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巔峰時期的蘇聯的閱兵式上的軍樂團為什麼不演奏向斯拉夫女人告別和喀秋莎呢
作為一個俄羅斯歌曲愛好者,大家都知道《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山楂樹》《貝加爾湖畔》這些耳熟能詳的歌曲。
但有一首歌曲,在俄羅斯勝利日閱兵儀式上,幾乎為必放主打曲,主打程度遠遠大於《喀秋莎》。但是名氣卻稍微小一些。
這首歌在國內一般翻譯為《斯拉夫女人的告別》(俄語:Прощание славянки),或《向斯拉夫女人告別》/《斯拉夫婦女送行曲》。
其實它更准確的譯名,應該叫《斯拉夫送行曲》。
這首曲子真是光芒萬丈!非聽不可!
這首曲子最特別的地方就是具有濃濃的日本軍歌味。
它創作於1912年,當時巴爾干同盟在俄國得支持下,向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宣戰,開啟了第一次巴爾干戰爭,大量得俄國士兵被送往巴爾干半島戰斗,看到同胞們的戰斗,俄國作曲家瓦·阿伽普庚寫下了軍樂《斯拉夫送行曲》。
最原始的版本中,《斯拉夫送行曲》是沒有歌詞的。
到了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這首歌終於有了歌詞,斯拉夫送行曲不再只是單純的軍隊進行曲,而成了所有士兵,以及有親人身在戰場上的婦女們的心聲。
俄國內戰時期,這首歌已經被白俄軍隊和蘇俄紅軍所廣為熟知,歌曲同時被配上了多達幾十種歌詞;白俄方面是號召為沙皇和基督而戰,紅軍方面則是號召在列寧和托洛斯基的旗幟下保衛蘇維埃政權。
曾有誤傳,稱此歌斯拉夫民族意識太強,同時也被白俄流亡者廣為傳唱,後來被蘇聯官方打入冷宮。
實際情況並非如此!
這支進行曲在1945年就發表於蘇聯官方的《紅軍軍樂團正式慶典樂曲集》,在著名的1941年11月7號莫斯科紅場閱兵上,阿伽普庚指揮聯合軍樂團演奏,《斯拉夫送行曲》是這次閱兵的遊行中演奏的四首進行曲之一。
1945年的莫斯科勝利遊行中蘇聯紅軍軍樂團也演奏了該進行曲。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認為其很好地表現了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而重新啟用這首歌,從1995年的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周年閱兵開始,成為衛國戰爭勝利日閱兵的保留曲目。
歌曲&視頻欣賞
㈡ 求蘇聯軍歌喀秋莎的軍樂演奏版!
這 很多版本的喀秋莎伴奏 自己下載去
94. 喀秋莎回答 1 -128kbps (2:37)
95. 喀秋莎 2 -128kbps (2:53)
170. 喀秋莎 1 -102kbps (2:54)
171. 喀秋莎 2 -117kbps (2:48)
172. 喀秋莎 3 -112kbps (3:0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3853c001017xj2.html
㈢ 二戰最震撼的五大軍歌軍樂是什麼
《第七交響曲》音樂家肖斯塔科維奇一手拿著槍,一手拿著筆寫出的樂曲。它是對家鄉列寧格勒,這座被納粹圍困900天卻沒有倒下的城市的禮贊。
《神聖的戰爭》由詩人瓦列別傑夫•庫馬契作詞,蘇軍紅旗歌舞團第一任團長亞歷山大•瓦西里耶維奇•亞歷山德羅夫作曲,被譽為「蘇聯衛國戰爭的音樂紀念碑」。
《喀秋莎》是一首俄羅斯民歌,代表著俄羅斯女性最堅強和最純真的感情。也是一種讓德軍聞風喪膽的武器。
《啊,朋友再見》這是屬於游擊隊員的歌,他們中的大多數默默無聞地犧牲,沒有墓誌銘,只有戰友當年在山岡上為他們插的野花,依舊在春天燦爛綻放。
《時光流轉》珍珠港事件第二天,美國華納電影公司一名審閱劇本的人決定投拍一部反法西斯戰爭的劇本。這樣就誕生了電影中的不朽之作《卡薩布蘭卡》和纏綿至今的情歌《時光流轉》。《黃河大合唱》1939年,冼星海在延安窯洞中,用一個星期創作出了迄今仍最具震撼力的中文合唱曲《黃河大合唱》。
《眾神的黃昏》這不是二戰中創作的樂曲,但在納粹統治時期希特勒檢閱軍隊和召開大會時,一定是必不可少的背景音樂。
《彌撒》這是二戰中德國納粹黨衛軍第一裝甲師軍歌。在世界各地拍攝的大批關於二戰的紀錄片中,每當出現納粹軍隊蹂躪歐洲的場景時,往往就會聽到這首歌或以這首歌改編的配樂。
《莉莉•瑪蓮》這首纏綿的歌曲,二戰時傳唱在各個戰場、各個陣營和軍隊中。
《老兵不死》這首歌曲隨著美國士兵的吉普車傳唱在北非、歐洲和太平洋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