貝多芬有思想家的氣質,熱中政治,擁護共和,相信德行,批判現實;舒伯特對現實漠不關心,在他眼裡,人生不過是一連串情緒的波動,一連串的形象,他只希望那些情緒那些形象盡可能的愉快些。貝多芬好象是一個在黑暗中獨行的旅者,他身上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孤獨;舒伯特卻溫厚愛人,廣結善緣,他的心隱隱約約與一切世人的心靈密切相連。他那個兒童般的心靈藏著許多駭人而怪異的幻象、無邊無際的悲哀、心碎腸斷的沉痛。
貝多芬和舒伯特都沒有成家。不同的是,貝多芬一生都在追求愛情並深深的痛苦著——但那首「致愛麗斯」卻甜在心裡——可能愛情就是這個樣子——甜蜜地痛苦著。而舒伯特好象懶得去愛,他似乎不相信人世間會有愛情、會有幸福。他抑鬱的心靈充滿悲哀和絕望,卻沒有貝多芬式的抗爭,甚至連掙扎也沒有。這顆高尚、純潔、富於理想的靈魂不能以現世的幸福為滿足,他似乎只是一個前世的過客,不是今生的歸人。他甚至不象青藏高原上那些以身體丈量土地的朝聖者那樣執著的活在來世,他只自顧自地活在自己幻想的世界裡。
貝多芬的音樂充滿思想、理想、力量和節奏,但弱於和聲;舒伯特的音樂節奏貧弱,但充滿夢幻般的詩意,旋律優美,和聲豐富,是真正的「旋律之王」。
世人往往偏愛貝多芬的九大交響樂,我卻最是鍾愛他的32首鋼琴奏鳴曲。《月光》溫柔婉約,帶給人們多少和平、寧靜與美好;《悲愴》第一樂章里的快板、慢板戲劇性更迭交替,變化無窮,讓聽者如沐春風;《華爾斯坦》與《熱情》也使人如痴如醉。《皇帝》更是把鋼琴協奏曲推向樂之巔峰,從它之後再沒有象樣的鋼琴協奏曲問世了。——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全集、莫扎特全集和肖邦《夜曲》都是我珍藏經年的「聖品」。
舒伯特只活到31歲,卻給世人留下了600多首藝術歌曲,被稱為「歌曲之王」!如果老天讓他象莫扎特一樣活到35歲,真難以想像他將還會給我們留下怎樣的音樂!藝術歌曲與民歌或流行曲不盡相同,後者的旋律是二段體或三段體的,它用同一個曲調唱許多段歌詞或詩節。而藝術歌曲的伴奏不只是把和弦、旋律填進去來幫助歌唱者,它著重於畫出一個音樂的布景或背景,使伴奏者幾乎同歌唱者一樣重要。
也許所有堅強的笑容,背後都隱藏著更加堅強的憂愁。雖然舒伯特接連有不朽的作品不斷問世,卻連溫飽也無法解決。有一天晚上,他又冷又餓卻身無分文,他走進一家飯館,在菜譜上作了一首曲。起初,老闆以為舒伯特是個要飯的,想轟他走,後來看見樂譜才知道他是個作曲家,這個樂盲老闆這才勉強收下樂譜,免費給了他一盆土豆。這首樂曲就是著名的《搖籃曲》。每次聽這首歌曲我都會想起那盆土豆,而每次啃德基薯條我耳邊都會響起:「睡吧,睡吧,我親愛的寶貝。。。。。。」
E. 舒伯特在創作音樂方面都什麼成就
舒伯特是歐洲浪漫主義音樂的先驅人物之一。他一生雖窮愁潦倒,但卻給世界留下燦爛輝煌的音樂瑰寶。他的作品直至1821年才在友人的資助下陸續得以出版。他曾對朋友自稱是「失敗的音樂家」,是「世界上最不幸、最可憐的可憐蟲」。在其短促的一生創作了9部交響曲,7部彌撒曲,許多室內樂曲和鋼琴曲,以及包括《美麗的磨坊女》《冬之旅》《天鵝之歌》等三部聲樂套曲在內的600餘首歌曲,9部歌劇,20首宗教音樂,70首以上的附管弦樂的合唱曲,各種管弦樂曲等。其中所作歌劇均以失敗告終,但其所作《未完成交響曲》《C大調交響曲》《鱒魚五重奏曲》《死神與少女四重奏曲》鋼琴曲《流浪者幻想曲》戲劇配樂《羅莎蒙德》等卻流傳至今不衰。特別是他所作的藝術歌曲著稱於世,被人們譽為「歌曲之王」,將歌曲的藝術表現力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
F. 誰知道舒伯特降E大調Op.122這首作品的背景資料
奏鳴曲
降E大調奏鳴曲
01 中速的快板
02 非常快的行板
03 米奴哀小步舞曲小快板中速的快板
04 中速的快板
G. 舒伯特的創作生涯
舒伯特的創作生涯雖然很短暫,卻給後人留下了大量的音樂財富,600多首的藝術歌曲,為世界音樂寶庫增添了耀眼的光輝,在音樂史上被譽為「歌曲之王」。他為不少詩人如約翰·沃爾夫岡·歌德、弗里德里希·席勒、海因里希·海涅、威爾赫姆·穆勒等的作品寫了大量歌曲,把音樂與詩歌緊密結合在一起。他的歌曲中既有抒情曲、敘事曲、充滿戰斗性的愛國歌曲,也有源於民間音樂的歌曲,其中重要的有《魔王》、《鱒魚五重奏》、《菩提樹》、《美麗的磨坊少女》、《野玫瑰》、《流浪者》(2首)、《普羅米修斯》、《致音樂》、《迷娘之歌》、《紡車旁的格麗卿》、《牧童的哀歌》、《戰斗中的祈禱》、《劍之歌》、《戰士之歌》等 , 主要歌曲匯有3部歌曲集 :《美麗的磨坊少女》、《冬之旅》和《天鵝之歌》。他的交響曲中較重要有第四、第五、第八、第九交響曲,其中第八交響曲是一部浪漫主義抒情交響曲,因只寫了兩個樂章而被稱為《未完成交響曲》,許多人試圖續寫,但都不盡如人意,不得不承認,它的「未完成」也許比完成更接近完美的形態。第九交響曲氣勢磅礴,充滿英勇豪邁的氣概,被稱為《偉大交響曲》。他的作品還有d小調弦樂四重奏《死與少女》、鋼琴五重奏《鱒魚》、C大調弦樂五重奏、鋼琴曲《流浪者幻想曲》、《音樂的瞬間》、降E大調即興曲、A大調奏鳴曲和配劇音樂《羅莎蒙德》等。舒伯特以抒情的旋律聞名,而且總是能夠自然流露、渾然天成。另有18部歌劇、歌唱劇和配劇音樂,10部交響曲,19首弦樂四重奏,22首鋼琴奏鳴曲,4首小提琴奏鳴曲以及許多其它作品。舒伯特在生的時候,大眾對他的認識和欣賞只是一般,但在逝世前已經有一百首著作被出版。他早年擔任父親學校里的教師,辭去職位後一直沒有固定的工作,經常靠朋友接濟。
H. 浪漫主義鋼琴小品有哪些類型和特點
浪漫注意音樂以它特有的強烈、自由、奔放的風格與古典主義
音樂的嚴謹、典雅、端莊的風格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如果貝多芬的
音樂只是黑白電影或版畫的話,那麼浪漫樂派作品則像水彩畫和五
顏六色的油畫。這一時期產生了兩種不同的浪漫主義音樂流派。一
種是以勃拉姆斯為主要代表的保守浪漫主義,另一種是積極浪漫主
義。浪漫主義音樂時期也是歐洲音樂發展史上成果最為豐富的時期,
它極大豐富和發展了古典主義音樂的優良傳統,並有大膽的創新,
這一時期的許多音樂珍品至今仍深受人們的喜愛和歡迎。
I. 歐洲浪漫主義音樂先驅者之一——舒伯特的生平是怎樣的
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1797.1.31~1828.11.19)生於維也納。父為小學教師。自幼從父學習小提琴,從長兄學習鋼琴,常與父兄合奏為樂。9歲師從當地樂師霍爾采。11歲入維也納宮廷唱詩班,得以免費入帝國寄宿學校學習。這個學校由宮廷出資,學生則義務為皇室、王室的宗教儀式演唱。在校期間開始作曲,保留至今的《鋼琴四手聯彈幻想曲》即為13歲時所作。他還擔任學校樂隊的首席小提琴手,演奏海頓、莫扎特、貝多芬等人的作品,當指揮不在的時候則代指揮。1812年因變聲離開唱詩班,同年其母去世。1813年父親再婚。舒伯特經師范學校培訓後於1814年任小學助理教師,並利用業余時間進行創作,就在這一年創作了最初的傑作——藝術歌曲《紡車旁的格雷卿》。至1815年業已創作了交響曲、彌撒曲、弦樂四重奏曲等,同時創作了145首歌曲,其中以《魔王》《野玫瑰》最著名。1816年創作歌曲《流浪者》。1817年結識49歲的宮廷男中音歌手米歇埃爾·福格爾,其歌曲經福格爾演唱轟動維也納,1818年不顧父親的反對毅然辭去教職,專事創作。曾任匈牙利貴族埃斯特哈齊公爵家庭教師。其間創作了著名的歌曲《鱒魚》以及不少鋼琴聯彈曲。1819年做《鱒魚五重奏曲》。1822年經朋友調解,與父親和好回到家中,兩年後卻又返回維也納,謀職未成,過著清貧的自由作曲家的生活,全靠朋友資助為生。後一度健康惡化,但創作力仍極為旺盛。1824年再赴匈牙利采勒斯埃斯特哈齊公爵家任教。1825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一年,與福格爾一起在歐洲各地旅行演出。1827年參加貝多芬喪禮,為36個執火炬者之一。1828年才首次舉辦個人作品演奏會。同年11月9日因傷寒病逝於維也納。享年僅31歲。人們遵其遺願,將他葬於貝多芬的墓旁。
J. 你對舒伯特及其音樂(感受與體會)
我心中的舒伯特
聽的第一首舒伯特是奏鳴曲D664,恰好是他最富歌唱性的一首作品.那時侯情緒激動,總喜歡些李斯特之類的刺激的東西,對於平靜的東西,卻似乎覺得有點難以發泄身體中的荷爾蒙激素,總是覺得不爽.那絲綢一樣柔軟的聲音,一句一頓的節奏,恰似最柔情的話語.不知不覺間盪漾在心中了.那不是肖邦的無病呻吟,更不是李斯特的膚淺肉麻.彷彿是飄盪在空中永遠不會落地的綢巾,又如同天上飛翔的小鳥.美卻是那樣的質朴,沒有多餘的語言,沒有冗長的甜言蜜語,也沒有做作的修飾,一切就理應如此.彷彿聽到了天上的聲音.天上的花鏡.哼唱著那美麗的旋律,我開始喜歡上了這個作曲家.然後是前奏曲,更多的奏鳴曲,交響樂,藝術歌曲,五重奏,彌撒...
這個窮困潦倒31歲便離開這個精彩世界的偉大卻平凡的天才,已經和我的生活融合到了一起.常想著大師家裡的歡樂聚會,舒伯特之友,一幫對音樂充滿熱愛的朋友,其聚在一起,演唱,談奏,那個名叫舒伯特的矮小的鄉村小學音樂教師的家中,傳奏著天籟般的美妙音樂.他是多麼地熱愛生活和朋友,充滿生機的大自然,鄉間的野玫瑰,溪流間歡樂的尊魚,群星.他的音樂就像生活一樣廣闊和生動,有勇敢的魚夫,孤獨的隱居者,暴風雪中的流浪者,岩石上的牧羊人...他的心中有歡樂也有痛苦,他似乎做到了,用音樂表達人心中的真情.於是,我們聽到了紡車旁姑娘對愛人的傾慕,熱戀中情人的話語,死神和少女的對話,魔王的狡詐和陰險...不同於其他音樂家幾乎固定一生的音樂寫作習慣和聲音,舒伯特,幾乎沒有固定的形式,他的音樂可以有貝多芬般的斗爭和英雄主義,莫雜特般的輕松和幽默,海頓微笑的聲音,李斯特般的豐富技巧和色彩.他的音樂是精妙的,卻又是深沉的.也許是大師的早熟,他過早地滲透了生命和死亡的意義.可以說,他的音樂是對死亡和人類對死亡的恐懼與痛苦,對生命的留戀描寫最深刻的作曲家之一.死神與少女中顫抖的呻吟,冬之旅中的的無奈和嘆息,心,在啊!在滴著血!好象是滿地凋零的玫瑰,生命在一點點的流逝.
到了D960,D956大師死前的最後一部分作品,那哪裡是音樂,那是血淚啊,一步步地滑像黑暗的空間,恐懼啊!恐懼啊!哪裡有一點的溫暖都可以點亮世界的光.最後的12首藝術歌曲,在大師死後發表,被後人起名」天鵝之歌」.傳說天鵝在臨死前會唱出最美麗卻最凄婉的歌聲.這的確是他的天鵝之歌,我很少敢於全部聽完這些音樂,我害怕,我的眼中會浸滿淚水.那首小夜曲哪裡是首簡單的優美音樂,請你聽聽德語的原曲,告別了,美好的世界,再見了,心中的愛人.
D894,G大調第18號鋼琴奏鳴曲.一首幾乎超脫與其他一切大師作品的曲子.平靜的弱起和旋彷彿預示著和解與寬慰,發展部寬廣的音樂是走向天國的輕輕腳步.生活是矛盾的,生活是矛盾的.它讓我似乎聽到了歡樂與痛苦的矛盾,美麗與丑惡的矛盾,生命和死亡的矛盾.但人生卻像是廣闊的大海,盡管掀起波濤,暗流涌動,卻終究會歸於平靜,歸於安詳.走向純真.貝多芬活了58歲,寫了不超過200部的各類作品,莫雜特活了36歲,寫了500部左右的作品.舒伯特只活了31歲,僅僅藝術歌曲,他就寫了640部.他是古典作曲家中唯有的兩個作品超過1000部的音樂家.另一位是偉大的音樂之父巴赫.SCHUBERT 他是被上帝折短翅膀的天使,為人類帶來最美麗的聲音!
----------------------------------------------------------------------------------------------------------------------
我聽舒伯特
我愛貝多芬,勃拉姆斯,也愛舒伯特。對貝多芬,勃拉姆斯,要
咬緊牙關、使出全身力氣去愛,而對舒伯特,倒說不清該怎麼去愛,
聽他的音樂,只知道他很愛我,他是我們的同時代人。因為他的音樂
很好聽——哪怕常被行家們指責結構不嚴謹,敗筆多多。而對聽過若
干年古典音樂的人來說,「好聽」已是一個涵義足夠深透的詞語,讓
同好者攜手相對莞爾。
任何人講他的故事,總難免凄凄慘慘戚戚的調子——寫了那麼多
好聽的音樂,可一生從未象莫扎特和貝多芬般享有盛譽,而是在孤獨
中死於31歲的年齡。最讓人心痛的是,他的大量作品,包括交響樂,
自己一次也沒聽人奏過。他說:「我的音樂是我的才能和悲慘境地的
產物。世人最喜愛的正是我以最大的痛苦寫成的音樂。」被貧病纏繞
多時,彌留之際,滿臉都是失敗感:「難道我不能在世上佔有一席之
地么?」生前備受冷落,死後極盡哀榮,也許是那個時代里天才的宿
命,在舒伯特身上則發揮到了極致。
可是,我仍然不肯相信,舒伯特度過了痛苦的一生。我只知道他
跟這個世界萍水相逢,然後擦肩而過,各奔東西。不要忘了他羞怯而
謙卑,在眾人面前從來沒有信心,更不肯吐露真情,只是忍不住向音
樂透一點秘密。從他的藝術歌曲中可以聽到,那顆兒童般的心靈里藏
著多少幅光怪陸離而迷人的夢境,彷彿是一個沒見過海的孩子在不斷
想像著駭浪。這些幽微的幻想在舒伯特心中如此真實,自成一個綿密
的宇宙。他在第五交響曲中風雅迷人、溫婉可親,而第八交響曲和聲
樂套曲《冬之旅》如寒塘鶴影般凄清,充滿了「潭空水冷,月明星淡」
的色調,令人腸斷,但宏偉的絕唱《第九交響樂》卻又在其後顯出勃
勃英姿。最令我感動的是降E 大調鋼琴三重奏,尤其是第二樂章伊始
大提琴奏出的旋律,美得讓人無法正視,只能藉助暗淡的橘色陽光遙
望那水天之清影,此刻,山峰和海洋突然呈現了格外迷人的神采。這
感受固然源自對這部作品的偏愛,但我相信任何人都能在舒伯特的音
樂里汲取到近於玄機的詩情。他的靈感吞吐著內心世界的萬千氣象,
還來不及冶煉得足夠均衡圓熟, 就汩汩流出來。幾乎沒人要買他的曲
子。但樂思仍無法遏制地涌動。也許僅僅由於他時常意識到自己生命
短暫。那朦朧的預感使他悲哀,但還是在音樂中尋求到了力量。風馳
電掣般的狂喜和煩惱孕育成天馬行空的樂思,與之相伴的是多少回情
感劇烈的脈動。類似這般神與物會、不可思議的體驗,我們在平凡的
生活里也曾潛心嚮往,偶爾也有機會在審美的愉悅中與之不期而遇。
而舒伯特的短促一生就是由這樣一連串生命力突然昂奮的經歷凝結成
的。時隔多年,那一個個閃亮的焦點在後人眼裡如輕輕顫抖、不停幻
化的磷火。窗外的世界又冷漠又麻木,這個看上去可憐巴巴的失意人
曾在冰涼的屋裡枯坐無言,靈魂卻在胸膛中洋洋得意地哈哈大笑。品
味他的靈感,想像著他那孤寂的輝煌,我們面對的是赤誠的驕傲在飛
翔。
1997年是他200 年冥壽。讀著音樂報刊上連篇累牘的紀念文字,
我幻想自己正身處那座舒伯特誕生的城市。一定會有接二連三的舒伯
特音樂會,一定會有關於他生平的展覽和新書,一定會有年輕的音樂
家在他的塑像前留影。幽雅的維也納城裡,有教養的人們正在談論他,
哼他的歌,奏他的曲子,鋪天蓋地都是舒伯特。時間以清澈而哀憐的
目光注視著舒伯特,但他需要同情么?生前始終被一群忠實的朋友簇
擁,對人對己都懷著聖潔的敬意,這使善良的他自感欣慰,至今仍把
無盡的友愛慷慨分給我們。在一大群註定要死的人里,一個精純的生
命在活著的時候已經憑借穎悟和激情獲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