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幫忙找幾個關於彝族的歡快的歌舞, 就跟,七月火把節,類似的。但七月火把節除外。謝了
作為來一個彝族,我還是喜歡原自聲彝語唱的彝族歌,其實歌單里沒有太多彝語歌,但是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啊,真的是聽了三天,基本把QQ音樂和蝦米能聽到的彝族歌全聽了一遍,只把我覺得最好聽的放上來了。
但是個人喜好不同,我平時聽彝族歌就比較喜歡偏重節奏感強的和比較天籟靜謐的民謠,不敢保證你每首都喜歡,所以對這一類型不感興趣的就可以移步了。
我平時真的沒多少彝族歌,這是QQ的歌單,推薦幾個專輯歌單,《記憶的符號》很多經典民歌。
彝族歌應該是分為用彝語唱的和唱的有彝族特色的漢語歌,但是其實市面上的彝族歌還是很小眾,各大播放器的彝語歌也是主要集中於四川地區的方言。
彝語各支系說的都不一樣,所以直接搜彝語歌也搜不到自己熟悉的語言,比如我,基本上市面上聽得到的彝語歌我都聽不懂在唱什麼。
最簡單的就是搜索彝族歌手,但是說實話,那樣真的搜不到好聽的啊,因為是彝族歌的歌名都模凌兩可,歌手名字的漢譯也是都差不多,放在一起根本區分不出來。
② 表演區里應該讓幼兒演什麼
可以讓幼兒表演:節奏樂類表演、音樂類表演、舞蹈類表演、故事類表演、時裝類表演於一體的表演。
表演區作為幼兒園區域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是幼兒十分喜愛的活動形式。因為它為幼兒提供了更多表演機會,使幼兒在輕松、愉快、自願的狀態下進入游戲。
(2)幼兒園音樂表演區彝族歌舞擴展閱讀:
表演區的注意事項:
1、進入表演區的孩子表演能力是各不相同的,讓各種能力的幼兒都可以選擇自己興趣的,適合其發展水平的表演材料。
2、有利於幼兒通過活動使各方面的能力都較全面地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提高,並引發廣泛的興趣。
3、表演材料要充足,形式上要多樣。如在故事表演三隻蝴蝶中,我為孩子准備了可進行語言、動作、表情表演等;
4、進行操作表演;另一組材料是以音樂動作表演為主的,提供故事錄音帶、背景音樂,讓幼兒以肢體動作為主進行表演三隻蝴蝶故事中的情節。根據幼兒的興趣,活動具體情況等分階段投放。
③ 幼兒園常見的音樂活動有哪些形式
一、幼兒園音樂活動的類型包括: 1、歌唱。歌曲是用音樂的方式演唱出來的文學。 在幼兒園中,幼兒不僅可以演唱成人專門為幼兒創作的歌曲,還可以演唱傳統的童謠以及由幼兒自己創作或即興創作的歌謠。節奏朗誦是一種藝術語言與音樂結合的藝術表演形式,也是既深受幼兒喜愛又易於為幼兒所接受的歌唱活動材料。 歌唱的表演形式。歌唱表演形式是歌唱活動中參加者的人數,全體參加者的合作方式以及歌唱時所伴隨的表演方式(如動作表演、樂器演奏等)的總和。在幼兒園中,兒童可以掌握的歌唱表演形式主要有獨唱、齊唱、接唱、對唱、領唱齊唱、輪唱、合唱、歌表演等 2、音樂游戲: 音樂游戲一般是指在音樂伴奏或歌曲伴唱下,按一定規則和音樂要求進行各種動作的游戲。 3、律動: 幼兒律動一般是指在音樂或節奏樂器的伴奏下,根據音樂的性質、節拍、速度做有規律的動律性動作。幼兒律動一般可做形象模仿動作,還可以模仿成人的勞動以及基本舞步練習。幼兒律動可以是單一動作的重復,也可以是相關的幾個動作連接組合成律動組合。 4、舞蹈: 舞蹈是經過人們提煉、組織和藝術加工並以人體動作為主要表現手段,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生活的一種藝術形式。舞蹈的基本要素是動作的姿態、節奏和表情。 5、打擊樂: 節奏樂又稱打擊樂。用各種打擊樂器敲打出樂曲的節奏或節奏變化。幼兒節奏樂的樂曲一般節奏性較強,由老師用琴來彈旋律,幼兒用打擊樂器敲擊節奏。打擊樂器一般沒有固定的音高,音響效果不同,節奏性強,幼兒非常喜愛而且比較容易掌握。
④ 幼兒園中班歌舞有那些 適合的都有什麼歌曲和舞蹈
采蘑菇的小姑娘 歌曲《看電視》 春天在哪裡 數鴨子 上網搜還有很多 我說這些都是我們舞蹈老師要求我們上課必須會跳的舞,也就是在幼兒園很實用。我是學前教育的。我在幼兒園見習的時候,孩子們都跳聰明的一休 等等
⑤ 幼兒園演員入場音樂
節奏歡快的:《哆來咪》(這首我非常推薦,因為能體現音樂課的本質)、
《鈴兒響叮當》、《歡樂頌》、《找朋友》、《哇哈哈》
節奏較抒情優美的:《雪絨花》、《茉莉花》、《小星星》
⑥ 彝族舞蹈 體態 韻律
彝族的民間歌舞歸納起來可分為以下幾種:
《打歌》:包括「打跳」、「跳腳」、「左腳舞」、「跳歌」、「跌腿」、「跳月」(即「跳樂」)等圓圈舞,流行於雲南省西部與四川省涼山交界地區、雲南省西南部的彝族和相鄰的其他少數民族之中。自娛性舞蹈《打歌》與漢族
古代的《踏歌》極為近似。現存於雲南省巍山縣巍寶山文昌閣,繪制於清代乾隆時的《踏歌圖》便記錄了當地的舞態。每當節日和喜慶之時,人們挽手圍圈,載歌載舞或隨樂而舞,舞蹈始終以下肢動作為主。
《跳弦》:因舞者雙手持「煙盒」邊敲邊舞,故也被稱為《煙盒舞》。《煙盒舞》流行於雲南省中部和南部紅河、石屏、建水等地彝族支系尼蘇人居住地區。舞蹈分為「正弦」和「雜弦」兩類。「正弦」融雙人自娛性舞蹈與表演性舞蹈為一體,主要傳統段子有《啞巴砍柴》、《鴿子度食》等,舞姿優美輕盈、活潑風趣。而「雜弦」則是在「正弦」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而來的,是一種表現人物、具有故事情節的歌舞小品。其中《啞巴摸魚》、《童子拜觀音》等具代表性的節目達百餘種。當地所流傳的「是人不跳弦,白活幾十年」的口頭禪,可說明《跳弦》在人們生活和心目中所佔據的重要地位。
《羅作》:也稱《羅索》,是流行於雲南省紅河南岸彝族支系尼蘇人中的另一種圓圈舞。曲調歡愉跳躍,節奏鮮明而強烈,伴之以快速擺手、錯步、踏腳等舞蹈動作,特別受到青年們的喜愛。
《跳三弦》:也稱《大三弦》、《跳月》,是雲南省中部地區彝族支系阿細人、撒尼人喜愛的自娛性舞蹈。在大、中、小三弦和高、中、低不同音色的竹笛伴奏下的《跳三弦》,是「火把節」不可缺少的舞蹈。
披氈舞》:是四川省涼山地區彝族所特有的舞蹈形式。舞者以披氈為道具,通過雙臂的伸展、收攏、擺動與身體旋轉,來模仿鷹、熊的姿態。該舞現已成為彝族的代表性表演舞蹈。
以上五種類型的彝族民間舞蹈,如剔除近半個世紀以來人們對傳統民間舞蹈所作的修飾,還原到它的本來面目,我們就能清晰地看到彝族遠古時代模擬動物的情態,看到反映人們勞動生活的原始而古拙的舞姿。前四類舞蹈源於彝族古代生活,第五類模仿鷹、熊的舞蹈,可能與彝族古代的多神和圖騰
崇拜有密切關系。這類動物模擬舞蹈,動作優美、高雅,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逐步從祭祀儀式中分離出來,並不斷添加著各個時代的審美意識,使之成為今天專供人們欣賞的表演舞蹈。
在彝族人民歡慶年節期間,我們還可以看到來源於中原文化的舞蹈形式《竹馬》、《高蹺》。現代彝族的《高蹺》保留和發展了它的雜技特色,在高度上遠遠超過了漢族《高蹺》,但卻未能接受漢族《高蹺》的舞蹈技藝。
在彝族人舉行祭祀祖先、祈求豐收的儀式時,我們還可以看到《木鼓舞》、《銅鼓舞》、《羊皮鼓舞》等。這些舞蹈均由巫師「畢摩」和「蘇葉」表演,在擊鼓的同時,他們以迅速擺動雙肩、胸、胯為主要舞蹈語匯。此外,在「跳宮節」表演的《跳宮》、《跳麒甲》等舞蹈中,仍保留著古代狩獵、部落間戰爭的痕跡,以及戰士出征、作戰、勝利凱旋的祭祀儀式和舞蹈場面,以此來表示對古代英雄的懷念和歌頌。這種人們手持器械的舞蹈,與羌族的《鎧甲舞》在表現形式上大致相同。
現經加工並搬上舞台的著名舞蹈《紅披氈》、《阿細跳月》、《快樂的諾蘇》等。以跳躍歡騰的旋律表現了彝族人民生氣蓬勃的生活而蜚聲藝壇。
⑦ 關於彝族歌舞的作文 急求(>﹏<)!!
篇:彝族的火把節
彝族的火把節是彝族地區的傳統節日,流傳與雲南,貴州,四川等彝族地區。白,納西,基諾等族也過這一節日。火把節多在農歷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舉行,節期三天。本詞條將從彝族火把節起源、傳說、主要活動和意義幾個方面進行詳細介紹。
農歷六月二十四日的火把節是彝族最隆重、最盛大、場面最壯觀、參與人數最多、最富有濃郁民族特徵的節日,更是全族人民的盛典。火把節多在農歷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舉行,節期三天。
農歷六月二十四日,北斗星斗柄上指,彝語支的民族都要過火把節,有的學者認為此節原系彝族十月歷法的一個年節,火把節又叫星回節,俗有「星回於天而除夕」之說,相當於彝歷的新年。
火把節由來傳說不一。一說天神與地神斗爭,人們用火把助地神滅蟲戰勝天神。一說出自《南詔野史》及師范《滇系》。這兩書載:南詔首領皮羅閣企圖並吞另五詔,將會五詔首領集會於松明樓而焚殺,鄧賧詔妻慈善諫夫勿往,夫不從而被殺,慈善以精明的智慧和對丈夫執著的愛戀,找到丈夫的屍體並順利安葬,滇人以是日燃炬吊之。石林彝族撒尼人視火把節為紀念民眾與惡魔斗爭勝利的節日;武定彝族認為過火把節是要長出的谷穗像火把一樣粗壯。後人以此祭火驅家中田中鬼邪,以保人畜平安。
火把節的由來雖有多種說法,但其本源當與火的自然崇拜有最直接的關系,它的目的是期望用火驅蟲除害,保護莊稼生長。火把節在涼山彝語中稱為「都則」即「祭火」的意思;在儀式歌《祭火神》、《祭鍋庄石》中都有火神阿依迭古的神績敘述。火把節的原生形態,簡而言之就是古老的火崇拜。火是彝族追求光明的象徵。在彝族地區,對火的崇拜和祭祀非常普遍,雲南瀘西縣彝族在正月初一和六月二十四,由家庭主婦選一塊最肥的肉扔進燃燒的火塘祈禱火神護佑平安。永仁縣彝族在同樣正月初二或初三奉行祭火,稱作開「火神會」,涼山彝族把火塘看作是火神居住的神聖之地,嚴禁觸踏和跨越。
到了節日,各族男女青年點燃松木製成的火把,到村寨田間活動,邊走邊把松香撒向火把,或進行集會,唱歌跳舞,或賽馬、鬥牛、摔跤。近代,人們利用集會歡聚之機,進行社交或情人相會,並在節日開展商貿活動萬歲。
啊!彝族的火把節真好,我愛彝族的火把節。
江西南昌城東學校六年級:朱朝霞
--900字
第2篇:傣族潑水節
「五十六個名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個名族是一家。」是啊!中國就像一個大家庭,每個民族就像每個子女。而我,卻對傣族的潑水節很感興趣。
相傳在很久以前,傣族人民安居樂業,生活幸福平靜。後來,不知從哪裡來了一個火魔。火魔無惡不作,她搶走了七個如花似玉的姑娘。人們對他恨之入骨,但誰也沒有辦法。七個姑娘得知用火魔的頭發可以勒死他的消息後,便開始行動起來。可是火魔的頭卻到處亂滾,滾到哪裡,哪裡就受災,只有火魔的妻子抱住才可以停下來。姑娘們便輪流抱火魔的頭,每輪一次是一年,這樣,村民才免於災難。後人為了紀念這七位姑娘,就在這一天相互潑水,這就是潑水節的由來。
潑水節那天,人們早早地為佛洗了塵,接下來就是相當精彩的潑水活動了。傣族女子本就貌美如花,穿上五彩繽紛的服飾後,更像孔雀一般美麗。男女老少紛紛趕來,他們拿著各種裝水的器具,盡情地相互潑灑,最終一個個都變成「落湯雞」。天空中,一朵朵象徵吉祥、幸福的水花在綻放。人們的頭發被淋濕了,衣服被淋濕了,可是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在活動中享受到了無窮的快樂。人們在你潑我、我潑你的過程中潑出了感情,潑出了對新年的期盼與嚮往!
節日期間,人們除了潑水,還有很多其它節目,如劃龍舟、丟花包、放孔明燈、放煙花等。人們縱情歡呼歌舞,洋溢著喜慶的氣氛。
我想,這朵永不凋零的「花」,一定會越開越盛!
餘杭區良渚中學初一:郎丹
--600字
第3篇:介紹一個民族——苗族
苗族:
一個古老文明、講究禮儀的民族,歲時節慶獨特鮮明。
大部分地區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為常見。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湯、辣椒骨、苗鄉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搗魚、酸湯魚等。
苗族聚居的苗嶺山脈和武陵山脈氣候溫和,山環水繞,大小田壩點綴其間。出產水稻、玉米、穀子、小麥、棉花、烤煙、油菜、油桐等。除此,還蘊藏著豐富的木材資源和礦產資源。苗族在歷史上多苗族節日較多,較隆重的節日有過「苗年」、「四月八」、「龍船」節等。
苗族的歷史悠久,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於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這就是從黃河流域直到長江中游以南被稱為「南蠻」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沒有文字,苗語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
苗族居住在高山地帶,以農業為主,農作物有旱稻。包穀,蕎子,薯類和豆類,經濟作物是麻,一般是自己種麻,自己紡織。苗族人民有豐富的民間口頭文學,如古歌,詩歌、情歌等等。苗族也善舞蹈,蘆笙舞最為流行。
苗族語言:苗語分三大方言:湘西、黔東和川黔滇。由於苗族與漢族長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漢語並用漢文。
苗族地區以農業為主,以狩獵為輔。苗族的挑花、刺綉、織錦、蠟染、剪紙、首飾製作等工藝美術瑰麗多彩,馳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蠟染工藝已有千年歷史。
苗族服飾多達一百三十多種,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的服飾相媲美。
苗族是個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蘆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樂器。
六年級:徐文
--600字
第4篇:「馬背民族」──蒙古族
同學們,老師們大家好,今天我給大家介紹一個善於騎射的少數民族──蒙古族。相信大家對蒙古族也有一定的了解,那我就考考大家,請問:蒙古族的別稱是什麼?沒錯,是「馬背民族」。
蒙古族,分布在我國內蒙古、新疆等地,人口480。6849萬(1990年調查)。以畜牧業為主,兼營農業,有自已的語言和文字。
蒙古族就像一支馳騁在茫茫草原上的龐大軍隊。在族中,每個成年或青年男子都熱愛騎馬、射擊、摔跤等多項體育運動。因為他們歷經多次遷移,所以他們發明了便捷的蒙古包,運載貨物的勒勒車。蒙古包一般高1米5到1米色,長2米多,門朝東南方向,有天窗。看似外面小巧,裡面實用體積卻很大。不怕風吹雨打,冬暖夏涼,拆裝容易,搬遷簡便。蒙古族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優勢,並在「一代天驕」成吉思法的領導下攻佔了許多城池,並打敗了南宋王朝。
蒙古族也是一個擁有許多節日的民族。傳統節日有蒙古族年節,相當於漢族的春節,還有在農歷八月下旬的馬奶節,還有豐富多彩的那達慕,也是漢語游戲娛樂的意思,主要有摔跤、賽馬、射箭等活動,具體時間在夏秋之交。蒙古族喜愛紅色,在日常生活中,蒙古族喜歡紅色的袍子、帽子、首飾、馬纓等物品。「蒙古」在蒙古語中表示為「永恆之火」的意思,表現了他們對火的崇拜。
蒙古族還是一個熱情好客的民族。如果你去做客,他們一定會端上美味的牛肉、羊肉和奶茶給你們享用的。
大家現在對蒙古族有了一些了解了吧,如果大家想進一步了解蒙古族,就請大家去實地考察一下吧。
六年級:平易成
--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