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電影《一九四二》的真是背景
1942年夏到1943年春,河南發生大旱災,夏秋兩季大部絕收。大旱之後,又遇蝗災。版飢荒遍及全省110個縣。據估計權,1000萬眾的河南省,有300萬人餓死,另有300萬人西出潼關做流民,沿途餓死、病死、扒火車擠踩摔(天冷手僵從車頂上摔下來)軋而死者無數。
在這次大飢荒中,美國《時代》周刊駐華記者白修。(TheodoreH.White)在促使遠在重慶的國民政府最終採取果斷措施、拯救無數生靈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② 馮小剛電影1942背景音樂
是生命的河(電影《1942》主題曲) 這個嗎 姚貝娜唱的 你聽聽是不是
③ 馮小剛的電影《溫故1942》 里出現過一段非常好聽的教堂音樂,有人知道是哪裡的音樂嗎
基督教贊美詩《生命的河》1942電影
④ 好熟悉的旋律電影《一九四二》插曲
好像是吧 ,我覺是,在哪裡聽過
⑤ 電影《1942》片尾曲
歌曲名:生命的河
作曲:趙季平 作詞:呂國秀、小敏
演唱:姚貝娜
生命的河
喜樂的專河
緩緩地流屬進我的心窩
生命的河
喜樂的河
緩緩地流進我的心窩
我要唱一首歌
一首天上的歌
頭上的烏雲
心中的憂傷
全都灑落
我要唱一首歌
一首天上的歌
頭上的烏雲
心中的憂傷
全都灑落
生命的河
喜樂的河
緩緩地流進我的心窩
⑥ 《一九四二》電影結尾!
《一抄九四二》電影結局是在火車上拴柱的倆孩子都丟了,拴柱跳下火車去找孩子結果被日本人抓了,因為不想當勞工也不願意把手裡的木風車給日本人而被殺。最後只剩下老東家一個人,老東家往回走,別人問他,是不是陝西那邊也不能活,他說要死也要死在一個離家鄉近的地方。遇到一個小女孩哭自己死去的媽媽,與小女孩說,你叫我一聲爺,咱倆就認識了。小女孩叫一聲爺,兩人相依為命向會走。
《一九四二》是由華誼兄弟公司和重慶電影集團聯合出品的一部劇情片。該片改編自劉震雲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由馮小剛執導,張國立、陳道明、李雪健、張涵予等主演。影片於2011年10月19日正式開機,2012年11月29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該片以1942年河南大旱,千百萬民眾離鄉背井、外出逃荒的歷史事件為背景,分兩條線索展開敘述:一條是逃荒路上的民眾,主要以老東家范殿元和佃戶瞎鹿兩個家庭為核心;另一條是國民黨政府,他們的冷漠和腐敗、他們對人民的蔑視推動和加深了這場災難。
2013年,《一九四二》獲得了第32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兩岸華語電影、第3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天壇獎最佳影片等獎項。
⑦ 電影1942當時的國際背景是什麼形式
該片抄以1942年河南大旱,千百萬襲民眾離鄉背井、外出逃荒的歷史事件為背景,分兩條線索展開敘述:一條是逃荒路上的民眾,主要以老東家范殿元和佃戶瞎鹿兩個家庭為核心;另一條是國民黨政府,他們的冷漠和腐敗、他們對人民的蔑視推動和加深了這場災難。
《一九四二》取材於1942年發生於河南的大飢荒,講述的是中國人民的苦難。1993年,馮小剛經王朔推薦看了劉震雲的小說《溫故1942》後,就萌發了將其拍成電影的願望。此後劉震雲一直不斷的修改《一九四二》的劇本,甚至推翻重寫。劉震雲表示就創作來講,劇本中的這些人物好像是自己的親人和朋友,自己對他們產生了感情。在創作的時候,劉震雲把劇本落實到人物身上。他表示《一九四二》的主題是人,是千千萬萬最廣大的人民,他們是一切事物的根本 。
⑧ 電影1942的故事背景是什麼
1942年夏到1943年春,河抄南發生大旱襲災,大旱之後,又遇蝗災。1000萬眾的河南省,有300萬人餓死,另有300萬人西出潼關做流民,沿途餓死、病死、扒火車擠踩摔軋而死。這就是馮小剛拍1942的歷史背景
⑨ 《1942》是什麼電影
一部影響惡劣的反華片——— 電影1942
一九四二,是一部被外國人高度評價的影片,一部被不少中國網友認為「大膽揭露事實、非常真實感人」的影片。但當我們冷靜下來認真反省後會發現,這部電影不但有故意的誤導、故意醜化中國人、打擊中國人的民族自尊和自強精神,而且有鼓動大家在發生戰爭時去投敵的嫌疑,它的真實面目是一部醜化中國人、打擊中國人民意志的反華片。
讓我們簡單回顧1942年那段艱難的歲月:
1942年在華北發生了罕見的大旱,這場大旱始於1941年,以河南災情最為嚴重。同時日軍在1942年對華北進行了大掃盪。日軍的大掃盪不但給華北地區的人民帶來重大災難,而且中國軍隊也遭受極大挫折,日軍還對華北進行網格化分割、封鎖。這種情形下,中國政府的勢力基本被排除在華北之外,河南地區三面被日寇包圍,只有陝西方向有壟海鐵路線一條通道,嚴重限制了賑災的開展。造成災民300萬死亡事實很明顯,雖然國民政府有其不力及腐敗的現象,但百姓受災又得不到及時有效救濟的主因是日本的侵略和掃盪。
那麼,有個問題,是否存在日軍賑災的情況呢?當時日本在其華北佔領區,以村為基本單位建立「維持會」,對參加維持會的「良民」給飯吃,糧食是從國民黨那裡奪來的軍糧。當然,另一方面,對參加或支持抗日的,全家都會被殺,甚至全村遭報復。在當時這種情況下,中共軍隊和其它抗日武裝一樣遭受重大打擊,八路軍損失特別慘重,左權等多位高級將領犧牲。日軍自己都說,1942年冬是最接近徹底解決華北問題是時候。
還有,電影中所說湯恩伯戰敗,是1944年發生的。當時二戰接近尾聲,日軍已在多個戰場失利,於是特意計劃進行了一次大反擊,組織了豫湘桂會戰,即1944年4月至12月期間貫穿中國河南、湖南和廣西三地進行的大規模進攻戰役。戰役中,日軍投入了精銳部隊,發揮其裝備優勢,突然發動攻勢,造成國軍大潰敗,國軍損兵50-60餘萬,喪失4個省會和146座城市。國軍的失敗,並非在河南一地失利,也並非因河南之前的大旱,更不是電影所說的河南人得到日軍救濟而領著日軍打中國軍隊造成的。
讓我們再看一下,這部1942中人物的形象是怎樣的:
看完電影,我們會發現,劇中的洋人,不管是西洋還是東洋,似乎都很優秀,很有智慧,尤其是美國記者,是集英勇、仁慈、智慧為一身的聖人。電影中的中國人,除了那個信洋教的,就沒個正面形象的中國人。國民黨政府派到河南省的官員,雖說人不壞,但也是個窩囊廢。在華北的共產黨八路軍也沒糧食,不好表現,電影中就不提了。在整個電影中戲份最多的,就是以河南為代表的中國老百姓了,但 給人感覺是那麼愚昧和自私,寧願逃荒挨餓,就是不肯參軍打仗,相互之間斗得倒蠻起勁,例如瞎鹿老婆看到借給自己糧食的東家沒了車還幸災樂禍,覺得特痛快.....
最後,讓我們看一下觀眾的典型反應:
尤其是所謂「河南人吃了日本人糧食,幫助日寇打敗中國人」的偽歷史,觀眾有不同反應,是「親者痛,仇者快」。概括來說,比較典型的是:
美國為代表的歐美人:很自豪,我們白人多高尚啊,太有人格高度了,自己有一口吃的還分給難民兒童,唯一的財產——毛驢被中國人偷了,還和中國人做朋友,幫助中國人度過難關。日本人:很痛快,我們日本人不但團結,而且太有智慧了,相比支那人,太有優越感了。
中國人:大多是:真慘啊!傷心.....自卑..... 個別中國人:河南人真給中國人丟臉! 河南人:我們河南人是被逼的,所以才投靠日本人,誰罵河南人我殺了他全家......
俄羅斯人:鄙視中國人。想當年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比中國河南艱苦,老百姓大部分餓死,但還是堅持把口糧節約下來給前線士兵,兵工廠堅持24小時不間斷生產,市區被佔領9成仍堅持抵抗、......最終拖跨德國精銳部隊,取得最終勝利,並成為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敗轉折點!
中國的敵對勢力、漢奸、賣國賊:太好了!中國人的自尊和自信被摧毀了,成功把河南人被分化出來了。現在很多中國人、尤其是河南人被洗腦了,都在想:遇到災荒戰爭,那都是政府腐敗,自己的命最重要,抵抗個P,裝XX英雄,唱XX高調!投靠日本人殺中國人是無奈的選擇!